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吴可)
浅谈隐喻
浅谈隐喻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Lakoff&Johnson ,1980)。由于东西方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差异。本文将对由于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等的不同所导致的东西方隐喻模式的差异进行一些探讨。
标签:隐喻文化差异
一、引言
“隐喻”是人人都无法回避的,它就像是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每日与我们如影随形。
假如一天晚饭后你去朋友家,一见面他便问:“吃了吗?”你回答:“吃了。”他马上手指沙发:“坐。”于是,你坐下,两人开始聊天。显然,这是十分常见的日常口语对话,大家早就习以为常,相信没人会对此提出疑议,更没有人会去追究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涵义。朋友问你“吃了吗?”只是一个表象,或者就是一个喻体,他不是直接打比方,而是用了隐喻。我们不妨进入此短语的内部:首先,他是在表示关心,担心你如果没吃饭会引起饥饿。其次,如果他正在用餐,势必邀请你一起吃;如果他这时刚刚吃过,而你来晚了,你回答说还没吃,则意味着他要为你准备一顿。另外,他也可能只是寒暄、应酬,因为吃饭时间已经过了,这样问就只是单纯地打个招呼,仅此而已。虽然有时我们觉得这样的问题纯属“废话”,但此类“废话”却透露着大量信息——你与他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你是不是受欢迎等等。
无疑,上面谈到的这些意思都是“话外音”,也正是隐喻所“隐”之意。肯定有人会听不见,也肯定有人在你话刚出口就已了然,这就是会意。对空白的倾听表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如同前面你回答“吃了”,朋友说“坐”,你们不假思索地就理解了对方语言所省略的种种。从这个最平常的例子中就可以感受到隐喻的威力:“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Lakoff&Johnson,1980)
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有很大的影响。隐喻是一种表达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或类比,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事物和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不同,因此隐喻的翻译也会存在差异。
首先,中西方文化的比喻方式不同。在中文中,常使用四字成语、典故等比喻方式,而在西方语言中,常使用具象化的比喻方式。因此,当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比喻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其次,中西方文化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有差异。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喜庆、热情等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则代表危险、警告等意义。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注意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差异,避免翻译错误。
最后,隐喻的翻译需要结合上下文来进行。隐喻所传达的意义往往是通过上下文来体现的,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在翻译时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结合上下文来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1/ 1
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
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
王 寅1,李 弘2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隐喻研究,如同语义理论一样,绝不是西方学者的专利,通过中西隐喻研究对比可发现,我国古代哲人早就意识到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比当今西方学者所提出的隐喻认知理论约早2500年。隐喻的工作机制与语言的工作机制有相似之处,都是基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因而提出“五位一体认知机制”的设想,可从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这两方面论述隐喻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隐喻;工作机制;中西对比;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3)022*******
Metaphor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and Its Working Mechanism
WAN G Y in 1,L I Hong 2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Prov.,215006,China )
Abstract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works of the sages in ancient China ,the earliest about 2500years ago ,contain luminous thoughts on metaphor.The sages elaborated on the function of meta phor in langu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inking.Their ideas virtually foreshadowed those of contem porary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comparison above asid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hypothesis of “Quintuplet 2in 2one ”on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
隐喻与存在
作者简介 : 丽茜 , , 江大学 国际文化学 系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 钟 女 浙
