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肴之战〉“蹇叔论战”》教案

合集下载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崤之战》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学会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从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3.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掌握批判性阅读技巧, 锻炼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能力。

4. 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战争史和文化背景,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文化自信。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朗读和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受到《崤之战》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深情。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振兴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3. 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技巧三. 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2. 听、读、说、写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PPT展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4. 突破传统的语文教育,通过赏析《崤之战》的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教学方法1. 以“情境导入法”为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使用彩色PPT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验视觉教学。

3. 以小组合作为主,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实现对《崤之战》的深入了解。

4.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批判性阅读与思考提高文学鉴赏力。

5. 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为主,促进个性化学习。

6. 典型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亲身了解文学作品。

四. 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评价:1. 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是否有了明显的进步。

2. 学生是否掌握了批判性阅读技巧,能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

高三语文肴之战说课稿

高三语文肴之战说课稿

高三语文殽之战说课稿高三语文殽之战说课稿高三语文殽之战说课稿殽之战说课稿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

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

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

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文章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

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篇文章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

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

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

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的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骄傲轻敌必败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殽之战》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

2. 探究《殽之战》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3. 《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

2. 探究法:通过让学生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5分钟)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入《殽之战》的世界。

2. 深入探究(50分钟)2.1 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通过PPT、影片等形式,讲解《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比如: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刘邦的“急行军”等。

2.2 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分析《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活动扩展(20分钟)3.1 分组讨论《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殽之战》对中国历史和军事思想的影响。

3.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殽之战》相关书籍、电影和其他资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至少600字。

2. 课程设计评价: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教学方法多样,重视互动和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和分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理解《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策略,了解了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以及刘邦的“急行军”等策略。

崤之战教案2

崤之战教案2

秦晋崤之战(教案)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1)蹇叔进谏;(2)蹇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皇武子逐客;(6)先轸论战;(7)晋释三帅;(8)秦伯乡师。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第一段: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交代了崤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蹇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蹇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

3.蹇叔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情节中?请简单概括。

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1)蹇叔劝谏穆公。

(2)蹇叔哭孟明等人。

(3)蹇叔哭送其子。

思想性格: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

4.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

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二段: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殽之战》学案淄博十一中语文备课组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殽蹇悖与师胄乘韦犒腆遽圃脯饩囿轸栾衰绖眚堕唾累稽首阳处父骖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4。

堕军实而长寇仇5。

乡师而哭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1.国可得也 2。

君何辱讨焉 3。

妇人暂而免诸国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劳师以袭远 2.秦师遂东3.左右免胄而下 4.入险而脱5.束载厉兵秣马 6.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7.为从者之淹行则备一夕之卫 8.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9.子墨衰绖/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10.秦伯素服郊次 11.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12.弦高将市于周 13.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无乃不可乎! 2.其谁不知?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4.出于敝邑 5.敢犒从者6.且使遽告于郑 7。

为吾子之将行也8若从君惠而免之 9.为吾子之将行也10.穆公访诸蹇叔/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及诸河六.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

穆公访诸蹇叔3.蹇叔之子与师 4。

夏后皋之墓也5。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6。

构吾二君7.从者久淹 8。

以逞寡君之志9。

释左骖稽首曰七.解释下列多义词。

焉1.使皇武子辞焉 2。

殽有二陵焉之1。

为吾子之将行也 2。

远主备之3。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4。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乘1。

超乘者三百乘 2。

以乘韦先其1。

其谁不知 2。

吾其还也 3。

其为死君乎以1。

若潜师以来 2。

而以贪勤民顾1。

不顾而唾 2。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

三岁惯汝,莫我肯顾 4。

顾不知计之所出耳5。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八.指出特殊句式并解释。

1.尔何知!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3.使皇武子辞焉4.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5.灭滑而还6.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九.翻译下列句子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肴之战-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肴之战-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殽之战-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殽之战教学目的一、理解课文围绕中心、详细得当的特点。

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二、掌握“乘”“免”“辞”“辱”“所”等多义词的用法,弄清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

三、认识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者必败的道理。

教学设想一、课文语言有一定难度,人物形象,学生较为生疏,所以第一步要求先对照注解逐字逐句阅读全文,把文字上的问题大体弄通,然后理出全文时、地、人、事的头绪,概括各段中心。

二、翻译课文,立信求达,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休会当事人的地位、身分、性格,译出对话特别是外交辞令的风味及所含感情。

