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合集下载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用了含有有害微生物、毒素或其他物质的食品而导致的健康问题。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食品中毒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特征。本文将介绍常见的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以及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部疼痛、头痛、发烧和恶心等。如果您有以上的症状,并且有相关食品摄入史,则建议您就医并告知医生您的症状及食品摄入史。

一般而言,食物中毒的诊断应根据以下的标准:

1.出现上述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

2.初步病因分析,包括相关的食品摄入史和调查,食品中毒病原学检查

结果等;

3.典型的食物中毒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和艰难梭菌等)或毒素(如主要

来源于海产品的腥毒素、贝类毒素和类似毒素等)的阳性检测结果。

如果符合以上三个标准,则能确认是食物中毒。

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见于家禽和家畜的肠道内。食物中毒通常是通过食用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等食品导致的。沙门氏菌感染通常表现为腹泻、发烧、腹痛和恶心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食用污染食品后6-72小时内。这种感染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某些人,如老年人、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症状。沙门氏菌感染可以通过合理的烹饪和食品处理措施来预防。

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

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食品中的致病性菌群数量超标所导致的。这种食源性疾病通常由于不合理的存储或处理导致。此类疾病通常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和恶心等症状。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不会导致较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某些人,如年幼的婴儿、年老体弱者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症状。预防这种疾病的最佳方法是掌握合理的食品储存和处理方式。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诊断及处理PPT课件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诊断及处理PPT课件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4 诊断标准总则
4.4 化学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
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化学性食物中毒 ,其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 4.4.1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4.4.2 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 4.4.3 如需要时,可有病人的临床检验或辅助、特殊检查的资料 ; 4.4.4 实验室诊断资料,对中毒食品或与中毒食品有关的物品或 病人的标本进行检验的资料。
a.急救:催吐、洗胃、清肠;
b.对症治疗; c.特殊治疗。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5 技术处理总则
5.2 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5.2.1 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5.2.2 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5.2.3 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5.3 对中毒场所采取的消毒处理
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 处理。
食物中毒种类
近几年我县发生的食物中毒有这样几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 豆角中毒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种类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 a. c. e. g.
b.副溶血性弧菌食物 d.变形杆菌食物 f.蜡样牙孢杆菌 h.小肠结肠 i.空肠弯曲菌食物中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wk.baidu.com总则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66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 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 ❖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典型、最常见的一大类 ❖ 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 ❖ 在我国,食物中毒的概念中通常不包括
暴饮暴食所致急性胃肠炎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进食者本身有胃肠道疾病或因过敏体质等摄入食物后发生的疾病 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
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 物中毒 。
食源性疾病(广义)
❖ 食品污染等(外来因素)所致的 食源性疾病
–生物性
•微生物性: 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 •动物性: 昆虫污染 、寄生虫污染
–化学性
•农药、化肥残留 •包装材料/容器等污染 •非法使用添加剂 •假冒伪劣
–物理性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特点-潜伏期
❖ 1、鱼类组织胺:5’~3h(5’~4h) 2、河豚鱼:10’~45’(10’~3h) 3、葡萄球菌肠毒素:2~4h(0.5~7h) 4、副溶血性弧菌:10~18h(2~30h); 5、腊样芽孢杆菌: 致吐性毒素0.5~2h(6h) 致泻性毒素10~12h(6~16h) 6、沙门氏菌:12~14h(4~48h)
果)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注意事项
❖ 可疑食品 1、该食物是否有毒动植物 2、该食物经常与何种食物中毒联系在一起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
11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⑥通过抑制酶活力产生致病作用。如有机磷农药 中毒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大量 蓄积,引起一系列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 系统症状。
.
12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⑦其他。例如:安徽埠阳的“大头娃娃”:主要 是婴儿长期服用劣质奶粉,造成体内缺乏蛋白质, 影响身体发育,变成头大身小的“大头娃娃”。
汁含有组胺、胆盐、氰化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般可引起脑、心、 肝、肾等脏器损害。具体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 上腹部疼痛、腹泻、肝脏肿大、黄疸、腹水、全省 浮肿、头痛、嗜睡、四肢发麻等,严重者可发生急 性溶血、昏迷、尿毒症等。
.
35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 现
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毒蕈约80多种,因其与食用蕈不易
.
7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②病原菌产生肠毒素或类似毒素刺激肠上皮细胞,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或鸟苷酸环化酶,使环磷酸腺 苷或环磷酸鸟苷升高,激活有关酶系统,改变细 胞分泌功能,Cl-分泌亢进,抑制肠上皮细胞对 Na+和水的吸收,导致腹泻。常见的有金黄色葡 萄球菌食物中毒等。
.
