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14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 《穷人》教案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 《穷人》教案含反思

第14课《穷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理解“穷人”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课文,增强对穷人的关注和尊重,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穷人”的象征意义,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难点: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对“穷人”的看法和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激发他们对穷人的关注和认识,为后续课文的讲解做好铺垫。

2. 呈现: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同时,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扫清阅读障碍。

3. 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对“穷人”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让学生理解“穷人”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象征。

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社会关怀和人性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谈一谈对“穷人”的看法和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归纳: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进行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授法、互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 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相关图片和时代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配合板书,将讲解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造句、连线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思考题,如“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如何面对贫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口头演讲。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小论文或口头演讲的质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 穷人》名师公开课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 穷人》名师公开课教案

14穷 人教学目标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找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并体味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根据提供的语境,结合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来体味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并体味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根据提供的语境,结合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还原对话场景,补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策略会写字词学生以自主识字为主。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发现自己的不足,匡助他人改正错误。

采用多种形式检测识字结果,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重点强调:“澎、湃、淋、掀”这几个字,右半部份也是一个摆布结构的合体字,书写时注意要把右半部份写紧凑;“嘿、唉、嘛”这三个字都是口字旁,口字旁书写时要偏上一些,而且要窄一点儿、小一点儿。

朗读指导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教学时,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小说中的“穷人”生存的艰难。

在环境描写部份,要匡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沉重、紧张的感情基调。

在人物内心独白和自言自语的部份,朗读时需注意节奏的变化。

桑娜与丈夫的对话是重中之重,朗读时要体现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场合的心情。

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先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根据人物身份和关系,概述故事情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以“穷人”的生活环境为话题,探索人物善行暗地里的心理和言行。

探索环境描写的时候,可以先指导学生环绕桑娜这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梳理出小屋的环境、桑娜的沉思和探望西蒙三个层次,整体感知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勤劳、善良的形象。

而后,紧扣描写人物心理和对话的语句,深入体味桑娜和渔夫身上的人性之美。

最后,设置话题重新定义“穷人”,从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行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发现:穷人,不穷!积累运用1.学习、总结省略号的用法,便于运用到习作中。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
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
第1 页共11 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一、教学内容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课文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国士兵在柏林的经历。

课文通过士兵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士兵在柏林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难点: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原文投影仪或黑板。

2.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复印件,供学生学习和讨论。

3. 战争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战争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入课文学习。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纠正发音错误,指导感情表达。

3. 理解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战争对生活的影响,讨论如何珍惜和平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课文《在柏林》战争的影响:残酷、破坏、痛苦士兵的感悟:珍惜和平、同情心、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战争对生活影响的小作文。

3. 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在柏林》,学生对战争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战争主题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 穷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4 穷人》教案

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14 课《穷人》一、单元解读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编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桥》塑造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夫妇善良、美好的心灵,《在柏林》则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残酷现实。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穷人》课后习题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从对话和心理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再启发学生思考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文本解读《穷人》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可贵品质。

他们在生存困境面前的一个善举、一个信念,让人动容,彰显出人性之美。

课文共 27 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写了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第二部分(第 3-11 自然段) 写了桑娜去探望邻居西蒙,却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两个孤儿;第三部分(第 12~ 27 自然段) 写了渔夫归来,得知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从对桑娜家和邻居西蒙家的环境描写中,让人深刻感受到渔民生活的窘迫。

如,丈夫在恶劣天气下出海打鱼,孩子一年四季没有鞋穿,菜只有鱼,西蒙家潮湿又阴冷,睡的是稻草铺……这样层层推进的环境描写,铺垫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背景。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

2.能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1.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学弈》。

(简介孟子)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是什么意思?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学生齐读。

(诲、惟、鸿鹄、弓缴、弗、矣、与,强调“为”是个多音字)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分小组自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穷人》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穷人》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穷人》优秀教学设计14 穷人一、课前解析《穷人》这篇小说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

他们在生存困境面前的一个善举、一个信念,让人动容,彰显出人性之美。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

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

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纯朴。

《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14个生字,正确认读“汹涌澎湃、轰鸣、沉思、糟糕”等18个词语。

2. 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4.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重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资料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 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

3.体会环境与心理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了解作者1.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

(板书:穷人)2.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我们来看一下关于他的介绍资料。

师:我们在读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词“俄国革命”,那么在这一时期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课前已经布置好了搜集资料的预习作业,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案【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 穷人》教案(2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 穷人》教案(2课时)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
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穷人 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穷人
课时
40分钟
教学
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熟读课文,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归来,得知邻居西蒙的死讯,提出抱回两个孤儿抚养。反映出渔夫的直率、善良、乐于助人。
五、知识拓展
马灯 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区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灯”的叫法,尤其是有风有雨的天气,真是渔民的照明利器!
六、课堂演练
三、初读感知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初读效果,学习重点字词。
汹 涌 澎 湃 熄 掀 困
唉 淋 嘿 糟 嘛 皱 勺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文中形容海风猛烈。
汹涌澎湃:指水势浩大。也泛指声势浩大,无法阻挡。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六、课后作业及课堂演练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小练笔写一写。
教学
重难点
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学具
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1、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4课 穷人 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4课 穷人 教案

