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管壳式热交换器
管壳式换热器的建模、换热计算和CFD模拟
毕业设计(论文)管壳式换热器的建模、换热计算和CFD模拟专业年级2007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号姓名******** 杨郭指导教师刘巍评阅人刘庆君二零一一年六月中国南京任务书课题名称:管壳式换热器的建模、换热计算与CFD模拟课题类型:毕业论文任务书内容:1、英文资料的翻译5千个汉字字符以上(要求和热动、空调、能源、环境、新能源等本专业有关的内容,可以是英文著作、设备使用手册、英文文献检索、英文专利文献、网上专题介绍等实用性的、将来工作中可遇到的相关题材的文章,最好不要是科普类、教学类的英文)2、使用的原始资料(数据)及设计技术要求:2.1.管壳式换热器,热交换功率100kW,200kW。
2.2.温度进口350~500℃,出口温度150~200℃,流速可变;温度进口100~150℃,出口温度300~450℃,流速可变。
其总流阻损失应在满足规定要求。
2.3.换热器材料可选,几何尺寸可变;工作介质可选择(空气、水、氟利昂) 2.4.换热器外壁面绝热保温; 2.5.采用CFD模拟计算与能量分析,对系统进行相关工况的模拟;3、设计内容:3.1. 学习和消化设计任务书,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拟定工作内容和计划,拟定出设计和计算的每个过程中应该遵循设计要求与规定。
3.2.查找和收集有关管壳式换热器的历史和现状资料,查找相关管壳式换热器的运用案例,及其相关的技术条件和运行要求。
3.3.以科技文献检索,包括期刊、专利、设计标准、产品标准、设计手册、产品样本,寻找和熟悉相关的分析计算软件;熟悉设计工具软件、电脑等;3.4.根据已知参数,用ProE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管壳式换热器,并学习如何导入相关软件进行网格设计;3.5.进行管壳式换热器CFD网格设计,用fluent软件对管壳式换热器进行变工况运行能量分析;3.5.分析计算换热器的流阻损失,其结果的合理性,分析提高换热效率主要手段和改进的方向。
3.6.输出的计算文件包括:3.6.1.完整的毕业设计任务书3.6.2.符合要求的算模型的结构、尺寸; 3.6.3.换热计算的过程、表格,计算结果的结论等等; 3.6.4.规定状态的CFD模拟结果和能量分析图; 3.6.5.毕业设计论文; 3.7.把所作的工作、学习的体会、方案的选择过程、计算方案过程等写在过程手册中,写好毕业设计论文。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XXX课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学院:机械与XXX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班级:11-02班指导老师:小组成员:目录第一章:设计任务书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第三章: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第四章:工艺计算4.1 物性参数的确定4.2 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4.2.1 传热量及平均温差4.2.2 估算传热面积第五章: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计算管壳式换热器是常用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食品等行业。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台管壳式换热器,以满足特定工艺条件下的换热需求。
在设计之前,需要了解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由外壳、管束、管板、管箱、管夹等部分组成。
热量通过内置于管束中的流体在管内传递,再通过管壳间的流体传递到外壳中,从而实现热交换。
设计过程中,需要确定流体的物性参数,包括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等。
同时,还需要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以满足特定的传热需求。
传热量和平均温差是计算传热面积的重要参数,而估算传热面积则需要考虑流体的流动状态、管束的排布方式等因素。
最终,我们将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确定外壳、管束等部分的尺寸和数量,以满足特定工艺条件下的换热需求。
第一章设计任务书本项目旨在设计一台管壳式换热器,用于将煤油由140℃冷却至40℃。
处理能力为10t/h,压强降不得超过100kPa。
具体操作条件为:煤油的入口温度为140℃,出口温度为40℃,冷却水的入口温度为26℃,出口温度为40℃。
2.第二章管壳式换热器简介管壳式换热器是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
尽管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但管壳式换热器仍然占据着换热器市场的主导地位。
目前,各国为提高这类换热器性能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强化传热、提高对苛刻工艺条件的适应性以及开发适用于各类腐蚀介质的材料。
此外,结构改进也是向着高温、高压、大型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5.1 换热管计算及排布方式在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时,需要计算并确定换热管的数量、直径和排布方式。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2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挡管是两端堵死的管子,安置在相应于分程隔板槽后面的 位置上,每根挡管占据一根换热管的位置,但不穿过管板, 用点焊的方法固定于折流板上。通常每隔3~4排管子安排一 根挡管,但不应设置在折流板缺口处,也可用带定距管的拉 杆来代替挡管。
