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概念设计

合集下载

高职课程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课程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课程课程设计理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核心概念,能够运用XX学科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掌握XX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了XX学科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每个教学单元的主题、内容和教学进度。

具体来说,教学内容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XX学科的应用实例和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讨论法用于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和理解核心概念;实验法用于培养基本技能。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XX学科的知识。

四、教学资源我们选择了合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是XX学科的经典著作,涵盖了基本理论和知识;参考书提供了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实验设备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这些教学资源都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XX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评估主要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讨论等方式进行,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作业评估包括课后习题、研究报告和实验报告等,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评估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什么是课程设计【什么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分类】

什么是课程设计【什么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分类】

什么是课程设计【什么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分类】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那么你对课程设计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本文库整理关于什么是课程设计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 (Practicum):大学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完成一项涉及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计算机程序开发题目;又如:《公共建筑》课程设计,一般是完成一项公共建筑的一系列设计图纸,包括从方案到部分施工图等。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课程设计界定为一种计划或方案。

它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这种课程观突破了课程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把范围拓展到整个学校教育环境中加以界定。

突破了以往只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的局限,把积累、迁移、促进学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作为指标。

并将课程分为形式课程与环境课程。

所谓形式课程是在教育者的直接参与或指导下完成的,而环境课程则不需要教育者的直接参与。

课程设计的分类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课程研究取向。

不同的关于课程设计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的,如普拉特(Pratt)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工作者从事的一切活动,这包含他对达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因素、技术和程序,进行构想、计划、选择的慎思过程(黄政杰,1991,85页);另一类则为理性主义取向,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程的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材等都属于课程设计活动(白月桥,1996,227页)。

新近的对课程设计的研究成果则试图综合这两种观点。

如《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定义为"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并指出"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

初中数学概念类课程设计

初中数学概念类课程设计

初中数学概念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如代数、几何、概率等;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3. 学生能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数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如计算器、软件等)辅助解决问题,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 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怀;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数学概念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提高数学素养。

学生特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代数概念:包括实数的概念、性质及分类;代数式的概念、运算及简化;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实数与代数式;第二章 方程与不等式2. 几何概念: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及判定;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及计算;几何图形的变换。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几何图形;第四章 图形的变换3. 概率统计:包括概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分析方法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概率初步;第六章 统计初步4. 应用问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 教材章节:各章节中的应用问题实例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实数的概念、性质及分类第二周:代数式的概念、运算及简化第三周: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第四周: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及判定第五周: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及计算第六周:几何图形的变换第七周:概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第八周:统计图表的制作、分析方法及应用第九周:综合复习与应用问题解决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课程设计的概念及举例

课程设计的概念及举例

课程设计的概念及举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将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1.课程基本概念:介绍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2.课程原理:讲解课程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原理解决问题。

3.课程方法:教授课程相关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课程案例: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5.课程实践: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我们将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逐步讲解这些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课程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课程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我们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选择了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相关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配置完善的实验设备,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定义一. 课程定义: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课程设计核心概念包括哪些

课程设计核心概念包括哪些

课程设计核心概念包括哪些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程核心概念的定义、特点和作用;2. 学生能运用核心概念分析教材内容,建立知识框架;3. 学生能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核心概念解释学科现象。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提升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2. 学生能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对课程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核心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知识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3.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核心概念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学术自信。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理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核心概念,提高理论素养。

2.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对学科核心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3.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 章节一:核心概念的定义与特点- 内容: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核心概念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章节二:核心概念的应用案例分析- 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核心概念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 章节三:核心概念与知识框架的构建- 内容:运用核心概念,搭建学科知识框架,形成系统化认识。

