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9)19页word

合集下载

农学概论课件

农学概论课件

(3)了解限制作物生产的诸因素及其与产 量、品质形成的相互关系;
(4)改良作物品种,实现作物的高产、优 质、高效、生态、安全。
二、农学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复杂系 统,受自然和人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 是由各个环节(子系统)所组成,既是一个大 的复杂系统,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农业机械总动力 年平均递增1042万kW,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 均每年递增达2029万kW;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 平均递增2.15%,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 面积的28.66%;化肥用量年均递增14.3%。在堤 防、水库和配套机井的修建以及洼涝、盐碱、渍 害低产田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 成就。已建立了500多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100 多个优质棉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基地的生产条件。
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在作物收获前, 由病、虫、草害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平均为 15%~20%,水果、蔬菜和油料作物则往往达 25%。农产品贮藏中的病虫损失,在亚洲和非 洲的一些国家也常达到收获量的1/5~1/4。综合 防治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植保工作的指导方 针,但其中化学防治仍是最主要的防治手段。 选用抗病虫品种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有效的途径。 另外,生物防治也日益受到重视。
项目
水稻
面积(万公顷) 2962.7 单产(千克/公顷) 6585.3
总产(万吨) 19510.3
小麦 2429.1 4739.0 11511.5
玉米 3118.3 5258.4 16397.4
续表2. 我国作物生产概况(中国统计年鉴,2010)
项目
豆类
面积(万公顷) 1194.9 单产(千克/公顷) 1615.4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Agronom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

(二)能力目标: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作物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提供适宜— 1 —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业务素质。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了解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现代化概念、意义及措施等。

(二)理解作物生产共性的知识、基本的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

(三)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加以调控,即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

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布局、复种、间套混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

能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知识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知识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作物生产目标和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重点: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农学的特点思考题:— 2 —1、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及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课程教学大纲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目录《高等数学C》课程教学大纲 (1)《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4)《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B》课程教学大纲 (8)《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10)《有机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 (12)《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7)《植物学B》课程教学大纲 (30)《植物学实验B》课程教学大纲 (3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37)《生物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40)《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51)《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53)《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64)《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66)《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73)《工程力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75)《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78)《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91)《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94)《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04)《画法几何》课程教学大纲 (105)《园艺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08)《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114)《设施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大纲 (123)《水产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132)《畜禽养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42)《动物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148)《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55)《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163)《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72)《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174)《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93)《测量学A》课程教学大纲 (195)《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99)《计算机辅助设计B》课程教学大纲 (204)《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209)《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215)《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大纲 (226)《设施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229)《灌溉与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234)《温室建筑与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243)《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251)《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57)《遗传学B》课程教学大纲 (265)《饲料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274)《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84)《专业英语B》课程教学大纲 (291)《无土栽培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94)《工厂化育苗》课程教学大纲 (299)《农业设施CAD》课程教学大纲 (303)《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307)《设施专用品种选育》课程教学大纲 (318)《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329)《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339)《农业专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348)《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357)《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课程教学大纲 (365)《精准农业》课程教学大纲 (371)《计算机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77)《专业前沿系列专题课程(一)》教学大纲 (384)《专业前沿系列专题课程(二)》教学大纲 (388)《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392)《生物化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398)《分子生物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400)《植物生理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403)《蔬菜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406)《果树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411)《花卉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417)《学科基础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424)《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425)《专业实践(一)》课程教学大纲 (426)《专业实践(二)》课程教学大纲 (429)《专业综合实践A》课程教学大纲 (430)《毕业实习C》课程教学大纲 (432)《毕业设计(论文)C》课程教学大纲 (433)《高等数学C》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2514课程总学时/学分:60学时/3.5学分(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高等数学C》是部分理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是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

