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561dab5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3.png)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地下水的非饱和带、饱和带和地下水系统。
本文将从水文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地下水在地球内部岩石和土壤中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的水资源,它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在水文地质学中,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地下水的动态过程、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关系、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污染等。
通过研究这些对象,可以掌握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变化的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的水力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
水力学是研究地下水流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地下水在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流动速度、流动方向和流量等问题。
地下水的流动受到岩石裂隙、土壤孔隙度、压力梯度和水头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利用水力学理论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岩石和土壤的形成、演化和变质的学科,它在水文地质学中主要用于解释地下水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主要与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地质学,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途径、补给量和补给速度等重要参数。
水文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如地下水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的灌溉利用和地下水的环境效应等。
它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更好地应用水文地质学知识,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其他学科成果,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案和管理措施。
总之,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地下水的动态过程、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污染等。
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水力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
它在地下水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的灌溉利用和地下水的环境效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430cb437bceb19e8b9f6ba89.png)
什么是水文地质学?狭义: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广义:研究地下水圈的科学。
地下水圈包括地壳浅部岩石空隙中的水以及地球深部层圈中的水。
具体: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水对人类生活与生产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地下水是水资源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为:(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1.核心课题转移:找水水文地质学→资源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2.视野扩展: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文-生态环境→技术-社会系统3.目标改变:由当前的问题转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4.内容扩展:从地下水的水量为主,转向水量与水质的研究并重;从狭义地下水,扩大到广义地下水,乃至地下水圈5.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地下水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以多学科方式研究与处理问题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地球上的水:地球是个富水行星。
地球上的水不仅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也存在于地球深部的地幔乃至地核中。
地球各层圈水的分布状况及其存在状况差别很大。
深部层圈:地壳下部直到下地幔范围内的总水量为现代海洋的35-50倍。
地壳下部深约15-35km范围,压力很大,400OC,水以压密的气水溶液存在;地幔物质的5-7%为水。
浅部层圈: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
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物体水。
浅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亿Km3;平铺地球表面水深约为2718m。
2.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构成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称为自然界的水循环。
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 (1)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什么是水文地质
![什么是水文地质](https://img.taocdn.com/s3/m/2d91987ca417866fb84a8ec3.png)
什么是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
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什么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地下水质恶化的现象。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废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层中,人畜粪便或因过量使用农药而受污染的水渗入地下等。
污染的结果是使地下水中的有害成分如酚、铬、汞、砷、放射性物质、细菌、有机物等的含量增高。
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都有危害。
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做好“三废”的处理工作,保护地下水资源。
水质污染的类型有几种?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水的性质和组织,影响水的使用价值或危害人类健康,称为水污染。
有4种类型:(1)生理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后引起的嗅觉、味觉、外观、透明度等方面的恶化;(2)物理性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物理特性。
如热,放射性物质,油、泡沫等污染。
(3)化学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化学特征。
如酸碱盐,有毒物质,农药等造成的污染。
(4)生物性污染,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染各种疾病。
