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鲜花》ppt课件
《五月的鲜花》

• 学习快乐 • 快乐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2、把握作者对音乐艺术进行描写和对音乐精 神挖掘的角度。 3、品味作者诗意的语言,体会音乐给人带来 的力量,感受音乐中的美好家园。
介绍作者
• 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现任《武汉晨报》常务副 总编辑,高级编辑。著名音乐评论家、学者。 李皖初、高中均就读于徐州一中;1985年高考以全市文科状元、全省 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复旦大学新闻系。2003年在英国赫尔大学获工 商管理硕士学位。 1989年起,他历任《长江日报》记者、科教部副主任,《武汉晨 报》副总编辑等职。作为第一作者,先后获得全国和省、市级新闻奖 项近60个,荣获《长江日报》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等称号,2000年 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起,他开始为《读书》“听者有心”专栏撰写音乐评论;之后 又在《南方周末》、《作家》、《羊城晚报》、《新京报》等十余家 报刊开辟音乐和文化评论专栏。先后出版了《回到歌唱》、《听者有 心》、《倾听就是歌唱》、《李皖的耳朵》、《流行音乐的花朵》、 《我听到了幸福》、《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等文集, 199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作家。曾任第二、三、四届华语音乐传媒 大奖赛评委会主席。(《徐州一中》第191期)
1、第二段景物描写:“竹笋拔节”“到处是阳光”。 • 点拨:体现了生命的律动,这就是大自然的旋律,其实也 就是最美丽的音乐。 2、第二段:“长亭外……”(弘一大师李叔同的《送 别》),这里写这首《送别》有什么作用?他是怎样来 写的? 点拨:写出了作者对这首音乐的感受,指出了音乐 对人生的影响。作者写的时候,把抽象的音乐感受 形象化为了具体可感的“白衣裳、蓝裙子、15岁 青果子般的少女”,这首歌给作者带来的印象是一 种“圣洁”感。
《五月的鲜花》ppt课件

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欣赏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文本 研读
2.这里写《送别》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写出了作者对这首音乐的感受, 指出了音乐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写的时候,把抽象的音乐 感受形象地化为了具体可感的 “白衣裳、蓝裙子、十五岁青 果子般的少女 ”,这首歌给作 者带来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圣 洁”感。
文本 研读
3.“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灵 魂醒了。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 说呢?
这篇文章是一篇音乐评论,写 《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了 震撼,作者详细的描述了这首 音乐的美妙旋律与深刻内涵。
文字细腻,抒情优美。
总体 特色
分析细致入微。
文章前后勾连非常紧密,整篇 文章浑然一体。
的鲜花》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呵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怨恨
我们期待着那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祖籍安徽,1966年生于江苏 徐州,1985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曾任《武汉晨报》副总编辑,现任 《人物汇报》总编辑,著名知名乐 评人。 业余从事音乐评论写作,著有 《回到歌唱》、《听者有心》、 《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 等。 善于点评的李皖用如刀的利笔 把保罗・西蒙、黄舒骏、齐秦、王 菲、U2、雅尼等这一个个与音乐有 关的名字解剖给你看,但思考并未 仅止于此,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 从音乐的表象背后透视了若干的相 关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
苏少版初中初二八年级下册音乐(简谱)五月的鲜花_课件1(1)