(完整版)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完整版)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六节作物与肥料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概念,了解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熟悉作物的需肥土壤肥力的概念,熟悉土壤的主要性质,了解我国主要低产田土壤的改良。
第六章作物生产技术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耕作技术和播种技术,熟悉育苗移栽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施肥技术和水分管理技术,了解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化控技术、作物收获与贮藏及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第二节作物与光照
要求学生掌握光照度及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了解太阳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
第三节作物与温度
要求学生掌握温度对作物的影响,熟悉积温及无霜期的概念,了解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
第四节作物与水分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了解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
第五节作物与空气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与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关系,了解其他气体及风速对作物的影响。
第六节水分管理技术
1合理灌溉
2节水农业技术
3旱地农业
4涝渍害的防治
第七节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病害防治
2虫害防治
3草害防治
第八节化学调控技术
1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
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九节收获与储藏
1收获
2收获物的初加工
3贮藏
第十节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1作物智能栽培学的形成和定义
第五节良种繁育
1品种审定与推广
2种子繁育体系
3种子检验
第四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第一节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
1作物的发育特性
2作物的发育阶段
3作物的生育期
第二节作物器官的形成
1种子形态与萌发
2营养器官的建成
3生殖器官的建成
4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现代农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农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农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现代农业概论》是为农业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这是一门综合性、概括性很强的课程,系统介绍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是高水平的综合性生产能力和现代制度建设的结合,新科技的不断发展促使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模式与类型、技术体系和应用方式等出现较大变化。

本课程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的概念、特征和发展,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细农业的概念和现状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的转化等,从多个角度全面概述了现代农业,为学生日后更好的适应农业发展环境,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农业推广学和农业经济学,能够使学生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营销有初步的了解。

本课程的掌握将为后修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和视频观看,使学生掌握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转化到农业生产的方法、过程和影响,掌握现代农业的类型,理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3.素质目标:提高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提高农业院校学生对现代农业理论的理解与技术技能的实施方法。

了解现代农业的评价方法与研究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学科方法进行改进。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农业的内含和重要性、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先进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给中国的启示。

2、熟悉农业和农业生产的定义、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特点、现代农业的概念、特征和主要形态、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美国、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的措施、特点、经验和教训。

3、了解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三个发展阶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了解韩国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的措施和特点。

【教学设计建议】多媒体教学结合小组讨论。

【讲授内容】1、图例讲述农业和农业生产的定义;农业的内含和重要性;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并介绍我国古代以及西方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2、介绍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三个发展阶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理解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掌握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理解并掌握现代农业的概念、特征和主要形态;理解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3、介绍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讲解美国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的措施、特征和教训;结合图片讲解荷兰、以色列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的措施、特点和经验;简介韩国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的措施和特点;总结先进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给予中国的启示。

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市场、农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一)农业与农业经济学1、农业的概念、特点和地位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二)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土地的特性和功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2、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特点和作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3、资本农业资本的来源和投向农业投资的效益分析4、技术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和作用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三)农业生产结构1、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和特点2、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方向(四)农产品市场1、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农产品需求弹性2、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农产品供给弹性3、农产品市场均衡农产品市场均衡的形成和变动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五)农业产业化经营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特征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六)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模式3、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七)农业政策1、农业政策的类型和作用2、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3、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和现状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传授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农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019.doc

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019.doc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通过讲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及资源化技术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固体废物污染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方法,结合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为学生今后从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设计、运营、管理和研发等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5、6、7和11.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第一节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产生的背景2.固体废物的定义3.固体废物的分类4.固体废物的产生量预测习题要点:《固废法》的亮点,固体废物的定义.第二节固体废物的来源、组成及性质1.城市垃圾的产生、组成及性质2.农业固体废物的来源、类型及性质3.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类型及性质4.危险废物的来源、类型及鉴别习题要点:危险废物的类型及鉴别,城市垃圾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固体废物的危害及污染控制思路1.固体废物的特点2.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3.固体废物的危害4.固体废物的控制措施习题要点:固废的污染途径第四节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1.固体废物管理的法规体系2.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政策3.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习题要点:三化原则,三R原则,三C原则.本章的重点:固体废物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解读,固体废物管理的三化原则、三R原则、三C原则和全过程控制原则,固体废物的危害和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方法,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技术思路。

