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综合实践课程研究
综合实践国内研究概况
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课程。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涵盖科学、艺术、体育、社会等多个领域,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现状1. 研究背景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
随着课程的实施,研究者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 研究领域(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研究者们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角度,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如课程论、学生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设计研究研究者们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
如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实施策略等。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施研究研究者们关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
如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方法等。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研究研究者们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方面。
如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方法的运用、评价结果的反馈等。
3. 研究成果(1)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体系,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2)实践研究成果: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1. 教师专业发展不足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不够,缺乏相应的教学技能和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与思政课融合共建国内外研究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与思政课融合共建国内外研究现状篇一:标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思政课融合共建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综合实践活动(简称CP)和思政课(简称语文课)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融合共建,以实现教育效果的全面提升。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两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与思政课融合共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许多高校和中小学开始探索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融合起来,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CP和语文课结合起来,形成“两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和中小学已经建立起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思政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这些课程通常包括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评价、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CP和思政课融合共建的研究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规,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
在国外,许多学校已经将CP和思政课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例如,美国许多学校将CP和语文课结合起来,形成了“两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对CP和思政课的教学进行了规范和管理。
二、拓展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融合共建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主要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将CP和思政课结合起来,形成“两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需求。
篇二:综合实践活动与思政课融合共建国内外研究现状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融合共建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综述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综述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课程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规定任务并获得实践经验的教育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内容涵盖多个维度,如活动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角色、学生参与等。
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中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加深了对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效果的认识。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它包含理论、实践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校内外多种资源,落实课程标准,塑造时代精神,同时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并能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增强实践技能及技巧等。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需求不断提高,教育制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模式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学生人才的需求。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科、班级特性,设定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课程设计不同的实践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落实多元化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
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与研究
5.教育叙事研究法:对研究过程中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进行描述和揭示。
6.边研究边总结经验,结合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灵活调和改进研究方法。
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项目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研究计划安排与阶段性成果预设;主要参考文献;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等。(可加页)
5、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在实践中,学生既独立自理又相互照顾,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件,增强了安全意识。
6、丰富学生的成长体验,所有参与的学生对实践活动感受深刻,例如二年级的同学创作了文明标语——“别惊醒了小草的梦”,中高年级则是创作了大量的文章和绘画,尤其是五年级的雨中拓展训练和六年级的毕业季——老子像前颂《道德经》活动,已铭刻在学生心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二、核心概念界定
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贴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的实践性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一、项目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
(一)课题组的研究基础
二、研究计划安排与阶段性成果预设
(一)计划具体安排
本课题打算用一年时间完成,从2016年1月份开始,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阶段,然后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实验的研究,最后对所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进行推广。
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准备阶段:
