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补泻手法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6种古法操作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针灸的补泻原理和作用

针灸的补泻原理和作用

针灸的补泻原理和作用
1. 补泻的概念
补,是指加强机体正气,提高功能的治疗原则;泻,是指减弱机体的病理因素,降低功能的治疗原则。

2.补泻针法操作
补的操作方法包括平补、补益;泻的操作方法包括泻减、消导、祛邪。

3. 补泻原理的运用
针灸治疗时,对症选择使用补或泻的针法,以调节气血、阴阳的盈亏平衡。

4.补法的作用
补法可以修复机体正气不足,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自身调节功能。

5.泻法的作用
泻法可以清除机体的病理产物,减少病理增生,控制异常激增的病理活动。

6.联合补泻应用
同一患者同时存在虚证和实证,需要合理应用补泻法,既增强正气,又祛除邪气。

7.补泻法适应证应用
补泻法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症状特点灵活运用,不能拘泥固定。

8.补泻法应配合其他疗法
补泻法常与其他疗法如艾灸、拔罐、推拿等组合应用,发挥协同功效。

9.补泻的目的在调节平衡
补泻最终目的是调节阴阳平衡,恢复机体的稳态Homeostasis。

10.补泻法的局限性
补泻法并不是治疗所有病症的灵丹妙药,需辩证施治。

针灸进针VIP及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

针灸进针VIP及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

双手进針法,角度(一)运用(刺手与押手相配合)1.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穴位。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穴位。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穴位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其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穴位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

(二)角度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穴位。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

行针手法(一)基本手法提插法:针刺一定深度后,反复上提下插。

捻转法:指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交替旋转捻动动作的操作方法。

(二)辅助手法循法: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穴位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的方法。

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柄尾部使针体震动的催气,行气手法。

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由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以手指指甲由上下频频刮动针柄。

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指轻轻摇动的手法。

飞法:拇,食,中指对持针柄,一捻一放,使针左转和右转。

当手指放开时,针颤动如飞鸟展翅,震颤法:针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单式补泻手法的操作(7种)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间时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为补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为补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针灸的精华补泻手法

针灸的精华补泻手法

针灸的精华补泻手法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针灸手法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

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

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透天凉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寒凉感而得名,适用于热证。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

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

此外,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

本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用中等速度出针。

“补泻不明,扎针不灵”是针灸学界的一句格言。

在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只有针对素体症状配合相应的针灸补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发展中几千年的精华也在于此。

针刺补泻及其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及其补泻手法

强刺激: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弱刺激:较小幅度和较慢频率的提插、捻转
中刺激: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 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 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 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 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
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
•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
•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
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刺激强度与补泻手法有本质区别平补平泻?先泻后补补泻兼施扶正祛邪?小刺激量的针刺提插补泻?均匀用力的幅度和频率恰当并使患者感觉舒适的的捻转提插手法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本法可配合各种针刺补泻手法运用,以加强调和 阴阳、升清降浊、促使营卫气血运行通畅。
操作前应使病人之呼吸和缓均匀,逐渐加深。切 勿憋气。医生也应调息守神
开阖补泻法
针刺补泻 过程中,在出 针时是否按闭 针孔以区分补 泻的方法
补法:轻出针后, 泻法:出针时边退边 以押手迅速按针孔, 摇,摇大针孔,出针 按揉针孔片刻。 后不按压针孔或缓压 针孔。
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辨别虚实
证候虚实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 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 其阳而和之。 《灵枢 终始》
脉象虚实
虚实夹杂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之以针,而调以甘药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审察经气
经络诊察
麻痹、厥冷、陷下、 观察(望) 感觉迟钝——虚 触摸(切) 疼痛、红肿、硬结、 感觉过敏——实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国内的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众多成就,其中医疗事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西医在我国逐渐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人们认知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中医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是离不开针灸的,而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病方式有着独特作用,文章就围绕针灸展开叙述,对其补泻的手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其的了解。

标签:临床;针灸;补泻手法针灸的手法在我国的中医学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西医发展迅速的现代,人们也相当重视其作用,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众多中医药大学,为中医行业培养优秀的人才,并且在传承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之上融入西方医学,这样能够不断激发中医学的活力,推动其不断发展。