当今 社 会 处 在 生 存 意 义 的 衰 竭 状 态 中 , 于 “ 关 为 何 而 活 ” “ 存 价 值 何 在 ” 问 题 , 前 时 代 提 供 给 ,生 等 从 我 们 的 答 案 已 多 半 被 消 解 。 是 , 在 本 性 上 却 又 不 但 人 能 忍 受 生 存 意 义 的 缺 席 一 人 之 所 以 是 地 球 上 最 高 一 级 的 存 在 者 , 个 重 要 原 因 就 是 他 的 行 为 是 具 有 意 一 义 的 。 有 在 意 义 之 光 的 烛 照 下 , 的 生 命 才 显 得 饱 只 人 满 生 动 , 有 价 值 。 在 给 予 意 义 的 活 动 中 , 人 的 生 具 个 存 才 得 以 与 周 遭 的 事 物 息 息 相 通 , 不 再 只 是 宇 宙 他 中 一 粒 偶 然 的 微 尘 , 是 参 与 了 宇 宙 、 会 发 展 的 一 而 社
欢 乐 而 富 有 。 此 , 们 不 得 不 寻 找 建 构 新 的 生 存 意 因 人
觉 的 意 义 , “ 华 流 瓦 ”2 形 容 月 光 如 水 的 “ ” 如 桂 _中 流 字 的 通 感 义 ; 三 层 是 由 语 词 所 在 作 品 的 语 境 临 时 第 给 定 的 意 义 , 方 “ 亮 落 下 了 你 还 有 太 阳 , 春 落 比 月 青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摘要本篇文章介绍了隐喻的根本含义,详细列举了隐喻在西方文学中的运用,揭示了隐喻主要功能和特点,并分析了隐喻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掌握认知规律、丰富语言文学表达功能、运筹帷幄地把握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特征。
关键词西方文学隐喻运用
一、隐喻的根本含义
隐喻,也叫“暗喻〞,是指隐藏的比喻,隐喻一般都不明显。从结构上来说,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就是隐喻,即原始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在两个域之间潜在相似性和语义迁移的激活。从功能层面上来说,用一种事物去经历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便是隐喻的本质。隐喻所表达的是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
“隐喻是将明喻缩减到一个词的一种简化形式,这个词被投放到一个看似属于它,其实并不属于它的位置。〞隐喻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隐喻被称为根本隐喻或根本隐喻,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是修辞形式的广泛运用,同时也是语言的概念得以充分表达的重要条件;而狭义的隐喻是指用另一种思想内容的名称来替代原本的思想内容,而且这种做法是有意而为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曾经这样定义,说隐喻是将某一事物的构成转移为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这种转移的方式可以是附属到种或者是从种到属。有些学者这样解读隐喻:“隐喻充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不仅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而且还蕴含在思维和行动中。〞
二、隐喻的主要派别
夸美纽斯提出了关于“种子〞的隐喻
“种子〞隐喻指的是“神圣可教性〞,它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被提出,成为其认知思维的重要根底。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分析了“种子〞的隐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其指出人是一切事物中最完整、最高贵、最美好的。其次,其提出了美德、博学、笃信三者种子,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从而使人更加敬重上帝、领悟生活,按照道德规律而生存。
隐喻认知与中西文化比较
发 与帮助 。西方 的隐喻研究大致经历 了修辞研究 ( 今人对隐
喻 的了解大 多即停 留在这 一层面 ) 、诗学研究、语 言学研究、 哲 学研究及 多元跨学科的综合研 究等五个发展 阶段 , 中产 从
生的“ 比较说” “ 、替换说” “ 、互动说” 。在隐喻的性质 、 原理、 机
么,只有在 一定 的语境 中才可能产 生隐喻 ,孤立的词不可能
( 审美 的批评 的方法) “ 、 文化研 究” 多元 的跨学科的方法) ( 。 此外 中国学者还提 出 “ 阐发 一对照研究”( 异同比较) “ 、 文学
一
文化对 话”等研究方法。 随着比较研 究的广泛深入 , 更多
Q ! :
【 文章 编 号 】1 7 —8 2 2 0 )3—0 1 6 1 0 X(0 6 0 0 3—0 2
隐喻认知与中西文化比较
洪 民
( 解放 军汽车 管理 学院 基 础部 , 安徽
蚌埠 2 3 1 ) 30 1
【 摘 要】本文对英语 学习过程 中常见的 “ 隐喻”的修辞方法进行概念探讨 、分析 ,并重点探 究隐喻认知与文化比较 的关 系。通过中西文化的对 比以及 隐喻在 不同文化 中的运用和体现 , 明隐喻 所涵盖的不容忽视 的概念 范畴。 说 【 键词 】 关 隐喻 ; 隐喻 认 知 ; 化 比较 文 【 中图 分 类 号 ].3 . 1 C 3 4 6 【 献标识码】 文 B
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试论西方文学中隐喻的运用
摘要本篇文章介绍了隐喻的基本含义,详细列举了隐喻在西方文学中的运用,揭示了隐喻主要功能和特点,并分析了隐喻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掌握认知规律、丰富语言文学表达功能、运筹帷幄地把握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特征。
关键词西方文学隐喻运用
一、隐喻的基本含义
隐喻,也叫“暗喻”,是指隐藏的比喻,隐喻一般都不明显。从结构上来说,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就是隐喻,即原始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在两个域之间潜在相似性和语义迁移的激活。从功能层面上来说,用一种事物去经历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便是隐喻的本质。隐喻所体现的是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隐喻是将明喻缩减到一个词的一种简化形式,这个词被投放到一个看似属于它,其实并不属于它的位置。”隐喻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隐喻被称为基本隐喻或根本隐喻,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是修辞形式的广泛运用,同时也是语言的概念得以充分表达的重要条件;而狭义的隐喻是指用另一种思想内容的名称来替代原本的思想内容,而且这种做法是有意而为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曾经这样定义,说隐喻是将某一事物的构成转移为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这种转移的方式可以是从属到种或者是从种到属。有些学者这样解读隐喻:“隐喻充斥在人
