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合集下载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

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内容摘要: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英雄的一面。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关键词:曹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奸雄《三国演义》全书中塑造的400多个人物形象中曹操无疑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

作品中的曹操并非只有“罪恶”的记录,也有成功的业绩。

作者曾经指出,他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功首罪魁”于一身的两面性人物,这个形象既符合历史真实,也符合艺术真实,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作者给曹操的形象定型是:“乱世之奸雄。

”“奸雄”者也,奸诈与雄才相统一也。

在曹操身上,不奸不成为其雄,不雄则难施其奸,既奸且雄,又雄又奸。

其实,撇开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曹操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截然不同。

一文学形象: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刘廷玑说:“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非无中生有者也。

”①所以,“演义”就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述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小说中的著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

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②等迂回曲折的过程,最终发展为一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个个人人简简介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

魏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

中华民族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庙号“魏太祖”。

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

父亲曹嵩据考本姓夏侯,后成为曹腾养子并改姓继承侯爵。

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此说乃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待考)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

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

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

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

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人文学院 09文秘2 徐栋梁 2009100424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来,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珠地位。

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以写实为主。

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则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度构想象在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玻写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做一些对比分析,以此来看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虚实观《三国演义》曹操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是一代枭雄,正史之中饱受赞扬。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①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

然而。

在真正的历史中。

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

也好的多。

鲁迅对历史上的曹操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②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

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

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

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

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

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

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

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

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然而,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原因。

1. 人物描写与改编1.1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威风凛凛的形象,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此英勇。

曹操在现实中更多地是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致力于统一中国,有过不少政治手段和军事策略。

1.2 关羽关羽是刘备麾下重要将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忠诚、仁义、勇武等高尚品质。

然而,在历史中,关羽其实更为复杂。

他曾先后依附过曹操和刘备两位主公,而非《三国演义》中一直效忠于刘备。

2. 事件顺序与编排2.1 群雄割据的时期《三国演义》将群雄割据的时期简化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蜀汉和东吴。

然而,实际上,在这个时期,有许多小国家和势力也同时活跃,且并非都属于以上三个大国。

这种简化缺少了历史真实的细节与复杂性。

2.2 战斗描写的夸张在小说中,战斗描述经常被夸张渲染,英雄们也展现出超人般的能力。

但实际上战争是残酷而艰难的,没有那么多神奇和轻松取胜。

3. 文化传统的重构3.1 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儒家思想被强调并成为主导价值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遵循儒家原则。

这种重构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用之来塑造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3.2 文化英雄与正统历史观《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文化英雄,并给予他们封号和礼遇。

这种现象在历史真实中并未如此高调存在,而是更加注重事实的记录与研究。

这种改变反映了作者对于正统历史观的追求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结论虽然《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由于作者意图、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导致。

我们需要认识到小说是一种创作性的文学作品,它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时会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处理。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

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

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一、曹操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由于《三国演义》中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描写曹操奸诈的地方很多但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还是吕伯奢之死和借王垕人头1.曹操行刺董卓未成才潜逃到吕伯奢家的。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不图千金之赏和万户侯之封,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收留了前来投宿的曹操对曹操以宾主之礼相待,毫无自尊傲幼之态。

他嫌杀猪作食还不够热情,还要亲自去邻村沽取好酒来为曹操压惊在那个世风口下,人心浅薄的时代,这个寻常小民吕伯奢待曹操义重如山,恩情何深!然而曹操不但不以恩德相报,反而杀光了他的全家,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也不放过如果说曹操连杀八人是由于误将磨刀杀猪当作要杀害自己属于误杀;那么,他杀吕伯奢本人则纯属故意杀人。

其杀人情状不仅十分歹毒,手段也极其狡猾。

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可见曹操多么凶残、狡诈。

与曹操一起杀人的还有原中牟县县令陈宫当发现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属后,陈宫悔限莫及,曹操则毫无悔意,又在逃跑中杀害了吕伯奢本人!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一系列罪行终于使陈宫识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2.借王垕人头更能表现曹操的诈术之深。

曹操征讨袁术时,当时十七万曹军围困了寿春城,长期攻打不下,日费粮食浩大,而附近诸郡又遭荒旱,接济不及;从孙策处借来的十万斛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了曹操面前。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

