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归纳总结类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件:翻译方法(共41张PPT)
②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 刿请求接见。
1、对译法
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 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 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 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 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 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 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 愈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侯生)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 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
雅:
要求在准确通顺的基础 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能再 现原作的风格和神韵。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
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 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 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 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删削法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 很久了。 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
5、移位法
沛公安在? (《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哪里?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 刿请求接见。
1、对译法
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 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 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 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 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 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 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 愈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侯生)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 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
雅:
要求在准确通顺的基础 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能再 现原作的风格和神韵。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
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 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 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 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删削法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 很久了。 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
5、移位法
沛公安在? (《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哪里?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高中文言文翻译PPT课件
成 大事之谋也。
-
11
•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 代汉语 要求调整过来。
(1)、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
12
•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 a.用介词“于”、“受……于”表被 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
• ①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 于 远近。 • 译文:有人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容纳。 • ② 故内惑 于 郑袖,外欺 于 张仪。 • 译文:(楚怀王)在国内 被 郑袖迷惑,
•②
沛公 安 在?
• 译文: 沛公 在哪里?
-
18
•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例: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译文:不懂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②
唯 利是图。
• 译文: 只 图谋利益。
• (4)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里, 定语常常放在被修饰成分之前;古代 汉语里,有些定语则置后。例如:
•①
太子及 宾客知其事者。
• 译文:太子以及 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②
诸将 过此者
多。
• 译文:经过这里的各个将领 很多。
-
19
• 5、补:即补出省略内容。
•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
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11
•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 代汉语 要求调整过来。
(1)、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
12
•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 a.用介词“于”、“受……于”表被 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
• ①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 于 远近。 • 译文:有人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容纳。 • ② 故内惑 于 郑袖,外欺 于 张仪。 • 译文:(楚怀王)在国内 被 郑袖迷惑,
•②
沛公 安 在?
• 译文: 沛公 在哪里?
-
18
•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例: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译文:不懂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②
唯 利是图。
• 译文: 只 图谋利益。
• (4)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里, 定语常常放在被修饰成分之前;古代 汉语里,有些定语则置后。例如:
•①
太子及 宾客知其事者。
• 译文:太子以及 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②
诸将 过此者
多。
• 译文:经过这里的各个将领 很多。
-
19
• 5、补:即补出省略内容。
•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
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PPT课件
第25页/共40页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且相如素贱人。
此亡秦之续耳。
第8页/共40页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
“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第9页/共40页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王见之,曰:“牛何之?” 项王曰:“沛公安在?” “豫州今欲何至?”
③用“之”或“是”百度文库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求!无乃尔是过与?
第31页/共40页
5、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 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购三百盆,皆病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且相如素贱人。
此亡秦之续耳。
第8页/共40页
1、判断句
3、用动词“为”、“是” 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
“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第9页/共40页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王见之,曰:“牛何之?” 项王曰:“沛公安在?” “豫州今欲何至?”
③用“之”或“是”百度文库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求!无乃尔是过与?