为此,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

三、讲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写评论文章,也可以按“思考和练习”题一的要求写一段读书笔记或将课文某一段落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还可以将它编成戏剧。

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思考: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1段。

①翻译。

正音:殽(xiáo)蹇(jiǎn)悖(bèi)与(yù)师虚词语:无乃(恐怕)不可乎!其(难道)谁不知?吾见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而不见其入也!句式:尔何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你懂什么!”)词类活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师以袭远(形容词用如名词,远方的国家。

)秦师遂东(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向东进军。

)②分析理解。

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

高三语文:5.21《肴之战》教案 沪教版

高三语文:5.21《肴之战》教案 沪教版

殽之战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加深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培养语感。

2.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体现出的《左传》的艺术成就。

说明: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把它看作语言材料,要通过课文巩固学过的语言知识,培养语感。

所以必须进行课前预习,先要过字词关,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全文翻译,并且应该反复诵读以培养语感。

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要将语言背后的东西挖出来。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教给学生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不仅仅是历史著作,更是文学著作,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依托,通过细读文本来总结《左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字词过关对课文理解准确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写战争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对课文中外交辞令的理解与赏析。

说明:因为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被刘知几在《史通》中称为“叙事之最”。

《左传》叙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战争描写在这一点上特别突出,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描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以及对各国关系的影响。

《左传》的记人也是十分出色的,将人物放在历史事件中体现其性格特征。

课文中的许多人物如蹇叔、穆公、弦高、原轸都栩栩如生,总结这些任务的个性有助于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婉而有致,有时妙趣横生,可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对此进行赏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更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作为文言文,语言层面的教学任务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先字词再思想和艺术,一种是两者穿插。

前一种的好处是比较明确和集中,后一种的好处是不枯燥。

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

在分析文章时,也可以不采用按段分析,而采取全文总体概括的方式。

当然也可以重点分析作者如何处理详略,写人记事用什么手法或者人物语言与身份地位以及当时形势有何关联等等。

秦晋崤之战》教案

秦晋崤之战》教案

秦晋崤之战【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教学课时】四课时(调整:)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

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骞叔论战》,实际上骞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

“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春秋》为“五经”之一。

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着《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

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

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崤之战》教案.doc

《崤之战》教案.doc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场而(1 )霧叔进谏;(2 )需叔哭师;(3 )王孙满观师;(4 )弦高犒师;(5 )皇武子逐客; (6 )先轸论战;(7 )晋释三帅;(8 )秦伯乡师。

疏通文句,深入研讨课外作业:1、背涌并翻译第一-段。

2、课后问答题。

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示,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2.深究文章写法。

(1 )围绕小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冇条冇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來塑造人物形象。

文屮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口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胡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白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來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铮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晞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嵋之战麻又公开地与文贏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而——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Z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屮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1.以(1)劳师以袭远(而,连词)(2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用、拿,介词)(3 )遂墨以葬文公(来,连词)(4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來,连词)(5)且吾不以一掩大徳(因为,介词)2 .为(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2 )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3 )为从者之淹(因为)(4)何丿施Z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2)掌握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3)提高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3)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2)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3)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殽之战》战争过程的详细解读;(2)历史词汇和概念的理解;(3)历史事件分析评价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3.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殽之战》的历史场景;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理解战争过程;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崤之战教案

崤之战教案

崤之战教案崤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崤之战的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

2. 了解崤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一次重要战役。

3. 了解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4. 了解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5.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崤之战三、教学重点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四、教学难点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集体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掌握崤之战的基本内容。

2.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商朝和周朝的更迭,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商纣王的暴虐和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原因。

Step 2 讲解1. 讲解崤之战的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

崤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一次重要战役。

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地点位于今天的崤山一带。

2. 讲解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商纣王统治下的商朝灭国倒台是周武王征服西周建立的一个前奏,崤之战是周武王征讨商纣王的一次受整经验的总结。

周武王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挑起西部楚国和西南部的犬戎部落的战争,让商纣王分兵西征。

而后,周武王亲自领兵进攻商纣王的都城商宝丘(今河南商丘)。

他派遣姬昌攻打商纣王的大将嚣鸣,自己亲自指挥攻打商纣王的防守大将子旗。

Step 3 操练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进行讨论,并归纳总结,回答以下问题:1. 崤之战的战略目的是什么?2. 周武王为什么选择了声东击西的战略?3. 崤之战的战术运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取得胜利?Step 4 拓展了解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商纣王残暴无道,周武王征讨商纣王不仅是一次战争,更是对商朝统治的一次正义的审判。