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曹操。

”。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治家、诗人,他在政治上是卓有成就的,他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结束长期战乱的动荡的社会局面,对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文学上,他堪称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慷慨沉雄,苍凉悲壮,气势非凡。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的确如此。

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不同了!《三国演义》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历史教材,而且又因为作者罗贯中以拥刘反曹、宣扬正统的忠君思想在作指导,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大相径庭的。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为了突出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可读性是要进行艺术想象和加工的,当然也是允许虚构的,《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因此谈历史人物不能以这本书为依据的。

那么《三国演义》忠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其父曹嵩,乃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说曹操的出身并不好。

东汉末年,皇帝幼弱无能,外戚、宦官互相争斗,交替把持朝政。

汉朝社稷倾颓,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繁,各地手握重兵的诸侯蠢蠢欲动,都在伺机寻找机会进兵驻洛阳,以“挟汉”为名争夺大汉江山。

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

他在小说中刚一出场,就显示出他的聪明干练、机智勇敢,以及敢作敢为、的老练和成熟。

第一回作者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与三国演义的历史真相

曹操与三国演义的历史真相

曹操与三国演义的历史真相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也是三国时期的主角之一。

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并被列入历史教科书中。

然而,三国演义中呈现的曹操形象却被批评为歪曲历史,为何会如此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历史。

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从220年到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时中国的北方是曹魏、中原是蜀汉、南方是东吴三国时代,曹操是曹魏的奠基者与见证者之一。

曹操出生在河南省,是东汉末年的名门之后,他曾领导了许多征战,统一北方。

可见,曹操是一个极为有才华的人物,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描写的是三国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然而,这个小说的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讲述历史的真相,而是为了营造戏剧效果和悬疑效果,刻画人物性格。

因此,在这个小说中,曹操被描写成了一个极其残忍、阴险、狡诈、自私的人物,这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实际上,曹操并不是三国演义中这样“狠毒”的人物。

曹操在治国方面的造诣是很高的,他开创了曹魏的基础,打压了群雄割据的势力,重视教育,鼓励科技创新。

曹操创立的政治制度也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曹操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进行了积极的关注,曾经支持了很多文化人物,许多历史文化名著也是在他的时代编纂而成的。

另外,曹操有许多显著的军事成就。

他在征战中赢得了许多次胜利,如在赤壁之战中抵御了吴国的入侵,大力推行水淹战术,使敌军大败。

曹操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曾在中原平原大面积获胜,整个曹魏的防御体系都得到了他的重视。

显然,曹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战争技能高超,为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成就都不容忽视。

然而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一个“恶毒”的曹操,这是不真实的。

对比历史和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事实上是为了取悦读者,夸大人物的不良品质,而忽略了人物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历史与文学中曹操形象之比较

历史与文学中曹操形象之比较

历史与文学中曹操形象之比较11016090赵聪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被人所熟知还要多得益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这部小说通过一系列历史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其本质。

但这只是文学作品中和戏剧台上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

而历史上曹操又是个怎样的人物呢?下面我就从《三国志》等史书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的对比来简单分析一下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与作为历史形象的曹操的异同。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第一次出现就被作者以许劭之口定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两句评语既概括了曹操的能干,又道出了他的野心。

曹操童年期就表现出狡猾虚伪的性格特点。

他装病诓骗叔父,使父亲失去对叔父的信任,作为一个幼儿虽不能用“奸诈”来形容,却也为他以后的奸诈伪善作了铺垫。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他奸雄形象的形成的一个里程碑式情节。

曹操将汉献帝接入许昌,“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奏天子。

”为儿子曹丕铺平了道路。

曹操性格多变,又狂妄自大。

“杨修之死”最能显示出曹操的性格无常。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曹操心有恶之却丝毫不表现出来,杨修直到最后被曹操借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死,也全然没有察觉。

可见曹操奸诈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许田打围”把曹操的狂妄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许田打围的过程中,曹操用天子的箭射死了一只鹿,群臣以为是天子射中的,都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

此外,曹操还有多疑,好猜忌的性格特点。

他因多疑错杀吕伯奢全家,又道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又暴露出其残忍的一面。

他对人只要有一点猜忌,便有杀人不眨眼之势,毫不犹豫,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

他常常也会或事急从权,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

在军中时,军粮不够,曹操让仓官王垕以小斛发粮,引起军士不满。

为平息将士之怒,曹操又杀死王垕。

曹操无耻地用别人的头来换取自己的美名,这充分暴露了他极端残忍的品性。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对比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一,以描绘了三国时期乱世英雄的故事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许多人物形象是基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然而,三国演义对历史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夸张和虚构,以满足文学作品的需要。

