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
中外爱情悲剧的文化差异比较

中外爱情悲剧的文化差异比较摘要】爱情悲剧的认知和欣赏古今同理,中外同心,但是在中西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本文对汉乐府民歌的《孔雀东南飞》与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寻找作为爱情悲剧的文化共同因素,也探讨分析中外对爱情悲剧成因和人物性格认知偏向的不同。
【关键词】爱情悲剧文化差异比较一、两部作品简介《罗密欧与朱丽叶》,英文原名为The Most Excellent and Lamentabl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不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另一说法是改编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马泰奥·班戴洛(1480?-1561)创作的一部真实故事小说。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被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D婚姻悲剧。
两部作品虽然时隔千年,地阻万里,但都是基于人口传诵的爱情悲剧创作出的文学作品,非常适合用来探讨中外对爱情悲剧的文化认同和差异,以下比较为了表达方便,两部作品将简称为《罗》和《孔》。
二、中外爱情悲剧认知的相同点(一)双方殉情。
这是中外爱情悲剧文化的共同基础,美满的一对无法结合而选择共同死亡。
《罗》剧叙述了一对青年恋人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私自完婚,然而却因两家是世仇而无法结合,最终为追求自由爱情而双双殉情。
《孔》诗叙述了汉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恩爱相处,却被焦母活活拆散,最后在刘兄的逼迫下一同走上了绝路。
(二)广泛同情和惋惜,两部作品都以青年恋人双双殉情为代价换来两家的悔悟与和好。
《罗》剧中面对悲惨的场面,两家世仇在亲王的训导下双双悔悟,罗密欧的父亲蒙太古说:“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任何一尊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别作文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差别作文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在中西方的文化长河中,都演绎出了许多令人心碎的悲剧故事。
然而,细细品味,会发现中西方的爱情悲剧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就拿咱中国的来说吧。
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共读,情意渐生。
可那时候的礼教规矩,哪能容得下他们自由恋爱。
祝英台被家里逼着嫁给马文才,梁山伯相思成疾,含恨而终。
祝英台在出嫁路上跳进梁山伯的坟墓,两人化作蝴蝶双宿双飞。
这故事里,家族的压力、封建礼教的束缚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咱中国人讲究家族的荣誉、门当户对,爱情往往要给这些东西让步。
西方的爱情悲剧呢,算是典型。
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
可他们两家是世仇啊,那仇恨深得简直像海一样。
但爱情的力量让他们不顾一切,偷偷结婚。
结果罗密欧因为误杀朱丽叶的表哥被流放,朱丽叶为了逃避家人安排的婚姻假死,罗密欧不知道这是假的,自杀殉情,朱丽叶醒来后也跟着去了。
在这个故事里,家族的仇恨成了爱情的绊脚石。
但和中国不同的是,西方更强调个人的情感和自由,他们会为了爱情跟家族对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讨论这两个故事,那场面可热闹了。
朋友说:“你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多无奈啊,他们就像是被一张大网给困住了,怎么挣扎都出不来。
”我回应道:“是啊,那网就是封建礼教和家族的期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朋友接着说:“再看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叫一个激烈,爱得轰轰烈烈,死得也惊天动地。
”我点头表示赞同:“没错,他们就是那种不顾一切,要冲破所有障碍的感觉。
”咱回过头来再仔细瞅瞅。
中国的爱情悲剧,往往带着一种隐忍和含蓄。
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感情,更多的是通过眼神、诗词来传递,那种欲说还休的劲儿,真让人揪心。
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是热情奔放,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吻就要深情地吻下去。
还有啊,中国的爱情悲剧结局,常常带着一种理想化的色彩。
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蝴蝶,这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一种向往和寄托,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自由自在地相爱。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爱情观

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朱晶沈阳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命诚可贵,爱情价更⾼”,这⾸诗直接说明了爱情在⼈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甚者则以对爱情的追求为⼈⽣的最⾼⽬的,这表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由于传统⽂化的不同,中西爱情观存在着较⼤的差异。
但在当前中西⽂化兼容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爱情观,既受西⽅⽂化爱情观的影响,⼜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关键词:中国西⽅⽂化差异爱情观⼀、历史上中西爱情观的⽐较(⼀)中国的爱情观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在家从⽗,出嫁从夫,⽼来从⼦”。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母之命,媒妁之⾔,严格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的约束了⼈们对爱情的追求,如果男⼥双⽅⾃由结合,就是被世⼈认定为私定终⾝,通常都是也悲情为结局的。
⼀般的婚姻多由家长请媒婆进⾏说媒,讲清双⽅条件,双⽅⽗母同意,写下婚期,送上聘礼,基本上就算定了下来。
