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知识
发音部位
特 征
不送气不带音 送气不带 的塞音、擦音 音的塞音
带音的塞 音、擦音
带音的鼻 音、边音
今名 旧名
和塞擦音
和塞擦音 和塞擦音 和半元音
双唇音 唇 重唇
帮
唇齿音 音 轻唇
非
滂并
明
敷奉
微
舌尖中音 舌 舌头
端
透定
泥
舌面前音 音 舌上
知
彻澄
娘
舌尖前音 齿 齿头 舌面前音 音 正齿
精心
照 审
清 从邪
穿
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彻底推翻了“叶音说”,第 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发 展比较音论,使古韵研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返回本章目录
双声、叠韵-1
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蒹葭 微妙
双 声 两个音节都是零声母。
犹豫 鸳鸯
⒈是一种 历史现 象。
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 ⒉多指联
叠
ch+ong=chong
返回本章目录
反切变例-7
r、i +i=n+i
倪-日疑切
日
疑
ri
i
儿-汝疑切
汝
疑
ru
i
儿-研奚切
研奚 ian xi
n+i=ni
n+i=ni
n+i=ni
返回本章目录
音韵声律—音韵知识(古代汉语课件)
王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
① 上古音时期: 即公元3世纪以前,先秦至两汉时期语音系统,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 ② 中古音时期: 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魏晋至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也叫韵书时期。这一时 期的语音主要反映在《切韵》等韵书里,因此形成的学科叫《切韵》学,与古音 学相对,这一学科也叫今音学。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① 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夏炘、朱骏声、 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韵部的面貌;
② 钱大昕、章太炎、黄侃等人相继研究,基本弄清了上古汉语声母的面貌; ③ 孔广森发现了“阴阳对转”这一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规律;
四、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④ 陈澧首次使用系联法研究出了《广韵》的声类和韵类; ⑤ 王力先生继清人之后确立了上古音的“微”部;罗常培、
周祖谟先生全面揭示了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韵部的特点; ⑥ 瑞典学者高本汉即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和方法系
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的声韵系统。
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① 音韵学的定义 ② 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③ 音韵学的应用 ④ 音韵学史上做出贡献的学者
音韵学
音韵学概说
一、定义
音韵学,或称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 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 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古代汉语音韵
1、四声:韵文的创造者为了使韵文达到抑扬顿挫 的音乐美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即平、上、去、 入四声。
2、平仄:就是四声的分类,是平声和仄声的合称。
平:中古的平声;现代的阴平、阳平。
仄:中古的上,去,入三声;现代上声、去声。
3、舒促:是舒声和促声的合称,本是古人用来区 分韵尾类别的术语。平上去可叫舒声调,入可 叫促声调。
2读若、读如: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例:渔,读若《论语》之“语”
2020/2/9
22
3直音:用同音字注音,相对于读若和譬况譬况, 直音法用完全同音的字注音是一大进步,但是 ,有时同音字较少,或者用来注音的同音字本 身就是个生僻字,也会影响注音效果。如:瑊 ,音鍼。玏,音勒。
4反切:用两个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口诀如下:
9
宋三十六字母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古代汉语-通论5音韵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三者是关于韵尾的概念,目的是以韵尾区分韵母。古代汉语 有三种韵尾:元音韵尾、鼻音韵尾、塞音韵尾。 (1)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叫“阴声韵”,如《广韵》: 肴韵[] 佳韵[] 麻韵[] 模韵[] 脂 韵[] (2)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叫“阳声韵”,如《广韵》: 寒韵[] 唐韵[] 谈韵[] 先韵[] 青韵[] 添韵[] (3)以塞音收尾的韵母叫“入声韵”,如《广韵》: 帖韵[] 屑韵[] 锡韵[] 盍韵[] 曷韵[] 铎韵[]
3、四等 “等”是关于韵腹的概念,目的是以韵腹(主要元音)区分 韵母。韵腹由元音构成,元音发音时,口型有大小、舌位 有高低,古人据此将韵母分为四个等级。王力对“四等” 的理解是: 一等韵韵腹为[] 二等韵韵腹为[] 三等韵韵腹为[] 四等韵韵腹为[] 从一等到四等,舌位依次前移、口腔依次张大。而三、四两 等又都带韵头[]。 江永:“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四等尤细。”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齿头/舌尖 塞擦 精[] 清[] 从[] 擦 心[] 邪[] 正齿/舌面 塞擦 照[] 穿[] 床[] 擦 审[] 禅[] 牙/舌根 塞 见[] 溪[] 群[] 鼻 疑[] 喉/ 塞 影[] 喉/舌根 擦 晓[] 匣[] 喉/半元 擦 喻[] 半舌/舌尖 边 来[] 半齿/舌面 鼻擦 日[]
第二节 《广韵》和中古音