针灸对于治疗人们的一些慢性病及其有效,在人们的理解中中医针灸往往是十分玄妙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针灸治疗也是有确切的依据在的,同时针灸补泻也是针灸当中的重要的手法,具体的补泻仍然有很多种类,希望能够增加相关人员对其的认知。

1 关于针灸的概述1.1 关于针灸的基本含义概述针灸实际上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通常情况下针法是指相关人员把针从一定的角度刺入到病人身体上,同时伴有捻转和提插,通过这些来对人体的特殊部位进行刺激,已达到通经活络的效果;另一方面,灸法是指将提前制作好的灸炷或灸草放置在身体的一些穴位上,同时进行烧灼、熏熨,这样就可以通过热来对一些疾病进行预防或者治疗[1]。

一般情况下,人们使用艾草来进行灸法的治疗,到现在柳条或者灯芯等也在被使用,人体总共有361个穴位,在针灸不断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并且已经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1.2 关于针灸的基本介绍概述针灸治疗疾病是我国特有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内部的疾病由外部来医治,另外就是主要通过经络的活络和穴位的疏通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使用传统中医学进行疾病的诊治,需要经历判断病因、辨别疾病性质、确定病因的具体经脉或者穴位,然后针对并正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以通经活血、温虚补身为主[3]。

古法针灸子母补泄

古法针灸子母补泄

古法针灸⼦母补泄 ⼀、依古法实则泻其⼦,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治疗。

⼆、如遇井⽳,则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三、⼼包经及三焦经属相⽕。

⼦母⽳须按下述法则灵活运⽤。

1、三焦经:九⽉⼆⼗⽇⾄次年三⽉⼆⼗⼀⽇属⽕,⼦实为天井,母⽳为中渚。

三⽉⼆⼗⼆⽇⾄九⽉⼆⼗⼀⽇属⽔,⼦⽳为中渚,母⽳关冲。

2、⼼包经:九⽉⼆⼗⼆⽇⾄次年三⽉⼆⼗⼀是属⽕,⼦⽳⼤陵,母⽳中冲。

三⽉⼆⼗⼆⽇⾄九⽉⼆⼗⼀⽇属⽔,⼦⽳中冲,母⽳间使。

3、肺经:⼦⽳尺泽,母⽳太渊。

4、⼤肠经:⼦⽳⼆间,母⽳曲池。

5、胃经:⼦⽳厉竞,母⽳解溪。

6、脾经:⼦⽳商丘,母⽳⼤都。

7、⼼经:⼦⽳神门,母⽳少冲。

8、⼩肠经:⼦⽳⼩海,母⽳后溪。

9、膀胱经:⼦⽳束⾻,母⽳⾄阴。

10、肾经:⼦⽳涌泉,母⽳复溜。

11、胆经:⼦⽳阳辅,母⽳侠溪。

12、肝经:⼦⽳⾏间,母⽳曲泉。

⼦母经治疗法 ⼀、⼦母经的定义: ⼦母经按五⾏分:⽊⽕⼟⾦⽔,之相⽣顺序使⽤。

阳经⼦母经区分法: 1、胆经属⽊,⽊能⽣⽕,⼩肠经属⽕,故胆经为母经,⼩肠经为⼦经。

2、⼩肠经属⽕,胃经属⼟,⽕能⽣⼟,故⼩肠经为母经,胃经为⼦经。

3、胃经属⼟,⼤肠经属⾦,⼟能⽣⾦,故⼤肠经为⼦经,胃经为母经。

4、⼤肠经属⾦,膀胱经属⽔,⾦能⽣⽔,故⼤肠⾦为母经,膀胱经为⼦经。

5、膀胱经属⽔,胆经属⽊,⽔能⽣⽊,故膀胱经为母经,胆经为⼦经。

⼆、阴经⼦母经区分法: 1、肝经属⽊,⼼经属⽕,故肝经属母经,⼼经为⼦经。

2、⼼经属⽕,脾经属⼟,⽕能⽣⼟,故⼼经为母经,脾经为⼦经。

3、脾经属⼟,肺经属⾦,⼟能⽣⾦,故脾经为母经,肺经为⼦经。

4、肺经属⾦,肾经属⽔,⾦能⽣⽔,故肺经为母经,肾经为⼦经。

三、⼦母治疗法、祖孙⽳治疗法: 祖孙⽳就是母经的母⽳,孙⽳就是⼦经的⼦⽳,三焦经与⼼包经应按季节分⼦母⽳。

四、⼦母经治疗法可分两种: 1、⽤⼦母经的本⽳,所谓本⽳即⽳的五⾏属性,与本经的五⾏属性相同的⽳。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加强训练。

