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合集下载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核爆炸 •核废物处理不当/核素污染 •意外事故
❖ 食品有毒物质(自身因素,误 食误用)等所致食源性疾病
–动物性 河豚鱼毒素 –植物性 马铃薯龙葵毒素 –真菌性 毒蘑菇
❖ 营养失调(宿主因素)所致食源性疾 病
–营养缺乏性食源性疾病 –营养过剩性食源性疾病
–(糖尿病、心脏病)
4
食源性疾病的呈现形式
❖ 散发
❖2、下消化道综合征
❖ 以腹痛、腹泻为主要发病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食 欲下降、头痛、头晕、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和畏寒发热、 肌肉酸痛等感染性症状。发病较急,多见于各种细菌性、 病毒性和寄生虫性肠道感染性疾病。如产气荚膜杆菌肠 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肠炎、沙门氏 菌病、副溶血 性弧菌食源性疾病、阿米巴病等。
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 物中品污染等(外来因素)所致的 食源性疾病
–生物性
•微生物性: 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 •动物性: 昆虫污染 、寄生虫污染
–化学性
•农药、化肥残留 •包装材料/容器等污染 •非法使用添加剂 •假冒伪劣
–物理性
病例单个存在,病例数少,散在分布,相互间多无流行病学关联
❖ 暴发 病例时间、空间或人群特征上有明显聚集性
❖ 如餐厅、酒店或学校、工矿企业等人群聚集地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 容易识别(地方卫生部门即可识别) ❖ 目前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形式
病例呈分散分布,在时间、空间上无明显的聚集性
❖ 如:美国90年代大肠杆菌O157:H7暴发,美国2012年发生的李斯特菌污染甜瓜导致的跨 州暴发
66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 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 ❖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典型、最常见的一大类 ❖ 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 ❖ 在我国,食物中毒的概念中通常不包括

食源性肉毒梭菌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肉毒梭菌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肉毒梭菌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1.1 中毒型1.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1.1.2 发病原因:由带有肉毒梭菌或其芽胞的粪便、土壤、水污染畜禽肉、鱼肉、粮食、水果蔬菜等食物原料或食品,在其加工储存过程中于厌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产生肉毒毒素,食用前未再进行高温加热,经口食入含肉毒毒素的食物而导致的中毒性食源性疾病。

该病一般以家庭暴发为主。

1.1.3 致病食品:主要以豆谷类发酵食品和肉制品为主,如臭豆腐、豆瓣酱、豆豉、面酱、火腿肠、血灌肠、风干牛肉等。

中毒食品多数为家庭自制的风味或民族风俗食品,有密封隔氧的加工和储存过程;商品类食品以罐头等密封包装食品为主。

1.1.4 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

1.2 感染型1.2.1 发病季节:无季节性。

1.2.2 发病原因:主要通过经口食入被肉毒梭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肠道感染性食源性疾病;也可通过其他媒介致使肉毒梭菌进入胃肠道而导致感染性疾病。

1.2.3 致病食品:蜂蜜和含蜂蜜的食物。

1.2.4 易感人群:婴儿,一般为 1 岁以内。

2 临床表现2.1 中毒型2.1.1 潜伏期:一般为 12 h~36 h,短者 2 h,长者8 h~10 d 或更长,潜伏期长短与被摄入食品中肉毒毒素含量和摄入食品量有关,摄入毒素量大者潜伏期短,病程急,量小且连续摄入,则呈现潜伏期较长,发病缓的特点。

2.1.2 主要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具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肉毒中毒特有的神经麻痹症状,初期表现为视力减弱、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震颤或固定、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眼部症状,同时或稍后出现张口、伸舌、咀嚼、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声音嘶哑或失音等肌肉瘫痪症状,由于肌肉运动神经麻痹,导致口腔分泌物增多而不能下咽,气管分泌堆积导致呼吸困难,胃肠运动机能障碍而致便秘和腹胀,患者颈软不能抬头,四肢瘫软不能站立。

重症病例终因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障碍引起窒息、昏迷、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用了含有有害微生物、毒素或其他物质的食品而导致的健康问题。

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食品中毒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特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以及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部疼痛、头痛、发烧和恶心等。

如果您有以上的症状,并且有相关食品摄入史,则建议您就医并告知医生您的症状及食品摄入史。

一般而言,食物中毒的诊断应根据以下的标准:1.出现上述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2.初步病因分析,包括相关的食品摄入史和调查,食品中毒病原学检查结果等;3.典型的食物中毒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和艰难梭菌等)或毒素(如主要来源于海产品的腥毒素、贝类毒素和类似毒素等)的阳性检测结果。