本文将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刘备:仁德之君与现实政治家的差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绘成了仁德之君,儒雅有德,备受百姓爱戴。

然而,历史上的刘备实际上是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物。

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能力,但并非完美的圣人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和错误。

他被描绘成一个完美的君主,对百姓极其关怀,从不辜负他们对他的期望。

然而,历史上的刘备在政治上也有一些失误,例如他在与曹操联盟时未能洞察曹操的真实意图,为后来的火烧赤壁之战埋下了伏笔。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并不像历史上那样善于利用他人的才能。

他在平定张鲁割据之后,没有好好利用张杰的能力,而是将其牺牲。

历史上的刘备则更注重个人的荣誉和长期目标,更多地重用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尤其是诸葛亮。

由此可见,刘备形象的夸张与虚构主要是为了符合文学作品的需要。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更加简单化和理想化,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相信他的仁德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二、曹操:政治家与恶霸形象的塑造相比于刘备的仁德之君形象,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冷酷无情的恶霸。

他被认为是政治家,但却常常以残忍和权谋著称。

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完全如文学作品中那样冷血无情。

曹操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的人物,他是建立魏国的关键人物。

他在统一北方时与民生息息相关,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民众生活。

他也很注重人才的重用,例如他提拔了荀彧和郭嘉这样的智囊团来辅佐他的统治。

然而,三国演义将曹操形象夸大成了一个极其残忍和权谋的政治家。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刘备及蜀汉的赞扬,为刘备在演义故事中的胜利提供更大的反差。

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杨庆茹中华书局收藏成功已收藏请先登录

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杨庆茹中华书局收藏成功已收藏请先登录

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杨庆茹中华书局收藏成功已收藏请先登录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在这本书里,曹操被刻画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形象。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曹操像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据史料记载,曹操自幼聪明伶俐,胸有大志,二十岁时就凭借家族势力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后迁任顿丘令。

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曹操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任衮州牧,将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到许都(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曹操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他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刘联军大败于赤壁,其后基本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史书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

曹操在军事上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在经济上,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在文学方面,曹操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和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

曹操为人通脱,较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这种思想和性格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就是率真的表达情感。

他留存的诗歌有《蒿里行》、《观沧海》等篇,皆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散文上也有相当的成就,其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等,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就是指他的文章不受陈规束缚,辞锋爽利,一扫汉代文章迂远空阔的习气。

曹操有文集《魏武帝集》。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一说到曹操,我们自然会想到:“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的语句。

曹操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个大奸贼,大坏蛋,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

其实,人们对曹操的了解是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获得的。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

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了敌对和可恶的印象。

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过描写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来表现其生性多疑、欺诈;通过借督粮官之首以平众怒定民心来渲染曹操的诡诈和残忍。

特别通过描写其杀害故人吕伯奢一家,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刻画其忘恩负义和残忍无情。

作者还通过曹魏集团的内部关系来刻画曹操对人才的迫害。

文中的曹操为了罗致人才,往往不惜利诱和胁迫;对于已经到手的人才,又大抵充满猜疑和欺诈。

一些谋士对曹操事业的发展殚精竭力,屡建奇功,可当他们对曹操的愿望有所忤逆时,曹操便“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不久或赐死或借他人之手杀害。

似此宅心,小说中多所描绘。

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可以说曹操奸险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已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只能说罗贯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太成功了。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

58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稿 3稿

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曹操历来是史学家和文学家都关注的对象,曹操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随着人们对其看法的改变而变更。

罗贯中根据他所理解的历史真实塑造了经典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中曹操曹操胆识过人,奸诈残忍,爱才惜才,赏罚分明,蔑视皇权,生活奢侈,而且作者深入到曹操的内心来塑造,进行提炼、概括,塑造为“乱世之奸雄”;历史上的曹操据《三国志》记载,他文武双全,精通古代兵法,政治、军事上都颇有建树,识才、爱才,不拘一格地录用人才,虽然奸诈残忍,但并未象《三国演义》中那样渲染。

