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

合集下载

从司法到丧葬——獬豸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从司法到丧葬——獬豸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从司法到丧葬——獬豸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摘要:獬豸神判观念于汉代形成,由此也对丧葬文化产生了影响。

獬豸在演变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从最初人们心目中公平正义的任法兽到可以守护墓室安宁的忠勇之兽,再到象征国家安定,标榜明君圣主的石像生。

獬豸功能的不断增多不仅与所处时代流行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也从侧面反映出封建时代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獬豸;神判;丧葬(一)何为獬豸?獬豸也做“解廌”或“角圭角虎””。

据东汉《神异经》载“东北荒中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毛青,四足似熊。

性忠而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咋不正。

名曰獬豸,一名任法。

”獬豸体型大者如牛,小者如羊,全身都长着黝黑的毛。

它的前端有角,所以也常被称为“独角兽”。

其主要作用是“触不直者”。

王充《论衡》云:“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

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

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

”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的皋陶决狱,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有罪与否。

正是这些特点,使獬豸形象逐渐定格为中华法文化中公正执法者的象征,在古代法制史上有着特殊的涵义。

獬豸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中国法律的象征,古代繁体字中的“法”中本就包含着獬豸,也体现了獬豸与法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灋,邢也。

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角不直者,去之。

”法,由水、廌、去三部分组成。

水象征法平之如水。

廌意味触不直者,法官辨别是非,惩罚犯罪的工具。

去是做驱逐的动作。

但蔡枢衡先生认为,平之如水是后人对于古人意思的一种误读。

是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概念。

他认为这里的水应为将犯罪者置于水上,随流飘去。

这里的水是功能性的而非象征性的。

这样的认识就更好的与廌的“触不直者去之”的刑罚意义统一起来。

可见,在古代先民的思想之中,獬豸最初的作用就是象征公平,法与廌合二为一也体现了先民对于公平与正义的一种追求与向往。

(二)獬豸神判观念的形成汉代应是獬豸神判观念的形成时期。

关于獬豸,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天子游猎赋》。

镇墓兽兽角研究及“角状鬃”概念的引入

镇墓兽兽角研究及“角状鬃”概念的引入
梁广峰
( 内蒙古师范大 学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 0 0 1 0 )

要: 兽角装饰是镇墓兽 的重要 组成部分 。它承 载 了镇墓辟 邪、 引魂 升天等诸 多意义 . 贯 穿 了镇 墓兽发
展 的全过程 。镇 墓兽 历经千年的演 变, 其兽 角也发 生 了极 大 变化 。但 它无论作 为楚式镇墓兽 的鹿 角. 还是 东汉
类有思维能力便开始 了 自身系统的构建 , 时至今 日, 某些地域仍盛行不衰。 早在 旧石器晚期 . 法国 的奥 瑞 克 山洞 中就 有 被 红 土 染 成 彩 色 的 尸 体①.
我 国 山 顶 洞 人 尸 骨 下 铺 撒 赤 铁 粉 的 葬 式 也 有 着 异 曲 同工 之 处 。而 到 了新 石 器 时期 , 众 多 氏族 公 共 墓 地 的 出现 , 各 种 葬 式 的盛 行 以及 大 量 生 活 生 产 工 具 的人 葬 . 都 强 烈 表 达着 远 古 人 类 对 灵 魂 不
角 的结 合 , 早 在春 秋 晚 期就 已经 出现 。 有趣的是 , 兽角与镇墓兽最早是 以相分离 的状态 出现 的 , 镇
梁 广峰 ( 1 9 9 2 -) , 男, 硕士 , 研究 方向 : 考古文博 。该文系 内蒙古师 范大学研究 生科 研创 新基金项 目。

6 4・
墓兽 祖型 的头上 没有可 供安插 鹿 角的榫 头 。 而在 春秋 晚期 的襄 阳 山湾墓 地 ,共 有 7座 墓 葬发 掘 出 了鹿 角④. 这种单 一 以鹿 角 陪葬 的范例 说 明 了鹿 角 在楚 人丧 葬礼 仪 和灵魂 信 仰 中 的地 位 。在 当 阳曹
入 文 明社会 。商周 时 期 宗法 制 的发 展 和 完备 使 得 灵 魂 信 仰 与 祖灵 观 念 相 结合 . 形 成 独 特 的 中 国鬼 神体 系 , “ 鬼 有所 归 , 乃 不 为厉 ” ② 。怀 着对 逝 去 先

汉代百戏中的舞象名词解释

汉代百戏中的舞象名词解释

汉代百戏中的舞象名词解释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艺术繁荣发展,汉代百戏是当时艺术表演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中,舞象是百戏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舞蹈和戏曲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对汉代百戏中的舞象名词进行解释,带您一起了解这一古代文化的精髓。

1. 序幕舞象(xù mù wǔ xiàng)序幕舞象是百戏表演开始时的开场舞蹈。

在汉代百戏中,序幕舞象往往以婀娜多姿的舞姿和华丽的服饰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这种舞象以轻盈、灵动的动作为主,配以轻快的音乐,使观众进入愉悦的氛围中,为后续的表演做好铺垫。

2. 独角舞象(dú jiǎo wǔ xiàng)在汉代百戏中,独角舞象是一种以独角兽为形象的舞蹈表演。

独角兽在传说中象征祥瑞和吉祥,所以这种舞象在表演中往往具有喜庆和祝福的寓意。

舞者身着五颜六色的服饰,披着缤纷的绸缎,载歌载舞,在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3. 转身舞象(zhuǎn shēn wǔ xiàng)转身舞象是一种在舞台上以旋转身体为特点的表演形式。

在汉代百戏中,转身舞象经常用于表现情感或者物品的变化。

舞者通过身体的旋转和动作的变化,生动地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或者变换造型,模拟物品的变化,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4. 戏击舞象(xì jī wǔ xiàng)戏击舞象是一种结合舞蹈和武打的表演形式。