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阶段: 1.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上古音”,以《诗经》音为代 表。 2.汉魏六朝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中古音”,以《广韵》 为代表。 3.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称“近古音”,以《中原音韵》为代 表。 4.“五四”以后的汉语语音称“现代音”,以北京话为代表。 《广韵》是中古音的代表。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是一份关于汉语上古音的研究成果,主要记录了汉语上古时期的音系、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信息。这份表格对于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上古音韵表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声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例如,帮母(b)、滂母(p)、並母(m)等。这些声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语音功能,如区分词义、表示语法关系等。
2. 韵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韵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例如,东韵(ong)、冬韵(ueng)等。这些韵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音变化,如元音的长短、前后、高低等。
3. 声调:描述了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这些声调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区分词义、表示语气等功能。
4. 音节结构:介绍了上古汉语中音节的结构规律,如声母+韵母的组合方式等。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构成和语法特点。
5. 音变规律:总结了上古汉语中音素的变化规律,如声母的演变、韵母的合并等。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6. 语音对应关系:分析了上古汉语与其他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如与藏语、壮语等的关系。这些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了
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古汉语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因此这份上古音韵表稿并非绝对准确,仅供参考。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上古汉语的认识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古代汉语音韵
2020/2/9
20
古代四声与现代方言区声调对应表
五、古代注音的基本概念
特点: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1譬况:是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说明发音 情况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术语:长言之,短 言之,急气,缓气)
例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 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 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见(被)伐者为主,读伐 短言之。”
1.分卷、韻和小韻(一)
《廣韻》層次: 卷 ……
韻 韻 韻 …… 小韻 小韻 小韻 ……
1.分卷、韻和小韻(二) 分卷:方式
聲調 → 平 上 去 入
上下上 去 入 卷→ 平 平 聲 聲 聲
聲聲卷 卷 卷 卷卷
1.分卷、韻和小韻(三)
卷
分卷:《廣韻》標示
1.分東卷韻、韻和小韻韻(四目)反切 韻:標示
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 音。
次浊:发音时声带震动的鼻音,边音,半元 音。
8 2020/2/9
中古三十六字母: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
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又增加了 “非、敷、奉、微、娘、床”这六个字母, 并改“不”为“帮”、改“芳”为“滂”, 即成为“三十六字母”。
2020/2/9
2020/2/9
46
通假异文: 封域/邦域 附娄/部娄 扶服/匍匐 伏羲/庖羲 芜青/蔓青 汾水/盆水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第三讲通论
音韵(上)
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
一、音韵系统的构成
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古代汉语之音韵
音方 次清
滂[ p‘]p 敷[pf‘ ]f 透[ t‘ ]t 彻[ ‘] 清[ ts‘ ]c
穿[ ‘]q
溪[ k‘ ]k
法
全浊
並[ b ] 奉[b v ] 定[ d ] 澄[ ] 从[ dz ] 邪[ z ] 床[ ] 禅[ ] 群[ g ]
喉音 舌根 半元音 舌尖边 鼻齿音
影[ o ] 晓[ x ]h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5、等呼
❖ 古代音韵学家根据不同韵头对韵母进行的分 类。
❖ “呼” ——宋元等韵图分开口呼和合口呼; 凡韵头是[u]或主要元音有[u]的是合口呼,反 之是开口呼。江永《音学辨微》说:“音呼 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 也。”
❖ 后来语音演变,韵头出现[i-]、[u-]、[y-], 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四呼。
❖ 等——是音韵学家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两呼各分 为一、二、三、四等。
清·江永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 四尤细。” 例如:
古代汉语四------音韵
通论:音韵