本章的难点:固体废物产生量的预测和计算。

本章的教学要点:“了解":固体废物的特点,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固体废物的管理法规,固体废物的管理制度,固体废物的管理标准,固体废物产生量的预测和计算,城市垃圾的化学性质。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内容和亮点,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固体废物的危害,固体废物的控制措施,危险废物的类型及鉴别.“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资源化的方法,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三化原则、三R原则、三C原则及全过程原则)。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要求农学概论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是一门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课程,为农业推广专业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生产技术技能。

本课程的特点是:(1)内容广泛,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作物栽培耕作学、遗传育种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2)综合性强,农作物生产实践性很强,理论应用的灵活度大,在学习中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

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生长发育基本理论和知识,灵活掌握作物生产与土壤肥料、作物育种、种植制度和植物保护的关系,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除应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外,还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考虑解决的办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农学概论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植物生活、遗传与育种、农业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耕作制度五章。

前两章讲述作物的营养和代谢、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适应和改变作物的种性,提高其生产力。

第三章主要从作物生长的非生物环境方面说明各生活因素自身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作物的关系。

生活因素的改善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以土壤因素的改善,显得更为现实和有效。

第四章则是从有害的生物环境方面讲述其对作物的危害,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基础知识和防治原理。

第五章主要讲述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及其与之相配合的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做到既能充分用地,又能积极养地。

绪言一、农业生产的本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地区性(二)强烈的季节性(三)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三、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一)植物生产(二)动物生产(三)土壤的培肥管理四、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五、农学概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考核要求: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动植物生产和土壤培肥的关系;理解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农业概论》是一门以初步介绍农业概念、发展历程、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熟悉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方法,掌握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今后从事相关职业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支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熟悉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掌握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

3.培养学生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兴趣和热情。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职业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支持。

三、教学内容1.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方法4.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相关理论知识5.农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6.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式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PPT演示等形式,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2.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网络教学:运用网络平台、在线资源等,拓展教学渠道,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要求1.学生应按时参加课堂教学,完成作业和实践任务。

2.学生应认真学习课本和相关资料,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3.学生应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

4.学生应尊重教师和同学,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

六、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

2.期中考试:占30%。

3.实验报告和实践成果:占20%。

4.期末考试:占20%。

七、教学参考书目1.《农业概论》(主编:王明华)2.《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主编:张三)八、教学安排1.每周上课2次,每次2小时。

2.教师办公时间:每周三下午2:00-4:00。

以上为《农业概论》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全面,目标明确,希望学生能够踊跃参与,积极学习,取得优异成绩。

农林教学大纲

农林教学大纲

农林教学大纲一、培养目标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2.种植专业: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果树种植技术、食用菌生产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园艺专业:学生必须参加园艺生产综合教学实习的各项内容包括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实习、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实习和园艺设施学教学学习。

养殖专业:学习畜禽繁殖的基本和了解淡水养殖生长、繁殖、养殖基础知识;掌握养殖动物检测、饲料营养成分分析等实验技能;掌握养殖动物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和病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健康养殖等相关知识。

二、课程设置及要求全部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毕业实践与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实践训练模块。

种植专业:专业理论模块:主要课程为植物生产与环境、植物病虫草鼠害诊断与防治基础、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园艺专业:园艺基础教学学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熟悉园艺生产,,进一步加深对园艺生产、园艺产业和园艺经济的认识,观赏园艺、茶学、普通园艺学教学实习环境与园艺植物分布、园艺生产的关系等。

养殖专业:掌握养殖动物繁殖、动物养殖和病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动物育种、健康养殖等相关知识。

(一)文化基础课程农村经济与社会:掌握农村社会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用于指导社会实践党的理论与基础知识:了解党的性质,基本思想与发展方针,使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创新与创业指导:掌握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思想及重要性,并培养其创新与创业能力。

