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合集下载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一、“杨柳”本意解析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柳在唐诗中的意蕴

柳在唐诗中的意蕴

柳在唐诗中的意蕴

在唐诗中,柳树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情感,具有丰富的意蕴。以下是柳在唐诗中的一些常见意蕴:

1.柔情和哀愁:柳树的柔软枝条和垂柳的形象常常与柔情和哀愁联系在一起。柳树的垂泪般的形态常用来表达人们的离情别绪、思乡之情或沉痛的心情,使人感受到浓厚的情愫和凄美之感。

2.四时变化:柳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在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魅力。春天,绿柳垂丝,给人带来生机和希望;夏季,绿荫蔽日,给人带来清凉和舒适;秋季,柳叶变黄,给人带来凋谢和离别之感;冬季,柳树凋零,给人带来虚无和寂寥之感,这些季节性的变化也常用来寄托人生的变迁和无常。

3.恋人之间的相思之情:柳树常被用来象征恋人之间的相思之情。比如,诗人常用“柳眉”、“柳腰”等形容词来描绘女性的容貌和身材,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渴望。

4.忍辱负重:柳树的根部能在水边湿地中生长,枝条能轻易低垂,这种形态被用来比喻人们的忍辱负重、顺应时势的品质。

这些意蕴使柳树成为唐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和联想,诗人们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对自然、生命、人生的思考。

古诗中柳的意蕴

古诗中柳的意蕴

古诗中柳的意蕴

柳在古诗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春天的象征:柳树在春天最早发芽,枝条柔软细长,呈现出勃勃生机,因此常常被用来象征春天和生命的活力。许多诗人用“柳”来描述春天的到来,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李白的“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等。

2. 离别的象征:由于“柳”与“留”、“丝”与“思”的发音相近或相同,垂柳的“依依”容易让人联想到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一别数年可能是永别,因此古人特别重视送别。以“柳”表达离别之意和思念之情,如白居易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3. 思乡的象征:当游子漂泊异乡时,看到柳树,会联想到家乡的柳树,并进而想起家乡的人与物。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就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4. 美女和爱情的象征:柳枝柔软细长,常常被用来比喻美女和爱情。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思》中就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的描述,以柳喻指美女和爱情。

5. 韶华易逝的感慨:柳树的春天虽然短暂,但是它的生机和美丽却让人对生命的短暂和美好产生感慨。许多诗人用柳来表达对生命短暂和韶华易逝的感慨,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柳在古诗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可以表达春天的生机、离别的深情、思乡的眷恋、美女的娇柔以及生命的短暂和美好等情感。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作者:余淑荣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7期

摘要:“杨柳”作为文学意象备受创作者青睐,历代产生了诸多含有此意象的佳作名篇。然而,“杨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力极强的文学意象,是因为它与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以及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相连。本文即试从这一角度来对此问题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古典诗词杨柳意象文化

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举不枚举、俯拾即是,在古典诗词中这一类诗篇更是屡见不鲜。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杨柳”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屡屡将之诉诸笔端,这也成就了“杨柳”在古典诗词意象中的独特地位。

一、杨柳意象的生成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则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想念、怀旧、回顾等人类社会的这类活动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进程中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杨柳”作为文学意象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此为起点,后世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借用杨柳意象来抒情达意的作品。作为一个文学意象,杨柳具有以上诸种象征含义又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在中华民族的潜意识里,杨柳历来就是生命力的象征。在远古时代,它即以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横树则生,倒树则生,折而树之又生”(《战国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另外,《说文解字》中有“柳,小杨也。从木,戼声。戼,古文酉,力九切”。《说文》释“酉”日:“酉,就也。”段玉裁注:“就,高也。《律书》日:酉者,万物之老也……《天文训》日:酉者,饱也。《释名》日:酉,秀也,物皆成也。”显然,柳在造字者眼中,代表了万物的丰登成熟,充满了喜悦的希望。生命在这时达到了高潮,柳也就因之而成为了充沛完满的生命力的渊薮了。“杨柳”作为生命力代言物所受到的人们的青睐,成就了它做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独具魅力的原型意象物,为后代的文人创作提供了情感的寄托。

