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创作的婚恋观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爱情观与婚姻观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爱情观与婚姻观](https://img.taocdn.com/s3/m/39c1c6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4.png)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爱情观与婚姻观《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一个贫困的劳动者骆驼祥子为主人公,通过描写他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的丑恶现象和普通劳动者的命运。
爱情观的变迁在小说中,骆驼祥子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
一开始,他深爱着自己的女友丫头,为了给她幸福的生活,不断辛勤工作,希望将来能够娶她。
然而,丫头却因为家庭的压力而选择了一个富有的男人嫁给他,骆驼祥子的梦想破灭了。
在这一事件之后,骆驼祥子对爱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足够的钱和地位,来吸引女人的注意。
他与其他女性有了多次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
骆驼祥子的爱情观的变迁反映了旧中国社会对于金钱和地位的崇拜,以及对感情的利用和伤害。
他的爱情经历也揭示了贫困劳动者在旧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剧。
婚姻观的困境除了对爱情的追求,骆驼祥子对婚姻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小说中,他曾经梦想和丫头结婚,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由于社会的压力和丫头的选择,这一梦想破灭了。
随后,骆驼祥子开始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权力,希望通过婚姻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他与富有的寡妇结婚,希望通过这段婚姻,提升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然而,在与寡妇的婚姻中,他并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幸福。
小说中的骆驼祥子通过多次婚姻经历,暴露了旧中国社会对于婚姻的利用和伤害。
在旧社会中,婚姻往往成为了一种交易和权力的象征,而不再是纯粹的爱情和幸福的结合。
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冲突正是中国旧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社会压力,使得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扭曲和变形。
在小说中,骆驼祥子不断追求利益和权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然而,他始终无法逃脱社会的枷锁,最终以失败告终。
通过骆驼祥子的命运,作者老舍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普通劳动者的困境。
一方面,社会重金钱和地位,丑恶的现象和道德败坏让人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另一方面,普通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自由被剥夺,命运不由自主地受到了限制。
老舍《离婚》:说的是婚姻,讽的是人性,照出了残酷现实
![老舍《离婚》:说的是婚姻,讽的是人性,照出了残酷现实](https://img.taocdn.com/s3/m/3de33b7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8.png)
老舍《离婚》:说的是婚姻,讽的是人性,照出了残酷现实1933年,著名作家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离婚》。
这是老舍本人最满意的作品。
《离婚》以一群中年夫妻闹离婚的故事穿针引线,讲述了婚姻内外的人生百态。
如今八九十年过去,老舍笔下的生活并没有消失,无数普通人仍困在其中。
•有多少人的婚姻,过不好又离不了读完《离婚》才懂,原来对“理想伴侣”的执着,是婚姻中最大的灾难。
小说的主人公老李,是追求浪漫主义爱情的典型代表。
他一心想找个“诗意”的太太,然而偏偏有个老土的乡下太太。
老李,试图对太太进行改造,却又不得不一次次放弃,最后只能妥协。
相对无言的痛苦和寂寞,日夜蚕食着老李的内心。
无意中,老李发现隔壁的马少奶奶正符合他的“诗意”。
但他看到,老马带着外遇回家,马少奶奶不吵不闹地跟情敌同桌吃饭,晚上又默许丈夫进了房,她的妥协,使得老李的理想碎了一地。
走过半生,才明白一个扎心的真相:这世间哪有什么理想伴侣?伴侣不是橡皮泥,不是想捏成什么形状,就能捏成什么形状。
教授戴建业说过:“对爱情婚姻,万万不可胸怀大志,志向越大,必然痛苦越深。
要求越多,收获越少。
两人世界里,你可以对自己高标准,但不能对伴侣严要求。
”幸福的婚姻,从来都不是因为遇见了完美的彼此,而是理解和接纳了彼此的不完美。
人生海海,遇见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是什么样的人才重要。
•变化的是人,不变的是人性财政所张大哥被革了职,儿子被抓进了监狱。
曾经受过他恩惠的人,对他避之不及。
单位里小赵甚至趁火打劫,称若给他一处房产,再把女儿嫁给他,他便救人。
面对如此卑劣的要求,知恩图报的仆人丁二挺身而出。
在小赵救出张大哥儿子后,杀了小赵,保住了张家的财产和儿女。
然而,事后,所有人都这事漠不关心,只有老李愿意帮丁二避风头。
人心不古,人性难测,能够时刻恪守善念的人寥寥无几。
人都是会变的,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感情、原则、尊严,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看完一出出闹剧后,老李辞了职,带着丁二和妻儿回归了乡村生活和朴素的家庭。
《骆驼祥子》中的爱情观与感情描写
![《骆驼祥子》中的爱情观与感情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9b0a86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b.png)
骆驼祥子中的爱情观与感情描写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老舍创作于1933年。
小说以主人公骆驼祥子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在那个无奈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爱情观与感情描写。
本文将从文本中抽丝剥茧,探讨小说中的爱情观念以及宣扬的社会态度。
爱情观念的变幻传统观念的延续《骆驼祥子》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传统观念对于人们的爱情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中,女性被视为爱情的对象和依附点,男性则被描绘为积极追求爱情的一方。
而且,男性追求爱情往往被赞赏和肯定,这也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价值观。
例如,骆驼祥子对于红妞的追求就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
他为了心中的爱情目标,拼尽全力工作,甚至舍弃了自己的尊严和健康。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者在笔下赞赏了骆驼祥子对于爱情的态度,他坚信通过追求红妞的爱情,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困境。
