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5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材第47页的例1。
使学生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运算。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正确进行计算。
投影仪、投影片。
一、复习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1.教学例1的第1小题。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1,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44”,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6”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
然后共同订正。
2.教学例1的第2小题。
老师:这两个算式各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教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除法,谁在前面,就先算什么法。
左边的式题,可指名说出先做什么运算,再做什么运算。
同时教师用红粉笔在乘法下面画一条根线,表示要先做除法运算,接着教师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边写边说应该注意的事项。
然后,做右边的式题。
教师:这个算式与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在这个算式里,有乘法和除法,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教师边说边在乘法下面画一条红线,表示先做乘法运算,接着教师写出脱式运算的过程,边写边说要先算除法,后算乘法。
3.做“做一做”中的练习题,提醒学生在做题前先想一想顺序,再一步一步地进行运算,教师注意巡视,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共同订正。
三、师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1).doc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
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
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学广角(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学广角(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数学广角(一)》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形状和性质。
2.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
2.帮助学生发现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四、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数学广角(一)》相关的PPT课件。
2.教具:板书、计算器、几何图形模型。
3.材料:准备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A. 导入1.利用课前准备好的PPT,展示不同几何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几何图形进行初步认识。
2.谈论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兴趣。
B. 学习1.向学生介绍不同几何图形的名字和性质,让学生用手指指出相应的图形。
2.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观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C. 操练1.教师板书几个几何图形,让学生辨认,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和性质。
2.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拟定答案。
D. 达标1.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属性。
2.汇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勇于表达。
六、作业1.布置相关练习题。
2.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和探索不同的几何图形。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时,本节课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共同进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及练习课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设计
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三、达标检测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收获分享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认识统计表
第一课时认识统计表教材第2页的例1。
1.探索:让学生从“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过渡到“一格代表两个单位”。
2.能正确地画条形统计图。
3.看统计图中的直条能清楚地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近视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从而使学生明确预防近视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探索出用“1个格表示2个数量单位”。
课件、条形图卡片2张一、猜想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大联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们也喜欢动物。
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都喜欢一些什么动物吗?(播放动物图片)2.师:在这四种动物里大联小学的同学最喜欢哪种动物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告诉同学们一点信息,让同学们好好猜一猜,(播放问题)这里有四种小动物,①喜欢小兔最多;②喜欢乌龟最少;③喜欢狗的比猫多。
“喜欢这四种动物的数量还可以用下面的条形图来表示”(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让学生拿出图1)3.师:猜一猜,这四个条形图分别表示哪一种动物呢?请在图中表示出来。
4.猜想每一种动物有多少个人喜欢。
请在统计表中表示出来。
5.师:看来大家认为这条形图是一格表示一个人。
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6.课件随之出现以一格表示一个人的统计图。
(让学生引出一格表示一个人)【设计意图】设计猜想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从“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过渡到“一格代表两个单位”搭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讲授新课1.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衣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2.同学们讨论: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A.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
B.可以先在班级调查。
3.同学们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4.教师出示课件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 6 15 85.学生根据课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师生共同小结四、活动:近视人数统计1.师:我们再来看一则信息(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小声读)有人对1991年出生的100名儿童得近视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四年级时有4人得了近视,五年级时近视人数是9人,六年级时近视人数是18人(出示统计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第1课时 1000以内数的认识(1)【优秀PPT课件】
=3.141929
的近似值,为取约率,取为密率,其取中六位小数3.是14192,9它是分 子分母1在000以内最接π近值的分数.
我 途热 他体验我 途去热 他哦体验去哦
中国古代数学名人
三百零八 四百一十九
三百零九、 三百一十、 三百一十一、 三百一十二、 三百一十三
四百二十、 四百二十一、 四百二十二、 四百二十三、 四百二十四
五百六十五
五百六十六、 五百六十七、 五百六十八、 五百六十九、 五百七十
八百九十七
八百九十八、 八百九十九、 九百、 九百零一、 九百零二
九百九十五
九百九十六、 九百九十七、 九百九十八、 九百九十九、 一千
以一百一百地数。
10个十 是一百。
10个一百 是一千。
1.数一数,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一十一。 一百、一百零一、一百零二、一百零三、一百零四、
一百零五、一百零六、一百零七、
一百零八、一百零九、一百一十、 一百一十一。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百零三。
一百九十八、一百九十九、 二百、 二百零一、 二百零二、二百零三。
(3)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的数到三百一十。
二百三十、 二百四十、 二百五十、 二百六十、 二百七十、 二百八十、 二百九十、 三百、 三百一十。
2.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一百四十六
一百四十七、 一百四十八、 一百四十九、 一百五十、 一百五十一
现在小棒的数量增多了,谁来估一 估这些小棒大约有多少根?