第一节针刺补泻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病,也是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1(针刺感应(针刺泻法)实证:针下沉紧涩滞针下徐缓舒和。

(针刺补法)虚证:针下虚滑空虚针下徐和有力。

烧山火寒证针下热感透天凉热证针下凉感2(脉证变化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复式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图)1:白虎摇头2:苍龟探穴3:赤凤迎源4:留气法5:龙虎交战6:龙虎升降7:纳气法8:青龙摆尾9:烧山火10:提气法11:透天凉12:阳中隐阴13:阴中隐阳14:运气法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

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内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

烧山火透心凉的具体手法

烧山火透心凉的具体手法

烧山火透心凉的具体手法
"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中医针灸领域中两种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补泻手法,主要通过不同的操作技巧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以达到温补或清泻的目的。

烧山火手法:
其特点在于使患者产生热感,适用于寒症、虚证以及需要激发阳气的情况。

具体手法如下:
紧提慢按:进针得气后,先浅层快速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快提慢按),使局部组织受到较强的刺激,产生温热感。

徐徐推进:在保持得气的情况下,逐渐将针深入,并继续运用提插捻转手法,使温热感传导至深层。

透天凉手法:
主要用于清泻热邪或调整亢进的功能状态,令患者感觉凉爽舒适。

具体手法如下:
慢提紧按:进针得气后,采用慢速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慢提紧按),手法较轻柔且节奏缓慢,减少对组织的强烈刺激。

缓缓退针:在手法操作的同时,缓慢将针退出一定深度,再施以轻柔的捻转和提插,使患者感觉到凉意从深部向表层扩散。

这两种手法都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准确把握刺激量和刺
激方式。

并且,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这种传统的手法往往结合了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确保其安全有效。

十二经针灸的补泻原理

十二经针灸的补泻原理

十二经针灸的补泻原理
十二经针灸的补泻原理基于中医经络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通过在经络的特定穴位上施针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达到补和泻的作用。

补和泻是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之一,补指的是滋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经络,增加人体的气血营养,增强脏腑功能,使体内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泻指的是排出体内的寒湿、瘀血和邪气等,使经络通畅,消除病理状态,使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脏器功能。

在十二经针灸中,经络的补泻主要通过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来实现。

针灸刺激穴位时,可以通过插入和转动针具刺激穴位,或者使用艾灸烧燃灸条熏灼穴位,以达到补泻作用。

不同的经络和穴位具有不同的补泻作用,所以需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个体特点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十二经针灸的补泻原理是通过调节经络,增加体内的阴阳气血平衡,补养脏腑功能,排出病理状态,恢复健康状态。

它是中医针灸疗法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疗效。

何为针灸的补法与泻法

何为针灸的补法与泻法

何为针灸的补法与泻法
展开全文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

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

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

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

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

”。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

针刺补泻手法董氏针灸

针刺补泻手法——录音整理(一)(2010-01-19 13:24:00)标签:《内经》针刺针道烧山火承淡安董氏奇穴九针杂谈分类:针脉第二届董氏奇穴年会上的演讲录音已由我的学生整理完毕发上来愿与诸位同修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共赴岐黄针道针刺补泻手法刘德会2009-12-27文字整理:常兆、王振王晓翠首先要感谢左兄,一粟兄,还有吴兄,能让我有这个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以往我讲呢,都是讲针刺补泻手法,补泻手法,都是讲烧山火透天凉,但这次呢要打破常规。

大家一开始关注的都是补泻手法,其代表即是烧山火透天凉,我也在网上说过,如果要想进入高级补泻手法的境界,前面必须要有铺垫,怎么铺垫呢,必须从针和刺开始,什么叫针什么叫刺什么叫补泻什么叫手法,实际上它们是分开的,但综合起来,才能叫针刺补泻手法,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总想直接进入高级补泻的境界,但是现在为什么很多临床医生做不出来,包括老一代名家郑魁山在内其子孙没有能做出烧山火透天凉来的,他家可是家传,为什么呢,忽略了基本功的应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讲针在座诸位很多都是知名专家,都是在临床上的医生,我这次讲座全当抛砖了。

