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之二

合集下载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表达的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的纪录片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如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解读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丰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通过课文学习,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相关历史词汇和概念;(3)提高阅读和解析历史文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因和影响;(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学: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穿插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

5. 案例分析: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期间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情景。

7. 总结:梳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历史意义。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活跃度。

5.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表现。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通用3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通用3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通用3篇)《千里跃进大别山》篇1教学目的要求: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2. 简介历史背景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课件演示:地形图“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

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

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3)通过地图分析,掌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通过史料,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敬意。

(2)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赞美。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2.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 史料的运用和分析。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路线、斗争生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史料分析法: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引导学生了解战略意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5. 总结:概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3. 两个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和讨论两个相关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重要性和相关案例。

2. 案例资料:两个相关案例的详细资料。

3. 分组名单:将学生分成小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案例一: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3. 案例二: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的相关问题。

4. 总结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5. 课堂小结: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重要性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3. 观察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地点和遗址。

2. 邀请相关专家或历史见证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开展课后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某一特定方面。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有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如有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和过程进行优化。

九、教学资源: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定义和背景。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概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好奇。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问题和观点。

第二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2. 通过资料和实例,解释导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

3.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历程和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历程和事件。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间点。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历程和事件,包括具体的行动和决策。

2. 通过时间线或流程图,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间点。

3. 引导学生记忆和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程和事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和认知能力。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历程的描述和理解。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和后果。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抓住重点巧施教法——《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抓住重点巧施教法——《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抓住重点巧施教法——《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法一品析狭路相逢勇者胜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

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因此,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教法、学法。

一、简介背景,切入核心(一)老师画出当时的行军路线图,结合图介绍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并且体会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后,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的气势。

(二)让学生从行军路线图上直观地感知狭路相逢,并且通过渲染形势的严峻,把学生带入紧张的战前氛围中,深刻地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勇,才能胜,切入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核心。

(三)让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二、紧扣核心,辐射全篇(一)品读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入新课之后,采取变序法教学。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谁说的意在干什么直奔第六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朗读,读懂刘伯承司令员的三句话,第一句是确定进攻路线,第二句是强调必须完成任务,第三句指出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这句话,要重点品读,明白刘伯承司令员用这句话来激励将士、鼓舞斗志。

之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朗读时要突出不管一定一定和要勇、要猛。

(二)将狭路相逢具体化;;;;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刘伯承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默读自学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

2.结合背景,感悟狭路相逢。

敌人前堵后追,没有船只,水深难趟。

过了汝河,就能向大别山继续跃进;过不了汝河,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此两军对峙,难以相容,没有退路,你死我活,就是狭路相逢。

3.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了解历史背景,认识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大别山风光;(2)简要介绍大别山的历史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大别山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思考:诗人为何要赞美大别山?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 结合历史背景,思考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结构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课文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理解题目。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写作,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掌握相关历史术语和人物;(3)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3)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革命历史的尊重和敬仰;(2)引导学生认识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伟大牺牲精神;(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我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决定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发起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役,历经艰苦斗争,最终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

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此次战役的胜利,使我国解放区连成一片,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人民解放军面临的困境和英勇斗争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课堂上分享学习心得;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和启示,促进学生思考;3.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历史场景;4.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历史事件;5. 口头报告: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和启示;(4)多媒体教学: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图片和视频;(5)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历史事件。

16、千里跃进大别山第二课时

16、千里跃进大别山第二课时
2、了解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和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三、合作学习
小组按照自学提纲自学并讨论。同时找出书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四、展示交流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各小组补充说明。教师给予评价。
五、达标反馈
(1)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1.我们要尊守学校的纪律。()
2.汝河北岸度口一只船也没有。()
个人设计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跃进”过程,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品赏佳句,体会“跃进”精神。
教学
难点
了解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和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
准备
背景资料




一、课堂导入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课文,再一次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二、制定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跃进”过程,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品赏佳句,பைடு நூலகம்会“跃进”精神。
课时教学计划
课题
16、千里跃进大别山
课型
随文识字
课时分配
2(2)
教材
分析
课文讲的是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杀出一条血路,胜利跃进大别山的事情。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跃进”过程,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品赏佳句,体会“跃进”精神。
2、了解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和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二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二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二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