水质污染的危害。
(1)对环境的危害,导致生物的减少或灭绝,造成各类环境资源的价值降低,破坏生态平衡。
(2)对生产的危害,被污染的水由于达不到工业生产或农业灌溉的要求,而导致减产。
(3)对人的危害,人如果饮用了污染水,会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癌变、传染病及其他一些奇异病症,污染的水引起的感官恶化,会给人的生活造成不便,情绪受到不良影响。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7e228901f69e3142329477.png)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4402424ec850ad02de8041a2.png)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是研究地球水的学科——地下水的研究科学。
水文循环(hydrologic cycle):地球上的水从地表蒸发,凝结成云,降水到径流,积累到土中或水域,再次蒸发,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过吸收太阳带来的能量转变存在的模式到地球另一些地方,例如:地面的水份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汽。
定义2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定义3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
水的总量约为1.4×1013 m3,其中96.5%在海洋中,约覆盖地球总面积的水循环70%。
陆地上、大气和生物体中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②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③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
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这个循环的主线,意义最重大。
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4a0143828762caaedd33d48b.png)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孔隙、裂隙和溶隙)中的水。
地下水分布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中,分别称为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循环: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是指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整个地球范围内的循环;小循环指陆地或海洋本身范围内的循环。
隔水层:是指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
它可以是饱水的(如黏土),也可以是不含水的(如胶结紧密完整的坚硬岩层)。
地下水的类型按其埋藏条件:上层滞水(包气带)、潜水和承压水(饱水带)。
上层滞水:是指赋存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上面的重力水。
什么是岩石的空隙性,自然界岩土的空隙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衡量指标是什么?空隙性:构成地壳的岩石,五轮是松散沉积物,还是坚硬基岩,均存在着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空隙的性质。
分类:①松散岩石中的空隙②坚硬岩石中的裂隙③可溶岩石中的溶隙特点:①空隙率受颗粒大小、分选程度、颗粒形状、颗粒胶结程度的影响。
②长度、宽度、数量分布及连通性等各地差异很大,与孔隙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③岩溶率的变化范围很大。
衡量指标:①孔隙率:%100⨯=V V n n ②裂隙率:%100⨯=V V n T T ③岩溶率:%100⨯=V V K k k岩石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水?各有什么?各有什么特点?答:(1)组成岩石矿物中的矿物结合水:沸石水、结晶水和结构水。
(2)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特点:①结合水: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运动,颗粒表面对水分子的引力自内向外逐渐减弱。
②重力水: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运动,靠近固体表面的水分子排列整齐,流动时呈层流状态;远离固体表面的在流速较大时容易转变为紊流运动。
③毛细水:不受固体表面静电引力作用,而受表面引力和重力作用。
④固态水和气态水:气态水于大气中的水汽联系紧密,随空气流动而运移,也能从水汽压力(绝度温度)大的地方向小的地方迁移。
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与液态水相互转化,二者间保持动态平衡。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97c49f5a300a6c30c229ff8.png)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水文地质学基础(张建升)基本概念: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作排泄。
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过程称作径流。
径流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即渗流速度。
强径流带:在某些发育不均一的泾流场中,强径流区段往往成不规则的带状展布,故入渗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地表面积入渗的水量称为入渗率。
入渗系数:年降水入渗量qx与年降水量X的比值。
动态与均衡:地下水的动态是指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水位、流量、水温、水化学成分等)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地下水水质、水量收支平衡的数量关系称作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的水和人工补给水源。
空隙:岩石(土)中存在着空隙,空隙是地下水渗入、储存、运移的场所和通道。
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石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与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裂隙: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溶隙:可溶性岩石经地下水的溶蚀和机械冲蚀作用产生的空隙称为溶隙。
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孔隙度。
一般用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表示。
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
容水性: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持水性:是指重力释水后,岩石能够保持住一定水量的性能。
(主要是结合水和部分毛细水)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
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渗透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
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岩石的水理性质:水进入岩石空隙后,岩石空隙所表现出的与地下水的贮存和运移有关的一些物理性质。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ba58a19844769eae009ed89.png)
水文地质学名词解释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
浓缩作用:由于蒸发作用只排走水分,盐分仍保留在余下的地下水中,随着时间延续,地下水溶液逐渐浓缩,矿化度不断增大的作用。
脱碳酸作用:地下水中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便成为游离CO2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