《三国志》作者陈寿主要突出了其军事才能,统一北方等功绩,对其残杀的故事以简洁笔记含蓄带过。

陈寿的观点代表了他所处社会对曹操的基本观点,距离历史人物的曹操应该不会太偏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创造的曹操的文学形象,既是、又不完全是历史人物曹操,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更丰富和典型,是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结果。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历史上的曹操文武双全,精通古代兵法,凭着雄才大略逐步统一了北方,魏武帝的称号在他死后才由儿子追封的,在他生前尽管权倾天下,却并未废汉武帝而自立,可谓乱世之英雄。

文学作品中曹操的形象则经历了不断的演变,或着重刻画其文治武功和政治军事才能;或突出其奸诈凶残的特点。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曹操的胆识过人,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在献刀刺董卓,以及官渡之战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而他的奸诈残忍也有许多例子为报父仇残戮百姓;杀害粮官以平军心;杀死近侍,害死华佗;此外,还着力描写了他爱才惜才,乐观的一面,如赤壁一战,逃亡途中,曹操的三次大笑;曹操赏罚分明,这是他成就霸业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

历史上的曹操据《三国志》记载,有雄才大略,具备高瞻远瞩的政治战略眼光,机智勇敢,懂得笼络和任用人才,能够听取正确的建议。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艺术典型,在他身上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权奸的憎恨。

在人民的心目中,曹操已经成了“奸雄”的代名词。

当然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兼政治家,本文将从曹操作为奸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奸雄;军事家,政治家。

一、曹操的奸雄形象人常说演义是七分历史、三分虚构,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或者说,演义中关于曹操的一些描绘在史实中大多数是多少有些影子的。

在曹操的刻画上特别是在表现其下劣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夸大、有渲染,甚至有捕风捉影,但“空穴来风”、凭空捏造毕竟很少。

史书中的曹操就有“持法峻刻”、“酷虐变诈”的影子。

诈中风、与许攸论粮、“借”仓官头、杀吕伯奢全家等并非作者自己空想出来的;徐州“屠城”更是言之凿凿。

因为历史上就有嗜杀、奸诈影子的曹操与君臣一体、同休戚、共患难的蜀汉集团构成了道德品质上的对比,又加之居于正统地位的弱者刘备终归失败令人同情,具有正统思想的作者们拿着放大镜去观照曹操的弱点,从道德上对他予以彻底否定就成为必然了。

因之,作品对曹操奸诈残暴即“奸”的一面进行了反复渲染,而对其鞭挞字内、足智多谋的英雄特质描绘不多;相反,对刘备集团却“讳败夸胜”,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拔高和赞美(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更改历史。

如“空城记”、曹操狼狈走华容等),特别是对“智绝”诸葛亮进行了精雕细刻,使曹操被其光辉所笼罩。

按《三国志》的记载,曹操的智谋和用兵决不在诸葛亮之下,演义中通过其他人物之口和一些侧面描写,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如第59回“曹操抹书间韩遂”中,曹操与韩遂对阵,操一骑独出,韩遂部卒仰其威名纷纷出阵观看。

曹操高叫道:“汝诸军欲观曹公耶?吾亦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谋耳。

”于是诸军皆有惧色。

然而,读完演义之后,曹操给我们的印象,似乎远不如曹操的自我评价,也远不足以使韩遂部卒作出上述反应,其原因盖在于此。

历史与文学中曹操形象比较

历史与文学中曹操形象比较

历史与⽂学中曹操形象⽐较历史与⽂学中曹操形象⽐较摘要:曹操是中国古典⽂学画廊中⼀个重要的⼈物形象,家喻户晓。

作为历史⼈物,史书中的曹操本是⼀个复杂的⼈,千百年来争议不断的⼈物。

从历史曹操的历史定位与⽂学曹操的⽂学形象进⾏分析⽐较,可以还历史曹操与⽂学曹操以本来的⾯⽬。

关键词:曹操形象历史⽂学前⾔在中国⽂学史上,曹操是⼀个家喻户晓的⽂学形象,⼩说中的曹操既“奸”⼜“狠”,是⼀个被否定的⾓⾊。

与⼩说相⽐,历史⼈物曹操性格更为丰富,史学家称他为“⾮常之⼈,超世之杰”。

本⽂对历史曹操的历史定位与⽂学曹操的⽂学形象进⾏了分析⽐较,也探究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学形象形成的原因。