在汉代百戏中,戏击舞象往往用于表现战争和战斗场面。

舞者们通过精湛的舞蹈技巧和身体协调能力,模拟战斗的各种姿势和动作,给观众带来激烈的视觉冲击和紧张的氛围。

5. 争斗舞象(zhēng dòu wǔ xiàng)争斗舞象是一种以对抗和较量为主题的舞蹈表演。

在汉代百戏中,争斗舞象常常用于描绘英雄人物之间的斗争和较量。

舞者们通过舞蹈动作来模拟刀剑相交、拳脚相击的情景,体现出角色之间激烈的对抗与精神的奋发。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镇墓兽探究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镇墓兽探究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1 镇墓兽的源流镇墓兽是在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陪葬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威慑鬼怪,保护墓主人的灵魂免遭鬼怪骚扰。

镇墓兽的源流应为《周礼》中记载的方相氏,方相氏是夏官司马的下属。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大丧,先。

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1]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早在战国时期镇墓兽就已经出现,在湖南、湖北和豫南的许多楚墓中皆出土大量镇墓的神物。

“湖北江陵雨台山的楚国墓地,发掘的558座墓葬,有156座出土镇墓神物,分别属于战国早、中、晚三个时期。

”[2]楚墓中镇墓兽众多,这与楚人崇尚巫术鬼神有关。

《楚辞·招魂》中说:“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

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

三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3]这句辞文充分说明楚人在死后的世界观。

土伯作为阴间幽都的统治者,长相恐怖,虎头牛身,三只眼睛,头上长着尖尖的利角,伸出其血淋淋的手,追逐着亡人的灵魂。

面对恐怖的身后世界,楚人急需一种心理安慰,需要一种神物保护自己死后的灵魂,镇墓兽就应运而生了。

随着时代发展,楚墓镇墓兽也有所演变,“头面部由兽形逐渐变为人形;无舌变为长舌;无颈直身变为曲颈曲身;无肢变为四肢俱全”[4]。

令人奇怪的是,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时期,墓葬中镇墓兽较少,直到东汉中晚期才在墓葬中发现镇墓兽。

北宋时期的《太平御览》中的记载为人们解答了汉代墓葬中没有镇墓兽的疑惑,“《周礼》方相氏入虚驱魍像。

魍像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像畏虎与柏”[5]。

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根深蒂固,更突出死后享乐升仙的思想,对自己的亡魂的安全也更为重视,除了延续一些先秦时期镇墓的方式以外,还发展出一些新的方式。

依《太平御览》记载,汉人习惯以虎兽与柏树作为镇墓功能的镇物。

在东汉墓葬中的墓门处,出土较多陶制的独角镇墓兽,反映镇墓兽具有防范陵寝免遭被盗和破环的功能,以及汉代人害怕墓葬遭受外力侵扰的心理。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昭陵博物馆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彩绘陶镇墓兽是该博物馆的一件重要展品,它不仅代表了古代陶器的精湛制作工艺,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进行详细的赏析。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彩绘陶镇墓兽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彩绘陶镇墓兽是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昭陵陵园的一组汉代墓葬中,这组墓葬被认为是西汉时期的贵族家庭的墓葬,因此出土的陶器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彩绘陶镇墓兽是一种兽面立镇的陶制器物,它形态奇特,色彩鲜艳,是中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

彩绘陶镇墓兽的造型独特,雕工精细。

它的造型像一只古老的神兽,身躯呈立姿,头部带有精美的饰纹,眼睛炯炯有神,口中露出獠牙,整个造型生动有趣。

整个器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彩绘陶镇墓兽的绘画工艺也非常精湛,绘有各种丰富的图案,包括几何图案、人物形象、花鸟虫鱼等,色彩艳丽、线条清晰,表现出了古代陶器绘画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

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昭陵博物馆的彩绘陶镇墓兽不仅在造型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在工艺和绘画上也展现了中国古代陶器的精湛制作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的艺术和生活。

彩绘陶镇墓兽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它在古代墓葬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除了彩绘陶镇墓兽的造型和绘画外,它的材质和用途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方面。

彩绘陶镇墓兽是用陶制成的,这种材质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是古代人民的一种常用生活器物。

彩绘陶镇墓兽在古代的用途可能是陪葬品或者祭祀品,它以其神秘的形态和华丽的装饰给古代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圣的感受,也是他们对生活和宇宙的一种崇拜和敬畏。

彩绘陶镇墓兽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件文化载体,它蕴含了古代人们对生活和宇宙的理解和想象,是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河西走廊汉晋墓地出土的独角兽形象

河西走廊汉晋墓地出土的独角兽形象

河西走廊汉晋墓地出土的独角兽形象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1期摘要:東汉以后,独角类动物作为镇墓兽分布在从河西至华北的黄河流域全境。

河西走廊的武威、酒泉和嘉峪关等地均有出土,材质以青铜器和木雕为主,也多见于魏晋画像石墓中。

从原型上看,以马、牛、羊的形象为主,但也有类似狮、豹等猛兽的特征出现。

这类母题多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但在制作工艺等方面也吸取了多元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独角兽;河西走廊;獬豸独角类动物属于“合成兽”,早在《山海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其形象并不固定,有状如赤豹的狰,状如牛的兕,状如马的驳等。

后世文献中也有许多描写。

《说文解字》中说:“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

”《汉书·司马相如列传》颜师古注:“解,似鹿而一角。

”东汉王充《论衡》:“獬豸者,一角之羊也。

”由此可见,独角类动物形象的原型非常多样,有凶猛的狮子、豹子,也有温顺的牛、羊等。

其常被称为獬豸,但也有学者认为獬豸多是正义明辨的象征,与独角类动物常作为镇墓兽出现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

①东汉以后,独角类动物作为镇墓兽在黄河流域的甘肃、陕西、山东等地均有出现。

甘肃境内多分布在河西走廊的武威、酒泉和嘉峪关等地,器物材质以青铜器和木雕为主,也常绘于魏晋画像石墓的画像砖中。

本文将从材质和形制上对其进行初步分类,再分析其蕴含的文化因素。

1 青铜类1958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酒泉市下河清18号墓中发现了一件独角兽,其位于墓前室前端,头向门外,低头做前冲状。