第一《黄帝内经》里对能否用针的人提出了要求,针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在《灵枢官能》篇明确提到“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就是说要从容不迫,缓语缓行,平时很沉稳即语徐而安静;手巧,就是问手巧不巧,手巧方可心灵,反过来,心灵方可手巧,但我们在临床上往往忽视这一点。

并不是每种类型的人都可以进入针灸境界,也就是对针灸人才的要求,知道对人才的要求之后,我们才能知道能否达到内经的要求。

第二点,对针的要求,《内经》中多次提到小针之为物,夫子之言针甚骏,上数天文,下度地纪,乃可以长久。

夫小针之为物,很多人觉得呢,针灸是小针,那为什么夫子之言其真甚峻呢,这就是针灸的广义,平时我们看到一根针,觉得它是个小针而已,但内经里面为什么说针这么重要呢,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明确提出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意思是说,我们说起来好说,但是做起来非常难做,这就是很多人非常忽视的地方。

针灸补泻的手法

针灸补泻的手法

针灸补泻的手法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大家可能听说过补泻手法这一操作类型。

补泻具体是何种含义呢?其实补与泻需要分隔看待,两者都属于与中医针灸开展治疗的重要原则。

中医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采用针刺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实现“泻”或“补”的效果,使人体内部经络能够恢复正常,达到治愈疾病的最终目的。

补泻手法实际含义补类手法主要通过增强人类自身正气的方法,使内部脏器功能低下状态可以得到消除,实现恢复健康。

泻类手法则需要疏通内部亢进功能,使人体脏器能够恢复正常运行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补泻过程中,需要掌握恰当的手法才能够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针灸补泻的实践效果在经过针灸补泻治疗后,人体内部功能状态会从病理现象逐渐恢复为正常状态,使患者能够摆脱疾病困扰。

在补泻实践过程中,若病人本身处于较为疲惫的状态,从中医角度分析属虚症时,针刺便可以有效补虚,使机体可以得到充实效果,解决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

在身体处于内部实火旺盛状态时,针刺可以清除内部邪热状态,达到降低亢进功能的效果。

例如,在患者出现胃肠道问题时,经过中医辩证分析,明确主要病因,是胃部功能亢进。

通过采用针灸补泻处理方法,便可以有效泻除病人体内实火,使胃部功能回归正常化。

针灸补泻应用手法的影响条件中医与西方医学不同,应用手法可能会受到各式各样的条件影响。

因此,在开展相关治疗活动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开展针灸补泻措施。

在针刺过程中,治神与守神属于重要影响条件之一。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患者进行定神处理,使其能够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避免对针灸治疗产生抵触。

同时,还需要利用望闻问切的中医检查原则,对患者补泻过程中产生的神态变化进行分析,确保医患合作基础能够有效建立。

在针刺过程中,操作医者需要保证精神集中,及时观察病人神色情况,保证针灸能够迅速刺入,完成后续养神流程。

针刺后为避免补泻效果受到意外影响,需要及时嘱咐患者维持平静情绪,避免出现严重波动。

此外,补泻与得气前提也存在一些重要关联。

提插捻转补泻的基本操作方法

提插捻转补泻的基本操作方法

提插捻转补泻的基本操作方法
提插捻转补泻是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操作方法如下:
1. 提:用拇指和食指夹住针柄,同时用力向上提起,使针尖进入穴位。

2. 插:用力穿透皮肤,将针头插入至适当深度。

3. 捻:用拇指和食指捻转针柄,使针头能够螺旋运动,刺激穴位。

4. 舒:针头停留在穴位上,稍等片刻。

5. 泻:用力向下拔出针头,以达到对穴位的治疗作用。

6. 补:将针头拔出后,如果需要继续刺激穴位,则将针头重新插入到适当的深度。

这种操作方法需要在针灸治疗过程中进行,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针灸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身体检查和病史了解,确保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治疗。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

简介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

“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

“泻”,主要用於治疗实证。

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

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 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捻转补泻”等,参见各条。

2分类病证补泻是针灸治病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补泻手法则是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常用补泻手法和专用补泻手法两种。

常用补泻手法针对具体穴位而施用的常规操作手法。

①捻转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角度的左右旋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以右手持针为主,常称之为持手,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补法,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主的时候是泻法;若是两手同时捻转,则左手持针捻转顺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泻法,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时候是补法。

