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中国先锋小说回眸
80年余华小说特点
80年余华小说特点(一)苦难和“人性恶”之主题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说在中国文坛兴起,先锋作家们在主题上大多都选择了对人生人性的关注,而余华对这种关注似乎显得更惊心动魄,更让人触目惊心。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八十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余华小说中采用了不介入的方式,把世界的苦难加以冷酷地铺排渲染,使苦难获得了某种纯粹透彻,某种与生俱来性和非意志动摇性。
暴力是余华小说的核心命题,是一切苦难的推动力,并将其定位在源于人原始生命力的冲动,在这一冲动下,亲情、友情等的社会关系,变得不堪一击,兄弟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相互争斗和残杀,人的暴力本能超越了人的理智,使人类永远难逃苦海。
(二)循环叙事、时间幻觉等手法的运用。
结构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形式话语,对先锋小说文本的表现形态可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锋小说家们既可以通过借鉴了西方形式主义小说,获得相近似的结构品格和文本魅力,又可以把形式作为展示他们才华及智力的舞台。
首先,循环叙事对传统小说实现了文类的颠覆与解构。
余华的小说文本从情节与意义的生成两方面构成了对公案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武侠小说等的解构与反讽,代表作品分别是《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和《鲜血梅花》,仅以对武侠小说的仿作《鲜血梅花》为例,它有着武侠小说的最普通的外在形态,小说主人公一代宗师阮进武之子阮海阔,既无超人的武功,也无除暴安良的大志,在他踏上为父复仇之路后,却发现只是在进行着一次无望的漫游,而漫游的结果是仇人已死,从而复仇不再,于是故事又回到了原点。
比起古代武侠小说以及当代武侠代表作家金庸的作品而言,《鲜血梅花》中根本没有丝毫可称为武侠经典的地方,它将“复仇”变成了“寻找”,剥夺了小说原本应有的因果性动力,人物只是按程式行动,已经不再具有相应的动机,最终小说的悬念(杀父仇人究竟是谁)揭开(己死)之日,也是阮海阔回到原点之时。
先锋小说的转型意义
先锋小说的转型意义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前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的前卫文学作品,马原以《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等一批小说震惊了中国文坛,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啊。
遗风所及,一大批的实验者涌现出来,如余华、格非、北村、苏童、孙甘露、吕新等人。
他们都曾写下了许多精致而极富形式意味的小说,给文坛带来了崭新的写作经验,“真正的革新者总是力图使我们切身体验到他的创作矛盾”。
先锋小说曾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最终作为有力的文学潮流,终于完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文学革命的策动。
当“先锋文学”确立了自己在社会文学结构中的合法性地位,度过了“苦难的历程”并被社会普遍接受之后,“先锋文学”的使命即已告终结。
批评家孟繁华认为,“先锋文学”的出现,与两种现实语境相关:一方面,80年代中期政治文化开始落潮。
读者在文学作品中试图寻找政治倾向或解答现实困惑的期待已经弱化,作家也不再以代言人或人民利益守护者的身份从事写作;他们的身份诉求是在另一种表达中体现的:80年代,赶超西方仍然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情感愿望。
在文学上,“走向世界”的口号不仅被视为是一种尊严的要求,同时还被赋予了一种“前赴后继”的悲壮感,它密切地联系着20世纪中华民族的痛苦记忆,因此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强势的文学意识形态。
这是一种弱势文化的心态,但它的问题却为一种高昂的民族激情所“合理化”。
在这种文学意识形态的昭示下,“先锋文学”一开始就陷入了与“现代派小说”创作相同的心态。
他们首先要找到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性作家或范本,然后将其“东方化”。
在不同的时期,几乎都有一个为“先锋文学”认同的文学英雄:马尔克斯,罗布。
格里耶,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都曾是共同崇拜并热爱过的文学偶像。
先来简单概括先锋文学的“先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价值观念的先锋性传统文学认为世界是有秩序的,可以为人们把握和认识。
先锋文学通过零度语言叙述,拒绝提供任何价值判断,使作品成为一个价值虚无的世界。
80年代中期中国先锋小说回眸
说马原在这时期的作品影 响前 者, 似乎 有些# 先锋∃ 味, 事实确是如此。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 的前冲力是, 他 大胆 地拒绝小说, 第一次把故 事摈弃而 醉心于 叙事, 而 更大胆 的 艺术探索是, 他就连叙事情时也不# 安分守己∃ , 不按# 小 说作 法∃ 之类强调叙述为情 节发展作铺 垫或过 渡; 也不 按叙事 要 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当然, 他压根儿就鄙视# 小说是塑 造人 物形象艺术∃ 的古训, 坚 决地拒绝 人物形 象进入 叙事 圈。 这 样, 他的作品的艺术品格就直接影响对前期先锋作家作 品的 评判和肯定。事实上, 在 80 年代初 关于现 代派作 品的争 论 关系到现代派在中国能否存在及如何存在的问题, 也关 系到
了热烈的赞美, 对家族文化中体现出的封建性意蕴作 出不屑 主义浓重色彩外, 还有 深沉的寻根 色彩, 在%瀚海& 、%极地 之
与嘲弄。 %极地之测& 是一部 较深辟 精彩的 小说。它 是谈死 亡与
爱情的, 作者虚构了一系列死亡之谜。作品写到# 我∃ 去寻找
测& 等作品中都表现出 来, 而且, 他 的作品 极具个 性, 与马 原 的西部作品有着迥然不同的思辨特色, 他的%奔丧& 就是 最具 备思辨色彩的力作。# 我∃ 回家奔丧, 却没有作为子女的 悲切
1999 年第 4 期 No. 4, 1999