8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③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菌进入肠道后,除侵入粘 膜引起肠粘膜的炎性反应外,还产生肠毒素,引 起急性胃肠道症状。这类病原菌引起的食源性疾 病是致病菌对肠道的侵入及与其产生的肠毒素协 同作用引起。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诊断及处理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诊断及处理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4 诊断标准总则
4.2 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 食入细菌性或真菌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 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或真菌性食物中毒,其诊断标准总 则主要依据包括: 4.2.1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4.2.2 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 4.2.3 实验室诊断资料,对中毒食品或与中毒食品有关 的物品或病人的标本进行检验的资料。
谢谢!
卫生监督协管员 接到食品安全事 故报案后应做的 工作
一、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核实是否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保护好现场,使现场尽量与原始
状态一样 告知相关人员停止食用中毒食品 或疑似中毒食品 向卫生局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 告
二、保留好样品
就餐者的剩余食品 经营者未加工的食品 经营者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各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4 诊断标准总则
4.3 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
食入动物性或植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 物性或植物性食物中毒,其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
4.3.1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4.3.2 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 4.3.3 形态学鉴定资料; 4.3.4 必要时应有实验室诊断资料,对中毒食品进行检验的 资料; 4.3.5 有条件时,可有简易动物毒性试验或急性毒性试验资 料。
j. k.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食源性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可采取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进行预防由于该病毒在固体表面污水及手部可长时间生存故加强幼托机构婴幼儿用品的消毒保持高水平的卫生习惯
食源性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 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 • 胃肠型食物中毒:包括沙门氏菌属、变形杆菌属、 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属、 葡萄球菌肠毒素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可疑食物 主要有:动物肉类及其内脏、海产品、水产品、 乳制品、豆制品、植物面粉及被污染的水源。潜 伏期短,常于进食后1-72小时发病,一般为16-48 小时;主要表现为上、中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绞痛、 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炎症状,呕吐物多为所 进食物。救治:(1)停止进食可疑食物;(2) 对症治疗,及时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3)根据实验室病原学检 测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抗菌治疗不能缩 短排菌期,同时早期使用抗生素会增加溶血性尿 毒综合征发生的风险。
• 治疗:(1)清除毒物:早期催吐及洗胃, 用1:2000或1:5000高锰酸钾液、3%-5%鞣 酸溶液、浓茶等洗胃;用硫酸镁30克或蓖 麻油30-60毫升导泄;(2)纠正水、电解 质平衡紊乱;(3)利尿排毒;(4)保护 肝肾功能。 • 预防措施:不吃不熟悉的野菜、腐败变质 的蔬菜,对部分含有毒成为的瓜果、菜要 认真清洗和制作,烹饪过程要烧熟煮透。
• 真菌毒素中毒 • 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霉变甘蔗的节菱孢 霉菌产生的3-硝基丙酸。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 具有强烈致癌性;3-硝基丙酸主要损害中枢神经, 并累及消化系统。可疑食物:被黄曲霉毒素污染 的粮油及其制品,以花生和玉米为主; 霉变的甘 蔗。 • 黄曲霉毒素引起中毒潜伏期较长,早期有上腹不 适、腹胀、呕吐、短时间发热及黄疸等;急性中 毒者,2-3周即有肝肾损害,出现肝脾肿大、腹水、 下肢浮肿、黄疸、血尿等,慢性中毒可导致肝癌、 肾癌等。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 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 1.2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9月)。
精选ppt
38
常见食源性疾病诊断之
非伤寒沙门氏菌病
2.临床表现
➢ 潜伏期一般为6 ~48 h,偶尔长达4 d。人体摄入
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后,沙门氏菌附着在肠粘膜
或侵袭入粘膜下层,引起炎症变化,释放内毒素,
精选ppt
21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 学特点
暴发性
➢ 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
➢ 在发病形式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数为集体暴 发,潜伏期较长(6-39小时);非微生物食物 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多数较短(数分钟至 数小时)。
精选ppt
22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 学特点
暴发案例
精选ppt
25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 学特点
季节性
➢ 某些食源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发病率升高。例如, 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 发病率最高;有毒蘑菇中毒易发生在春夏季生长 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月。
精选ppt
26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 现
食源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胃肠道症状,包括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但不同致病因子引起 的食源性疾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的可以表 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麻木、感觉异 常等)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

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

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

《食源性疾病诊断技术规范研讨会》会议材料

现有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和规范

一、传染性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强制国标)

1.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4-1995】

2.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1-1995)

3.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

4.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

5.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

6.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WS 271-2007 )