现实观念的冲击然而,在小说中,爱情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冲击,人们开始对爱情抱持更加理智的态度。
在小说中,当骆驼祥子意识到自己无法实现爱情理想时,他逐渐转变了对待感情的态度。
他学会了为了生计而工作,而不再将全部精力放在爱情的追求上。
这一转变不仅在爱情观念上起到冲击,也反映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思。
感情描写的真实与残酷真实的描绘在小说中,作者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人物之间的感情,无论是主人公骆驼祥子和红妞之间的爱情,还是他与其他人物的友情和亲情。
骆驼祥子对于红妞的爱情表达充满了真挚与痴迷。
他通过长时间的接触,触摸到了红妞的内心世界,深深地爱上了她。
这种爱情的真实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贴近人物内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残酷的现实虽然小说中有着真挚的感情描写,但同时也展现了残酷而现实的社会背景。
在这个虚伪和贫困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为了生计而牺牲了自己的感情。
骆驼祥子无法与红妞走到一起,最终因为现实的打击而使得他对爱情产生了怀疑。
他逐渐变得冷漠和无情,不再相信真正的爱情存在。
结婚的好处 老舍散文
![结婚的好处 老舍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385bb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7.png)
结婚的好处老舍散文结婚,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生选择。
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一种责任和承诺。
老舍先生在他的散文中,揭示了结婚的好处,让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
结婚,意味着两个人能够在一起度过余生。
不再孤独,不再独自面对世界的挑战。
而与伴侣相伴,可以共同分担生活的喜怒哀乐。
无论是生活中的琐事,还是工作上的烦恼,有了伴侣的陪伴,我们可以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结婚,也意味着有了一个家庭。
家庭是人们栖息的港湾,是灵魂的温暖之所。
有了家庭,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生活基础,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家庭是一个小小的社会,需要夫妻双方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共同经营和维护。
只有在家庭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爱的温暖和幸福的滋味。
结婚,还意味着有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和未来。
他们是我们肩上的责任,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有了孩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亲情的真切,体验到人生的完整。
他们的笑声和问候,可以让我们忘记一切疲惫和烦恼,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结婚,更意味着有了一个伴侣,可以相互陪伴走完人生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共同成长和进步,携手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我们都可以互相扶持和共同度过。
有了伴侣,我们可以分享生活的点滴,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回忆。
结婚,是一种责任和承诺,也是一种幸福和满足。
它让我们感受到爱的力量和家庭的温暖,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与伴侣相伴,我们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追求幸福和成功。
结婚,是一种美好的选择,它给予我们无尽的希望和勇气,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让我们珍惜结婚的好处,与爱人相伴,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吧。
论老舍小说中所体现的婚恋观zz
![论老舍小说中所体现的婚恋观zz](https://img.taocdn.com/s3/m/4252ec7fa26925c52cc5bfea.png)
论老舍小说中所体现的婚恋观zz作者:王卫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相当多的作家曾用小说形式描绘和评判过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婚恋生活。
其中,老舍无疑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一位。
老舍对于婚恋问题的思考是全面的和深刻的,他对于婚恋生活的反映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然而他也曾经说过:“在我的作品中差不多老是把恋爱作为副笔,而把另一些东西摆在正面。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把我从三角四角恋爱小说中救出来,它的坏处是使我者不敢放胆写这个人生最大的问题——两性间的问题”。
(1)由于这一原因,婚恋生活题材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居于较为次要的地位,他对婚恋生活的深切关注和精辟见解也往往被许多研究者所忽视。
以往研究者大都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宗教层面、风俗层面等去研究老舍小说的思想内涵,而对其婚恋层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鉴于此,本文拟从经济对婚恋的制约、人们的婚恋误区和作者的婚恋理想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一下老舍小说中所体现的婚恋观。
一.揭示经济对婚恋的制约五四运动以后,追求爱情幸福、主张婚姻自主的新观念从西方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婚姻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这一新观念是在以人为本、肯定现世幸福、男女平等、个性意识觉醒的人道主义文化氛围中形成的。
这无疑给追求爱情幸福的中国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然而,婚恋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制约。
即使婚恋当事人在法律上拥有了平等的自主权利,他们在实际的婚恋生活中很可能仍然是不自主的。
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们所无法选择的、无法自主的经济状况和在这种经济状况下所产生的关于人生幸福观念的支配。
也就是说,只要家庭与家庭、男人与女人之间还存在着经济地位上的重大差异,以两性互爱为基础的婚恋就难以完全实现,卖淫和变相卖淫的社会现象就难以根除。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经说过的那样:“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
老舍作品中的爱情主题与婚姻观念