嘉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4、广州会议:1962年3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陈毅发表讲话。周恩来于3月2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所做出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对曾经受到错做出了新的评价。
10、朦胧诗:崛起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的思考,也有手法上如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等。
11、潜在写作,是指1949—1976年间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的写作活动。
12、白洋淀诗群是指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一批由北京到河北水乡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5、现实主义深化:邵荃麟提出“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论。“如何表现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看出思想意识改造的长期性、艰苦性、复杂性;更深地去认识、了解、分析、概括生活中的复杂斗争,更正确地去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作家的新的任务。”
下编第三章80年代中后期的主潮小说:寻根、先锋、新写实
(2)《棋王》解说 ①文化意蕴
小说以知青生活为题材但更着重表现的是对传统文化中 理想精神的寻找与肯定。 理想精神的寻找与肯定。作品淡化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 和社会矛盾, 和社会矛盾,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思想在主人 公身上转化成为一种现代人生存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境界, 公身上转化成为一种现代人生存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境界,使传 统的思想精华焕发出了一种现代意义, 统的思想精华焕发出了一种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新 和复活。 和复活。作者在传统文化中发现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赖 以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流连忘返, 以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流连忘返, 这是寻根文学中对传统文化加以肯定的一种文化立场和倾向。 这是寻根文学中对传统文化加以肯定的一种文化立场和倾向。
(2)《爸爸爸》解说 ①文化立场
韩少功在理论宣言中主张“ 韩少功在理论宣言中主张“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 特质方面……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但在创 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 特质方面 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 作实践中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启蒙主义式的批判性思考。 作实践中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启蒙主义式的批判性思考。 爸爸爸》通过描写湘西大山里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 《爸爸爸》通过描写湘西大山里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 把乡村风俗、轶闻掌故、打怨祭祀、土语人情揉和在一起, 把乡村风俗、轶闻掌故、打怨祭祀、土语人情揉和在一起, 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艺术手法, 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艺术手法,展示出我们民族的一 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文化心态, 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文化心态,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 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文本片断:《棋王》结尾
“1980”是如何通向“1990”的?——对先锋小说兴起与衰落的再解读
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所象征的政治紧身衣的产物,
成为取代“现实主义”的一个方向性的文学方案。需
要警惕的是,一种具有覆盖性影响的历史叙述一旦形
成,很可能会压抑其他的历史叙述,从而遮蔽掉更为
丰富和复杂的“历史真相”。同样,上述的历史叙述也
是如此,因为这种历史叙述意味着,先锋小说的发生
野,以应对日趋单薄、
固化的
“旧观点”
。本文试图重构
一个“先锋小说”所置身的多维语境,尝试勾勒出先锋
小说从 1980 通向 1990 年代的兴衰起落的轨迹。
一、城市改革与先锋小说的兴起
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对此进行
了纠偏。有研究者指出,
“一九八五年前后,
‘城市改
革’、
‘计件工资’、
‘消费浪潮’、
文学”所占的份额显然远高于“先锋小说”。更重要的
反响。报告文学的信息传播功能、消费功能、一定程
是,
“非先锋文学”,尤其是及时关注、书写当代大城市
度上的批判功能与消费思潮、市民意识有着相当紧密
生活、市民日常生活的“市民小说”所隐藏着的对“先
的关联。可能基于这样的思路,当年的研究者曾这样
锋小说”这一知识精英启蒙性立场的反拨力道更是不
‘超越历史叙述’、
‘文
化热’、
‘美学热’、
‘出国热’、
‘进藏热’,以及‘作家与
编辑部故事’等非文学因素正在密集形成,它们拥挤
在文学的内部或外部,即使宣布是‘纯文学’的先锋小
说的生产也再难‘单独’完成。”①正是意识到对“先锋
小说”的认识、研究被窄化的状况,
“先锋小说”与 1984