自从人们懂得了使用反切,有时就会把 声母相同的字归在一起,把它们叫做“双 声”。双声就是声母相同的字。六朝时,双 声知识十分普遍,谈双声,用双声,成为社 会风气。《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 事:
陇西李元谦能双声语,尝经郭文远宅,问曰:是谁 宅第?婢春风曰:郭冠军家。元谦曰:彼婢双声。 春风曰:儜奴慢骂。
通论:音韵
我们再来看“韵类”。在音韵学上,韵类 指的是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所谓韵书, 是规范作诗押韵的参考书。在韵书中,每韵 下都用了许多反切下字,,这些反切下字代 表每一个韵里的不同韵母。这就是说,“韵 类”不仅要区别韵头,而且要区别声调。
通论:音韵
此外,还有“韵摄”的概念,这是中古等 韵学上的一个概念。“摄”有统摄的意思, 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摄”。 古代音韵学家对韵头和韵尾也有专门的 分析。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口” 和“合口”两大类。开口合口的区别,实际 上就是圆唇不圆唇的区别。
通论:音韵
开口字是不圆唇的,也就是不含有 [u]的音, 反之,合口字是圆唇的,韵头是[u]或者以[u] 作主要元音。清人江永概括说:“音呼有开 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 韵尾的部分,分为三大类:阴声韵,即 无韵尾的和以元音收尾的。阳声韵,即以鼻 音收尾的。古代的阳声韵除了收[n]、[ ]的
通论:音韵
其中的对答全用双声字,可见六朝人对双声 的狂热。 六朝的双声既然如此盛行,渐渐地,便 有人悟到何不取其中一个字来代表那一群双 声字,换言之,就是让每类声母都有个名字。 于是,到了唐代,字母就诞生了。
古代汉语——音韵
第十九講古代音韵
本講介紹有關古音的基本知識以及古書的讀音問題。讓學生瞭解古今語音的差異,建立語音發展的觀點,瞭解漢語語音史與音韻學史的基本知識,掌握有關古音知識的一些基本概念,為進一步的學習古音知識打好基礎。
一、古今語音的異同
語音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古代語音與現代語音的差異表現在聲、韻、調三個方面。考察古今語音的材料可以從兩方面入手:(1)方言;(2)書面語
語音演變史的分期:
1.上古音(先兩漢)
以先兩漢韻文、諧聲字、重文、異文、假借、古書注音、聲訓等為研究材料。可以拿《詩經》音作爲代表。
2.中古音(晉至唐宋)
主要以隋陸法言《切韻》(宋《廣韻》的前身)為研究材料。一般以《切韻》音系作爲代表。
3.近古音(元明清)
元代周德清的韻書《中原音韻》是反映這個時期語音系統的代表作。
4.現代音
以現代普通話音系即音系為代表。
(一)古今韻母的不同
古今韻母的不同比較容易察覺。我們讀古詩就常常會發現有的押韻今音唸起來不和諧。如:
長干吳兒女,嫁得瞿塘贾,
眉目艷新月。朝朝误妾期。
屐上足如霜,早知潮有信,
不著鴉頭襪。嫁与弄潮儿。
(唐·白《越女詞五首》之一)(唐·益《相和歌辤·江南曲》)
白詩中以“月、襪”為韻,古代同屬入聲月韻,但是現代韻母完全不同。益詩中“期、兒”為韻,今天用普通話來讀覺得不押韻,但是用紹興話來讀聼起來又和諧了。
古代聯綿詞中有一類是叠韻的,叠韻是指兩個音節的韻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如“窈窕、輾轉、蹉跎”等,這些詞今天讀起來仍然能感覺到它們是叠韻的。但是也有不少古代叠韻聯綿詞,今天讀起來卻不叠韻了。如“倉庚”,今音一個韻母是ang,一個韻母是eng。又如“芣苡”,一個韻母是u,一個韻母是i。這些也都是古韻不同於今韻的表現。
古汉语音韵
2、清初古音学家顾炎武对《诗经》《楚辞》 的用韵作了分析归纳,发现韵文押韵的普 遍规律。 即诗篇中可以互相押韵的字在上古都属同一 个韵部。 由此,顾炎武分古韵十部。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 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 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其中有4部成为定论,即歌部、阳部、耕部、 蒸部。其余几部也都初具规模,后来各家 古韵分部,都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加细 加详。 顾炎武被誉为古音学的奠基者,其研究成果 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5、通转 (1)元音相同,但韵尾发音部位不同 之文通转 在——存 鱼歌通转 吾——我 鱼元通转 徒——但 职侵通转 极——穷 铎元通转 莫——晚 阳月通转 境——界 阳元通转 强——健 月盍通转 介——甲
(2)不同元音,但韵尾同属塞音或同属鼻音 者,也算通转。此类比较罕见。 质盍通转 疾——捷 真侵通转 年——稔 辨析同源字时,叠韵最为常见,其次是对 转,旁转、旁对转、通转较少见。 诗歌中押韵的字如果不是同韵部,它们之间 必定存在着对转、旁转、旁对转或通转的 关系。《诗经》的合韵(通押)即是此种 情况。
4、《豳风· 东山》: 亲结其缡(来母歌部[lǐa]), 九十其仪(疑母歌部[ŋǐa])。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匣母歌部[γa]) 朱熹都注叶音。 叶音说任意改读,无客观标准,掩盖语音发 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为不懂 古韵的发展变化所致。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一、古代汉语的韵母系统
古代汉语的韵母有三十六个,分为十二个韵脚,每个韵脚下面有三个等级,称为上平、上声和去声。十二个韵母又分为开口韵和合口韵两类。开口韵包括平声、上声和去声,合口韵只有入声。
二、唐子恒音
唐玄宗时期,太音官创作了《太音集》,规定了唐代正音,被称为唐子恒音。唐子恒音规定了当时汉语的音系,对后来的声韵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古代汉语韵母的变化规律
1.声母韵尾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尾多为-n,后来发生了爆裂音韵尾的变化,使得一些韵尾变成了-p、-t、-k等。
2.鼻韵母的分化:古代汉语中的鼻韵母-n、-m后来发生了分化,分化为-n、-m、-ŋ的三种韵母。
3. 口腔韵尾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口腔韵尾发生了相对稳定的变化,如-j、-w、-jw、-jwǝ等。
4.入声的变化:唐代之前的古代汉语中,只有一种入声,后来发生了分化,分化为两种入声:入d声和入t声。这种变化使得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更加复杂。
四、韵母演变的原因
古代汉语韵母的演变主要是由于声调的影响。声调是通过发音的音调高低来表达意思的。由于古代汉语的语音体系中存在着多种声调,不同的声调会导致韵母的发音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了韵母的演变。
五、古代汉语韵母演变的影响
