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吴可)
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本文以“爱情隐喻”和“死亡隐喻”为例,探讨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普遍性以及从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旨在使教师们重视英语语言教学中的隐喻教学。
隐喻文化差异语言教学一、引言隐喻普遍存在,对隐喻的研究也源远流长。
在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对隐喻性质及功能的阐释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
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
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呈现出了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方式。
同时,隐喻与文化研究、隐喻的语篇作用以及专业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都是现代隐喻学研究的目标。
二、隐喻与文化若要真正理解隐喻与文化的构成关系,首先应该探讨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
它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常规的隐喻映合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存储在语义中,而且很可能作为语义的一部分存储在心理词典中。
隐喻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应被看成是一种认知网络,它超越个人的大脑,进入文化的范畴中。
其原因有二:第一,我们对隐喻概念的理解涉及文化经验的一些方面,其中有些是同体验经历相联系的;第二,隐喻的公共文化表征具有某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功能,它减轻了人们日常思维和语言使用的负担,表明隐喻思维和语言的一些重要部分既是内化了的心理现实,也是文化世界的一部分。
它与文化具有互动关系,同时又将某些成分反馈到文化中去。
文化对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从文化语境角度对比研究英汉隐喻
从文化语境角度对比研究英汉隐喻近年来, 隐喻已成为语言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隐喻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一阵热潮, 人们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哲学、认知学等方面对隐喻进行研究。
然而, 我们不能忽视隐喻也是一种普遍的话语现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因此, 正确地理解隐喻以及恰当地使用隐喻也是一门学问。
本文主要试图从文化语境角度来研究隐喻, 着重分析文化语境对英汉隐喻理解的影响, 进而比较英语和汉语中隐喻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这里所指的文化语境是广义上的概念, 包含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和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模式、价值体系等。
而支持这些理论所运用的例子都是生动的、典型的、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 希望会给读者带来亲切感, 进而在读者中产生共鸣, 这样更容易理解论文中所涉及的理论。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导论。
导论部分对隐喻在不同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提出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现实意义。
该部分主要介绍隐喻在语用学领域、语用认知领域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是正文, 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知识, 着重分析隐喻与文化语境的关系。
弗斯、韩礼德、斯波伯、威尔逊等专家对语境都有各自的认识和定义, 从中我们可以获知判断隐喻和理解隐喻都离不开语境, 而文化语境对隐喻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人们对隐喻的理解。
本章首先简要介绍语境以及语境在理解隐喻过程中的必要性。
其次, 本章着重介绍文化语境, 包括文化语境的定义、文化语境在理解隐喻过程中的必要性以及文化语境的功能。
最后, 本章介绍隐喻的知识, 以及隐喻和文化语境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英汉隐喻的相似点。
人类历史、情感等共有的知识以及人类本身和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决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有着近似的文化内涵, 由此进一步说明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共性。
本章主要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相似性, 着重从自然现象、动物、人体描述、人类情感及成语借用等方面列举分析这些“共同”现象在隐喻中的体现。
英汉语言差异在哲学作品隐喻翻译中的应用
英汉语言差异在哲学作品隐喻翻译中的应用游越(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摘要:隐喻在语言中广泛存在。
笔者根据On Wa iting 一书的翻译实践,指出隐喻翻译在哲学作品翻译中的突出地位,引入隐喻及相关翻译理论,结合英汉语言的特点与差异,从句子这一意义单位入手,利用钱钟书隐喻的两柄多边理论,从原著有关等待的隐喻中选取三种类比隐喻,探讨句子隐喻的翻译方法。
进而指出不同民族大量隐喻的文化重合现象,翻译时应保留原形象以直观重现本、喻体间的关联,并尊重译入语特点实现译作的流畅性、趣味性、可读性与感染力。
关键词:隐喻;翻译;哲学作品;英汉语言差异;差异化原则;文化重合现象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4-0139-04∗[收稿日期]2012-02-18∗∗[作者简介]游越(1976—),女,四川广安人,湖北医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化与翻译学。
———以《论等待》里的句子隐喻为例一、引言“隐喻即是用单一的字或词,让我们对两件不同事物的观感一同互动。
”[1](P93)隐喻语言占英语语言的四分之三。
[2](P85)因此,翻译作为“在一种语言里寻找一种同意的表达方式”,势必要处理大量隐喻。
[3](P113)哲学作品所涉知识面广、运用的理论多,内容抽象化程度高,与一般作品不同。
为将道理说得明白易懂、直观透彻,此类作品自然会大量借助隐喻这一形象的语言表现手段。