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不仅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而且还蕴含在思维和行动中。”
二、隐喻的主要派别
(一)夸美纽斯提出了关于“种子”的隐喻
“种子”隐喻指的是“神圣可教性”,它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被提出,成为其认知思维的重要基础。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分析了“种子”的隐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其指出人是一切事物中最完整、最高贵、最美好的。其次,其提出了美德、博学、笃信三者种子,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从而使人更加敬重上帝、领悟生活,按照道德规律而生存。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范文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范文
隐喻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之一。语言学的所有理论都来源于
生活,是生活的归纳。支撑理论实例也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
生活中的实例演绎着这些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下面是中西文化背景
下的隐喻。
英国著名的修辞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
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隐喻让人类本已博大精
深的语言显得更加丰满。西方对隐喻开始有系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
到公元前300年的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
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其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
然而,从隐喻研究的发展史看,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远远突破了修辞学的限制。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主要围绕“隐喻的修辞学”角度展开研究,这一阶段大约从公元前300年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30年代;第二个阶段是“隐喻的语义学”研究
阶段,主要研究方向有两个:第一是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进行
语义研究,第二是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大约持续了40
多年,直到70年代初期;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西方学者开始从多角度、多层次,更为深刻的对隐喻进行研究与探索,如:认知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语用学角度、符号学角度、
现象学角度、阐释学角度等。
我国系统的隐喻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由于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加强,我国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也开始对我国学者有关隐喻的论
述进行发掘和整理,对隐喻现象研究的范围、兴趣和研究水平正逐
步提高。
在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泱泱大国里,与隐喻有关的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和精彩性呼唤着我国各界学者对其进行深入探索。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作者:陈婷婷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1期
内容摘要:隐喻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不仅从隐喻理论本身出发,更有结合其他领域如外语教学、语料库等进行研究。本文简述了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主要观点。
关键词:隐喻认知
隐喻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尤其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更成为当前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并逐步涉及到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探讨。
一.国外隐喻研究
在现代西方隐喻研究著作中,metaphor(隐喻)可以指语言中的隐喻性文字表述,或者指制约语言隐喻性表述的思维机制,甚至指概念化过程本身。国外的隐喻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替代论
最早的隐喻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直接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词之间属于一种对比关系。这种替代论把其看作是加工语言的手段,而没有把隐喻和人类的语言交际结合起来,缺陷在于难以确定准确的替代方式,仅仅分析了可以互为取代的可能性。
2.比较论
亚里士多德由替代论发展形成比较论——隐喻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或者说是明喻的缩略,这种理论符合人们的直觉。与替代论相比,比较论将隐喻研究置于更大的拓展空间;但仍局限于语言本身,并没有涉及到人的思维和符号的使用问题,这明显区别于我们现在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3.互动论
1936年,Richards在《修辞哲学》中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他认为:1)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2)隐喻存在两个方面:主体和喻源。由于主体和喻源这两个成分的概念中存在着共同点,因而主体和喻源之间可以产生互动。(胡壮麟,2004)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作者:孙成统孙彩媛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12期