- 章节四:核心概念的拓展与延伸- 内容:探讨核心概念在学科前沿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核心概念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周:核心概念的应用案例分析- 第三周:核心概念与知识框架的构建- 第四周:核心概念的拓展与延伸3. 教材关联性:- 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本,结合课本章节进行拓展和深化;- 教学案例选取与课本实例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
49
延伸的问题
学科独特性和共同性的层次性
科技
人文
学生 数学 发展 艺术
体育
50
4.学科核心素养的确立原则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与公民核心素养 本学科的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观 参考国际上的优秀成果和先进做法 体现我国在本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符合我
国国情
51
确立原则: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观
学科本质观是指哲学层面上本学科根本性质 和核心特征的认识
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确立课程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整体勾勒不同学段的宏观课程任务,表现为课程计划 或课程方案。
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对构成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程序,有时 还包括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和环境、分组情况及教 学策略等进行组织与安排,并保持各要素之间的一致 性,从而形成某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在逻辑上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建议以关键术语或概念的方式呈现,尽量不
要以学科内容类别的方式呈现
学科核心素养的数量
不宜硬性规定各学科的具体数量 以能够自圆其说,涵盖其学科教育观的主要
内容或层次为原则。
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和阐述
站在学科本质的角度阐述每个素养的内涵和 意义
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素养?
45
●两者的关系:
两者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两者关 系是学科之间共同育人价值和学科独 特育人价值的有机结合。可以在三个 不同的层次上理解两者的关系。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第一层次:学科特色核心素养
以特定方式学习学科内容过程中形成的 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语言
运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 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习领域的特

课程设计与开发概念界定

课程设计与开发概念界定

课程设计与开发概念界定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详细的教学大纲如下:1.课程导论:介绍课程的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为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基础知识:详细讲解课程的基本原理、知识点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践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教材、参考书和多媒体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1.教材: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

2.内容列举:具体列举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学资源应该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书:推荐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程设计的概念怎么背

课程设计的概念怎么背

课程设计的概念怎么背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

3. 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阐述课程设计中的关键要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活动。

2. 提高学生分析课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尊重学生差异。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课程设计中勇于尝试、不断优化。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教育学科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课程设计的基本框架,培养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课程设计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可能对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1. 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针对学生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3. 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理解课程设计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目标导向、学生中心、实践性等2. 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的意义、分类及编写方法- 教学内容:组织与选择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方法:介绍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学评估:阐述教学评估的类型、方法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3. 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 分析课程设计案例,提炼关键要素- 学习课程设计模板,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4. 课程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探讨课程设计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中的应用- 分析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调整与优化- 分享优秀课程设计案例,促进交流与学习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原则第二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估的编写方法第三周: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案例分析、模板应用、教学活动设计)第四周:课程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优化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第二章: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流程第三章: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估的设计第四章: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第五章:课程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优化三、教学方法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时,应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单元新概念课程设计

第三单元新概念课程设计

第三单元新概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第三单元的核心词汇和基本句型,理解课文大意,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日常对话,熟练运用新概念语法进行简单句子的构建和拓展。

3. 学生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场景,拓宽知识视野。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新概念语法知识,正确书写和表达简单的英语句子。

2. 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和对话中,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课后练习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尊重不同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设计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结合新概念英语教材,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根据课程目标,分解学习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依据新概念英语教材第三单元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词汇:学习第三单元的核心词汇,包括日常生活、学校场景等不同主题的词汇,共计50个。

2. 句型:掌握第三单元的基本句型,熟练运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等时态进行句子构建。

3. 语法:学习新概念语法知识点,如动词时态、名词所有格、疑问词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4. 对话:学习第三单元的对话内容,了解不同场景下的交际用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 阅读:阅读第三单元的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 写作:根据所学语法和词汇,完成课后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学习第三单元词汇(1-20),进行词汇练习,巩固记忆。

课程设计概念界定是

课程设计概念界定是

课程设计概念界定是一、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界定”的重要性,适用于五年级的学生,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确立以下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概念界定”的定义,掌握其基本方法;(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概念界定方法,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和分析;(3)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不同类型的概念界定方法。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2)通过概念界定,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品质;(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善于倾听的良好品质,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阅读理解技能训练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需培养。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分解的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以下安排:1. 教学大纲:(1)概念界定基本概念与意义;(2)概念界定的方法与步骤;(3)文本阅读中的概念界定实践;(4)概念界定在不同体裁文本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第一课时:概念界定基本概念与意义,介绍概念界定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2)第二课时:概念界定的方法与步骤,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概念界定的具体方法;(3)第三课时:文本阅读中的概念界定实践,选取教材相关篇章,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概念界定;(4)第四课时:概念界定在不同体裁文本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不同体裁文本中的概念界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课程设计思路

