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的磷素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学课件-第七章 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土肥

土壤肥料学课件-第七章 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土肥

影响因素:
植物种类:油料作物 > 豆科作物 > 禾本科作物 生 育 期:生育前期 > 生育后期 器 官:幼嫩器官 > 衰老、繁殖器官 > 营养器官 种子 > 叶片 > 根系 > 茎秆 生长环境:高磷土壤 > 低磷土壤
2、 分布
与代谢过程和生长中心的转移有密切关系 营养生长期:集中在幼芽和根尖(具有明显的顶端优 势) 生殖生长期:大量转移到种子或果实中。再利用能力 达80%以上 细胞水平:细胞质---液泡 区域化现象
三、土壤中磷的形态与转化
(一)形态: 土壤无机磷 50-80% 土壤全磷 土壤有机磷 20-50%
1.植 素 2.核酸类 3.核蛋白 4.磷脂类
无机磷:主要由土壤中矿物质分解而成 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土壤无机磷可分为: 1.水溶性磷:多以离子状态存在于土壤中,可被植 物直接吸收利用 2.弱酸溶性磷:能被弱酸(2%柠檬酸)溶解,但不 溶于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3.难溶性磷:不能被水和弱酸溶解,作物不能直接 吸收利用,但可溶解于强酸,主要是 石灰性土壤的磷酸八钙,磷酸十钙等
第七章 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
主要内容

土壤磷素营养 植物磷素营养 磷肥性质与合理施用
第一节 土壤磷素营养
一、土壤磷来源 二、土壤磷含量 三、土壤磷形态与转化
一、土壤磷来源



土壤磷来源于成土矿物和含磷肥料。 成土母质 气 候:北方少雨,淋洗作用弱,含磷量 高,南方土壤含磷量低 有机质:有机质含量高,含磷量高 质 地:无机磷多吸附于土壤粘粒上, 质地粘重土壤含磷高
※某些种植作物产生缺P的症状的旱地,改为水田后缺 磷症状会消失!
☆ 淹水后磷有效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土壤磷素的转化及固定

土壤磷素的转化及固定

土壤磷素的转化及固定土壤中各种形态的磷酸盐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这种转化可以概括为难溶性磷(包括闭蓄态磷、吸附态磷等)的有效转化过程与土壤磷的固定作用。

这两个过程互相转化的速率与方向决定着土壤供磷能力以及磷肥的有效施用。

一、土壤磷的释放1.难溶性磷酸盐的释放指原生或次生的矿物态磷酸盐、化学沉淀形成的磷酸盐,经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风化作用转变为溶解度较大的磷酸盐的过程。

例如,在石灰性土壤上,通过植物根系与微生物呼吸作用以及有机肥分解所产生的碳酸、有机酸可将难溶性的磷酸钙盐转变为有效性高的磷酸盐。

2.无机磷的解吸指吸附态磷重新进入土壤溶液的过程,但土壤中呈吸附态的磷并不能全部被解吸下来。

土壤吸附态磷解吸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学平衡反应,土壤溶液中磷浓度因植物的吸收而降低,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平衡,使反应向解吸的方向进行;二是竞争吸附,所有能进行阴离子吸附的阴离子大多可与磷酸根离子进行竞争吸附作用,而导致吸附态磷的解吸。

3.有机磷的矿化土壤中有机态磷的化合物(植素、核酸、磷脂等)在土壤中磷酸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最终释放出磷酸,以供作物吸收利用,或与土壤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溶解度较低的磷酸盐,而降低其有效性。

二、土壤中无机磷的固定磷的固定作用是指土壤液相中的无机磷酸盐等有效态磷转变为无效态磷的过程。

土壤磷酸根离子被固定的两个主要反应是化学沉淀和吸附;其次是磷的生物固定。

1.沉淀反应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如施用可溶性磷肥后,提高了土壤中有效磷的浓度,磷酸根离子可与碳酸钙或方解石以及交换性钙生成二水磷酸二钙、无水磷酸二钙、磷酸八钙和羟基磷灰石等难溶性磷酸钙盐。

在酸性土壤中,当当过磷酸钙施入土壤中后,因发生异成分溶解而使土壤酸性增强,促使土壤中如赤铁矿、针铁矿、三水铝石等矿物溶解,转变为活性铁铝,开始形成无定型磷酸铁铝盐,然后转化成晶质的粉红磷铁矿、磷铝石等。