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哲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金岳霖在《论翻译》中指出哲学作品的“翻译即令不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之困难的。
”[4](P468)有学者指出:“哲学文本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哲学语言的含义多重性和语境的复杂性。
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在于语言的隐喻性质。
”[5](P38)翻译哲学类作品多了隐喻难题。
这增加了翻译的挑战性,又突显了隐喻翻译的质量与价值。
它既决定译本的可读性,甚至译本的质量与命运。
二、隐喻、翻译、英汉差异从英语词源学的角度可看出“隐喻”(metaphor )与“翻译”(translate )间的关联:metaphor 来自希腊语的metapherein ,meta与pherein 分别作over 与carry 解,carry over 意为“带/拿过来”,即“转移”(transfer)、由此及彼的转换;translate(翻译)源自拉丁语translatus ,意即“被转移”(transferred)。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沉浸在问题与思考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内已找不到答案,而这即是隐喻由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段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的前提和原因。
本文概述了二千多年来中西方隐喻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以及90年代首次亮出“隐喻学”旗号的中方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
对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观点亦进行了借鉴,将隐喻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实践理论中,并提出了非传统的文学文本翻译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一、有关西、中方隐喻研究从事文学翻译多年,常深受困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被讨论得娴熟的许多东西,而是被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羁绊着。
从文体学的大门慨然而入,突然领悟到——隐喻的暗示。
“隐喻现象的高度跨学科性和高度复杂性给隐喻下一个差强人意的定义完全可以耗费一个学者一生的精力,有研究者称之发现了125种定义,而这也只是全部定义的冰山一角”①西方的隐喻研究源远流长,从柏拉图时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即: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16至19世纪、20世纪上半时,20世纪下半时。
在这五个历史阶段中共产生四种共时性隐喻研究模式:隐喻的修辞学——诗学研究、隐喻的诗学——语言学研究、隐喻的语言哲学——人类学研究以及隐喻的认知研究——多元研究;20世纪50年代隐喻进入平面化多元研究高潮,70年代后期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其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法国符号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活的隐喻》(La Melaphore Vive)(1975),从修辞学、哲学、语义学等角度对隐喻进行了跨学科的总结与考察;开创“隐喻概念”与”体验”认知一派的雷考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ophors We Live By)(1980)、诺本等人编辑了裒辑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隐喻书目凡4317种、勾特利(Aadrea Goatly)的《隐喻语言》(The Larguage of Metaphor)等等。
从汉英语言对比看隐喻与文化模式的关系
从汉英语言对比看隐喻与文化模式的关系巫元琼【摘要】隐喻与文化模式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隐喻认知研究领域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有的观点认为隐喻是文化模式的构成要素,二者之间是从属关系;有的观点则认为隐喻仅仅反映文化模式,二者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事实上,在汉语和英语中,大量文化模式概念,尤其是抽象文化模式的概念,其形成都是隐喻性的,如借用空间概念和金钱概念表达时间,借用对容器加热的生活体验来描述情感等。
同时,文化模式也起着过滤器的作用,它在选择E惫喻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正是文化模式的过滤作用使隐喻一方面表现了文化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则更多地表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此外,部分隐喻,特别是新奇隐喻,具有创生新文化现实的能力,而这种新的文化现实又会进一步催生新的隐喻。
综而论之,隐喻和文化模式之间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互为共生的关系。
【期刊名称】《双语教育研究》【年(卷),期】2016(003)002【总页数】6页(P57-62)【关键词】隐喻;文化模式;汉英语言对比【作者】巫元琼【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隐喻和文化模式在描述人类认知系统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学界对隐喻和文化模式的关系问题主要存在两种理论,一种认为文化模式先于隐喻性理解而存在,即人们对于文化模式的理解主要是本义的,而非隐喻性的;另一种则认为文化模式,特别是关于抽象概念的文化模式,本身就具有隐喻性,它们由隐喻构成。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中不同隐喻的语言表达来审视相应的概念系统与文化模式。
我们认为,隐喻与文化模式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
一方面,一些文化模式,尤其是关于抽象概念的文化模式,其构成是隐喻性的;另一方面,什么样的隐喻形式会被选出来,则是由相应的文化模式决定。
同时,隐喻改变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因此也丰富了文化模式。
英语隐喻理解中的中西文化映射
作者: 吴承凤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隐喻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认知工具。
每个隐喻背后都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就会造成文化冲突。
人类文化的共性铸就了隐喻中的相似之处,中西文化各自的特性又造成了中西之间的差异。