应用文写作: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简单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农村实用英语:掌握简单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能进行简单的涉外交际活动和业务活动。

农村实用数学: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数量统计。

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讲授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基本法律以及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农村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农业生产安全法律制度、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等。

《农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三)课后练习 1. 从统计的角度划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指什么? 2. 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是什么?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3. 农业产业结构有哪三个层次? 4. 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的现状怎样? 5.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守哪些原则? 6. 我国粮食生产有哪些潜力? 7. 渔业生产有哪些潜力? 8. 如何调整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谈谈你家乡农业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课后练习
1.农业的含义是什么? 2.农业概念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3.农业生产业包括哪五个部分? 4.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5.哪些因素引起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6.为什么说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7.目前我国农业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8.我国农业应如何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回答问题法、课堂讨论建立专业网站等等 第二章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保护的理论基础,了解我国农业资源的现状与 存在的问题,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实践情况; 2.熟悉农业环境的主要特点、农业环境保护利用的理论基础,了解农业与人类环境问 题,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利用的实践情况; 3.掌握食物链的浓集作用的概念,了解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 1.主要内容 农业自然资源的现状,自然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理论和实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资源、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负荷力、生态农业的概念、资源的分类、土地资 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 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的实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了解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现状; (2)查资料,了解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的成功案例。 第二节 农业环境 1.主要内容 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的特点、农业与人类环境问题、农业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的特点、农业与人类环境问题、农业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农学概论是非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深刻理解农业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

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绪论(2学时)主要内容:农业的含义;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学习要求:让学生了解农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掌握什么是农学等基本的概念、在农学领域国外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方面的进展。

教学难点和重点:1.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农学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2.作物生产的概况。

3.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领域。

知识点:农学、农业生产概况、农学特点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2学时)主要内容:作物的分类;作物的起源、分布和生产概况。

现代农业概论 教学大纲

现代农业概论 教学大纲

现代农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现代农业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中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现代农业概论是以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农产品流通、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介绍我国农业现状,从全新的角度探讨我国农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使用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大农业的观念,明确农业产业结构,明确农业生产与人类及环境的关系,明确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异同,对农业历史、现状和发展有较全面地了解,今后更好地发展农业、服务农业。

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现代农业概论涉及面比较广泛。

从知识内容上,它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经济、农业管理等诸多领域的学科知识,为后续观光农业概论课程及整个专业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对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等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农业的新观念。

2.通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调查了解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及其特点,分析一般性问题。

3.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1.为学生提供有支持的学习。

学生以使用多种媒体教材自学为主,以各级电大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交互为辅。

2.文字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呈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尽量反映农业领域的新进展,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清课程脉络,理解课程重点、难点的媒体,又是远程学习的课堂。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论坛、电话、信件、面授辅导、学习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9)共14页文档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9)共14页文档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9 年1月25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是作物学一级学科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并掌握宏观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涉及农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发展多熟制、立体农业、耕地养护等方面的认识及决策能力,微观上能在一个生产单位制定合理的作物结构与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基本思想以社会需求与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正确处理以用地与养地为核心的资源利用与养护的关系,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即土地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资源利用、产品增长和经济增值同步协调发展。

因此,教学上要做到:(1)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知识。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内容,以及与种植制度有关的作物布局与结构调整、复种多熟、间套作与立体农业、连作与轮作在理论上讲深讲透。

(2)正确处理耕作制度外延的广度与深度。

核心内容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要处理好与外延的关系才能使核心内容具有坚实存在的基础和旺盛的活力。