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小学生学习存在的普通性问题,需要找到一个整合性的课题以培养满足时代呼唤的创新人才。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之一(专题文献摘录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之⼀(专题⽂献摘录7)国外综合课程兴起于19世纪到20世纪前半叶逐步形成独⽴的思想体系和实践类型。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是国外最早对课程综合化进⾏论证的,他提出了以学科为中⼼的综合课程的主张,并形成了以赫尔巴特、齐勒代表的赫尔巴特学派的学科理论。
随着研究者对⼈的关注,⽴⾜于⼈是和谐整体的⾓度构建了以⼈为本的综合课程观。
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童为中⼼的综合课程主张,全⾯推进了综合课程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帕克、杜威、克伯屈为代表的进步主义的理论。
20世纪后半叶⼜兴起了后现代主义的综合课程观。
第⼆次世界⼤战使各国⾛向互通的同时,也看到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战争结束后,各国开展了⼀系列的综合课程改⾰活动。
但此时重点关注的是中等教育,这⼀时期起关键作⽤的是社会改造主义流派,他们构建了以改造社会为⽬的的综合课程2001年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这次课程改⾰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管理等⽅⾯均做出重⼤调整。
这次改⾰提出了在我国中⼩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其作为⼀门必修课程在⼩学3-6年级开设。
2017年9⽉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其对课程的性质、理念、⽬标、内容、活动⽅式等⽅⾯做了具体、详细的论述。
并规定课程⾃⼩学⼀年级⾄⾼中三年级全⾯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主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今⼰经有⼗七年了,在这⼗七年中经历了试验、推⼴、不断发展的过程。
如今全国⼰经⼤范围地施⾏,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地区对这门课程的认识程度和实施效果存在巨⼤差异。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了必修课,但这门课程并不是升学考试的科⽬,在考试制度未改⾰的情况下,学校对这门课程的轻视是必然的,在经费的投⼊上也较少,仅有少部分学⽣受益。
为了不增加学校的经费⽀出,很多学校课程表中并未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将传统的考察探究和劳动技术课程简单的归属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并⾮全体学⽣都能参与,成了有特长的学⽣的特权,这种形同虚设的课程设置,经费⽀持是很⼤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体验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体验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一、国外体验学习的研究:1.国外体验学习在理论方向的研究现状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思想最初来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经验学习”。
他认为,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就必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而他们要真正获得真知,则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来获取,这就是著名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另一个对体验学习理论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是大卫·库伯(David A. Kolb)。
他在系统地分析杜威、皮亚杰(Piaget)和勒温(Lewin)等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体验学习理论,其中将学习定义为“通过经验的转换创造知识的过程”,认为体验学习是连接个人发展、教育和工作的纽带,并提出了著名的“体验学习圈模型”,即体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体验学习理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如劳拉·乔普林(Laura Joplin)认为,学习即体验,学习环境必须能够促进体验学习,并提出了指导学习环境设计的两个理论:体验教育五阶段理论和九特征理论。
五阶段依次是:专注、行动、挑战、支持/反馈、汇报这五个阶段是体验课程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九特征理论定义了典型的课堂體验教学中的九个特征:基于学生的、私人的(而非客观自然的)、强调过程的、结果导向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全面理解、围绕经验组织学习、基于感知的(而非基于理论的)、基于个人的(而非基于小组的)。
2.国外体验学习在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在利用各种技术来创设体验学习情境、提供体验学习支持和反馈工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运用得较为广泛的几种典型技术包括: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信息通讯技术、数字化游戏、移动技术。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内容的研究》研究计划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内容的研究》研究计划一、选题背景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必修课程。
”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正式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2023年9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某现如今,全国很多中小学都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开设了这门课程。
河北沙河市从2023年开始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1],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金陵中学等重点高中也进行了试验[2]。
二、研究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新的课程教育体系,这是顺应素质教育潮流,培养我国现阶段学生所缺少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的重大举措。
这一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了中小学的课程类型,还有效地改善了课程结构,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
但是我国各地在实施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视程度不够;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不均衡,所取得的成绩只是部分学校、部分教师、部分领域的典型经验,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设和实施尚未全面展开。
从课程理论到活动实施出现一些“断层”现象,即课程的具体实践与课程设置的初衷有所背离;在“一无课程标准、二无教材教师、三无评价机制”的情况下,一线教师遇到了不少困惑和挑战;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及能力缺乏。
为了有效地解决现存问题,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内容并分析该课程内容是否从真正意义上在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都在广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例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实践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应用学习”的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在地理学科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此外,为了适应地理改革的需要,各国都将地理实践活动纳入正常的地理教学计划中。
如:在爱尔兰,新的地理计划增加了野外考察内容;法国和丹麦还建有专门的地理野营学校;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的学校读有野外地理研究基地;在英国,规定高年级野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此外,地理考试时也大量引用野外工作的资料和成果;日本在乡土地理教材中还向学生介绍附近地域的调查方法,包括怎么样阅读地图、怎样到市县政府和派出所搜集资料、怎样将统计数据绘成图表、怎样从事城市交通和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查及其调查的步骤、如何确定访问和调查的对象、如何写调查报告等。
[1]国内研究进展1、关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性、作用及意义的研究2001年李通和李岩梅经研究指出,“在这种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即知(认知活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外在行为、状态的价值性情绪体验)、意(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和支配行为的活动)三方面都可以得到发展。