14 穷人(教案)教学目标1. 会写“汹、涌”等14 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 个词语。

2. 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 能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形象并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4. 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收集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及《穷人》的写作背景;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汹、涌”等14 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 个词语。

2. 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 体会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的形象。

教学过程Ⅰ问题导入,了解作者1. 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家里有几个孩子呢?(学生自主发言)2. 过渡:大家家里一般都不会超过三个孩子,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主人公家里有七个孩子,这篇课文就是——《穷人》。

文中这对靠打鱼为生的夫妇,他们辛苦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他们物质匮乏、生活窘迫,算得上是“穷人”。

但是,老师却觉得他们一点儿也不穷,反而很富有,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3. 课件出示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课文用质朴的语言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

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美好的心灵。

【设计意图】用一个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反差很大的话题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

Ⅱ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1)指名读,开火车读。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纠正字音。

师:你觉得这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课件出示易写错的字,指导书写。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4课 在柏林|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4课 在柏林|部编版

在柏林【教学目标】1.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2.感受微型小说留白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微型小说留白的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师):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一次惨烈的世界大战,历经1567天,从欧洲到亚洲,从太平洋到地中海,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整个一战中军民死亡人数高达1500余万人。

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71页《在柏林》,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310个字来反映这么一组惊人数字背后庞大的世界战争,表现有关战争的深刻主题。

二、自读课文,梳理情节,并概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2.根据老师要求,概括小说内容。

(1)用三句话概括小说内容。

预设:老妇人数数,小姑娘笑了,老头狠狠扫视。

老妇人又数数,小姑娘又笑了。

老兵解释,众人沉默了。

(方法指导)要关注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情节的发展(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关注人物行为之间的关系。

(2)用两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预设:老妇人两次数数,都遭到小姑娘的嘲笑。

在老兵解释之后,众人沉默了。

区别:三句话涉及所有人物,两句话概括时,次要人物的行为可以删除。

(3)用一句话简洁地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①在战争中,一个预备役老兵在自己三个儿子战死后,自己将要上前线之际,送因此而疯的妻子去疯人院的火车上,遭到两个小姑娘嘲笑的故事。

(方法指导)在什么情况下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②战争时期的火车上,一位(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送他发疯的妻子去疯人院。

(方法指导)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必要背景。

小结:同学们,要概括主要内容,就要从人物和事件入手,梳理并分析文章写了哪些人、那些事,人物有怎样的表现、人物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不同的事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和关联等等,把这些内容梳理清楚了,就能进行概括。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两小儿辩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内容,掌握重点词语,能流畅地朗读并翻译全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背景知识介绍。

2.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字词解释和句式分析。

3.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全文翻译和解读。

4.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内容,掌握重点词语,能流畅地朗读并翻译全文。

2. 教学难点:把握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理解文言文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文言文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理解文意,查阅字典解决生词。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对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进行逐句讲解,分析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背景知识。

2.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字词解释和句式分析。

3.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全文翻译和解读。

4.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背诵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2. 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翻译练习。

3. 思考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重点词语,能流畅地朗读并翻译全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穷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穷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穷人》教学设计《穷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风暴”等18个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穷人生活的窘迫。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穷人生活的窘迫。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读小说《桥》后,我们在感动于老支书的高尚品质的同时,也初步领略了小说的魅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小说《穷人》。

设计意图:回顾小说题材引入话题,回顾所学知识,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一)复习字词搁(gē)板、仍(réng)旧、自作zuò自受、魁(kuí)梧(wú)、黧(lí)黑张罗(luo)(二)理解词义1.马灯2.搁板3.黧黑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在新知旧知之间建立关联。

三、借助词语,了解小说发生的背景及作者生平借助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湿淋淋温暖舒适干干净净闪闪发光2.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你对本篇小说的了解。

3.补充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借助词语,概括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更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穷人。

(二)利用人物之间关系叙述小说的梗概。

(三)根据小说梗概,梳理情节:1.等待丈夫:(1-2自然段)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

2.抱回孩子:(3-11自然段)桑娜去探望邻居西蒙,发现寡妇西蒙已死,便抱回两个孤儿。

3.主动收养:(12-27自然段)渔夫归来后,得知西蒙死去,主动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根据人物之间以及主要情节,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的内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1 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14课四季之歌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

”个性化写作成为新时期作文的主旋律,古语日:“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不同的人,即使是对同一事物,感受也不尽相同,而写作也应各具特色。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并努力创设学生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写景作文的一般结构,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能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具体描写四季的景色。

2、能力目标:培养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能力,在欣赏图片和与伙伴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表达自己对四季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能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具体描写四季的景色。

教学难点:巧妙构思,从独特角度进行习作,写出自己的个性。

教学流程:一.课前游戏:中国的汉字是非常有意思的,许多文字游戏也由此而诞生,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十加两笔共可以组成九个姓氏,你能一下子全写出来吗?公布答案:丰王井韦支车牛计木师总结:文字游戏考验我们平时的积累和活学活用,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多多留心,多多积累。