如果符合以上三个标准,则能确认是食物中毒。

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见于家禽和家畜的肠道内。

食物中毒通常是通过食用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等食品导致的。

沙门氏菌感染通常表现为腹泻、发烧、腹痛和恶心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食用污染食品后6-72小时内。

这种感染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某些人,如老年人、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可以通过合理的烹饪和食品处理措施来预防。

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食品中的致病性菌群数量超标所导致的。

这种食源性疾病通常由于不合理的存储或处理导致。

此类疾病通常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和恶心等症状。

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不会导致较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某些人,如年幼的婴儿、年老体弱者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症状。

预防这种疾病的最佳方法是掌握合理的食品储存和处理方式。

贝类毒素食物中毒贝类毒素食物中毒是指由于摄入了含有贝类毒素的食品(如蚝、蛤、扇贝等)而导致的食源性病。

贝类毒素通常是由一种微生物生产的。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品摄入引起的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和有毒物质等引起。

这些病原体可以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存在,因此食源性疾病的防控非常重要。

二、常见的食源性疾病1.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沙塲菌等。

常见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有腹泻、食物中毒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2.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病原体包括诺如病毒、肠道病毒、诺沃病毒等。

常见的病毒性食源性疾病有肠道病毒感染、诺如病毒相关食物中毒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呕吐、腹泻等。

3.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寄生虫性病原体主要包括蛔虫、钩虫、包虫等。

常见的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有蛔虫病、包虫病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4. 真菌性食源性疾病真菌性病原体主要包括霉菌、曲霉等。

常见的真菌性食源性疾病有霉菌中毒、麦角中毒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5. 有毒物质食源性疾病有毒物质主要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等。

常见的有毒物质食源性疾病有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

三、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1.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的监督检查。

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许可认证,定期检查和抽检食品安全。

2. 提高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避免直接用手接触食物,使用餐具。

3. 食品加工和储存注意事项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要注意食品的温度控制,避免食品在高温环境下存放过久。

熟食和生食要分开储存,防止交叉污染。

4. 细心选择食品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检查食品是否完好无损。

尽量选择新鲜、没有异味的食品。

避免购买过期或者变质的食品。

5. 充分烹饪食物食物要煮熟煮透,确保烹调温度和时间足够高。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精选ppt
25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 学特点
季节性
➢ 某些食源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发病率升高。例如, 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 发病率最高;有毒蘑菇中毒易发生在春夏季生长 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月。
精选ppt
26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 现
食源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胃肠道症状,包括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但不同致病因子引起 的食源性疾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的可以表 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麻木、感觉异 常等)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
精选ppt
7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②病原菌产生肠毒素或类似毒素刺激肠上皮细胞,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或鸟苷酸环化酶,使环磷酸腺 苷或环磷酸鸟苷升高,激活有关酶系统,改变细 胞分泌功能,Cl-分泌亢进,抑制肠上皮细胞对 Na+和水的吸收,导致腹泻。常见的有金黄色葡 萄球菌食物中毒等。
精选ppt
8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区别,常因误食而中毒。其临床表现大致分为四型:
胃肠炎型,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神经精神型,
如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肌肉僵直、痉挛、
嗜睡、昏迷、精神错乱等;溶血型,可引起贫血、
肝脾肿大等;中毒性肝炎型,可引起肝、脑、心、
肾等器官损害的表现,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有黄
疸、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出血倾向等表现,部分病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 亚硝酸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多食后1~ 3
小时发病,主要症状是口、指甲及全身皮肤出现紫 绀等皮肤缺氧的表现,伴有头晕、腹胀等,重者可 有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最后呼吸困难而死亡。 ➢ 另外,还有很多化学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临床表 现各不相同。