(3)完善与更新耕作制度理论体系建设。

耕作制度理论体系包括集约用地、经济高效、多元养地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理论。

(4)增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并能反映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吸纳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加改进种植模式组装及配套技术的科技含量和高效益性质,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5)适当增加耕作制度的管理功能内容,如农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种植业生产管理技术与耕作制度的优化设计,各级政府在宏观技术政策的采用等。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概论课程代码:AGR101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学时: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一、课程目的和任务《农业概论》是农业学科的入门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农业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发展现状以及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并掌握农业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为深入学习农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农业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1农业的定义和内涵1.2农业的技术要素和生产要素1.3农业的生产形态和经营模式1.4农业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人类农业的演变过程2.1野生植物驯化和农业起源2.2农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2.3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革新与发展2.4农业制度变迁和现代农业的兴起3.农业的现状与问题3.1全球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3.2农业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3.3农业非生产问题(环境污染、资源不当利用等)3.4农村发展问题(农民收入、人口流动、农村社会保障等)4.农业可持续发展4.1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原则4.2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路径和实践案例4.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4.4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未来的影响和挑战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1.1授课:通过教师讲授,介绍和解释农业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和发展现状。

1.2讨论: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对农业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1.3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农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和案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2.1田间实践:安排学生参观农田、农业企业,并与农民进行交流,了解实际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生产经营情况。

2.2实验:安排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农业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实践。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农业概论》邓志芳,中国农业出版社参考书目:1.《农业科学引论》,美国P.C.尤诺延.汉克斯,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年2.《农业学概论》,杨�.朱雪清,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24年3.《农业发展概论》,朱依兰,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年五、考核办法1.课堂出勤及课堂参与度:占总成绩的10%2.作业和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30%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六、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授课教师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字体:宋体小四加粗)1.课程代码:2.课程中文名称:农业概论3.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4.课程总学时数: 515.课程学分数: 36.授课对象:本科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农业概论》是一门综合性、概括性很强的课程,大部分容涉及时政、发展现状和趋势等方面。

《农业概论》是农业科学和农业产业在经济、科技、政策与实践的结合,是农业科学的高度浓缩与发展,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入门科学。

其作用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农业和我国农业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农业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农业与农村、农民的关系,农业与国民经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农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今后从事农业科技、管理、教育等工作打好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从宏观上分析农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以较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容共分五篇,共计十七章。

第一篇,自然—社会大系统中的农业,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阐述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与农村部结构的基本关系;第二篇,世界农业,包括第五章至第七章,阐述了世界农业发展简史,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农业概况;第三篇,中国农业概况,包括第八章至第十章,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简史,中国农业的资源与规划、生产与经营等情况;第四篇,中国农业,包括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从不同角度具体对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工程分别进行了介绍;第五篇,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及农产品国际贸易,包括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阐述了现代农业科技革命产生的影响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本课程旨在研究农业发展与运动的概貌,了解农业系统的发展状况,掌握国外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更好地掌握农业经济管理提供背景知识。

培养学生既要了解现代一定的农业专业技术,又要系统掌握经济与管理科学知识,才能适应社会需要与进一步深造要求。

0Imhqc《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0Imhqc《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 泰戈尔《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of Agronomy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编号:0803101014课程总学时:20学时适用专业及年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三年级。

先彳彥课程:生命科学概论、机械制图与CAD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材料成型基础、电工学、电子学、机电控制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备构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

大纲主撰人:张宇光课程归属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制定时间:2007年11月3日一、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目的根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电…体化方向)2007级专业培养方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与要求,作为专业必修课,“农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应使学生对农业生产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必要的了解,对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密切相关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要求有一定的了解;懂得在处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基本要求,为恰当地解决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方面的协调,促进农业生产的安全、优质、高效、低耗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农学基本知识与理论基础。

为适应在农业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运用维护及设备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农学理论基础。

三、教学要求(一)了解农业生产方面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理论。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字体:宋体小四加粗)1.课程代码:2.课程中文名称:农业概论3.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4.课程总学时数:515.课程学分数: 36.授课对象:本科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农业概论》是一门综合性、概括性很强的课程,大部分内容涉及时政、发展现状和趋势等方面。