二.谈话导入:师导语:同学们,一年四季之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它?说出你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一年岁月,四季更替。

春天是欣欣向荣的,一切景物在春风中萌发生机;夏季是热情的,在骄阳的沐浴下万物惊羡迷人身姿;秋天的景色是迷人的,象征着丰收和繁荣,意味着欢乐和富强;冬天是凄美的,在圣洁的白色中尽展独特的风光。

四季风景,淋漓尽致,让我们走近四季去观察、去感受……(板书:四季之歌)三.积累语言:(一)描写四季的词语:你能一下子说出五个以上的词语吗?春()()()()()()夏()()()()()()秋()()()()()()冬()()()()()()(二)描写四季的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每个句子所描绘出的画面。

(指名读,每人读一句,轮读)春1、春姑娘乘着清风,带着温暖翩翩而来,她张开双臂,舞动着纤细的手,把碧绿洒满大地,把百花插上枝头。

2、正是初春,李子树上已吐出米粒大的嫩黄芽苞,在春阳下仿佛刷刷地在伸展。

3、暖融融的雨丝好像一串串的珍珠,又好像春姑娘的鞭子,抽打着冬天的阴影,驱赶着料峭的寒意。

4、那一簇簇的小草顶破了地面,悄悄地探出了嫩绿的脑袋,神气地立在地面上。

夏1、初夏,石棉花渐渐开放了,绿叶衬红花,美丽极了。

远望,它像一片烘烘燃烧的烈火,又像黄昏升起的红艳艳的晚霞。

2、夏天来了,窗外的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阴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院子里的小石桌。

3、五月底六月初,天气开始炎热,树林早已由青翠变为深绿,进入它们生命最旺盛的季节。

4、夏天,皂荚树叶子长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大地上。

秋1、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人间。

2、秋光绚丽,金风送爽,如海的高粱举起火把,无边的大豆摇响铜铃。

3、天气渐渐清凉了。

那往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桔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头来,还有几朵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些景色,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

冬1、“呼——呼——”,狂风呼啸,大树在狂风中摇晃,一条条树枝就像一条条狂舞的皮鞭在空中抽打着。

2、松树苍翠地站在白皑皑的雪地里,随着凛冽的西北风,摇晃着身子,发出尖厉刺耳的呼啸,像是有意在蔑视冬天。

3、刚到下午4点多,太阳就已经收起它那淡淡的光,好像也怕冷似的,躲进了像棉胎一样厚的云层里。

4、几株老梅树竟然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学生发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吸引人)(三)描写四季的古诗词(引入资料印发)读读下面的古诗名句,看看你知道哪些诗句,试着背一背。

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名句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夏水——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夏夜——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夏雨——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

夏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夏蝉——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夏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夏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桂绿云鬟。

夏思——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夏游——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冬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梅——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赴鼻香。

冬景——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冬风——飘飘送下遥天雪,飒飒吹干旅命烟。

冬天——琥珀珠海黏行处雪,棕榈帚扫卧来云。

冬思——岁寒,然后知柏之后凋。

冬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末狼。

冬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冬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冬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具体指导:(一)实践活动;师导语: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有关四季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大家都准备好了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吧!(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结合刚才的积累材料,说说自己喜欢哪些句子,古诗文,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二)老师指导:师导语:大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在他神奇画笔的描绘下,雨雪云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人们生活的一些环境,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一种美,使人们触景生情,或赞扬、或感叹,并想用语言文字将这美景及瞬间的感情记录下来,这便是写景作文的内在动力。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任务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写景记叙文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记叙文,它是小学生经常练习并要掌握其方法的重要作文类型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写景作文的知识。

1.立足于观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

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

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空间方位),也可以是变换的(移步换景)。

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2.抓住特征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

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3.要层次分明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

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1)空间方位顺序。

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时间顺序。

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春夏秋冬早午晚)。

(3)地点转换顺序。

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4.要动静结合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他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只有这样、你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5.要抒发感情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

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6.要文辞优美自然景色是美丽的,令人陶醉的。

因此,我们在写景色时,一定要文辞优美,语气生动形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这样,文章才会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听完老师的讲解,学生和伙伴说一说自己想写的内容,注意用上老师讲的知识。

)(三)写景作文应注意的问题:师导语:下面我们就结合例文谈谈写景应注意哪些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教材中的两篇例文,然后说说你的收获。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帮学生总结:1.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2.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

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3.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想象来写。

4.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

5.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吗?6.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

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五.动笔习作:师导语:“四季”有时不仅只是一种时间的更替和变迁。

在某些人眼中是一种态度和感受:“对待同志要像春天一样温暖, 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 对待错误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你有什么新的理解角度、组材角度吗?古往今来,已有太多的文学大家、诗人写过有关四季的诗词歌赋,精典美文,今天,老师希望大家能写出自己的特色来,写出自己的个性来,让我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赋予四季崭新的生命,请你以《四季之歌》为题目写一篇习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