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

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

《食源性疾病诊断技术规范研讨会》会议材料现有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和规范一、传染性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强制国标)1.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4-1995】2.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1-1995)3.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4.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5.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6.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WS 271-2007 )7.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二、食物中毒(非传染病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国标推荐部标)1.食品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2.曼陀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3-1996)3.毒麦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4-1996)4.含氰甙类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5-1996)5.桐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6-1996)6.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996)7.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8.变质甘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0-1996)9.霉变谷物中呕吐毒素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11-1996)10.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12-1996)1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3-1996)12.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0-1996)1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1-1996)14.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2-1996)15.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3-1996)16.大麻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4-1996)17.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5-1996)18.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6-1996)三、其他标准1.旋毛虫病的诊断(WS 369-2012 2012年3月2日卫生部通告)2.囊尾蚴病的诊断(WS 379-2012 2012年6月4日卫生部通告)四、急性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卫办应急发[2011]94号)1.急性甲醇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2.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急性盐酸克仑特罗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4.急性致痉挛性杀鼠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5.急性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6.急性氰化物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7.急性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五、重金属污染诊疗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71号)。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全年都可能发生。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的食物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生肉及肉制品、鸡蛋、蔬菜沙拉、乳与乳制品、海产品及即食食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4 易感人群: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 4 d~21 d,最短 3 d,最长 70 d。

2.2 主要症状为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早产、死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3 实验室检验
3.1 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 2 cfu/g(ml)数量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2 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3 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相同血清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4 由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检测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5 按 GB 4789.30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相同血清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即可确诊。

4.2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 2 cfu/g(ml)数量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即使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也可以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食源性疾病检验结果判定原则

食源性疾病检验结果判定原则

食源性疾病检验结果判定原则
检验结果的判定原则-1——可疑食物、环节样品或接触人员样品与病人检样检出的致病意义明确的细菌在种类、生化和/或血清型、毒素型均一致时,可报告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病原体。

检验结果的判定原则-2——可疑食物、环节样品与病人检样只有一种检出病原菌时,此检验结果仅供临床与流行病学诊断参考,其中可疑食物、环节样品检样的检验结果参考价值较大,病人检样只有在同次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事件中的多数患者样品中检出种类、生化和/或血清型、毒素型均一致的病原体时才有参考价值。

检验结果的判定原则-3——可疑食物、环节检样和病人检样只有一种检出病原菌时,在与同一次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事件件中采集的多数患者的急性发病期和恢复期血清发生有凝集效价显著升高的,可报告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病原体,但此结果仅用作回顾性诊断。

检验结果的判定原则-4——可疑食物、环节检样与病人检样检出占绝对优势但通常致病意义不甚明确的细菌如大肠艾希菌、溶藻弧菌等,且其在种类、生化和/或血清型均一致,同时本次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事件中非患者对照标本中未检出该菌时,应做该菌的毒素、毒素基因或动物试验,阳性结果可报告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病原体。

检验结果的判定原则-5——样品中检出的生化、血清符合致泻性大肠艾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一定要以毒素、毒素基因测试阳性为最终结论报告。

蜡样芽胞杆菌在非病源检样中须达到10^5cfu/g(ml)以上者才有报告价值。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3。

(4)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4。

(5)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5。

(六)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表(七)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八)报告:发现食源性疾病后,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务科和感控科。

附件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3。

(4)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4。

(5)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5。

(六)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表(七)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八)报告:发现食源性疾病后,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务科和感控科。

附件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第一篇: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XX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工作手册一、监测内容食源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1)致病因子: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

(2)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等;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3)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明显的暴发(常具有急性健康损害、病例呈时空聚集、同源或点源暴露引起等特点);2.聚集性不太明显的发病(病例常呈现时空广泛分布、新的或“非特异”临床表现等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的临床表现,可以归为此类);3.长期或潜隐性损害。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指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两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特点
进食了未按《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施药致超过农药最大残留量的粮,菜,果,油等食物;或食用了运输,贮藏过程中污染了有机磷农药的食物;或误把有机磷农药当作食用油,酱油等调料烹调的食物.
临床表现
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进食了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食物后,在短期内引起的以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出现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1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国内最常见的中毒食品为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各类熟肉制品,其次为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个别也有含淀粉类食品。 1.2 其流行病学特征为起病急,潜伏期一般在2~4h。 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地反复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 实验室诊断 3.1 从中毒食品中直接检测肠毒素(肠毒素检测方法见附录A),并确定其型别。 3.2 从中毒食品、患者呕吐物、粪便中经培养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再检测肠毒素,证实为同一型别。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见GB 4789.10。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1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2
3 实验室诊断 3.1 由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如无可疑食品,从几个病人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也可。 3.2 有必要时可观察分离出的沙门氏菌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应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4倍)。 3.3 沙门氏菌检验方法按GB 4789.4进行。 判定原则 1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 2 实验室检验结果应符合3.1或3.2的要求(如均未检出相同的细菌时,可用食品中检出的沙门氏菌与病人血清作凝集试验进一步证实)。 3 符合1,不符合2条则按GB 14938执行。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案例二:口蹄疫疫情
总结词
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可感染多种动 物,也可感染人类。其病原体口蹄疫病毒可以通过直接 接触和空气传播。
详细描述
口蹄疫疫情在历史上多次爆发,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 来严重威胁。口蹄疫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 其分泌物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传播。人类感染口蹄疫后 ,通常会出现发热、口腔溃疡、手足部水泡等症状。此 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和传染性,给防控工作带来较大 的难度。
食品掺假和欺诈
为了追求利润,一些不法商贩会在食品中掺假或进行欺诈,例如使用非法添加剂、农药残 留等,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威胁。
食品加工和储存不当
食品在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如果操作不当或卫生条件不良,可能会导致食品污染 和变质,进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爆发。
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01
跨国食品安全合作
完善食品检验体系
建立和完善食品检验机构,提高食品检 验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加强对食品中有 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
VS
加强食品监督抽检
定期开展食品监督抽检,对抽检结果进行 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 题。
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食品安全责任
明确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 要求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食品 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
全球流行趋势
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地区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食源性疾病的种类和流行特点存在差异。
季节性特征
某些食源性疾病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呈现流行高峰。
02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附录 1 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附录1-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 5〜10月)高发。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6 h 〜48 h 。