年左右开启的城市改革,尤其是与上海的关系开始凸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母亲总是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每次她盯 着我的后脑勺,我头皮上被她盯的那块地方就发 麻,而且肿起”;“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成狼群 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 叫”;“小妹的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刺得我脖 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春之声》(王蒙) 《蝴蝶》(王蒙) 《我是谁》(宗璞) 《减去十岁》(谌容) 《他有什么病》(张洁)。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二) “新潮”小说(85年前后) 实际上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 代表作家有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人,其 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你别无选择》(刘索拉) 《无主题变奏》(徐星) 《苍老的浮云》(残雪) 《黄泥街》(残雪) 《欢乐》(莫言) 《透明地红萝卜》(莫言)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 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反叛性 反叛业已确定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 美学精神和表现方法。 2、实验性 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和语 言形式为己任。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命运和文学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命运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精神,其实只能是一种 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90 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纷纷降 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 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 志着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但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是深远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残雪的小说是阴暗的,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正 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能成其黑暗;正因为有 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 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越、升华。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人物是以王蒙、宗璞、谌容、张洁等为代表 的中年作家,他们对现代主义的兴趣主要在技巧 方面。他们主张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实行 “剥离”,以现代派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 己的文学表现力。他们剔除了西方现代派作品中 非理性、反逻辑、无意识的成分,现代主义的种 种表现手法只不过是关于他们的理性观念的寓言 式表达。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在结构上,《山上的小屋》也有独到之处。 小说开始于对“山上的小屋”的肯定: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 小屋。” 结尾于对“山上的小屋”的否定: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 葡萄,也没有小屋。”
先锋小说的辉煌与衰落
站在 2 世 纪 回顾 和反思 先锋小说 也许 有些孤 1
联 系 , 作 层 的 主流 意识 形 态 中 心 是 以 “ 在 读 创 潜
独 与冷漠 。有影 响 的先 锋小 说 作 家 在 2 0世 纪 9 0
年代纷 纷转 型。这 与社会 背景有 着紧密 的联 系。
6 ・ 4
兰 州 工 业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第l 8卷
界, 强调 向人 的 内 宇宙 延 伸 。“ 学 是人 学 ” 一 文 这
观点在理 论 上试 图拉 大 文 学 与 意 识 形 态 的距 离 , 从 而使文 学从 反 映现 实 的意 识 形 态 中独 立 出来 。
残 忍的快意 驱谴词 语 , 之就 范 ; 童 的句 子灵 活 使 苏 飘逸, 才气 十足 ; 马原 的叙 事话 语 弥 漫着 轻 松 与随 心所 欲 。文 学 在 一 片 语 言 的瓦 砾 中 构 建 新 的 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纲领 , 只是多 了一点 启 蒙 精神 和 反 思 的力度 , 是
建 国后 文学 模 式 的 一 种 现代 性 转 换 , 伤痕 文 学 在
就 是形式 , 式就 是 形 式 。 这 一结 论 对 于 意 识形 形
态 占主流 的 中 国文 人 来说 , 疑 是一 次 观 念 上 的 无
中表现 最 突 出 的是 善 恶 对 立 的 较量 , 者 的 叙 述 作 是面对读 者 的叙 述 , 者 与 读 者 之 间有 着 直 接 的 作
就像 皮下 注 射 器 一样 轻 松 地 刺 入 人 们 的肌 肤 , 个
人无 法抵抗 J 。个人 相 对 于强 大 的 电子 媒 介 系统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学习和模仿了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内在思想却来自 于存在主义。小说写一群音乐学院学生的生活作品表现了在强大的音乐传统 (功能圈)面前,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小说