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英汉语两种语言结构,理解隐喻本身的意思,更要深入学习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其喻义,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隐喻作对比分析,从而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隐喻识别与运用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隐喻识别与运用翻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尤其是汉英翻译,因为中英两种语言之间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汉英翻译中,文化隐喻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文化隐喻是指隐藏在语言表面之下的意义,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因此,在汉英翻译中,识别并运用文化隐喻是非常重要的。
一、文化隐喻的定义文化隐喻是指一种隐藏在语言表面之下的意义。
这种意义基于文化的共识和经验,与语言本身无关。
因此,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很难理解这种隐喻的意义。
文化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方式。
例如,“中国人的脾气很硬”,这句话中的“硬”指的不是睡觉时的硬度,而是形容中国人坚强固执的性格。
因此,如果译者没有了解中国文化,就很难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二、文化隐喻的特点1. 语言的隐晦性文化隐喻通常存在于语言表面下,需要通过一些其他的信息才能够理解。
因此,识别文化隐喻需要译者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够将信息从原文传递到译文。
2. 环境的依赖性文化隐喻的意义需要依赖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信息,并且往往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有意义。
例如,“兔子不吃窝边草”这个隐喻,只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因为在中国,窝边草往往被认为是比较干燥、凋落的草,不适合兔子食用。
然而,在其他文化背景中,窝边草可能被认为是优质的食品来源,这个隐喻就没有了意义。
3. 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相同的隐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红色”的意义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就截然不同。
在中国,红色代表吉利和红姑娘,是一个吉祥的颜色;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通常代表危险、暴力和火。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识别文化隐喻需要结合具体的背景情境。
三、文化隐喻的识别与运用汉英翻译中的文化隐喻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隐喻往往是词句背后的核心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识别并运用文化隐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文化背景文化隐喻的识别需要译者熟悉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信息。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的歌颂ꎬ表达了对革命终将胜利ꎬ以及光明未来的
不同的地域文化ꎬ其隐喻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ꎬ形
热切希望和坚定信念ꎮ 从« 西风颂» 中能够体会
成其民族特有的认知方式ꎬ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对
到雪莱的构思巧妙之处ꎬ译者借助隐喻的方式ꎬ能
于相同的事物ꎬ存在不同的理解ꎬ导致信息整合的
够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ꎬ将原著中所想
8 0
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33 卷
中的“ 喻体” ꎮ
1. 认知手段差异分析
方ꎬ唤醒沉睡的大地ꎬ祈祷着西风能够给生活在黑
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ꎬ借助对西风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ꎬ不同地域的国家有着
出于对目的语读者阅读省力的目的ꎬ译者通常需
认知不足ꎬ隐喻并非基于词语与主客观事物之间
要将源文中本来处于隐性含义的语句ꎬ采用显性
的系统对应ꎬ而是一种语言及文化模式的反映ꎬ东
形式表达出来ꎬ抑或是源语中处于显性状态的语
西方国家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ꎬ增
句ꎬ转化成目的语中的隐性方式表达出来ꎮ
[2 - 4]
战争走向胜利的最终条件ꎻ 在 “ 东 风 压 倒 西 风”
朝各代都有多种形式的官员选拔制度ꎬ而乌纱帽
作为朝廷官员的一大标志性特征ꎬ人人都希望能
够头 戴 乌 纱 帽ꎬ 乌 纱 帽 自 然 而 然 成 为 权 利 的 象
已经根深蒂固ꎬ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ꎬ各
图 1 语用顺应过程图
以气候为例ꎬ我国处于太平洋西岸ꎬ欧亚大陆
东部ꎬ春夏两季会由海洋吹来东风或东南风ꎬ温暖
而湿润ꎬ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ꎬ为此在汉语著作
中ꎬ多将东风用于美好的事物上ꎮ[9 - 11] 例如“ 万事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隐喻翻译策略
文 化 与 探 索
西 部 皮 革
2 0 1 7年 3月
中 西 方 文 化 差 异 与 隐 喻 翻 译 策 略
吴 志 焕
( 郑州 大学 ,河南 郑 州 4 5 0 0 0 0 )
摘 要 :隐喻是 一种 根植 于 文化 的语言 现 象, 有 着深 厚 的文化 内涵 ,它不仅 能够 体现 一个 民族 的 自然环 境 、历 史渊 源 ,而且也 承 载 着该 民族 的 宗教信 仰 、思维 方式 、价值观 念 等文化 信 息。 因此 , 要 想准确 地翻 译不 同文化 中的隐喻 , 首先 必须 清楚 隐喻 所 涉及
s p e e c h c o nt a i n i n g a n i mp l i e d c o mp a is r o n,i n whi c h a wo r d o r p h r a s e o r d i —
解 ,而 且有利 于对 隐喻 的理 解和 翻译 。 “ 我们 都 生 活 在 地 球这 个 现
的文化 背景 。本 文着 重阐述 中西方文化 差异 的理 解 ,隐喻 ,隐喻 翻译 并介 绍 了几种 隐喻 翻译 策略 , 目的是 使 译 者在 隐喻 翻 译 过 程
中加 强对 不 同社 会文 化的 重视 ,最终 达到 对 中西方 隐喻 贴切 的理 解 和表达 。