还有⼀种就是由皇帝进⾏赐婚,皇帝直接下达命令,不管任何⼈的意见,直接下达旨意,谁娶谁,谁嫁谁,不可违背,否则就是抗旨不遵,会被灭族的。
另外,还有⼀种就是指腹为婚,孩⼦还没出⽣,就指明,如男孩就为结义兄弟,⼀男⼀⼥就结定终⾝。
这⼏种⽅式,男⼥双⽅连见⾯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主选择爱情的权利。
在古代,因为受到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受低级社会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许多美好的⾃由爱情总是被⽆情的拆散,例如:梁⼭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爱情⾄今使⼈赞不绝⼝,更是为后⼈留下经典的梁祝曲。
还有不少⼥⼈成为了政治牺牲品,被强迫进⾏政治联姻,这拆散了⽆数彼此恩爱的情侣,例如范蠡和西施就是政治的替代品,“昭君出塞”也讲述了牺牲⼥⼦爱情换取政治的事件。
(⼆)西⽅的爱情观与古代中国有类似的地⽅就是,古代西⽅的阶级等级制度也⾮常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但不同的是在爱情的追求上相对的⼤胆和⾃由得多。
他们在选择⾃⼰未来⼀半时,个⼈有相对的⾃由。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的文化蕴涵和美学意义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的文化蕴涵和美学意义中西方戏剧中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永恒母题。
爱情剧有喜剧,也有悲剧。
喜剧的结局基本相同: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团圆。
悲剧结局则大不一样:有情人不成眷属,甚至以男女主人公血淋淋地陈尸舞台作为结局,这往往是西方爱情悲剧的一大特征。
而中国的爱情悲剧,即使有情人真不成眷属,剧作者也会设法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幻想的方式让他们“团圆”起来。
同是爱情悲剧,为何结局各具特色这与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民族欣赏心理和审美追求是否紧密相关?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所在。
我国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孟称舜创作的《娇红记》和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爱情悲剧。
两剧主题相同—都颂扬了男女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反对封建势力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但两剧的结局却不一样。
《娇红记》描写申纯和王娇娘为了追求自由婚姻,敢于同封建伦理和豪门贵族作斗争,最后双双殉情的悲剧。
但作者并不以此作结,为了歌颂他们“两人皆一而终,至于段身而不悔”的精神,作者让男女主人公“仙圆”,以“合家作结,坟上长满了花草,月儿照着墓顶的棠梨一对鸳鸯向九天展翅飞去”,一对情侣水远相伴相随。
不仅《娇红记》如此,其他的爱情悲剧如《长生殿》、《牡丹亭》、《梧桐雨》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以“团圆”结局收场。
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人民对善良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对邪恶势力不甘屈服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一种不敢正视黑暗的、血淋淋的现实,以“团圆”结局来逃避现实,将矛盾冲突和谐化的心理倾向,这一弱点正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
中国先哲们的哲学思想在戏剧艺术创作上,则表现为悲喜相间,不把悲喜绝对化的“中庸”的艺术处理手法。
即使是悲剧也有悲孔喜,有哀有乐。
我国的一些戏剧理论著作待别强调和谐、适度。
李渔的《闲情偶记》在总结剧本创作的“十忌”、“七要”时就特别指出要忌“悲喜失切”,“要安详”。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本文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
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
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探讨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这两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角色塑造以及悲剧结局。
我们将深入分析两个故事中的核心元素,包括爱情、家庭、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以揭示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故事,并导致最终的悲剧结局。
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对爱情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看待和处理爱情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冲突。
这种比较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中的爱情观念,也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为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和婚姻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方爱情悲剧的典范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之一,展现了东方爱情悲剧的独特魅力。
这个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和再创作,逐渐形成了今天所熟知的版本。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于书院,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等级的差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来自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
祝英台被迫嫁给马文才,而梁山伯则因情所困,最终忧郁而终。
在得知梁山伯的死讯后,祝英台选择了追随他而去,选择爱情而非生命,最终两人在墓中化作了蝴蝶,双飞双宿,永不分离。