![老舍作品中的爱情主题与婚姻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09682c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f.png)
老舍作品中的爱情主题与婚姻观念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以塑造人物形象深思熟虑,思想内涵丰富多样闻名。
其中,爱情主题与婚姻观念是老舍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老舍作品中爱情主题以及婚姻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老舍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内涵。
一、爱情主题老舍笔下的爱情主题丰富多样,既包括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也涉及到恋人之间的爱情。
他通过细腻的文字和深入的刻画,展现了不同类型的爱情关系。
首先,老舍的作品中展现了父母之爱。
他描写了父母为了子女的幸福无私付出的形象,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父亲骆达克对儿子祥子的呵护与关爱,以及母亲生前对祥子的深情厚意。
这些形象展示了老舍对于亲情的思考和对于父母之爱的赞美。
其次,老舍创作了一系列涉及到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题材。
在《家》中,他通过描写家庭的方方面面,展示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友情和责任感。
这些形象展现出老舍对家庭关系的独特见解,同时也让读者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此外,老舍作品中的恋人之间的爱情也是他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塑造了各种类型的恋人形象:纯真的初恋、任性的爱情、婚姻中的相濡以沫等。
这些形象展示了不同类型的爱情关系,让读者对爱情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婚姻观念老舍的作品中,对于婚姻观念的反思贯穿始终。
他通过刻画不同婚姻关系中的冲突和价值观的碰撞,展现了对婚姻制度的思考和质疑。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将骆驼与祥子的婚姻用来反映当时社会中的阶级困境以及女性的地位问题。
他对这种旧时婚姻制度中的不公平与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读者思考传统婚姻制度是否合理。
此外,在《雷雨》中,老舍展现了不同婚姻状况下人们的追求和争斗。
他通过展示主角们婚姻中的纠纷与问题,呈现出婚姻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多维度的刻画,使得读者在审视婚姻观念的同时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
结语老舍作品中的爱情主题与婚姻观念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骆驼祥子》中的婚姻观与家庭观念
![《骆驼祥子》中的婚姻观与家庭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988077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a.png)
《骆驼祥子》中的婚姻观与家庭观念《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一个青年骆驼夫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了他在贫困的环境中奋斗并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
在小说中,婚姻观与家庭观念被充分地展现出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与人们的价值观。
1. 传统的婚姻观与家庭观《骆驼祥子》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这是一个封建社会和旧道德观念仍然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在小说中,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观念被广泛地展现出来。
首先,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女性在婚姻中被视为嫁出去的商品,女人家的地位非常低下。
她们的命运往往是被父亲、兄弟或者丈夫控制和安排。
例如,祥子的母亲在他父亲去世后被迫嫁给另一个男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
其次,家庭观念强调子女须孝敬父母。
在小说中,祥子把自己的父母当作责任和义务,对他们充满了孝心。
他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仅要为自己谋求利益,还要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
2. 骆驼祥子的婚姻观与家庭观虽然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骆驼祥子的婚姻观与家庭观在小说中也呈现出一些变化和冲突。
首先,骆驼祥子对婚姻的看法相对来说更加现实。
他认为婚姻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婚姻可以获得财富和地位。
在小说中,祥子通过娶了快递员的女儿王妈,实现了自己的小中小的“小康生活”。
这种婚姻观点和以往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生活品质。
其次,骆驼祥子在家庭观念上表现出了独立和自主的特点。
尽管他亲情深厚,但他的行动更多地是出于个人的奋斗和改变自己命运的目标。
他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去城市打拼,没有将家庭放在第一位。
这种家庭观念与当时的传统观念存在冲突,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新变化。
3. 小说对婚姻观与家庭观的思考《骆驼祥子》通过展现骆驼夫的婚姻观与家庭观,提出了一些反思和问题。
小说通过骆驼夫一家的命运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悲惨和不公,传达了对社会制度的批判。
首先,小说暗示了当时封建社会所导致的家庭观念的不合理性。
老舍第一人称写结婚
![老舍第一人称写结婚](https://img.taocdn.com/s3/m/4ff40ed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a.png)
老舍第一人称写结婚作为20世纪的著名文学家,老舍最擅长描写老北京下层贫苦百姓的生活。
然而1933年底,正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却出人意料地创作了一篇颇具诗意的爱情小说《微神》,后来《微神》收入老舍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赶集》,成为老舍一生中唯一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作品。
《微神》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小说的情节正如我们经常读过的经典爱情,男女主人公青梅竹马,在共同成长的日子里暗生情愫,然而世事突变,女子家道中落,男主人公又远走南洋,女子走投无路沦落风尘,多年后男子回国欲与初恋情人结百年之好,但女子不愿以被玷污之身嫁给情郎,于是毅然赴死,只在他心中留下一个美丽纯洁的“过往身影”。
与老舍其他小说相比,《微神》的语言如散文诗般优美流畅,笔法细腻而富有情致,并且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朦胧婉约的意境,让人读之不忍释手。