练一练
该曲的高声部可用高音竖笛或中音 竖笛吹奏;低声部用中音竖笛吹奏。可 以全由学生合奏,也可以师生合奏。
前半部分用连音奏法,要吹得连贯;后半 部分用断音奏法,要吹得坚定有力。
你还知道哪些在革命时期鼓舞人心的歌曲 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月的鲜花》原歌词如下: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地煎熬 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和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怒吼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震天的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作词者介绍: 光未然,现代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原 名张光年。他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 月的鲜花》、《屈原》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 主义问题》、《风雨文谈》等。
一二·九运动相关图片
唱一唱
《五月的鲜花》曲子朴实、深情,全曲并 没有华丽夸张的主题和乐句,旋律简洁得就像 是自然音阶的简单排列,却如地下的火山,蕴 藏着一股喷薄而起来。
五月的鲜花
背景介绍
《五月的鲜花》是阎述诗创作的一首 抗战歌曲,由光未然填词、阎述诗谱曲, 原为光未然于武汉所作独幕话剧《阿银姑 娘》的序曲,1959年作曲家瞿希贤把《五 月的鲜花》选作故事片《青春之歌》的插 曲。
作曲者介绍: 阎述诗,名绍璩,字述诗,出生在沈阳的一个教 师之家,著名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的曲作者。毕 业于燕京大学。在“一二·九”运动中,目睹学生被 军警屠杀的惨状。当学生拿来光未然的诗词《五月的 鲜花》,请他谱曲。他疾书立成,先在校内传唱,很 快流传全国。他长期从事音乐工作,创作了40余首 歌曲,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音乐家。
《五月的鲜花》公开课教案

理解作者对自己音乐启蒙老师的情感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补充介绍作者
课外作业
抄写字词、解释
教
学
后
记
教 案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歌词内容:战后追忆、缅怀先烈
歌去曲调:平静低徊、感伤激昂
似曾相识、震撼、扯疼灵魂:视觉与听觉的打通
音乐可以唤醒少年的灵魂,音乐影响一个少年的成长
2.寻找文中歌曲《五月的鲜花》曲调
明确:有平静、低徊,感伤而又激昂曲调
二、选择阅读,分析感受
1.作者第一次听《五月的鲜花》是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震撼、似曾相识、灵魂一下子被扯疼了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童年记忆与歌曲缅怀、纪念烈士的内容相似重合,再加上舒缓的音乐,平静、低徊,感伤而又激昂曲调。所以,作者听到这首歌时,震撼、似曾相识、灵魂被扯疼。
生:30岁、白、微胖
仰望、愧疚和感恩
音乐启蒙老师用英语帮我开口
(李老师)推荐《五月的鲜花》
死:与学生打球猝死、决绝爱情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师生活动
导入
听歌曲《父亲》,谈音乐作用
师问生答
寻感知
析感受
悟感情
一、快速阅读,为题解惑
1.寻找文中歌曲《五月的鲜花》歌词
明确:“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五月的鲜花》公开课教案
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
课题序号
20
授课班级
14会计
周期
第17周
授课课时
1
授课形式
新授
《五月的鲜花》.ppt

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随笔,作者 用优美的文字细腻地描写了《五月的鲜花》 给他童年、少年直至所带来的感受和心理 变化,尤其是一首歌对一个人灵魂的唤醒, 对一个人音乐人生的激活,在这篇文章中 作了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结构分析
一(1——9)少年的灵魂被音乐唤醒。 二(10——17)对《五月的鲜花》这首歌的详细分析。 三(18——27)对这个将他引入音乐圣殿的老师的追忆,
课堂小结: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对我们 的学习和生活又有什么启示意义?
•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这篇文章就是一篇音乐评 论,写《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了震撼,作者 详细地描述了这首音乐的美妙旋律与深刻内涵。
• 我们同学刚才也听了这首歌,但我们却没有受到 作者那么强烈的震撼。可见,每个人对艺术的感 受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用心品味、积累 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学会去领略音 乐、文学等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享受与生命感 悟。
《五月的鲜花》
李皖
五月的鲜花
——电影《青春之歌》主题歌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遮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地熬煎, 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陆邻"呵, 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 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怨恨,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震天的
• 学习快乐 • 快乐学习
1、第二段景物描写:“竹笋拔节”“到处是阳光”。
• 点拨:体现了生命的律动,这就是大自然的旋律,其实也 就是最美丽的音乐。
2、第二段:“长亭外……”(弘一大师李叔同的《送 别》),这里写这首《送别》有什么作用?他是怎样来 写的?
20五月的鲜花