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多重意蕴

“柳”是古代诗人最喜爱的植物意象之一,它的千种风姿, 万种风情, 无不洋溢着诗意。在古代柳作为植物,一是指杨树和柳树,二是泛指柳树。古诗词中杨柳常通用,如“垂柳”亦称“垂杨”,“杨花”即是指柳絮。

“垂柳”又称“垂杨”

诗人们或借柳写景,或借柳抒情,或借柳喻人,或借柳讽时,或借柳感悟人生等。“柳”由柳枝、柳絮、柳叶等组成,构成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蕴含着多重的情意,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不断思索与体味,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借柳写春景

每年初春,寒冬的余威还在,柳树的枝条上就绽出了粒粒新芽,“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元稹《生春二十首》)柳树早早地给人带来春的喜悦。

春生柳眼中

柳对春天的“先知先觉”在诗词中多有赞咏:“众木犹寒独早青”(薛能《杨柳枝》),“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徐夤《柳》),“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李商隐《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没有出门,而江边的柳树已是一片嫩绿,写出了春天不仅来得快,而且来得早。白居易《杨柳枝词》中“一树春风千万枝”写出了柳枝繁茂,在春风吹拂下,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表现了春日垂柳风姿的美丽可爱。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古代诗词中柳与春时常联系在一起。早春柳芽初绽,诗人谓之柳眼,“草根隐绿冰痕满,柳眼藏娇雪里埋”(朱淑真《绝句》)柳眼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几 处 冤 魂 哭 虏 尘 。
山 东 今 岁 点 行 频 ,
诗 灞 李 桥 商 隐
灞 桥 与 离 别
/
灞桥与离别
• 野岸回孤棹,吟鞭指灞桥(《红楼梦》第50 回,芦雪庵即景联句)
• (王熙凤起句:)一夜北风紧……(湘云)野岸回 孤棹,(宝琴)吟鞭指灞桥。
• 野岸回孤棹(zhao)(在大雪封湖的时候,到遥远的对 岸去,又在带雪的湖面上划舟返回),宝琴也站起道:吟鞭( 诗人的马鞭)指灞桥(诗人骑着驴慢慢的行走在灞桥上,苦 苦的寻找偶成的佳句).赐裘怜抚戍(皇帝赐给保暖的衣服 ,安抚戍边的人)
• • • • •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鬓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梁简文帝萧纲《咏内人昼眠》
其他《杨柳》词
• 王之涣的《凉州词》: • 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
• 《 三辅黄图 》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
《秋波媚· 望长安南山》)
•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 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说《柳》 )
平 时 二 月 有 东 巡 。

浅析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2017.07

浅析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刘晓航

杨柳最早在诗歌中出现,应属《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此之后诗人们通过对柳的形象、柳的音律、柳的特性等方面的观察赋予了柳不同的内涵。他们笔下的柳能表达对友人的不舍,能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能蕴含自己无处安放的闲愁,能描述对心仪女子的爱恋;他们诗中的柳树是曼妙的女子,也是高洁的隐士,更是因风得势的小人。

一、“柳”入诗的起源

首先,柳树作为我国古老的树种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是极易成活的树木,生长速度快,这是其他树木植物都无法比拟的。其次,因为柳树自身的耐寒、抗涝、耐旱等特点,不管是河岸溪边、堤坝桥头,还是宫廷都市、穷乡僻壤,都能找到柳树的踪迹。其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增加了文人对其的关注。再次,柳树自身有其独特的形象特点,自然散发文化意蕴的芬芳,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特点。由此三点成为了承载诗人们不同情感的对象,逐渐出现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中。