⼀、历史曹操的历史定位历史上的曹操是汉末的风云⼈物,是伟⼤的军事家、⽂学家和政治家,对当时的历史发展产⽣了深远的影响。

统⼀了北⽅,为晋朝的统⼀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曹操,也就根本不会有后来的“三分⿍⾜”的局⾯,甚⾄连军阀混战的局⾯都不会结束。

正如曹操⾃⼰说的“如国家⽆孤⼀⼈,正不知⼏⼈称帝,⼏⼈称王。

”作为历史⼈物,其功过是⾮⼤致可以归纳出来。

功劳主要有四:1.曹操在汉末的混乱局⾯中东征西讨,最终统⼀北⽅。

2.曹操抑制豪强,移风易俗,澄清吏治,⾰除弊政,推⾏了⼀系列对社会有益的措施。

在⽤⼈上能够“唯才是举”。

3.曹操精研兵法,学习并总结了古⼈的战争经验,对古代军事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对《孙⼦兵法》⼗三篇的注释知道今天还是典范。

4.曹操是个伟⼤的诗⼈,其诗以乐府旧题写汉末实事,风格悲凉慷慨,开建安时代诗风。

⽐如“⽼骥伏枥,志在千⾥;烈⼠暮年,壮⼼不已。

”“⽇⽉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都是脍炙⼈⼝的好诗,千百年⼀直被⼈们所称道。

其过主要体现在:1.残暴不仁。

曹操虽不是暴君,但其性格中残暴不仁的⼀⾯在历史上还是时有体现。

易中天说其“阎王脾⽓,菩萨⼼肠”,甚⾄有时达到滥杀⽆辜的程度。

⽐如,前⾯所举的例⼦,征徐州时“坑杀男⼥数⼗万⼝于泗⽔,三为不流。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把他当作奸臣的代表。

但艺术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需要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得来,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有出入的。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生在战乱时代,一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他在三十五岁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的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到大半个中国。

在战争中,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

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

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

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毕竟也犯下了不少罪过,除镇压黄巾,屠城杀降外,还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迫害,如对孔融、杨修、崔琰、祢衡、华佗,甚至连大有功于他的荀彧也不放过。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与历史真实性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与历史真实性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与历史真实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历史小说,以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战争与政治斗争为主线,展现了一众英雄豪杰的形象。

然而,许多读者对小说中英雄形象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在本文中,将对《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进行剖析,并试图探讨这些形象与历史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曹操:智勇双全的政治家《三国演义》将曹操塑造为一个足智多谋、勇猛精明的政治家。

他拥有出众的军事才能和独到的战略眼光,征战沙场,势力遍布中原。

然而,历史记载并未完全证实曹操的这些才能。

事实上,曹操在政治上的才干和他的武功成就相比,有着明显的夸大。

尽管如此,曹操仍然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智勇形象在小说中被完美呈现,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章刘备:仁德的君主形象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名英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仁德宽厚的君主。

他对待百姓仁慈,言行举止充满了仁义之气。

然而,历史上刘备的仁德形象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夸张。

事实上,刘备的政绩和仁德并不完全符合小说中的形象。

刘备在一些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犹豫和优柔寡断,与小说中仁德的形象有所出入。

尽管如此,小说中的刘备形象激发了读者对仁德君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章关羽:忠诚勇敢的武将形象关羽是小说中备受推崇的英雄形象之一。