在捻转的力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大,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力度较小;泻法则相反。

在捻转的角度上,若是补法则顺时针捻转的角度稍大,逆时针捻转的角度较小。

②提插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幅度的上提下插动作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下插为主的时候是补法,上提为主的时候是泻法。

上提下插的时候,不要离开得气点或不要离开得气点太远,否则提插就失去意义。

在力度上,下插时用力较大、上提时用力较小者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下插速度较快,以形成一种冲击力,上提速度较慢,以形成一种舒缓感的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③徐疾补泻。

进针得气后,将针进行不同频率的提插捻转,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

一般来说,频率较快者为泻法,频率较慢者为补法。

这种频率不仅仅是指1分钟之内捻转提插次数的多少,更主要的是指在捻转提插过程中的频率变化。

在提插手法中,提的速度快,插的速度相对较慢的时候是泻法,反之是补法;在捻转手法中,顺时针捻转速度较快,逆时针捻转的速度较慢的时候是补法,反之是泻法。

④迎随补泻。

一是针尖顺经脉的循行方向针刺的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另一是在经脉气机到来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补法,在经脉气机离开的时候进行针刺的为泻法。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中医针灸之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手法
(一)单式补泻手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 ①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 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 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指向前、食指向右(左转用力为主 左转用力为主)者为 指向前、食指向右 左转用力为主 者为 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 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 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 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食指向前 (右转用力为主 者为泻法。 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右转用力为主 者为泻法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的原则
经脉》 “盛则泻之,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 灵枢 经脉 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 灸之” 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 所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灵 灵 枢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 九针十二原 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一。”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也云:“凡用针之法, 千金要方 以补泻为先。”都强调了针刺补泻的 重要性。
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 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 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如捻转补泻、 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如捻转补泻、提插补 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 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 平补平泻等单纯的手法。此外还有烧山火、透天凉、 平补平泻等单纯的手法。此外还有烧山火、透天凉、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多种 复式手法。 复式手法。
② 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 针下得气后,
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 率慢,操作时间短, 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 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 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 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 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附子饼灸
命门火衰而至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敛。
艾条灸
悬起灸
温和灸
慢性病
雀啄灸
急性病
回旋灸
急性病
实按灸
太乙神针
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
雷火神针
温和灸
温灸器灸
灯火灸
适于各科病证治疗。
天灸
白芥子灸
痰饮咳喘,胸肋疼痛,反胃呕吐,中风失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损伤等
蒜泥灸
捣敷足心,治霍乱转筋、泄泻暴痢、鼻血不止;敷内关治疟。
平补
平泻
补泻
针下得气后,施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
开阖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迅速用棉球按压针孔,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摇大针孔,为泻法
疾徐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为泻法
迎随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斑蝥灸
银屑病、头痛、周围性面瘫、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小儿咳喘、痛经等疗效更务确切。
附表2-艾灸使用
附表3-电针仪使用
波形
机理
功用
疏密波
兴奋效应,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
出血,扭挫伤,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气血运行障碍等。
断续波
机体不产生适应,动力作用较强,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
类型
补泻名称
操作


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




补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呼吸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吸气的时候进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呼气的时候出针,为泻法
附表1-针灸补泻手法
分类
灸型
类型
功用
艾炷灸
直接灸
无瘢痕灸
虚寒性疾患
瘢痕灸
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间接灸
隔姜灸
因寒而致呕吐,腹痛,风寒鼻痛等
隔蒜灸
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瘰疬,肺痨及痈疡肿毒初期。
隔盐灸
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附表5-拔罐使用
拔罐类型
功用
备注
留罐法
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膀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中风偏枯,瘀血痹阻等
走罐法
肌肉酸痛,风湿痹痛等
闪罐法
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
刺血拔罐法
多用治热证,实证,淤血及某些皮肤病。
留针拔罐法
痿证,瘫痪等
连续波
密波
产生抑制反映
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
疏波
兴奋作用较明显,刺激作用强
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附表4-三棱针使用
操作类型
功用
点刺法
急性病症,如高热,晕厥,休克,神昏等
散刺法
局部淤血,血肿,顽廯等
刺络法
急性吐泻,疼痛,中暑发热等
挑刺法
肩周炎,胃痛,失眠,支气管哮喘,颈椎综合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