第31页/共40页
5、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文言句式课件(固定句式,例句翻译)
注:①选自《韩非子》②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 人君再快乐的了。③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 ④师旷侍坐于前——师旷(名乐师)陪坐在前面。 ⑤琴坏于壁——琴在壁上撞坏。⑥太师——师旷。 谁撞,即撞谁。⑦言侧——于侧言。⑧是非君人 者——这不是统治者。⑨除之——除掉他。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 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 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 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 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 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 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 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 啊!” 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 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例2:2008年高考江西卷
• 13(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 夫亦愈知治矣。(4分) • 【答案】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 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 【采分点】“不吾叛”倒装,“焉”、“治” 各1分,大意1分
例3:2008年高考浙江卷
•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翻译下面句子: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见”“见……于……”表被动 (“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知识3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课件
知识3 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基础帮
在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句式一般不单独设题,往往在断句题和翻译题中 作为断句的依据和翻译的采分点,因此要熟悉并掌握文言句式的类型。文言 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类。文言固定句式 可以表示疑问、比较、反问、感叹等,考生复习时要分类记忆。 关键技法
译文:如今皇上英明,朝廷没有过失,而狂贼胆敢如此妄行,难道说国家没 有人了吗?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中“宁……乎”是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可译为“难 道……吗”。
Biblioteka Baidu础帮
【参考译文】 唯独许孟容来到中书省并擦着眼泪说:“从前汉朝的朝廷 里有个汲黯,奸臣尚且为之打消阴谋。如今皇上英明,朝廷没有过失,而狂贼 胆敢如此妄行,难道说国家没有人了吗?然而变祸为福的机遇,就在这个时候。 不如向皇上奏说,起用裴中丞为宰相,使他掌管兵权,大肆搜捕贼党,追究奸人 作恶的根源。”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基础帮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曩时之所患也。
译文:劳苦自己的百姓,在无益的事情上耗费钱财,被夷狄讥笑,这是过去 留下的祸患。
解析 画横线句子中的“为夷狄所笑”是有被动标志词语“为…… 所……”的被动句。
基础帮
【参考译文】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后升为大鸿胪。龟兹王派 儿子到朝廷来,朝廷赞美他不远千里而来,奖赏龟兹王的礼物很丰厚。其他 属国也都派儿子到朝廷来,使者接连不断。崔林担心他们派来的人有的不 是真的,只是暂且找些疏远亲属或经商的胡人,借他们来通使命,可以得到封 赠的好处,而且沿途还要护送,给国内带来很大的损失。劳苦自己的百姓,在 无益的事情上耗费钱财,被夷狄讥笑,这是过去留下的祸患。崔林于是发文 书到敦煌说明意图,并抄录前代接待各国丰厚或简约的旧例,使接待之礼有 固定的标准。
基础帮
在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句式一般不单独设题,往往在断句题和翻译题中 作为断句的依据和翻译的采分点,因此要熟悉并掌握文言句式的类型。文言 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类。文言固定句式 可以表示疑问、比较、反问、感叹等,考生复习时要分类记忆。 关键技法
译文:如今皇上英明,朝廷没有过失,而狂贼胆敢如此妄行,难道说国家没 有人了吗?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中“宁……乎”是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可译为“难 道……吗”。
Biblioteka Baidu础帮
【参考译文】 唯独许孟容来到中书省并擦着眼泪说:“从前汉朝的朝廷 里有个汲黯,奸臣尚且为之打消阴谋。如今皇上英明,朝廷没有过失,而狂贼 胆敢如此妄行,难道说国家没有人了吗?然而变祸为福的机遇,就在这个时候。 不如向皇上奏说,起用裴中丞为宰相,使他掌管兵权,大肆搜捕贼党,追究奸人 作恶的根源。”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基础帮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曩时之所患也。
译文:劳苦自己的百姓,在无益的事情上耗费钱财,被夷狄讥笑,这是过去 留下的祸患。
解析 画横线句子中的“为夷狄所笑”是有被动标志词语“为…… 所……”的被动句。
基础帮
【参考译文】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后升为大鸿胪。龟兹王派 儿子到朝廷来,朝廷赞美他不远千里而来,奖赏龟兹王的礼物很丰厚。其他 属国也都派儿子到朝廷来,使者接连不断。崔林担心他们派来的人有的不 是真的,只是暂且找些疏远亲属或经商的胡人,借他们来通使命,可以得到封 赠的好处,而且沿途还要护送,给国内带来很大的损失。劳苦自己的百姓,在 无益的事情上耗费钱财,被夷狄讥笑,这是过去留下的祸患。崔林于是发文 书到敦煌说明意图,并抄录前代接待各国丰厚或简约的旧例,使接待之礼有 固定的标准。
高中语文必修四《常见文言句式整理积累》彭映琅PPT课件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公开面试试讲
名师PPT课件真题演练:
(2015课标全国1)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
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当 与太子一起去。
名师PPT课件 练习
读下列文段,找出其中的宾语前置句并翻译。
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 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操曰:“天下 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 其在君乎?”
•谢谢!
谢谢观赏!
⑵夫晋,何厌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翻名译师下P列P句T课子,件归纳句式特点。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⑵夫晋,何厌之有?
有何厌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唯图利 唯举才
结论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 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操何
疑问代词:
⑵沛公安在? ⑶卿欲何言?
句子的特点:
在安
何、谁、奚、
言何
曷、胡、孰、 安、焉等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 别作“操”“在”“言”的宾语。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 语时,宾语前置。
名师PPT课件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 同的一项:( C )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彼且奚适也?