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规格范围广,工程中应用广泛。 缺点:壳侧不便清洗,只能采用化学方法清洗,检修困难,对较脏
或有腐蚀性介质不能走壳程。当壳体与换热管温差很大时, 可设置单波或多波膨胀节减小温差应力。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名称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
1 —外壳,2—管束,3、4—接管,5—封头 6—管板,7—折流板
图2.25 折流板的几何关系
2.2.4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仍用连续性方程, 经简化后计算公式为:
D 4M1.13M
πρw
ρw
2.3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1) 选用经验数据:根据经验或参考资料选用工艺条 件相仿、设备类型类似的传热系数作为设计依据。 如附录 A。 2) 实验测定:实验测定传热系数比较可靠,不但可 为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了解设备的性能。但实 验数值一般只能在与使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用。
焊在换热管上)。
图2.23 防冲板的形式
a) 内导流筒 图2.24 导流筒的结构
b) 外导流筒
★导流筒
❖ 在立式换热器壳程中,为使气、液介质更均匀地流入管间, 防止流体对进口处管束段的冲刷,而采用导流筒结构。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热力计算
Pt Pi Pr PN
Pt Pr 总压降 回弯阻力 Pi PN 沿程阻力 进、出口连接管阻力
a) 沿程阻力计算
L wt2 Pi l i di 2
fi: di L w
i
Pa
莫迪圆管摩擦系数 范宁摩擦因子 圆管内径, m 管长, m 管内流体在平均温度下的密度, kg/m 管内流体流速, m/s 管内流体粘度校正因子 Re >2100, i / w 0.14 Re <2100, i / w 0.25
范宁摩擦因子管内流体在平均温度下的密度kgm管内流体粘度校正因子re2100re2100pazt管程数可直接利用直管中沿程阻力计算公式当量直径弓形折流板包括了顺流和叉流的复杂流动有间隙泄漏旁路等所以很难准确地计算阻力贝尔台华法具体方法见课本四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合理设计1
Principia and Design of Heat Exchanger Device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
小直径管子: 传热性能更好,能使单位体积的传热面大; 阻力增大,此外,管径减小将增加管数,使得管子与管板连接处的泄 漏的可能性增大; 易积污垢; 大直径管子: 用于气体、浑浊或黏性的液体。
4. 流体流动速度的选择
循环水 新鲜水 气体 高黏度油 低黏度油 管侧 1.0 ~ 2.0 m/s 管侧 0.8~ 1.5m/s 管侧 5 ~ 30 m/s 管侧 0.8~ 1.5m/s 管侧 0.8~ 1.8m/s 壳侧 0.5 ~ 1.5 m/s 壳侧 0.5 ~ 1.5 m/s 壳侧 2 ~ 15 ms/ 壳侧 0.3 ~ 0.8 m/s 壳侧 0.4 ~ 1.0 m/s
问题:弓形缺口处的流速如何来计算?
管壳式换热器的维护与检修
(3)进行管束和壳体试压,检查泄露,堵漏。
(4)进行局部测厚。
(5)检查连接螺栓是否完好,必要时更换。
(6)检查保温及防腐情况。
2.中修
(1)包含小修的所有的内容
(2)抽出管束,清理、清洗、清扫,检查换热器变形及弯曲情况
4.认真做好换热器检修前的检查工作.通过观察、无损探伤、测厚、水压试验以及气密性试验等方法确认故障的位置、大小等。
5.要注意有保温层的换热器要先拆除保温层,搭建好检修用的脚手架、平台、跳板,并固定好。
6.凡参与对受压元件进行焊接的焊工,必须持有相应有效的焊工证
3。检修内容
1.小修
(1)拆卸两端顶盖或管箱.打开管箱法兰,仔细观察管板的分程密封情况,管板入口有无异物堵塞管口,有无垢层及腐蚀产物堆积,记录、分析腐蚀物和垢层。
第3章检修的方法及过程
1.检修过程
首先对换热器进行全方面的检查,确定故障位置,并把检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换热器停车之前,发现法兰处发生泄漏,初步判断为垫片损坏,壳程溶液发生泄漏。把设备停车,对法兰处(管箱、法兰)进行拆卸,经过检查发现法兰密封面处有划痕.对损坏处进行记录,并依据划痕类型、深浅确定维修方式。
(2)方案编制依据包含施工规范、标准及设备施工图等
(3)施工顺序、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设备检修施工的安排,应根据工艺要求即检修安装规程确定,并根据技术、经济因素以及工程本身的特点等全面考虑,施工顺序直接确定施工进度计划的编排,并影响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情况选择合理、可行、先进、经济的施工方法;检修施工进度应在满足工期的前提下,对选定的施工方法、施工资源供应情况等应统筹考虑,并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调整。
热交换器及传热元件性能测试方法第二部分.do
给出总传热系数K与液侧流速“。的测试曲线。
4.3.2给出总传热系数k与平均热平衡干度z的测试曲线。 4.3.3给出两侧压力降Ap与流速“的测试曲线。 4.3.4给出两侧压力降△p与平均热平衡干度z的测试曲线。 4.3.5归纳出总传热系数k与凝液对流换热系数比(^肛,)与马丁尼利(L—M)参数x的关系式。 4.3.6归纳出汽液压力降比(△p。/△p。)与马丁尼利(L-M)参数x之间的关系式。 4.3.7给出传热面两侧汽一液逆流运行,液侧流速在2.0 m/s、平均热平衡干度0.5时的总传热系数女。