第七章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是对八十年代以
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中国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进与认识
五四时代将其和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的阶段, 把它作为反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二、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
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 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等为代表的新潮小说。
这批作家人称“中国现代派”。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反传统的精 神,开始冲击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一般地批判社会政治。
这个时代的先锋文学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关注胜过了对文本的模仿。 这批作家将中国文学引入了新的创作领域,使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创作 境界。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80年代之先锋文学解析
《冈底斯的诱惑》
主人公:“我”、穷布、姚亮、陆高、顿珠顿月 情 节:四个故事 叙事手法:元叙事 元小说 特 点:无时间地点中心人物;各故事无联系;每 个故事有头无尾;不停变换人称 意 义:原始荒凉瑰丽神秘的“初民的世界”。 个人经验具有主观性、片面性、不可确定 性,所谓的现实也是如此。
孙甘露的意义
1、斩断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抽空意义只 剩下纯净的语言; 2、斩断了小说和现实的联系,专注于幻象 与幻境的虚构,但由于其零散破碎,无法构 成一个条理明晰的虚幻世界; 3、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念:世界是无序的 混乱的,是不能用来表达和叙述的。
格非(1964~ )
原名刘勇,江苏人,华 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 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 学中文系教授。 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 舟》,长篇《敌人》 《边缘》《欲望的旗帜》 《人面桃花》,中篇小 说集《迷舟》《唿哨》 《雨季的感觉》等。
《褐色鸟群》
主人公:“我”、棋、穿栗树色鞋子的女人 情 节:我给棋讲故事,我无意中杀了人, 女人谋 杀了她的丈夫,女人死了。 叙事特点:后面的叙事不停否定前面的 “叙述空缺” 故事套故事 作品的意义:作者不再扮演上帝的角色,认为无人 能够完全真实地认识世界。通过这样复杂晦涩的叙 述,来探寻人内心深处隐秘的情感世界,揭示深刻 复杂的人性,同时宽容地看待人性的善与恶。
以散文写作为主: 《我能否相信自己》 《高潮》《内心之死》 对于写作,文学大师、 音乐以及其他的感悟 与随想。
一部长篇:《兄弟》 写个人命运与权力意 志的抗衡,仍是一个 如何忍受与消解苦难 的故事。
80年代小说综述
80年代小说综述新时期文学(1977—1989)是经历了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崛起的文学,也是处于改革开放中不断变革的文学,期间,中国作家被压抑的创作生命力迅速喷发,使得80年代小说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并且,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或同时涌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
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而伤痕文学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影射。
那一场历经十年的浩劫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
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伤痕小说作为1977—1980年间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以四川作家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
小说一经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小说揭示了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在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代表作,还有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韩少功《月兰》、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
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论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也是中国先锋小说崛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先锋作家们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以此来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并表达自己对社会与时代的思考与感受。
本文将从语言实验的角度来探讨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特点和意义。
80年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方便,同时也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由主义思潮与西方文化的涌入,打破了过去封闭的文化秩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种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先锋作家们对语言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