此外,土壤中交换性铁、铝、锰等离子也可与水溶性磷产生沉淀反应,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磷的有效性。

土壤磷素流失的途径、环境影响及对策

土壤磷素流失的途径、环境影响及对策

土壤磷素流失的途径、环境影响及对策
土壤磷素流失的途径、环境影响及对策
土壤磷素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它在土壤中的含量和植物的生长密
切相关。

然而,由于土壤磷的活动性和流动性,它容易从土壤中流失,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

土壤磷素的主要流失途径有两个:一是磷的物理性流失,即土壤中的
磷物质被洪水冲走,或被风吹走;二是磷的生物性流失,即磷被植物
吸收,随着植物的收获而离开土壤。

土壤磷素的流失会给环境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磷的流失会导致土
壤肥力的下降,使植物生长受阻;其次,土壤磷素的过量排放会导致
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的磷沉积物的积累,从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最后,土壤磷素的流失也会增加大气的污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针对土壤磷素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对策。

首先,要加
强土壤肥力的管理,增加磷的营养供给;其次,要加强对土壤磷素的
监测,及时发现磷的流失情况;最后,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
土壤磷素的流失,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土壤磷素的流失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应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土壤肥力的管理,减少土壤磷素的流失,保护
环境,确保人们的健康。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土壤养分是指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包括氮、磷、钾等,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壤养分状况,制定了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以便于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的需要。

一、氮素。

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元素,土壤中氮素的含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根据土壤中全氮含量,可以将土壤氮素分为充足、适中、不足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氮素含量在2%以上,适中级别为1%~2%,不足级别则低于1%。

二、磷素。

磷素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之一,对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土壤中全磷含量,可以将土壤磷素分为充足、适中、不足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磷素含量在0.3%以上,适中级别为0.1%~0.3%,不足级别则低于0.1%。

三、钾素。

钾素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对于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土壤中全钾含量,可以将土壤钾素分为充足、适中、不足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钾素含量在2%以上,适中级别为1%~2%,不足级别则低于1%。

四、有机质。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湿度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可以将土壤有机质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高级别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中级别为2%~3%,低级别则低于2%。

五、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虽然含量较少,但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根据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可以将土壤微量元素分为充足、适中、不足三个级别。

充足级别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在标准范围内,适中级别为接近标准范围,不足级别则低于标准范围。

综上所述,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对于科学合理评价土壤养分状况,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分级,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和肥料施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学习和应用,为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磷素的固定机制

土壤磷素的固定机制

土壤磷素的固定机制土壤磷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元素,土壤对植物的供应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因此,研究土壤磷素的固定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土壤磷素的固定机制:一、土壤磷素的形态土壤磷素存在于土壤中的主要形态有两种,即有机磷和无机磷。

有机磷是指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的高分子有机物质,其中含有大量的磷元素,例如尿素和蛋白质。

而无机磷主要是指土壤中磷酸盐类物质,例如磷酸钙、磷酸铵等。

二、土壤磷素的固定机制1. 电荷作用磷酸盐类物质是带有正电荷的,因此,磷酸盐可以与土壤中的多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如磷酸钙、磷酸铁、磷酸铝等,这些化合物就叫做磷的电荷固定物,它们通过离子交换反应被固定在土壤中,从而使土壤中的磷元素不易被植物吸收,从而保持土壤磷素的稳定。

2. 酸碱效应磷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的移动性不同,碱性土壤中的磷比较容易被植物吸收,而酸性土壤中的磷在酸性离子的作用下就会形成酸性离子的化合物,例如磷酸铝,这些化合物很难被植物吸收,从而保持土壤磷素的稳定。

3. 微生物作用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也可以参与到磷的固定过程中,细菌和真菌可以将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使无机磷易于被土壤矿物质吸附,从而保持土壤磷素的稳定。

三、影响土壤磷素固定机制的因素1. 土壤性质土壤性质,如酸碱度、碱解度、结构和粒径等,都会影响到磷的固定机制,例如,土壤的酸碱度越高,磷的固定性就越低,从而影响植物的吸收。