大学课程设计思路

大学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程核心概念与理论知识,如×××(具体知识点)的原理与应用。

2. 理解并描述×××(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3. 掌握课程相关的×××技能,如数据分析、实验设计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汇报与分享。

3. 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资料搜集与整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追求卓越的专业态度,激发其对×××学科的兴趣与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所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与价值。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信、敬业、团结协作的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大学×××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采用讲授、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分解与达成。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后续教学设计与评估将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展开,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基本原理:介绍×××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对应教材第1-3章,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教育学课程设计是指根据教育者对学生目标能力的需求,结合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要素,设计并制定的课程方案。

教育学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多方面,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知识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科学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注重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1.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指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它对教育学课程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基础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

学习理论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发展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认知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这些心理学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特点,为教育学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原则,包括启发教学原理、综合教学原理、巩固教学原理和反馈教学原理等。

这些教学原理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设计出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3.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它对教育学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教育学理论包括人本教育理论、学生发展理论、教育目标理论等。

教育学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把握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学课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三、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1.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根据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和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需要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学生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精选文档】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精选文档】

本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中心、企业指导、参与课程的开发。

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如下教学理念:①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②工学交替的实施;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④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⑤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⑥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融入到课堂等教学理念,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设计.1、以就业为导向本课程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环境的建设。

根据本专业特点的要求,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坚持边学边做,反复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通"与“专”两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以应用为目标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

与传统学科型课程不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设计采用的是倒推法,即从企业上岗标准出发,来构建课程模块,设计教学活动。

3、以实践为主线简化不必要的理论,坚持实践为重、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中首先遵循理论来自于实践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插入大量的案例教学,把真实的情境搬进课堂,教学举例选用外贸单位的实例,以增强知识点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以能力为中心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在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来确立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转变。

突破原课程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是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干边学,工学交替,在干中学,学中干。

5、以任务驱动、项目驱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

6、注重现代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教学内容先进与实用。

什么是课程设计

什么是课程设计
© 2014
泰勒的课程设计
来源1:学生 来源2:社会
暂定的一般性标准 过滤器1:哲学 过滤择 学习经验的组织 学习经验的评价
© 2014
塔巴的课程设计方式
▲诊断需求; ▲形成具体的目标;
▲选择内容;
▲组织内容; ▲选择学习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确定评价的对象与方法;检查平 衡性和顺序性
——仙境/世外桃源/水/梦 腊梅 田园牧歌
二、欣赏《边城》带给我们的感受
——电影
三、景物描写交流感受
惬意舒服,让人想起小乡村的感受, 触发了什么感受,很温暖,很美,这似乎跟翠翠的凄凉不相吻合,谁愿意对这 段的味道再谈谈感受呢?
文章中说泥土的气味,草的气味为写边城中人的淳朴营造了好的环境
很好这些气味也带给我很多联想,记得去年夏天。。。(10:56)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那些经验才能达成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信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 2014
关于泰勒:
▲1934年,《成绩测验的编制》评价活动的原理, 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编制原理, 当代课程论之父
作者意图
© 2014
《边城》
老师B: 一、老师介绍作者、作品
二、我们来整体把握一下课文,第一、十三部分写 了什么?
三、怎样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用文中的句子表 达 四、怎样的平凡小事,怎样的心情
五、两次提到母亲的旧事是什么作用?
© 2014
B老师的板书
自然景致 静
很清楚!
空间
依山傍水
偏远
民风人情 淳朴 热情
圆的周长÷直径=
© 2014

课程设计思路包括哪些内容

课程设计思路包括哪些内容

课程设计思路包括哪些内容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具体概念),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