脱硫酸作用: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使硫酸根离子还原为硫化氢的作用。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混合作用: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与原来两者都不相同的地下水,这便是混合作用。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层流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紊流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贮水系数(S):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体积。
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正均衡:某一均衡区,在一定均衡期内,地下水水量(或盐量、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或盐储量、热储量)增加。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250aa01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1f.png)
水文地质学明白得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是研究地下水的专门学科。
它是在地质科学〔如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基础上,和其它一系列基础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以及水文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逐步进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下岩石中的水分。
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狭义上的地下水是地下1000m范畴内岩土间隙中的水,是本课程的要紧研究对象。
水文地质学要紧研究地下水的来源、分布规律、埋藏条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规律、动态特点、勘察方法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合理利用与爱护、防治地下水的危害等方面。
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意义地下水对人类的阻碍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表现在两个方面:1.有利方面(1) 供水水源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以其水质好、分布广泛、变化稳固、以及便于利用而得到广泛应用。
在洪涝、半洪涝地区,地下水往往是要紧的,甚至是唯独的生活及工农业供水水源。
①生活用水——都市生活用水要求水质好〔必须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水量稳固。
地下水普遍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常作为生活供水水源开发。
全世界用于生活水量占总用水量的5%。
②工业用水——工业生产过程中或制造的产品需要用到大量的水。
占总水量的20%。
③农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量十分庞大,据统计,全世界总用水量的75%。
(2) 矿物原料:地下水本身是游泳的矿物原料,专门含化学成分高的地下水。
可从中提取多种有用的化合物和元素,如自贡地下卤水,含盐量70g/l,含有井盐(NaCl)、钾盐、芒硝、溴、碘、钡等成分。
开采历史悠久。
(3) 医疗用水:地下水中含某些专门成分如放射性元素、专门气体且具有较高温度时,常具有医疗意义。
温泉多数具有医疗功效。
(4) 地热:地下水热水可发电、取暖。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ae5521a32d7375a41780a2.png)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571456e1ed9ad51f01df255.png)
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若以n 表示岩石的孔隙度,V 表示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n 表示岩石中孔隙的体积,则:3、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4、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饱水岩石柱体中在重力作用下给出的水的体积。
给水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性、初始地下水位埋深以及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
5、水力梯度: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途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
也可以将水力梯度理解为驱动力,即克服摩擦阻力使水以一定速度流动的力量。
6、弱含(透)水层: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在一般的供排水中它们所能提供的水量微不足道,似乎可以看作隔水层;但是,在发生越流时,由于驱动水流的水力梯度大且发生渗透的过水断面很大(等于弱透水层分布范围),就不能当成隔水层,这样的岩层称为弱透水层。
7、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8、渗透系数:为水力梯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
渗透系数K 的因次与渗透流速相同,一般采用m/d 或cm/s 为单位。
9、总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化度(总溶解固体),以每公升中所含克数(g/L)表示。
10、脱硫酸作用: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使S042-还原为H2S : S042-+2C+2H2O —H2S+2HCO3-结果使地下水中S042-减少以至消失,HCO3- 增加,pH 值变大,这种作用称为脱硫酸作用。
简答题1、简述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答: (1)上层滞水指赋存于包气带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dbce9c0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f.png)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地质循环。
4.循环和小循环。
学科是水文地质学,也称地下水水文学。
![学科是水文地质学,也称地下水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88b04c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3.png)
学科是水文地质学,也称地下水水文学。
水文地质学,也称地下水水文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现象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储存、运动和补给,以及地下水与地质构造、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水文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下水循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和排泄过程,以及地下水与大气、地表水和土壤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 地下水储存:研究地下水在不透水层和含水层中的储存形式、储量和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地下水运动:研究地下水的流动原理、流速和流向,以及地下水流动对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的影响。