7.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

二、食物中毒(非传染病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国标推荐部标)

1.食品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

2.曼陀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3-1996)

3.毒麦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4-1996)

4.含氰甙类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5-1996)

5.桐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6-1996)

6.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1996)

7.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

8.变质甘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0-1996)

9.霉变谷物中呕吐毒素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11-1996)

10.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12-1996)

1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3-1996)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1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2 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 3 形态学鉴定资料; 4 必要时应有实验室诊断资料;对中毒食品进行检验的资
料; 5 有条件时;可有简易动物毒性试验或急性毒性试验资料
含氰甙类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1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特点
有进食苦杏仁 桃仁 李子仁 枇杷仁 樱桃仁等含氰甙类食物史
1 首先出现或主要出现上消化道症状恶 心 呕吐
出现症状时间
主要症状
相关病原体或毒素
可采集的标本
﹤1小时 12小时
恶心 呕吐 异味 口腔烧灼 感
恶心 呕吐 发给 头痛 眩晕 呼吸困难 震颤 衰弱 意识
丧失
16小时 平均24小时
恶心 呕吐 干呕 腹泻 腹痛 衰竭
816小时 如呕吐明显为24小

呕吐 腹部痉挛 腹泻 恶心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特点 1 1 引起中毒的食品多为剩米饭 米粉 甜酒酿 剩菜 甜点心
及乳 肉类食品 1 2 引起中毒食品常因食前保存温度较高20℃以上和放置时
间较长;使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得到繁殖 2 临床表现 2 1 呕吐型:以恶心 呕吐为主;并有头晕 四肢无力 潜伏期
较短一般为0 5~5h 2 2 腹泻型:以腹痛 腹泻为主;潜伏期较长一般为8~16h
624小时
恶心 呕吐 腹泻 口渴 瞳孔 开大 虚脱 昏迷
1248小时 中位数36小时

最新食源性疾病诊断要点

最新食源性疾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与工作要求

报告流程

1、哨点医院应由专人负责汇总分析院内每日病例信息,一旦发现2 人及2 人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应于1 小时内电话上报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疾控中心,同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病例个案相关信息进行上报;其他食源性疾病的病例应在病例就诊后2 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监测信息。

2、负责特定病原体检测的哨点医院,应将检验结果在病人就诊1 周内,直接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检验结果,对市疾控中心复核结果与上报结果不符的,应接到复核结果1 个工作日内对上报结果进行修正。每月的第一周对上个月腹泻病人就诊人数、标本采集数量、阳性标本数量及检出菌株等信息进行统计,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医院每月汇总表,报送统计结果。

工作要求

1、三级甲等医院年报告病例信息量要达到360 例以上;绵阳市保健院、绵阳市富临医院、各县级人民医院年报告病例信息量要达到240 例以上;各县级中医院年报告病例信息量要达到120 例以上;其他哨点医院年报告病例信息量要达到100 例以上,上报病例均要有食品暴露相关信息。

2、各哨点医院,发现2 人及2 人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的食源性聚集性病例及时报告率要达到100%;

3、各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网报及时率要达到100%;个案病例上报修改率≤2%;个案病例上报退回率≤2%;

4、各哨点医院发现2 人及2 人以上的疑似感染性食源性聚集性病例,血常规及大便常规(腹泻病例采集)检测率要达到100%;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