小说一开篇,老舍就用了大量的笔墨将环境描绘得唯美至极,花儿、蝶儿、蜂儿、燕儿、柳枝、蓝天,在如此令人心襟摇曳的氛围里孕育着爱情的浪漫:“听见我来了,她象燕儿似的从帘下飞出来,没顾得换鞋,脚下一双小绿拖鞋象两片嫩绿的叶儿。
她喜欢得象清早的阳光,腮上的两片苹果比往常红着许多倍,似乎有两颗香红的心在脸上开了两个小井,溢着红润的胭脂泉。
那时她还梳着长黑辫。
”小说全篇不足9000字,但这样的描写却比比皆是,如此饱含激情与诗意的文字在老舍的小说创作中并不多见,恐怕只有诗意性极强的抒情体小说《月牙儿》能与之媲美。
由此可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并不追求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注重写人、写情、写自己的爱情体验,因而产生了持久的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这篇凄美的爱情小说其实源于老舍柔美凄婉的初恋。
老舍出生于正红旗下一个贫寒的“马甲”之家,父亲早亡,幼年失怙,直到9岁还未入学读书,后多亏与老舍家有些渊源的京城富家子弟刘寿绵(即宗月大师)资助才得以走进学堂。
读书以后,老舍时常到刘家走动,对于这位善良的刘大叔,老舍心存感恩,他在散文《宗月大师》中这样写道:“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
试论老舍小说的婚恋模式
![试论老舍小说的婚恋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0e04597a98271fe900ef9ef.png)
Trial Exposition of Love and Marriage Pattern in
Laoshe's Novels
作者: 卜树春
作者机构: 盐城工学院院办,江苏盐城224003
出版物刊名: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5-27页
主题词: 老舍 小说创作 婚恋模式 婚恋理想
摘要:艺术地阐释婚恋问题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老舍在其小说中描写了几种扭曲的婚恋模式:发泄原始欲望型、追求金钱享受型、维护自身身份型、构建家庭模式型,并由此隐含着他的婚恋理想.在他看来,爱情与婚姻是割裂的,所谓理想的婚恋,就是要有一个贤淑宽容的女性,并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
老舍第一人称写结婚
![老舍第一人称写结婚](https://img.taocdn.com/s3/m/193b171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64.png)
老舍第一人称写结婚
老舍在其小说中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爱情和婚姻的“清明上河图”,作家所描写的结婚,综观有以下类型:
其一,传统保守型。
其具体表现就是构建理想的家庭模式。
在作家看来,理想的家庭模式:妻子一是要能洗作,操持家务;二是要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这种思想,实际与老舍小时侯的家庭生活有很大关系,他说:“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白天,洗好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
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夫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的雪白。
”母亲这种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因此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多少带上点母亲的影子。
如《老年的浪漫》中刘兴仁看上了叫自己叔叔的冯姑娘,他的想象是:“他自己不老,必能再得儿子。
他自己的屋中也会有旺旺的火,也会这样暖和,也会这样彼此亲爱的谈话。
”“他得有个知心的、肉挨肉的,一切都服从他的一点什么东西;也许是个女人,像冯姑娘这样的。
”《鼓书艺人》中王司令的太太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司令纳妾就成了光明正大、理所当然的事,就连泼辣厉害的王太太也认为这是天经地义。
这种婚恋模式是古已有之最广泛的形式,是受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的影响,是惯性使然,是一种出于“家”的文化思考。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一妻一儿一女,七间小平房,院子必须大…新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一妻一儿一女,七间小平房,院子必须大…新](https://img.taocdn.com/s3/m/449d67c8102de2bd960588c9.png)
老舍:我的理想家庭,一妻一儿一女,七间小平房,院子必须大…作者:老舍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间小平房:一间是客厅,古玩字画全非必要,只要几把很舒服宽松的椅子,一二小桌。
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而都是我所爱读的;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放上热茶杯不至烫成个圆白印;文具不讲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两枝鲜花,插在小瓶里。
两间卧室,我独居一间,没有臭虫,而有一张极大极软的床。
在这个床上,横睡直睡都可以,不论咋睡都一躺下就舒服合适,好象陷在棉花堆里,一点也不碰硬骨头。
还有一间,是预备给客人住的。
此外是一间厨房,一个厕所,没有下房,因为根本不预备用仆人。
家中不要电话,不要播音机,不要留声机,不要麻将牌,不要风扇,不要保险柜。
缺乏的东西本来很多,不过这几项是故意不要的,有人白送给我也不要。
院子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
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平坦无草,足够打开太极拳的。
其他的地方就都种着花草——没有一种珍贵费事的,只求昌茂多花。
屋中至少有一只花猫,院中至少也有一两盆金鱼;小树上悬着小笼,二三绿帼帼随意地鸣着。
己涮一涮。
这一家子人,因为吃的简单干净,而一天到晚不闲着,所以身体都很不坏。
因为身体好,所以没有肝火,大家都不爱闹脾气。
除了为小猫上房,金鱼甩子等事着急之外,谁也不急叱白脸的。
大家的相貌也都很体面,不令人望而生厌。
衣服可并不讲究,都做的很结实朴素;永远不穿又臭又硬的皮鞋。
男的很体面,可不露电影明星气;女的很健美,可不红唇鬈毛,鼻子朝着天。
孩子们都不卷着舌头说话,淘气而不讨厌。
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岛,至坏也得在苏州。
无论怎样吧,反正必须在中国,因为中国是顶文明平安的国家;理想的家庭必须在理想的国家内也。
来源|洞见编辑|小天本文作者:陕西网。
骆驼祥子的爱情观与婚姻困境
![骆驼祥子的爱情观与婚姻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5b3491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6f.png)
骆驼祥子的爱情观与婚姻困境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深受读者喜欢的经典小说。
小说中,主人公骆驼祥子在社会底层经历了艰辛的生活,同时还经历了一系列的爱情故事和婚姻困境。
本文将通过分析骆驼祥子的爱情观与婚姻困境,探讨其中的心理动因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在小说中,骆驼祥子对爱情持有着一种渴望和追求。
他一直梦想着找到真爱,寻求一种真正属于他的幸福。
