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视角

合集下载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

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

高考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小说中“我”的作用①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表达思想。

②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感,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③“我”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的故事情节。

④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

⑤小说可“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文章的主题。

三、第二人称1. 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小说,我们很少见到,这里就不做讲解,只需学生记住其优点。

2. 第二人称的作用①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②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四、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十二本书宁肯“有旧鞋换洋火——”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

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

这人穿得破烂,黑脸,缺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闹钟,我有个小闹钟。

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黑脸人明知故问很烦人。

“没坏,就是不走了。

文学中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

文学中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

文学中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其中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的运用对于塑造故事情节和传递信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方式,作家能够呈现各种风格迥异的故事,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一、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指故事中的叙述者所站立的角度和观察角度。

常见的叙述视角包括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多角度视角。

1. 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来叙述故事,直接参与其中。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让读者更加贴近故事中的主人公。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通过主人公自身的感受,让读者深入体验到其蜕变过程中的痛苦和绝望。

2. 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故事。

这种视角相对客观,可以展现更多的人物和场景,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整个故事发展。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通过描写各个角色的行为和对话,呈现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和贫困人民的生活状况。

3. 多角度视角多角度视角是指通过不同的叙述者来展现故事中的多个视角。

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感受,感受到故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运用了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通过多元的叙述视角,呈现了一个家族内部的争斗和矛盾。

二、叙事方式叙事方式是指故事的结构和呈现方式。

常见的叙事方式包括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和镜头切换等。

1. 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将事件按照一定的时间线索进行串联,呈现出故事的起伏和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常用于叙述情节清晰、时间流畅的故事,使读者能够按部就班地跟随故事的发展。

例如,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线性叙事方式展开,清晰地呈现出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

详解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啥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啥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啥视角,是指观察或描述事物时所采取的立场或角度。

在叙述中,视角则是指作家或叙述者以何种方式来呈现情节和表达观点的一种技巧。

视角决定了读者如何感受和理解故事,它可以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多重视角等形式。

而叙述视角,则是指在叙事中所采用的视角方式的一种表述。

叙述视角是构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感知和情感投入。

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作家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内涵和表达自己的意图。

不同的叙述视角给读者呈现了不同的故事情节、情感和角色描写,从而使得故事更加多元和丰富。

首先,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指将故事从主人公或旁观者自己的角度进行叙述。

这种视角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获得更为亲密和直接的叙述感受。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读者可以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并更加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此外,第一人称视角还强化了叙述者的身份和独特性,给予了故事更大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其次,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即叙述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他们的视觉和感知去描述故事的发生。

这种视角较为客观,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及其行为动机。

第三人称视角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描写,有效地展示故事整体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以及描绘出全景式的故事背景。

除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外,还有一种称为多重视角的叙述方式。

多重视角是指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每个人物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经历,通过它们的交替呈现,使得故事更加多样化和多维度。

多重视角能够深入展示不同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种视角方式常用于体现复杂的社会关系、矛盾冲突和以多元角度审视问题的叙事作品中。

总的来说,叙述视角是写作中重要的技巧之一,它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方式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投入。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能够使读者更加亲近和投入故事,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提供了更客观和全面的故事呈现,而多重视角则能够展示故事的多样性和多维度。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是指作家通过哪种角度来叙述故事,传递信息和情感给读者。

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呈现不同的故事效果,给予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叙述视角,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及对作品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某个故事中的角色来叙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感受来理解故事。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可以深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由于叙述者是主人公本人,也可能对故事进行主观处理,产生片面或有限的观点。

例如,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就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的视角展开,通过她的叙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对各类人物的看法和内心的矛盾。

同时,第一人称视角也使得读者在伊丽莎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她共情,加深了阅读的情感共鸣。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旁观者可以是一个普通的观察者,也可以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提供更客观的叙述,让读者跳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全面了解故事的发展和各个角色的情况。

同时,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也允许读者了解到一些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信息,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

例如,J.R.R.托尔金的小说《魔戒》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中,旁观者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描述了中土大陆上的冒险和斗争,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个角色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第三人称视角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些主要角色不知道的线索和信息,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三、多人称叙述视角多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展现多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增加故事的层次和深度。

多人称叙述视角可以展示出不同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

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一、概念阐释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简单地说就是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作家创作小说一样要选择最佳叙述视角,否则也会影响小说的创作质量。