全长75厘米,高20厘米,通体装饰鳞甲纹(图1)。

此件文物为东汉时期遗物,现藏于甘肃博物馆。

之后在嘉峪关文殊镇汉魏墓中也有同类器物出土。

其位于前室的正中,头朝向墓道。

长41.5厘米,宽14.8厘米,器身装饰线纹(图2)。

从形制上看,这两件青铜独角兽均为头部低垂,尾部扬起,身体呈波浪状,起伏较为明显,看起来颇为健壮。

最明显的区别可能在于背部的鬃毛,嘉峪关文殊镇出土独角兽鬃毛为单根伫立状,酒泉下河清出土则整体服帖于背部。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昭陵博物馆是一座集南北朝彩陶、唐三彩、宋代景德镇窑瓷器等珍贵文物于一体的博物馆,其藏中华文化珍品,展古今历史,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绝佳机会。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便是彩绘陶镇墓兽。

彩绘陶镇墓兽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将带您一起来欣赏和解析这些珍贵的彩绘陶镇墓兽。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彩绘陶镇墓兽是如何被发现的。

这些彩绘陶镇墓兽是出土自昭陵博物馆所在地的秦墓之中。

据考证,这些陶镇墓兽是为了陪葬中国古代帝王而制作的,这些帝王们生前地位显赫,所以他们的陪葬品也是极其华丽和珍贵的。

这些陶镇墓兽不仅是陪葬品,更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见证,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地品味这些彩绘陶镇墓兽的造型。

彩绘陶镇墓兽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的造型像狮子,有的则像神兽,整体上看极富有生气和神秘感。

彩绘陶镇墓兽的雕刻工艺非常细腻,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匠心独运和精益求精的工艺水平。

这些彩绘陶镇墓兽不仅有着艺术价值,更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彩绘陶镇墓兽的色彩。

这些陶镇墓兽的彩绘采用了鲜艳的色彩,红、绿、黄等色彩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这些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明亮、欢快的感觉,也增添了这些陶镇墓兽的神秘气息。

这些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色彩的精准把握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古代彩绘陶艺术的高超水平。

我们来谈一谈这些彩绘陶镇墓兽的历史价值。

这些彩绘陶镇墓兽不仅在审美价值上有着非凡的成就,更是对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珍贵见证。

这些陶镇墓兽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彩绘陶镇墓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镇墓兽”的源流及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镇墓兽”的源流及艺术特色
雕 刻 九 个 方 格 , 有 可 能 是 “ 宫 图 ” 引 申 ,意 在 假 借 九 宫 很 九 的 之 神 的威 力 护 佑 亡 灵 。 另外 一 个 因素 则 是 首 上 成 对 出现 的 鹿 角 。 在 “ 墓 兽 ” 个 发展 过 程 中 ,始 终 是 用 真 鹿 角 插 置 在 头 镇 整 顶 正 中 ,鹿 角 的 角 又有 4 5 6 8 1 等 级 之 别 [ ] 它 的设 、 、 、、 ] 2。
中国古代 陵墓建筑“ 镇墓 兽" 的源流 及艺术特色
The O rg ns n tsi a a t rsi so i ai to n Ance tTo b n Ch na i i d Aritc Ch r c e itc f a An m l y Par n o t in m si i
原 始 宗教 的神 圣 性而 已。
或短 、 或繁或简 , 左右对称 。其头面有单头或双头 , 其面相有兽
面或 人 面 , 目有 描 绘 的 或 雕 刻 的 ; , 直 颈 、 颈或 无 颈 者 ; 面 颈 有 曲
对于它的身世 , 考古学家并没有“ 盖棺定论” 。许 多学者也
就 其 产 生 、 展 及 特 点 做 了较 好 的 研 究 , 而 并 非 哪 一 种 观 点 发 然
为方座代表幽府统治者土伯掌管的大地 。 其实方座 的物理功能 无疑是为身首 的平稳而设 置 , 而其纹饰由早期 的彩绘纹发展成
墓 室及棺椁 中的具体 方位 , 并针 对双头双 身, 单头单 身两种 主
要 类 型 , 合 一 些 典 型 实例 进 行 了深 入 的 分 析 , 结 并揭 示 了“ 基 镇
兽 ” 生的 历 史 动 因 和 文化 含 义。 产
关键 词 : 墓兽 源流 艺术 特 色 文 化含 义 镇

护佑与威慑——镇墓兽的演变

护佑与威慑——镇墓兽的演变

72 Tales 考古物语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人形镇墓兽高47厘米、长34厘米、宽30厘米护佑与威慑镇墓兽的演变文图、何娟2007年7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 巩义芝田镇益家窝村北岭根发掘了一 座纪年唐墓。

墓为斜坡墓道中型土洞墓。

墓中出土一砖质墓志,可惜近半漫[患不清, 墓主的官职、夫人姓氏及葬年尚在,墓主为吴 兴郡司户参军(从七品下),夫人为弘农郡华阴县杨氏,天宝五载(746年)窖于"仁□原”。

墓中出土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70余件(套),其中两件粉彩镇墓兽形体高大,装饰华美,是 中原地区唐墓中不可多见的精品。

尤为重要的 是,墓主是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两件镇墓兽及其他器物均可作为郑州地区唐墓的标准断代器。

其一为狮首镇墓兽,头顶两弯角,弯角中 部有两副角,副角下有节,两角根部镶嵌一宝珠,脑后齿戟高竖,须发如板,前有两小耳,双翼呈半月板状,板须及翼均刻划沟槽以示毛羽, 前肢较细,蹄足,无尾,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 孔高台座上。

兽长眉横挑,双眼暴突,上颌宽大,张着血盆大口,撩牙出露。

镇慕兽原饰粉彩, 现多脱落。

另一件为人首镇墓兽,“国”字脸,大耳 狂张,横向耳棱二道,头顶长舌状弯角,脑后双齿戟,肩生半月板状翼没有刻槽,前肢光滑, 蹄足,无尾,挺胸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

兽白脸,耳内涂橘红彩,脑后、角涂黑彩,戟涂铁锈红彩,翼上云纹多不显,胸、腹部、 前腿、后背、台座饰彩同狮首镇墓兽,唯腹中粉红色条纹中增添了橘黄色月牙纹。

镇墓兽蹙73狮首镇墓兽及线描,高76.4厘米人首镇墓兽及线描,高82.4厘米眉,瞪眼,小方鼻,八字须,抿嘴,颌下一撮短须,虽无前者狂野,却无比威严。

祖明与抱轴镇泵兽,顾名思义是镇泵的野兽,置身粟内,保护墓主不受鬼魅邪佞的侵扰。

从这点来说,镇墓兽似乎也属于厌胜一类的物件。

厌胜术自汉代被人们应用,因实用性强而广泛流行,《史记索隐》•说文》«后汉书H书》等对此多有记载,所用厌胜之物质地或木或陶,或金或石,形式更是花样百出,从门神到桃符,从刀剑到铁牌,不一而论。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昭陵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集文化遗址及文物陈列展览为一体的博物馆。