首先,先锋小说强调了一种变革的语言风格。
传统的文学语言多以庄重、正式为主,而先锋小说鲜明地摒弃了这种形式,使用更为自由、流畅的语言风格。
他们追求真实、直接地反映生活,使用白话体与读者产生更直接的对话。
这种语言风格的变化,使小说更具有现代感,更能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先锋小说注重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
他们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如口语、方言、俚语等,不拘泥于旧有的文学规范和束缚。
例如,杨绛的《洗澡》中大量运用北京方言,使人物形象显得亲切可爱;马原的小说《笑中有算盘》则充斥着大量的当地方言,使作品充满地方色彩和个性。
这种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先锋小说关注日常话语的重构与重塑。
他们试图通过对日常的对话和琐碎生活琐事的描述,来窥探人性的真实与复杂。
例如,王朔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主人公的自我表述和对话,呈现出性别观念的变动与矛盾,具有一种时代特色的语言风格。
这种关注日常话语的重构与重塑,使小说更真实、更具有个体和时代的独特性。
此外,先锋小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精髓,如意识流、碎片化叙事等,将之融入中国的小说创作中。
这种借鉴与吸收使中国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更加丰富多样。
王蒙的小说《寂寞的乡愁》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更加复杂,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写作观念和风格。
80年代之先锋文学
他们决定遇见的 第一块岩石。回忆。 送给它音乐。其余的岩石 有福了。他们分享回忆。 等候音乐来拯救他们进入消沉。 这是1959年之前的一个片段。 沉思默想的英雄们表演牺牲。 在河流与山脉之间。 一些凄苦的植物。被画入风景。
放筏的人们顺流而下 傍水而会的是翩翩少年 是渔色的英雄
以散文写作为主: 《我能否相信自己》 《高潮》《内心之死》 对于写作,文学大师、 音乐以及其他的感悟 与随想。
一部长篇:《兄弟》 写个人命运与权力意 志的抗衡,仍是一个 如何忍受与消解苦难 的故事。
《十八岁出门远行》
人物:“我”、司机、抢劫者 问题1:少年与世界的关系 问题2: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问题3:表象与真相的关系 实质:颠覆了传统的革命历史 叙事原则
马原的意义
1、运用元叙事手法, 形成了著名的“马原叙 事圈套”; 2、瓦解了经典现实主 义的“似真幻觉”; 3、意味着超越了宏大 叙事的个人叙事时代的 到来。
孙甘露(1959~ )
上海人,1977年在邮政 局工作,1986年发表成 名作《访问梦境》,代 表作《我是少年酒坛 子》、《信使之函》、 《请女人猜谜》等。
《河边的错误》
人物:马哲、老太太、疯子 问题1:疯子杀人我们应该如何处置? 问题2:面对被害人家属能给予什么? 问题3:理性秩序与疯狂暴力的关系 实质:颠覆了理性主义的乌托邦神话
《现实一种》
人物:山峰、山岗、皮皮 问题1:你如何看待人的本能? 问题2:社会文明已完全压倒了人的本能? 问题3:你如何看待医学? 实质:颠覆了传统大写的“人”以及人道主义
第二十二章_80年代小说先锋小说课件
四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于 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发掘;同时,也抑 制、平衡了80年代小说中“自我”膨胀的倾 向。
五对于性、欲望、死亡、暴力等主题的关 注,与中国历史语境,与对于“文革”的 暴力和精神创伤的记忆相关,是以另类、 隐秘的方式展开。
先锋小说的局限:
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方式为主要目标的探 索倾向,其局限性就是不可避免走向“形 式的疲惫”。
“先锋小说”的特点
一重视叙述,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 把叙事本身看做审美对象。
二“虚构”与“真实”在作品中有意混淆、 拼接,并把构思、写作过程直接写进作品, 参与文本的构成。“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 汉人”是经常出现在他的小说的句子。
三叙述大多只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 而强制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世界的 意义关联。读者将难以得到通常小说有关 因果、本质的暗示,和有关政治、社会、 道德、人性之类的“意义”的提升。
其次,莫言的比喻可谓别具一格。“石桥 伏在水面上,像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 “枪声沉沉,像夜中阴沉的狗叫” “过去 的一切,像一颗颗香气馥郁的果子,箭矢 般坠落在地”。作者打破常规,不以华丽 的事物为参照,而选取了日常生活中最常 见的人和事物作为喻体,虽然不及华丽的 事物那般高雅和美好,但却获得了一种丰 富、形象可感的美,给读者以新的体验和 感官刺激。
它们表达的,与其说是反“现代性”的 “非理性”精神,不如说是走出“文革” 阴影的一代,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追 求人性、自由精神,和主体创造性的“情 绪历史”。
“先锋小说”
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 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它们重视的是 “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 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 马原发表于1984年的《拉萨河的女神》是当 代第一步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体式之争锋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体式之争锋王鍾陵一80年代,特别是其中期,小说文体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这一变化主要有两股推动力量:一是可以上承三四十年代的散文化与诗化的倾向,一是先锋派小说。