古代汉语韵母的演变对后来的汉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汉字的读音,也对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古代汉语韵母演变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古代汉语韵母演变的研究方法
古代汉语韵母的演变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语音标记和对比分析来进行研究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古代文献中的韵书、韵图、韵牒等资料来还原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韵母演变的规律和规律变化过程。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是中国古代音韵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汉语字音的音节结构、音韵规律和声调特点。在古代,人们通过对字音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韵体系,即唐子恒音韵学。下面将介绍一些唐子恒音韵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韵母的分类
古代汉语中的韵母主要分为三类:开口韵、合口韵和鼻音韵。
开口韵:包括a、ia、ua等。
合口韵:包括i、ü、u等。
鼻音韵:包括m、n、ng等。
二、声母的分类
古代汉语中的声母根据音质的清浊和发音的部位可以分为清辅音、浊辅音和喉音。
清辅音:包括p、t、k等。
浊辅音:包括b、d、g等。
喉音:包括h。
三、声调的分类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平声是指没有声调变化的音调,上声是指声调上升的音调,去声是指声调下降的音调,入声是指声调进入喉音的音调。
四、音韵规律
古代汉语中的音韵规律包括音变规律和音律规律。
音变规律:古代汉语中的字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例如,“白”字的古音为“prak”,现代汉语读作“bái”。这种音变规律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和字义有很大的帮助。
音律规律:古代汉语中的字音会受到一定的音律规律的制约,即一些字的发音和声调会受到前后字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例如,“心”字的古音为“srim”,当后面的字以清辅音开头时,会发生变化,如“心事”读作“sim si”,而不是“srim si”。
五、音节结构
古代汉语中的音节结构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声母和韵母构成了音节的核心部分,声调则是音节的附加部分。音节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和字音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汉语 音韵学
相 近 性 渐 减
概 念 渐 大
韵摄:把韵腹相近、韵尾相同的若干个韵合并起 来,用一个汉字作为代号,这个汉字就是韵摄。 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时魏人李登的《声类》 第二部是晋代吕静的《韵集》 十六摄: 以元音收尾:果 假 遇 蟹 止 效 流 以辅音-m收尾:咸 深 以辅音-n 收尾:山 臻 以辅音-ŋ 收尾:宕 江 曾 梗 通
《广韵》的性质: 1)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 2)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材料。 3)是研究上古音的依据材料,是汉语语音史上一 部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
3. 中古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1)全浊声母清音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2)知组、庄组(照二系)、章组(照三系)三组 合流为卷舌音zh,ch,sh。 (3)精组、见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j,q,x。 现代开口呼韵和合口呼韵前:保持z,c,s或g,k,h 现代齐齿呼韵和撮口呼韵前:变成j,q,x。 (4)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
现代音:“五.四” 后至今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3、声母 (1)现代汉语声母系统 b p m (双唇音) ,f (唇齿音),d t n l (舌 尖中音) ,g k h(舌根音),j q x(舌面音),zh ch sh r(舌尖后音),z c s(舌尖前音) + 零 声母 = 22个 [ŋ] 不能做声母,但古代可以 (2)中古三十六字母
论述汉语中的音韵和语音变化
汉语中的音韵和语音变化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音韵是指语言中音
素的组织和变化规律,而语音变化则是指随着时间推移,语言中音素发生的演
变和变化。汉语作为一个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音韵和语音变化的研究具有重
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汉语的音韵系统主要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要素构成。声母是指在发音过程
中先于元音发出的辅音,如"b"、"p"、"m"等。韵母是指由元音构成的辅音+韵
母的音节,如"ai"、"ou"等。汉语的声调则是指在发音过程中,音的上升和下
降或递降的变化。这些要素的变化和组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汉语音节和音节组合。
在汉语的语音变化中,最常见的是声母的变化。比如,汉语中的"b"、"p"、"m"等声母,在古汉语中往往对应着不同的辅音,比如"p"对应着脱去声带音的"b"。这种声母的变化称为"lenition"。此外,汉语中的声母还会发生浊化、音变等
变化。例如,在某些方言中,"zh"的发音可能变为"j","sh"的发音可能变为"s"。这些变化不仅在方言中存在,也在标准汉语中有所体现。
在韵母的变化中,最典型的是古代韵母的消失和轻声的形成。在古代汉语中,
存在着较多的韵母,如"ao"、"ei"、"iu"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韵
母逐渐消失,如现代汉语中的"tiao"、"nü"等。同时,在语言演化的过程中,
还出现了轻声的现象,即汉语中的一些字在发音中不带声调。例如,"了"字在