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2)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3)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故事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教学内容:1. 简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教师简要介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内容:1.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刘伯承、邓小平。

2. 分析刘伯承、邓小平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刘伯承、邓小平的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外貌、性格特点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刘伯承、邓小平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中的重要事件。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题。

2. 分析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如革命精神、团结协作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拓展思考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生完成拓展思考题,进一步深入思考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分析等。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

最新整理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

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跃进陪同不约而同叮嘱漆黑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3.齐读。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

2.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先头部队处境的艰险〔集中兵力紧紧追赶、几十里长的防线、船只统统拖走、砸毁、河水深、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3.齐读。

要求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三〕学习第三段。

1.分层。

按刘邓首长商量进军方法、战士们英勇杀敌、我军取得胜利将第三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4-6自然段〕;第二层〔第7、8自然段〕;第三层〔第9自然段〕。

2.学习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第4-6自然段。

〔2〕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18旅的指战员中间的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3〕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朗读刘司令员的话。

要突出两个一定要及要勇、要猛等词语,要读得坚决有力。

〔四〕作业。

朗读课文内容总结〔1〕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2〕3.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作用〔3〕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4〕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5〕1.指名读第1、2自然段〔6〕2.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3.齐读〔7〕〕3.齐读〔8〕朗读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4. 学生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3. 小组合作法:分组活动和口头报告。

4. 实践活动法:学生自主探究和创作。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 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5. 讨论课文:讨论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6.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和口头报告。

7. 总结与反馈:总结课堂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思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3. 阅读理解测试: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效果,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评估的方式和反馈,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4.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和相关网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阅读理解测试题目。

三年级语文下册 千里跃进大别山2教案 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 千里跃进大别山2教案 人教版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谈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重点难点:1.着重理解刘邓大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怎样杀出一条血路。

2.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教学准备:有关录象、课件第一课时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红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一段录象,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的是刘邓大遵照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情景,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生字:度——渡斤——析夹——狭B换偏旁记忆的生字:峰——逢歇——揭刚——钢3.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2.思考哪些自然段关系密切,可以合并为一部分。

3.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先头到达汝河北岸遇到紧急情况。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刘司令和邓政委亲临指挥,布置强渡。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遵照刘、邓首长的指示,英勇杀出一条血路。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刘邓大胜利跃进大别山。

第二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及跃进大别山决策的历史意义。

二、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学生讨论、交流:先头到达汝河北岸时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8月23日晚,先头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反动派集中兵力后追前堵,渡河没有船,河水有一丈多深。

形势真是千钧一发、险恶万分。

四、在这紧急关头,谁来了?讲了什么?读读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经过。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料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史料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 史料分析法: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革命史》等相关教材。

2. 史料资料: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史料和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困境和共产党的战略部署。

3. 讲述经过:详细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过程,包括跃进的路线、时间和重要战役。

4. 分析意义:解释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如改变战争形势、扩大解放区等。

5.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中的信息,加深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史料时的逻辑思维和信息提取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写的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感想和体会的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实物和资料。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中国解放战争的背景。

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形式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

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背景和原因。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者的思维。

2.2 教学内容: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背景和原因。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者的思维。

2.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决策背景和原因。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题,让学生分析决策过程和决策者的思维。

第三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实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实施过程和具体情况。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成果和问题。

3.2 教学内容: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实施过程和具体情况。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成果和问题。

3.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实施过程和具体情况。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题,让学生分析成果和问题。

第四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验和教训。

4.2 教学内容: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验和教训。

4.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和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题,让学生分析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启示。

5.2 教学内容: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启示。

5.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总结主要内容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之二
导读:教学要求:
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
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
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
(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

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
(2)“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
(3)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二、复习本课生字词。

1、识记生字的字形。

2、指名读课后词语并抄写两遍。

3、用“遵照”“分析”造句。

三、复习本课的比喻句。

1、按课文内容填空,学生写在书上。

2、默读句子,想想所填词语的好处。

3、集体讨论交流,教师订正。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3千里跃进大别山
追兵
狭路相逢
勇者胜
汝河
浮桥
水深没船
强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