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方面正可以发挥作用,因为实践活动不仅指向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向思维和活动的模式及方法,指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2]2003年刘广义在《地理实践活动的兴起及意义》一文中对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意义做了重要的阐述:①地理实践活动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对学习对终身发展都有用的地理“两大基本理念的实现;②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自主学习;③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展学习空间;④新评价机制的重要依托。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一、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名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
但这种课程在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1.美国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
主要有:(1)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STS)。
“科学·技术·社会”是美国中学课程中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包括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方面。
因而这种课程包含“自然探究”、“社会科”或“社会学习”等方面。
社会研究或社会科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是主题探究式的,从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主题设计,到学习活动方式,都具有强烈的研究性和反思性实践的特征。
(2)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PDL)。
这种课程是一种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3)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
社会参与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包括访问政府首脑或地方政府官员等)。
社会参与性学习往往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它反映在不同学区的课程方案之中。
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泰安六中刘建国摘要:“教学模式”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校课题组以模式构建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做什么”和“怎样做”,在整合中有效构建和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系列特色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
在实施中提炼出以“情境激趣、明确主题——参与指导、自主实践——全程评价、激励创新——交流反思、生成主题”为基本环节的“主题探究式”基本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使用。
关键词:教学模式“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意义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并列入各中小学中一个全新的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亮点和难点。
此课程如何才能顺利地进入中小学教学,真正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板块,这几乎是我国当前教育战线各部门所关心的问题。
如何通过有效地途径,多渠道(包括课程操作规范、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组织学习模式、学习评价、教育资源开发等)进行课程的实施,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变为中小学学校可以操作的实践活动,这正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的基本要素中,“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
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做什么、怎样做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学模式是操作层面上的情境、程序与方法的集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作者[好好] 发表于[2009—4-13 17:27:00]课题名称: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研究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在课程实施方面有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要求实际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立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吸取我国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原有“活动课程"的新发展,有其全新的课程价值:从课程目标上看,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形态上看,“活动课程”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课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课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课程形态,从本质上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综合;从活动方式上看,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
所有这些,与原有活动课程所强调的“班团队活动"“科技问题活动"“体育锻炼活动"“校传统活动”等相比,更重于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特征。
基于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核心,我们致力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一课题作为总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下的一个子课题开展研究.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典型教学方式的启示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典型教学方式的启示摘要:受到教育历史背景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作为一种现实实践教学模式,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传承,但是在国内却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这也导致了国外与国内在磕碜开设情况、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实际作用效果上,差别显著。
对比分析发现,国外教学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课程教学经验,并且不断进行了教学理念创新,这些是当前国内教学所不具备但同时可以吸收借鉴的。
关键词: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课;认知前言实践能够获取认知的提升,是古代教育哲学观念中的重要理论。
西方所提出的实践科学与中国古代出现的“格物致知”理论,本质上都是认知论的一种阐释。
不过在实际应用到教育环境中,国内外的认知观念在真实教育应用上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国外的教育史发展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教育的应用,而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却长期以学校课堂教育、教师核心式教育为主,虽然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内教育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积重难返,国内教育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一、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基本情况(一)国外开展的情况国外教育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最为典型的特点在于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综合实践是一种十分常态的教学方式。
因此国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多样、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十分雄厚。
主要特点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国外的实践课程教师素质极高,教师有着对于实践课程十分深入的理解,同时拥有精力参与到课程实地的先期调研工作,保证了实践课程开展的质量;其次,相关课程类型极为丰富,学生所能够参与到的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自然研究、社会研究、设计参与等,既有着理论基础要求,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创新科研思维的发展;最后是产业生态极为完善,社会企业、机构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程度高、技术先进的活动场景,配备配套设施,使实践活动更加得心应手。
(二)国内开展的情况相比于国外的教育环境,国内无论是教育资源配置还是相关经验,都处于落后状态。
国内外综合学习