然而,由于他的社会地位低下和贫困生活的限制,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地位的制约骆驼祥子出身贫苦,是一个底层劳动者,社会地位低下。
他常常感受到社会阶级的壁垒,这限制了他与上层社会女性交往的机会。
他渴望能够摆脱贫困,走上更好的生活,这样也让他更加渴望找到一个贴心的伴侣,一起追求幸福。
家庭环境的影响骆驼祥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爱的滋养。
这使得他对爱情和婚姻产生了一种渴望和执着。
他渴望找到一个可以依靠和信任的人,希望获得一种稳定和和谐的婚姻关系,填补他内心深处的空虚和孤独。
精神力量的支撑尽管骆驼祥子面对着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一直支撑着他寻找真爱的信念。
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爱情充满了憧憬。
这种精神力量使得他不断地努力奋斗,在困境中寻求生活的改变和幸福的可能。
骆驼祥子的婚姻困境尽管骆驼祥子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和执着,但是在这个社会中,他面临着许多婚姻困境。
金钱的制约由于贫穷的生活状况,骆驼祥子终究无法逃离金钱的困扰。
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金钱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他不得不在金钱和爱情之间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往往是困难和痛苦的。
社会压力的影响骆驼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婚姻也有着很大的压力和制约。
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阶级悬殊,使得他很难找到一个符合他期望的伴侣。
他所遇到的女性也因为社会压力而在婚姻选择上犹豫不决。
这种社会压力让他和他的伴侣都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不理解和压力。
自身的心理困惑骆驼祥子心灵的纠结和困惑也是导致婚姻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念探析
![《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念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c9665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d.png)
《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念探析1. 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一,写作于20世纪30年代,作者是老舍。
该小说以描写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为主线,通过主人公骆驼祥子的艰辛经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爱情的追求。
本文将着重探索《骆驼祥子》中所呈现的爱情观念,分析其中的特点、意义以及对人性的影响。
2. 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念2.1 孤独与渴望骆驼祥子是一个贫穷的背夫,面对生活的艰辛,他渴望能够摆脱现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在他孤独无助的人生中,爱情成为他心灵的寄托和渴望。
他希望通过爱情能够找到依靠和心灵的慰藉。
2.2 金钱与爱情骆驼祥子通过交往富人家的女子掌柜儿、打工女孩、贫穷女人等多个女性,尝试通过爱情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在这些爱情关系中,金钱成为了相互之间的纽带。
骆驼祥子相信通过赚取更多的金钱,他能够占有更多的爱情,并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2.3 牺牲与追求在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念中,他对爱情的追求超过了一切,甚至包括了自身的尊严和人格。
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为了赢得女性的青睐和关注。
他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不断工作,疲惫不堪,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3. 《骆驼祥子》中爱情观念的意义3.1 社会阶层的困境通过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念,我们看到了社会底层人民所面临的困境。
他们渴望通过爱情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因为社会经济的不公平而陷入困境。
这种爱情观念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现象和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
3.2 对女性的控制和剥削在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念中,女性常常被当作追求成功的工具。
他通过金钱和努力来取悦女性,对女性进行控制和剥削。
这种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不公平,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控制欲望。
3.3 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奈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念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奈。
他虽然渴望爱情,但在现实中却不得不面对社会的限制和现实的困境。
他被迫牺牲自我来迎合社会的期望,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 总结通过对《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念进行探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经典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骆驼祥子》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骆驼祥子》中的爱情与婚姻观](https://img.taocdn.com/s3/m/163e302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7.png)
《骆驼祥子》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晚清时期贫苦人家的生活,展现了骆驼祥子的奋斗和坚韧精神。
在小说中,作者不仅描绘了社会的残酷现实,还深入探讨了爱情和婚姻这一普遍存在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关系和情感描写的剖析,探讨《骆驼祥子》中的爱情与婚姻观。
骆驼祥子的爱情观在小说中,骆驼祥子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向往的年轻人。
他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尽管他来自贫困的家庭,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和真挚感情的追求。
骆驼祥子在小说中展现了对妓女小福子的深情厚意,他渴望能够将小福子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给她一个幸福的生活。