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 ;二,“五月”,也指“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远的五月 :1983年五月。在这个五月,徐州 人生中___________ 一中的师生和着音乐一起定格在了“我”的人生中,
“我”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转折;三,“五月的鲜花”
也象征了“我”那些逝去的、灿烂如歌的青春岁月。
成 长 经 历
阎述诗 作曲的《五月的鲜花》本是一 由________ 光未然 作词、_______ 首抗战歌曲,作为国内知名的音乐评论人,李皖的这篇文章, 不仅以这首歌曲的名字为题,文中还有大量评论这首歌曲的 内容,因此很多人把本文的体裁说成是“音乐评论”。 但本文不仅仅是音乐评论。“音乐评论”没有固定的写 作模式,可以以议论文、随笔、小品文等诸多形式出现,在 乐评 _____ 、记事、 抒情 文体上属于广义的“散文”范畴。本文融 ______ 为一体,“乐评”只是其内容之一,故在文体上称为 “散文”会更合适。 形散 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所谓“ _____”指散文的思 路广阔,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时 神不散 也指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 ________ ”是指每一篇散文 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写作主旨、文章立意),散文的 取材、组材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为表达这个主题服务。
野”的众声合唱响起时,“我”总能联想
起“少年任意游荡的田野,万木复苏的春
天,集体扫墓的薄雾的清晨,云龙山,烈
士塔”这些童年的记忆,总能“带给我无
边的原野和无边的鲜花”的想象呢?
品析语句,欣赏特色
4. 作者认为这首战争时期的音乐作品 为什么会打动一个和平时代的少年的心? 为什么称这首歌的创作是一个“奇迹”?
归纳主旨
五月的鲜花(1)

李 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1、理解音乐给人带来的震撼,以及对人 生的意义。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 3、学习把写人记事、描写结合起来的方法, 思考它对表达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作者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描写了 《五月的鲜花》给他童年、少年直 至成年的所带来的感受和心理变化, 尤其是一首歌对一个人灵魂的唤醒, 对一个人音乐人生的激活,在这篇 文章中作了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五月的鲜花》为什
么能超越时空,引起作 者的感悟?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课文结构
赏析文本
课堂小结
分析:
该曲的妙处就在于采用了C大调下行音阶的 变形,造成极为舒缓、追忆的调子。在怀念、悠 扬、悲伤的咏唱之后,曲调渐升至“抗战不歇” 之最高音,这用词的强悍、壮阔和威武不屈,使 得以哀悼而起的思绪,随着心绪的升腾渐至壮怀 激烈的情绪。这歌曲既哀悼又激昂,既感伤又英 武,既柔婉又坚硬,我们就在一种柔情万缕的婉 约抒情中,不知不觉走进英雄主义的襟怀。号召 我们后来者要怀着像这片鲜花一样一望无际的无 限的缅怀,去追忆那些为了民族的延续献出自己 生命的逝者。
教学目标
情境导入
作家作品
字词积累
“乜斜辙”歌曲《五月的鲜花》

歌曲简介
创作背景 光未然词、阎述诗曲。1935年,倭寇制
造了华北事变,光未然创作了《五月的鲜花》。同 年12月,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阎述 诗先生亲自参与救护学生伤员行列中,并将《五月 的鲜花》谱成歌曲,采用单二部曲式,曲调如泣如 诉,如怨如述,充满着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 限景仰。
演唱提示
1.重点练习乜斜辙咬字技巧。 2.硬起声咬字。咬字时注意声音与气息的结合,打 开共鸣腔体,用高位置的发声状态演唱。 3.用深沉有保持的气息完整地演唱每个乐句,做到 声音连贯、感情真挚、语音清晰,准确表达歌曲蕴 涵的主题。
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由文学性较强的诗篇、人声歌唱声部及钢
琴伴奏组成的一种音乐体裁。
同年12月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阎述诗先生亲自参与救护学生伤员行列中并将五月的鲜花谱成歌曲采用单二部曲式曲调如泣如诉如怨如述充满着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限景仰
《幼儿教师音乐技能》课程
“乜斜辙”歌曲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学习内容与要求
1. 继续学习“乜斜辙”发声技巧,能在歌唱实践中运用; 2.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简介; 3.了解歌曲《五月的鲜花》 创作背景并有感情演唱。
1= e1-c2 4/4
1=e1-d2 2/4
发声练习
要求: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
发声的协调配合,音量不宜过大, 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 有流动感。
重、难点训练
1.起始音“五月”嘴唇略翘,容易发声;“掩盖着”音准要很好控制,不能偏低。
2. 保持咬字状态,运用气息控制,将每一个同音高的字音准确有力咬出,“群”字不能偏 低。
五月的鲜花