6定语从句及其它常见句式的翻译精品PPT课件
译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市场, 资源和领土的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要复 杂的多。
(3) He saw in front that haggard white-haired old man, whose eyes flashed red with fury.
译文:他看见前面有个憔悴的白发老人,眼睛里充满了 怒火。
无主句的翻译
❖ 无主句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句型。但所谓无主句并非 省略主语的句子,而是习惯上就是这么说或者写的, 主语是什么很难确定,这就跟英语这种“主语显著” 句式格格不入了,所以在翻译时应该灵活处理。
无主句翻译之一 ❖ 一)借用英语被动结构 ❖ 将汉语中的宾语转化成英语中的主语。
❖ 这儿将修建更多的居民大楼。(表示存在或者出现) ❖ More apartment buildings will be built here.
译文:你们英国女人每天狼吞虎咽地吃上三到五 顿肉食,你拿萨丽和她们比,当然觉得萨丽是个 窈窕仙女了。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8) This was a delight he could not forego.
译文:他认为是无上乐趣,不肯割舍。
Attention:
1. 定语从句译成并列分句的位置,是顺着原文次 序放在句首或句末,但若句子太长,或是为了加 强语气,也可放在句首。如(5)(7)句。
(3) He saw in front that haggard white-haired old man, whose eyes flashed red with fury.
译文:他看见前面有个憔悴的白发老人,眼睛里充满了 怒火。
无主句的翻译
❖ 无主句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句型。但所谓无主句并非 省略主语的句子,而是习惯上就是这么说或者写的, 主语是什么很难确定,这就跟英语这种“主语显著” 句式格格不入了,所以在翻译时应该灵活处理。
无主句翻译之一 ❖ 一)借用英语被动结构 ❖ 将汉语中的宾语转化成英语中的主语。
❖ 这儿将修建更多的居民大楼。(表示存在或者出现) ❖ More apartment buildings will be built here.
译文:你们英国女人每天狼吞虎咽地吃上三到五 顿肉食,你拿萨丽和她们比,当然觉得萨丽是个 窈窕仙女了。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8) This was a delight he could not forego.
译文:他认为是无上乐趣,不肯割舍。
Attention:
1. 定语从句译成并列分句的位置,是顺着原文次 序放在句首或句末,但若句子太长,或是为了加 强语气,也可放在句首。如(5)(7)句。
固定句式翻译方法
固定结构翻译
一、表陈述语气
⒈⑴“有以”:“有用来……的办法”。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⑵“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⒉⑴“有所”:“……有什么……”。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⑵“无所”:“……没有什么……”。例:今入关,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⒊“何以”:“凭什么”“依据什么”。例: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⒋“……所以……”:“……的原因(缘故)”“……的方法(根据)”“用来……的(方法、人等)”。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⒌“以为”“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例: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⒍“比及”:“等到……的时候”。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⒎“以……故”:“因为……的缘故”。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⒏“以故”:“因此”。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⒐“是以”:“这因为”。例: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⒑“谓……曰”:“对……说”。例:因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今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
二、表判断语气
⒈“唯(顾、直)……耳”:“只是……罢了”。例:①此唯师心自用耳。②顾未有路耳。③直好世俗之乐耳。
⒉⑴“……之谓……”:“说的就是……啊”“这就叫……啊”。例:此之谓失其本心。
⑵“其……之谓(也、矣、乎)……”:“大概说的就是……吧”“大概这就叫……吧”。
例:①其李将军之谓也。②其是之谓乎。
公开课固定句式ppt课件
精选
9
一、表示疑问
找出下列每个句子中的固定句式并尝试翻译这些句子: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4.若楚惠何?(《城濮之战》)
5.然陷其身者 ,皆为贪冒财利 ,与夫鱼鸟 何以异哉? (09重庆卷第11题翻译②)
⑶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09安徽第7题③)
译: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
“为什么不给我精选诗呢?”
11
2.奈……何、如……何、若……何
译为“把(对)…怎么办(怎么样)”
⑴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啊?
⑵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
石何?