其中的彩绘陶镇墓兽是该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它们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陶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对彩绘陶镇墓兽进行赏析。

彩绘陶镇墓兽是陪葬于墓葬中的一种陶制品,主要用于守护墓穴和镇压邪灵。

它们的形态多样,包括狮、虎、麒麟等。

彩绘陶镇墓兽的制作工艺精细,采用了陶制和彩绘技法。

镇墓兽的造型上下端分别以有力的脚掌和尾巴支撑,身体呈现出弯曲优美的线条。

这种造型可以使墓兽稳定地放置于墓葬的四角,对于守护墓地具有重要意义。

彩绘陶镇墓兽的表面进行了精细绘制,使用了独特的彩绘技法。

它们的身上绘制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包括云纹、凤凰、花卉等。

这些图案色彩斑斓,采用了红、黄、蓝、绿等多种鲜艳的颜色。

在光照下,彩绘的图案变得更加明亮,给人一种瑰丽而华贵的感觉。

彩绘陶镇墓兽的图案丰富多样,反映了汉代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

彩绘陶镇墓兽是汉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彩绘陶镇墓兽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具有神秘而庄重的象征意义,在古代人们认为动物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守护墓穴和驱邪避恶。

彩绘陶镇墓兽的图案和花纹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展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彩绘陶镇墓兽的制作工艺和彩绘技法体现了汉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对彩绘陶镇墓兽的赏析不仅可以欣赏到其独特的造型和美丽的彩绘图案,还可以了解到汉代墓葬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审美追求。

通过观赏这些陶制品,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生活和死亡的理解和思考,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彩绘陶镇墓兽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瑰宝,它们既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致的制作工艺,又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风格。

通过对彩绘陶镇墓兽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昭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现代化的大型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专门设立的古代帝王陵墓博物馆。

昭陵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就是彩绘陶镇墓兽。

彩绘陶镇墓兽是昭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是出土于西汉文帝刘恒的陵墓之中。

这件文物是一座陶器造型的墓室陪葬品,通体施以多彩绘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彩绘陶镇墓兽有着独特的形态和绚丽的色彩,堪称是中国古代彩绘陶器的杰作之一。

彩绘陶镇墓兽的整体造型呈现出了两个狮子之间牵制一头麒麟的场景,其中狮子造型深邃笔直,麒麟则圆滑婉约。

两者相互缠绕于一根石柱上,形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组合。

整个造型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充满了神秘的古代传奇色彩。

在彩绘部分的绘制中,狮子身上的斗篷以鲜艳的红色为主,配以黑、白等色彩点缀,而麒麟的身上则以黄色和绿色为主,同样点缀了大量的黑、白色。

整个彩绘兽的颜色鲜艳明快,充满了活力和生气。

通过这些精美的彩绘,人们仿佛可以看到当时古代陶工们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彩绘陶镇墓兽的出土,让人们对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和彩绘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件文物的发现也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文化、宗教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而它的出土地——陕西,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这件彩绘陶镇墓兽的出土,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文明的瑰丽之处。

彩绘陶镇墓兽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绚丽的彩绘,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狮子和麒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是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动物,它们常被用来象征权力和神圣。

这件彩绘陶镇墓兽的出土,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线索。

彩绘陶镇墓兽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陶器工艺和技术的重要实物样本。

它的出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陶器制作工艺的线索,更为我们了解古代彩绘艺术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通过对彩绘陶镇墓兽的研究,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陶器的制作工艺和彩绘技术,更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文化和宗教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汉代独角镇墓兽罕见亮相,放在古墓中用以佑护死者亡魂和防盗

汉代独角镇墓兽罕见亮相,放在古墓中用以佑护死者亡魂和防盗

汉代独角镇墓兽罕见亮相,放在古墓中用以佑护死者亡魂和防

掌上博物馆 2017-04-01 05:43
一种长着像长枪一样笔直大角的青铜独角兽今日亮相在辽宁省博物馆的“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文物联展”上。

它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将其置于墓葬门口,是为了起镇墓辟邪的作用。

掌上博物馆看到,约有70厘米长的青铜独角兽的兽头向前冲,角向前刺,扁尾上翘,四足夸张作角斗状,全身铸有兽毛的纹饰。

角和尾可拆卸。

这样的形象很少见到。

它跟犀牛的模样相差很远。

据专家介绍,为了防止墓葬被盗,古人想了很多种办法,如在墓中放置镇墓兽、墓道中设立机关、墓上设置石兽、派专人看守等。

这个独角兽就是随葬在墓中,起镇墓辟邪的作用。

古代墓中设置镇墓兽有两层含义:一是防止妖魔鬼怪对墓主的侵害;二是吓唬盗墓者勿盗此墓。

镇墓兽多数外形抽象,构思诡异奇特,形象恐
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烈的巫术神话色彩。

这件独角兽出土于1956年甘肃酒泉地区。

两汉时期,镇墓兽的造型种类繁多,主要有人形长舌镇墓兽、人首兽身镇墓兽、独角镇墓兽等。

东汉时期北方地区流行独角镇墓兽。

独角兽又叫獬豸,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被奉为司法公正的象征。

汉魏之时也常被安置在墓门左边,充作镇墓兽。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

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掌上博物馆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楚“镇墓兽”形制、文化内涵及其流变综考