4. 地下水补给: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源、补给途径和补给量,以及补给过程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
5. 地下水污染:研究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原因、途径和影响,以及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保护的方法和技术。
水文地质学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地质工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维护地球上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33734c256bec0975f465e2e7.png)
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是研究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学科。
它研究在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
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在不同环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和组成成分均不相同。
查明上述各方面状况,可为科学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据。
水文地质学对地下水的研究,着重自然历史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同主要用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地下水的地下水水文学关系密切,只是研究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
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如环境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管理、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等。
基本内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从寻找和利用地下水源开始发展的,围绕实际应用,逐渐开展了理论研究。
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分支。
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探讨地下水量、水质和温度传输的计算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定量模拟。
这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基础。
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研究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探讨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机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变化、地下水与矿产形成和分布的关系,寻找金属矿床、放射性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研究矿水的形成和分布等。
供水地质学供水水文地质学是为了确定供水水源而寻找地下水,通过勘察,查明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进行水质与水量评价。
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地下水资源,按含水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水文地质学全部
![水文地质学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9b4bddc2aa00b52acfc7ca8f.png)
名词: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水循环:地球上各部位(各全层)的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称这一过程为水循环。
饱和水汽含量:某一温度下,空气中可容纳的最大水汽数量,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
容水度:是指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1.自然界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既是自然界的水循环。
2.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及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3.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的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
4.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能溶解的最大的水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5.含水量:松散岩石中实际保留的水分多少,分为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饱和含水量。
重量含水量Wg=Gw/Gs*100%体积含水量Wv=Vw/V*100%6.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来的水。
7.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8.透水性:岩石允许透过水的能力。
9.有效应力原理:有效应力原理等于总应力减去空隙水压力Pz=P-U总应力P等于该单元上松散岩土骨架与水总量之和,孔隙压力U可以理解为AB平面外的水对上地层浮托力,有效应力Pz即为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10.岩土压密:由抽水而引起测压管高度下降,可以理解为总应力P不变,而孔隙水压力降低△u,相应的有效应力增加△Pz即Pz+△Pz=P-(U-△u)砂层是通过颗粒接触面积增加,孔隙度降低,砂层受到压密,同时砂层中的水因减压而又少量膨胀。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6572aa9fb4daa58da1114a07.png)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是研究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学科。
它研究在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
发展简史:人们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打井取水。
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水井是距今约5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
古波斯时期在德黑兰附近修建了坎儿井,最长达26公里,最深达150米。
约公元前250年,在中国四川,为采地下卤水开凿了深达百米以上的自流井。
中国汉代凿龙首渠,是一种井、渠结合的取水建筑物。
在利用井泉的过程中,人们也探索了地下水的来源。
法国帕利西、中国徐光启和法国马略特,先后指出了井泉水来源于大气降水或河水入渗。
马略特还提出了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概念。
1855年,法国水力工程师达西,进行了水通过砂的渗透试验,得出线性渗透定律,即著名的达西定律,奠定了水文地质学的基础。
1863年,法国裘布依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提出计算潜水流的假设和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流公式。
1885年,英国的张伯伦确定了自流井出现的地质条件。
奥地利福希海默在1885年制出了流网图并开始应用映射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地下水起源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