本部分为GB/T 2769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2)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国家石油钻采炼化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机械工业传热节能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西安交通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苏、白博峰、魏立万、聂盂秋、邹建东、唐海、朱巨贤。
5误差
5.1数据处理归纳出的准则关联式或关系式的计算值与测试值之间的拟合误差,宜用均方根误差表 示,应不超过5 oA。 5.2按本部分规定的测试方法确定的总传热系数^值,其误差应不超过士10%。
1
3.2.1.2开始运行后,应及时排净测试样机内的气体,使测试样机在完全充满测试流体的条件下运行 并调节至标准测试工况。 3.2.1.3在标准测试工况下稳定运行30 rain后,宜按以下测试要求进行测试:
a) b)
两侧流体的流速从0.5 m/s~1.5 m/s等流速变化,变化间隔应不大于0.2 m/s; 固定一侧(热侧或冷侧)流体为1.0 m/s,另一侧流体的流速应从o.5 m/s~1.5 m/s变化,变 化间隔应不大于0.2 m/s; 同一测试点的数据待稳定5 rain后,且冷、热流体的热平衡相对误差不大于士5%时,方可进行 同步数据采集;
管壳式热交换器
2.5.2 流体温度和终温的确定
• 在换热器设计中加热剂或冷却剂出口温度需由设计 者确定。如冷却水进口温度需依当地条件而定,但 出口温度需通过经济权衡作出选择。在缺水地区可 使出口温度高些,这样操作费用低,但使传热平均 温差下降,需传热面积增加使得投资费用提高,反 之亦然。根据经验一般应使∆tm大于10℃为宜, 此外若工业用水作为冷却剂出口温度不宜过高,因 工业用水中所含的盐类(主要CaCO3,MgCO3,CaSO4、 MgSO4等)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若出口温度 过高,盐类析出,形成垢层使传热过程恶化,因此 一般出口温度不超过45℃。所以应根据水源条件, 水质情况等加以综合考虑后确定。水源严重缺乏地 区可采用空气作为冷却剂,但使传热系数下降。对 于加热剂可按同样原则选择出口温度
一、管、壳程介质的配置 有利于传热、压力损失小。具体如下: 1、流量小、粘度大的流体走壳程较好。 2、温差较大时,K大的流体走壳程。 3、与外界温差大的流体走管程。 4、饱和蒸汽走壳程。 5、含杂质流体走管程。 6、有毒介质走管程。 7、压降小走壳程。 8、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流体走管程。
2.5.1 流体在换热器中内的流动 空间选择
管程变化对阻力影响
• 对同一换热器,若由单管程改为两管程, 阻力损失剧增为原来的8倍,而强制对流 传热、湍流条件下的表面传热系数只增 为原来的1.74倍;若由单管程改为四管程, 阻力损失增为原来的64倍,而表面传热 系数只增为原来的3倍。由此可见,在选 择换热器管程数目时,应该兼顾传热与 流体压降两方面的得失。
– 见公式2.21
2.3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 • • • • 一、热力设计任务 1.合理的参数选择及结构设计 2.传热计算和压降计算 热力设计:设计计算,校核计算。 设计计算:已知传热量Q,换热工质工作 参数(进、出口温度),求F和结构形式。 • 校核计算:已知换热器的具体结构、某 些参数来核定另一参数。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热交换装置,用于将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传递。
它由一个外壳和一组内部管子组成。
工作原理如下:
1. 媒体流动:热交换的两种介质通过各自的入口进入换热器,一个在管道内流动,被称为“管侧媒体”,另一个在外壳内流动,被称为“壳侧媒体”。
2. 热传导:管侧和壳侧媒体之间通过热传导进行热量交换。
通常,一个介质在管侧流动,将热量传递给壳侧的另一个介质。
3. 热量交换:热量通过管壁传导,从管侧媒体流向壳侧媒体。
热量传递的方向取决于各介质的温度差和流速。
4. 冷却或加热:根据实际需求,换热器可被用于冷却或加热流体。
冷却时,管侧媒体温度较高,而壳侧媒体温度较低,使得管侧媒体的热量传递到壳侧媒体中。
加热时,情况相反。
5. 出口排放:经过热交换后,已经冷却或加热的介质分别通过各自的出口排放。
总之,管壳式换热器通过管内和壳内的介质流动,使热量在两者之间传导,实现了热量交换的目的。
这种设计可以高效地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能源领域。
热交换器工作原理热交换器工作
热交换器工作原理热交换器工作原理一、热交换器的概念和分类热交换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它通过将两种不同介质之间的热量传递来实现加热或冷却的目的。
根据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热交换器可以分为管壳式、板式、螺旋式、卷管式等多种类型。
二、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管壳式热交换器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由一个外壳和一个内置在外壳内部的管束组成。
被加热或冷却介质通过管束中流过,而另一种介质则在外部流过。
这两种介质之间通过管子进行传导,从而实现了传递热量的目的。
三、板式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板式热交换器是由许多平行排列并夹在两个端板之间的金属板组成。