文本研习 朗读课文第6-8节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 会让你轻轻跟着和 牵动我们共同过去 记忆它不会沉默……
你存在 我深深的脑海里 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 里……
五月的鲜花
文本研习
总结:课文第一部分(1-8节) 写一个少年被音乐唤醒
文本研习 阅读课文9-16节
1.在第11节中有一个词“似曾相识”,这个 词有何含义 ①作者重视音乐的回归
作曲:阎述诗 阎述诗(1905 ~ 1963)名绍璩,字述诗,出生在沈阳的一 个教师之家,著名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的曲作者。毕 业于燕京大学。
解题: 五月的鲜花
作词:光未然 作曲:阎述诗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们。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怨 他们正顽强地抗战不歇。 恨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怒吼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饭碗, 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 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和卑污的投降,
写到了李连军老师的去世,和他妻子的殉情。 2.作者为何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李连军老师?
1.请找出第1节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①细细的竹笋一节一节拔起来 ②在人们的渴望中扑下来的天上地上脸上桌 上无处不在的阳光 ③天很深很蓝,云朵又大又湿 ④连一向显得古旧的青色教学楼,也显示出 一点亮色。
这些文字给你怎样的视觉效果?有何作用
纯洁 青春 阳光 美好 铺垫
文本研习 朗读课文第1节
2.在第1小节中是什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①白衣裳、蓝裙子、15岁青果子般的少女
作者认为
人对艺术的感知会随着人的年龄增 长而逐渐产生,只有到了一定年龄 后才有自觉的意识
五月的鲜花首页

教案(首页)
授课班级
农汽高职1201、汽车高技1201、园林高职1201、园林高职1202
授课日期
课题序号
7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时数
2
课题名带来的震撼。
2.把握作者对音乐艺术进行描写和对音乐精神进行挖掘的角度。
3.品味作者诗意的语言,从中体会音乐给人类带来的力量,感受音乐中的美好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自己品读文章语言,感受音乐对作者及其唤醒人性、振奋人类的力量。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对音乐艺术进行描写和对音乐精神进行挖掘的角度
教材内容更新、补充及删减
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
送审记录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学设计
(包括方法设计、时间设计、板书设计、资源利用设计等)
一、学生演讲
二、学习新课
三、总结全文
五月的鲜花

那么,到底如何理解母亲呢?
到底如何理解母亲的含义?(视频)
请看一个视频
关爱
问
题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对怎样的父母?
Hale Waihona Puke 在面临恐惧和无助的情景下,尽管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可是潘子灏 的父母,这对年轻的夫妇,在生与死的瞬间,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 子。可以说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双手托起的奇迹。
献给母亲的爱
《走进心灵》系列心理讲座之三:母亲节儿童心理课堂 走进心灵》系列心理讲座之三:
殷 敏
连云港市心理卫生协会 理事 海州红十字会心理中心 主任
心中的 母 亲
称谓: 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林肯 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 哲学家。 汤姆叔叔的小屋》 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 --斯托夫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 她让我感到了美的诱惑! 她让我感到了美的诱惑! --达尔文 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 --歌德 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茅盾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 —雨果 母亲、是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完美结合! 母亲、是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泰戈尔
心理营养素缺乏症
一个四岁的“小偷”——安全 一个上吊的男生———赏识 一个不会跳的男孩——自由 一个奥数班的学生——宽容 一个失恋的学生———理解 一个自残的女生———尊重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状况
祝:快乐幸福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怎么看父母的伟大,父母的不一 般?父母伟大在哪里? 说说自己做母亲以来的不容易有哪些?
六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的鲜花 (2)