偶尔长达 4 d 。

主要症状及体征胃肠炎型:最常见。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

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

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

病程一般为3 d 〜7 d 。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

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

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 实验室检验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

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 4 倍)。

沙门氏菌检验按照GB 进行。

4 诊断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1-2 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3 月〜9 月。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 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 EPEC)、岀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 EHEC卜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等致泻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致病食品:主要为被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的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易感人群:老人及婴幼儿易感。

2 临床表现潜伏期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Q 的潜伏期为 1 d〜 3 d ,最短10 h〜12 h。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Q 的潜伏期为 1 d〜 3 d ,最短10 h〜18h。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Q 的潜伏期为 1 d〜 6 d ,最短12 h〜36h 。

岀血性大肠埃希菌(EHEQ 的潜伏长, 3 d〜10 d ,平均为4 d。

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的潜伏期不详。

主要症状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是婴儿(2周〜18个月)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

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粘液便(无血),20%左右的婴幼儿有上感症状,病情可持续 2 周以上,严重者可致死。

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Q :腹痛、腹泻、恶心、低热,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便形似霍乱),少有血样便出现。

常为自限性,一般2 d 〜 3 d 即愈。

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岀血性大肠埃希菌(EHEQ: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痉挛性腹痛,初为水样便后为鲜血样粪便,偶有低热,伴有上呼吸道症状。

严重者(如婴幼儿或老年人)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水板减少性紫癜,导致死亡。

岀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为岀血性大肠埃希菌(EHEQ的主要血清型,人感染该病原后,患者大多数起病较急,典型的岀血性肠炎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岀现水样便, 1 d〜2 d 后岀现类似下消化道岀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

病程一般为 2 d 〜9 d 。

感染中毒严重的人在便后不久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

也有的病例在血性腹泻后岀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有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外,还可岀现头痛、轻瘫、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其病理特征为动脉透明血栓。

该菌能产生大量志贺样毒素(SLT)可引起肠道岀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Q):水样性腹泻2次/d〜5次/d,并有肠鸣、腹痛、乏力、厌食等症状,部分有恶心、发热(39°C)。

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Q :以成人旅游者腹泻为主。

病程较短 1 d〜2 d,症状较轻、中度腹泻,偶有与婴幼儿顽固性腹泻有关,其特征为病程长,大于14 d ,发热(>38C 、呕吐、血便。

3 实验室检验从可疑食物和呕吐物或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三者之一中检岀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不同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岀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呈 4 倍以上升高。

检验方法按《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进行。

岀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按GB/《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菌O157:H7/NM检验》进行。

4 诊断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和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中检岀相同血清型别的大肠埃希菌,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呈 4 倍以上升高,可确诊。

其它情况按执行。

附录1-3 食源性志贺氏菌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月〜10月)高发。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志贺氏菌污染的食品而感染。

致病食品:主要有是被志贺氏菌污染的熟肉、生食蔬菜、瓜果或未煮熟食品。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发病急,潜伏期最短半小时,一般1 d 〜 3 d ,最长7 d 。