被加热或冷却介质分别在相邻板之间流过,而另一种介质则在相邻板之间流过。
这些金属板上有许多小孔,使得两种介质可以互相接触并进行传导。
四、螺旋式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螺旋式热交换器是由两个同心的螺旋形金属管组成。
被加热或冷却介质在内管中流过,而另一种介质则在外管中流过。
这两种介质之间通过金属管壁进行传导,从而实现了传递热量的目的。
五、卷管式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卷管式热交换器是由一个或多个螺旋形金属管组成的。
被加热或冷却介质在内部流过,而另一种介质则在外部流过。
这两种介质之间通过金属管壁进行传导,从而实现了传递热量的目的。
六、热交换器的应用范围由于其高效节能、安全可靠等特点,热交换器广泛应用于化学工程、冶金工业、造纸工业、环保工程等领域。
同时,在船舶、汽车等领域也有着重要应用。
七、总结总体来说,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热交换器,其基本原理都是通过将两种不同介质之间的热量传递来实现加热或冷却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热交换器类型,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
流动状况
壁面因素
热交换器流动阻力分类 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
14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阻力
管程阻力 壳程阻力
阻力不允许超过允许范围
一、管程阻力的计算
沿程阻力△Pi 回弯阻力△Pr
pt pi Pr PN
进出口连接管阻力△PN 15
沿程阻力△Pi
Pi
L
di
wt
2
2
i
式中: λ——莫迪圆管摩擦系数
17
对于多管程换热器,流体总阻力应等于各程直管阻力、 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通常忽略进、出口阻力):
pi p1 p2 Ft Ns N p
p1—流体流经直管的压力降,N/m2; p2—流体流经回弯管时的压力降,N/m2; Ft—结垢修正系数,25×2.5mm1.4, 19×2mm1.5; Ns—串联的壳程数; Np—管程数。 直管压力降 p1 可按流体力学的一般公式进行计算;
冷却
气体
6
液体
加热 冷却
f
0.14
w
1.05
f
0.14
w
0.95
气体
f
0.14
w
1.0
同时存在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的处理
具有辐射能力的气体 温度较高
辐射 对流
总换热系数
7
c r
辐射
T1
4
T2
4
方法 作图
牛顿迭代法。
11
在某一钢制立式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用饱和温度ts=111.38℃ 的蒸汽加热某种溶液,已知其管径为Φ32×2mm,管高l=1.5m,
管壳式热交换器原理
管壳式热交换器原理
管壳式热交换器是一种常用的热交换设备,主要用于将两种流体之间的热能传递。
它由一个外壳和多个并排布置的管子组成。
其中一个流体通过管子内部流动,而另一个流体在管子外部流动。
通过这种方式,两种流体之间的热量可以通过管壁传递,实现热能的交换。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换热介质流体进入热交换器的外壳中,流经外壳的流道。
2. 通过外壳的流体流道将流体分成多个小流道,以实现流体的均匀分布。
3. 然后,流体通过每个小流道的入口进入管子中。
4. 在管子内,流体与管壁之间的热能传递开始进行。
由于管壁的导热性,热能可以从管子内的流体传递到管子的外部。
5. 同时,管子外的另一种流体也在管子外部流动,并与管壁接触。
这样,管壁的另一侧就会有一种流体与管壁之间的热能传递。
6. 由于管壁的热传导性能,两种流体之间的热量可以在管壁中传递。
7. 热量将从热源侧流体传递到冷却侧流体,使冷却侧流体的温度升高,而热源侧流体的温度下降。
8. 经过热交换后,两个流体在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出口分别流出。
9. 通过不同的管道,流体可以把热量带走或者向其他设备供热。
10. 在这个过程中,外壳和管子之间的密封结构确保两种流体
不会混合。
总结起来,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管壁将两种流体之间的热量进行传递,从而实现热能的交换。
它具有高效、可靠、结构紧凑等特点,在工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热交换器第二章
概念解释:密封焊—不保证强度,只防漏; 强度焊—既防漏,又保证抗拉脱强度; 贴胀—只消除间隙,不承担拉脱力; 强度胀—既消除间隙,又满足胀接强度。
目前,先焊后胀与先胀后焊两派学说仍处于争 议之中。
换热管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
在确定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时,应该考虑 下列原则:
(1)要保证管板有必要的强度,而且管子和管板的连接
U形管式换热器
U形管式换热器: 优点: (1)结构简单,省去一块管板和一个管箱,造价低。 (2)管束和壳体分离,热膨胀时互不约束,消除热应力。 (3)管束可以从壳体中抽出,管外清洗方便。 缺点: (1)弯管必须保持一定曲率半径,管束中央会存在较大的 空隙,流体易走短路,对传热不利。 (2)管内不能用机械方法清洗,宜走清洁流体。 (3)管子泄漏损坏时,只有最外层管子可以更换,其他管 子只能堵死,会减小换热面积。
2.1.6 挡管和旁路挡板
挡管和旁路挡板同是为换热器内防止流体短 路的结构件。
旁路挡板
旁路挡板
作用 阻止流体短路,迫使壳体流体通过管
束进行热交换
结构及安装 加工成规则的长条状,长度等于折流
板或支承板的板间距,两端焊在折流板 或支承板上。
在有相变发生的设备中,是否需要设旁路挡板或挡管?