这个故事所展现的爱情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和文化的悲剧。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对爱情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于忠贞、执着和牺牲的崇尚。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超越了生死,成为了永恒的象征。
与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相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然而,它们所揭示的爱情真谛和对人性的探索却是相通的。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爱情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东方爱情悲剧的典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东方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
爱情是世界文学的永恒主题。
戏剧中的婚恋题材无论古今中外俯拾即是,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梳理这些题材的研究却做得不多。
本文将通过由中国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结合中西戏剧理论,来揭示文化背景对悲剧特点形成的重大影响。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虽有着相同悲剧成份,但是两剧之间的悲剧特点却迥然不同,其中缘由值得探讨。
本文首先说明了《梁》和《罗》两剧的台词功能,它们有着相同的功用,对推进情节、塑造场景和揭示人物性格起着重大作用。
其次比较分析了《梁》和《罗》的主题思想,指出两剧中主题思想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次是对《梁》和《罗》的悲剧角色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了两剧中男女主人公在行动上、性格上和对待婚姻的态度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接着对《梁》和《罗》的情节结构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力图突显两剧中情节结构方面的共通之处和迥异之处。
最后探讨了《梁》和《罗》形成不同悲剧特点的成因,指出了爱情悲剧特点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这两出中西名剧的比较,不难发现以“苦情戏”为特征的中国爱情悲剧与以“悲壮”为风格的西方爱情悲剧有着迥异的悲剧特点,但我们不能以此来说明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戏的爱情悲剧。
因此本文呼吁多做中西文化交流,为中西戏剧的兼容与嬗变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中西戏剧艺术的新发展。
从爱情悲剧窥探中西文化之差异

中西方文化不同,对爱情的理解不同,自由、纯洁、幸福爱情为不同民族所追求,都有其爱情的典范。
汉民族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西方民族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这两个极富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讲述的都是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男女由于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束缚而不能结合,最终为忠贞不渝的爱情献身,有着殉情这一共同主题。
作者将对中国越剧《梁祝》和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主人翁的语言心理特征进行多层面的探究,为读者解读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之渊源,解析主人翁对爱情的态度以及为捍卫爱情所采取的行为。
一、两部爱情悲剧的相似性1.内容性质相同,都是爱情悲剧。
两个动人的故事都是爱情悲剧的代表作,共同点是歌颂了至死不渝的忠贞的爱情。
罗密欧的死源于误会朱丽叶已死,但当朱丽叶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时,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以死殉情;祝英台看到自己心爱的梁山伯故去,便不惜撞开荒冢,与梁山伯共同化蝶。
它们所弘扬的都是人类数千年来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幸福、美满婚姻之人生观,这也是东西方文学名家的匠心独运之处。
为了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观,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唤起后人抛弃封建愚昧、落后的爱情价值观。
戏剧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罗密欧与朱丽叶能够摒弃两个家族间的仇恨,真心相爱;梁山伯与祝英台置封建门第观念于不顾,互表钟爱。
此外,两部爱情悲剧的基本情节相似:一对青年男女自由相爱;他们的爱情都潜伏着危机;男方向女方求婚,遭女方家庭拒绝;期间好心人从中成全;女方家仍违背女意将她嫁与他人;一方死,另一方在其坟前为其殉情。
两位女主人公均是封建婚姻的叛逆者,自由幸福的追求者。
2.主题思想相同,追求自由爱情两部爱情悲剧都是通过一对青年恋人之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抒发了人们对自由婚姻的强烈愿望,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
两部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思想。
这样超越时代、国界、民族的共同主题无疑折射了东西方民族所共有的渴望婚姻自由。
中西爱情悲剧观的审美差异

中西爱情悲剧观的审美差异爱情是美的,同时带着原欲的、激情的,因此爱情既有创造性,又有破坏性。
爱情悲剧,无非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爱,或者爱了不能在一起。
古老的中国人面对爱情悲剧,通常是将爱情埋在心里,自己去承受那不得的悲哀,西方则宁愿和爱人一同死去,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
我们要探究的,是那些东西阻碍了人们的爱情的发展。
古希腊人认为最高贵的爱情是有德行的年长者和一个有美貌的少年之间的,他们之间的爱一般不会长久,少年的年龄一般在12-17岁,少年长大成人,还会娶妻生子。
因为古希腊城邦歧视女性,追求爱情除了满足肉欲之外美的的功能。
悲剧作家阿伽通获奖,邀请朋友来庆祝。
赫西俄德:著有《神谱》。
希腊神话体系:原始神:卡俄斯大地之神:盖亚地狱深渊神:塔尔塔罗斯爱神:厄罗斯卡俄斯独自生下了幽冥神厄斐琉斯和夜神倪克斯,他们两个通婚,生下光明神埃特耳和昼神赫墨拉。
盖亚单独生下天空神乌拉诺斯,海洋神蓬托斯和丛山神乌瑞亚。
斐德罗:话题的提出者爱神是最古老的神,给了我们最多的好处。
