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肴之战〉“蹇叔论战”》教案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
教学设计共3篇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殽之战》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
2. 探究《殽之战》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3. 《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
2. 探究法:通过让学生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15分钟)
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入《殽之战》的世界。
2. 深入探究(50分钟)
2.1 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通过PPT、影片等形式,讲解《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比如: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刘邦的“急行军”等。
2.2 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分析《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活动扩展(20分钟)
3.1 分组讨论《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殽之战》对中国历史和军事思想的影响。
3.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殽之战》相关书籍、电影和其他资料。
四、教学评价
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至少600字。
2019《〈肴之战〉“蹇叔论战”》教案语文
《〈殽之战〉“蹇叔论战”》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写战争特点。
2、体会人物性格及语言的严密论辩力量和忠心。
3、重点虚词:无乃、其、之
重点实词:劳、远、东
重点句子:(略)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内容理解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把握
教学时数:1课时(在全文提示预习一节课上进行)教学步骤:(一)《殽之战》内容概括复习提问
决策阶段[(①段):]
行军阶段[(②段:)(③段:)]
战争阶段[(④段:)(⑤段:)]
战后阶段[(⑥段:)(⑦段:)]
(二)导析第一段内容
1、朗读及初步理解
(1)范读①分成两场面;②两学生分别口译一场面。(2)订正学生口译,弄通全段内容。
2、自读及重点字、词、句理解。
(1)虚词:无乃()不可乎!其()谁不知?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2)实词:劳师以袭远(劳:远:)
秦师遂东(东:)
(3)句式: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③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研读及思想内容把握
(1)蹇叔一共有几次说话?
(2)为本段选一小标题()
①蹇叔哭师;②蹇叔谏袭郑;③蹇叔论战。
(3)蹇叔“谏袭郑”基本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哭秦师”中蹇叔有哪些预见?(用原句回答)
(4)两场面中表现了秦穆公和蹇叔怎样的性格?
蹇叔:
秦穆公:
(5)秦穆公为什么不听蹇叔的话?
4、全段内容概括与大语文引伸
①《左传》写战争有一个什么样突出特点?
②“殽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③仿此段写一段文字评论美国打击恐怖分子战争?
例文:武力打击恐怖活动,无乃不可乎?劳命伤财,伤及无辜;恐怖分子身藏暗处,敢死不要命;战争一升级,势必引起世人恐慌,世界动荡,其挑起世界大战,也不一定。况且美国四处国际警察充任,其发战争财狼子野心,谁人不知?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殽之战》学案
淄博十一中语文备课组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殽蹇悖与师胄乘韦犒腆遽圃脯饩囿轸栾衰绖眚堕唾累稽首阳处父骖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4。堕军实而长寇仇
5。乡师而哭
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1.国可得也 2。君何辱讨焉 3。妇人暂而免诸国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劳师以袭远 2.秦师遂东
3.左右免胄而下 4.入险而脱
5.束载厉兵秣马 6.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7.为从者之淹行则备一夕之卫 8.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9.子墨衰绖/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10.秦伯素服郊次 11.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12.弦高将市于周 13.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无乃不可乎! 2.其谁不知?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4.出于敝邑 5.敢犒从者
6.且使遽告于郑 7。为吾子之将行也
8若从君惠而免之 9.为吾子之将行也
10.穆公访诸蹇叔/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及诸河六.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穆公访诸蹇叔
3.蹇叔之子与师 4。夏后皋之墓也
5。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6。构吾二君
7.从者久淹 8。以逞寡君之志
9。释左骖稽首曰
七.解释下列多义词。
焉1.使皇武子辞焉 2。殽有二陵焉
之1。为吾子之将行也 2。远主备之
3。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4。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乘1。超乘者三百乘 2。以乘韦先
其1。其谁不知 2。吾其还也 3。其为死君乎
【高中语文】崤之战ppt精品课件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
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 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 对战争的 议论。
《殽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 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 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 晋间 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殽” 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 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 ,这一点 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 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蹇叔 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 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 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 写战争。
13
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 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 公,阻止秦军这次错 误的军事行动。 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 的态度?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 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14
阅读第二段: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 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 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必败 。 理由:(1)从主观上 看,"轻而无礼","轻 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 "入险地"。
15
阅读第三段:
重点词:及、市、 先、搞、居、且、 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 君、敝邑、敢,不 腆。
16
1、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 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 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 "使遽告于郑 "。派人立刻回郑国报 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 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 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 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肴之战-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殽之战-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殽之战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围绕中心、详细得当的特点。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二、掌握“乘”“免”“辞”“辱”“所”等多义词的用法,弄清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
三、认识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者必败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课文语言有一定难度,人物形象,学生较为生疏,所以第一步要求先对照注解逐字逐句阅读全文,把文字上的问题大体弄通,然后理出全文时、地、人、事的头绪,概括各段中心。
二、翻译课文,立信求达,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休会当事人的地位、身分、性格,译出对话特别是外交辞令的风味及所含感情。为此,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
三、讲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写评论文章,也可以按“思考和练习”题一的要求写一段读书笔记或将课文某一段落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还可以将它编成戏剧。
教学时数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思考: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
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二、研习新课。
1.学习课文第1段。
①翻译。
正音:殽(xiáo)蹇(jiǎn)悖(bèi)与(yù)师
虚词语:无乃(恐怕)不可乎!其(难道)谁不知?吾见师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而不见其入也!