二、以“柳”绘春

柳树大多在春天发芽,每当柳树抽出新芽就代表春天的到来,因此柳树是春天的象征。韩愈的《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将柳树作为最美春景的象征,将整个皇城的生气都归结在柳树上。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了诗人春季郊游被杏花微雨打湿衣裳,微风拂过面颊,带来了杨柳的气息的情景,诗人面对满园春景只取杨柳描写,将留不住的风物化为杨柳,仿佛诗人能够借杨柳而把握住春天,更为贴切地表达了对春天的爱恋。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仅用绿柳和红杏两个意象就将一幅春景图摆在读者眼前,可见二者作为描写春景诗中意象的重要地位。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诗词中出现的杨柳意象,常常被赞美为“千年杨柳色,万里杨柳堤”,是中国古代

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杨柳是驰名中外的树种,具有文化、生态、经济和审美等多

重意义。杨柳这一常见的自然景物,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汉韵唐风、宋

词元曲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

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杨柳形态

杨柳绿叶海棠红,除了形态的鲜明外,它所赋予的一种意境,也令不少古诗词作者为

其所倾倒。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杨柳被称为“柳絮王”、“绿衣柳”,一般生长于江南、

南方一带水边。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春季初发新芽,将葱翠的新叶旋即伸展,形成了一

道优美的风景线。古代诗词中经常以杨柳为主要描写对象,充分展现了杨柳的生命力与青

春美丽。

二、杨柳意蕴

杨柳的意蕴丰富,代表着古代诗词中一种自然美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与情感巧妙的结

合在一起。

1、清朝诗人袁枚《世说新语·讽刺篇》中有句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柳絮之隙,碍于蚊鸣。”将蚊虫的细微以及杨柳的柔软细密比作社会世间偏激之人,可见杨柳与蚊虫

结合,代表了社会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联和融合。

2、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句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两情相悦的凄婉之情。其中的杨柳,是倾诉出诗人的心声,也成为了情

感的象征。将杨柳与离别、怀念等情感诉之于诗,可见古诗中杨柳不仅具有藤蔓的美感,

更是流露出蕴含深思的内核。

3、《木兰诗》中诗人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中蕴含了两种事物之间的虚实和相同之处。杨柳既是自然景物,同时也是情感表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柳,是我国古典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一)

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民间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来临的信息。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二)

)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连用六个“柳枝”(“留之”),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一、歌咏美好春光

晏殊《诉衷情》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此词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描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

二、倾诉绵绵爱情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此词言语浅近,情调哀婉,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视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出情人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全词

通过今昔对比、抚今追昔,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

三、表达离别之意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有意关合送别。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

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

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

下面以唐宋诗词中的名句为例,略谈杨柳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意象。

一、生意盎然、绿阴萋萋的早春意象

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所以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来作为报春的使者,从而约定而成杨柳的早春意象。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诗中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与春雨洗过的粉红色的桃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阳春三月生气盎然的景象。再如张孝祥《西江月·丹阳湖》中“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温庭筠《更漏子》中“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等,诗中袅袅柳丝,嫩绿柔长,惹人喜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温和明丽的春景图,在这幅图中,如缺少了杨柳的意象,则一切将变得黯然无光。

二、哀婉凄切、恋恋不舍的别离意象

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从而形成杨柳的别离意象。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却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生怨?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这里虽将别情写到了极至,然写得稍嫌抽象,将它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里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句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刻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韶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岁月意象

杨柳固然袅娜妩媚,但蒲柳(水杨)又是最先凋零之物,敏感的闺中之人常所以而生发联想,特别是暮春之时,柳绵(也称柳絮,柳树长出的像有棉絮一样茸毛的种子)飞舞,都能给人以韶华易逝、青春难驻的感慨。如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来见到杨柳发青正是一年春光来临的大好季节,可转眼间冬去春来又一年,主人公想到蒲柳先衰,感叹青春易逝,容颜易老,生怕丈夫看不上自己的伤感之意便油不过生。再如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朱淑真《送春》“楼外垂柳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等,都以柳绵、垂杨的意象抒写了春光易逝的感慨。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一、“杨柳”本意解析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举不枚举、俯拾即是,在古典诗词中这一类诗篇更是屡见不鲜。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杨柳”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屡屡将之诉诸笔端,这也成就了“杨柳”在古典诗词意象中的独特地位。