好处:给人类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让人为善感到自豪为恶感到羞愧,从而使社会井井有条。
因为在爱人面前,人们都想做好事,不愿意做恶事。
包塞尼亚:阿伽通的爱人,他们的爱情维持了一生。
普通之爱,神圣之爱。
限制普通之爱,敦促人们追求神圣的之爱。
厄律克西马可斯:医生。
爱不止是人类现象,还是整个世界的现象。
爱具有普遍性,如医药学,音乐学,神与人的交流。
指出爱是一种神秘力量,推动宇宙万物繁衍发展。
爱是需要克制的。
阿里托斯芬:喜剧作家。
归一说爱情就是对神灵的虔诚与尊敬,这个过程中可以回归自我。
最初的快乐和幸福。
阿伽通:悲剧作家。
爱神具有什么特质,能够给我们那些好处。
因爱神不是最古老的神灵,而是最年轻的。
因为爱情常在年轻人之间发生。
古老时期的冲突也是因为没有爱。
爱神是美的,流动灵活的。
因为能打动他的只有柔软的心灵,他会在不同人和美丑之间做平衡。
爱神公正,节制,智慧,勇敢。
中英爱情悲剧的文化审视

中英爱情悲剧的文化审视——《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对比透析每个民族都有其对爱情婚姻的独特理解,但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感情却是每个民族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因而,每个民族都有其纯情爱情的典范。
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英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这二个爱情故事都是讲年轻男女相恋不能结合,自杀而亡这一共同母题。
本文将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重新置放于其诞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多层面的探究和体察,期望对二国文化特质有所把握。
一:异曲同工之妙《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经过民间传唱和历史的沉淀,终成为流芳百世的艺术典范。
这二部爱情悲剧无论从母题来源、基本情节、思想题旨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1、母题来源:三部爱情悲剧均取自于本民族的民间爱情故事,后经剧作家之手的再创作成为纯殉情典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江南一带更是流传甚广。
最早出现在东晋,后被改编成戏曲上演以后,梁祝的形象活跃于不同剧种的舞台上经久不衰,成了传统剧目。
有些唱段更是脍炙人口,传诵不息。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源于5世纪的希腊传奇,1562年英国诗人布鲁克据此传说写了一首长篇叙事诗《罗密欧与朱丽叶哀史》,故事便传入英国。
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根据这首长诗写成《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
2基本情节:二部爱情悲剧的基本情节相似:一对青年男女自由相爱;他们的爱情都潜伏着危机;男方向女方求婚遭拒绝;期间有好心人从中成全;女方家仍违背女意将她嫁与他人;一方死,另一方在其坟前为其殉情。
徐剧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杭州求学过程中对同窗三年的好友梁山泊暗生情愫,可梁山伯竞不知祝是女儿身。
几经曲折,梁山伯父母向祝家提亲,而祝父不顾女儿的反对硬是将其许配给马家,梁山伯为此怅然不乐,相思成疾而魂归西天。
祝英台闻之后,到梁冢前失声哀恸,忽然冢裂,祝投而死。
莎剧中维洛那名城两大家族的后代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次假面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真诚相爱,可两家“累世的宿怨”从根本上就取消了他们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悲剧意识差异及文化根源

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而由于这个存在物感受到自己的苦恼,所以它是有情欲的存在物。
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1]P122作为有情欲的存在物,人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我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根源。
一、中西悲剧意识差异西方的悲剧意识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创作的命运悲剧,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到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其悲剧意识的主要载体就是悲剧(戏剧中的悲剧),这些悲剧基本上展现了西方文化中悲剧意识的丰富内容。
而在中国文化中,悲剧意识体现在各种文艺体裁中,正如刘鹗所言:“《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中西悲剧意识差异及文化根源◆马勇内容提要: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壮美”与“中和之美”,这是西方主客分离与中国主客一体观念的影响使然,折射出的是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中西悲剧意识差异文化根源理论纵横●LILUNZONGHENG0152009年/第10期(总第317期)●戏剧文学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学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2]戏剧、戏曲产生后,中国的戏剧、戏曲里也不乏悲剧的表现。
纵观中西方的悲剧,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结局三个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爱情观念上的差异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
婚姻爱情观也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婚姻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一、中西方爱情观不同的表现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与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就是否有德有貌,男子就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与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就是“探究”心态。
特征就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