然而,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给予骆驼祥子幸福的结局。
尽管骆驼祥子为了小福子付出了一切,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这反映了作家对于爱情的一种消极态度,认为在社会不公的现实面前,爱情是脆弱且难以为继的。
作者通过骆驼祥子的经历,揭示了社会对爱情的不容忍和摧毁。
婚姻观的冷酷现实在小说中,婚姻观的冷酷现实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的女主角春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她是一个妓女,通过婚姻摆脱贫困的边缘。
虽然她在婚姻中找到了经济的保障,但却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春花与马夫的婚姻关系展现了冷酷无情的婚姻观。
婚姻对于春花来说并不是一种感情的纽带,而只是一种交易。
她对待婚姻没有任何感情和期望,只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生计的手段。
这种冷酷的婚姻观在《骆驼祥子》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揭示了社会对婚姻的功利性要求和对妇女权益的忽视。
爱情和婚姻的反思通过对《骆驼祥子》中的爱情和婚姻观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于这两个主题的深思和反思。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爱情的失败和婚姻的冷酷现实,揭示了社会对于个体感情与幸福的消极态度。
虽然小说中描绘了爱情的努力和追求,但最终却给予了失败的结局。
这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认识,认为在社会阶级和经济压力面前,爱情往往是脆弱且不堪一击的。
婚姻观的冷酷现实也展现了作家对于社会婚姻制度的思考,认为婚姻往往是利益交换的产物,婚姻关系缺少真挚的感情基础。
老舍谈“离婚”:无爱的婚姻是一场灾难
![老舍谈“离婚”:无爱的婚姻是一场灾难](https://img.taocdn.com/s3/m/79cf483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5.png)
老舍谈“离婚”:无爱的婚姻是一场灾难这世上,有人很幸运地遇见了爱情,能够牵着所爱之人的手步入婚姻。
可也有人选择婚姻,更多的是迫于一种压力、一份责任,谈不上心动,只有“合适”二字。
但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真的会幸福吗?今天,梅也要给大家分享的老舍先生1933年写的小说《离婚》。
作者:十点怪怪曾经,北平研究院让老舍的学生们选出老师最优秀的作品,大家纷纷把票投给了《骆驼祥子》,老舍先生却说:“非也,我喜欢《离婚》。
”的确,这部受到老舍偏爱的小说,结构精巧、语言精炼,读来酣畅淋漓。
故事围绕着民国时期北平财政所几名小科员的故事展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寻常小事,可八九十年过去,读来依旧精彩纷呈,令人感同身受。
故事中不甘平庸,一心想找点“诗意”的老李,像极了日日熬夜加班,又渴望着诗和远方的我们。
不过,老李更惨。
他还娶了一位自己一点都喜欢不起来的太太,包办婚姻的毒瘤日日在啮噬着他的内心。
这不,老李打算离婚了。
“面包”与梦想的距离最近,同事张大哥看老李总是愁眉不展,身为“情感专家”的他一下就明白了——老李肯定是遇到了婚姻问题。
于是,热心的张大哥请老李上家里坐坐,喝上两杯,好好聊一聊。
“张大哥是所有人的大哥。
”他的神圣使命就是给人做媒和反对离婚。
果不其然,老李想要离婚。
这哪成呢?俗话说,宁拆七座庙,不破一门婚。
张大哥倒要看看平日里最老实的老李是动了什么歪心思,非要让他断了这个念头不可。
这晚,几杯酒下肚,老李将心里话全跟张大哥说了,他说:“我并不想尝尝恋爱的滋味,我要追求的是点——诗意。
”在老李的脑海中,常常浮现出一幅云烟缭绕的山水画,而他所渴望的女子则是安静、朴素,如梨花一般清雅的知心人。
无需多言,就能明白彼此。
老李觉得到了这种境界,生命才能哭能笑,真的有滋有味。
诗意?张大哥不懂这个。
要他看,老李就是在一个人北平呆久了,书读多了,开始嫌弃起乡下那位包办婚姻娶来的太太。
所谓“诗与远方”,那些文艺青年的梦,张大哥可不敢苟同。
结婚的好处老舍散文
![结婚的好处老舍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ba55564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b.png)
老舍并没有专门写过关于“结婚的好处”的散文,但是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婚姻和家庭的描写,其中也体现了他对于婚姻的一些看法。
老舍认为,婚姻是一种责任和承诺,它可以给人带来稳定和安全感。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了婚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例如,在《四世同堂》中,他描写了祁家四代人的生活和婚姻,强调了家庭和婚姻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此外,老舍也认为,婚姻是一种互相扶持和共同成长的关系。
通过婚姻,夫妻双方可以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种互相扶持和共同成长的关系,不仅可以增强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虽然老舍并没有专门写过关于“结婚的好处”的散文,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婚姻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婚姻是一种稳定、安全、互相扶持和共同成长的关系,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满足感。
旧时代的爱情观与婚姻观,《骆驼祥子》中的爱情描绘
![旧时代的爱情观与婚姻观,《骆驼祥子》中的爱情描绘](https://img.taocdn.com/s3/m/4ee858a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a.png)
旧时代的爱情观与婚姻观,《骆驼祥子》中的爱情描绘引言在旧时代,人们对爱情和婚姻有着不同的看法。
传统的爱情观强调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婚姻则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经济交易。
而在小说《骆驼祥子》中,作者老舍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展示了那个时代下的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
旧时代的爱情观在旧时代的社会背景下,爱情被视为次要的事情。
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被认为更加重要。
婚姻常常是由长辈和家族安排,以满足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利益。
个人的感情和意愿往往在爱情和婚姻的决策中得不到充分的尊重。
在《骆驼祥子》中,骆驼祥子所面临的困境反映了旧时代下人们对爱情的态度。
祥子是个穷苦的车夫,为了赚取更多的钱来改善生活,他决定娶一个有钱的媳妇。
他并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伴侣,而是被迫接受了他人的安排。
婚姻观与爱情观的交织在旧时代的社会中,婚姻是人们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人们往往通过婚姻来巩固家族和社会的地位,而没有过多考虑爱情的感受。
婚姻往往更多地关注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幸福。
虽然在《骆驼祥子》中,婚姻往往是由长辈和家族决定的,但爱情的因素也有所体现。