秦晋肴之战左传
秦晋殽之战——《左传》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在政治斗争中运用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二、掌握“乘”“免”“辞”“辱”“所”等多义词的用法,弄清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
三、认识利令智昏、一意孤行者必败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课文语言有一定难度,人物形象,学生较为生疏,所以第一步要求先对照注解逐字逐句阅读全文,把文字上的问题大体弄通,然后理出全文时、地、人、事的头绪,概括各段中心。
二、翻译课文,立信求达,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入“角色”,休会当事人的地位、身分、性格,译出对话特别是外交辞令的风味及所含感情。为此,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句的含意,挖掘外交辞令的内蕴。
三、讲析完课文后,让学生写评论文章,也可以写一段读书笔记或将课文某一段落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有兴趣的还可以将它编成戏剧。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殽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2.联系初中时学过的《曹刿论战》看,《左传》写战争有怎样一个突出的特点?
估计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会比较正确,教师的补充、点拨,要立足于加深学生的认识,以便为他们进一步研读课文奠定一些基础。
关于“殽之战”爆发的缘起,注释①说得过于简略。要进一步了解的是秦、晋、郑三国相互间的复杂关系。首先是秦、晋这两个大国的关系在春秋时代是颇为特殊的。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又用“联姻”的形式来巩固这个联盟。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名重耳)、晋惠公(名夷吾)的姐姐,秦穆公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先是嫁给晋惠公的太子围(晋怀公),后又嫁给晋文公。晋献公晚年因为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杀,当时尚是“公子”的晋文公、晋惠公也被迫流亡国外。晋献公死后,晋国局势混乱,晋惠公和晋文公都先后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为君。秦穆公这样做,表面上是出于姻亲关系,实际上是要建立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晋惠公由于背信弃义,没有处理好跟秦国的关系,联盟曾一度破裂。晋怀公是在秦国以太子身份为“质”时,抛弃秦穆公的女儿,逃回晋国继位为君的,双方关系更坏。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学案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最终版)
学案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最终版)
第一篇:学案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最终版)
二十一
秦晋崤之战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重点词语:
(1)晋文公卒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3)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蹇叔之子与师
(6)夏后皋之墓也
(7)超乘者三百乘
(8)无礼则脱
(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10)以乘韦先
(11)为从者之淹
(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13)彼实构吾二君
(14)秦伯素服郊次
(15)君命大事
(16)敢犒从者
(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18)不替孟明
三、通假字:
(1)殽之战:
(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3)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4)堕军实而长寇仇:
(5)乡师而哭:
(6)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
(2)秦师遂东:
(3)左右免胄而下: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6)子墨衰绖:
(7)遂墨以葬文公:
(8)晋于是始墨:
(9)先轸朝,问秦囚:
(10)秦伯素服郊次:
(11)武夫力而拘诸原: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
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
(2)入险而脱: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2)行则备一夕之卫:
高三语文:5.21《肴之战》教案 沪教版
殽之战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加深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培养语感。
2.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体现出的《左传》的艺术成就。
说明: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把它看作语言材料,要通过课文巩固学过的语言知识,培养语感。所以必须进行课前预习,先要过字词关,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全文翻译,并且应该反复诵读以培养语感。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要将语言背后的东西挖出来。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教给学生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不仅仅是历史著作,更是文学著作,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依托,通过细读文本来总结《左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字词过关对课文理解准确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写战争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对课文中外交辞令的理解与赏析。
说明:
因为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被刘知几在《史通》中称为“叙事之最”。《左传》叙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战争描写在这一点上特别突出,不局限于对交
战过程的描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以及对各国关系的影响。《左
传》的记人也是十分出色的,将人物放在历史事件中体现其性格特征。课文中的
许多人物如蹇叔、穆公、弦高、原轸都栩栩如生,总结这些任务的个性有助于加
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婉而有致,有时妙趣横生,可谓言近
而旨远,辞浅而义深。对此进行赏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
力,更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学习兴趣。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让学生掌握《殽之战》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战役特点;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殽之战》;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殽之战》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结合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殽之战》的战术运用和战略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客观、公正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役经过;
(2)《殽之战》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战役特点;
(3)《殽之战》的战略意义。
2. 教学难点:
(1)《殽之战》中战术的理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殽之战》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殽之战》的经过;
(2)引导学生关注《殽之战》中的重要历史人物;
(3)分析《殽之战》的战役特点。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殽之战》的战术运用和战略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地图分析:
(1)展示《殽之战》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战场的地理环境;
(2)分析《殽之战》的战术部署和兵力部署;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
(3)提高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3)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