一、杨柳意象的生成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则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想念、怀旧、回顾等人类社会的这类活动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进程中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杨柳”作为文学意象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此为起点,后世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借用杨柳意象来抒情达意的作品。作为一个文学意象,杨柳具有以上诸种象征含义又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在中华民族的潜意识里,杨柳历来就是生命力的象征。在远古时代,它即以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横树则生,倒树则生,折而树之又生”(《战国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另外,《说文解字》中有“柳,小杨也。从木,戼声。戼,古文酉,力九切”。《说文》释“酉”日:“酉,就也。”段玉裁注:“就,高也。《律书》日:酉者,万物之老也……《天文训》日:酉者,饱也。《释名》日:酉,秀也,物皆成也。”显然,柳在造字者眼中,代表了万物的丰登成熟,充满了喜悦的希望。生命在这时达到了高潮,柳也就因之而成为了充沛完满的生命力的渊薮了。“杨柳”作为生命力代言物所受到的人们的青睐,成就了它做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独具魅力的原型意象物,为后代的文人创作提供了情感的寄托。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写写帮整理)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写写帮整理)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写写帮整理)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一)

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民间谚语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春天来临的信息。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二)

)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连用六个“柳枝”(“留之”),

浅淡古典诗词中的柳意象

浅淡古典诗词中的柳意象

浅淡古典诗词中的柳意象

邱明朝(江苏省仪征市第二中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以其独有的特质,点缀着古典诗词,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符号化了的重要意象。一、柳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柳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表示多种涵义:诉离别之义、表相思之情及悼亡伤古等。1.诉离别之意汉语语音,“柳”与“留”谐音,所以咏柳常常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早在《诗经·采薇》中便有了以咏柳表离别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朝乐府中《折杨柳枝》也表达了这种离别之义,发展到宋元明清,柳更多的在词中出现,灞桥折柳送别已成为一种风俗。宋人张先《江南柳》:“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宋人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宋人卢祖皋《送友人东归》:“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积梦江湖阔,忆家兄弟贫。裴回灞亭上,不语自伤春。”杨柳在这里不光点明时令,更将千古别情悲凉的氛围意绪织染出来。柳含别情,多与“长安”“长亭”“灞桥”“隋堤”等地名结合,如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周邦彦《兰陵王·柳》:“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惠洪《青玉案》:“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2.表相思之情柳以其柔长的枝条,唤起并契合了离人的缠绵情意,所以在词中,柳也用来表相思之情。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晏殊《木兰花》:“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因物及人,又借柳思人。姜夔《长亭怨慢》借柳抒情,又推己及物,使树带上了人的心理,无情之物遂成有情,词人之情与柳达到了暗合,倾注了词人对恋人的满腔眷怀之情。无名氏《玉楼春》“东风杨柳门前路”,展现出情人间缠绵悱测、难舍难分的话别场面。3.成为悼亡伤古之原型在诗词中,隋堤柳、隋宫柳往往成为悼亡伤古的原型。隋无名氏《送别歌》讽隋炀帝巡幸不归:“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柳的“杨”与隋帝的姓氏“杨”音形相同,柳意象也随之具有暗示性。白居易《隋堤柳》一诗曾精彩地描绘:“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在这里,柳代表的是亡国树,正如许伯阳在《咏隋堤柳》中吟出的“如将亡国恨,说与路人知”。故而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又说;“柳枝歌,亡隋之曲也。”二、柳在古典诗词中多重意象的文化归因柳在古典诗词中为什么会具有多重意象?因为文人通过柳来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摘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永恒璀璨的意象。在古代,杨柳并不是杨跟柳的合称,而是单指柳树。古人借杨柳表达多种情意,有借杨柳抒发惜别深情,有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有借杨柳描写女子的美丽形态,有借杨柳书写爱情与闺怨,还有借杨柳揭示一些生活哲理。