骆驼祥子和王四爷媳妇的婚姻可以说是个例外。
尽管他们的婚姻也是为了经济利益,但他们之间也存在真实的感情。
祥子在王四爷的媳妇面前展示了真正的自我,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信任和理解关系。
虽然他们的婚姻是经济驱使的,但也有了爱情的因素。
《骆驼祥子》中的爱情描绘作者老舍通过《骆驼祥子》中的爱情描绘,展示了那个时代下的人们对爱情的观念。
他没有将爱情描绘为浪漫的,而是更加接地气和真实的。
在小说中,王四爷媳妇对骆驼祥子的接纳和理解可以说是一种爱情的典范。
即使在物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被磨灭,而是通过彼此的支持和分享变得更加坚固。
然而,在这个旧时代,爱情也常常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和束缚。
骆驼祥子在面对物质困境时,为了生存不得不在爱情和利益之间做出选择。
他被迫与晶晶结婚,不得不放弃对王四爷媳妇的爱情。
老舍:最伉俪情深 “约法三章”定情缘
![老舍:最伉俪情深 “约法三章”定情缘](https://img.taocdn.com/s3/m/aba4c4856bec0975f465e2f2.png)
老舍:最伉俪情深“约法三章”定情缘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剧作家,新文学巨匠之一,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和话剧《茶馆》等,以浓烈的京味儿和含泪的幽默讽刺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也赢得了“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的称誉。
胡絜青和老舍都是满族正红旗人。
胡絜青自幼好强,向母亲提出要上学,将来凭本事吃饭。
就这样,她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读书。
老舍24岁时去英国东方学校教汉语。
后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学教了半年书,1930年回国,住在好朋友白涤洲家。
1930年,北师大音乐老师带胡絜青到白涤洲家中,请老舍到北师大讲演,老舍欣然应允,这是胡絜青与老舍的第一次见面。
尔后,朋友们便极力撮合这门婚事。
后来,老舍回济南教书。
放寒假时,他给胡絜青寄来一封长信,介绍了自己的身世。
信中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
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老舍还在信中提出"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
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老舍还说:"我没有欧洲人的习惯,出去时,夫人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打伞,我不干。
如果心里有气,回家就打太太我也不干。
我愿建立一个互相友爱、和和睦睦的家庭。
"此后,老舍一天去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封信。
胡絜青与老舍第一次拥抱,是在中山公园后面的小沙滩。
这是在那个守旧的年代,两人做出的"大举动",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同风雨、共患难的开始。
1931年夏天,在灯市口一家三层楼的旅馆里,在罗常培先生主持下,胡絜青和老舍结了婚。
结了婚后的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创作的婚恋观摘要:现实生活中的老舍对于爱情是保守的,甚至可以说是理性的,这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同时他又表现出对理想婚恋生活的渴望。
作品中阐述了理想的婚恋对象,家庭模式,但绝大多数的婚恋生活都是老舍批判的对象。
关键词:爱情婚恋生活婚恋对象家庭模式婚恋问题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读过老舍作品的人都知道,在他的笔下,男人与女人之间发生的恋爱、结婚和家庭故事是那样多姿多彩。
当然,这个婚恋世界也向我们传达了他的婚恋观并描述了他理想的生活模式.婚姻问题、家庭问题、经济独立问题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暴露封建主义宗法制度、道德精神、礼教弊害的主要内容,而揭示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家族制度对青年们身心的戕害是当时众多作家的创作内容,许多作品都申诉了封建包办婚姻给青年们带来的无法自由获得“爱情”的痛苦。
老舍二三十年代的婚姻观多是在鞭挞封建制度下宗法婚姻的严酷性,而且在老舍本人的婚姻道路上曾经有过一段小插曲,这或许让人们了解老舍的婚恋观有某种帮助。
老舍在二十岁成年以后,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渐渐得到改善,于是老舍的母亲按照自己的标准给老舍物色了一位漂亮姑娘。
但是老舍却坚决反对,要退掉这门婚事,这使得和谐的母子关系差点反目,关于这段故事,老舍后来的自述说:那时候,婚姻自由的理论刚刚被青年们认为是救世的福音,母亲暗中给我定了亲事。
为退亲,我着了很大的急。
从过去的追求‘婚姻自由’变成了坚持‘独身主义’。
也许是由于他(老舍)年薪250镑的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他和老母的清贫的生活;也许是由于他初恋的失败,一时还无法弥补他的精神刨伤;也许是由于他暂时还未遇上意中人,需要慢慢地等待……总之,他打算独身了。
”【1】等到老舍从英国回国后一段时间,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才放弃“独身主义”,并把终身大事托付给了朋友们,这一次却接受了“媒灼之言”,与胡絮青结婚,婚后在济南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一系列的变化,作者内心感觉的起伏波澜,在他的作品中应该有所反映,或者在他的作品中有他在婚恋中的憎恶与爱好的倾向。
一想到婚姻,自然就会联系到家庭。
中国的文化是建筑在复杂的宗法制度之上的,这一宗法制度极其严酷,势力又大,绝对不允许婚姻自由。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老舍对封建宗法婚姻的弊端是了然于心的,所以在《老张的哲学》中他抨击了这种婚姻模式的残酷性。
但是老舍并没有完全否认传统婚姻模式的合理性与传承性,并且,老舍在四十年代的作品中不是表现具有传统色彩的婚姻所带来的痛苦,而是肯定市民社会里传统婚姻合理性的一面。
其原因在于二三十年代正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发生、发展的时期,老舍是“五四”影响下开始新文学创作的,他的反封建意识使他更多地看到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而三十年代中后期到四十年代中期正是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边缘,众多知识分子把投向西方寻求“自由、平等”的目光收回而从中华民族自身找寻力量,老舍就是其中一位,回归家庭、皈依传统是其文化选择也是其文学创作的方向。
一老舍理想的婚恋对象老舍心中理想的婚恋对象源于他从小耳濡目染的对于传统女性的认识。
母亲的形象是老舍心中不变的记忆: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
”【2】他把母亲的勤俭和体格的健壮放在生活的首要位置,说明在老舍的心目中,女性的勤俭持家和身体素质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他评价女性和选择婚恋对象的首要条件。
老舍从小生活在拮据之中,母亲的精打细算、能洗会做使全家勉强度日,对此他深有感触,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一位好母亲,一位伟大的女性。
对于一个普通的百姓之家来说,勤俭持家才能被认为是好媳妇。