周武王战胜商纣王,建立了西周,标志着商纣王统治的结束,商朝的灭亡。

对于商朝和周朝的历史发展来说,崤之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肴之战〉蹇叔论战》教案

《〈肴之战〉蹇叔论战》教案

李新明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写战争特点。

2、体会人物性格及语言的严密论辩力量和忠心。

3、重点虚词:无乃、其、之重点实词:劳、远、东重点句子:(略)教学重点:人物语言内容理解教学难点:人物性格把握教学时数:1课时(在全文提示预习一节课上进行)教学步骤:(一)《殽之战》内容概括复习提问决策阶段[(①段):]行军阶段[(②段:)(③段:)]战争阶段[(④段:)(⑤段:)]战后阶段[(⑥段:)(⑦段:)](二)导析第一段内容1、朗读及初步理解(1)范读①分成两场面;②两学生分别口译一场面。

(2)订正学生口译,弄通全段内容。

2、自读及重点字、词、句理解。

(1)虚词:无乃()不可乎!其()谁不知?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2)实词:劳师以袭远(劳:远:)秦师遂东(东:)(3)句式: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③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研读及思想内容把握(1)蹇叔一共有几次说话?(2)为本段选一小标题()①蹇叔哭师;②蹇叔谏袭郑;③蹇叔论战。

(3)蹇叔“谏袭郑”基本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哭秦师”中蹇叔有哪些预见?(用原句回答)(4)两场面中表现了秦穆公和蹇叔怎样的性格?蹇叔:秦穆公:(5)秦穆公为什么不听蹇叔的话?4、全段内容概括与大语文引伸①《左传》写战争有一个什么样突出特点?②“殽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③仿此段写一段文字评论美国打击恐怖分子战争?例文:武力打击恐怖活动,无乃不可乎?劳命伤财,伤及无辜;恐怖分子身藏暗处,敢死不要命;战争一升级,势必引起世人恐慌,世界动荡,其挑起世界大战,也不一定。

况且美国四处国际警察充任,其发战争财狼子野心,谁人不知?恐怖活动着实可恨,但武力打击也决非唯一之举。

何不坐下来依靠政治手段解决恐怖矛盾,还世人一个宁静的生活,给世界一方和平空间?④作业:口译下面一段文字。

“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参战国家和战争结果;(2)掌握《殽之战》中的重要战役、战术特点及历史意义;(3)分析《殽之战》中我国古代军事策略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殽之战》的战术运用;(2)运用比较法,分析《殽之战》与其它战役的异同;(3)运用史料分析法,对《殽之战》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战争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结果;(2)《殽之战》中的战术特点及历史意义;(3)我国古代军事策略在《殽之战》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殽之战》中战术的分析与应用;(2)史料的整理与分析;(3)对《殽之战》历史意义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殽之战》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殽之战》的战争过程;(2)引导学生关注《殽之战》中的战术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殽之战》中的战术运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结果;(2)分析《殽之战》中的战术特点及历史意义;(3)阐述我国古代军事策略在《殽之战》中的运用。

5. 史料分析:(1)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整理并分析;(2)引导学生对《殽之战》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殽之战》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整理《殽之战》的战争过程,绘制战争示意图;3. 搜集相关史料,对《殽之战》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北京版选修《崤之战》教学设计

北京版选修《崤之战》教学设计

崤之战南昌二职盛国荣教学目的:1、积累句式和词语2、分析人物性格,了解课文外交辞令和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本课课时 2—2授课班级 05级4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朗读课文,归纳通假字(辟“避”暂“渐”堕“隳”乡“向”)二、学习新课1、分析人物性格:蹇叔: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伤、智者的执着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

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

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最终将丧师殽地,这说明蹇叔不但有战略眼光,而且有军队远见。

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晋帅原轸认为“秦违蹇叔”,所以晋国有机可乘;战后穆公承认“孤违蹇叔”,所以秦国遭到失败。

这些都是侧面烘托。

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了一个识见卓越,性情耿介的老臣形象。

(正面)深谋远虑(侧面)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勇于改过、善于安抚部下秦穆公也是一个颇具个性人物。