归纳当小棒数量较多时,用“十”作为 计数单位,十个十个地数,可以知道: 10个十是一百。
归纳当小棒特别多时,用“百”作为计 数单位,一百一百地数,可以知道:10 个一百是一千。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学广角(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学广角(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分类,以及图形的对称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掌握平面图形的分类,以及认识图形的对称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图形的分类和对称性,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图形的分类和对称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认识平面图形,掌握图形的分类。
2.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认识平面图形,掌握图形的分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图形分类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图形的分类。
3.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图形的对称性。
4.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学具:准备一些平面图形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课件:制作一些关于数学广角和平面图形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电视、书本、桌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数学广角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平面图形的概念,并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被除
除 数
数
商
余 数
我们把这种没有分 完的部分或数叫做余数。
知识讲解
7÷2=3(盘)……1(个)
…
… … …
被除 商 除数 数
余 数
为了分清商和余数,我们在商和余数的中间用6 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没有除完还有剩余 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巩固
1. 17个 ,2个2个地圈。
17÷2= 8(组)…… 1((个) 圈了(8)组,剩下( 1)个。
练习巩固
2. 23个 ,3个3个地圈。
23÷3= 7(组)…… 2((个) 圈了(7)组,剩下(2)个。
练习巩固
3. 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4)个人, 还剩(1 )支。
练习巩固
4. 9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 )支, 还剩(1)支。
知识总结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01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02
没有除完还有剩余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课后作业
课本第64页第1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谢谢观看
> 12 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12 3
激趣导入
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
知识讲解
老师带了6个 ,每2个
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知识讲解
6÷2=3(盘)
被除 商 除数 数
知识讲解
思考: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 几盘?
知识讲解Leabharlann 7÷2=3(盘)……1(个)
…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探究新知
10g 12克 100克 计量像上面这样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 作 单位你。知“道克它”们用表字示母什“么g意”思表吗示?。
10g 12克 100克 1克有多重?
2个曲别针约重1克。
用手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2个曲别针约重1克。 1克的物品很轻。
电子秤
体重秤
磅秤
在生活中,我们还习惯用“公斤”“斤”
和“两”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如 1 0 公 斤 大 米 、
2 斤苹果、2 两茶叶。
1 公 斤 = 2斤
1 斤 = 10两
1 斤 = 500克
2 斤 = 1千克
教材第101页“你知道吗?”
课堂练习
1.连一连。
4 kg
150 g 600 g
1 kg
联系生活实际连一连。
课后作业
放 1 个 1 克的砝码。
1克黄豆大约有5粒。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用字母“g”表示。 称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
2个曲别针约重1克,5粒黄豆约重1克。
估一估下面的物品有哪些比 1 克轻?
教材第99页“做一做”
估一估下面的物品有哪些比 1 克轻?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 1 克轻? 1颗绿豆、1颗黄豆……
教材第99页“做一做”
“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 有多重。
计量像上面这样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 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 有多重。
1千克有多重?
1袋白砂糖重500克,2袋 白砂糖重1000克,也可以 说2袋白砂糖重1千克。
真轻啊!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统一长度单位第1课时(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情分析】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时要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须知一做等多种实践方式,使学生从自己的尺子上认识厘米和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过程与方法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4个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科书1—2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中,发现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带来的混乱,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标准测量。
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法】情境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新知。
【课前准备】教师:尺子、棱长1厘米的小方块若干。
学生:回形针、小刀、一角的硬币,常规学具。
一、创设情景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
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
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
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
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平均分(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平均分(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平均分,能够简单地计算平均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是对总数进行均等分配。
2.培养学生的计算平均值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有关平均分的图片和案例。
2.学生准备课堂笔记本和铅笔。
3.教室准备好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出示一个班上同学的成绩单,让学生寻找成绩单中的规律。
2.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平均分的意义。
第二步:讲解
1.通过实例介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讲解如何将总数均等分配给每个人。
第三步:练习
1.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计算一些简单的平均分问题。
2.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策略。
第四步: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平均分知识点。
2.强调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关于平均分的练习题。
2.思考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描述该例子中如何计算平均分。
七、扩展阅读
阅读有关平均分的故事或实际案例,拓展对平均分的应用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掌握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正确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
3.能够使用简单的图表展示数据。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制作简单的图表。
2. 教学难点•数据的分类和整理。
•制作图表的正确形式和规范展示。
三、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为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知识: 1. 数据的概念和意义。
2. 数据的收集方法。
3. 数据的整理与分类。
4. 制作图表展示数据。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通过举例或图片展示数据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数据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1.用简单的语言介绍数据的概念,如“数据就是各种事物的特征或属性”。
2.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观察等来收集数据。
3.教授数据的整理与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步:练习让学生尝试收集一些简单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喜好、体重等,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第四步:总结通过学生的练习,汇总数据,并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柱状图或饼图展示数据。
六、课堂作业1.同学们收集更多的数据,并制作图表展示。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未来的教学需要逐步加深数据的运用与分析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应用场景。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学广角(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学广角(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观察、描述、画图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描述和画图的能力,对简单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几何图形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几何图形卡片、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几何图形。
如展示一个水果盘,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几何图形。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些图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几何图形卡片进行组合,创造出不同的图形。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和规律。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图形知识进行解决。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先将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数的末尾添上
与整十、整百、整千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 课堂练习 教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2.有两块麦田,今年分别收小麦700袋 和800袋。一块稻田,今年收稻谷1000袋。 (1)两块麦田一共收了多少袋小麦?
