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第四章_魏晋南北朝(下)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史
带有封建割据的烙 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方的差
印
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
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
作等
本单元完
③造纸:造纸技术进步,纸张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 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 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北方并且时 间持续很长,使得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 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 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5)衰落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 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 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 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
2、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动荡,察举制难以实施;世 家大族崛起,把持朝政。
(2)内容:是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评定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即品评官, 负责评定人才,由世家大族担任。
(3)特点:重视门第,忽视才学。
(4)影响: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 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德才并重;但后期选拔标 准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官吏的选拔权被世家 大族所垄断。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 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 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课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变动丰富多样,极富创造力。
本课件将带领大家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与军事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局势不断变动,出现了多个王朝和割据政权。
在这个时期,政治更加分散,官僚体制崩溃,地方势力增强。
1. 分裂的朝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魏、晋、隋、北齐、北周等多个朝代。
这些朝代在政权交替、国家疆域变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地方割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势力得以扩大,官僚体制逐渐崩溃。
多个豪族、地方势力建立了割据政权,使得中国政治更加分散。
3.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指五胡族群对华夏汉族的侵袭和统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族群分别建立了鲜卑、氐、羯、羌、冉闵等政权,对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多样性1. 文学艺术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文学方面,以陶潜、陆机、干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艺术方面,中国石窟艺术逐渐兴盛起来。
2. 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许多士人投身于道教修行,并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对应的经典之中。
3. 佛教的传播佛教自东晋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扎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播开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4. 文化思潮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潮并存。
文化学术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这个时期的文化多样性。
三、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影响1. 对后世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兴盛,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为后世文人提供了范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融合外来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碰撞,不断吸收、融合并发展了新的文化。
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使得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中亚文化产生了相互影响。
魏晋南北时期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 大势。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 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 (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 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 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 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 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 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晋归义羌侯” 印
“晋鲜卑归义侯” 印
西晋
刘 渊 304
「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 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 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 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 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 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 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 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
西晋
西 晋 基 业 的 开 创 者 : 司 马 懿
208年,辟为丞相府文学掾,加入曹氏集团。 时年30岁。 220~226年,魏文帝时期,渐受重用。文帝伐 吴,以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与曹真等 受遗诏辅佐明帝。 227~239年,魏明帝时期,长期在外统兵,官 至太尉。抵御诸葛亮北伐,平辽东公孙 渊。与大将军曹爽(曹真子)同受遗诏 辅佐齐王曹芳,拜太傅。 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曹爽,独秉大权。
(二)曹魏的政治和经济 1.曹操坚持“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选 官原则,选取了许多政治、军事才能之人。 2.曹丕——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 能——家世) 3.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 4.曹操鉴于“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状况, 募民屯田以解决北方粮食的紧缺。 5.曹操颁行租调制,户调取代了人头税。