壳侧换热系数对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不器控制作用时,是否 需要设?
适用:可用于高温高压,适用于管程为洁净而不易结垢的流体。
填料函式换热器
对分流壳体
填料函
填料函式换热器
优点:
(1)结构比浮头式换热器简单,壳体和管束热变形 自由,不产生热应力。
(2)管束可从壳体中抽出,壳程的检修和清洗方 便。
缺点: 填料函处形成动密封,壳程介质易泄漏, 要求壳程介质温度和压力不能过高,且无毒、非易 燃和易爆。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热交换设备,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冷热介质流经换热器:冷介质(通常是待加热流体)从进口管道进入换热器的壳程,热介质(通常是用于加热的流体)从进口管道进入换热器的管程。
2. 介质的传热过程:在管壳式换热器内,冷、热介质通过管程和壳程之间的管板进行传热。
冷介质在管程的管道中流过,热量通过管壁传递给热介质。
热介质流经壳程的壳体,将热量传递给壳程的外壁,而冷介质则从壳程外侧带走吸收的热量。
3. 介质的流动操作:管壳式换热器内冷热介质的流动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串流(串流换热器),并流(并流换热器)和逆流(逆流换热器)。
4. 热量交换完成后,介质流出换热器:经过传热过程后,冷介质和热介质的温度发生变化,冷介质在换热器的出口处流出,热介质也在换热器的出口处流出。
总结来说,管壳式换热器通过管程和壳程之间的传热,将热量从热介质传递给冷介质。
冷热介质在换热器内部流动,通过壳体和管道壁的传热,完成热量交换,最终达到热能转移的目的。
不同的流动方式和操作条件,会影响换热的效果和效率。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 2.2-2.3
温度发生畸变
28
流路E
多管程,安置分程隔板而使壳程形成了不为管子所 占据的通道,若用来形成多管程的隔板设置在主横 向流的方向上它将会造成一股或多股旁路
特点
设置挡管
贝尔法
内容: 理想管束的传热因子
校正
错流通过理想管束
换器结构参数 操作条件 29
ls——折流板间距; d0——管子外径; s——管间距;
sn——与流向垂直的管间距。 As,Ab,Ac之间的关系
As Ab Ac
As——为保证流速所需要的流通截面积
Ab——流体在缺口处的流通截面积
AC—两折流板间错流的流通截面积
14
(3)盘环形折流板
环板圆孔处的流通面积a1
盘板的流通面积a2
a1 a2 a3
三、壳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内容: 确定纵向隔板或折流板的数目与尺寸。
纵向隔板
As M s / sws
式中:
AS′——为壳程流通截面积,m2; Ms——壳程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ρs——壳程流体的密度,Kg/m3
ws——壳程流体的流速,m/s;
8
纵向隔板长度确定的基本原则: 流体在纵向隔板转弯时的流速
Dw
2
nt
4 Ab
1 Fc d0
Ds
11、折流板数目
Nb
l ls
1
如果进出口段板间距不等于ls,则
Nb
l
ls,i ls,o ls
1
35
式中
ls,i ,——进口段从折流板到管板的距离。 ls,o——出口段从折流板到管板的距离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21-23
内容 :
管程流通截面积 确定壳体直径 壳程流通截面积
进出口连接管尺寸
一、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单管程热交换器的管程流通截面积为:
36
At Mt /twt
式中: At——为管程流通截面积,m2;
Mt——为管程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ρt——为管程流体的密度,Kg/m3; Wt——为管程流体的流速,m/s;
水平 竖直
竖直 转角
(a) (a单 )单弓形 ( 弓a) 形单弓形
转角
过程设备设计
(c()三C)弓三弓形形 (C)三弓形
(b)双(弓 b形 )双(b弓)双形弓形
(d)( 圆d) 盘四弓 -圆形环形(d)四弓形
弓形缺口高度h 应使流体流过缺口时与横向流过管束时的流速相近
缺口大小用弓形弦高占壳体内直径的百分比来表示, 如单弓形折流板,h=(0.20~0.45)Di,最常用0.25Di。 13
作用: a. 减小跨距→防振 b.支承管子→增加管子刚度,防止管子产生过大挠度
形状尺寸: 同折流板
最大无支撑跨距:
换热管外径
10 12 14 16 19 25 32 38 45 57
最大无
钢管
- - 1100 1300 1500 1850 2200 2500 2750 3200
支撑跨距
有色金属 管
750
a1 a2 a3
a2
Dmh1
d0 sn
As a2a3
a3——盘周至圆筒内壁截面减去该处管子所占面积
Dm——环内径D1和盘径D2的算术平均值
sn ——与流向垂直的管间距
50