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就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
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就是含蓄、拘谨、谨慎的。
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
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她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
有时甚至就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与支持。
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
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二、中西方婚姻观不同的表现(一)结婚目的的差异所谓婚姻目的,即男女双方想经由建立婚姻关系的方式而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就是为家庭而非爱情。
一方面就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
当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男女青年往往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
但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富传统的社会,要使爱情变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

论中西方悲剧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鞠磐 41312008什么是悲剧?现代汉语将其解释为“: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是指从古希腊时代发展而来的由于“好人”的“过失”而导致悲惨结局的戏剧形式。
仅从释义即可看出中西方对“悲剧”有着不同的理解,再对比中西方的悲剧代表作《窦娥冤》《琵琶记》《赵氏孤儿》《哈姆雷特》《麦克白》《美狄亚》,不难发现中西方的“悲剧”文化差别是巨大的,本文将从中西方悲剧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分析其差异。
一、不同的悲剧主人公根据西方文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应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
”西方的悲剧作品中主角大多是皇家贵族或英雄豪杰。
他们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或是某方面的强者。
如索福克勒斯塑造的俄狄浦斯,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庇得斯描写的美狄亚,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还有西方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人物丹麦王子哈姆雷特。
因此,在西方文学中只有“朝廷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这样的人物才配得上悲剧的主角。
同时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公就是英雄的代名词,英雄本身就是时代的骄子,在他们身上往往寄予了人们无限的向往与遐想,当这些人遭受到巨大的不幸时,其身份和境遇就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产生无限的震撼力量。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人喜欢将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是弱小善良,手无缚鸡之力的社会底层妇女,或者其他的平民草根。
总之,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悲剧人物总是跟小人物联系在一起。
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不幸,使读者从他们的遭遇中引起共鸣,从而获得悲剧的美感。
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出身贫民,20 岁时就已当了三年的寡妇;《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和《醒世恒言》中的杜十娘都是底层社会的妇女,他们毫无反抗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毁灭,唤起人们对她们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与中国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淳朴、善良相比,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却往往可能是邪恶的。
从历史文化角度浅谈中西爱情悲剧的相异性

从历史文化角度浅谈中西爱情悲剧的相异性作者:邱利梅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7期摘要本文作者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对中西爱情悲剧的相异性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爱情悲剧相异性历史文化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孔雀东南飞》为我国东汉年间的礼教统治下一桩凄美的爱情悲剧,“乐府双壁”之一。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莎翁笔下以文艺复兴作为发生背景的著名西方爱情悲剧。
二者同为爱情悲剧,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二者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悲剧风貌,以下就此展开论述。
从历史文化上看,中国的悲剧文化由来已久。
《诗经》中就已经有了爱情悲剧的雏形。
如,《关雎》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果说这里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还只是比较委婉的表达的话。