2. 土壤养分土壤的养分含量也会影响磷的固定机制,例如,钾离子的含量越高,磷的固定性就越低,从而影响植物的吸收。

3. 土壤温度土壤温度也会影响磷的固定机制,土壤温度越高,磷的固定性就越低,从而影响植物的吸收。

四、磷固定剂的应用为了提高土壤中磷的固定性,人们可以在土壤中添加磷固定剂,使土壤中的磷元素更容易被植物吸收,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磷固定剂有很多种,其中一些常用的磷固定剂有磷酸盐、磷酸钙、磷酸铵、磷酸氢钠等。

第8章 8.2 土壤磷素与磷肥

第8章 8.2 土壤磷素与磷肥

②在土壤中的转化
溶解过程与化学沉淀(固定)作用 异成分溶解 Ca(H2PO4)2.H2O+H2O→CaHPO4.2H2O+H3PO4 特点:1mol一水磷酸一钙溶解时,溶液中生成1mol二水磷酸二钙
和1mol磷酸。 在溶解的过程中,溶液中的P/Ca不断变化。溶液中P/Ca可由2.升
至3.50。 磷酸沉淀作用(化学固定作用)
④闭蓄固定 由于酸性土壤中的铁、铝含量比较高,磷酸盐易被溶解度很 小的无定型铁、铝胶膜所包被,形成更难溶解的含磷化合物,称为闭蓄态 磷(O-P)。在我国南方水稻土中闭蓄态磷占土壤无机磷总量的40%~70%, 在旱作条件下,这种磷素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淹水还原条件下,胶 膜溶解消失,其包被的磷可以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
在石灰性土壤中,难溶性磷酸钙盐一般需要借助于各种有机酸等转入土壤溶液。 在酸性土壤中,磷的释放过程则主要表现在铁磷的释放上,土壤还原性增强导
致高价铁变为亚铁时发生,闭蓄态磷转变为非闭蓄态磷,使磷的有效性提高, 有利于植物吸收利用,这对土壤中肥料残留磷的利用尤为重要。淹水、落干交 替过程中,淹水期间有效磷含量增加,落干期间有效磷含量降低。因此在水旱 轮作制中,磷肥应重点分配在旱作上,水田利用其后效或残效。
- 680.9
397.4 ( P2O5>24%) 679.8
约旦
440.7
217.8
203.3
磷矿分级与磷肥的制造方法
P2O5含量 磷矿品位 制造方法 磷肥种类及品种
>28%

酸制法 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
18~28% 中
热制法 枸溶性磷肥-钙镁磷肥
<18%

机械法 难溶性磷肥-磷矿粉
过磷酸钙

土壤速效磷组分

土壤速效磷组分

土壤速效磷组分土壤速效磷是指土壤中能够被植物迅速吸收利用的磷素形态,是评价土壤磷素供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土壤速效磷的组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有机态磷有机态磷是土壤中以有机物质形式存在的磷,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代谢产物等。

有机态磷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不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因此,土壤中有机态磷的含量通常较低。

二、无机态磷无机态磷是土壤中以无机物质形式存在的磷,主要包括磷酸盐、磷酸铁等。

无机态磷可分为水溶性磷和难溶性磷。

水溶性磷是指在水中能够溶解的磷,包括正磷酸盐、氟磷酸盐等。

难溶性磷是指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磷,主要包括磷酸铁、磷酸铝等。

三、土壤速效磷组分的测定方法测定土壤速效磷的组分,通常采用连续浸提法。

该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对土壤进行连续浸提,将土壤中的速效磷组分按照溶解度的大小进行分级。

根据各级浸提液中磷的浓度,可以确定土壤中速效磷的组分及其含量。

四、土壤速效磷组分的应用了解土壤速效磷的组分有助于评价土壤磷素供应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土壤速效磷组分的测定,可以确定土壤中哪些磷素形态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哪些磷素形态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指导农民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

五、土壤速效磷组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速效磷组分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土壤速效磷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强。

但是,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并非越高越好,过多的磷素会导致土壤酸化,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在评价土壤肥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土壤酸碱度等因素。

综上所述,土壤速效磷组分是评价土壤磷素供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了解土壤速效磷组分有助于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农民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

同时,在评价土壤肥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土壤酸碱度等因素,以保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标准