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藏于丰富的语言现象背后,它是语言的内在机制。在隐喻这种极具民族色彩的语言现象中也必然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隐喻的差异的分析,努力展现它们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隐喻文化内涵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中西差异
在人类文明演化发展的长河中,语言一直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经过世代的文化累积与嬗变,每一种语言都演化成为极其复杂的包罗万象的系统。语言的复杂性及其深刻性并不在于其外在的机制层面,而是深刻植根于支撑其生存、推动其发展的内在机制——文化。语言只是一种沟通媒介,在它体内流淌的是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的文明血液。语言承载着文化之重,目睹着人类文明千年的风雨历程。种种色彩斑斓的语言现象则呈现着厚重的文化积淀。隐喻作为人类表达自身思想、促进人际沟通及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为便于下文的展开,在此有必要做一个铺垫式的说明,即本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隐喻研究方法,不具体区分明喻、暗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格,而是把它们都纳入隐喻的范畴,从而便于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探讨。
西方有关隐喻的研究的历史已较为久远,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对隐喻做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隐喻是天才才能使用的表达手法。其后的大批学者一直孜孜探求着其这一神秘语现象的真谛所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学者们认为,与其说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类认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因思维能力的限制以及语言表达形式的有限性,人类在认识新事物时通常用现有的概念或经验来进行表达。这就是隐喻最初产生的原动力。这种带有隐喻表征的思维方式,其前提是存在跨经验域的相似性,两个不同的经验域之间并无既定的相似性,其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漫长过程,在人类生产活动和语言的发展中,在思维联想(association)的基础上,一些习惯性的隐喻逐步地形成了,经年累月,一些隐喻的文化理据已经很难再通过直观思考辨认出来。上述相似性来源于思维,它们的存在、嬗变还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宗教等背景,因而,隐喻与生俱来便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另一方面,生物共性决定了人类思维上的共性,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又都通过社会群体的方式生存,不同地域的人来对于自然和社会必然有着许多相同或近似的认知。因此,不同民族共用很多相通的隐喻,在文化上的形成了重合,同时,对于同一个概念不同的民族可能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隐喻用法和审美取向。这就是文化间的冲突现象,也是存在于一种严重制约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以下的内容将着力探析隐喻背后所隐含的、存在于中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差异。
文学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文学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作者:盛丽芳
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27期
摘要:隐喻这种言语现象在现实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它从实质上已渗透到现代人赖以思考及活动的现实生活。多数言语研究者一直热衷于并密切关注隐喻的研究,并且此研究已冲破修辞学的视角逐渐扩大渗透到文学作品范畴之内,向着多范畴、多角度及多层次的方向稳步发展。本文大致介绍了隐喻的研究背景,并且深入研究隐喻在文学文体中的应用以及对于隐喻的翻译。
关键词:隐喻;文学;翻译
隐喻不仅仅就是一种比喻的语言形式,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充分反映了这一民族的思想形式及描述当今世界的视域。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发行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从而开辟了研究隐喻的新视角。他明确指出:“隐喻是一种语言问题,同时也是思想和逻辑推理的问题,而语言也只是占第二位的。”,“实际上,隐喻就是束缚人类思想和举动的概念系统。”,“咱们的概念框定了咱们的感觉、咱们在这一当今世界上的行为以及咱们和别人的互动关系”。在翻译范畴里,保障目的语国家的读者获得与原语国家的读者一样的感受是翻译应该谋求的目的之一,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并且以此作为重中之重。
一、文学中隐喻的翻译
纽马克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语翻译给译者皇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其进行修改,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林林总总,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这说明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包涵了语言文化、社会、思维的问题。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英汉隐喻对照及隐喻的作用
——以《骆驼祥子》为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汉字是有限的,汉字组合衍生出来的词和句子的意义却是无限的。老舍先生著名小说《骆驼祥子》仅用了2413个汉字,将其扩展成一部近十万字的小说形式,传达了无限的意蕴。据统计,我们常用汉字的使用区间大约是2500到7000之间,那么我们是如何在这些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组合中领悟到不同的意义呢?