10.十六年前的回忆Biblioteka 书籍 恐怖抽屉 魔鬼
窝头 肥胖
含糊 残暴
尖锐 匪徒
词语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之一。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爱国运 动 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 者。对中国早期马克 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
时代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 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 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 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 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 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 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 •
•
•
•
对李大钊的评价:
• 中共中央的评价——在李大钊墓碑上有中共中 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 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 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 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 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 者的光辉典范。 • 李大钊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
• • • •
• •
•
•
•
当天夜里,李大钊召集了北京党组织的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了新的战斗计划。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了,关在京师警察厅拘留所里。敌人对 他软硬兼施,妄图逼他供出党的机密。李大钊坚贞不屈,不仅没有透露一点党的 机密,他的“供词’’却成了一篇宣传马克思主义必胜的宣言书。敌人对他施用 了种种酷 刑,并用竹签扎他的十指。十指连心啊,剧烈的疼痛折磨着他,手指骨 都碎裂了。酷刑折磨得他死去活来,敌人却没有得到一点东西,只得把他押回牢 房。 在拘留所里,李大钊不放过一切斗争机会,他领导被捕的难友进行狱中斗争;他 向监狱的看守进行革命宣传。一个看守同情革命,李大钊争取了他,让他帮助传 送消息。一天傍晚,这个看守悄悄地塞给李木钊一封信。他打开一看,是党组织 写来的。信里说,北方铁路工人知道他被捕后受了毒刑,义愤填膺,强烈要求组 织一支武装,化装潜入北京,打进京师警察厅看守所,营救他和同志们出狱。党 组织来信征求他的意见。李大钊感到无限欣慰,因为工人同他心连着心。但他毅 然拿起笔,借着从铁窗透进来的暗淡光线,写了回信。信中写道: “……这种行动自然是工人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对我的爱戴,但今天完全没有 可能实现这种计划,拘留所处于重重武装戒备之中。我个人为革命为党而牺牲是 光荣的,这已经是党的损失了。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的事业,而耗费革命 力量。”当党组织把李大钊的意见转告给铁路工人的时候,工人们都为自己领袖 的高尚品德而感动得落泪。 4月28日,敌人用绞刑杀害李大钊等二十位革命同志。李大钊同志视死如归,大义 凛然,从容不迫,缓步登上刑台。当刽子手把绞绳套在他脖子上的时候,他面对 十九位即将遇难的同志,发表了最后一次简短的演说:“我们宣传的马克思主义 ,已经培养了许多革命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全国各地。这种子需要用鲜血 浇灌,他们会开出艳丽的花。我深信:共产主义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将来的环 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
五月的鲜花