对于出生在平民之家并钟情于平民生活的老舍来说,评价一位家庭主妇最高的奖赏莫过于夸她“会过日子”;还有就是身体素质的好坏也是选择婚恋对象优先考虑的问题。
对于“娶什么样的太太”,老舍在《婆婆话》中透露了玄机:美不是一切。
太太不是图画与雕刻,可以用审视的态度去鉴赏。
人的美还有品德体格的成分在内。
健壮比美更重要。
一位爱生病的太太不大容易使家庭快乐可爱。
学问也不是顶要紧的,因为有钱可以自己立个图书馆,何必一定等太太来丰富你的或任何人的学问?”太太不是花瓶式的装饰,不必要符合美的标准,它只要求健美。
在这里老舍表现出比较实际而且传统的观点,当然这一观点也符合中国民间的大多数人的意见—女性首先应符合作母亲的母性,其次是妻性,至于知识,老舍认为不如求助于图书馆,寻找的伴侣应该是生活的伴侣而不是如字典般渊博的女学者。
这种观点无疑是民间传统的男权主义观和男权价值观。
老舍的女性观、情爱观、家庭观都是在民间立场上建立起来的,老舍一再强调贫穷没有爱情,爱情诞生在富贵之家,穷人们为生计奔波,贤妻良母是普通生活、普通家庭所必须的,这是生存的抉择。
从老舍的生存立场、写作观念、好恶评价来看,我们看到的是老舍给予广大民众、广大平民阶层的深切的生命关怀,而这也正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写作立场和写作目的。
《四世同堂》中的韵梅是老舍理想中的贤妻良母的典型。
她朴实善良,温顺贤惠,遵守礼节,任劳任怨,整日操持全家十口人的吃喝穿戴与亲友邻居的礼尚往来。
她和婆婆一样本分地做着女人,不参与该属于男人的事,但家中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
她认识到自己和瑞宣有差距,但她真诚地爱着丈夫,不要求感激,就像一只蜡烛,只管燃烧,不求回报。
她用隐忍和微笑应付一切艰难局面和难堪场面,在艰难困顿中撑起家庭的重担,洗衣做饭,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侍奉老人。
在民族危亡的艰难时期,她把自己锻炼的更坚强,更勇敢,心胸也更宽阔。
在从前,厨房是她的本营,院子是她的世界;现在,她的世界由四面是坡的院子到高山大海,而那高山大海也许就是她的国家。
她的视野也从个人的小家庭扩展到了整个民族和国家。
老舍对韵梅投寄了明显的褒扬态度。
在老舍看来,韵梅的好品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
老舍认为女性和家庭紧密相连,认为她们只要在家庭中尽到自己的责任,便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便是值得歌颂的女性,甚至有时还把她们在家里的劳作与社会贡献联系起来。
认为她们虽然不能像男人一样亲临战场,但她们的勇敢与坚定是对家人与亲人的最大理解和支持。
比如韵梅,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她所做的只是家庭妇女的日常事务,但老舍却把她与那些为国家利益和民族生存而英勇斗争的战士相媲美,认为她是中国历史上优秀女性的化身,是北平乃至整个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在国破家亡的时候,肯随着男人受苦,以至于随着丈夫去死。
老舍对韵梅一类妇女形象的态度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宣扬,老舍在小说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块真金,这种真金就是真正中国文化的真实的力量,虽然也是旧的,但正是一种可以革新的基础。
小说中的天佑太太、韵梅这两个家庭主妇,平时成天操心老人孩子,油盐酱醋;民族危难一旦降临,她们就挺身而出,坚毅沉着,把自己无私的关怀与爱由家庭扩展到整个国家和民族,她们身上更多的显现着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这是老舍极力赞美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这类妇女大都没有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更没有女权意识,所以有人认为老舍的女性观念是守旧的,笔者认为这恰恰显示出老舍清醒的文化视角。
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他善于从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的力量的把握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积极批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的方面,大力赞美其中的积极先进的方面。
老舍借《离婚》这部急就成篇却能一吐胸中块垒的小说,借“老李”这个疲乏窝囊又不乏生活追求的人物,将自己极力逃脱了的那种人生样式,又用文字搭就的舞台彻底演习了一遍,“老李”是“光绪末年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们中的一位”【3】,并不丑;细高身量,宽眉大眼,嘴稍过大一些,一嘴整齐白健的牙。
但是,他不顺眼。
无论什么环境之下,他使人觉得不舒服。
他自己似乎也知道这个,所以事事特别小心,结果是更显着慌张”,特别是“见着个女招待便手足无措”。
如果对照现实便可发现,老舍年仅一岁即遭遇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民族劫难,身为皇城护卫的父亲被炮火烧伤去世,自父亲牺牲后,老舍一家的生活完全改观了,沉沦到了社会的最底层”【4】,由于出身贫寒形成谦卑心理,处世自然小心翼翼,乃至曾坦言“我怕写女人;平常日子见着女人也老觉得拘束”【5】。
凡此种种,一个是以文字做骨肉的“老李”,一个是创造了“老李”的老舍,两人之间似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太太”和“马少奶奶”分别代表着庸俗和诗意、现实与理想两种极端。
仅凭这种男性中心的观照模式,已经能够捕捉到老舍某些男性意识的显现,而其自身固有的浓重的传统文化心理和男权立场则通过“李太太”的形象集中体现出来。
李太太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妇女,五官端正,身子横宽,大牙板,改造脚,眉梢眼角都藏着土气。
长久以来,被认定“太太只是父母的儿媳妇,儿女只是祖母的孙儿”的丈夫丢在乡下,任劳任怨地持家育子。
一朝得以进城,她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李太太只是一如既往地在这种纯粹生活化的层面上生活下去,老李至多感到乏味、无聊,不过间或也会暗自称赞她心性单纯、感情专一,死心塌地地安守在家庭岗位上,虽然连围巾的颜色都不会挑,丈夫逛书摊她只会催着走,但她“有保卫生命的本能”,这一点便足以实现她应有的最大价值。
然而,当李太太受到城市现代女性挑唆而放弃乡野女性原本的安分守己、淳朴善良、驯服和顺、通情达理等传统美德,转而东施效颦地学习现代女性种种肤浅的时髦时,老李便不失时机地送给她一系列温情的讽刺:李太太确是长了胆子。
张大嫂,吴方墩,邱太太,刚出月子的孙太太,组成了国际联盟;有了组织以后,李太太和从前大不相同了。
听说吴先生闹着纳妾,回家就给老李敲边鼓;采纳马少奶奶的建议,没取得丈夫的同意就私自剪发梳小辫;不时找丈夫要钱出去逛街买东西,而且从不汇报钱的具体去向,反而喋喋不休地灌输太太们的生活细节;积极学习管教制约丈夫的方法,甚至有天夜里不等老李回来就独自熄灯睡觉。
老李忍无可忍,给她诊断为“成精作怪”,判决为“在接家眷以前,把她放在糊涂虫的队伍中;接家眷的时候,把她提高了些,可以明白,也可以糊涂;现在,决定把她仍旧发回原籍——糊涂虫”。
最终,李太太在现代女性的道路上未走多远便原路折回,继续安心操持家务过日子,老李也继续真诚地欣赏和尊重她身上这种深重的妻性和母性,认为她远超那些所谓的摩登女性。
“老李”被马少奶奶与马同志和睦相处的现实击垮,“回乡”成为他们躲避精神焦灼的最佳选择,实际上也是唯一选择。
从“太太进城”开始,到“先生回乡”告终,表面上看来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男性充分表达出对都市文明的绝望与拒斥,实则梦想的破灭才是他们一意孤行离去的根本原因。
在此过程中,正如太太们对“进城”毫无发言权,此刻也仍然以生或死的方式缄默地服从着丈夫的决定。
老舍则温和地送走了“老李”,有意无意间吞灭了“李太太”的存在,似乎预示着“太太进城”的问题随着“先生回乡”而一笔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