2. 了解××××(相关历史、科学原理等)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3.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

2. 学生特点:所在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激发兴趣和引导思考。

3.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知识点一:××××概念及性质。

参考教材第×章第×节,详细讲解××××的基本原理和性质,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理解。

2. 知识点二:××××发展历程。

以教材第×章第×节为基础,介绍××××的历史演变,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

3. 技能训练一:问题解决策略。

结合教材第×章第×节,教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理念范文

课程设计理念范文

课程设计理念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如XXX(具体概念),并理解其相互关系;2. 学生能够描述XXX(知识点)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演示文稿等工具,进行有效表达和展示;3. 学生通过课堂互动,提高沟通、协作和团队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尊重事实,崇尚科学,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3. 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课程性质: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式学习。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和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理论知识学习:- 教材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XXX(具体概念)、XXX(具体原理)等;- 教材第二章:XXX(知识点)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 实践操作与能力培养:- 教材第三章:实验设计与操作,包括XXX(实验名称)、XXX(实验名称)等;- 教材第四章:图表、演示文稿的制作与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教材第五章:学科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材第六章:科学家故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学习教材第一章,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学习教材第二章,分析XXX(知识点)的发展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第三周:实践教材第三章,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第四周:学习教材第四章,掌握图表、演示文稿的制作与应用;第五周:学习教材第五章,了解学科在我国的应用案例;第六周:学习教材第六章,感悟科学家故事,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

什么是课程设计

什么是课程设计

什么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提高相关技能,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记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确保目标的具体性和可衡量性,以便于学生和教师明确课程的预期成果。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教材相关章节的内容介绍,包括重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课程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的和安排要科学合理,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课程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课程知识。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操作。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确保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学。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概念设计
荆楚理工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3000吨/年乙酸乙酯项目概念设计。

教研室主任:许维秀指导教师:危想平
2019年11月
乙酸乙酯车间工艺设计
一、设计任务
1.设计任务:乙酸乙酯项目概念设计
2.产品名称:乙酸乙酯
3、设计规模:3000吨/年乙酸乙酯
4、开工时间:7000小时/年
3、原料组成:冰醋酸100%、乙醇95%、硫酸93%
4、全装置总收率,损耗分配和设备类型自定
5.产品用途:作为制造乙酰胺、乙酰乙酸酯、甲基庚烯酮、其他有机化合物、合成香料、合成药物等的原料;用于乙醇脱水、乙酸浓缩、萃取有机酸;作为溶剂广泛应用于各
种工业中;食品工业中作为芳香剂等。

二、概述
1.乙酸乙酯性质及用途
乙酸乙酯又名乙酸乙酯,乙酸醚,英文名称Ethyl Acetate或 Acetic Ether
Vinegar naphtha.乙酸乙酯是具有水果及果酒芳香的无色透明液体,其沸点为77℃,熔点为-83.6℃,密度为0.901g/cm3,溶于乙醇、氯仿、乙醚和苯等有机溶剂。

乙酸乙酯的重要用途是工业溶剂,它是许多树脂的高效溶剂,广泛应用于油墨、人造革、胶粘剂的生产中,也是清漆的组份。

它还用于乙基纤维素、人造革、油毡、着色纸、
人造珍珠的粘合剂、医用药品、有机酸的提取剂以及菠萝、香蕉、草莓等水果香料和威士忌、奶油等香料。

此外,还用于木材纸浆加工等产业部门。

对于用很多天然有机物的加工,例如樟脑、脂肪、抗生素、某些树脂等,常使用乙酸乙酯和乙醚配制成共萃取剂,它还可
用作纺织工业和金属清洗剂。

2.乙酸乙酯发展状况
(1)国内发展状况
为了改进硫酸法的缺点,国内陆续开展了新型催化剂的研究,如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全氟磺酸树脂﹑HZSM-5等各种分子筛﹑铌酸﹑ZrO2-SO42-等各种超强酸,但均未用于
工业生产。