殽之战虽然以秦师全军覆没告终,但作者没有将穆公简单化地写成一昏庸无能的国君。

得到杞子密报,他即“记诣蹇叔”,说明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向东扩张秦国势力,访蹇叔是想得到一个元老重臣的支持。

可悲的是他一旦为野心所驱使,就失去了对形势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

尽管为此,他还没有忘记对一个元老重臣应有的礼节,所以蹇叔当面谏诤,他并没有发作。

只是当蹇叔哭师,预言秦师将全军覆没,秦穆公认为这将动摇军心,才忍不住派人对蹇叔恶语诅咒;但即使这个时候,也还是绕了一个弯子来说话,并没有破口大骂,有失国君的身份。

事态的发展,终于走向穆公预想的反面,得到事实教训的秦穆公倒并没有文过饰非,却十分冷静地处理善后事宜,引咎自责,赦免孟明,说明他勇于改过,善于安抚部下。

原轸:耿直忠诚、刚烈王孙满:聪颖敏锐弦高:机智爱国2、课文中有几段外交辞令,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特色弦高犒师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

崤之战教案4

崤之战教案4

秦晋崤之战(教案)第四课时一、检查作业1.检查背诵。

2.检查口译。

(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译文: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捉回来,女人家只用几句谎话,在朝廷上一下子就放走了他们,毁了自己的战果,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不要多久了!翻译要注意意思表达的完整性,并力求传达出原文的语气。

(2)君子惠,不以暴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贵国国君宽洪大度,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敝国国君如把我们杀了,虽死也不磨灭。

“使归就戮于秦”句中“使”后省略了兼语“累臣”(承前而省),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二、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深究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

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

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

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

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

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2.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役过程。

(2)分析《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优缺点。

(3)掌握《殽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殽之战》的战术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殽之战》与其它战役的异同。

(3)结合地图,形象地理解《殽之战》的地理环境对战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史实、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殽之战》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役过程。

(2)《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优缺点。

(3)《殽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背后的战略意图。

(2)如何引导学生从《殽之战》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比较法:分析《殽之战》与其它战役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4. 地图法:结合地图,形象地理解《殽之战》的地理环境对战役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殽之战》中各方的战略战术及其优缺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殽之战》与其它战役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5. 地图解析:结合地图,讲解《殽之战》的地理环境对战役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殽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殽之战〉“蹇叔论战”》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写战争特点。

2、体会人物性格及语言的严密论辩力量和忠心。

3、重点虚词:无乃、其、之
重点实词:劳、远、东
重点句子:(略)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内容理解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把握
教学时数:1课时(在全文提示预习一节课上进行)教学步骤:(一)《殽之战》内容概括复习提问
决策阶段[(①段):]
行军阶段[(②段:)(③段:)]
战争阶段[(④段:)(⑤段:)]
战后阶段[(⑥段:)(⑦段:)]
(二)导析第一段内容
1、朗读及初步理解
(1)范读①分成两场面;②两学生分别口译一场面。

(2)订正学生口译,弄通全段内容。

2、自读及重点字、词、句理解。

(1)虚词:无乃()不可乎!其()谁不知?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2)实词:劳师以袭远(劳:远:)
秦师遂东(东:)
(3)句式: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③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研读及思想内容把握
(1)蹇叔一共有几次说话?
(2)为本段选一小标题()
①蹇叔哭师;②蹇叔谏袭郑;③蹇叔论战。

(3)蹇叔“谏袭郑”基本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哭秦师”中蹇叔有哪些预见?(用原句回答)
(4)两场面中表现了秦穆公和蹇叔怎样的性格?
蹇叔:
秦穆公:
(5)秦穆公为什么不听蹇叔的话?
4、全段内容概括与大语文引伸
①《左传》写战争有一个什么样突出特点?
②“殽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③仿此段写一段文字评论美国打击恐怖分子战争?
例文:武力打击恐怖活动,无乃不可乎?劳命伤财,伤及无辜;恐怖分子身藏暗处,敢死不要命;战争一升级,势必引起世人恐慌,世界动荡,其挑起世界大战,也不一定。

况且美国四处国际警察充任,其发战争财狼子野心,谁人不知?
恐怖活动着实可恨,但武力打击也决非唯一之举。

何不坐下来依靠政治手段解决恐怖矛盾,还世人一个宁静的生活,给世界一方和平空间?
④作业:口译下面一段文字。

“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