隐喻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隐喻的文化内涵及翻译论隐喻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内容摘要翻译是一种复杂而又富有吸引力的工作。
1.A.理查兹声称(1953),翻译很可能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一种活动。
因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涉及两种语言,同时也涉及两种文化。
表面上看,翻译是语际间的转换,实际上却是跨文化传达。
这点在译界早己达成共识,人们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认知工具。
由于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异同,因而其所使用的隐喻性语言必然蕴藏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隐喻的翻译就成为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纽马克,2001)。
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
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共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简要回顾了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当前翻译向文化转向的理论动态。
隐喻性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因此,探讨隐喻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主要从翻译的角度探讨隐喻的问题,包括隐喻的定义和类型等,并提出从文化角度划分隐喻类型的重要性。
这样划分有利于我们比较英汉隐喻中文化内涵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有利于寻找适当的翻译方法。
第二章主要分析比较了英汉隐喻中文化内涵的共性和个性。
阐明英汉隐喻中喻体和喻义之间存在着四种对应关系,即(1)相同的喻体,相同的喻义;(2)相同的喻体, 不同的喻义;(3)不同的喻体,相同的喻义;(4)喻体和喻义的缺失。
其中第一种关系对应文化内涵的共性,第二、三、四种关系则体现文化内涵的个性。
第三章探讨了隐喻翻译中文化传译的两种基本原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译入语文化为归宿,即外国化和国内化。
在实际翻译中,两者交替使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外国化,以促进文化交流。
在此原则指导下,本章详细探讨了处理隐喻中文化因素的一些具体翻译技巧:(1)保留原文的意象和喻义;(2)转换成译入语文化中的意象:(3)保留原文的意象+文内外补偿;(4)放弃原文的意象,直接揭示其喻义;(5) 放弃原文的意象和喻义。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的影响作者:申倩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18期摘要:隐喻被认为思想之间的交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本文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隐喻翻译的影响展开了讨论,对隐喻翻译与中西文化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总结。
通过直译、意译、添加脚注,三个方面对隐喻的翻译方法深入探究,实现促进构建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隐喻;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8-0024-02在语言表达中,70%的语言表达都来自于概念隐喻,由于各个国家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并承载着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因此,为了能够准确地对各国隐喻进行翻译,传达准确的原语信息,再现原语中的内涵和意义,需要清楚隐喻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注意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使中西方隐喻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
1 隐喻翻译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在各个国家中,语言与文化都存在必然的联系,语言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因此,隐喻作为一种生动的语言,包含当地社会中的文化信息,并通过当地独特的表达方式使用。
隐喻在各个国家广泛存在,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广泛应用,因此在对隐喻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完整地再现原语中的含义。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能够精准地对隐喻内容进行还原,不仅仅需要考虑文字方面的含义,还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避免翻译失误的情况出现,使中西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流。
2 中西文化的差异2.1 等级观念各个国家的文化是知识、经济、信仰的综合,在社会中暗藏着文化的影响,中国为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具有流动性差的特点,因此,家庭观念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中,主要表现为等级观念。
在西方国家中,由于古希腊文化具有自由、平等、民主的特点,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由于西方很早就进入商业化,人们对等级要求不严格。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汉英隐喻相互借用
文化环境 中产生并受其影响和规约 , 因而具有文化性。中西之 间文化相 互交 融使 得汉语本族语者 和英语本族语 者之 间产 生 了
共 有 的文 化 基 础 、 验 基 础 和 概 念 系 统 。 因此 , 英 语 言 能够 相 互借 用 对 方 隐喻 。 体 汉
关键词 : 隐喻 ; 认知 ; 中西文化 ; 汉英语言 中图分类号 : 0一 5 H O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7 20 )8— 8 0 17 6 4 (0 9 0 0 3— 3
一
、
引 言
指 出: 概念是通过 身体 、 “ 大脑 和对 世界 的体验 而形 成 的 , 并 只有通过它们才 能被 理解 。 在 语言 与现 实之 间存在 认知 ” 和概念这一 中间层次 。人们 通过认知 结构和范畴知识来接近 现 实。而隐喻都是基于身体体 验的 , 它是身体 、 验 、 经 大脑和 心智的产物 , 只能通过体验获 得意义 。由于隐喻 的认 知主体 生活在特定 的文化中 , 因此这种体验具有文化性 , 也就是说隐 喻具有文化性 。同时 , 文化对隐喻 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