用加法计算。 700+800 = 1500(袋) 答:两块麦田一共收了1500袋小麦。
7 万以内数的认识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 第1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人法口算整百、整 千数的加减法。
2.经历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探究过程, 熟练掌握口算方法。
3.借助练习巩固口算的方法,学会自主迁移, 发展运算能力。
【重点】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900 + 600 =1500 1500 - 600 = 900
9+6=15
15-6=9
1.计算。
200+400 = 600 70+50 = 120
600−400 = 200
3000+6000 = 9000 800+900 = 1700
9000−3000 = 6000
120−50 =70
1700−900 = 800
2000-1000 = 1000 2个千- 1个千= 1个千 方法二 类比10以内数的减法计算 2000-1000 = 1 000
2-1=1
11(2)冰箱比电视贵多钱?
2000−1000 = 1000
1000 元
答:冰箱比电视贵1000元。
2000 元
12 (1)80+50 = 130
130−50 = 80
填一填。 30里面有( 3 )个十;120里面有(12)个十。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数据收集与整理》示范课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数据收集与整理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要求学生依托熟悉的情境,以调查和收集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一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在分类的基础上用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与呈现数据,但教学重点还是在于分类。
本课以“选校服颜色”为背景,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并确定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而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呈现数据的方法,最后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涵盖统计的各个要素,层层递进,达成目标,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统计过程,建立统计观念,体验统计的价值。
教学目标:1.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1/ 73.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1.分一分,填一填。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很多文具。
我们一起去分一分。
2.新学期开学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2/ 7红黄蓝白一、学校订做校服3/ 74/ 7练习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个课外小组。
(1)喜欢()小组的人数最多,喜欢()小组的人数最少。
(2)我们班喜欢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练习2:右面是小明记录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
5/ 7(1)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2)这个月共有()天。
(3)阴天比雪天多()天。
(4)这个月属于哪个季节?练习3.本周图书借阅情况。
(1)喜欢童话书的有()人。
(2)借阅()书的人最多。
(3)图书馆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你有什么收获?6/ 77/ 7。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长度、面积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质量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单位换算的知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练习、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书本、糖果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题和小卡片,用于练习和巩固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质量的问题,引出质量的概念,进而引入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实物,如苹果、书本、糖果等,向学生介绍克和千克的概念,讲解它们的换算关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用天平称量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 认识一万
答:这个数是一千三百五十七、二千四百六十八或三千五百七十九。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认识一万: 1.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2.我们已经知道了五个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 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每个数位上的珠子都比前一位多2, 只要知道千位上的珠子数就好办了。
3.星星在计数器上拨了一个四位数,这个数从 左往右看,每个数位上的珠子都比前一位多2。 这个数是多少?
如果千位有1颗珠子
一千三百五十七
3.星星在计数器上拨了一个四位数,这个数从 左往右看,每个数位上的珠子都比前一位多2。 这个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01 练习十七第1题。 02 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
一千零一十一 一千零一十三 一千零一十五 一千零一十七 一千零一十九
一千零一十二 一千零一十四 一千零一十六 一千零一十八 一千零二十
教材第81页“做一做”
1.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从四千九百五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五 千零五十。
四千九百五十 四千九百七十 四千九百九十
四千九百六十 四千九百八十 五千
如果千位有2颗珠子
二千四百六十八
3.星星在计数器上拨了一个四位数,这个数从 左往右看,每个数位上的珠子都比前一位多2。 这个数是多少?
如果千位有3颗珠子
这时个位已经 有9颗珠子了, 不能再增加了。
三千五百七十九
3.星星在计数器上拨了一个四位数,这个数从 左往右看,每个数位上的珠子都比前一位多2。 这个数是多少?
九千再增加一千是10个一1千0个。一千是一万。
想一想:一万怎么在计数器上表示呢?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说课稿
《数据收集整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课是人教版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授新课。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情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
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4、教学重点本着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了新教材的基础上,我把这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5、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在多种计数方法中筛选出用“正”子计数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在统计时不要忘记统计上自己,能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6、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
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平均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平均分》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其他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除法的认识还为空白,对平均分的概念也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掌握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把物品平均分给每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一样。
2.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物道具,如苹果、糖果等。
3.准备除法算式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分苹果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量一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情境:有12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怎样分才能使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量一样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每个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量,如12÷3=4。
让学生多次进行类似的操作,巩固除法计算平均分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根据统计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难点
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数学作业纸
预设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参考点拨第3页对点训练
5、课堂总结
今天你们收获了什么?
总结:将收集的数据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从统计表中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典中点第一页。
预习第二课时并完成预习单第2页。
七、教学板书
教
学
反
思
第_一章(单元)节1课时
课题
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者
郝秀桃
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3.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二、课前检测
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第1页,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至第七页共安排两个例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简单的统计表,并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学会将收集的数据用简单的统计表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并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小组合作讨论,组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小丽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小组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组代表发言
出示统计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