(2)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
(3)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1)《殽之战》战争过程的详细解读;
(2)历史词汇和概念的理解;
(3)历史事件分析评价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
3.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殽之战》的历史场景;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
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理解战争过程;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
《秦晋肴之战》教案
《秦晋肴之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战争背景及相关历史人物。
2.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以和为贵”等名言。
3.了解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
2.讲解配合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秦国与晋国为争夺霸权,发生了一场著名的“秦晋肴之战”。
第二步:探究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战斗中是否存在饥渴的情况,并探究餐饮文化在军队中的作用。
第三步:讲解
1.了解秦国和晋国在战争中的背景和相关人物,如田文、毛遂等。
2.了解肴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了解作战时的吃饭场景。
3.深入讲解“秦晋肴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第四步:总结
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展示他们对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的探究成果。
2.小组演讲完毕后,进行总结,讨论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资源:
《秦晋肴之战》教学视频,相关历史资料,PPT等。
教学评估:
1.小组合作探究评估。
崤之战教案
崤之战教案
崤之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崤之战的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
2. 了解崤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一次重要战役。
3. 了解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4. 了解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5.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崤之战
三、教学重点
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四、教学难点
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1. 集体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掌握崤之战的基本内容。
2.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六、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商朝和周朝的更迭,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商纣王的暴虐
和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原因。
Step 2 讲解
1. 讲解崤之战的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
崤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地点位于今天的崤山一带。
2. 讲解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商纣王统治下的商朝灭国倒台是周武王征服西周建立的一个前奏,崤之战是周武王征讨商纣王的一次受整经验的总结。
周武王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挑起西部楚国和西南部的犬戎部落的战争,让商纣王分兵西征。而后,周武王亲自领兵进攻商纣王的都城商宝丘(今河南商丘)。他派遣姬昌攻打商纣王的大将嚣鸣,自己亲自指挥攻打商纣王的防守大将子旗。
Step 3 操练
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进行讨论,并归纳总结,回答以下问题:
1. 崤之战的战略目的是什么?
2. 周武王为什么选择了声东击西的战略?
《崤之战》知识解析(最终5篇)
《崤之战》知识解析(最终5篇)
第一篇:《崤之战》知识解析
知识解析: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
(1)不替孟明
撤换、废弃(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钥匙(3)国可得也
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
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
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
兵车(8)无礼则脱
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
四(11)为从者之淹
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恩惠
(13)彼实构吾二君
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
停留,等候(15)敢犒从者
冒昧
(16)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三、一词多义
1、焉
(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
(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
2、且
(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
(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
3、以
(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
(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
(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
(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
4、其
(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
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
讲读课
【教学课时】
四课时(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
《秦晋崤之战》教(学)案
晋崤之战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
讲读课
【教学课时】
四课时(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刿论战》说到《崤之战》。《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殽之战〉“蹇叔论战”》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左传》写战争特点。
2、体会人物性格及语言的严密论辩力量和忠心。
3、重点虚词:无乃、其、之
重点实词:劳、远、东
重点句子:(略)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内容理解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把握
教学时数:1课时(在全文提示预习一节课上进行)教学步骤:(一)《殽之战》内容概括复习提问
决策阶段[(①段):]
行军阶段[(②段:)(③段:)]
战争阶段[(④段:)(⑤段:)]
战后阶段[(⑥段:)(⑦段:)]
(二)导析第一段内容
1、朗读及初步理解
(1)范读①分成两场面;②两学生分别口译一场面。(2)订正学生口译,弄通全段内容。
2、自读及重点字、词、句理解。
(1)虚词:无乃()不可乎!其()谁不知?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2)实词:劳师以袭远(劳:远:)
秦师遂东(东:)
(3)句式:①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③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3、研读及思想内容把握
(1)蹇叔一共有几次说话?
(2)为本段选一小标题()
①蹇叔哭师;②蹇叔谏袭郑;③蹇叔论战。
(3)蹇叔“谏袭郑”基本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哭秦师”中蹇叔有哪些预见?(用原句回答)
(4)两场面中表现了秦穆公和蹇叔怎样的性格?
蹇叔:
秦穆公:
(5)秦穆公为什么不听蹇叔的话?
4、全段内容概括与大语文引伸
①《左传》写战争有一个什么样突出特点?
②“殽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③仿此段写一段文字评论美国打击恐怖分子战争?
例文:武力打击恐怖活动,无乃不可乎?劳命伤财,伤及无辜;恐怖分子身藏暗处,敢死不要命;战争一升级,势必引起世人恐慌,世界动荡,其挑起世界大战,也不一定。况且美国四处国际警察充任,其发战争财狼子野心,谁人不知?
恐怖活动着实可恨,但武力打击也决非唯一之举。何不坐下来依靠政治手段解决恐怖矛盾,还世人一个宁静的生活,给世界一方和平空间?
④作业:口译下面一段文字。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