那么在《卫风·氓》中,则是对婚姻悲剧的控诉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孔子赞美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意指《关雎》所表达的快乐与哀伤都达意而又不过分,符合儒家的中和之美。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文化审视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文化审视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安吉乡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英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都是叙述年轻男女相恋不能结合.最终自杀殉情这一共同母题。
笔者把其重新置放于其诞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多层面的探究和体察.从而对中西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追根溯源.以解读文本中的悲剧人物受其影响在爱情的表达、对爱情的态度以及为捍卫爱情所采取的行动有何异同.期望对中西文化特质有所把握。
一、母题来源:它们均取自于本民族的民间爱情故事.后经剧作家之手的再创作成为纯殉情典型“梁山伯-9祝英台”最早出现在东晋.如果从它形诸文字的唐代张读《宣室志》中所记载的梁祝故事算起,记录、扩编梁祝故事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
特别是被改编成戏曲上演以后,梁祝的形象活跃于不同剧种的舞台上经久不衰.成了传统剧目。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源于5世纪的希腊传奇,本为小说。
1562年英国诗人亚瑟布鲁克据此传说写成长篇叙事诗《罗密欧与朱丽叶哀史》,便传入英国。
在欧洲大陆传播。
莎士比亚根据这首长诗写成《罗密欧-9朱丽叶》剧本。
此剧从16世纪上演以来。
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受欢迎的一部。
二、基本情节:基本情节相似:一对青年男女自由相爱,但他们的爱情都潜伏着危机;男方向女方求婚遭拒绝;期间有好心人从中成全;女方家仍违背女意将她嫁与他人;一方死。
另一方在其坟前为其殉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途中偶遇也去求学的梁山伯,彼此互有好感,遂在草桥结拜金兰之好。
三年同窗共读生活,使祝英台对梁山伯暗生情愫.可梁竟不知祝是女儿身。
在“十八相送”中祝英台以巧妙的比喻.向梁暗示她的爱慕之情.但善良的梁山伯仍没识破祝的庐山真面目,形成爱情潜伏的危机。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
女子要谨守闺范,男女授受不亲。
结婚需奉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不得私订终身。
祝英台曾托师母做媒.梁山伯父母向祝家提亲不成。
祝父不顾女儿的反对硬是将其许配给马家.梁山伯为此怅然不乐。
中西文化不同,爱情不同

中西方文化不同,爱情不同随着改革开放,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多元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国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发生变化,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逐渐变弱。
因此,在文化多元背景下,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由于文化不同,爱情表现也不同。
什么是西方文化爱情?什么是传统文化爱情?先从东西方哲学说起,哲学不同,思维不同,中西方文化不同。
西方哲学引用《马克思哲学》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矛盾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序。
假如矛盾双方达不到转化条件,矛盾双方更多表现为斗争性,因此,西方文化更偏重个体。
传统哲学《易经》阴阳观念,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更偏重整体,重视家庭。
由此得出,西方文化爱情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传统文化爱情更注重家庭伦理。
下面我们来分析传统文化爱情和西方文化爱情的差异:(一)对于爱情表达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女性或是男性讲究情感的内敛。
因此总是会将感情化在生活中,融进眼神里。
而在夫妻生活中,表达爱意也并不会通过言语,而是以实际行動。
而西方文化则讲究直率地表达感情,对于真爱若不勇敢追求。
因此总是会将情感明确地表达出来,用行动与语言相结合,勇敢的追求真爱。
(二)对爱情维持的差异中国的感情是爱情与家庭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在传统文化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爱情与亲情相融合,在传统的婚姻体系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基础上建立的婚姻关系,往往是在亲情基础上发展的爱情。
西方的爱情与家庭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爱情延伸至家庭,家庭更多是作为双方爱的聚集而不是对双方的束缚。
维持感情的基础更多靠的是爱情中的双方而不是家庭或者孩子等其他因素。
(三)爱情时效性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更讲究的是日久生情,双方彼此磨合,彼此了解,让对方在自己的生活中占据一个不可磨灭的位置。
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方爱情电影的渗与透影响——以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和《泰坦尼克号》为例

《戏剧之家》2019年第05期 总第305期99影视观察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方爱情电影的渗与透影响——以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和《泰坦尼克号》为例高菲菲(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一、相同的叙述结构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故事内核两部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极为相似,都是采取了插叙的叙事方法,《泰坦尼克号》的开端是一群人探索沉船想要找到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从而遇到老年露丝,由露丝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最终故事讲述完毕后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而《我的父亲母亲》同样如此,从父亲去世开始讲述,以儿子作为第一视角,看到父母年轻时拍摄的一张照片展现了父母爱情全过程后又再度回到现实世界中父亲的下葬。