这乐声就像人一样,从不知什么地方来,从 风里穿过,又在风里消失;又像是风本身, 一直在大地上飘荡,无声无息,忽然碰到 了一串风铃,发出了哗啦啦的一阵响。我 们注视到风铃,什么也没看见。风铃慢慢 地复归于宁静,一切好像从来没有发生。
2.当时,我的灵魂一下子就被扯疼了,这是第一次被一首明明确确 的歌所扯动,所以我记得非常非常清楚。
2.阅读第3—5自然段,分析作者对音乐的认识。
作者认为,一个人真正“懂得”一种艺术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 对艺术的感知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产生,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 之后,才会有自觉的意识。欣赏力来自于人的成长,成熟。
3.为什么《五月的鲜花》这首歌会给一个16岁的少年带来如此大的 震动?
曲调音阶的“似曾相识”来自记忆,让作者感到熟悉而又陌生;
三、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课文开头第1自然段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写了那个夏天的阳光、蓝天、 云朵、古旧的教学楼和少女们齐唱《送别》的情景,这与下文有何联 系?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一个铺垫,作者围绕着纯洁、青春、阳光、 美好,真正要突出的是一个16岁少年的灵魂在那一年醒了,他第一次 意识到了音乐的巨大力量,音乐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灵魂。
加上歌词内容也与记忆有关,综合、覆盖了作者童年的经历。这样,
由音乐上的舒缓延展到视觉上的广阔,产生了音乐所特有的审美,
从而打动了一个16岁的少年。
4.第14自然段末,作者评价这首歌:“这真是一个奇迹!”请结 合文本进行说明。
当硝烟散去之后,当歌声响起,少年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鲜 花和原野,这些和平的安宁的景象却更会让人想起那些永远安眠 于土地之下的志士们,更要“追忆那些为了民族的延续献出自己 生命的过去了的逝者”,音乐的曲调正符合“战争之后的寂静、 动荡之后的和平、浩劫之后的安宁”。因此,这首歌的魅力恰恰 在于,这并不是和平时期的追忆之作,而是战争中诞生的,一个 战争中的人写给了许多年之后的和平中的人听,“这旨:本文是一篇随笔,是围绕音乐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一篇 音乐评论,作者通过一首抗日救亡歌曲《五月的鲜花》,漫谈了音乐对 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在对这首歌词和曲的细腻分析中,在对一个老师的 回忆中,作者对人生与音乐作了个性化的解读,引领着读者走进它,并 体会到音乐的阔大与神圣。
五月的鲜花

“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
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
”——网络微博上午第三节课,马路边的樟树枝叶旁逸斜出,俏皮地溜进了室内,晶亮可人、翠绿欲滴,在炙热的阳光下透射出绿色植物特有的灵秀与静谧。
风过之处,摩挲着飒飒轻响,淡香扑面而来,宛如冲过一遍的柠檬茶,清淡爽口,怡情怡心。
排列整齐的樟树在这个人来人往穿梭有序的马路边撑开它那天然莫大的伞盖,树冠带来的清凉陪着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宁静的夏天,那是它轻盈飘逸的雪纺裙,更是一名亭亭玉立的少女悄然成长,也恰如我们正在渐流渐逝的青春。
忽听得楼上的音乐室里传出歌声“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
”那是合唱团的学生在排练。
钢琴伴奏声吻合在心灵的节拍上流畅通彻,自然空灵,合唱声步调和谐,款款深情凝致于这动听的和声中——多么熟悉的歌声与琴声!那年高二,我们也如他们一般,白衣胜雪的年龄,风华正茂的岁月,青春洋溢的笑容,在学校的音乐室里排练合唱《五月的鲜花》。
窗外,天空湛蓝,泡桐树上花穗摇曳,上有黄鹂深树啼鸣,成畦怒放的油菜花间数不清的蜜蜂忙东忙西。
音乐老师在讲台一侧弹着钢琴为我们伴奏,琴架上放着一本曲谱。
老师说,弹钢琴不能背谱,但我们都知道,谱子早已粘贴到老师的脑海里去了,她都那么熟练了,十根手指简直就是十个小精灵,纤长又灵巧,轻快而不失力度。
听此琴声,你会不知觉地和着旋律放开自己,不再矜持地或哼或唱或舞。
我们的心已被那魔力无比的双手与黑白琴键所虏获,一汪静水起涟漪。
熄灯后,我们的寝室立马成了鸟笼子,女生们畅谈着、幻想着——哪天弹琴如若老师般行云流水,谱在心中,坐在一架晶莹剔透,大气恢宏的钢琴边弹奏百听不厌的乐曲,于月光流淌,树影婆娑的窗前弹奏《月光海岸》、《雨的印迹》、《远方的寂静》……看那粉色落地流苏碎花窗帘随风轻摇,听着一串串时而活泼狡黠,时而舒情婉约,时而缠绵悱恻的乐符玲珑圆润地从自己的指尖划出,闭上眼,旖旎在这美妙的和弦里,感受自然万物的流光溢彩,流动韵律的万千风情,品茗着“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浩溟之气,“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清丽柔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之境,任由感官的享受在此静悄悄地被放逐,缓缓流泻,境界般若,如痴如醉……我们就这么憧憬着,在梦幻中陶醉着睡去。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13课《五月的鲜花》ppt课件2