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标准

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标准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则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因此,对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一、氮素含量标准。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其含量标准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一般来说,土壤中氮素的含量标准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量来确定,但一般来说,对于大部分作物来说,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应在0.1%~0.2%之间为宜。

二、磷素含量标准。

磷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其含量标准也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一般来说,土壤中磷素的含量标准应在0.01%~0.05%之间为宜。

但需要根据具体作物的需求量来确定具体的标准。

三、钾素含量标准。

钾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其含量标准同样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一般来说,土壤中钾素的含量标准应在0.2%~0.5%之间为宜。

但同样需要根据具体作物的需求量来确定具体的标准。

四、微量元素含量标准。

除了氮磷钾这三种主要营养元素外,土壤中还需要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铜等。

这些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样非常重要。

因此,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标准也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和监测。

综上所述,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标准的制定和监测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合理掌握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才能更好地指导农民的种植生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标准的制定和监测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植物对土壤中磷素的吸收与利用机制研究

植物对土壤中磷素的吸收与利用机制研究

植物对土壤中磷素的吸收与利用机制研究磷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

在土壤中,磷素通常以无机形态(无机磷)和有机形态(有机磷)存在。

为了满足植物对磷素的需求,植物通过一系列机制来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磷素资源。

本文将对植物对土壤中磷素的吸收与利用机制进行研究。

植物对土壤中磷素吸收的过程主要依靠其根系系统。

首先,根系分泌根系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可以溶解土壤中的磷素,使其以可被植物吸收的形式存在。

其次,植物的根毛具有较大的表面积,通过根毛表面的吸引力,吸附并吸收土壤中的磷素。

同时,根毛还能分泌根分泌物,如鞭毛,来增加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磷素吸收效率。

在植物体内,磷素主要以无机磷形式存在。

植物通过一系列磷素转运蛋白来将吸收到的磷素从根系输送到地上部分。

这些转运蛋白在植物的根系细胞膜上表达,并具有高亲磷活性。

经过转运蛋白的作用,磷素被有效地转运到根系细胞内,进而分配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植物对磷素的利用主要与其内部细胞器的功能有关。

在植物体内,大部分的磷素被转运到叶片中的叶绿体,用于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谢。

同时,磷素还被转运到种子和果实中,用于种子发育和果实成熟。

在植物体内,磷素还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以及能量代谢和信号转导等重要生物过程。

除了利用土壤中的磷素资源外,植物还通过一些适应性机制来提高其对磷素的利用效率。

例如,一些植物能够分泌有机酸和酶类物质,利用这些物质可以使土壤中的磷素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此外,植物还可以调节其根系的形态结构,增加根系的长度和表面积,以增加磷素吸收的效率。

总结而言,植物对土壤中磷素的吸收与利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根毛的作用,植物可以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磷素。

通过磷素转运蛋白的作用,磷素可以在植物体内进行分配和利用。

通过适应性机制,植物可以提高对磷素的利用效率。

深入研究植物对土壤中磷素的吸收与利用机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磷素利用效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肥料料学

土壤肥料料学

土壤肥料学第八章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及磷肥第一节土壤的磷素营养一、土壤中磷的含量与形态(一)土壤中磷的含量۞我国耕地土壤的全磷量在0.2-1.1g/kg,平均0.5g/kg。