上映时间也比较接近,一个是1997年首映于东京,一个是在我国1999年上映,所以很具有比较性。
只是同样的叙事结构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内核,从里面所用的细节物件就可见一斑,卡梅隆在电影中用的是名为“海洋之心”的钻石重复出现来象征爱情,而张艺谋采用的是一个“青花碗”的重复蒙太奇,这两者其实就展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观。
西方认为钻石是爱情永恒的一个标志,这样的爱情观念源于钻石是人类得知硬度最高的物质,而在古代又没有切割技术所以钻石就成为他们认为永恒不变的爱情的象征,西方婚礼的最后一步也是通过交换钻戒来完成这一神圣的仪式的,影片的最后露丝将钻石沉入大海与大海融为一体,其实也隐喻了海下永远埋葬着她此生挚爱之人,而两人的感情着实比钻石还要坚韧。
青花碗则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碗作为中国传统的饮食餐具,青花则是从唐至今常用的瓷器描绘的纹饰,在影片中从青花碗的完整到它的破碎到重新锔好其实隐喻了两人爱情的全过程,从彼此相恋到经受磨难再到相守一生。
二、主人公设定所带来的不同内涵两个电影的主人公的设定有相似之处,一个是城里男主与农村女主,一个是贵族小姐与穷困青年,都天生的带有戏剧感,但是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和”,两人虽然具有天然的矛盾性,城乡矛盾以及身份矛盾,而且在前期也受到了“姥姥”的阻碍,不许两人在一起,但是招娣的青花碗是姥姥帮忙找人锔的,因为知道女儿的心随着用碗的人飞走了,后来招娣因为等待骆先生回村而生病发烧之后,姥姥便不再阻止两人的爱情,并选择了支持,第一时间告诉招娣骆老师回来了,两人才得以修成正果。
解读中西爱情悲剧的差异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对爱情婚娴的独特理解,但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感情却是每个民族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
在戏剧舞台上。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作为经典的爱情悲剧而熠熠生辉。
本文将其置放于各自诞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探究和体察。
对中西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追踪溯源。
解读中西爱情悲剧的差异性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性体现在人与自然、与家庭的关系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家庭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强调征服自然。
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民族性格含蓄、深沉。
重整体、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西方民族热情、奔敞,大胆追求世俗生活,注重享受生命。
信奉爱情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正是这种文化心态的不同,使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在感情的表达以及面对悲剧的抗争意识上呈现差异。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戏剧舞台上影响最大的是越剧版,其主人公表达爱情隐蔽而又含蓄:祝英台虽深爱着梁山伯,同窗三年却始终羞于启齿,直到“十八相送”才六次用语言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先煞费苦心地用各种比喻和暗示。
可憨厚的粱山伯偏偏不能理解,那边祝英台虽气得嗔他是“垛头鹅”。
仍然不敢公开真相,舞台上演的是“趣”,可情节发展上是丧失了明确两人爱情关系的最佳良机。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用最直接、最热情的语言来表达双方的爱情,炽热而义明确。
罗密欧在舞会上一见朱丽叶,就将其视为“天上明珠降落人间”,是“一位绝世的佳人”,主动邀请朱丽叶跳舞。
舞会散后,罗密欧“惜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来到朱的窗前诉说“朱丽叶就是太阳!那是我的意中人。
啊!那是我的爱!”朱丽叶在月夜花园中的心灵独自也大胆热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
我便不愿再姓凯普莱特”,并承诺将整个命运交托给罗,随他到天涯海角。
如此的直接、大胆的情感表白,势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从经过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待爱情表现得清醒、理智和成熟。
他们的爱情产生于朝夕相处,先相知后相爱,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待爱情可以蜕是狂热和无所顾忌的。
从中西方爱情悲剧中透视中西文化差异—《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

分水岭
第
一 个 分 水 岭 : 自 由 爱 情 的 杀 手 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西 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 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 二 个 分 水 岭 : 东 西 方 伦 理 观 念 的 差 异 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 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交叉点
第
一 个 交 叉 点 : 爱 情 国 度 的 自 由 追 求 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 见的主题。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 自由恋爱。 第 二 个 交 叉 点 : 青 春 生 命 的 绝 唱 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 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 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 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表现手法的 运用上就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即都运用了现实主《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 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 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 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 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从中西方爱情悲剧中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较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Tragedies —A Comparison of