许多词语和句子并不是只有一种含义,而是有多重含义,这其中就包含字面义和隐喻义。隐喻现象具有普遍性,语言据其本质而言存在隐喻性,因为它们的原义都可以追溯到某种具体的意义。
对于隐喻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念,对隐喻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而概念隐喻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为人们理解隐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触发人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探讨隐喻的翻译。
隐喻类推与人的主体感受密切相关,人利用自己的主观判断,依据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类推。隐喻类推的思维方式是用我们熟悉的事物(经常用人的身体的某部位)来指称不熟悉的事物,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指称抽象晦涩的事物,英汉词义的变化大多是基于事物之间相似性的类比推理,即使在翻译具体作品的过程中对喻体的表达存在不同的形式,但英汉语言之间仍存在相同的概念隐喻、相似的概念隐喻和文化限定性的概念隐喻。如: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汉英隐喻相互借用
根据 L kf等人的经验 主义认 知观 , 知主体 的身体 经 ao 认 验在认知发展中起 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 象概 念的形成 源于 抽
认知主体在环境中的身体经验 , 反复 经历 的体 验导致概 念隐
喻 的产生 。本质上体 验具 有文化性 , 人的认 知也是如 此 。由 于认知主体 的身体经验、 思维和认知 是在一定 的社会 历史文
文化环境 中产生并受其影响和规约 , 因而具有文化性。中西之 间文化相 互交 融使 得汉语本族语者 和英语本族语 者之 间产 生 了
共 有 的文 化 基 础 、 验 基 础 和 概 念 系 统 。 因此 , 英 语 言 能够 相 互借 用 对 方 隐喻 。 体 汉
关键词 : 隐喻 ; 认知 ; 中西文化 ; 汉英语言 中图分类号 : 0一 5 H O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7 20 )8— 8 0 17 6 4 (0 9 0 0 3— 3
本文 系四川省教育厅 重点项 目“ 基于认知语 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隐喻研 究” 项 目编号 :8 A 5 ) 究成 果 ( 0S 05 研
【 作者 简介 】 黄远 竞(98 ) 男 , 17 一 , 四川 自 贡人 , 英语语言文学硕 士, 四川理工学院外语 学院助教 , 究方 向: 知语言 学和 研 认 社会语 言学。云虹( 97一 ) 女 , 16 , 四川 自贡人 , 士, 硕 四川理 工学院外语 学院教授 , 究方 向: 研 外国语 言学和跨文化 交际。
浅析概念隐喻中的中西文化认知异同
浅析概念隐喻中的中西文化认知异同
作者:邹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5期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的重要认知工具。隐喻的形成反映了特定的文化特性,构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因而,隐喻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以分析个别隐喻为基础浅析造成中英概念隐喻异同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隐喻;认知;中西;文化
作者简介:邹妮(1985.1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5-0198-01
1、引言
语言反映着特定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概念隐喻也植根于特定的文化中。文化因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社会体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具有其独特性。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更与独特的文化紧密相连,也正是语言使得独特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同时,语言也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文化异域性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造成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缺失和概念缺失。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不仅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我们的思维和活动中。美国著名认知学者雷柯夫(Lakoff, 1980)指出:“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上的。”“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 (Lakoff, 1980)。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并从客观上促进了人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中西动物隐喻