奥地利修斯于1902年提出了初生说。
美国莱恩、戈登和俄国安德鲁索夫在1908年分别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与沉积岩同时生成的沉积水。
1912年德国凯尔哈克提出地下水和泉的分类,总结了地下水的埋藏特征和排泄条件。
美国迈因策尔于1928年提出了承压含水层的压缩性和弹性。
他们为水文地质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泰斯于1935年利用地下水非稳定流与热传导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非稳定流公式即泰斯公式,把地下水定量计算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中叶,苏联奥弗琴尼科夫和美国的怀特在水文地球化学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地下水的赋存、运动、补给、排泄、起源以至化学成分变化、水量评价等方面,均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水文地质讲义
![水文地质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16884933687e21af45a96d.png)
水文地质学讲义
1.水文地质学的定义: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地下水: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中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地下水本身:起源、分布、赋存状态、补给、径流、排泄、运动特征、水质、水量
地下水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利用地下水和防范地下水灾害
水文地质学的相关学科
1、与介质有关的
2、与水有关的
3、与运动规律有关的
4、新技术新方
法
水文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2.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是宝贵的资源
生活要用到地下水
工业要用地下水
农业要用地下水
地下水的其它用途
利用其热能:发电、工业锅炉、农业灌溉、医疗卫生
利用其化学成分:矿泉水、医疗保健、矿产资源、找矿作用 地下水对国民经济建设的不良影响
地下水对农业的影响:沼泽化、盐渍化
地下水对工矿业的影响:地下工程水灾、对地面建筑的影响
地下水使用不当引起的环境问题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开采条件恶化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
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
某些地下水对人体的危害
地下水受污染的危害
3.地下水研究在煤矿勘查、建设和生产中的意义:
矿井水灾害
煤层顶板松散层含水体突水
煤层底板灰岩含水体突水
断层突水
陷落柱突水
老空区突水
矿井酸性水害
水资源利用: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电厂用水)
第一章绪论。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65ce27b0722192e4536f6ad.png)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b54e24c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c.png)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一门新兴的、不断发展着的交叉学科。
它融合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科学。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各种自然水体中,而且也表现在各种人类活动场所及设施周围的地质环境中。
如工业生产过程,采矿、建筑、农田水利工程,交通、电力、输气管线等,都会改变原有的地质环境条件,甚至引起地面沉降,出现滑坡、坍塌等工程地质问题,并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进行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和预测,防止水害,就显得十分必要。
水文地质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河流水文地质。
研究地球上河流的发育历史、现代特征、运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含水介质性质、物理力学性质、河流补给类型和补给量、径流模数、河流含沙量、侵蚀模数、河流泥沙、河床演变和演化规律等。
(2)湖泊水文地质。
研究地球上湖泊的发育历史、现代特征、运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含水介质性质、物理力学性质、沉积作用和储水量、水位变幅、湖盆边界、地下水位埋藏深度、水化学类型、地下水动态、湖盆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河流、气候、地质、地貌等的影响等。
(3)海洋水文地质。
研究地球上海洋的发育历史、现代特征、运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海底沉积物、含水介质性质、物理力学性质、海水盐度、透明度、海浪、潮汐、海流等。
(4)地下水水文地质。
研究地球上地下水的发育历史、现代特征、运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含水层、隔水层、岩溶水、地下热水、矿泉水、潜水等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赋存状况、形成条件、动态变化规律等。
(5)环境水文地质。
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地下、大气等水体污染,城市废弃物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原因、特征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对人类健康、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发展等的危害和防治措施等。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1198e1be1e650e52ea99b0.png)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就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与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与水汽含量之比。
11.饱与差:某一温度下,饱与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与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与状态时,超过饱与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基础(张建升)
基本概念:
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作排泄。
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过程称作径流。
径流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即渗流速度。
带或集中径流带。
入渗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地表面积入渗的水量称为入渗率。
入渗系数:年降水入渗量qx与年降水量X的比值。
动态与均衡:地下水的动态是指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水位、流量、水温、水化学成分等)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地下水水质、水量收支平衡的数量关系称作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的水和人工补给水源。
空隙:岩石(土)中存在着空隙,空隙是地下水渗入、储存、运移的场所和通道。
孔隙:存在于松散的或未完全胶结的岩石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与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裂隙: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后由于各种内外营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溶隙:可溶性岩石经地下水的溶蚀和机械冲蚀作用产生的空隙称为溶隙。