本文 系四川省教育厅 重点项 目“ 基于认知语 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隐喻研 究” 项 目编号 :8 A 5 (98 ) 男 , 17 一 , 四川 自 贡人 , 英语语言文学硕 士, 四川理工学院外语 学院助教 , 究方 向: 知语言 学和 研 认 社会语 言学。云虹( 97一 ) 女 , 16 , 四川 自贡人 , 士, 硕 四川理 工学院外语 学院教授 , 究方 向: 研 外国语 言学和跨文化 交际。
要。 【 克罗伯和克拉克 洪 的文化定 义为现 代西 方许 多学者 ”? 所接受 。中国的《 辞海 》 广义和狭 义两 个方面对 文化 下定 从 义,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 在社会历史 发展过程 中所 创造 的 物 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 的总和 , 它包括物质文化 、 制度文化和心
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对隐喻的汉英口译策略的影响
理 困难 。 本 文 旨在 对 口 译 中 隐喻 处 理 的 复 杂 性 、 隐 喻 在 翻 译 中体 现 的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进 行 深 入 探 讨 , 举 例 分 析 并 归 纳 出 跨 越 文
特性 。因此 , 由于 中西 方 的地域 环境 有着 不 同的特 点 , 中西 民族 的人们 对相 同事 物可 能持有 不 同的看 法 。 例如 : “ 东风” 与“ 西风 ” 在 中西方 文化 中有 着完全 不 同 的文化 意象 。 由于 地理 位 置和 地形 条件 不 同 , 在欧洲, 西 风吹 来 时温 暖 宜人 。 东风 吹来 时则让人 感到寒 冷 刺骨 ,而在 我 国则与 欧洲 截然 相反 。 因此 , 在我 国文学作 品 中, 东风多有着 积极 、 进步 、 充满 希望 的意象 , 西风则多 指腐朽 、 没落 的事物 。 如陈 毅《 满 江红》 词: “ 喜 东风 浩荡 海天 宽 , 西风 落 ” , 在 此文选 中 , “ 东风 ” 暗指 新时代 的进步势 力 , 而“ 西风 ” 则指腐 朽 的旧势力 。而 在西方
族 的风 俗 , 蒙古 族 的一 般 百 姓牵 着 马 相 遇 时 , 常要 拍 拍 对 方 马的 屁股 , 摸 摸 马膘 如何 , 并 附带 随 口夸 上 几声 “ 好马” , 以博 得 马 主 人 的欢 心 , 可是 相 沿 很 久 以后 。 有 的人 不 管 别 人 的马好 坏 、 强弱 , 都 一 味地 只说 奉 承话 。 把 劣马 也 说成 好
直 接 影 响 口译 的 质 量 。 然而 . 口译 的 特 点 使 这 一 “ 谜 题” 难 以 破 除 。 口译 不 同 于
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分析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英汉隐喻在表达和理解上也呈现出诸多不同。
深入探讨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并分析相应的翻译策略,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提升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一)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和中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具体的宗教内容和信仰方式大不相同。
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圣经》中的诸多典故和意象常被用于隐喻表达。
例如,“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隐喻那些诱人但被禁止的事物。
而在中国,佛教和道教对文化的影响较大,像“临时抱佛脚”这样的隐喻,反映了佛教在人们思维和语言中的渗透。
(二)历史典故的差异英美国家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成为隐喻的来源。
比如,“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意指遭遇重大失败,这源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的惨败。
中国历史悠久,丰富的历史典故也被广泛运用在隐喻中,“鸿门宴”就常用来隐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三)风俗习惯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差异也导致了英汉隐喻的区别。
在西方,白色通常象征纯洁和美好,“a white day”表示吉祥的日子。
而在中国,白色多用于丧葬场合,常与悲伤、不祥相关。
(四)自然环境的差别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发达,很多与海洋、船舶相关的隐喻常见于英语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农耕在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瑞雪兆丰年”这类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隐喻十分常见。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较为直接和线性,注重个体和逻辑分析。
这在隐喻表达上体现为直接、明确。
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向综合和迂回,更强调整体和意境。
例如,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直接表达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一切,而汉语的“爱屋及乌”则更具含蓄和形象性。
从英汉文化视角看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摘要]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
隐喻相关论文的翻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
因此,我们在翻译隐喻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主要有:保留源语喻体和喻义,将隐喻转换成明喻,保留源语喻体并加注释,保留源语喻义而舍弃其喻体。
[关键词]隐喻;文化差异;翻译;英语论文范文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传统的隐喻理论仅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
但是随着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了“认知隐喻观”,指出隐喻是一种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渗透到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赖以存在的重要方式。