小说文体的变化,集中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超脱于情节模式之外,一是模糊以至避免现实主义的“实指性”。
前者表现为线性叙述的中断,非情节小说、非性格人物的出现以及与之相应的对于塑造典型人物及写出典型环境兴趣的降低乃至漠视;后者则有莫言式的写感觉、马原式的设置叙述圈套和残雪式的写梦呓。
而情节模式的弃置与“实指性”的模糊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着的。
汪曾祺在40年代就认为一个小说家才真是个谪仙人,并将短篇小说家定义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家”[1]。
汪曾祺在写于1986年5月的《关于小说语言(札记)》一文中,将上述两点结合起来,阐述了“诗化小说语言”这一概念,张扬起诗化小说的旗帜。
为了使论证能有一种根本性,汪曾祺首先从“语言是本质的东西”[2]1讲起,强调“探索一个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观察他的倾向性,首先必需掌握他的叙述的语调。
”[2]2接着,汪曾祺进而说明小说家的语言,既应“能产生具体的实感”,又应“在别人也用的词里赋以别人想不到的意蕴”[2]3。
他说:“语言写到‘生’时,才会有味,语言要流畅,但不能‘熟’。
援笔即来,就会是‘大路活’。
”[2]5此外,“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串全篇的节奏”,“所谓‘可读性’,首先要悦耳”[2]7。
对诗化小说语言,汪曾祺阐述道:“废名说过:‘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
’何立伟的一些小说也近似唐人绝句。
所谓‘唐人绝句’,就是不着重写人物,写故事,而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
物我同一,作者的主体意识很强。
这就使传统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小说和诗变得难解难分。
这种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
这种小说的语言也就不能不发生变化。
这种语言,可以称之为诗化的小说语言——因为它毕竟和诗还不一样。
所谓诗化小说的语言,即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纯散文的语言。
《中国当代文学》题库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题库及答案一、填空1.今天派的代表诗人是:1. ,其代表作是、。
2. ,其代表作是、。
2.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是:、。
3. 、、,等作家通常被称为“知青作家”。
4.张贤亮的主要作品有:A________、B __________。
5.杨朔的主要作品有:A 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
6.现代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是:A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7.A 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等作家通常被称为“70后作家”。
8.九十年代初“陕军东征”的五部长篇小说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_。
9.赵树理建国后的代表作是:A __________、B__________。
10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是:革命现代京剧、、、、,革命现代芭蕾舞剧、,革命现代交响音乐。
11.现代派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是:A 的B 的C 的12.七月派的主要代表诗人是:A__________、 B ___________、C二、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2.三红一创3.归来派4.“朦胧诗”5.寻根文学6.双百方针7.现代派小说8.生活的原生态:9.元叙述三、简答题请说明以下作品的作者、文体和主要特点:1.《致橡树》2.《现实一种》3.《妻妾成群》4.《一代人》5.《百合花》四、论述题1.简论先锋小说的实验性。
2.简论归来派诗歌的共同特征3.谈谈你对本体实验的理解4.谈谈寻根文学在文革后文学思潮中的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1.今天派的代表诗人是:1.北岛,其代表作是《回答》、《宣告》。
2.舒婷,其代表作是《致橡树》、《祖国啊,亲爱的祖国》2.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池莉、方方。
3.韩少功、王安忆、梁晓声,等作家通常被称为“知青作家”。
先锋小说
二、名词解释1、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2、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3、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6、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
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7、《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三、简答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答:1、元小说叙事: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先锋实验小说的实验价值——以莫言和余华8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为例
先 锋小说 的开 山之作 。马原著名 的 “ 叙事 圈套 ”开创 了中 言为什么 能创造 出这样一 个人物 ?莫 言多次强调 : “ 当我 国小说界 “以形式为 内容 ”的风气 。吴亮在 《 马原 的叙 述 成 为一名作家 以后 ,小 时候的苦难生活变 成 了一种宝 贵的 圈套》一文 中说 : “ 写小说 的马 原似 乎一 直在 乐此不疲地 创 作 资 源 和 财 富 。 直 到 现 在 , 我 的 大 部 分 小 说 ,动 用 的还 寻 找他 的叙 述方式 ,或者说一直 在乐此不疲地 寻找他 的讲 是我2 0 岁之前积累的生活资源。”就连莫言的大哥都知 垂