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孔隙度。
一般用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表示。
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
溶隙率:衡量岩石溶隙多少的指标叫溶隙率。
容水性: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持水性:是指重力释水后,岩石能够保持住一定水量的性能。
(主要是结合水和部分毛细水)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透水性:透水性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
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不能透过并不能给水或只能透过与给出极少量水的岩层。
岩石的水理性质:水进入岩石空隙后,岩石空隙所表现出的与地下水的贮存和运移有关的一些物理性质。
空隙的大小是影响岩石水理性质的重要因素。
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
硬度:由于水中含有Ca2+、Mg2+而具有的性质,水中Fe3+、Al3+也具有硬度。
总硬度:水中含有Ca2+、Mg2+的总量称为总硬度。
溶虑作用:水和岩石相互作用时,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溶于水中的作用。
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成为重力水。
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引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
气态水:即水蒸气,它和空气一起分布于包气带岩石空隙中。
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而充满岩石毛细空隙中的水成为毛细水。
渗透: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
渗流:不考虑渗流途径的迂回曲折,不考虑岩层的颗粒骨架,假想地下水充满整个岩石空间并只向
整体水流方向流动的水流称为渗流。
Q通过过水断面w的比值。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充满,既有重力也有结合水。
包气带:位于饱水带以上,直接与大气圈接触,为岩石、空气和水的三相系统。
层流:水流质点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称作层流。
紊流:水流质点无秩序的、互相混杂的流动称作紊流。
稳定流:各运动要素不随时间改变的流动称作稳定流。
水头:渗流场中某一点位置至基准面的高度Z,称为位置水头;该点压强的液柱高度,称为压强水头;二者之和称为测压水头。
水力坡度I:水力坡度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长度的比值。
流网:地下水中水流的方向总是指向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等水头线和流线垂直。
一系列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格称为流网。
等水头线:渗流场中水头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迹线:某一水流点在不同时间内连续运动的轨迹。
流线:在渗场中作一理想的空间几何线,该线上各水流质点在某瞬间的渗透速度矢量均与此线相切,称此线为流线。
在稳定流中,流线与迹线重合。
上层滞水:是埋藏在离地表不深,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岩溶水:赋存于各种岩溶空隙中的地下水便是岩溶水。
矿水:矿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地下水,他一含有特殊的化学性质成分,自由逸出气体,多数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温度等为特征。
地温梯度: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的参数。
一般埋藏越深的温度值越高,以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温度值表示。
基本问题:
一、影响径流强度的因素:
1.含水层的透水性和水力坡度。
2.补给区到排泄区的水头差及距离。
3.与含水系统的构造有关(构造开启程度和断层的导水性)
二、径流强度、居留时间与水质的关系:
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居留时间是指地下水自从补给进入含水层中到被排泄出含水层中所经过的时间。
地下水的居留时间越长,水和空隙壁岩石作用越充分,地下水的矿化度越高。
地下水径流强度越大,居留时间越短,水的矿化度越小。
三、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1)气候因素
①季节性气候变化对潜水动态影响最为明显,我国降水集中子在夏季,此时,降水补给量增多,空气湿度大,蒸发并不强烈,因此潜水位升高。
②随着气压的升高,承压水层中井水位下降,自流泉流量减少,反之亦然。
2)水文因素
①地下水位与河水位的脉动基本一致,但前者比后者变化稳定,动态曲线前者相对平滑,后者多为锯齿。
②地下水位的变化常常滞后与河水位变化,且变幅小于河水变幅。
③河流排泄地下水时,愈接近河流,地下水位变化愈小,远离河流变化愈大。
3)地质因素
①地质构造就定了含水层的结构及与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联系程度。
②岩石的性质决定了含水层的给水性、透水性等水理性质。
③地震时地质因素的突发因素,它能引起打下水位、水量、热动态和水化学成分的骤然变化。
4)人为因素
四、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地下水的动态是均衡的外部表现,而地下水均衡则是地下水动态的内在原因。
五、泉的类别及水文意义:
形成原因:地形受到侵蚀、地下水受阻水位升高、承压含水层有通道与地表相通。
泉按补给水源分类:1、下降泉2、上升泉
泉按出露成因分类:1、侵蚀泉2、接触泉3、溢流泉4、断层泉
泉的水文地质意义:可以通过其确定地下含水层的富水性、水位标高、分布特征、化学特征及动态变化,还有助于判断隐伏地质构造,可以作为供水水源。
六、孔隙大小多少的意义:孔隙多少直接影响其储容地下水的能力,越多储藏量越丰富;孔隙大小影响地下水在孔隙中的运移和循环能力,孔隙越大,地下水运动越通畅。
孔隙大小的影响因素:
1.颗粒大小
2.颗粒的排列方式
3.颗粒的分选程度
4.颗粒的形态
5.颗粒被胶结情况以及矿物成分
七、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可溶岩的存在(碳酸盐分布最为广泛,因此成为岩溶研究的主演对象)
2.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可溶岩的初始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原生孔隙和次生裂隙)
3.具有侵蚀能力的水(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沉淀是岩溶发育的最主要因素)
4.水具有流动性(地下径流越强,地下水的侵蚀性越强,地下岩溶的发育越强)
八、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1.层流与紊流并存。
2.承压流与无压流并存。
3.统一水流与孤立水流并存。
4.明流与伏流并存。
5.双重介质间双向流的特征。
九、岩溶水按埋藏条件分类:
1.裸露型岩溶水:岩溶化地层广泛出露于地表。
2.覆盖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之上有松散层覆盖
3.埋藏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被固结的岩层所覆盖。
十、岩溶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特征:
1.溶孔溶隙水
①补给仍以缓慢地入渗补给为主,有一定的滞后作用。
②具有统一的地下水位面及较完整的降落漏斗,具各向同性地下径流以扩散流为主,排泄以大泉集中式排泄为主,动态相对稳定。
③地下水动态常具有多年周期性变化。
④局部可以发育溶孔溶隙及小管道共同组成的强含水段
2.管道流
①管道流在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暗河入口、封闭洼地中接受集中式迅速的补给,以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