译: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 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廉蔺列传》
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3.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译: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岂(其)……哉(乎、耶)表反问,可译为 “哪里……呢”“难道……吗”“怎么… 呢?” 注:“其……乎”不精选 止表反问这一种语气2。0
1. 沛 公 曰 : “ 今 者 出 , 未 辞 也 , 为 之 奈 何 ? ” 2.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 归纳总结类
•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 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 为”。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 师》) •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 (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 人。 •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 10、“因遂”,相当于“于是”。 •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 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 (《史记·刺客列传》) • ——(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 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 ,说我已死,表明不 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 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 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 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 吧! •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 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 ——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 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 是……” •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 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 “了”。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孟子·梁惠王》) •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 的了。”
高中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固定句式 课件(17张PPT)
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
动词“有(无)”的宾语。可译为“有
(没有)……的(人、事、物)”。如
《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
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
无所忆。”
9
3.“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
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
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
(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
11
7.“然则” 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 极潇湘……” 8.“之谓也” 此式既可用于句末,又可 用于句中。用于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 译为“说的就是……啊”。如果用于句中, 省去“也”,变为“之谓”,当是另一种 译法。译为“这就叫做……”。如《齐桓 晋文之事》中的两例:“……夫子之谓 也。”和“此之谓失其本心。”
C.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例如:其可怪也欤?
D.……庶几……欤?(……或许……吧?)
例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6
(4)表示感叹:
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例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直(特)……耳!(只不过……罢了!) 例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C.惟……耳!(只是……罢了!) 例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 文言文固定句式 课件 (共26张)
有时,在“奈何”“如何”“若何”这个词组的中 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奈……何”“如……何 ”“若……何”的形式,如果它的位置在句末,仍然是询 问办法的“把……怎么样”“对(拿)……怎么样(办) ”。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2)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史记·酷吏列 传》) ——陛下您纵然自己不珍重自己,(那么)对宗庙和太后 怎么办呢?
(所字词组)是宾语,其意义相当于“有……的”“没 有……的”。如: (1)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 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史记·平原君列传 》) ——现在您(毛遂)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 没有称颂您的,我也没有听说过您,这说明您没有什么 本领。 (2)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无乃……乎(与) 其......乎(欤) 这是用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出说话人肯定看法 的一种惯用句型。可译作“恐怕……吧。”“( 难道)不是......吗?” (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6.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 这种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
9.之谓…… 和前一种句型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 之后,助词“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 (这)就叫做……”,如: (1)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2)大而化之之谓圣。 ——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ppt
7、“因遂”,相当于“于是”。例如:欲自杀以激 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 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8、“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 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二是相当于 现代汉语“于是”。 9、“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 “这一类的……”。 10、有……者,译为“有个……的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 “唯(惟)”是限定范围的副词,可译为“只”; “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可译为 “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例:唯予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七、表示比较的习惯用法
“……何如……” “……何若……” “……孰与(孰 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 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 “哪里比得上”。 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 例①“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 也。”(《史记•张释之列传》)译:“陛下以降侯 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② 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 愿》)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 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 道……吗”。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 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 “、“怎么……呢?” 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 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 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季 氏》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 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宋何罪之有?《墨子 公输》 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 么……呢“、“哪里……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陈涉世家》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ppt课件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 的意思。
;.
13
十班
被动句
小结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
5
(古湖人北小欲卷结知):稼古穑代之汉艰语难中,与斯现盖代贵汉谷语务不本同之的道句也式。夫食为民天,民高题非食考展不生矣。三日不粒,考 析父点子分不 能相存。耕种之,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 而贵末业哉! 翻译:(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
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 2、望见谅。 3、请勿见笑。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希望原谅我。 请不要讥笑我。
;.
15
16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蒙后省。
异蛇
异蛇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文言文固定句式
• (5)“安…哉”,“安……乎”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哪里…呢”“怎么…… 呢”。
•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 《陈涉世家》 • 翻译: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 (6)“独……哉”,相当于“难道……吗? • 例句: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译文:相如虽然才能低,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 • (7)“能无……乎”,译为“怎么不…… 呢?” •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 愤呢?
• 2.