(一)动物域到人体域的映射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隐喻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点,从相同点来看,英语和汉语中由同一种动物产生的隐喻义具有基本对等的现象。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狼”这个词,汉语中“狼”经常被用来形容贪婪狡猾的人,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等。同样,英语中wolf这个词也用来形容残忍凶狠的人,贪婪的人,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再如,汉语中‘驴’经常和愚蠢联系起来;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226
2019年27期总第467期
ENGLISH ON CAMPUS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文/于 辉
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概念结构中。隐喻是“以另一种方式理解和体验一种事物”。(Lakoff,1980)
至于隐喻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难分辨哪一个
较好。但毫无疑问,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作为翻译学习者,应在翻译过程中注意文化对等。
二、英汉隐喻对比
隐喻无处不在,“四分之三的人类语言具有隐喻性特
征,”(Newmark,2001)“这种特征不仅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反映了人们生活的世界文化模式。”(Quinn,1991)因此,隐喻翻译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本章简要比较了英汉隐喻的异同。
1.英汉隐喻的相似性。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特征,具有相似的生态环境。这些基本的语义概念在其语言体系中也含有一定的“共性”。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隐喻。一般来说,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隐喻在方位、地域和文化交融方面的相似性。
位置隐喻是指通过参照维度取向的概念来建构的一系列
隐喻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左”表示犹豫和含糊不清,“右”通常表示确切的肯定。例如,在英语中,“a left-hand
decision”的意思是“优柔寡断”,“a right-hand man”的意思是“得力的人”。同样地,在古代中国,当大臣们访问皇帝时,高阶官员总是站在低阶官员的右边。
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有着类似的生存需求和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人类文化会在不同的区域同时发生并共存。这些共性许多都体现在语言中,表现为大量的语言等价性或语义相似性。例如: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浇油);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
中西方隐喻文化研究及文学翻译的隐喻探析
作者: 张悦清[1] 田英涛[2] 王建富[2]
作者机构: [1]防灾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北三河101601 [2]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203-20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隐喻研究 文化研究 中西方 文学翻译 古希腊时期 《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 西方修辞学
摘要:隐喻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西方文化发展中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期间五个历史时期。在西方,隐喻文化的研究也非常频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说莎士比亚的封笔之作 《 暴风雨 》 中岛上的世 界和现实世界具有相似性, 莎士比亚通过独特的 方式将小岛和英国教堂联系起来……向观众表 明它只是一个隐喻的存在, 而其对应物就是当时 英国的教堂。 它们是紧密联系的, 可以将之看作 现实世界的隐喻性存在。 剧作家用文学创造了一 个让后人去破译的隐喻系统。 “ 丰塔尼埃注意到隐喻源于我们周围的一 切东西, 源于所有现实的东西与想象的东西, 源 于心智的或精神的存在物以及物理的存在物。 丰塔尼埃也注意到隐喻可以适用于思想的所有
社会发展研究院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副研究员。 ( 江西南昌
一、 有关西、 中方隐喻研究 从事文学翻译多年,常深受困扰的并非传 统意义上被讨论得娴熟的许多东西,而是被一 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羁绊着。从文体学的大 门慨然而入, 突然领悟到—— — 隐喻的暗示。 “ 隐喻现象的高度跨学科性和高度复杂性 给隐喻下一个差强人意的定义完全可以耗费一 个学者一生的精力,有研究者称之发现了 +!) 种定义,而这也只是全部定义的冰山一角”! 西 方的隐喻研究源远流长,从柏拉图时代至今已 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即: 古 希腊—— — 罗马时期,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 +/ 至 +$ 世纪、 !" 世纪上半时, !" 世纪下半时。在
! "#
!"#$%"