楚“镇墓兽”形制、文化内涵及其流变综考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楚“镇墓兽”形制、文化内涵及其流变综考
姓名:耿华玲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史
指导教师:顾久幸
20050601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
剀4
蚓2
图片
H5
4
幽3
幽6
爹蟹女露雾。鹣勰
2.期刊论文纪晓建.Ji Xiaojian《楚辞》《山海经》灵巫之互证——《楚辞》《山海经》神话比较研究之四-社
科纵横2007,22(5)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繁荣的巫风习俗.《楚辞》《山海经》为我们保存了中国古代巫风习俗的原貌."九歌"是具有神话性质的巫术性的宗教歌舞,《楚辞·九歌》则是一部真切记载原始巫风文化的宝贵文献."招魂"是中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以巫师为中心的宗教活动,"九招""九代"则是先秦巫师举招魂仪式运用的具有神秘性质的舞蹈.从文化渊源上看,南楚浓烈的巫风文化正是对殷商巫风基本内容的继承,《楚辞》《山海经》则是这种殷商巫风的活化石.
巫是一种异常古老的文化.我国南楚地区历来巫风昌炽,时至今日,这里的民众巫风观念仍较浓厚,祈求性巫术普遍存在.祈求性巫术是一种虚幻的信念与手段,其目的是镇邪祛病,消灾免祸,求得人丁兴旺和获得生产丰收.它具有种种消极因素,抓紧在其消亡之前搜集原始资料,以便进行巫术理论、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的全方位研究.
5.期刊论文焦庆艳.Jiao Qingyan楚辞与地方文化-鸡西大学学报2008,8(1)
作为一代文学标志的楚辞,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其中,富有南楚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在屈原所开创的楚辞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粗犷拙朴 卓尔不凡

粗犷拙朴 卓尔不凡

粗犷拙朴卓尔不凡作者:杨凤明来源:《雕塑》2013年第01期内容摘要:中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独具民族特色和文化意蕴。

武威是我国出土汉代木雕数量多、品位高的地区之一。

由于较为干燥的气候,考古发现的武威木雕,造型和色彩都基本保存完好。

武威汉代木雕,有人物、车辆、动物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汉代河西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景象。

武威汉代木雕,艺术风格粗犷质朴,简洁明快,体现了工匠们技艺上的鬼斧神工之妙。

关键词:河西走廊;木雕;木俑;汉墓中国木雕艺术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初具雏型的木制工艺品。

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

湖北等地发现的战国木雕,开始髹漆,并加以彩绘,十分精美。

到了汉代,小型器物、人物、动物等木雕用整木雕制,大型木雕用局部雕刻和粘贴来完成,木雕创作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可以说汉代是中国木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

汉代木雕题材和内容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贵族出游、宴饮、耕作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欣赏这些木雕作品,就能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气息,木雕作品人情味胜过了宗教气息,可以说木雕艺术以它特有的光棱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面貌,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古代的木雕,由于材质的关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不多。

武威汉代墓葬就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木雕,作品有舞乐侍仆俑及鞍马和家畜、家禽等动物造型,还有想象出来的前伸独角镇墓兽等。

同时出现了较大的组合木雕,如前驾骏马的轺车模型,车上还有御车的木俑,此外还有牛车、耕牛牵犁和双人博戏等模型。

武威木雕在艺术创作构思上,造型不拘一格,别致奇特,极富想象力,虽经2000余年的时间,依然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雕刻技法以突出外轮廓为主,细部用彩绘表达,因此雕制时用刀简练,块面棱线分明,仅在头、身、腿部稍作细部刻画。

形体硕大的如高度超过80cm的木车、木马、木牛等,头、身、尾等分别雕刻,最后嵌合或粘接成整体。

形体较小的俑和动物雕像,则由整木圆雕一次雕成,又称立体雕刻。

淮阳“泥泥狗”的创作题材及色彩观

淮阳“泥泥狗”的创作题材及色彩观

淮阳“泥泥狗”的创作题材及色彩观淮阳“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上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力度的加大,淮阳“泥泥狗”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对它的探讨和研究也在逐步加强。

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多限于对其造型特征和色彩规律以及创作题材的一般性介绍上,这显然是不够深入和系统的。

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淮阳泥泥狗的创作题材及色彩观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则显得很有必要。

淮阳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古称宛丘,又称陈。

传说中的“三皇”先后在此建都。

淮阳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荟萃,著名的“太昊伏羲陵”就坐落于此。

太昊伏羲氏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民间尊之为“人祖爷”,因此,太昊陵也称人祖庙。

每逢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这里都要举行祭祀人祖的大型庙会,数以万计的炎黄子孙从四面八方赶来“朝祖进香”。

庙会高峰时,人数多达数十万,这种现象在我国其它庙会中是十分罕见的。

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一求子孙繁衍。

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履迹舞”、“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淮阳“泥泥狗”就是伴随着宗教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诞生并传承至今。

一、淮阳“泥泥狗”的创作题材淮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当地老百姓叫它“灵狗”或“陵狗”,它造型古朴、粗犷,它用黑色着底,上面描着红、黄、青、白色的线条,色彩艳丽,给人一种浓浓的神秘感,而且题材宽广,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

虽然是表现动物,但却没有生活当中的飞禽走兽或牲畜,而都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是远古时代人兽共存的一个缩影。

人类在狩猎时期,保存下来的各种原始骨雕,石雕、岩画等,绝大部分也是表现各种珍禽异兽的形象,包括他们的面具,也是模仿动物的头部为伪装,直到中国的殷商、春秋和汉代在各种器物、工具、装饰品上,也大都是以动物形象为内容。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摘要】是一篇探讨陶镇墓兽的文章。

正文部分包括了陶镇墓兽的历史背景、形制特点、彩绘风格以及象征意义,展现了这一古代艺术品的独特之处。

文章还介绍了昭陵博物馆对彩绘陶镇墓兽的收藏情况,为读者展示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价值。

在文章探讨了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的艺术价值,强调了其在传统文化和艺术领域中的地位。

对于保护与传承也进行了探讨,呼吁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

整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全面赏析了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的独特魅力,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欣赏的机会。

【关键词】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历史背景、形制特点、彩绘风格、象征意义、收藏、艺术价值、保护与传承、结语1. 引言1.1 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赏析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是中国陶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展示了古代陶器上精美的彩绘艺术。

这些陶镇墓兽以其独特的形象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在昭陵博物馆中,彩绘陶镇墓兽的展示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陶器的艺术魅力,还展现了古代陶工的高超技艺。

每一只陶镇墓兽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通过对其形制特点和彩绘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研究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的收藏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彩绘艺术的丰富多彩,以及古代陶器在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对这些珍贵文物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古代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弘扬。

在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昭陵博物馆彩绘陶镇墓兽的艺术价值,加强对其保护和研究工作,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得到更好的展示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珍视中国古代陶文化的瑰宝。