۞呈地带性分布规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渐增加。

(一)土壤中磷的含量۞通常情况下,土壤全磷含量只是反映土壤磷的贮备情况,它和土壤有效磷供应之间相关性并不好。

۞但如果土壤全磷含量很低,作物缺磷的可能性则更大。

۞土壤供磷状况以土壤有效磷含量表示。

(二)土壤中磷的形态土壤无机磷(IP):1、水溶性P:指土壤溶液中的磷,主要是以HPO42-和H2PO4-形态存在,其相对数量取决于溶液的pH。

pH7.2时各占一半。

2、铁、铝结合态P:磷酸铁和磷酸铝化合物(以Fe—P和Al—P表示) 。

3、闭蓄态磷:由氧化铁胶膜包被着的磷酸盐(以O—P表示)。

4、钙的磷酸盐:磷酸钙(镁)化合物(以Ca—P表示)。

5、含P矿物:主要是磷灰石。

(二)土壤中磷的形态土壤有机态磷(OP):土壤中有机磷形态主要有三类。

1、核酸类:是一类含磷的复杂有机物,占有机磷的5%—10%。

2、植素类:植素是普遍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植素磷占土壤总量20%—30%。

3、磷脂类:是一类醇溶性和醚溶性的含磷有机化合物,磷脂类化合物含磷约占有机磷的1%。

来源: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有机肥料。

第一节土壤的磷素营养二、土壤中磷的转化۞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相反的过程。

۞水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的过程称为磷的固定。

磷固定的结果是磷酸盐有效性降低。

۞在磷固定的同时,土壤中也存在着难溶性磷酸盐向水溶性磷转化的作用,这一过程就称为磷的释放。

二、土壤中磷的转化(一)土壤中磷的固定1、土壤中磷的化学固定۞通过形成沉淀使水溶性磷发生固定作用的过程称为化学固定۞化学固定是磷肥施入土壤后最常发生的固定作用。

۞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水溶性磷酸根离子可与碳酸钙(CaCO3)生成难溶性磷酸钙盐。

土壤中磷的形态

土壤中磷的形态

土壤中磷的形态土壤作为植物生长的基础,其中的营养成分尤为重要。

磷素是土壤中极为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

在土壤中,磷素主要以无机和有机形态存在,这些形态对植物吸收磷素具有不同的影响。

一、土壤中的磷素1. 有机磷有机磷是磷素的有机形态。

常见有机磷包括植物和动物残体、微生物、生物膜等。

有机磷含量较高,但大部分不易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通过微生物酶解等作用转化为无机磷才能为植物所用。

2. 无机磷无机磷是磷素的无机形态,包括三种主要形态:磷酸盐、磷酸根和铁、铝磷酸盐。

其中,可吸收的无机磷主要是磷酸盐和磷酸根,这两种形态是植物吸收磷素的主要来源。

二、磷在土壤中的运移1. 磷的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中的矿物质、含铁、铝氧化物或有机质具有吸附磷的作用。

土壤酸化能加强磷的吸附。

然而,当土壤中磷含量过多时会导致溶解磷的释放,使土壤中可供吸收的磷素增加。

2. 土壤中的磷素迁移与消失磷素迁移过程包括表土侵蚀和土壤水质等,这些因素都可导致磷素的消失。

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土壤中的磷素会被带到海洋中,影响海洋环境。

三、影响磷素吸收和利用的因素1. pH值土壤pH值越低,土壤中磷的溶解度就越高;pH值越高,则磷的溶解度越低。

2. 钾钾能够提高土壤中磷的含量,特别是在基质缺乏的土壤中,钾会提高磷的利用率。

3. 钙钙对植物吸收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pH值,改变磷的形态和吸收能力。

4. 营养元素平衡磷的吸收和利用与其他营养元素的平衡有密切关系,如氮素、钾素等。

总之,土壤中的磷形态会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利用,同时,也会受到土壤pH值、钾和钙等营养元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提高土壤中磷的利用率,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土壤磷素分级方法

土壤磷素分级方法

土壤磷素分级方法土壤中的磷素含量和形态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土壤磷素,发展了多种土壤磷素分级方法。

以下是五种主要的土壤磷素分级方法:1.土壤磷素的水溶性分级水溶性分级是根据土壤中可溶于水的磷素数量和形态进行的分级。

在实验室中,通常将土壤样品与水混合,通过离心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溶性磷素。

水溶性磷素包括无机和有机磷酸盐,以及部分易溶的有机磷化合物。

水溶性分级可以反映土壤中植物可利用的磷素水平,但忽略了不溶于水的磷素组分。

2.土壤磷素的吸附分级吸附分级是基于土壤对不同形态磷素的吸附能力进行的分级。

土壤中的活性矿物和有机质可以吸附不同形态的磷素,包括磷酸盐、有机磷和某些难溶性磷化合物。

吸附分级主要反映土壤对磷素的固定和释放能力,以及土壤中不同组分对磷素的吸附特性。

3.土壤磷素的矿化分级矿化分级是测定土壤中微生物将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矿化作用。