Biblioteka Baidu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的概念, 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统,并将此隐射到未知 的领域, 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这就是为什么 在科学思维中, 在对新概念的探索和阐述中, 隐 喻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手段的原因。 三、 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视野 从文学翻译心理的认知角度切入则认为, 隐喻是一种在一类事物的暗示下谈论另一类事 物的语言行为,是以此类事物把握彼类事物的 心理活动, 充满着 “ 想象” 因素, 是运用符号的文 化行为,感觉材料的配合,语义的转移或者借 用。所谓把握指的是感知、 体验、 想象、 理解、 谈 论的总和。去体会文学文本中表现出的语言现 象暗示出更具深意的心理现象,而任何心理现 象都是文化现象的深层性展示,其进程中表现 了两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两类事物或明或 暗的联系中生成新意—— — 即翻译文本初萌的前 题。 理查兹指出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 间的交流 ( , 是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 ( 。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日常 #%*")*&#!’") 生活中无处不在, 不但在语言中, 而且在思想行 为中, 绘画、 音乐、 雕塑、 建筑物都可以作为隐喻。 , 以一种隐蔽的几乎 而“ 词与物 ( +’%, *", -!".) 未曾被思考的, 并且终究不可思议的方式相互归 ” 海德格尔 《 / 0111 ) 属。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 比
江西社会科学
!""#$ %"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吴 可
沉浸在问题与思考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内已找不到答案,而这即是隐喻由 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段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的前提和原因。 本文概述了二千多年来中西方隐喻文化研 究的历史、 现状的进程; 作品和观点以及 $" 年代 !" 世纪 #" 年代后期西方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的代表人物、 首次亮出 “ 隐喻学 ” 旗号的中方代表人物、 作品和观点。对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观点 亦进行了借鉴,将隐喻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实践理论中,并提出了非传统的文学文本翻译实践的思维方式 与观点。 % 关键词 & 隐喻; 隐喻背景场; 文学文本翻译 % 中图分类号 & ’" ( ") 吴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0 ( ", 00""+0 ) 可 1 +$)) — 2 , 女, 江苏南京人, 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与
! 同在的一种生存方式。”
从本质上讲隐喻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 种感知 ( :-,=-:07*1)和形成概念 ( =/>=-:07*1?@-) 的工具。如果语言表达的概念是隐喻性的, 通过 视觉手段表达的同样概念也是隐喻性的。语言 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 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隐喻是我们探索、描写、 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有力工具。隐喻可以帮助 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或者 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文学 中的隐喻常常利用全新的观点来重新描写我们 日常生活中的经历。黑格尔认为, 因为人们需要 利用 “ 感觉” 现象来表达 “ 精神” 现象, 所以产生 了隐喻。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四维的空 间, 但人们所能感觉的却是一个三维的世界。因 此我们所能感觉的已经不是现实本身,而是我 们的经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映射。柏拉图断言 人类将永远不可能看到真正的世界。人类的认 知能力不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还受 到自身感知器官结构的限制;人类的经历不仅 相当有限, 而且具有伪证性。因此, 人类要认知 周围的世界, 探索未知的领域, 就需要借助已知
在 此意 义上 讲它 又是 人类 认知 生活 所依 赖的 ‘ 概念隐喻’ 。作为思维的母源, 它不但以被否定 ( 扬弃) 的形式而 ‘ 在场’ , 并且在思维进化过程 中持存自身, 因此它又是一种伴随性的 ‘ 野生思 维’ ;最后,理性思维必须通过隐喻方式而刷新 旧有思维模式, 创造 ‘ 新科学’ 实现人类思维的 自我超越, 因此它又是一种前瞻的、超验的 ‘ 诗 性思维’ 。总而言之,它既是人类认知的坚实起 点, 又为我们指点出依稀可见的认知彼岸, 并同 时作为隐喻中介而交通游弋于这两种不同的自 我‘ 身份’ 之间;它不仅自身体现为转换生成的 隐喻存在—— — 即所谓 ‘ 隐喻思维’ —— — 而且它也 体现了人类在世的 ‘ 转换生成’ 隐喻形态。隐喻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如果把思 维视为一种特殊的存在,那么它甚至是与人类
! "#
江西社会科学
!""#$ %"