Romeo and Juliet & Butterfly Lovers
社会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跨国恋情

安徽文学
ANHUI情
一
也 层 出不 穷 。 根 据 法 国移 民局 2 0 1 1年 的统 计 . 中 国人 排 名 8 7位 虽 然 相 比 2 0 1 0年 的 4 2 8 0美 元 有 了较 大 与法 国人结婚率很高 . 而且大部分是中国女性 与法国 幅度 的提 升 . 但 与许 多西 方 发 达 国 家有 着 非 常 大 的差 男 性 之 间 的 结 合 .居 住 在 法 国 的 中 国 女性 中有 超 过 距 . 法 国人均 G D P为 4 4 4 0 l 美元 , 是 中 国 的 8倍 ; 美 6 O %的人 与法国男性结婚 .但离婚率 也高达 8 0 %以 国 的 2 0 1 1 年 的人 均 G D P为 4 8 1 4 7美元 . 是 中 国的 9 上。 因此 . 国人现在急需对跨国婚姻有一个理性认识 。 倍; 澳大利亚为 6 6 9 8 4美 元 是 中国 的 1 2倍 : 作 为 榜 首 不 能盲 目追 求 异 国 恋 爱 。 本 文 将 从 社 会 文 化 差 异 角度 的卢 森 堡 竟 然 达 到 了惊 人 的 1 2 2 2 7 2美 元 .几 乎 是 中 进 一 步 分 析 与 揭 示 跨 国婚 姻 的形 成 和 破 裂 原 因 以及 国 的 3 0倍 。 如 此 之 大 的 收入 差 距 确 实 令 人 惊 叹 。 难 怪 婚姻破裂对孩子的影响. 从 而 引 导 他们 走 向 正确 的方 那 么 多 人 不 远 千 里想 方设 法 要 去 国 外 工作 再 者 . 虽 向 以防 酿 成 家庭 悲剧 。 然 国 内外 收 入 差 距 大 .但 国外 房 价 却 比 国 内便 宜 不 二、 引起 跨 圈 婚 姻 的 主 要 原 因 少。 对 一 般 的美 国 家庭 而 言 。 买 一 套 房 子 只 需 夫 妻 工 而 在 中 国 一 套 两 室 一 厅 的房 间 。 则 需 要 夫 跨 国婚姻现象在 中国由来 已久 . 但在古代 只是少 作 四五 年 . 数现象 . 比如唐朝时西藏松赞 干布 同时迎娶文成公主 妻 不 吃 不 喝 十几 年 才 能 买 得 起 。 这样 高 的房 价 . 也迫 和尼泊尔公主 、 金成公主嫁西 域等等 。在 中华人 民共 使 许 多 人远 走异 国 . 寻 找 异 国恋 人 并 定 居 国外 。 四、 造 成 跨 国 婚 姻破 裂 的原 因 和 国成 立 后 的 三 十 年 左 右 , 由于 政 治 上 的 原 因 。 跨国 跨 国婚 姻 经 常 以失 败 告 终 。 这 种 失 败 不 是 个 别 现 婚姻的发展几乎停滞 。 直到改革开放 。 各国文化 、 经济 和政治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 跨 国婚姻得到 了发展 。而 象 , 而是 一 种 比较 普 遍 的 现象 . 在 中 国屡 见 不 鲜 。 将从 且跨国婚姻 呈现 出一个明显特征 . 中国女性嫁给外 国 以 下 四 个方 面分 析 婚 姻 破 裂 的 原 因 男性的几率远远高于 中国男性娶外 国女性 。 将从 以下 ( 一) 时 间观 念 冲 突 几 点来 分 析 产生 这 种 趋 势 的 原 因 。 对 西 方 人 而 言 . 时 间 观 与 金 钱 观 是 联 系 在 一 起 西 方男 性 普 遍 比 中国 男性 更 加 具 有 男 人 魅 力 。 一 的 。 在他们眼里 , 时间就是金钱 , 所以他们非 常珍惜时 是因为基 因的缘故 ,西方人天生就 比中国人高大 、 强 间 . 对 时 间 都 做 了 精 心 的安 排 和计 划 . 并 养 成 了 按 时 在西方 。 如果要拜访某人, 必 须要 事 先 壮。 面孔有棱有角 , 高鼻梁 , 蓝眼睛 , 十分具有 吸引力 。 赴 约 的好 习惯 。 如果不打招 呼就串门 . 会 让 西 方 人 二是西方男生不计较处女情结 . 他们更关心的是两人 约 好 时 间 及 地 点 。 之间的感情 , 而不是对方 的情感历史 。 对他们来说 , 只 感 到十 分 没 有 礼 貌 。 而 中 国不 是 一 个 非 常 注 重时 间观 要 你真正爱他 。 不管 以前你有过 几段 恋情 , 他都不会 念 的 国 家 , 对 时 间 安 排 比较 随意 。 约 会 迟 到 一 会 也 没 计较 。而 中国男人普遍有处女情节 , 一 般都要求 对方 有 人 会 去 计 较 但 如 果 在西 方 国家 , 迟 到是 件 比较 严 没 有 和 异性 发 生 过 性 关 系 。 有 些 人 甚 至 会 因 为 对 方 和 肃的事 . 甚至会导致关 系破裂 。 其 他 异 性 发 生 过 关 系 而 分 手 。 三是 国际 形 象 宣 传 , 美 ( 二) 隐 私 观 念 冲 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差异透视中西方爱情悲剧
黄少华
【摘要】:爱情是世界文学的永恒主题。
戏剧中的婚恋题材无论古今中外俯拾即是,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梳理这些题材的研究却做得不多。
本文将通过由中国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结合中西戏剧理论,来揭示文化背景对悲剧特点形成的重大影响。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虽有着相同悲剧成份,但是两剧之间的悲剧特点却迥然不同,其中缘由值得探讨。
本文首先说明了《梁》和《罗》两剧的台词功能,它们有着相同的功用,对推进情节、塑造场景和揭示人物性格起着重大作用。
其次比较分析了《梁》和《罗》的主题思想,指出两剧中主题思想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次是对《梁》和《罗》的悲剧角色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了两剧中男女主人公在行动上、性格上和对待婚姻的态度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接着对《梁》和《罗》的情节结构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力图突显两剧中情节结构方面的共通之处和迥异之处。
最后探讨了《梁》和《罗》形成不同悲剧特点的成因,指出了爱情悲剧特点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这两出中西名剧的比较,不难发现以“苦情戏”为特征的中国爱情悲剧与以“悲壮”为风格的西方爱情悲剧有着迥异的悲剧特点,但我们不能以此来说明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戏的爱情悲剧。
因此本文呼吁多做中西文化交流,为中西戏剧的兼容与嬗变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中西戏剧艺术的新发展。
【关键词】:悲剧特点苦情悲壮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