2. 正文2.1 陶镇墓兽的历史背景陶镇墓兽是中国传统陶器上的一种装饰图案,起源于古代陶器上的动物纹饰。

陶镇墓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历史的演变,陶镇墓兽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图案。

陶镇墓兽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文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陶镇墓兽的兴盛时期。

镇墓兽_精品文档

镇墓兽_精品文档

镇墓兽镇墓兽是一种神秘而令人着迷的生物,据传它们曾在古代文明的废墟中出现。

这些废墟被称为墓地,而镇墓兽的作用是保护这些墓地免受外界入侵和干扰。

在许多文化中,镇墓兽被奉为神灵,人们相信它们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智慧。

镇墓兽通常被描绘为拥有巨大身躯和复杂装饰的生物。

它们的外表有时类似于狮子,有时类似于龙,但总是给人一种庄严而威严的感觉。

据说它们的雕塑悬挂在墓地的门口,起到守护和辟邪的作用。

镇墓兽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古代建筑物和文物中,显示了人们对其的崇拜和尊敬。

镇墓兽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镇墓兽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驱邪能力的护符。

它们通常会被放置在墓地的入口处,用来驱赶恶灵和保护逝者的灵魂。

人们相信镇墓兽的形象可以威慑邪恶势力,保护墓地的安宁。

在古代帝王陵墓中,镇墓兽被制作成巨大的石雕,具有强大的威力。

在印度尼西亚文化中,镇墓兽被称为石狮。

它们通常是一对放置在寺庙或宫殿的门前,用来保护圣地免受邪恶的入侵。

石狮被认为拥有神圣的力量,能够消除邪恶和保护人们的福祉。

人们常常在特殊的场合向石狮祈祷,希望得到守护和庇佑。

镇墓兽的神秘功效也在现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人将镇墓兽的形象制作成四神兽工艺品,用来装饰家居或佩戴在身上,以期获得平安和好运。

镇墓兽也经常出现在电影、游戏和小说中,成为了惊险冒险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然而,镇墓兽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它还具有一段令人着迷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镇墓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600年的古埃及墓地中。

在那个时代,人们相信墓地是与死者灵魂相连的神圣地方,需要有强大的护卫来保护。

过去几十年来,对于镇墓兽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学家们通过对古代文物的分析和考古发掘,揭示了镇墓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他们发现,镇墓兽的形象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化与当地宗教信仰和人们的审美观念息息相关。

此外,镇墓兽还被用于许多现代社会问题的象征。

在环保运动中,一些人将镇墓兽的形象与保护大自然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汉画中兽角的民俗文化意蕴

汉画中兽角的民俗文化意蕴

汉画中兽角的民俗文化意蕴
赵唯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9(029)005
【摘要】汉画中常见有牛、羊、鹿、兕、獬豸等形象,这些神兽头上所生长的犄角,在汉代具有多样文化功用,可辟邪,可沟通阴阳,可用于假面、角抵,可作冠饰,可制作号角,可作饮酒器具.这些画像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汉代的民俗文化.【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赵唯
【作者单位】南阳市汉画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
【相关文献】
1.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书写--论湖南当代作家民俗书写所蕴涵的文化意蕴及审美追求
2.浅谈动画中的中国民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本土动画创作中的运用
3.画中有戏百看不腻——从民俗艺术角度看年画中的戏曲呈现
4.古代艺术作品中“斗兽”图式的文化意蕴及美学特征∗
5.应用若丹明荧光素标记的人抗汉滩病毒抗体检测小兽中的汉滩病毒感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镇墓兽名词解释

镇墓兽名词解释

镇墓兽名词解释镇墓兽:历史、象征与现代价值一、镇墓兽的定义镇墓兽是中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陶质或石质的神兽,主要用于镇守陵墓,防止邪灵侵入,保护死者安宁。

一般来说,镇墓兽的形态奇特,常常被塑造成异兽模样,如狮头、虎身、鹿角、蛇鳞等。

二、镇墓兽的历史背景镇墓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直到汉代才逐渐流行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镇墓兽的形态和制作工艺也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陶质发展到了铜质、玉质等材质,形态也越发多样化。

明清时期,镇墓兽的制造技艺达到了巅峰。

三、镇墓兽的象征意义镇墓兽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首先,它代表着死者的守护神,能够驱邪避凶,保护死者安宁。

其次,它也代表着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追求。

此外,镇墓兽还具有宗教意义,被视为祭祀对象之一。

四、镇墓兽的制作材料镇墓兽的制作材料多为陶质、石质、铜质等。

其中,陶质和石质镇墓兽是最常见的,而铜质镇墓兽则较为珍贵。

此外,也有玉质、木质等特殊材质的镇墓兽,但较为稀有。

五、镇墓兽的造型特点镇墓兽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一般来说,它们都具有奇特的形态和狰狞的面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不同时期的镇墓兽也有不同的特点,如汉代的镇墓兽多为狮头、虎身、龙鳞等形象,而明清时期的则更加华丽繁琐。

六、镇墓兽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在古代文化中,镇墓兽具有多重作用。

首先,它作为死者的守护神,能够驱邪避凶,保护死者安宁。

其次,它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追求。

此外,镇墓兽还具有宗教意义,被视为祭祀对象之一。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灵,因此对陵墓的保护十分重视。

而镇墓兽作为一种特殊的守护神,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们不仅具有强大的守护能力,还代表着人们对死者的怀念和敬意。

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向镇墓兽祈求保佑平安和丰收。

同时,在古代的军事战略中,军队也常常在战前祭拜镇墓兽以求战争胜利。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

图2东汉宗资墓镇墓兽天禄图1鹿角神兽漆棺画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王红梅(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摘要]汉代开始大量使用独角神兽作为镇墓兽,多见于神道石造像和墓室壁画。

从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可以窥见多地域、多民族文化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融合轨迹和中国古代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传播、融合的历史背景,以及早期民族文化中图腾崇拜和巫傩文化的遗迹。

楚文化、羌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对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的影响显著,产生了诸如麒麟、獬豸、飞廉、犀兕等神兽形象,并赋予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用。

[关键词]汉代;镇墓兽;民族文化;图腾崇拜[中图分类号]K8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25-03汉代文化是由众多地域文化圈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大文化系统,如楚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羌巴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