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不单是个技巧问题、艺术形式问题,它与作品的内容和作家为表现这一内容所采取的整体构思都密切相关。

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根据作家主观意图所确定的叙述主体及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二、分类1、有限视角2、全知视角3、特殊视角:儿童视角、女性视角、老人视角、动物视角三、有限视角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有限视角多以第一人称方式呈现,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

,“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也可以是混合第一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有限视角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好处: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1.主人公视角主人公视角就是由作品中主人公叙述的视点。

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进行描写。

2.见证人视角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

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叙述视角分类

叙述视角分类

视角分类是指在叙述中,故事或事件的叙述者所采用的角度或立场。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视角分类:
1.第一人称视角:故事以第一人称(我、我们)的角度来讲述,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
思维感知故事的发展。

2.第二人称视角:故事以第二人称(你、你们)的角度来讲述,读者作为故事的直接参与
者,被直接引导到故事情境中。

3.第三人称视角:故事以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的角度来讲述,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
份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4.客观视角:叙述者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只陈述事实和事件的发生,不涉及个人情感或
评价。

5.主观视角:叙述者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情绪和评价,将个人观点融入叙述中。

6.多重视角:故事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交替叙述,展示出不同角色对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7.限制性视角:故事从一个特定角色的视角进行叙述,读者只能获得该角色的观点和经历,
无法获知其他角色的内心世界。

8.全知视角:叙述者具有全知晓的能力,可以揭示所有人物的思想、感受和动机等信息。

这些视角分类不仅适用于文学作品中的叙述,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叙述形式,如电影、戏剧、新闻报道等。

视角的选择对于故事的传达和读者的体验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视角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事效果。

高二语文知识点“叙述视角”分析

高二语文知识点“叙述视角”分析

高二语文知识点“叙述视角”分析现在高中语文试题考察的更多是语文知识点的概念及应用,比如说论证方法、论证视角或叙述视角,只有对概念的熟悉,才能谈得上应用。

针对叙述视角,需要掌握其概念和应用。

【叙述视角概念】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

叙述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全知视角)。

1.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

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

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

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

“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

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

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

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好像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叙述视角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叙述视角是指故事或文章中故事的叙述者所采用的观察角度和叙事方式。

叙述视角决定了读者与故事中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主题。

叙述视角的选择正如摄影中选取拍摄角度一样,能够影响人们对故事中情节和人物的感知和理解。

叙述视角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每种视角都有其独特的效果和限制,能够为读者呈现不同的体验。

首先,第一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以第一人称代词“我”来讲述故事。

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读者可以直接参与到角色的生活中,并深入了解和体验主人公的思想、感受和观点。

这种视角常常给人一种亲密感,能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然而,由于叙述者只能展现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读者的了解有所局限,无法获得全面的故事信息。

同时,第一人称视角还有可能带来叙述者的个人偏见和偏好,使故事缺乏客观性。

其次,第二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以第二人称代词“你”来讲述故事。

这种视角常常给人一种直接参与的感觉,读者仿佛成为了故事中的主角。

第二人称视角可以增强故事的互动性,让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但是,由于第二人称视角较少被使用,在实际创作中比较罕见,可能会使读者感到陌生和不习惯。

最后,第三人称视角是指叙述者以第三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来讲述故事。

这种视角最为常见,受到广泛应用。

第三人称视角可以提供客观的观察和评论,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另外,第三人称视角还可以向读者呈现多个角色的观点和情绪,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第三人称视角也可能导致读者与故事人物之间的距离感增加,情感上的共鸣可能减弱。

除了这三种主要的叙述视角,还有一些其他的变体,如混合视角和客观视角。

混合视角是指在故事中同时运用多种视角,增加故事的层次和复杂度。

客观视角则是指叙述者完全中立,不代入任何角色的情感或观点,仅仅陈述事实。

这种视角常常使用在科学论文和新闻报道中,追求客观和准确。

总之,叙述视角是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能够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知。

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叙述视角(记叙人称)

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叙述视角(记叙人称)

初三一轮复习:跟着教材学阅读【记叙文阅读】——叙述视角(记叙人称)内容解读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总体来说有四种情形: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和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考点分析【人称的分类】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大多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大多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A、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一鲁讯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B、“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C、“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D、“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斯,《故乡》中的“我”等等。

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早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标志语是“他”、“她”、“它”、“他们”。