世界的工具。在心理分析家看来, 大脑活动基本 ( 过程主要服务于 “ 本我” , 作为发泄自由的、 &’) 运动的心理能力。它利用粗糙的类推和联想型 的象征形式, 置现实世界的时间、 空间和逻辑一 致性于不顾,大脑活动第二过程主要是为 “ 自 ( 服务的。作为一种表达式, 它具有理性 我” ()*) 化、 概念化和分析特点。它利用更高、 更抽象的 话语形式,如普通的词汇语言和标准化的数学 标号。罗杰斯指出, 基本过程大脑活动和第二性 大脑过程活动的区分对我们发现诗歌语言的本 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为诗人大量使用基 本过程的思维方式, 表达的手段就是隐喻。而在 充满着诗歌激情与特性的文学文本的翻译过程 中,要求译者与原文本作者的大脑使用基本过 程思维方式同步,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会理 解文本的隐喻式表达,译者也只有让自己沉浸 在文本设置的大的隐喻背景场中去体验,去感 受, 进而才能做出精深的表达, 这也许正应合了 钱钟书的 “ 化境说” 。能够引起译者大脑中这种 认知和情感平衡震荡的最小语言单位是隐喻, 每一个隐喻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小小的谜语, 换言之,每一个隐喻都包含一个内在逻辑伪证, 都要 求译 者从至 少两 种不同 或多 少有点 不相 容, 以及某种蕴涵关系中去理解其定义。
!"#$%"
! "#
江西社会科学
!""#$ %"
以后 的隐喻 书目凡 &’%( 种 、勾特 利 ( )*+,-* ( 的《 隐喻语言》 ./*012) 34- 5*,67*6- /8 9-0*:4/,) 等等。与此同时, 有关隐喻关键词、 儿童语言习 得、 政治话语、 商业广告用语的隐喻专著也源源 问世,研究的触角逐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可以预料, 这股隐喻研究热潮还将持续相 当一个时期。 中国的隐喻自成格局,它同样贯穿渗透了 中国的古典美学、 诗学乃至伦理哲学研究, 可分 为三大发展阶段, 秦汉以前为第一阶段, 重点为 认知哲学; 汉魏至唐宋时期为诗学研究阶段; 宋 代以降至清末为修辞研究阶段,《 周易》 、《 文心 雕龙》 与《 文则》 代表了这三种隐喻研究的最高 成就。清末民初至 !" 世纪末属于转型期。%;&; 年之前,传统隐喻研究逐渐挣脱本土诗学及修 辞学的藩篱, 向西方隐喻研究范式靠拢, 并同时 进行初步的参照比较和汇通研究。 !" 世纪 <" 年 代以来,汉语学界着重引进西方当代隐喻理论, 同时进行互证、 互补的比较研究。;" 年代以来, 致力于介绍、评述西方隐喻语言学及认知哲学 研究成果,佐以对本国隐喻语料进行整合研究, 陈望道的 《 修辞学发凡》 、 朱自清的 《 语言志辨》 、 朱光潜的 《 诗论》 、杨文虎的 《 隐喻思维机制论 ( 析》 、 束定芳的 《 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 %;;") ( 目标、 方法和任务》 首次亮出了 “ 隐喻学” %;;#) 的旗号,季广茂的 《 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 》 ( ( , 张沛的 《 隐喻的生命》 等即其中 %;;<) !""&) 的代表。从研究现状看, 基本上同西方的隐喻研 究处于同一水准。 二、 对隐喻文化关注的实质 对隐喻文化关注的实质是对隐喻思维的关 注。“ 隐喻思维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从 发生学意义上讲,它是人类童年 ( 原始人或儿 童) 的思维方式, 因此它是一种 ‘ 原始思维’ ; 就 其非理性、非逻辑的工作机制而言,它是一种 ‘ 密索思’( 神话思维) ;它是理性的感性 ‘ 源文 件’ 和人类初步 ‘ 格式化’ 客观现实的驱动程序,
这五个历史阶段中共产生四种共时性隐喻研究 模式: 隐喻的修辞学—— — 诗学研究、 隐喻的诗学 —— — 语言学研究、隐喻的语言哲学—— — 人类学 研究以及隐喻的认知研究—— — 多元研究; !" 世 纪 )" 年代隐喻进入平面化多元研究高潮, #" 年 代后期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其主要代表人物 及作品有法国符号学家保罗・利科 ( 3456 789 活的隐喻》( :;<5=) 的 《 >4 ?<64@A;=< B8C<) ( , 从修辞学、 哲学、 语义学等角度对隐喻 +$#)) 进行了跨学科的总结与考察;开创 “ 隐喻概念” 与 “ 体验 ” 认知一派的雷考夫与约翰逊合著的 《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D;@A;=E F< >8C< GH) ( 、诺本等人编辑了裒辑 !" 世纪 #" 年代 +$-")
" 7” 东西转移到第二种东西。
四、 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感知 在文学文本为我们提供的大隐喻场的背景 下, 激发对历史的回想, 重新回到文本人物所处 的历史年代,回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去探 索、 去展示内心深处隐藏最深的感触。弗洛伊德 据此认为, 文学家之所以伟大, 即在于他创作时 完全进入了 “ 潜意识”的境界,即进入所谓 “ 本 我” 状态, 没有 “ 自我” 与“ 超我” 的干扰, 只有文 学家才能写出人的本质。文学家还为我们精心 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背景场,让我们在不知 不觉中受到这种隐喻背景场的暗示,为重新还 原文学文本中作者 “ 本我” 深意的精神产物创造 了条件。 译者不仅可以在文本语言中发现相似性, 还可以在文本中描述的建筑、 衣着、 谈吐、 绘画、 人物性格中发现某种或隐或现的相似性。能够 充分将这些综合性隐喻暗示出的相似性予以分 辨、 感知、 体验、 想象、 理解, 并用另一种语言表 述出来,即需一种组织文学性很强的翻释语言 的天赋。 黑格尔认为隐喻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需要利 用感觉来表达 “ 精神” 世界,而弗罗伊德认为隐 喻是被压抑的不自觉的直觉冲动通过神秘的象 征形式的表达。隐喻语言提供了一种重组个人
!
对象。 他的五种隐喻 ( 02 将一个有生命的东西的 专有名词用于另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32 将无生 命的物理的东西的专有名词用于纯精神性的或 抽象的无生命的东西; 42 将无生命的东西的专 有名词用于有生命的东西; 52 以有生命的东西 喻无生命的东西的物理隐喻 ) ; 62 以有生命的东 西喻无生命的东西的精神隐喻 7 最终被归结为 ( 一对隐喻, 即‘ 物理隐喻 ’ 对两个有生命或无生 命的物理对象进行比较的隐喻 ) 与精神隐喻 ( 将 某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 将某种精神层面 的东西与某种物理的东西进行比较, 不管是从 第二种东西转移到第一种东西, 还是从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