口语中发音为"le",并且不带声调。
此外,汉语中的声调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在古代汉语中,声调的变化更加明显,例如,唐代的七声变成了近代汉语的四声。这种声调的演变在不同的方言和地
古代汉语的韵
古代汉语的韵
古代汉语的韵是指汉字的音韵特征。汉语本身是单音节语言,每个音节都包含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和一个声调。而韵母则是汉字音韵的中心,不同的韵母组合形成了不同的韵脚,从而构成了许多不同的韵。
在古代汉语中,有四声和八音的概念。四声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分别对应着声调的四种不同变化。而八音则是指韵母的八个不同类型,分别为清平、次清、浊平、次浊、清上、次清上、浊上和次浊上。这些音韵特征对于古代汉字的发音和拼写非常重要,也影响到了后来的汉字书写和词语演变。
在古代汉语的韵体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构词规则。比如,一些字可以互相通用,因为它们的韵母相同,如“鱼”、“渔”、“余”等;而有些字则可以通过替换声母或韵脚的方式来构成新的词语,如“车”、“茶”、“词”等。
总之,古代汉语的韵体系是汉字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了解汉字音韵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汉语的美妙之处。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律
(1)仄起式 春望 杜甫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律
用韵的特点:只押句尾韵,偶句押韵,首 句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不换韵; 一般只押平声韵。“平水韵”里共有30个 平声韵,但各韵的字数多寡不等,故有宽 韵、窄韵、险韵之别。
词律来自百度文库
小令:58字以下的词。 中调:59——90字的词。 长调:91字以上的词。 词的一段叫做一片,也叫一阙。 单调:只有一段的词。 调笑令 忆江南 双调:由上下两阙的词。 菩萨蛮 西江月 三叠:有三段的词。 兰陵王、 四叠:有四段的词。 莺啼序
词律
词牌的来源,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 《蝶恋花》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忆秦娥》, 《忆江南》本名 《望江南》,又名《谢秋娘》,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 《如梦令》。《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 。(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 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 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一联诗平仄相对。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 诗律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单数句叫出句,偶数句为对句。 一联诗如果出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 那么对句的平仄就应为“平平—仄仄—平”。 两联诗平仄要相黏。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 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黏、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 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黏,前 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黏、对就能使整首 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音律美能起很 大作用
音
韵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声母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 母等名称。自从等韵学兴起以后,习惯上例五音 (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分立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
词律
三字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 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 四字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 平平如“怒发冲冠”。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 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 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 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 字用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 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族名:
地名:
古书的读音问题
人名:
金日磾jinmidi “日”不读ri 郦食其Lìyìjī “食其”不读shí qí 禽滑厘Qínggǔlí “滑”不读huá 伍员Wùyún “员”不读yuán
解Xiè 不读jiě 祭Zhài 不读jì 万俟mòqí不读wànsì 尉迟yùchí “尉”不读wèi 仆射púyè “射”不读shè 洗马xiǎnmǎ “洗”不读Xǐ
词律
十一字句。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 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 而且往往是迭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调笑令》, “团扇,团扇。……弦管,弦管”。个别词牌也用平仄,如 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 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纔不至于误 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 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 样,“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 成为整齐的对仗。