内容概括:第一人称显真实;第二人称显亲切;第三人称最自由。

【示例解读】第一人称全文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行文,使文章读起来真实、感人。

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而在小说创作中,叙述视角的选择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故事的呈现方式,还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对现代小说中的叙述视角进行深入分析。

一、叙述视角的定义及分类叙述视角,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所选取的观察角度。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让读者迅速进入主角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其情感和经历,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我”的视野可能相对狭窄,无法全面展现整个故事的全貌。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又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下,叙述者仿佛无所不知,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这种视角能提供全面而宏观的故事图景,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觉得过于上帝视角,缺乏一定的神秘感和探索性。

有限视角则是通过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和讲述故事,其所知所想与所观察到的内容都受到该人物自身的性格、经历和立场的限制,从而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不确定性。

二、不同叙述视角在现代小说中的运用1、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魅力在许多现代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以主人公渡边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青春故事。

读者随着渡边的内心独白,一同经历他的迷茫、孤独和爱情的纠葛。

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与主人公建立起了紧密的情感联系,仿佛亲身参与了他的成长历程。

2、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宏观展现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作者能够自由地穿梭于各个角色之间,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众多人物的命运起伏。

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战争的残酷、社会的变迁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3、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悬疑营造而在悬疑小说中,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常常能发挥出独特的效果。

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通过不同人物的有限视角逐步推进故事,让读者在不断的猜疑和推理中寻找真相,增加了阅读的紧张感和趣味性。

分析文章中的叙述视角课件

分析文章中的叙述视角课件

分析文章中的叙述视角课件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它就像一扇窗户,决定了读者如何观察和理解故事中的世界。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深入探究叙述视角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分析文章中叙述视角的世界。

一、什么是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简单来说,就是故事由谁来讲,以及从什么角度来讲。

它决定了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对人物和事件的感知方式,进而影响到整个作品的氛围、主题的表达以及读者的情感共鸣。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三种: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全知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直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其最真实、最直接的情感和想法。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通过祥子的第一人称叙述,我们深切体会到他在社会底层的挣扎与无奈。

第三人称视角又分为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和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

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通常聚焦于一个主要人物,读者通过这个人物的眼睛和经历来了解故事。

而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则如同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所有发生的事情。

二、不同叙述视角的特点1、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最大的特点就是亲切、真实、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由于叙述者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其情感和经历都是亲身经历,所以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然而,这种视角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的视野和认知是有限的,可能无法全面展现故事的全貌。

2、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更客观地观察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但由于视角的局限性,读者可能无法了解到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悬念。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可以让读者全面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对人物和情节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但有时可能会因为信息过于丰富,导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缺乏惊喜和探索的乐趣。

三、叙述视角对作品的影响1、影响读者的情感投入不同的叙述视角会让读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情感投入。

第一人称视角往往更容易让读者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而第三人称视角则相对较为客观,读者的情感投入可能会相对较少。

分析文章中的叙述视角课件

分析文章中的叙述视角课件

分析文章中的叙述视角课件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它如同镜头的角度,决定了读者所能看到的故事景象和感受到的情感氛围。

本课件将深入探讨文章中的叙述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一、叙述视角的定义与分类叙述视角,简单来说,就是讲述故事的角度。

它决定了谁在讲故事,以及通过谁的眼睛来看待故事中的世界。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以下三种:1、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指故事由“我”来讲述。

“我”可以是故事的主角,亲身经历着一切;也可以是一个旁观者,但仍然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所见所闻。

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产生亲近感和代入感,仿佛与叙述者一同经历着故事中的喜怒哀乐。

比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以“我”这个狂人的视角展开,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恐惧与挣扎。

2、第二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相对较少见,它是以“你”为叙述对象。

这种视角常常用于与读者建立直接的对话,使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引导。

不过,在长篇的文学作品中,纯粹的第二人称视角运用相对较少,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3、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又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下,叙述者仿佛是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洞悉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

这种视角可以全面地展现故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例如《红楼梦》,作者通过全知视角,描绘了众多人物的命运和复杂的家族关系。

而有限视角则是从某一个或几个特定人物的角度出发,叙述者所知有限,只能通过这些人物的观察和感受来了解故事。

二、不同叙述视角的特点与效果1、第一人称视角的特点第一人称视角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感和亲切感。

由于是“我”在讲述自己的经历,读者更容易相信和认同故事的真实性,并且能够深入到叙述者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其情感变化。