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
多,常见的有: • (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 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 • 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 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
• • • •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 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 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 约定俗称,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 下几种类型 : 1.表示某种语气 2.表示特殊作用 3.表示某种关联 4.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15)相率:
竞相,一起。
文言固定句式ppt课件
文言文固定句式
精品课件
1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 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 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这些格式在文言中有较 为固定的意义,这些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 经久不变。认识并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阅读理 解浅显文言文,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都是很有 必要的。
“宁有…乎(哉)”“宁…耶”,表反问,译为 “难道是…吗?” ⑩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其…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
精品课件
12
•“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 不…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 是…吗”。如:无乃尔是过与?(难道不该责备你 吗?)(《论语》)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 当于“为什么…”。
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何所”译为“所‥‥‥的是什么”
精品课件
7
“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 相同的表示疑问的说法,怎么样,中间可以插入名 词,代词或是短语,译为:把…怎么样:对什么怎么 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其如土石何? ②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 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精品课件
1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 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 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这些格式在文言中有较 为固定的意义,这些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 经久不变。认识并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阅读理 解浅显文言文,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都是很有 必要的。
“宁有…乎(哉)”“宁…耶”,表反问,译为 “难道是…吗?” ⑩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其…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
精品课件
12
•“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 不…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 是…吗”。如:无乃尔是过与?(难道不该责备你 吗?)(《论语》)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 当于“为什么…”。
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何所”译为“所‥‥‥的是什么”
精品课件
7
“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 相同的表示疑问的说法,怎么样,中间可以插入名 词,代词或是短语,译为:把…怎么样:对什么怎么 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其如土石何? ②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 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或者“又……又……” •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
传》) •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
悯他。
•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 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 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
的”“是什么”。 •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②女亦无所思。 •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
宋何罪之有? • ②夫晋,何厌之有? • 4、何有 •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
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 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不是……吗”。
•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
•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 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 “跟……比较,哪个更……”。
•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 ④救赵孰与勿救? •
•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 1、不亦……乎? •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
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 什么这么……”。 •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 也?
•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 1、唯(惟)……为…… •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 ②唯谨慎为得久。 • 2、唯(惟)……所…… • 可译为“任凭……”“随便……”。 •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
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归纳总结 类
•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 如……何 若……何 奈……何 •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 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
么(可以)用来……”。 •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3、无以……为 •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 晋文之事》)
•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 么……呢”。
•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 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 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
•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 ……孰与…… ……何如…… ……孰 若…… ……何若……
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 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 “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 上说:“忠厚长者。”Fra Baidu bibliotek
•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 (《世说新语·夙愿》)
•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 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 (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 1、无乃……乎 •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2、得无……乎 •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
《封建论》) •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
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
•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 1、何其…… •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
么……”。 •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
乱也? •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 2、何……之…… •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
吗?” •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
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 2、何(以)……为?何……焉为? •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
得着……呢?” •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3、何……之有 • 可译为:“有……呢?” •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 ……之谓也 • 可译为“说的就是……” •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 (十)其他
• 1、“而已”,相当于“罢了”。 •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
的事。 •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
•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 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 吧!
传》) •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
悯他。
•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 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 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
的”“是什么”。 •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②女亦无所思。 •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
宋何罪之有? • ②夫晋,何厌之有? • 4、何有 •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
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 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不是……吗”。
•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
•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 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 “跟……比较,哪个更……”。
•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 ④救赵孰与勿救? •
•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 1、不亦……乎? •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
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 什么这么……”。 •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 也?
•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 1、唯(惟)……为…… •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 ②唯谨慎为得久。 • 2、唯(惟)……所…… • 可译为“任凭……”“随便……”。 •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
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归纳总结 类
•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 如……何 若……何 奈……何 •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 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
么(可以)用来……”。 •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3、无以……为 •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 晋文之事》)
•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 么……呢”。
•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 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 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
•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 ……孰与…… ……何如…… ……孰 若…… ……何若……
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 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 “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 上说:“忠厚长者。”Fra Baidu bibliotek
•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 (《世说新语·夙愿》)
•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 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 (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 1、无乃……乎 •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2、得无……乎 •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
《封建论》) •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
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
•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 1、何其…… •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
么……”。 •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
乱也? •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 2、何……之…… •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
吗?” •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
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 2、何(以)……为?何……焉为? •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
得着……呢?” •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3、何……之有 • 可译为:“有……呢?” •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 ……之谓也 • 可译为“说的就是……” •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 (十)其他
• 1、“而已”,相当于“罢了”。 •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
的事。 •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
•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 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