汉代始兴厚葬,大量使用镇墓兽,用以趋吉避凶、辟邪镇妖、助人升天。

保存至今的汉代墓葬建筑中,常见的独角镇墓兽有麒麟、天禄、獬豸、犀兕、飞廉等。

这些独角镇墓兽作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虚构出来的艺术意象,同时出现在汉代墓葬中,这一现象必定根植于多元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

有着不同文化来源的独角镇墓兽形象,其造型必然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也必然被赋予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用。

一、麒麟、天禄汉代墓葬壁画和石造像中以“鹿”为原型的是麒麟(天禄)。

天禄就是独角的麒麟,麒麟有时也被认为是独角兽。

古礼初用全鹿,后用麟趾代之,这种麒麟崇拜实际上是鹿角崇拜的发展。

鹿角因其能够“脱落-再生”,所以代表着生命的循环;而且在巫文化的世界里,它还是登天的“刀梯”,能沟通人神。

①对鹿角崇拜是古楚人原始巫术顺理成章的产物,长沙战国楚墓和湖北江陵楚墓中,广泛使用鹿角镇墓,还出现了四鹿践蛇造型,反映了楚地文化的鹿角崇拜对汉代镇墓兽兽角形象的影响。

饶宗颐先生认为,楚墓中的鹿角镇墓是使用鹿原有之角稍加修削,安在基座上作为装饰,并且“施于墓葬厌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作者:王红梅来源:《丝绸之路》 2015年第16期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王红梅(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100006)[摘要]汉代开始大量使用独角神兽作为镇墓兽,多见于神道石造像和墓室壁画。

从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可以窥见多地域、多民族文化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融合轨迹和中国古代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传播、融合的历史背景,以及早期民族文化中图腾崇拜和巫傩文化的遗迹。

楚文化、羌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民族文化对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的影响显著,产生了诸如麒麟、獬豸、飞廉、犀兕等神兽形象,并赋予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用。

[关键词]汉代;镇墓兽;民族文化;图腾崇拜汉代文化是由众多地域文化圈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大文化系统,如楚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羌巴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

汉代始兴厚葬,大量使用镇墓兽,用以趋吉避凶、辟邪镇妖、助人升天。

保存至今的汉代墓葬建筑中常见的独角镇墓兽有麒麟、天禄、獬豸、犀兕、飞廉等。

这些独角镇墓兽作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虚构出来的艺术意象,同时出现在汉代墓葬中,这一现象必定根植于多元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

取自不同文化来源的独角镇墓兽形象,其造型必然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也必然被赋予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用。

一、麒麟、天禄汉代墓葬壁画和石造像中以“鹿”为原型的是麒麟(天禄)。

天禄就是独角的麒麟,麒麟有时也被认为是独角兽。

古礼初用全鹿,后用麟趾代之,这种麒麟崇拜实际上是鹿角崇拜的发展。

鹿角因其能够“脱落-再生”,所以代表着生命的循环;而且在巫文化的世界里,它还是登天的“刀梯”,能沟通人神。

①对鹿角崇拜是古楚人原始巫术顺理成章的产物,长沙战国楚墓和湖北江陵楚墓中,广泛使用鹿角镇墓,还出现了四鹿践蛇造型,反映了楚地文化的鹿角崇拜对汉代镇墓兽兽角形象的影响。

饶宗颐先生认为,楚墓中的鹿角镇墓是使用鹿原有之角稍加修削,安在基座上作为装饰,并且“施于墓葬厌胜”。

②秦灭楚后,吸收了楚地的鹿角崇拜,汉承秦制,故而鹿在汉代墓葬礼制中也具有崇高的地位。

马王堆汉墓曾出土“鹿角神兽升天”漆棺画(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楚文化对汉代壁画和石造像艺术造型的影响,麒麟、天禄等镇墓兽应是受到楚地鹿角崇拜文化习俗的影响。

图1鹿角神兽漆棺画汉代古籍有记载的西域的独角兽造型是桃拔,又名天禄。

《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有桃拔、师子、犀牛。

”颜师古注引孟康:“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

”由此可知,天禄是来自西域的动物。

汉代古籍记载天禄形象作为镇墓兽使用的是宗资墓(见图2),《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锤四及天禄、蛤蟆。

”李贤注:“天禄,兽也……今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汉有天禄阁,亦因兽以立名。

”《水经注》:“??汳水经其南,汉熹平君所立,死因葬之,刻石树碑以族厥德,隧前有师子、天鹿,累砖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凋落略尽矣。

”麒麟、天禄这类鹿形独角镇墓兽具有外来文化的基因,即吸收了西域文化和艺术造型的元素,是结合本土鹿角崇拜思想构造出的艺术意象。

图2东汉宗资墓镇墓兽天禄二、獬豸汉代流行的獬豸冠揭示了汉文化和荆楚文化对独角羊崇拜习俗的相互吸收融合。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崇拜獬豸,楚国国君曾经捕获到“獬豸”,仿照“獬豸”的形象制作了衣服和帽子,后人称之为“獬豸冠”或“楚王冠”。

《淮南子·主术训》:“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

”《后汉书·舆服下》:“法冠,一曰柱后……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③《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集解》引蔡邕:“法冠,楚王冠也。

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

”由此可知,原本在楚地流行的獬豸冠,秦灭楚后被朝廷用作使节和执法者所戴“豸冠”,一直延续到汉代。

汉代南阳地区原属楚地,故而在南阳一带出土的汉画像砖石多有獬豸的形象出现(见图3)。

牛大伟等认为,若从民俗文化的区域性与传承性来看,南阳汉画中的独角神兽形象,应是楚人獬豸崇拜观念在南阳一带民间丧葬习俗中的一种遗绪,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④图3汉画像石獬豸判案图汉文化与羌文化中羊图腾的融合也是独角兽羊角崇拜的文化根源。