近年来国内外综合性学习的探索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课程为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实现综合化。
具体地说,课程目标由专一、专学、专业、专才,发展到博学、广智、多能、通才;课程内容由学科分化、独立,走向多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走向知识、能力、品德等多方面要求的有机统一;课程对象从有数、有限、有格、有别的精英教学走向取消入学条件的全民教学;课程时空从限学龄、限职前、限时间的传统教学,走向突破学习时间限制的终身教学,从封闭的学校教学走向超越有限时空的教学,实现教学的开放性、社会性与国际性;课程手段从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走向集教师、教材、课堂讲授与电子传媒、信息高速公路于一体。
面对时代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都陆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
但这种课程在各国的称谓各不相同。
一、国外综合性学习的探索(一)英国、法国1.英国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和设计学习等方面。
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的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
设计学习则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的应用设计。
2.法国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一类“综合学习”的课程,有“技术实践”、“动手做”等方式,其基本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综合学习需要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第二,综合学习的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方式。
(二)美国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
主要有:1.自然与社会研究“科学·技术·社会”是美国中学课程中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包括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方面。
社会研究或社会科的基本学习方式是主题探究,即从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调查和问题研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活动听课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活动听课反思一、活动背景与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
通过听课反思,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活动的效果和问题,为今后的活动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活动内容和安排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活动的主题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课程听讲:邀请了环境保护专家李教授进行讲座,内容涵盖了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等方面。
2. 学生展示:学生们在听讲后进行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研讨交流:学生们进行了研讨交流环节,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三、活动效果与问题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取得了以下效果:1.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展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解决方案和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 活动时间过短。
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学生们在研究和讨论方面的时间相对较少,导致他们的研究成果有限。
2. 活动组织不够紧凑。
活动中的环节安排有些松散,导致学生们在转换环节时出现了一些时间浪费。
四、改进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活动的效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1. 增加活动时间。
下次活动时,我们将增加活动的时间,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研究成果。
2. 优化活动安排。
我们将对活动的环节进行优化,使其更加紧凑和有序,减少时间浪费,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
3. 引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引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活动是一项有益的教学活动,通过听课反思,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活动的效果和问题,还可以为今后的活动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课型的有效教学
• 1.选题指导型。“问题即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 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 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 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 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当然,在该课 程的实施初期,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 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 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老 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
• 1、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样本,让学生直观学习
• 2、了解调查、访问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问 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 3、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查阅图书 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如何取舍资料等
• 4、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 记录的方法。
• 5、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课标意识、决策反馈意识、矫正意识和 情感意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准则 ,以问题的解决为载体,以活动设计的探 究性、交流设计方案的互动性、实践操作 的互助性为主要学习特征,达到目标追求 的综合性。在实验研究中总结提炼了以下 四种基本教学模式。
• 2、采用激励式评价等方式指导学生参与活 动,促其自我发展
• 课型:专题研讨型
• 目标任务: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 一些感兴趣的或有争议性的问题开展专题 实践性研究。
• 指导策略:1、引导学生聆听,随时记录下 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 2、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 进行实地调查。
• 3、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展开专 题讨论,得出结论。
• 1.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STS) • 自然与社会研究是美国课程中带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包含“自然
综合实践活动与思政课融合共建国内外研究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与思政课融合共建国内外研究现状篇一:综合实践活动与思政课融合共建国内外研究现状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进行融合,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本文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优缺点,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思政课融合共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思政课;融合共建;思想政治教育正文: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的融合共建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在美国,许多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进行融合,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哥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和学习机会。
在英国,许多学校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例如,英国苏格兰的“苏格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相结合,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日本,许多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活动。