国内还开展了乙醇一步法制取乙酸乙酯的新工艺研究,其中有清华大学开发的乙醇脱
氢歧化酯化法,化学工业部西南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乙醇脱氢法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
研究所的乙醇氧化酯化法。

中国科学研究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对乙醇氧化酯化反应催化剂进行了研究,认为采
用Sb2O4-MoO3复合催化剂可提高活性和选择性。

化学工业部西南化工研究院等联合开发
的乙醇脱氢一步合成乙酸乙酯的新工艺,已通过单管试验连续运行1000小时,取得了满
意的结果。

现正在进行工业开发工作。

近来关于磷改性HZSM-5沸石分子筛上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研究表明,用HZSM-5及
磷改性HZSM-5作为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催化剂,乙醇转化率变化不大,但酯化反应选
择性明显提高。

使用H3PMo12O40•19H2O代替乙醇-乙酸酯化反应中的硫酸催化剂,可获得的产率为
91.48%,但是关于催化剂的剂量、反应时间和乙醇/乙酸的质量比对产品产量的研究
还在进行之中。

(2)国外发展状况
由于使用硫酸作为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存在硫酸腐蚀性强、副反应多等缺点,近年各国
均在致力于固体酸酯化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但这些催化剂由于价格较贵、活性下降快等
原因,至今工业应用不多。

据报道,美Davy Vekee公司和UCC公司联合开发的乙醇脱氢
制乙酸乙酯新工艺已工业化。

据报道,国外开发了一种使用Pd/silicoturgstic双效催化剂使用乙烯和氧气一步生
成乙酸乙酯的新工艺。

低于180℃和在25%的乙烯转化率的条件下,乙酸乙酯的选择性为46%。

催化剂中的Pd为氧化中心silicoturgstic酸提供酸性中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的乙酸乙酯的生产方法不断被开发,我国应不断吸收借鉴
国外的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乙酸乙酯的生产状况。

三. 乙酸乙酯的生产方案及流程
1.酯化法
酯化工艺是在硫酸催化剂存在下,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脱水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工艺。

乙酸、过量乙醇与少量的硫酸混合后经预热进入酯化反应塔。

酯化反应塔塔顶的反应
混合物一部分回流,一部分在80℃左右进入分离塔。

进入分离塔的反应混合物中一般含有约70%的乙醇、20%的酯和10%的水(乙酸完全消耗掉)。

塔顶蒸出含有83%乙酸乙酯、9%
乙醇和8%水分的塔顶三元恒沸物,送人比例混合器,与等体积的水混合,混合后在倾析器倾析,分成含少量乙醇和酯的较重的水层,返回分离塔的下部,经分离塔分离,酯重新以三元恒
沸物的形式分出,而蓄集的含水乙醇则送回醋化反应塔的下部,经气化后再参与酯化反应。

含约93%的乙酸乙酯、5%水和2%乙醇的倾析器上层混合物进人干燥塔,将乙酸乙酯分离出来。

2.乙醇脱氢歧化法
该法不用乙酸,直接用乙醇氧化一步合成乙酸乙酯,其催化剂主要是Pd/C和架Ni,
Cu-Co-Zn-Al混合氧化物及Mo-Sb二元氧化物等催化剂,这些体系对乙醇的氧化有一定的
活性,但其催化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95%乙醇从储槽出来,经泵加压至0.3~0.4MPa,进入原料预热器,与反应产物热交换被加热至130℃,部分气化,再进入乙醇汽化器,用水蒸气或导热油加热至160℃~170℃,达到完全气化,然后进入原料过热器,与反应产物换热,被加热至230℃,再进入脱硫加
热器,用导热油加热到反应温度240~270℃,然后进入脱氢反应器,脱氢反应为吸热反应,要用导热油加热以维持恒温反应。

从脱氢反应器出来的物料进入原料过热器,被冷却至180℃,再进入加氢反应器将酮和醛加氢为醇,以便后续分离。

然后进入原料预热器,被
冷却至60℃,再进入产物冷凝器,被水冷却至30℃,从冷凝器出来的液体,进入反应产
物储罐,然后进入分离工段,氢气则从上部进入水洗器,以回收氢气中带走的易挥发物料,然后放空或到氧气用户。