新 。他们 的创作给文坛带来 了新鲜 的气息,但是也带来 了作 品与读者 的疏 离。可是在这其 中更 出现 了如莫 言和余 华这样 的生 力军 ,莫言以他扎根 中国的古典气息和魔幻的现代派手法赢得 了声誉 ;余 华以他虚伪的形 式和真 实的
人性的 书写感动着读者。他们 的创作都表 明先锋 实 验 小说 的创作不仅应该 关注如何 写,也应该关注写什么。
关键词 :古典气息 魔幻手法 虚伪的形式 真 实的人 性
中 国文学 进入 新 时 期 以来 ,各 种文 学 思潮 涌 动 ,随 故事方式 。”_ 4 ] 陈思和在 《 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也说 : “ 在 着 思想 的解放 ,西方各种观 念、学说 像雨后春笋 一样进入 中 国 当代 文 学 史 上 , 马 原 第 一 个 把 小 说 的叙 事 因 素 置 于 比
再谈“先锋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时代价值
再谈“先锋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时代价值作者:李卫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摘要: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其文学话语大大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叙述和描写功能,并创造了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给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以冲击;但对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作用一直有积极肯定和极力否定的两种观点。
我们只有从两种观点的价值判断体系产生的背景入手,辩证地剖析文学话语本身的相对性和歧义性,才能甄别这两种观点的“真理性”和它的“荒谬性”,给其以正确的评价。
关键词:先锋小说;文学话语;新时期;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130-03站在今天的视点,纵观新时期文学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
先锋小说的文本给读者们带来了全新的创作体验和一种全新的形式美学状态,文学话语大大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叙述和描写功能,并创造了新的情感表现和隐喻象征功能,给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以冲击;文体也从文学主题、题材、主流话语表达的内容范畴限定中逐渐解脱出来。
在众多的研究和评论中,先锋小说一直被置于两种对立的评价:一种观点把其文学性夸张、神化到了某种极限,并使其具有了“巨型话语”的特征。
一种观点则对其文学性持根本否定的态度,视其为“移来的花朵”和中国文学走上“歧路”的证明。
如何甄别这两种观点的“真理性”和它的“荒谬性”,我们需要理解两种观点和价值判断体系产生的背景,需要辩证地剖析文学话语本身的相对性和歧义性,才能给其以正确的评价。
一、先锋小说是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文学现象对于新时期中国文学来说,如何突破意识形态语境建构独立、自由而合法的话语空间,就是其现代性意识萌芽的标志。
这第一步是由寻根文学首先迈出去的。
“寻根文学“在新时期笼罩性的现代化狂热中,作出了一种反向的选择,它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归附而彰显了与时代主潮的距离,并在话语方式上以“晦涩难懂”的风格与时代话语形成了巨大落差,已经自觉开始了对于现实和政治惯性的偏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马原在这时期的作品影 响前 者, 似乎 有些# 先锋∃ 味, 事实确是如此。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 的前冲力是, 他 大胆 地拒绝小说, 第一次把故 事摈弃而 醉心于 叙事, 而 更大胆 的 艺术探索是, 他就连叙事情时也不# 安分守己∃ , 不按# 小 说作 法∃ 之类强调叙述为情 节发展作铺 垫或过 渡; 也不 按叙事 要 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当然, 他压根儿就鄙视# 小说是塑 造人 物形象艺术∃ 的古训, 坚 决地拒绝 人物形 象进入 叙事 圈。 这 样, 他的作品的艺术品格就直接影响对前期先锋作家作 品的 评判和肯定。事实上, 在 80 年代初 关于现 代派作 品的争 论 关系到现代派在中国能否存在及如何存在的问题, 也关 系到
原有意在叙事环中增加扭曲叙事环的力度, 使叙事过程 中呈 变形状态, 夸张、荒诞、嘲讽、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 制造 杂乱 无章的声音, 有意打破阅读者原有的阅读习惯, 于是, 在 有人 在大呼# 读不懂∃ 、# 不 知所云∃ 、# 小说秩序 变成无序 状态了∃ 等诘难声中, 不知不觉进 入了他的 写作圈 套, 闯入 了他的 情 绪天地之中。当人们在他写作迷宫周游之后, 读者们尽 可以 说这里不知什么怪地方, 只要有一个# 怪∃ 字, 有一种新 奇感,
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叶曙明等大批青年作者。
打乱阅读情绪和审美思路, 造成作品扑朔迷离状态; 同 时, 马
所以说, 当我们在研究 当代先 锋派时, 我们 可以注 意到 这样一个事实: 马原是一位承前启后极其重要的人 物。他对 先锋文学的贡献是, 他让# 文学是人学∃ 及人是文学的 第一主 题的神话扫荡得干干 净净。# 人∃ 的神圣一 旦塌 入现实 的泥 淖之中, 文学的前景就变 得宽阔, 它 的潜力 就腾 冲而释 放出 来, 使文学的生命力更加 放大深沉; 各种文 学样 式也就 变得 更生动和具有久远的魅力。
∀ 43 ∀
现代派作品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当时王 蒙、张辛 味。
欣、刘索拉等人的作品 被称为# 伪 现代派∃, 有的 论者断 然否
也就是说, 马原在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方面从单一 的或
认中国存在现 代派的 必要 , 拒 绝接受 现代派。马 原的创 作 某一方面的借鉴过渡到多元的现代化技巧的组合, 发展 到更
实实, 以实就虚, 以虚掩实, 让人们 搞不 清楚究 竟哪些 是虚, 哪些是实? 哪些是真, 哪 些是假? 作 品在写# 我∃ 找朱 晶时, 找到的都是小朱晶, 而大 朱晶却虚 而不 见, 从小 朱晶虚 构大 朱晶, 而小朱晶 又善 解人 意, 不 断报 告大 朱晶 的行 迹, 因 此