例如,日本东京大学的“东大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实践机会。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校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进行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二、优缺点分析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融合共建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通过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进行融合,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和学习机会。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融合共建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融合实践中可能存在学习不充分的情况。
此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政课的活动内容比较广泛,难以进行细致的评估,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准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钱金明(执笔)一、问题的提出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按照新课程计划,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的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占总课时比例的6%至8%。
03年秋我市作省级新课程实验县市,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05年将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着新的理论体系,涉及开发与实施的理念、原则、目标、方法、评价、管理、保障等,对于教师而言,这些都是陌生的、新鲜的。
无现成的文本材料可借鉴,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就要求教师要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技术与能力,要引导学生选题、设计活动方案、实施课程资源(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开展、活动总结等环节的指导)等;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常规性的教学技术外,还要具有使用电脑网络和制作课件的技术,组织和指导学生外出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协调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便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这种创新表现在敢于创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创新活动方案设计的模式,改革活动资源包的编写,创意实施课程资源的手段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含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含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实施方案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课程名称、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独立的学习领域,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独特的价值。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与同样作为必修课程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分科课程相比,有它自身的独特性。
2.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具有课程的规定性。
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独立设臵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开设、实施的。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属于学科课程,不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等分科课程的显著特征。
它不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但综合实践活动同样需要学科基础,不能绝对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割裂开来。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但不是学科类综合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间的结合,而是经验的综合或整合,即强调学生自主选择知识和经验,重视直接经验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
综合实践活动是需要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5.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共同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但各部分的侧重点不同,在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之间,不能相互取代。
三者相对独立,不能合并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具体目标是:(一)研究性学习目标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围绕问题主动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习惯;3.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4.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品质;5.使学生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文案国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启示之一、境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一)境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名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但这种课程在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
1.美国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主要有:(1)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sts)。
《科学·技术·社会》是美国中学课程中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包括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方面,因而这种课程包含“自然探究”、“社会科”或“社会学习”等方面。
社会研究或社会科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是主题探究式的,从自然现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职业等领域确定不同的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主题设计到学习活动方式,都具有强烈的研究性和反思性实践的特征。
(2)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pdl)。
这是一门应用性学习的课程,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设计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如综合艺术设计、应用设计、产品设计、活动设计等等,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3)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
社会参与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参与社会生活领域,接触社会现实,注重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性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包括参与养老院活动、社会公益性活动等)、社会调查、考察与访问(包括访问政府首脑或地方政府官员等)。
社会参与性学习往往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发展状况,它反映在不同学区的课程方案之中。
1尽管美国各州围的不同学区和学校实施的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五花八门,但都体现了主体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生活性等基本特征。
2.英国、法国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各州中设计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和设计学习(projectordesign learning)等方面。
英国中小学的社会研究围绕公民的形成(becoming informed citizenship),以及突出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或文化问题来设计实践和探究的主题。
2设计学习则主要包括综合艺术设计、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