《农业概论》是农业科学和农业产业在经济、科技、政策与实践的结合,是农业科学的高度浓缩与发展,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入门科学。

其作用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农业和我国农业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农业与农村、农民的关系,农业与国民经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农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今后从事农业科技、管理、教育等工作打好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从宏观上分析农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以较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内容共分五篇,共计十七章。

第一篇,自然—社会大系统中的农业,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阐述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与农村内部结构的基本关系;第二篇,世界农业,包括第五章至第七章,阐述了世界农业发展简史,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农业概况;第三篇,中国农业概况,包括第八章至第十章,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简史,中国农业的资源与规划、生产与经营等情况;第四篇,中国农业,包括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从不同角度具体对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工程分别进行了介绍;第五篇,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及农产品国际贸易,包括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阐述了现代农业科技革命产生的影响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本课程旨在研究农业发展与运动的概貌,了解农业系统的发展状况,掌握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更好地掌握农业经济管理提供背景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08 年1月25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是作物学一级学科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并掌握宏观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涉及农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发展多熟制、立体农业、耕地养护等方面的认识及决策能力,微观上能在一个生产单位制定合理的作物结构与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基本思想以社会需求与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正确处理以用地与养地为核心的资源利用与养护的关系,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即土地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资源利用、产品增长和经济增值同步协调发展。

因此,教学上要做到:(1)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知识。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内容,以及与种植制度有关的作物布局与结构调整、复种多熟、间套作与立体农业、连作与轮作在理论上讲深讲透。

(2)正确处理耕作制度外延的广度与深度。

核心内容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要处理好与外延的关系才能使核心内容具有坚实存在的基础和旺盛的活力。

(3)完善与更新耕作制度理论体系建设。

耕作制度理论体系包括集约用地、经济高效、多元养地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理论。

(4)增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并能反映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吸纳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加改进种植模式组装及配套技术的科技含量和高效益性质,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5)适当增加耕作制度的管理功能内容,如农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种植业生产管理技术与耕作制度的优化设计,各级政府在宏观技术政策的采用等。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

本课程共开设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12学时,实践教学一周。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农业生态学、土壤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经济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作物需求、生态适应性、农业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与保护,污染控制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以讨论和自学为副,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验实习教学,注重技能培养。

7.成绩评定:(1)考试方式:闭卷考试。

(2)成绩计算方式:总分100分,其中:平时学习态度占10%;作业(包括实验报告)20%;期末考试(闭卷)占70%。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4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组成,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耕作学的性质、发展与学习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掌握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难点是耕作学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科现状与发展。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第一节耕作学的任务及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教学内容:耕作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耕作制度的概念、组成。

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条件、评判标准。

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技术组装功能,宏观功能。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二节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教学内容: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近代农业发展的概况;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中国农业现状、水平。

中国农业特点与问题。

中国耕作制度的基本特点。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教学内容:1、战略目标:①集约农作。

②经济高效。

③可持续发展等满足中国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村农民的致富目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地力提高等。

2、耕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理包括:①集约用地方面的理论,包括农业资源特性、综合作用、限制因素作用理论,作物生产潜力与开发理论,充分用光的提高叶日积理论,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与优势农业理论,集约化理论等。

②经济高效方面的理论,包括优质高产高效相互关系的理论,资源最佳经济投入量与配合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组合效益,规模效益,市场效益方面的理论。

③养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包括用养结合理论。

有机与无机结合理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生态平衡方面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键在于增加农业投入。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四节耕作学的性质、发展与学习特点教学内容:耕作学的性质。

耕作学发展简况。

学习耕作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二章资源辩识与耕作制度(2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了解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理解土地生产力及开发途径,正确掌握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的关系,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区的耕作制度类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了解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开发的途径,难点是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的构成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第一节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教学内容: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农业自然资源因素、光、热、水、土、地貌、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与农业的关系。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二节土地生产力及开发途径教学内容:土地生产潜力研究的意义。