第三节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一、传热系数的确定
经验选用数据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 2 管壳式热交换器重点内容
2 管壳式热交换器2.1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2.11类型和标准按其结构的不同一般可分:固定管板式、U型管式、浮头式和填料函式四种类型。
(1) 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是将管子两端固定在位于壳体两端的固定管板上,由于管板与壳体固定在一起,所以称之为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
优点:结构比较简单,重量轻,在壳程程数相同的条件下可排的管数多。
缺点:壳程不能检修和清洗,因此宜于流过不易结垢和清洁的流体,当管束与壳体的温差太大而产生不同热膨胀时,常会使管子与管板的接口脱开,从而发生流体的泄漏。
为避免后患可在外壳上装设膨胀节。
膨胀节作用:只能减小不能完全消除由于温差而引起的热应力。
(2) U形管式热交换器管束由U字形弯管组成。
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弯曲端不加固定,使每根管子具有自由伸缩的余地而不受其他管子及壳体的影响。
优点:①结构简单、省去一块管板和一个管箱,造价低。
②管束和管壳体分离,热膨胀时互不约束,需要清洗时可以将整个管束抽出,同时可消除热应力。
③管子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弯曲端不加固定,使每根管子具有自由伸缩的余地而不受其他管子及壳体的影响。
缺点:①清除管子内壁的污垢却比较困难。
②弯曲的管子需要一定的弯曲半径,降低了管板的有效利用③损坏的管子也难于调换,U形管管束的中心部分空间对热交换器的工作有不利的影响。
这些缺点,使其应用受限。
(3) 浮头式热交换器两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以法兰实行固定连接,这一端称为固定端。
另一端的管板不与壳体固定连接而可相对于壳体滑动,这一端被称为浮头端。
优点:①管束的热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壳体与管束之间不会因差胀而产生热应力。
②清洗、检修仅将整个管束从固定端抽出即可进行,总之比较简单。
③对于管子和壳体温差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结垢的情况,浮头式热交换器能很好适应。
外号:内浮头式热交换器缺点:①浮头与管板法兰连接有相当大的面积,使壳体直径增大,在管束与壳体之间形成了阻力较小的环形通道,部分流体将由此处旁通而不参加热交换过程。
第二章换热设备
..\..\105个化工设备原理动画\换热器\套管式 换热器.swf
优点 缺点
结构简单,可利用标准管件。
两种流体都可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 换热,传热系数大。
传热面积可根据需要增减,通过改变 管径,可调节流速。
◆ 根据传热方式不同: 直接接触式(混合式)换热器 蓄热式换热器 间壁式换热器
1、直接接触式换热器
通过冷热流体直接 混合进行热量交换的设 备。为了增加两流体的 接触面积,以达到充分 换热的目的,常在设备 中放置填料和栅板。如 冷却塔、气压冷凝 器。..\..\105个化工设 备原理动画\换热器\浴 室温水加热.swf
结构简单,造价低廉。
管子可承受较大的介质压力,不易泄露。
结构笨重 管内清洗不便。
按使用状态不同,蛇管式又可分为沉 浸式和喷淋式两种,
..\..\105个化工设备原理动画\换热器\沉浸 蛇管换热器.swf
..\..\105个化工设备原理动画\换热器\喷淋式 换热器.swf
3、套管式换热器
是由两种不同直径的标准管子组装成同心 圆套管,然后由多段套管连接而成。程数 可根据传热要求增减。
1、板式换热器
是一种高效换热器, 换热单元是一组长方 形的薄金属片。
由固定端板、活 动端板、传热板片、 密封垫片、压紧和定 位装置等构成。
板片表面通常压 制成波纹形或槽型, 以增加刚度和流体的 湍流程度;
在板片的四周安上垫片,通过压紧装置压紧,垫片的 作用:一是密封;二是使两块板面之间形成流体通道。 冷、热流体分别在同一块板的两侧通过。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1:13:2221:13:2221:136/14/2021 9:13:22 P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U形管式换热器
U形管式换热器 1.中间挡板;2.U形换热管;3.排气口;4.防冲板;5.分程隔板
U形管式换热器
图U型7-管6 式U换形热管器式换热器
优点: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承受能力强,不会产生热应力。 缺点:布板少,管板利用率低,管子坏时不易更换。 适用场合:特别适用于管内走清洁而不易结垢的高温、高压、 腐蚀性大的物料。