然而,第一人称视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的视野和认知是有限的,可能无法全面展现整个故事的全貌。

2、第二人称视角的特点第二人称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直接与读者对话,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参与感。

理解文中的叙述视角课件

理解文中的叙述视角课件

理解文中的叙述视角课件在文学的世界里,叙述视角就像是一个隐藏的指挥家,掌控着故事的节奏和情感的传递。

理解叙述视角对于深入解读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叙述视角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作者讲述故事的角度和方式。

叙述视角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咱们先来聊聊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视角就像是作者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讲给我们听。

比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我”的视角展开,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童年的欢乐与成长的烦恼。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亲身经历着一切。

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我”的情感、想法和内心世界,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接着是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这是一种相对较少见的叙述方式,它直接把读者当成故事中的人物来对话。

例如“你走进了那个神秘的花园,看到了”这种视角能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有一种被特别关注和交流的感觉。

不过,由于其使用的局限性,在长篇作品中不太常见。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是最为常见和灵活的一种。

它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洞察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

像《红楼梦》这样宏大的作品,就运用了全知视角,让我们对众多人物的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而有限视角则只展现某个特定人物所知道和感受到的,比如《孔乙己》中,通过酒店小伙计的有限视角,为我们呈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不同的叙述视角会给作品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增强情感共鸣,但也可能因为主人公的主观局限性,导致信息不全面。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展现丰富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觉得与故事有一定的距离。

那我们怎么去理解和分析文中的叙述视角呢?首先,要留意文中使用的人称代词。

比如“我”“我们”通常表明是第一人称,“你”则可能是第二人称,而“他”“她”“它”等一般是第三人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兔子跑吧》叙述视角分析摘要:《兔子跑吧》中哈里三番五次逃跑,妻子贾尼丝被认为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被评论家称为“兔子一生难以摆脱的障碍之一”。

本文从叙述学角度分析认为是作者采用男性视角,过于关注男性,剥夺了女性话语权,造成了贾尼丝成为替罪羊的后果,也使自己背负上厌女症的恶名。

关键字:叙述视角,角心人物,男性视点,男权意识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大师,文笔精致细腻,把社会纪实、凭空杜撰和自传糅合在了一起,他作品最大特点是:背景大都在家乡宾夕法尼亚的小城镇上,写的都是中产阶级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与家庭琐事,从中反映出美国精神文明的现况与实质。

正如他所说:中产阶段的家庭风波,对思想动物来说谜一般的性爱和死亡,作为牺牲的社会存在,意料之外的欢乐和报答,作为一种进化的腐败,这些都是我的主题。

[1]他的代表作“兔子四部曲”被誉为具体描绘美国20世纪下半叶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文献,以兔子个人的经历折射出美国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迁。

厄普代克本人曾说的:“我的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小说有着比历史书更多的历史。

”[2]《兔子跑吧》是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60 年。

讲述了26岁已为人父的哈里·安斯特朗因无法忍受平庸的家庭生活、低贱无前途的工作和死气沉沉的性爱,在妻子怀孕期间,逃离家庭,和妓女鲁斯生活在一起,以此来摆脱家庭、社会对他的束缚。

评论家们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兔子逃跑的原因,许多评论家认为兔子逃跑根本原因是他生活中一对对无法调和的冲突,其中最主要的是过去与现在的冲突。

兔子中学时曾是全县的名人,创造了乙级联赛的投球纪录。

他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拥有教练的赏识、队友的钦佩、漂亮姑娘的爱慕,那是他的辉煌时期。

然而朝鲜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兔子应征入伍,情人离他而去。

退伍后,他结识了富家少女贾尼丝,后因为贾尼丝意外怀孕而结婚。

与战前光辉岁月相比,兔子现在的生活沉浸在失落中。

他没有骄人的事业(他现在是在一家廉价商店推销一种低廉的厨房用具),家庭生活也不美满(妻子贾尼丝不善家务、不解风情)。

理所当然,大部分评论家把兔子家庭生活的不如意归咎为他的妻子贾尼丝。

贾尼丝被不少评论家称作兔子“终生难以摆脱的障碍之一”以及“一生灾难的重要根源”。

然而贾尼丝真如评论家所言是个灾星吗?本文力图结合小说的叙事策略,指出正是由于这些特定叙事技巧的使用,贾尼丝才成为整个事件的替罪羊。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述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英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