# 我∃ 并不看重父亲的权威; 父亲死亡的悲剧 却变成了# 我∃ 生 活的喜剧。这简 直是 精神# 弑父∃ , 对 传统 精神 规范 作出 决 裂。作为神圣的父亲权力的 象征, 在# 我∃ 眼里轰 然倒地; 这 包含着一种跨越, 对权威 性的蔑视 和跨越, 作为文 学创作 中
∀ 44 ∀
于# 我∃ 的迟迟疑疑 又给故事 披上一层 神话色彩。# 我∃ 在讲 家族史的故事, 事实上, 如果拂去故事层面上的尘埃, 我们看 到的是具有现代主义 特性的探 索。作品对 人的 生命本 体作
我们说洪峰受马原影响较大, 或者说他的创作受马 原启 发, 但并不等于说他的作品是马原的复制。他的作品除 了思 维方式散射出现代主义的 色彩和艺 术表现 手法方 面有现 代
马原的现代派小说( 或曰先锋小说) , 并未定位于 某一个 表现手法的层面。马原的出现曾令人感到困惑, 感叹 小说难 写了, 小说难读了, 有的 人干脆就 说# 读 不懂∃ 。 马原虽 然声 称自己从未借鉴外国现 代派, 但在 他的 作品里, 我们却 读出 了西方现代派的强烈气息。他在%西海的无帆船& 中, 以游戏 笔墨谈到他的小说花样:
文学大师的推崇。在他 的%拉萨 河女神& 、%冈底 斯的诱 惑& 、 角度, 乍看上去是文化寻 根, 其实是 他的颇 具先锋 性的文 化
%叠纸鹞的三种方法& 、%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 、%虚构& 等, 并 探求。
未发现其# 定于一∃ 的某种现代派表现手法, 但我们可 以从中
%瀚海& 简直是一部家 族史, 作 者似乎 钟情于 寻根文 化。
写, 而把章晖的自杀作副调( 暗调) 虚写。本来这样构 思就是 难于思议的, 要把两个迥然不同的情节和思路糅合在 一篇作 品中, 这在艺术技巧上几乎是难于做到的。但作者故 意虚虚
投入焚尸炉熊熊燃烧时, # 我∃ 却与玲姐在隔壁小屋里燃 起爱 情的烈焰, 拥抱又接吻。洪峰巧妙地把死亡与爱情的逆 向情 节拉凑在一起, 看似不近情理, 其实这正是作者精心的 构思:
洪峰继%奔丧& 之后又 发表%瀚 海& 、%极 地之测& 等小 说,
这些创作观念明显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手 法( 虽 反映的是东北农村生活。在古老的, 具有深厚的人文环 境根
然他否认这一点) , 他曾 经表示对 卡夫 卡、加缪、麦尔维 尔等 基的东北农村, 有着丰富 的文化蕴 涵, 洪峰 巧妙地 选择表 现
的对艺术观念的反叛, 对他作品的评判势必影响到对 他之前 传统小说观念, 把# 写人∃ 改为# 叙事∃ ; 把故 事情节 的线性 结
( 或同期) 的作家作品的判断。
构改为细微具象的拼贴方式; 把创作中的理性思维变为 梦幻
由于马原的出 现和 成功, 使 现代 派艺 术向 多元 方向 发 式的随意性的显现。这种文学创作的大反拨, 着实会使 文学
不仅在内容上, 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几乎都与传统的 小说作 高的层次, 使文学创作有更多的表现方式。
逆向运作, 其对 传统 观念 的破 坏性 远在 王蒙、刘索 拉之 上。
马原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标帜, 其影响不仅仅在 肯定
因此, 对马原更远离现实 主义文学 传统, 或 者说 更大程 度上 和推动先锋文学创作方 面。这是因 为马原 从根本 上改变 了
1999 年第 4 期 No. 4, 1999
嘉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JO U RNAL OF JIAY IN G U N IV ERSIT 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摘 要! 1985 至 1987 年, 马 原、刘索 拉、徐星、残 雪、余华 、苏童 等人 相继 发表 先锋 文学 精 品, 形成一股怪异而清新的文学潮流 。他们的 创作在内容上、艺术 上几乎都 与传统 小说逆 向运作, 比之前期现代派作品艺术视野更宽, 力度更大 , 借鉴西 方现代主义 创作手法 更明显, 不仅 扩大了 表 现生活的范畴, 也拓展了艺术空间, 使文学创作有更多的表现方式。从 1987 年起, 新生代的先锋 作 家群体逐渐形成, 这些作家作品均具 有后现代主义特征, 叙事话语向深度、广度扩展, 规范的艺术 语 符可以随着作者的主观臆象而加以颠覆和重新构 建。其开拓性显 示了对传 统文学 观念的 超越, 其 创作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缺 憾也使人沉思。
了热烈的赞美, 对家族文化中体现出的封建性意蕴作 出不屑 主义浓重色彩外, 还有 深沉的寻根 色彩, 在%瀚海& 、%极地 之
与嘲弄。 %极地之测& 是一部 较深辟 精彩的 小说。它 是谈死 亡与
爱情的, 作者虚构了一系列死亡之谜。作品写到# 我∃ 去寻找
测& 等作品中都表现出 来, 而且, 他 的作品 极具个 性, 与马 原 的西部作品有着迥然不同的思辨特色, 他的%奔丧& 就是 最具 备思辨色彩的力作。# 我∃ 回家奔丧, 却没有作为子女的 悲切
人称。你我他 三种 称谓 走马 灯 似的 转着 圈运
读者其实就走出了马原的文字迷宫了, 马原尽可以放心 地笑 了。
洪峰是紧接马原的有 突出成 就的先 锋作家。 他的作 品 把马原的先锋性加以肯定 并大力 往前推 进, 在生 活开掘 上, 在描写人世间的神秘与 难以读懂 的生活 方面更 具一 格。 他 努力作出解除人的权威性的努力, # 父亲∃ 作为人的权力 象征 被推倒在地, 使# 人∃ 的神话在现实境地里破灭。这就是 洪峰
用, 不停变幻视点, 用以扰乱读者思维的连贯性。
的先锋性力作%奔丧& ( 1986 年) 所 表现的意 义。作者通篇 充
叙述用双线。这是个诡 诈的手 段, 断开, 再接。
斥对儒家文化伦理道德的辛辣嘲讽, 洋溢着对封建伦理 道德
这样可以巧妙地避开原 断点, 以新 形成的接 点偷梁
的鲜明的批判精神。
换柱取而代之。所谓避实就虚之术。
展, 这样对王蒙、张辛欣、刘索拉等前期现代派作品的 存在价 界大吃一惊, 也遭来非议 甚至是攻 击; 当然 也使有 些同仁 们
值的肯定就更进一步了。
大开眼界, 把文学天地拓宽了, 人们不由省悟到: 世界上 不能
当然, 马原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与前期现代派作 品确有 仅仅存在一种模式的文学!
相通之处, 但他的艺术视野似乎更宽阔, 也可以说更 有力度。
发现, 他的 作品 渗透 了# 意 识 流∃ 、# 超 现 实主 义∃ 、# 荒诞 文 其实, 作者真实意图是 描绘这部家 族史。# 我∃ 与 读者一 样,
学∃ 、# 表现主义∃ 等 影响。这些小 说技巧的 吸收 神秘宗 教文 对自己那个绵延几代的家族历史所知甚少, 因此只好依 靠别
化有着较深层的发掘魅 力, 扩大了 表现 生活的 范畴, 同 时也 人的转述和猜度来完成 了解家族 史的工 作。# 我∃ 整天都 愁 拓展了艺术空间, 使单一的表现方式变成多样鲜活的 文学意 眉苦脸地想把自己的家 族史故事 讲得完 整些、真 实些, 但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