英语和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隐喻。
然而两种语言不但在语言系统和语言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语用上所受的制约也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因素的制约。
而隐喻作为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普遍现象,必然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英汉隐喻翻译时,必须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差异。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文化这一独特的视角探讨隐喻的有效翻译策略。
一、隐喻翻译与中西方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互为依存、密不可分,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离开特定的文化,任何语言都与人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里的隐喻更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本社会的文化烙印,深受其所从属的文化的影响。
隐喻,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现象,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众多的文化信息,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充分体现出来。
隐喻的翻译不仅要准确而有效地传达源语信息,而且要忠实、完整地再现源语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由于二者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存在更多的差异。
2021中英日常文化交流中的隐喻对比范文
2021中英日常文化交流中的隐喻对比范文 摘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使用隐喻。
本文在介绍隐喻的定义、类型等基础上,对比分析中英两种语言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隐喻现象,以期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中的隐喻及其内涵。
关键词: 隐喻;应用; 文化内涵; 英国语言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曾说,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隐喻,不使用隐喻,我们就无法描绘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物,甚至无法连贯地说上三句话(詹蓓,2003)。
由此看来,隐喻之于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很多情况下人们在运用时都不自知。
隐喻是当下语言学研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体现不同事物在不同语境下的象征意义。
作为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隐喻在文学创作中也经常被使用到。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Lakoff,1980),隐喻概念是语言构成的基础,它在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上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隐喻只是被狭隘地视为修辞学这样的边缘学科的研究对象(伍静,2019),因此,有关隐喻的传统理论和研究也仅仅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方法。
实际上,隐喻并非只是修辞那么简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语言学的转向和心灵哲学浪潮的出现,隐喻理论的研究很快引起了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的关注(陈凯莹,2019)。
隐喻学研究的热潮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其代表人物就是乔治·莱考夫。
他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涉及到人类的概念系统以及对概念系统的认识,是人们思维、行为或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总之,隐喻渗透在日常交流和语言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简单讨论中英日常文化交流中的隐喻。
1、隐喻的概念 1.1、隐喻的定义 隐喻又被称为“暗喻”,是文学创作经常使用到的语言修辞手法(周莉,2018)。
顾名思义,隐喻可以理解为隐含的、不明显的比喻,即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论隐喻认知视域下的英汉习语对比及双向翻译
论隐喻认知视域下的英汉习语对比及双向翻译
吴克炎
【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28)012
【摘要】英汉习语的对比与双向翻译研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是利用隐喻认知研究英汉习语之异同及翻译还不曾有专题讨论。
利用隐喻认知有利于对习语求本溯源从而深入分析掌握英汉习语的语源及语义,有利于把握英汉语习语之"形""义"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把握翻译的生成路径,更好地指导翻译研究。
【总页数】5页(P116-120)
【作者】吴克炎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英汉习语对比及其翻译的语用等效研究
2.英汉习语对比及翻译方法研究
3.论隐喻认知视域下的英汉习语对比及双向翻译
4.英汉习语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5.英汉动物习语对比及翻译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语文学作品的隐喻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呈现
外语文学作品的隐喻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呈现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隐喻宛如璀璨星辰,为作品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与深度。