”[3]观察的角度不同,同一事件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情趣。

作者通过特定的角度将其体验并感悟的世界转化成语言传达给读者;同时,读者通过作者设置的特定的视角进入故事,完成与作者的交流。

它把谁在看,在看谁,看者与被看者的态度,及作者要给读者提供何种视野等问题联结在一起。

因此,叙述视角是叙事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颇受重视的领域。

热奈特指出许多理论家出现了“在我所称作的语气和语态之间令人遗憾的混淆,即谁是叙事文中观察者的问题和完全不同的谁是叙述者的问题之间的混淆,或更直截了当的说,谁看与谁讲之间的混淆”。

[4]热奈特对“谁看”和“谁讲”的强调,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区别的重视。

而浦安迪也指出:我们翻开某一篇叙事文学时,常常会感觉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一种是事件本身的声音,另一种是讲述者的声音,也叫叙述人的口吻,叙述人的口吻有时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

[5]可见,视角和声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相互依存,互相限制,从视角方面看,作为无声的视角,必须依靠声音来表现,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叙述者的话语,读者才能得知叙述者或人物的观察和感受。

不过叙述者在传达时往往融入个人的色彩,对视角有所修饰。

从声音方面看,声音则受制于视角,首先声音在传达不同人物的感受是会染上不同的词汇色彩,具有不同的文体风格。

其次视角还规定了声音该叙述什么,不该叙述什么,当视角没有落在某一人物身上时,声音就无法表达这一人物的感受。

视角主要有三大类型:非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厄普代克在《兔子跑吧》中结合全聚焦和内聚焦叙事模式来展开情节。

在全聚焦模式中,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不仅多于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与未来,而且活动范围也异常之大。

用罗朗巴特的话来说:“叙事者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但又从不与其中的任何一个认同。

”[6]而在内聚焦模式中,叙述者好像是寄居于某个人物之中,借着他的意识与感官在视、听、感、想,所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

詹姆士提出意识中心理论,小说中的一切叙述细节必须通过这个意识中心人物思想的过滤,而这种过滤行为本身能更好的揭示这个人物的心灵。

在《兔子跑吧》中,叙述者一方面掌握着全局,对故事中的人与事不断作着全景式的描写;另一方面一旦描写的聚焦镜对准某个人物并且这个人物出现内心活动时,叙述者就悄无踪影了。

此时,对故事的全景透视让位于人物自己的意识活动。

杨映星在他的《中西小说文体形态》中则认为: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创作的关键问题,它确定了作者对所述故事的态度,也影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行为的反映情感和判断。

例如在叙述通奸故事的小说中,叙述视点可以是多种的选择:不忠实的丈夫或妻子,受伤害的配偶、情人,某个知情者,叙述视点不同,文本价值倾向、审美蕴含各异,对读者的影响不同。

叙述视点甚至决定着故事的结构和叙述情调,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如果不以伊丽莎白为叙述视点,“傲慢”与“偏见”就不存在了。

[7]叙述视角强调的是叙述行为发生时叙述主体、被述客体与接受主体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它既体现着叙述主体的行为特征,又包含着叙述行为的所指内容及行为指向等意义。

其次,叙述视角除了包含叙述者讲述故事时的观察“角度”它还含有叙述行为发生时的一切技术性的策略和方法,所有叙述的技术性问题都应在叙述者的权限之内。

叙述视角体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行为发生时谁在讲故事、以谁的眼光讲故事、讲谁的故事和向谁讲故事四个方面。

叙述角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叙述者自我限制的问题,而全部叙述也就可以分为两大类,全知叙述角度和有限叙述角度。

有限的的叙述角度把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个局部的主体意识,从而把整个叙述止于这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力范围之内。

叙述者和叙述角度的配合就是叙述方位。

赵毅衡将叙述方位分成九种,《兔子跑吧》采用第二种方位:隐身叙述者+主要人物视角,这也就是现代所谓的视角小说。

一部人物视角小说,首要的问题是选择哪个人物作为角心人物。

《兔子跑吧》基本上是以哈里为角心人物,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识人物,读者的很多所见所闻都是通过这个角色过滤后得到的。