第二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间壁式热交换器
管式热交换器 管壳式、套管式、螺旋管式等
板式热交换器 延伸表面热交换器 蓄热式热交换器
管壳式换热器
2.1 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 基本类型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U形管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 填 1—封头;2—法兰;3—排气口;4—壳体;5—换热管;6—波形膨胀 节;7—折流板(或支持板);8—防冲板;9—壳程接管;10—管板; 11—管程接管;12—隔板;13—封头;14—管箱;15—排液口;16—定距
减少污垢的沉积和腐蚀的产生,提高了换热器的使 用寿命。
三、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
◆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关于管壳式换热器的国家标 准,是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和制造的主要依据。
◆ 标准代号为JB/T4714~4720-92
对浮头式换热器和冷凝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立式热虹吸式重沸器及U形管式换热器的具体结构形 式、基本参数及其组合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定型)。
换热器的型号表示法
满液式蒸发器--管程:载冷剂;壳程:制冷剂
干式蒸发器--管程:制冷剂;壳程:载冷剂
离心式和螺杆式冷水机组中, 蒸发器的型式主要是满
液式蒸发器和干式蒸发器两种。
满液式蒸发器中, 制冷剂经过节流装置进入蒸发器 壳程,蒸发器内的液位保持一定。蒸发器内的传热管 浸没在制冷剂液体中。吸热蒸发后的气液混合物中仍 含有大量液体, 从蒸发器内逸出的湿蒸气经气液分离后 再回入压缩机。
管子互相碰撞,当管子振动振幅大到足以使 管子经常碰击时,就会使管壁磨损变薄,直 至破坏;
管子与折流板孔壁因振动不断碰撞,从而引 起管子破裂;
振动的管子与管板连接处受到很大的应力, 久而久之就造成胀接和焊接点因应力而损坏, 并造成接头泄漏。
管子因振动反复弯折而引起应力疲劳,长时 间连续振动就会导致管子破裂。
(3)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 1—防冲板;2—折流板;3—浮头管板;4—钩圈;5—支耳
浮头结构示意图
图浮7头-4式热浮交头换式器换热器
优点:管内和管间清洗方便,不会产生热应力。 缺点: 结构复杂,设备笨重,造价高,浮头端小盖在操作中 无法检查。 适用场合:壳体和管束之间壁温相差较大,或介质易结垢的场合。
传热因子
科恩传热因子
jh
NugPr1/3 (
/
)0.14 w
柯尔本传热因子
jH Nu / RegPr1/3 ( / w )0.14
jh jH gRe
2. 壳侧换热 流动复杂且存在旁流、漏流,需专门的公式
1) 无折流板时,按照纵向流过管束考虑; 2) 盘环形折流板
Re 3 : 2104
降膜蒸发器
将料液自降膜蒸发器加热室上管箱加入,经液体 分布及成膜装置,均匀分配到各换热管内,并沿换热 管内壁呈均匀膜状流下。在流下过程中,被壳程加热 介质加热汽化,产生的蒸汽与液相共同进入蒸发器的 分离室,汽液经充分分离,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凝(单 效操作)或进入下一效蒸发器作为加热介质,从而实 现多效操作,液相则由分离室排出。
进口接管及防冲板的布置
固定管板式中,两端管板均与壳体采用焊接连接,管 板兼作法兰用。
浮头式、U形管式及填料函式换热器中采用可拆连接, 将管板夹持在壳体法兰和管箱法兰之间。
管板与壳体连接结构
折流板
作用:流体反复地改变方向作错流流动或其他形式的 流动,并可调节折流板间距以获得适宜流速,提高 传热效率。另外,支撑管束的作用。
换热管
构成换热器的传热面.碳钢、合金钢、铜、塑料、 石墨材料。
在管壳式热交换器使用各种各样的管子,大部分 为直管和U形管。
一般情况下使用光管,当壳侧的传热系数比管侧 低时,如壳内为高粘度液体,气体,蒸汽时,使用 低翅管加强换热。
在另外一些特定情况下,选用双层管
横纹槽管
双面强化管,内表面环形凸肋,外表面环形凹肋. 管内换热系数为光管换热系数的2~3倍; 管外纵流条件下,管外传热系数为光管的1.6倍. 传递热量相同,泵功率相同,取代光管,节约材
提升,大大提高机组的能效比,大容量机组能效提 升更加明显。【在冻水回水12℃, 出水7℃的条件下, 蒸发
温度可达5℃( 而干式仅为2℃) 】
满液式蒸发器缺点 ➢ 满液式蒸发器需要注入大量的制冷剂 ➢ 在采用氟利昂制冷剂时, 润滑油的分离较困难。
干式蒸发器优点 ➢ 无需回油装置就能将润滑油带回压缩机。 ➢ 制冷剂用量少, 为相同制冷量满液式蒸发器的1/3。
一边与流向平行,特点皆于等边三角形与正 方形排列之间,不宜用于卧式冷凝器底部, 换热管外表面的冷凝液膜削弱传热.