通过测定矿化作用释放的磷酸盐数量和形态,可以了解土壤中有机磷的转化速率和无机磷的可利用性。

矿化分级主要反映土壤中有机磷的转化和释放特性,以及微生物活性和营养条件对矿化作用的影响。

4.土壤磷素的生物有效性分级生物有效性分级是评估土壤中不同形态和种类的磷素对植物吸收和利用的贡献。

该方法基于植物对不同形态和种类的磷素的吸收速率和吸收量进行分级。

生物有效性分级可以反映土壤中不同形态和种类的磷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以及不同植物对不同形态和种类的磷素的吸收特性。

5.土壤磷素的其他化学分级方法除了上述四种主要的化学分级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分级方法可用于测定土壤中的不同形态和种类的磷素,例如:化学浸提法、离子交换法、色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土壤中不同形态和种类的磷素的性质和分布特征,但通常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设备要求。

总之,不同的土壤磷素分级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选择合适的分级方法取决于研究目的、样品类型和研究条件。

土壤磷素转化

土壤磷素转化

解吸
吸持
作用
固定
吸附态磷
矿物矿化
土壤有效磷增加和减少的途径
施肥 (有机、无机)
矿物 矿化
植物吸收
土壤有效磷
难溶性 磷释放
生物固定
化学沉淀 闭蓄态固定 淋失 吸附固定
我国土壤有效磷素含量分布图
二、土壤中磷的形态
形态: 土壤磷
土壤无机磷 50-90% 土壤有机磷 10-50%
水溶性P 铁、铝结合态P 闭蓄态P 钙的磷酸盐 含P矿物
无机磷
①磷酸钙(镁)类(Ca-P)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主要形态。 ②磷酸铁(铝)类(Fe-P、Al-P)酸性土壤主要形态。 ③闭蓄态磷(O-P)由氧化铁胶膜包被着磷酸盐,石灰性土
壤15-30%以上,酸性土壤超过50%。
有机磷
主要磷酸肌醇、磷脂、核酸、磷蛋白和磷酸糖约占 1/2,另一半不清楚。有机磷占全磷的20-50%,与有机质 有好的相关性。
三、土壤中磷的转化
土壤中无机磷的固定 土壤中磷的释放
(1)土壤中无机磷的固定
土壤溶液中的无机磷酸盐等有效态磷转变为无效 态磷的过程,称为磷的固定作用。
土壤固磷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
化学固定作用:Ca、Mg控制,Fe、Al控制 、 吸附作用:专性吸附,非专性吸附(一半交换吸附) 闭蓄作用:与氧化还原性关系直接 生物固定作用:微生物吸收土壤速效磷,以组成其 有 机体,固定是暂时的。
化学固定:土壤中水溶性磷与钙、铁、铝、 锰等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磷酸盐的过程;
沉淀的发展过程:
酸性土:
初始
“老化”
过 程:水溶性态 段固定”无定阶段形 结晶阶段态
溶解度: 大
“闭蓄
闭阶蓄态

有效性: 高

土壤中磷素迁移及调控措施

土壤中磷素迁移及调控措施

土壤中磷素迁移及调控措施
土壤中的磷素迁移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土壤颗粒的吸附作用:磷素在土壤中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会与土壤颗粒表面的铁、铝、钙等离子发生吸附作用。

这种吸附作用可以防止磷素的淋溶和迁移。

2. 土壤质地:粘土颗粒比较细小,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固定磷素。

而沙质土壤则相对较松散,磷素的迁移性较强。

3.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磷素的形态和迁移性。

酸性土壤中,磷素主要以铝磷酸盐的形式存在,不容易被植物吸收,也不容易迁移。

碱性土壤中,磷素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容易被植物吸收和迁移。

4.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状况会影响磷素的迁移。

过度排水或过度浇水会导致磷素的淋溶和迁移。

为了调控土壤中的磷素迁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合理施肥: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磷素含量,合理施肥,避免磷素的过量积累和流失。

2. 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和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固磷能力,减少磷素的迁移。

3. 灌溉管理:合理管理灌溉水量,避免土壤过度排水或过度浇水,减少磷素的淋溶和迁移。

4. 控制土壤酸碱度:根据土壤的酸碱性情况,适当调节土壤pH值,减少磷素的迁移。

5. 植物根系调控:通过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培育具有较强吸磷能力的根系,减少磷素的迁移。