(一)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

(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

(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

(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

(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

(6)有一定的季节性。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

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

(一)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

(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

(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

(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

(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

(6)有一定的季节性。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

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常见食物中毒的诊断及治疗

常见食物中毒的诊断及治疗

2.流行病学特点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夏 秋季(5~10月)。
媒介食品 主要是肉类,其次是蛋类、奶类及 其他动物性食品。
沙门菌不分解蛋白质,因此被沙门菌污染的 食品无感官性状的变化而容易被忽视。
3.食物中沙门菌的来源
(1)生前感染:
指家畜、家禽在 宰杀前已感染沙门 菌,包括原发沙门 菌病(患病)和继 发沙门菌病(因抵 抗力下降,致肠道 病菌进入血液);
(2)宰后污染:
指在屠宰过程中 或屠宰后被带菌的 粪便、容器、污水 等污染的家畜、家 禽。
4.临床表现
潜伏期:6小时~3天,一般为12~24小时。 临床表现:依症状不同可分为五型:胃肠炎型、类霍 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和类败血症型。其中以胃肠炎 型最为多见,表现为:体温升高(38~40℃)、恶心、呕 吐、痉挛性腹痛、腹泻,大便多为黄绿色水样便,大便有 恶臭,内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偶带脓血。病程3~5天, 一般两天后停止腹泻,食欲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潜伏期短,一般2~4小时.主要症 状为恶心、剧烈而频繁呕吐,伴有 上腹部剧烈疼痛。腹泻为水样便。 体温一般正常。病程较短.预后良 好。
(五)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 中毒食品;潜伏期短,病程短。 2.临床表现 剧烈反复地呕吐、腹痛、腹泻等。 3.实验室诊断 以毒素鉴定为主。 (1)从中毒食品中直接提取肠毒素; (2)从中毒食品、患者吐、泻物中培养、分离出同 一型别金葡菌,肠毒素为同一型别。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
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禽流感病毒对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
易将其灭活。
二、人畜共患传染病
8.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 流行病学特点: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 被发现,现在几乎遍布全世界。
1997 年香港报道了我国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
羊等动物的急性传染病,也是接触性人畜共 患传染病。病畜体温升高,口腔黏膜、牙龈、 舌、鼻出现水疱或形成烂斑,口角线状流涎, 蹄发生水疱。
口蹄疫是传播速度最快、发病率最高、 流行最猛烈的动物传染病之一。
二、人畜共患传染病
3.口蹄疫 口蹄疫病毒特点:
由一条单链正链RNA和包裹于周围的蛋白质组 成,病毒外壳为对称的20面体。
我国于2001年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开始进 行全国性的食源性疾病监测。2010年,《食品 安全法》实施以后,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覆盖 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一、食源性疾病概述
(三)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
1. 生物性因素 (1)细菌及其毒素
①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②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2)寄生虫和原虫 (3)病毒和立克次体 (4)有毒动物及其毒素 (5)有毒植物及其毒素 (6)真菌毒素 2. 化学性因素 3. 物理性因素
三、食物过敏
(二)常见的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及食物过敏的症状 引起食物过敏的食物约有160多种,但常见的致敏食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 1 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1 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 5〜10月)高发。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6 h 〜48 h 。偶尔长达 4 d 。

主要症状及体征

胃肠炎型:最常见。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3 d 〜7 d 。

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 实验室检验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 4 倍)。

沙门氏菌检验按照GB 进行。

4 诊断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1-2 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3 月〜9 月。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 coli , 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 , EPEC)、岀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 EHEC卜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等致泻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

病。

致病食品:主要为被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的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易感人群:老人及婴幼儿易感。

2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Q 的潜伏期为 1 d〜 3 d ,最短10 h

12 h。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Q 的潜伏期为 1 d

〜 3 d ,最短10 h

18

h。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Q 的潜伏期为 1 d〜 6 d ,最短12 h

36

h 。

岀血性大肠埃希菌(EHEQ 的潜伏长, 3 d〜10 d ,平均为4 d。

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的潜伏期不详。

主要症状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是婴儿(2周〜18个月)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粘液便(无血),20%左右的婴幼儿有上感症状,病情可持续 2 周以上,严重者可致死。

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Q :腹痛、腹泻、恶心、低热,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便形似霍乱),少有血样便

出现。常为自限性,一般2 d 〜 3 d 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岀血性大肠埃希菌(EHEQ: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痉挛性腹痛,初为水样便后为鲜血样粪便,偶有低热,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如婴幼儿或老年人)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水板减少性紫癜,导致死亡。

岀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为岀血性大肠埃希菌(EHEQ的主要血清型,人感染该病原后,患者大多数起病较急,典型的岀血性肠炎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岀现水样便, 1 d〜2 d 后岀现类似下消化道岀血的鲜

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病程一般为 2 d 〜9 d 。感染中毒严重的人在便后不久可发生溶血性尿

毒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也有的病例在血性腹泻后岀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有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外,还可岀现头痛、轻瘫、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其病理特征为动脉透明血栓。该菌能产生大量志贺样毒素(SLT)可引起肠道岀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Q):水样性腹泻2次/d〜5次/d,并有肠鸣、腹痛、乏力、厌食等症状,部分有

恶心、发热(39°C)。

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Q :以成人旅游者腹泻为主。病程较短 1 d〜2 d,症状较轻、中度腹泻,偶有

与婴幼儿顽固性腹泻有关,其特征为病程长,大于14 d ,发热(>38C 、呕吐、血便。

3 实验室检验

从可疑食物和呕吐物或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三者之一中检岀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不同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岀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呈 4 倍以上升高。

检验方法

按《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进行。

岀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按GB/《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菌O157:H7/NM检验》进行。

4 诊断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和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中检岀相同血清型别的大肠埃希菌,可确诊。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呈 4 倍以上升高,可确诊。

其它情况按执行。

附录1-3 食源性志贺氏菌病诊断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