对于外语文学作品而言,隐喻更是其灵魂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作者的独特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将这些隐喻准确而生动地呈现出来,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隐喻并非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装饰,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它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或概念相联系,以一种富有创造性和暗示性的方式传达深层的意义。
在外语文学作品中,隐喻常常是作者用以表达复杂情感、描绘独特景象、揭示社会现象的有力手段。
以英语文学作品为例,许多经典之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
比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绿灯”这一隐喻贯穿始终,它象征着主人公盖茨比对于梦想和爱情的不懈追求。
而在《老人与海》中,“大海”被隐喻为人生的舞台,“马林鱼”则代表着人生中的巨大挑战和成就。
这些隐喻不仅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深刻地反映了作品所诞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
当我们着手翻译这些外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这就可能导致隐喻在源语言中的意义和形象在目标语言中难以直接对应。
例如,某些在源语言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隐喻,在目标语言的文化中可能完全不存在类似的概念。
为了克服这一障碍,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
这包括对历史、宗教、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把握。
只有在对两种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译者才能够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贴近源语言隐喻内涵的表达方式。
直译是翻译隐喻的一种常见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找到相对应的直接表达方式,并且不会引起误解,那么直译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和意象。
比如,“as strong as a horse”(像马一样强壮),在翻译成中文时可以直接表述为“像马一样强壮”,因为在中文中,人们也能够理解用“马”来象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此意 义上 讲它 又是 人类 认知 生活 所依 赖的 ‘ 概念隐喻’ 。作为思维的母源, 它不但以被否定 ( 扬弃) 的形式而 ‘ 在场’ , 并且在思维进化过程 中持存自身, 因此它又是一种伴随性的 ‘ 野生思 维’ ;最后,理性思维必须通过隐喻方式而刷新 旧有思维模式, 创造 ‘ 新科学’ 实现人类思维的 自我超越, 因此它又是一种前瞻的、超验的 ‘ 诗 性思维’ 。总而言之,它既是人类认知的坚实起 点, 又为我们指点出依稀可见的认知彼岸, 并同 时作为隐喻中介而交通游弋于这两种不同的自 我‘ 身份’ 之间;它不仅自身体现为转换生成的 隐喻存在—— — 即所谓 ‘ 隐喻思维’ —— — 而且它也 体现了人类在世的 ‘ 转换生成’ 隐喻形态。隐喻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如果把思 维视为一种特殊的存在,那么它甚至是与人类
这五个历史阶段中共产生四种共时性隐喻研究 模式: 隐喻的修辞学—— — 诗学研究、 隐喻的诗学 —— — 语言学研究、隐喻的语言哲学—— — 人类学 研究以及隐喻的认知研究—— — 多元研究; !" 世 纪 )" 年代隐喻进入平面化多元研究高潮, #" 年 代后期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其主要代表人物 及作品有法国符号学家保罗・利科 ( 3456 789 活的隐喻》( :;<5=) 的 《 >4 ?<64@A;=< B8C<) ( , 从修辞学、 哲学、 语义学等角度对隐喻 +$#)) 进行了跨学科的总结与考察;开创 “ 隐喻概念” 与 “ 体验 ” 认知一派的雷考夫与约翰逊合著的 《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D;@A;=E F< >8C< GH) ( 、诺本等人编辑了裒辑 !" 世纪 #" 年代 +$-")
" 7” 东西转移到第二种东西。
四、 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感知 在文学文本为我们提供的大隐喻场的背景 下, 激发对历史的回想, 重新回到文本人物所处 的历史年代,回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去探 索、 去展示内心深处隐藏最深的感触。弗洛伊德 据此认为, 文学家之所以伟大, 即在于他创作时 完全进入了 “ 潜意识”的境界,即进入所谓 “ 本 我” 状态, 没有 “ 自我” 与“ 超我” 的干扰, 只有文 学家才能写出人的本质。文学家还为我们精心 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背景场,让我们在不知 不觉中受到这种隐喻背景场的暗示,为重新还 原文学文本中作者 “ 本我” 深意的精神产物创造 了条件。 译者不仅可以在文本语言中发现相似性, 还可以在文本中描述的建筑、 衣着、 谈吐、 绘画、 人物性格中发现某种或隐或现的相似性。能够 充分将这些综合性隐喻暗示出的相似性予以分 辨、 感知、 体验、 想象、 理解, 并用另一种语言表 述出来,即需一种组织文学性很强的翻释语言 的天赋。 黑格尔认为隐喻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需要利 用感觉来表达 “ 精神” 世界,而弗罗伊德认为隐 喻是被压抑的不自觉的直觉冲动通过神秘的象 征形式的表达。隐喻语言提供了一种重组个人
! 同在的一种生存方式。”
从本质上讲隐喻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 种感知 ( :-,=-:07*1)和形成概念 ( =/>=-:07*1?@-) 的工具。如果语言表达的概念是隐喻性的, 通过 视觉手段表达的同样概念也是隐喻性的。语言 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 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隐喻是我们探索、描写、 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有力工具。隐喻可以帮助 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或者 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文学 中的隐喻常常利用全新的观点来重新描写我们 日常生活中的经历。黑格尔认为, 因为人们需要 利用 “ 感觉” 现象来表达 “ 精神” 现象, 所以产生 了隐喻。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四维的空 间, 但人们所能感觉的却是一个三维的世界。因 此我们所能感觉的已经不是现实本身,而是我 们的经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映射。柏拉图断言 人类将永远不可能看到真正的世界。人类的认 知能力不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还受 到自身感知器官结构的限制;人类的经历不仅 相当有限, 而且具有伪证性。因此, 人类要认知 周围的世界, 探索未知的领域, 就需要借助已知