他被描绘成一个忠诚勇敢、义薄云天的武将。

小说中关羽出征四方,无往而不胜,更是与刘备、张飞结义,结下了深厚的义气。

然而,历史上关羽的忠诚与勇敢也存在一些争议。

尽管小说中的形象更加符合古人心目中关羽的形象,但与历史事实相比,关羽的形象显得有些理想化。

第四章孔明:聪明智慧的谋士形象孔明是《三国演义》中知名的角色之一,被视为谋士中的佼佼者。

他被描绘成一个卓越智慧,能够千方百计制胜的谋士。

小说中的孔明常常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为刘备尽心尽力。

然而,历史上的孔明形象并没有那么夸张。

他尽管聪明智慧,但在一些重要决策上也存在一些失误。

尽管如此,小说中的孔明形象激发了读者对智慧和智者形象的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垆幼鹆
2014-11-19
优质解答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中原,实行屯田制,对社会的发展,疆土的巩固,做出了一定贡献.文学上,他的四言诗一意蕴沉厚,气魄宏大闻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曹操形象的贬值到了东晋南朝,对曹操的评价便出现了一些变化.东晋偏居江左,大批流离于江南的中原民众对北魏政权心存不满,北魏的尊曹也导致东晋人把曹操作为异类加以贬低,加之东吴本土久已存在的反曹传统,致使贬抑曹氏的潮流渐成气候.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注中有大量《曹瞒传》的内容,《曹瞒传》为吴人所撰,对操多有诋毁之辞,如其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遂以法诛之.”几乎把曹操说得一无是处.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倡曹操篡逆之说,他论道:“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晋书习凿齿传》)他不仅以蜀为正统,还提出将曹魏清除出中华帝统承续之列.东晋南朝的贬曹,对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也起到导向作用.如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多有贬损,除《七步诗》之外,《世说新语》还记载了曹操、曹丕父子争夺甄氏等事.类似这些记载,夏传才先生认为“这都是封建正统论者丑化曹氏父子的恶意诽谤.”(曹丕集校注序》)必须指出的是,直到唐代,人们对曹操的文韬武略、卓著功勋还是十分敬佩的.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认为“魏武帝若无多疑猜人之性,几为完人也.”著名诗人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可见,杜甫对曹操的“文采风流”是极其推崇景仰的.随着宋代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程朱理学的兴盛,曹操的形象逐渐从唐朝的被推崇到被唾骂,南宋时尤盛.反曹之风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从北宋到南宋,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和金的威胁.这种局面就十分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蜀汉王朝.于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曹操的评价迅速倒向贬斥的一面.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皱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曹操的奸诈、狡猾、多疑、残暴不仅被坊间艺人塑造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当时一批理学家的心目中曹操也同样是奸雄形象.朱熹的《通鉴纲目》一反《三国志》确立的正朔,竟不顾历史事实,以蜀汉为正统,在朱熹笔下,曹操变成了一个篡夺皇权的奸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对女真族
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政权十分仇视,遂干脆将曹操称作“当今女真、蒙古胡虏也”.曹操形象经历的第三次贬抑则是在元末明初.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是曹操负面形象塑造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宋元时期流传有不同内容的三国话本.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当时说书人所说的故事有专门说三分的.最早的元英宗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三国志平话》真实记录了作者对曹操的态度,郑振铎先生说“这部小说对于曹操已是没有好感,只是着力写他几次狼狈的失败,对于诸葛亮却是很着力的写他的智计满胸,算无不准,谋无不验.”(《三国演义的演化》,见《郑振铎集》)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的政治倾向性非常明显,崇刘抑曹是作品的主基调,并着力渲染曹操是一个“宁使我负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负我”的奸雄.郭沫若先生在《替曹操翻案》一文中说:“由于《三国演义》和三国戏的普及,三岁小儿都把他当成了大坏蛋,要翻案是特别不容易的.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材.”(《郭沫若集》)自郭沫若先生在1959年替曹操翻案后,史学界迅速展开了一场有关曹操是非功过的学术大讨论,随后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诗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颂扬了曹操对历史作出的贡献.今天,无论是史学界抑或是广大民众,对曹操的看法已基本定型,曹操已被定位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第一流的英雄人物.作为政治家,曹操对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三国诸多风云人物中,曹操的军事才能最为突出,无论是周瑜、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无法与其相比;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他的诗篇既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浑豪迈,又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浪漫.此外,曹操生活节俭,这从高陵中简朴的随葬品中即可窥见一二.曹操在临死前,还嘱咐众姬妾要勤于女红,尽量自食其力.毫无疑问,曹操也有滥杀无辜,凶狠残暴的一面,但这对于古代的很多帝王将相来说,都是很难避免的,笔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其主流,特别是在乱世之中.今天,虽然甄别曹操墓的真伪尚待时日,但被历代统治者所歪曲丑化的曹操形象已得到了根本的扭转.
冰凝挛寥IY
2014-11-19
相关问题
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有何不同?
2014-11-30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什么不同
2014-10-20
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何异同?
2014-11-11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哪些不同? 2014-12-07
三国中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中对曹操的评价
2014-1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