关键词:杨柳,惜别,依恋,闺怨,哲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依依的垂柳,陌生的岸边,清晨的凉风,残缺不全的弯月,柳永在这里创造了一个适合千古离别故事发生的场景。为什么将杨柳安排在这么一个离别的场合呢?杨柳为什么会被赋予惜别的内涵呢?古典诗词中的杨柳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杨树与柳树是一回事吗?杨柳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除了蕴含惜别之情,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杨柳在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一、杨柳的释义

汉典中对杨柳的解释有三种,其一为泛指柳树;其二为杨树和柳树的并称;其三为借指侍妾、歌姬。《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话,会发现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古代的杨树与柳树的含义提出质疑。那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到底为何意呢?姑且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诗吧!“杨柳”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有这么一句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对“杨”与“柳”的解释,《尔雅·释木》中有“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由此可见,在古代,杨是柳的一种。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实则专指柳树。当然,由柳树这个本义延伸出去,就有了汉典中对杨柳的第三种解释,即借指侍妾、歌姬,如白居易的《别柳枝》:“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嫋多年伴醉翁。”一诗中的杨柳则指白居易家中的歌姬。

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九首》中写到:“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交通与通讯都很不方便,此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今日的生离甚至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死别,所以古人对分别那么敏感,表现得那么哀痛也是可以理解的。古人在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习俗,在文人墨客中更为常见。我

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想当初离开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春天,垂柳随风飘扬,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却要出门到遥远的地方去,远离家乡。当然,此处的“杨柳依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被折下的柳枝传达出友人或者是亲人对“我”的依恋之情,一个“杨柳”意象就把这种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诗人,也留下了与杨柳有关的缠绵悱恻的诗意。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为什么柳永要说离别伤醉之后在杨柳岸边呢?很显然,古人分别喜欢折柳相送,因而要在杨柳岸边送别。杨柳一旦跟最伤心的离别扯上关系,就会被赋予跟离别一样的忧伤感情,因而柳永这首《雨霖铃》中运用了杨柳一个意象,就使离人更感肝肠寸断。施肩吾的《杂曲歌辞·杨柳枝》:“伤见路傍杨柳春,一枝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也写到折柳送别,路傍的杨柳一年复一年被离人攀折,杨柳逢春依旧可以长出新的枝条,尽管还是折着去年那一处的杨柳,但已经不是送去年离别的人(而是又有亲友离别)了。此处的折柳还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不觉令人更加感伤了。此外,借杨柳抒发惜别之情的诗词还有王唯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宋璟的《送苏尚书赴益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古典诗词中借杨柳抒发惜别之情的佳句真是俯拾皆是,数不胜数。

那么,为什么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呢?为什么要借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情呢?我们最经常听到的解释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暗含挽留之意,也有以柳作为留念的意思,表达不忍分别之情,希望对方永远不忘自己。但我认为折柳送别在古代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风俗,能留传那么久,绝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谐音,肯定会有其他因素。清朝褚人获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送行的人难道没有其他的树枝可折却必须用柳枝送人,并不是说柳枝在江边亭旁便于采摘,人离开要去他乡就好比树木离开土壤,希望他能够随遇而安,这正如柳树枝随便在哪都能存活,用柳枝来表达住祝愿罢了。柳树与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随手折一枝柳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最后变成一棵茂盛的柳树。送行的人借杨柳的这种品性来祝愿或者是勉励远行的亲友要随遇而安,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他乡也能生活得安适,一切遂愿。褚人获的这一说法无疑比通常流传的谐音一说更有哲理性与文化品味。此外,我觉得应该还有一种文化传承的原因,前面我们说过,我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的读书人必然要读到的,而且这几句诗还是名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更便于口耳相传。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喜欢引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