社会发展研究院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副研究员。 ( 江西南昌
一、 有关西、 中方隐喻研究 从事文学翻译多年,常深受困扰的并非传 统意义上被讨论得娴熟的许多东西,而是被一 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羁绊着。从文体学的大 门慨然而入, 突然领悟到—— — 隐喻的暗示。 “ 隐喻现象的高度跨学科性和高度复杂性 给隐喻下一个差强人意的定义完全可以耗费一 个学者一生的精力,有研究者称之发现了 +!) 种定义,而这也只是全部定义的冰山一角”! 西 方的隐喻研究源远流长,从柏拉图时代至今已 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即: 古 希腊—— — 罗马时期,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 +/ 至 +$ 世纪、 !" 世纪上半时, !" 世纪下半时。在
! "#
江西社会科学
!""#$ %"
世界的工具。在心理分析家看来, 大脑活动基本 ( 过程主要服务于 “ 本我” , 作为发泄自由的、 &’) 运动的心理能力。它利用粗糙的类推和联想型 的象征形式, 置现实世界的时间、 空间和逻辑一 致性于不顾,大脑活动第二过程主要是为 “ 自 ( 服务的。作为一种表达式, 它具有理性 我” ()*) 化、 概念化和分析特点。它利用更高、 更抽象的 话语形式,如普通的词汇语言和标准化的数学 标号。罗杰斯指出, 基本过程大脑活动和第二性 大脑过程活动的区分对我们发现诗歌语言的本 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为诗人大量使用基 本过程的思维方式, 表达的手段就是隐喻。而在 充满着诗歌激情与特性的文学文本的翻译过程 中,要求译者与原文本作者的大脑使用基本过 程思维方式同步,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会理 解文本的隐喻式表达,译者也只有让自己沉浸 在文本设置的大的隐喻背景场中去体验,去感 受, 进而才能做出精深的表达, 这也许正应合了 钱钟书的 “ 化境说” 。能够引起译者大脑中这种 认知和情感平衡震荡的最小语言单位是隐喻, 每一个隐喻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小小的谜语, 换言之,每一个隐喻都包含一个内在逻辑伪证, 都要 求译 者从至 少两 种不同 或多 少有点 不相 容, 以及某种蕴涵关系中去理解其定义。
!"#$%"
! "#
江西社会科学
!""#$ %"
以后 的隐喻 书目凡 &’%( 种 、勾特 利 ( )*+,-* ( 的《 隐喻语言》 ./*012) 34- 5*,67*6- /8 9-0*:4/,) 等等。与此同时, 有关隐喻关键词、 儿童语言习 得、 政治话语、 商业广告用语的隐喻专著也源源 问世,研究的触角逐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可以预料, 这股隐喻研究热潮还将持续相 当一个时期。 中国的隐喻自成格局,它同样贯穿渗透了 中国的古典美学、 诗学乃至伦理哲学研究, 可分 为三大发展阶段, 秦汉以前为第一阶段, 重点为 认知哲学; 汉魏至唐宋时期为诗学研究阶段; 宋 代以降至清末为修辞研究阶段,《 周易》 、《 文心 雕龙》 与《 文则》 代表了这三种隐喻研究的最高 成就。清末民初至 !" 世纪末属于转型期。%;&; 年之前,传统隐喻研究逐渐挣脱本土诗学及修 辞学的藩篱, 向西方隐喻研究范式靠拢, 并同时 进行初步的参照比较和汇通研究。 !" 世纪 <" 年 代以来,汉语学界着重引进西方当代隐喻理论, 同时进行互证、 互补的比较研究。;" 年代以来, 致力于介绍、评述西方隐喻语言学及认知哲学 研究成果,佐以对本国隐喻语料进行整合研究, 陈望道的 《 修辞学发凡》 、 朱自清的 《 语言志辨》 、 朱光潜的 《 诗论》 、杨文虎的 《 隐喻思维机制论 ( 析》 、 束定芳的 《 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 %;;") ( 目标、 方法和任务》 首次亮出了 “ 隐喻学” %;;#) 的旗号,季广茂的 《 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 》 ( ( , 张沛的 《 隐喻的生命》 等即其中 %;;<) !""&) 的代表。从研究现状看, 基本上同西方的隐喻研 究处于同一水准。 二、 对隐喻文化关注的实质 对隐喻文化关注的实质是对隐喻思维的关 注。“ 隐喻思维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从 发生学意义上讲,它是人类童年 ( 原始人或儿 童) 的思维方式, 因此它是一种 ‘ 原始思维’ ; 就 其非理性、非逻辑的工作机制而言,它是一种 ‘ 密索思’( 神话思维) ;它是理性的感性 ‘ 源文 件’ 和人类初步 ‘ 格式化’ 客观现实的驱动程序,
!
对象。 他的五种隐喻 ( 02 将一个有生命的东西的 专有名词用于另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32 将无生 命的物理的东西的专有名词用于纯精神性的或 抽象的无生命的东西; 42 将无生命的东西的专 有名词用于有生命的东西; 52 以有生命的东西 喻无生命的东西的物理隐喻 ) ; 62 以有生命的东 西喻无生命的东西的精神隐喻 7 最终被归结为 ( 一对隐喻, 即‘ 物理隐喻 ’ 对两个有生命或无生 命的物理对象进行比较的隐喻 ) 与精神隐喻 ( 将 某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 将某种精神层面 的东西与某种物理的东西进行比较, 不管是从 第二种东西转移到第一种东西, 还是从第一种
! "#
!"#$%"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的概念, 借助已知的概念系统,并将此隐射到未知 的领域, 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这就是为什么 在科学思维中, 在对新概念的探索和阐述中, 隐 喻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手段的原因。 三、 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视野 从文学翻译心理的认知角度切入则认为, 隐喻是一种在一类事物的暗示下谈论另一类事 物的语言行为,是以此类事物把握彼类事物的 心理活动, 充满着 “ 想象” 因素, 是运用符号的文 化行为,感觉材料的配合,语义的转移或者借 用。所谓把握指的是感知、 体验、 想象、 理解、 谈 论的总和。去体会文学文本中表现出的语言现 象暗示出更具深意的心理现象,而任何心理现 象都是文化现象的深层性展示,其进程中表现 了两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两类事物或明或 暗的联系中生成新意—— — 即翻译文本初萌的前 题。 理查兹指出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 间的交流 ( , 是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 ( 。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日常 #%*")*&#!’") 生活中无处不在, 不但在语言中, 而且在思想行 为中, 绘画、 音乐、 雕塑、 建筑物都可以作为隐喻。 , 以一种隐蔽的几乎 而“ 词与物 ( +’%, *", -!".) 未曾被思考的, 并且终究不可思议的方式相互归 ” 海德格尔 《 / 0111 ) 属。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