土地生产潜力的表达方式。

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

我国土地生产潜力,各类农用地的潜力,耕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

耕地生产潜力开发途径。

学时要求:0.5学时。

第三节不同资源组合与耕作制度类型教学内容: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

我国不同资源组合区的耕作制度类型,包括地貌类型区,东中西三带区以及五大农区类型区的耕作制度特点。

学时要求:0.5学时。

实验内容:耕作制度及有关资源的调查与识别、评价(2学时)。

第三章农业结构与作物布局(6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了解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理解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掌握作物布局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步骤。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概念,层次结构组成。

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

作物生态适应性理论与中国作物布局的地域分异特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作物布局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步骤。

难点是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调整。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第一节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教学内容: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概念,层次结构组成。

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变化的理论依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

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动因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优化标准。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转移。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学时要求:2.0学时。

第二节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经济有效性分析教学内容:1、作物的生态适应:作物对生态因素的适应性包括对光、热、水、土、地貌、海拔的生态适应性。

各类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世界各洲作物的生态分布特征。

2、作物的经济有效性分析:需求量、品质与附加值高低的关系。

用途与附加值的关系。

区位、时差与附加值的关系。

风险与附加值的关系。

贮藏加工与附加值的关系。

市场变化与附加值的关系。

学时要求:2.0学时。

第三节中国的作物布局教学内容:1、粮食作物布局:中国粮食作物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建设。

各种作物布局的特点。

水稻②小麦③玉米④薯类⑤大豆。

2、经济作物布局:我国经济作物结构变化与特点。

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建设。

各种经济作物布局特点。

①棉花②油菜③烤烟④花生⑤甘蔗⑥甜菜。

3、果品与蔬菜布局:水果布局。

干果布局。

蔬菜布局。

4、饲料、绿肥作物布局:饲料作物布局。

绿肥作物布局。

牧草布局。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四节作物布局方法教学内容:作物布局的一般方法内容与步骤。

国家、省、县政府宏观指导的作物布局,农户、农业企业作物布局的特点。

作物布局的研究方法,包括作物生态适应性研究法,作物地域分区方法,作物布局方案优化方法等。

学时要求:1.0学时。

实验内容: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2学时)。

第四章复种(4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了解复种的增产作用,理解复种的效益原理,掌握复种技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掌握复种、多熟种植、熟制、休闲、撂荒的概念,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主要复种方式及其配套技术,难点是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第一节复种的意义与发展教学内容:复种、多熟种植、熟制、休闲、撂荒的概念。

复种的增产作用和我国复种的发展概况。

复种的世界动向。

学时要求:0.5学时。

第二节复种效益原理教学内容:1、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叶日积,提高光能利用率。

2、复种与热量资源利用。

包括对季节、积温的充分利用和超额利用,通过套作、移栽、覆膜和反季节利用(塑料大棚和温室),提高全年生长季利用指数(TSUI)和积温利用率(CTUI),主要复种方式对积温的要求和适宜分布区的积温范围。

3、复种与水资源集约利用,年降水600ml以上或灌溉地区可以复种。

4、复种与地力的集约用地,复种增加土壤N、P、K有机质的消耗有降低地力的作用,复种能增加根系作物秸秆的有机质来源和还田量,配合增加N、P、K 的供给,可使地力提高。

5、复种与多种经营和经济效益。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三节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教学内容:热量与复种;水分与复种;肥料、地力与复种;劳动力、农业机械力与复种;复种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四节复种技术教学内容:作物组合技术;品种搭配技术;争取季节超额利用技术;配套管理技术。

学时要求:1.0学时。

第五节我国主要复种方式方分析教学内容: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贵州的主要复种方式。

学时要求:0.5学时。

实验内容:不同复种方式效益评价(2学时)。

第五章间套作与立体农业(6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了解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理解立体农业概念提出的意义与发展动向,正确把握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效益原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掌握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概念,两者的关系,间套作与立体农业技术特点,间套作与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发展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