无声的回旋
3、一大群孩子结队而来,白衣胜雪——他们是幸福的,他们是和平的, 他们是洁白的,他们是宁静的。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五月的鲜花》教学内容

3、第三段:“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灵魂醒了……”,作者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 点拨:因为,作者到这时候才第一次意识到了音乐的巨大 力量,音乐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灵魂。16岁以后的天壤之 别就在于作者意识到了音乐的力量。
4、第五、六段:“欣赏力的巨变……灵魂被扯疼了……”
点拨:为下文蓄势,指出了音乐能深深触动自己灵魂是 在17岁之后。写出了音乐对自己灵魂的强烈震撼,第六 段“这乐声……”一句,作者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震 撼。
5、第九——十一段:“灵魂一下子……第一次……”等
• 点拨:点题,写出《五月的鲜花》给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 感受,一直影响到现在。(朗读这三段)
6、第十三段:音乐是很难描写的,但前人在写音乐方面却留 下了许多成功的范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用通感写音乐,“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比 喻写音乐。结合本文第13段,分析作者是怎样写音乐的?
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随笔,作者 用优美的文字细腻地描写了《五月的鲜花》 给他童年、少年直至所带来的感受和心理 变化,尤其是一首歌对一个人灵魂的唤醒, 对一个人音乐人生的激活,在这篇文章中 作了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结构分析
一(1——9)少年的灵魂被音乐唤醒。 二(10——17)对《五月的鲜花》这首歌的详细分析。 三(18——27)对这个将他引入音乐圣殿的老师的追忆,
课堂小结: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对我们 的学习和生活又有什么启示意义?
•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这篇文章就是一篇音乐评 论,写《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了震撼,作者 详细地描述了这首音乐的美妙旋律与深刻内涵。
• 我们同学刚才也听了这首歌,但我们却没有受到 作者那么强烈的震撼。可见,每个人对艺术的感 受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用心品味、积累 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学会去领略音 乐、文学等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享受与生命感 悟。
五月的鲜花ppt