该工艺的特点是产品收率高,对设备腐蚀性小,产品成本较酯化法低,不产含酸废水,有利于大规模生产,若副产的氢气能有效合理的利用,该工艺是比较经济的方法。

3.乙醛缩合法
由乙醛生产乙酸乙酯包括催化剂制备、反应、分离和精馏4大部分,工艺流程见图3 。

在氯化铝和少量的氯化锌存在下将铝粉加人盛有乙醇和乙酸乙酯混合物的溶液中溶解得到
乙氧基铝溶液。

催化剂制备装置与主体装置分开,制备反
应过程产生的含氢废气经冷回收冷凝物后排放,制备得到的催化剂溶液搅拌均匀后备用。

乙醛和催化剂溶液连续进人反应塔,控制反应物的比例,使进料在混合时就有约98% 的乙醛转化为目的产物,1.5%的乙醛在此后的搅拌条件下转化。

通过间接盐水冷却维持反应
温度在0 ℃ ,反应混合物在反应塔内的停留时间约1h后进入分离装置。

分离装置中粗乙酸乙酯从塔顶蒸出,塔底残渣用水处理得到乙醇和氢氧化铝,将乙醇与
蒸出组分一起送人精馏塔,在此回收未反应的乙醛并将其返回反应塔,乙醇和乙酸乙酯恒沸
物用于制备乙氧基铝催化剂溶液。

如有必要,乙酸乙酯还可进一步进行干燥。

4.乙烯、乙酸直接加成法
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羧酸与烯烃发生酯化反应可生成相应的醋类。

罗纳· 普朗克公
司在80 年代进行了开发,但由于工程放大问题未解决,一直未实现工业化。

日本昭和电工
公司开发的乙烯与乙酸一步反应制取乙酸乙酯工艺终于在9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

反应原料中乙烯:乙酸:水:氮体积组成为80:6.7:3:10.3。

反应系统由3个串联反应塔组成,反应塔中装填磷钨钥酸催化剂(担载于球状二氧化硅上) 。

反应塔设置了中
间冷却,反应温度维持在140-180 ℃ ,反应塔压力控制在0.44-1MPa。

反应在担载于金属载体上的杂多酸或杂多酸盐催化下于气相或液相中进行。

在水蒸气
存在条件下,乙烯将发生水合反应生成乙醇,然后生成的乙醇又继续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
成乙酸乙酯产物。

而且,逆向的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乙醇或乙酸的反应也可能发生。

该工艺
乙酸的单程转化率为66%,以乙烯计,乙酸乙酯的选择性约为94%.
5.确定工艺方案及流程
从产量分析,生产任务要求是3000吨,产量不是太大,乙烯、乙酸直接合成法有利
于大规模生产,而且该法对设备要求很高,设备造价高,因此不采用该工艺。

从经济上考虑,乙醇脱氢歧化法对催化剂要求高,采用该工艺不经济。

最后从技术成熟方面考虑,虽
然乙醇脱氢歧化法在国外生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且可
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但在国内实施尚有困难,另外,该法总生产能力比酯化法要低,综合考虑采用酯化法。

在国内,乙酸乙酯的生产大都采用酯化法,生产乙酸乙酯的厂家主要有上海试剂一厂,苏州溶剂厂,北京化工三厂,天津有机化工一厂,吉化公司,徐州溶剂厂,杭州长征化工厂,贵州有机化工溶剂分厂,沈阳市溶剂厂,大连酿酒厂,沈阳石油化工二厂,哈尔滨化
工四厂﹑六厂﹑七厂等。

四.工艺计算
4.1. 物料衡算
4.1.1设计任务
(1)设计项目:乙酸和乙醇在催化剂浓硫酸存在下生产乙酸乙酯(假定乙酸转化率
为70%)
(2)产品名称:乙酸乙酯
(3)产品规格:纯度99%
(4)年生产能力:折算为100%乙酸乙酯3000吨/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