土壤学与植物营养-第四讲-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

土壤学与植物营养-第四讲-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

(三)土壤和作物体内磷的丰缺指标
1、作物体内的磷素丰缺指标
一般用全磷和无机态磷的含量进行判断 受作物种类、品种、栽培条件、取样部位和时间等影响
2、土壤磷素丰缺指标
我国土壤有效磷素含量分布图
二、土壤中磷的形态
1. 有机态磷
含量:占土壤全磷量的10%~50% 来源: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有机肥料 包括:核酸、植素类、磷脂类 影响因素:母质的全磷量、全氮量、地理气候条件、
土壤理化性状、耕作管理措施等
2. 无机态磷
含量:占土壤全磷量的50%~90% 包括:土壤液相中的磷 (以H2PO4-和HPO42-为主)、
通常在pH5.5~7.0 范围内,有利于多 数作物对磷的吸收。
溶液pH值对解离的磷酸盐离子形态的影响
3. 伴随离子 具有促进作用的:NH4+、K+、Mg2+等 具有抑制作用的:NO3-、OH-、Cl-等 降低磷有效性的:Ca2+、Fe3+、Al3+等
4. 其它环境因素:温度、光照、土壤水分、通气状 况等
种子 > 叶片 > 根系 > 茎秆 生长环境:高磷土壤 > 低磷土壤
2. 分布:与代谢过程和生长中心的转移有密切关系
营养生长期:集中在幼芽和根尖(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
生殖生长期:大量转移到种子或果实中。再利用能力达 80%以上
缺磷时,体内的磷转运至生长中心以优先满足其需要, 故缺磷症状先在最老的器官出现。
死,而上部叶片则似蘑菇状。
茄番
左图 未施钾的磷素过 剩情况。
右图 由于磷的施用过量 而引起的缺铁症状。
甘蓝的磷过剩与缺钾
前排为缺钾栽培,而后排钾正常。 由左向右磷的施用量逐次增加,在缺钾状态下容易看到 磷施用过多时的外观症状。

土壤磷缺乏的原因

土壤磷缺乏的原因

土壤磷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壤性质:土壤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水分和通气性等都影响土壤中磷的有效性。

在酸性土壤中,磷容易与铁、铝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磷酸盐,导致有效磷供应不足。

2. 土壤中的磷素固定:施入土壤中的磷素容易被固定或随土壤水的运动而流失,导致可溶性磷浓度降低。

同时,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一般只有10%~25%,植物吸收磷的主要形式是HP042"和H2P04’,由于它们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很低,一般只有 1.5/tmol/L,远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所需。

3. 植物需求: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磷素,但是植物吸收的磷主要来源于土壤,而土壤全磷的含量非常充足,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壤中有效态磷含量较小,故在一些缺磷地区,作物面临着“遗传性缺磷”的困境。

4. 施肥不当:过量的氮肥会与磷形成不溶性磷酸盐,导致土壤中的磷被固定,降低磷的有效性。

同时,长期大量施用磷肥而不合理搭配其他肥料,也会导致土壤有效磷积累过多,产生磷的固定和流失。

5. 灌溉和排水:过多的灌溉和排水会导致土壤中的磷随水流而流失,特别是在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地区。

总的来说,土壤磷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合理的施肥、选择适宜的肥料类型、改善土壤性质、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来提高土壤中有效态磷的含量,满足作物生长所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的磷素
土壤是作物磷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磷素包括有机和无机两种形态,主要是磷酸钙(镁)盐、磷酸铁、铝盐。

大部分有机磷多作物是有效的,但大部分无机磷酸盐在水中的溶解都很低,作物非常难以吸收。

进入土壤的各种磷酸盐,都非常迅速地与土壤中的钙、铁、铝等离子作用,形成难溶性的磷酸盐沉淀,或吸附在土壤胶体上,并逐渐转化为难溶性磷酸盐。

土壤pH 值和氧化还原状况是影响磷酸盐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土壤中磷的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
1.1 土壤磷素含量
土壤中的磷来自于成土矿物、有机物质和所施用的肥料。

我国大多数土壤的全磷含量为0.04% ~0.25%,一般说来有机质含量高、熟化程度高、质地粘重的土壤,全磷含量都比较高。

土壤磷素含量不仅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而且也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局部变化。