按古文字理论,“zhi”、“chi”等古音,读为“di”等,故独角兽“廌”之发音,大抵与“氐”、“羝”同。

“氐”与羌通,同为羊图腾之族。

“羝”即是羊。

⑤羌文化在中国上古时期显赫的历史地位,汉晋史家皆有此论。

《后汉书·西羌传》有载:“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

”《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炎帝族名称之“羌”,姓氏称之“姜”,以羊为图腾。

羌人以羊为图腾的信仰和独角羊崇拜至今还保留在的民间习俗中,如青海河湟谷地社火仪式的“老羊歌”的妆扮,藏传佛教中喇嘛们头戴的法帽,陕西略阳县江镇新、老江神庙板绘彩画人物形象等,以独角羊“獬豸”形象为特征的羌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

陈荣认为,以独角羊羊角帽(獬豸冠)为标识的羌人文化,在青海、西藏、甘肃、陕西、云南、四川、新疆等地都有所表现。

⑥羌人羊图腾最重要的遗存就是图腾柱——“羊柱”或“羊角柱”。

陆思贤认为,羌族的图腾柱立于地面上,构成了最古老的观测天象的地坪日晷;伏羲氏的观象画卦,也是从羊角图腾柱上开始的。

⑦羊角和羊图腾所具有的神圣力量是汉代镇墓兽獬豸形象备受推崇的根源,獬豸造型直接来源于荆楚文化的獬豸崇拜、羌文化的羊图腾。

三、犀兕汉代墓室壁画中肩生双翼、头生尖利独角的神牛——犀兕的造型(见图4),是源于楚巫文化的牛角崇拜。

⑧犀兕画像往往被刻画在木门的下限石上,常表现为与人或熊虎前抵相斗。

据犀兕画像所处位置和基本特征,符合楚地的地府冥神——土伯“其角觺觺、其身若牛”的神象。

原属楚地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土伯手持鹿角”漆棺画(见图5),说明手持鹿角和生有牛角的土伯具有助人升天的能力。

南阳曾属楚地,汉画像石刻受到楚巫文化的影响,最为常见的就是将一根牛角(号)作为发号施令的法器,其辟鬼的巫术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⑨图4猛兕图牛角崇拜的符号特征是从良渚文化时期对于“农业之神”形象的构想开始初步形成的,“神农牛首,结绳而治”,牛角代表中原农耕文明的土地崇拜。

《述异记》记载:“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蚩尤是三苗九黎部族的祖先,其牛角形象具有南方苗文化发源特色。

10而今黔东南的苗寨仍在使用牛角杯盛酒招待贵客,这是源自兕角能验毒清污的功用,说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叫做兕觥的酒器,并被苗文化传承至今。

图5土伯镇墓像学术界还有独角兽的兽角源于犀角、独角兽文化源于草原文化之说。

金刚从语言文化学角度考证神化动物独角兽之称[kiat]及其诸变体和异称,独角兽可视为犀角虎身的动物,或称之曰犀虎综合图腾,属古老的龙虎文化之组成部分,独角兽文化源于蒙古族祖先“乞牙特”(乞颜)氏及其先人。

11从语言学角度证实了犀兕造型的草原文化血统。

翦伯赞先生在论述武氏祠的汉画像石时说:“像这样的画像,特别是有翼的天使之出现,显然不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天马、灵犀、狮子、三足乌、傅翼虎、一足牛、比翼双头鸟之类均为外来的图案。

”12按照翦伯赞先生提到的灵犀与犀兕应属于同类,即独角镇墓兽犀兕造型是受到西亚文化影响的艺术造型。

由此可知,汉代墓室壁画的犀兕形象来源于南方巫文化的牛角崇拜、草原文化的犀虎图腾、西亚文化的有翼兽形象。

四、飞廉汉代文献《三辅黄图》:“飞廉,鹿身、雀头、有角、蛇尾、豹文,能致风号呼也。

”孙新周认为,“飞廉”与阿尔泰语中的“风”音同,二者有语源上的同一性。

还有学者认为,“飞廉”(音“风”)最初是大风、暴风的意思,甲骨文里风、凤、鹏是一个字,鸷鸟又名大风,后来鸷鸟才变成暴走的公鹿。

13鸟鹿合体造型的飞廉的产生根据大风有关的两种动物——鸷鸟、公鹿的组合,飞廉也代表风神的形象。

1978年洛阳金谷园村王莽时期的壁画墓中,曾出土“风神飞廉图”的彩绘,大部分漫漶损毁。

汉代保存完好的飞廉形象的画像砖石不多,从目前出土的画像石上的飞廉形象看,确乎为鸟首鹿身有长角,多处于奔跑状态,伴有后肢上翻的姿态和云气纹(见图6)。

图6汉画像风神飞廉图据孙新周考证,鹿本是属于草原文化信仰和崇拜的图腾,后来和信仰鸟图腾的秦的先人结合,于是产生了新的信仰物——飞廉,统一中国的秦帝国就是这支飞廉后裔的族人。

14朱学渊认为,秦人祖先飞廉及其后人的名字中,如“飞廉”、“恶来”、“太几”、“大骆”、“百里溪”等,皆胡名也。

15所谓的“汉承秦制”不仅是政治制度的继承,也包括文化的承袭。

比如,汉代武冠中的力士冠上装有独角,是对秦文化崇力尚武精神的继承。

镇墓兽飞廉鸟鹿合体造型融合了草原文化神鹿图腾和秦文化的鸟图腾,正是草原文化和秦文化两种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五、结语综上所述,虽然独角神兽早在先秦就已经有古籍记载,其造型的形成和演变起源于图腾文化和自然崇拜。

汉代镇墓兽造型的独角形象的形成和演变与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传播融合的历史大背景密不可分。

融合了秦文化、荆楚文化、羌巴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西亚文化等多元民族文化元素的独角镇墓兽造型,经历了从自然界动物造型向艺术意象造型演化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注释]①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版,第106页。

②饶宗颐:《荆楚文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下册),1969年版,第278页。

③范晔、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68页。

④牛大伟、金爱秀:《汉画神灵图像烤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页。

⑤董彦斌:《论独角兽是羊图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版第9期,第2页。

⑥陈荣:《獬豸冠与羌人图腾崇拜》,《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116页~第120页。

⑦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第159页。

⑧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44页。

⑨王峰:《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巫文化现象》,《南都学坛》,2005年第9期,第19页。

⑩刘亚虎:《中华民族文学关系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11金刚:《图腾动物独角兽原型考》,《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1,vol.37,No.1.P23.12剪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期,第540页。

13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14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8年3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