最不紧凑,便于机械清洗,用于需要将管束 抽出清洗的换热器,如浮头式换热器中。
对比正方形排列,板间距相同的情况下,流 通面积比正方形小,有利于流速提高.
多种排列方式组合 p45
液膜与加热管的热阻小,传热系数高。可以多效 作业,很小的温差(6-8℃),就能正常工作。
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化工、轻工等行业的水或有机溶媒溶 液的蒸发浓缩,并可广泛用于以上行业的废液处理。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计算
结构计算 传热计算 流动阻力计算
2.2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计算
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壳体直径的计算 壳体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2.2.1 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At M t tt
式中:At—管程流通截面积,m^2; Mt—管程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ρ—管程流体的密度,kg/m^3;
ωt—管程流体的流速,m/s
所需管数:
n 4At / di2
式中: di — 管子内径
每根管子的长度
L F / dn
传热面积
管;17—拉杆;18—支座;19—垫片;20、21—螺栓、螺母
优点:结构简单、紧凑、能承受较高的压力, 造价低,管程清洗方便,管子损坏时易于堵 管或更换。
缺点:不易清洗壳程,壳体和管束中可能 产生较大的热应力。
适用场合:适用于壳程介质清洁,不易结垢,管程 需清洗以及温差不大或温差虽大但是壳程压力不大的 场合。 为减少热应力,通常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设置柔性 元件(如膨胀节、挠性管板等),来吸收热膨胀差。
换热管及其在管板上的排列 等边三角形,同心圆法,正方形法
换热管在管板上的排列形式 有正三角形、转角正三角形、 正方形和转角正方形等.
一边与流向垂直,在相同管板面积上管数排列最多, 传热系数较高(与正方形排列比),节约管板面积.
换热管间不宜清洗,适用于不结垢护着可用化学方 法清洗以及允许压降较高的工况。
釜式重沸器
类似浮头式、U形管换热器,清洗维修方便,可处理 不清洁,易结垢的介质,并能承受高压、高温.
2.2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流体的流程
一种流体走管内,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 走管外,称为壳程。管内流体从换热管一端流 向另一端一次,称为一程;对U形管换热器, 管内流体从换热管一端经过U形弯曲段流向另 一端一次,称为两程.
料30%-50%
螺旋槽
主要用于强化管内气体或液体的传热,强化管内液 体的沸腾或管内外蒸气的冷凝,管内传热系数为光管 传热系数的1.5-2.0倍;管外传热系数为光管传热系数 的1.5倍.
缩放管
波纹管
波纹管优点 既强化管内,又强化管外,结构特点:波形 变化,管壁薄,小于1mm. 传热系数较光管高2~3倍,波纹管换热器具 有传热效率高,不易结垢,热补偿能力强.
干式蒸发器缺点 ➢当采用多流程时, 气、液两相制冷剂在端盖内转向时
会出现分离, 造成下一个流程中各管子中制冷剂流量 分配不均匀的不利现象。含气量越多, 分配越不均匀, 甚至会使有些管内无液体或液体很少, 使这些管子失 去了蒸发冷却的作用。 ➢ 由于折流板与壳体之间一般都有间隙泄漏(即冻水短 路) ,降低了水侧的换热效果。
低合金钢,设计压力不超过4MPa、设计温度 不超过350℃,且无特殊要求的场合。
焊接
碳钢或低合金钢,温度在300℃以上,大 都采用焊接连接。
管板与换热管的焊接连接
管箱
位于壳体两端,其作用是控制及分配管程流体。
管箱结构形式 1.隔板;2.管板;3.箱盖
壳体及其与管板的连接 在壳程进口接管处常装有防冲板或称缓冲板。
组合排列与转角排列
换热管中心距
定义:管板上两管子的中心线距离。 涉及清洗,固定方法。
确定方法: 换热管中心距不小于1.25倍管外径。
布管限定圆
用来决定壳体内管束的大小。
管板和管子的连接
管板和管子的连接方式有胀接和焊接,对 于高温高压下常采用胀、焊并用的方式。
胀接 胀接适用于换热管为碳钢,管板为碳钢或
分类: 常用折流板有弓形和圆盘-圆环形两种,弓形的有
单弓形、双弓形及三弓形,单弓形和双弓形应用最多。
弓形折流板
圆盘-圆环形折流板
折流板缺口尺寸
折流板的固定 通过拉杆和定距管来实现。
拉杆结构
折流杆换热器
折流板使流体横掠管束,在增强传热的同时, 也会引起流体的诱导振动。
诱导振动对换热器的损伤
3) 孔形折流板 4) 盘环折流板 Re 3 : 2104
5) 弓形折流板
应用比较普遍,占主导地位,研究较多
各种方法比较 柯尔本方法:基于理想管束,误差大; 科恩方法:考虑了管程-壳程流动、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