从南往北、由东向西,我国土壤中的全磷含量逐渐增加;离城镇村庄越远,土壤含磷量越低
1.2 土壤磷素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土壤中的磷可分为有机态磷和无机态磷,有机态磷主要是植酸盐、磷脂和核酸,耕地土壤一般占全磷的20%左右,对作物几乎都是有效的。

无机态磷占土壤全磷的80% 以上,主要有钙(镁)磷酸盐(Ca - P) 、铁铝磷酸盐(Fe - P 、Al - P )、闭蓄态磷(O - P )。

1)钙(镁)磷酸盐:磷酸根与钙、镁结合形成不同溶解度的磷酸钙、镁盐类,主要是磷酸钙盐,是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中磷酸盐的主要形态。

磷酸钙盐有多种,常见的磷酸钙盐的溶解度和对作物的有效性大小顺序为:氟磷灰石< 羟基磷灰石< 磷酸八钙< 磷酸二钙< 磷酸一钙。

2)铁、铝磷酸盐:磷酸根与Fe3+ 、Fe2+ 、Al3+ 结合形成各种形态的磷酸铁、铝类化合物,是酸性土壤磷酸盐的主要形态,常见的有粉红磷酸铁(Fe(OH)2·H2PO4 )和磷铝石(Al(OH)2·H2PO4 ),其溶解度极小,对作物的有效性很低。

在水田主要是蓝铁矿(Fe3(PO4)2·3H2O ),有效性有所提高。

3)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而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有效性
大大降低。

2 土壤中磷的转化
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实际上有效磷无效化与无效磷有效化的过程,二者总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1 磷的固定
大多数土壤都具有很强的固定磷的能力,其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 4 个机制: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固定和生物固定,主要是化学和吸附固定。

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固磷机制(图片:不同pH 时磷在土壤中被固定的情况)。

1)化学固定:是指由于化学反应,产生磷酸盐沉淀。

一般二价以上的金属离子与磷酸根形成的化合物,其溶解度都很低。

土壤中常见的磷酸盐沉淀有钙镁磷酸盐和铁铝磷酸盐,前者主要发生在石灰性、中性以及大量施用石灰的酸性土壤上,后者则是酸性土壤磷化学固定的原因(化学反应链接:石灰性土壤磷酸盐沉淀反应,酸性土壤磷酸盐沉淀反应)。

2)吸附固定:酸性土壤中大量的铁、铝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可以吸附磷酸根,并逐渐转化为各种难溶的磷酸盐。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铁、铝离子也可起类似的反应(化学反应链接:酸性土壤磷的吸附固定)。

在石灰性土壤存在大量碳酸钙,磷酸根可以吸附在碳酸钙的表面而被固定下来(化学反应链接:石灰性土壤磷的吸附固定)。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Ca2+ 也可以起类似的作用。

黏土矿物上有许多OH 基,磷酸根可以吸附在这些矿物上,从而被固定(化学反应链接:黏土矿物磷的吸附固定)。

3)闭蓄固定:当磷酸盐的表面形成不溶性的铁、铝质或钙质胶膜时,磷酸盐的有效性很低。

在强酸性旱地土壤,由铁、铝质胶膜所形成的闭蓄态磷占无机磷的比例较高,只有将旱地改为水田时,由于Fe3+ 被还原为Fe2+ ,胶膜被破坏,磷的有效性才提高。

4)生物固定:微生物在分解碳磷比(C/P )高于200 ~300 有机物质时,需要吸收利用土壤中的有效磷,从而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

但是微生物死亡后,所吸收的磷又将转化为土壤有效磷。

所以磷的生物固定不是严格的固定,反而可以减少或延缓磷的化学和吸附固定,从而提高磷的利用效率。

2.2 磷的释放
磷的释放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土壤pH 值的变化、氧化还原条件、有机物质的分解等因素有关。

一般说来,酸性土壤pH 值升高,碱性土壤pH 值降低,都可提高磷的有效性。

还原条件下Fe3+转化Fe2+,也使磷的有效性提高,尤其可以提高闭蓄态磷的有效性。

有机物质的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不仅降低土壤pH 值,促进磷酸盐的溶解;同时有机酸能够与铁、铝、钙等结合,一方面减少磷的固定,另一方面释放出被铁、铝、钙所固定的磷。

作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也起类似的作用。

微生物和作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也可降低土壤的pH 值,从而提高磷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