从始至终,小说的其他人物只有偶尔的心理描写。

小说伊始,哈里在篮球场上和一帮孩子们打篮球,这让他忆起了往昔的光辉岁月,也激发了他对生活的向往。

他感觉万物复苏,空气中充满了生机。

可是,当他回到家,看到妻子端着一杯威士忌酒,坐在扶手椅子里看电视,因看得太久眼睛红红的。

当他俯下身子去吻妻子的额头时,他似乎觉得“她从昨天开始变得不再漂亮了。

她的嘴角添了两条皱纹,给人以一种贪婪的感觉,她的头发也稀疏了。

”[8](第5页) 而他开的玩笑,没有得到妻子的一丝回应,她仍然呆坐在椅子上看着无聊的儿童节目。

妻子向他要烟抽时,他表示正想戒烟。

妻子却冷嘲热讽地说:“你不喝酒,现在又把烟给戒了,你这不成了圣人了?”(第7页) 接着,他又得知妻子把孩子送到了他母亲家看管,跑去和岳母逛街。

结果是,他还得去岳母家取车,到母亲家接孩子。

更糟的是,怀孕的妻子居然在三月份就替自己买好了泳衣。

最令他无法忍受的是贾尼丝的邋遢,屋子里“简直是杂乱无章——装鸡尾酒的杯子满是污垢;椅子扶手上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地毯弄得乱七八糟;一推废报纸歪歪斜斜地,一碰就会滑下来;孩子的玩具到处都是,有的已破破烂烂,堆在一起,这儿一条玩具娃娃的腿,那儿一张折皱的纸板,上面还粘着早餐盒上剪下来的图案;暖气片下的灰尘已结成了团。

真可谓满目疮痍——这一切如同一张收拢的网,粘在他的背上”。

(第9页)而哈里是个完美主义者,想要一种整洁明净、秩序井然的生活,觉得自己是最讲干净的人,这样的生活环境令他感到窒息。

最令他寒心的是,妻子还让他带包烟回来。

篮球场上带来的激情,顿时消失地无影无踪,他觉得自己掉进了陷阱。

兔子觉得怀孕的妻子不仅难看,而且糊涂的要命。

尤其是,他们的性生活也是死气沉沉,毫无激情。

这让兔子觉得家庭就是一个束缚自己的牢笼,使他感到死亡的气息,正如他所说的“贾尼丝,那是你整天价就是看电视和喝酒。

我不是说我没错,可是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只觉得血还没抽干就进了棺材。

”(229页)他的逃离是为了追求自由,追求有生命活力的新生活。

他曾对埃克尔斯说过:“只要你干过点第一流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事,如再去干第二流的事,就会有一种失落感。

而贾尼斯和我那码子戏,实在只属于二流水平”。

(第112页)正是家庭生活的不如意,对现实的巨大失落感,想过一流生活的渴望使兔子逃离了家庭。

通过哈里的视角,读者不难得出贾尼丝是个年长色衰,愚笨慵懒,不解风情,不善家务的妻子。

在哈里的眼中,贾尼丝不但不开窍,而且还无法沟通。

她不理解兔子为什么现在要去打篮球,还嘲笑他说:“你跑到小胡同里去,像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一样玩耍喽?”在女儿的葬礼上,他感觉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了他的体内。

他仿佛一直在洞里爬呀爬。

当他终于见到了一线光明,转过身,见到的却是贾尼丝的脸,那脸挡住了那刚露出来的一线光明。

他试图向众人解释女儿的死不能怪他,也不能怪不小心溺死女儿的妻子。

可是妻子却绝望地扭过脸去。

他对贾尼丝的厌恶陡然而生,他讨厌妻子的那张脸,可她却不明白这一点。

刚才原本是次机会, 她可以和他分享真理, 那是极其简单实实在在的真理, 可她却把脸扭了过去。

(第312页) 最终,一阵令人窒息的委屈感使他头晕目眩,不知怎么才好。

他只好本能地转过身,跑了起来。

读者看到这里不禁会暗中谴责贾尼丝的愚笨使得夫妻之间错失了沟通良机,并轻易原谅哈里的第三次出逃。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是哈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文本中读者很少能看到从贾尼丝的视角出发的描写,也就不能体会贾尼丝的思想感情,因此读者会不自觉地将兔子的逃跑归罪于贾尼丝。

而且哈里虽然逃跑了,但是依然想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直有负罪感。

总是想贾尼丝在他离开后会怎样生活,甚至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在贾尼丝生产时,兔子重回到贾尼丝身边,细心照顾她。

这又会使读者觉得兔子是有责任感的,从而原谅他的出轨行为。

兔子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真诚的信仰上帝,这也让读者比较容易认可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