法国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一类“综合学习”的课程,其基本规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综合学习需要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综合学习的活动方式应是多样的,涉及接受、探究、应用等基本学习活动方式。
3.日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课程中一直有一类课程:“特别活动”,它包括校传统活动、学生活动和班级指导活动三个方面。
由于“特别活动”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社会性需要,日本文部省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增设了“综合学习时间”。
“综合学习时间”的增设,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必修学科”、“道德”、“特别活动”的三个板块变成了由“必修学科”、“道德”、“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构成的四个板块。
“综合学习时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开展问题解决式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采取“综合体验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不同方式。
3“体验学习”和“课题研究”成为中小学生在“综合学习时间”课程中最根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综合学习时间”要求学生通过理解、体验、感悟和探究自然、社会,形成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可见,日本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综合学习时间”是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
4.我国省我国省于1994年颁布了新的《小学课程标准》和《中学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为小学、中学设计了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课程标准中称之为“综合活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
家政课程涉及“家庭生活”(快乐的家庭生活、展现美好的自己、良好的居家环境、美化生活)、“衣着”、“饮食”等容,生活科技课程强调思考和探究。
该课程的总目标在于“培养日常生活所需之家政与科技素养,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生活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思考的基本能力,以及勤劳、合作、爱群和服务的积极态度”。
(2)乡土艺术活动。
该课程涉及“乡土艺术活动了解”、“乡土造型艺术”、“乡土表演艺术”和“乡土艺术展览”等具体的实践活动。
该课程标准规定了“调查”、“了解”、“参与”、“展览”、“表演”等学习活动方式,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挖掘乡土艺术的课程资源。
这一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它与音乐等学科课程具有质的区别。
(3)辅导活动课程。
该课程包括“学习辅导活动”、“生活辅导活动”和“生涯辅导活动”三个方面。
其中学习活动方式主要包括“自我认识与指导”、“参观”、“演练与实际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经验分享”,此类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涉及处理人与自我关系的问题。
(4)团体活动。
团体活动的基本课程目标在于发展合群心性,培养自治与领导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加强道德实践;统整并融贯各科学习,增进应用、思考、判断力与创造力等等。
课程标准建议的团体活动项目包括学术类、艺术类、康乐类、科技类、运动类、服务类和联谊类。
各类活动项目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操作与实践,其中科技类以探究为主,服务类则涉及社区服务、学校服务、老人服务、育幼服务、交通服务、生活纠察服务、环保服务、爱盲服务(即助残服务)等。
团体活动的具体活动形式有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学生自治会活动、学校例行活动等。
团体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集中体现。
(二)境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省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活动领域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
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面面俱到,“综合性”是相对的。
国外和我国省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主体探究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和步骤,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研究学习与设计学习具有在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研究学习,学生一般都要提出解决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
主题探究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1)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
自然探究领域十分广泛,如表2所示,主要涉及与人的存在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的问题的研究,该活动领域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能源研究、环境生命科学等。
美国爱阿华州东南初中的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涉及的自然探究领域相当宽泛,涉及环境生命科学、运动物理、应用化学等领域。
4日本宫城教育大学附属中学在1998年4月开始实施“课题研究学习”,规定设计“现实生活的环境”、“国际理解教育”、“信息”、“健康”四个领域,其中“现实生活的环境”是“课题研究学习”的主要领域。
表1.国外中小学生的自然探究领域及问题(2)社会研究。
社会问题研究是各国中小学课题研究学习的基本容,它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如证券与股票、产业结构研究等),社会政治(如美国各州的社会研究课大多设有“美国政府”、“美国民族”等课题研究学习的容),科学、技术与生活来展开的,这些活动领域与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见识的公民的形成直接相关。
国外中小学生的社会研究领域如表2所示。
表2.国外中小学生的社会研究领域2.社会实践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去。
其途径主要有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1)社会服务活动。
我国中小学的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得较为齐全,包括社区服务、学校服务、老人服务、育幼服务、交通服务、生活纠察服务、环保服务、爱盲服务(即助残服务)等,而且有年活动时间标准课程标准。
7美国大多数中小学也有类似的服务性活动课程,宾夕法尼亚州南米德尔顿学区(the south middleton school district)规定了学区各中小学一系列的学校服务、社区服务的活动,并纳入课程规划日历实施。
8(2)社会考察活动。
社会考察具有社会调查的功能,一些国家的课程标准把社会考察活动作为“综合性体验学习”,学生通过考察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如就社区或地方历史演进、环境保护问题、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政策进行调查研究性的考察,从而了解政府对社会或社区发展的战略等。
社会考察活动有专题考察,也有综合考察。
日本《中学综合学习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应开展“综合体验性学习”。
(3)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有两种方式,即学校组织学生群体活动和学生个人活动。
课程改革中要求中学生参加各种“义工”(即义务工作)活动、学生个人随时进行敬老活动,并规定学生每学期参加义务工作的次数。
美国中小学的社会公益活动一般由学区制定基本标准,由学校组织实施,如养老院公益活动、为非洲灾民募捐活动等等,以便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生活学习生活学习一直是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领域之一,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实践性学习。
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生活学习的领域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
美国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都设计了程度不同的生活技能的实践活动。
小学中低年级的生活学习中就有食品制作、缝纫、简单手工等活动,5~9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生活学习涉及家政管理等领域的容,如家庭理财、家庭投资、家庭生活文化设计等活动,以及生活环境适应活动,如野外生存。
(2)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
为了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生活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思考的基本能力,以及勤劳、合作、爱群和服务的积极态度,国外中小学开设了生活中的科技运用、设计与创造活动,如服装设计、居室装饰设计、生活建筑设计等活动容。
此类活动并非完全是技艺性的,其中包含着复杂的价值观问题,需要学生在设计与创造中进行价值判断。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