姓氏:
官名:
古语:
纶巾guānjīn “纶”不读lún 洩洩yiyi 不读xiexie
诗律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平仄四个类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三、调 平 上 去 入 中古平上去入四声,发展到现代,变成普遍话的阴阳上去四 声。 平分阴阳:中古平声字受声母清浊的影响,变成阴平和阳平 两类,清声母字为阴平,浊声母字为阳平; 浊上变去:中古上声也变成两类,全浊声母变为去声,其余 仍为上声; 入派三声:中古入声变化比较复杂,变成阴阳上去的都有。 阳入变成去声和阳平,其中鼻音声母和零声母读去声,其余 读阳平;阴入则毫无规律可寻,变成阴阳上去的都有。
古书的读音问题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疾:同“嫉”;嫉妒,憎恨。“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莫:同“暮”;日落时,引申为“末”。“莫春者,春服既成,” 内:同“纳”接纳,接受。动词。“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殴:通“驱”驱逐。动词。“今殴民而归之农。” 畔:通“叛”;背叛,离开。动词。“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齐: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禽:通“擒”捕捉。动词。“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三十六字母 唇音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齿音 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音 见溪群疑 喉音 影晓匣喻 半舌 来 半齿 日
古今语音的异同
二、韵 ①韵 韵部 韵目 ②阴 阳 入 阴声韵: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辅音结尾的韵 入声韵:以轻塞音 b d g 结尾的韵 ③四呼 开口呼:不是i u ü或不以i u ü为韵头的韵母 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 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古书的读音问题
特读
国名:
月氏yuèzhī“氏”不读shì 大宛Dàyuān “宛”不读wǎn 龟兹Qiūcí 不读guīzī 身毒Yuāndǔ “身”不读shēn 吐蕃Tǔbō “蕃”不读fǎn 荤粥xūnyù 不读hūnzhōu 先零Xiānlián “零”不读lí ng 吐谷浑Tǔyùhún “谷”不读gǔ 番禺Pānyú “番”不读fān 阳夏Yángjiǎ “夏”不读xià 镐京Hàojīng “镐”不读gǎo 阿房宫Epánggōng “房”不读fáng
诗经押上古三十韵式。 上古三十韵部分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三 类。 阴声韵: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 幽部、微部、脂部、歌部 阳声韵: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 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 入声韵: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 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部
古书的读音问题
破读
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乘:破读音为“shèng”)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 骑:破读音为“jì”) 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破读音为“yì”)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闻:破读音为“wèn”) 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间:破读音为“jiàn”)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破读音为“dàng”)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 语矣。 (度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 等意思时,读duó。)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好 在 充作动词,表示“喜好”的意思时,读hào。) 十年尚犹有臭。 (臭 在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 xiù)
诗律
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流水对。 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 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 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古今语音的异同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对四声的调型描绘 是:“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 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对四声调型的描 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书的读音问题
通假
案:同“按”;,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 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 亲。” 当:通“挡”抵挡。动词“曹军不能抵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