典型的临床症状:突然发生剧烈的腹痛,多次腹泻。

初期为水样便,以后可出现带黏液的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明显,伴有高热。

一般持续数天至数月。

食源性志贺氏菌病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或抵抗力下降或耐药等原因可导致慢性志贺氏菌病。

约 2 〜3%病人可出现并发症(红斑性结节、脾肿大、关节膜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

临床分型:轻型:不发热或低热,轻微腹痛,腹泻每日 3 〜 5 次,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

普通型:畏寒、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痛,腹泻每日10 次至数十次,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中毒型:多见于老人、儿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突发高热,惊厥,精神萎靡、嗜睡、昏迷、抽搐,血压下降,可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较轻。

3 实验室检验从可疑食物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 肛拭检出志贺氏菌。

从可疑食物(或食品制作人员的粪便/ 肛拭)或患者呕吐物检出与患者粪便/ 肛拭相同血清型的志贺氏菌。

按进行检验。

4 诊断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或患者呕吐物或粪便/ 肛拭检出志贺氏菌,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或食品制作人员的粪便/ 肛拭)或患者呕吐物检出与患者粪便/ 肛拭相同血清型的志贺氏菌,可确诊。

其他情况,按照GB 执行。

附录1-4 食源性肉毒梭菌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中毒型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发病原因:由带有肉毒梭菌或其芽胞的粪便、土壤、水污染畜禽肉、鱼肉、粮食、水果蔬菜等食物原料或食品,在其加工储存过程中于厌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产生肉毒毒素,食用前未再进行高温加热,经口食入含肉毒毒素的食物而导致的中毒性食源性疾病。

该病一般以家庭暴发为主。

致病食品:主要以豆谷类发酵食品和肉制品为主,如臭豆腐、豆瓣酱、豆豉、面酱、火腿肠、血灌肠、风干牛肉等。

中毒食品多数为家庭自制的风味或民族风俗食品,有密封隔氧的加工和储存过程;商品类食品以罐头等密封包装食品为主。

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

感染型发病季节:无季节性。

发病原因:主要通过经口食入被肉毒梭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肠道感染性食源性疾病;也可通过其他媒介致使肉毒梭菌进入胃肠道而导致感染性疾病。

致病食品:蜂蜜和含蜂蜜的食物。

易感人群:婴儿,一般为1 岁以内。

2 临床表现中毒型潜伏期:一般为12 h ~ 36 h,短者2 h,长者8 h ~ 10 d或更长,潜伏期长短与被摄入食品中肉毒毒素含量和摄入食品量有关,摄入毒素量大者潜伏期短,病程急,量小且连续摄入,则呈现潜伏期较长,发病缓的特点。

主要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具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肉毒中毒特有的神经麻痹症状,初期表现为视力减弱、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震颤或固定、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眼部症状,同时或稍后出现张口、伸舌、咀嚼、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声音嘶哑或失音等肌肉瘫痪症状,由于肌肉运动神经麻痹,导致口腔分泌物增多而不能下咽,气管分泌堆积导致呼吸困难,胃肠运动机能障碍而致便秘和腹胀,患者颈软不能抬头,四肢瘫软不能站立。

重症病例终因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障碍引起窒息、昏迷、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但患者知觉、体温、血压、血象等体征一般正常。

感染型潜伏期:潜伏期不明确。

主要症状和体征:初期婴儿突发便秘,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肌肉张力减弱。

啼哭声和吮乳力减弱、面乏表情、吞咽困难、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口腔分泌物增多且潴留,对光、腱、催吐等反应减弱,颈软而无力支撑头部。

血压、心跳、肤色变化且不稳定,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 实验室检验由可疑食品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或检出肉毒梭菌并定型。

由患者血清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

由患者粪便/ 肛拭中检出肉毒毒素并定型,或检出肉毒梭菌并定型。

按GB 进行检验。

4 诊断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由可疑食品、患者血清、患者粪便/ 肛拭任意样品中检出A、B、E、F 任意一型或其复合型肉毒毒素,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继而进行的抗毒素治疗有效,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由可疑食品和(或)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A 、B、E、F 任意一型或其复合型肉毒梭菌,可作为参考。

其他情况,按照GB 执行。

附录1-5 食源性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中毒季节: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中毒原因:食品制作人员的鼻腔(咽喉、皮肤)、化脓部位,患乳腺炎的牛、羊,可为葡萄球菌的污染源;食品被葡萄球菌污染后,于20 C〜37 C,经4〜8h产生肠毒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