徐志摩
李晥
教学目标
(俄) 巴尔蒙特
知识目标
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能力目标
学习把写人记事、描写结合起来的方 法。
情感目标
学习运用设喻、联想、通感的方式来描写音乐 的方法,品味文章诗意的语言
作者简介
李晥,祖籍安徽,1966年生于江苏徐州,1985年考入复 旦大学新闻系,现为《武汉晨报》副总编辑。业余从事 音乐评论写作,为《读书》杂志专栏作者。著有《回到 歌唱》《听者有心》《倾听就是歌唱》《李晥的耳朵》 《我听到了幸福》《民谣流域》等。
合作探讨
二、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对李老师的叙述?
虽然李老师后来的生活与《五月的鲜花》并 无多少关联,但因为这首歌让作者永远记住了 他,并对他充满“仰望”。
作者通过对李老师的描写,想传达给读者的 是:人与人、人与音乐都是这样不期而遇同时也 是十分珍贵的缘分。李老师的人生,就是音乐的 人生,李老师指引的人生也是通过音乐感悟的人 生。
合作探讨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分析,“因为它是C大调音 阶的变形,所以它极为舒缓,而音乐上的舒缓正是视觉 上的广阔相通”,“更何况是人声的合唱,进一步将声 音的厚、泛音的宽这些声音的尺度化成了空间的尺度”, 由音乐上的舒缓写到视觉上的广阔,用视觉表现出听觉, 恰好又与歌曲的内容相吻合。
在歌曲中,词是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而曲子 是表达内容的具体形式,它往往会给词增添更多的亮 色。阎述诗亲眼见证了学生们为抗日救亡运动不惜流 血牺牲的场景,他一气呵谱成曲,曲词得到了完美的 融合。一首深怀忧患与悲愤的而又带着浓郁深沉的抒 情气息的抗日救亡歌从此诞生。
探讨研究
4、作者为什么说“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灵魂醒了”?
因为作者到这时候才第一次意识到了音乐的巨大 力量,音乐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灵魂。16岁以后的 天壤之别就在于作者意识到了音乐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 研读
4.第4节“欣赏力的巨变 ”“我 的灵魂突然地就被扯疼了 ”如 何理解?
为下文蓄势,指出了音乐能深 深触动自己灵魂是在17岁之后。 写出了音乐对自己灵魂的强烈 震撼,第5段“这乐声……”一 句,作者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 种震撼。
这些景物体现了生命的律动, 这是大自然的旋律,生活的旋 律,其实也是最美的音乐。
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欣赏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处
8.作者如何为此文作结?有何 妙处?
文章的结尾又重回《五月的鲜 花》,又是一次“偶然”,让 作者“看”到了这首歌,作者 强调是“站着把它看完”, “没有落泪”,传达给读者的 是一种肃穆的、庄严的、圣洁 的情感。
小结
9.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到底 写了什么?对我们的学习和生 活又有什么启示意义?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
词:光未然 曲:阎述诗 -----☆☆☆☆-----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我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欣赏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掉自由就失掉了饭碗
《五月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Music----
文本 研读
5.朗读7-10段,讨论问题:
1)作者笔下的李老师是个什么 样的人?
2)《五月的鲜花》带给作者什 么样的震撼?
文本 研读
6.朗读11-14段,作者是如何描述 音乐的?
首先用“似曾相识”来表达音乐带 给我们的“关于记忆,或由此及彼 的联想或通感”,能调动起时间的 深海中的那份泛黄的久远的记忆。
这篇文章是一篇音乐评论,写 《五月的鲜花》给作者带来了 震撼,作者详细的描述了这首 音乐的美妙旋律与深刻内涵。
文字细腻,抒情优美。
总体 特色
分析细致入微。
文章前后勾连非常紧密,整篇 文章浑然一体。
乐谱的“似曾相识”
熟悉的音阶、曲调 通感的达成
追忆的曲调
歌词的“似曾相识”
细节的“妙手天成”
文本 研读
7.作者为什么要写李老师和他 爱人的死?
李老师是作者接触《五月的鲜 花》的介绍人,所以作者深情 的缅怀他,而且他妻子的死又 再一次勾起了作者对壮烈景象 的想象。
结尾 的妙
文本 研读
2.这里写《送别》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写出了作者对这首音乐的感受, 指出了音乐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写的时候,把抽象的音乐 感受形象地化为了具体可感的 “白衣裳、蓝裙子、十五岁青 果子般的少女 ”,这首歌给作 者带来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圣 洁”感。
文本 研读
3.“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灵 魂醒了。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 说呢?
的鲜花》 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呵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怨恨
我们期待着那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作者 简介
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生于江苏 徐州,1985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曾任《武汉晨报》副总编辑,现任 《人物汇报》总编辑,著名知名乐 评人。 业余从事音乐评论写作,著有 《回到歌唱》、《听者有心》、 《民谣流域》、《摇滚1955―1999》 等。 善于点评的李皖用如刀的利笔 把保罗・西蒙、黄舒骏、齐秦、王 菲、U2、雅尼等这一个个与音乐有 关的名字解剖给你看,但思考并未 仅止于此,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 从音乐的表象背后透视了若干的相 关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
文章 思路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9)写“我”的灵 魂被音乐唤醒。
第二部分(10-17)对《五月的 鲜花》的详细的分析。
第三部分(18-28)对将“我” 引入音乐神圣殿堂的老师的追 忆,并为全文作结。
文本 研读
1.找出第一段中场景描写的句 子,体会场景之美。
竹笋拔节 到处是阳光 天很蓝 云朵又大又湿 古旧的青色教 学楼 校园里飘荡的歌声 一 群白衣裳蓝裙子15岁青果子般 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