第四章__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 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
1 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 , 郡置小中正,
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 中央政府现职官员, 官。 2 品第人物。 品第人物。
3 按品授官。 按品授官。 4 清定品级。 清定品级。
第三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作业: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述评 作业: 要求: 要求: 1.2000字以上,打印稿。 2000字以上 打印稿。 字以上, 2 .基本内容要有颜之推生平简介、 《颜氏家 基本内容要有颜之推生平简介、 基本内容简述、对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评价。 训》基本内容简述、对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评价。 3。基本格式 。 4。完成时间:10月31号。 完成时间:10月31号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设置
1 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是我国古 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 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2 晋武帝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习书法 。 晋武帝立书博士设弟子员, 3 宋文帝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 宋文帝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 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教育 Nhomakorabea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太学与国子学并列
(一)完善太学管理制度 魏文帝:推行“五经课试法” 魏文帝:推行“五经课试法”。 (二)增设国子学 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 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 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A.意境说 B.文气说 C.兴趣说 D.神韵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意境说 B.文气说 C.教化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三、填空题:1、1927年,____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_____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性质。
2、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起的原因何在?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2、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墨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 B.朱自清 C.王国维 D.陈中凡二、多项选择题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 B.文质 C.明道 D.征圣 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第一章:汉代文学1.1 背景介绍介绍汉代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强调汉代文学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1.2 汉代诗歌解释汉乐府、古体诗、近体诗等诗歌形式。
分析汉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如《诗经》、《楚辞》等。
解读汉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 汉代散文介绍汉代散文的发展和特点。
分析汉代著名散文作品,如《史记》、《汉书》等。
强调汉代散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2.1 背景介绍介绍魏晋南北朝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强调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2 魏晋南北朝诗歌解释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魏晋南北朝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曹操、曹植、陶渊明等。
解读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3 魏晋南北朝散文介绍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魏晋南北朝著名散文作品,如《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等。
强调魏晋南北朝散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汉代辞赋3.1 辞赋概述介绍辞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强调辞赋在汉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3.2 汉代著名辞赋家及作品分析汉代著名辞赋家的作品,如司马相如、扬雄等。
解读汉代辞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3 辞赋的创作技巧与鉴赏介绍辞赋的创作技巧,如对仗、排比、夸张等。
教授如何欣赏和评价辞赋作品。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辞赋4.1 辞赋的发展与特点介绍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发展和特点。
强调魏晋南北朝辞赋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2 魏晋南北朝著名辞赋家及作品分析魏晋南北朝著名辞赋家的作品,如谢灵运、萧统等。
解读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3 辞赋的创作技巧与鉴赏复习辞赋的创作技巧,如对仗、排比、夸张等。
教授如何欣赏和评价魏晋南北朝辞赋作品。
第五章:汉代小说5.1 小说概述介绍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强调小说在汉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5.2 汉代著名小说家及作品分析汉代著名小说家的作品,如班固、张衡等。
06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第一节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自魏受汉禅,三国鼎立,晋室南迁,五代迭起,南北分立,以迄隋之统一中国,三百六十余年间,朝代迭兴,干戈不绝,民不聊生,土木之功,难与两汉比拟。
然值丧乱易朝之际,民生虽艰苦,而乱臣权贵,先而僭侈,继而篡夺,府第宫室,不时营建,穷极巧丽。
且以政潮汹涌,干戈无定,佛教因之兴盛,以应精神需求。
中国艺术与建筑遂又得宗教上之一大动力,佛教艺术乃其自然之产品,终唐宋之世,为中国艺术之主流,其遗迹如摩崖石窟造像刻画等,因材质坚久之故,得以大体保存至今,更为研究艺术史稀有实物资料之大部。
汉末曹操居邺,治府第,作三台,于“邺城西北隅,因城为基。
铜雀台高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周围弥覆其上;金凤台有屋百三十间;冰井台有屋百四十五间,有冰室三与凉殿。
三台崇举其高若山,与法殿皆阁道相通”[1]。
魏文帝受汉禅(公元220 年),营洛阳宫,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群臣。
明帝“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
又于芳林园中起陂池,..通引谷水,过九龙殿前,为玉井绮栏,蟾蜍含受,神龙吐出..”[2]。
又治许昌宫,起景福[3]承光殿。
土木之功为三国最。
孙权都建业,节俭不尚土木之功,至孙皓起昭明宫,始破坏诸营,大开园囿,起土山楼观,缀施珠玉,穷极伎巧[4]。
刘备在蜀,营建较少,然起传舍,筑亭障,自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殆尽力于军事国防之建筑也[5]。
晋初仍魏,宫殿少有损益。
武帝即位,即营太庙,“致荆山之木,采华山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
”其后,太庙地陷,“遂更营新庙,远致名材,杂以铜柱,陈勰为匠,作者六万人。
”[6]东晋元帝立宗庙社稷于建康。
“即位东府,殊为俭陋。
元明二帝,亦不改制。
”[7]成帝时,“苏硕攻台城,焚太极,东堂秘阁皆尽”,乃“以建平园为宫。
”翌年乃“造新宫,始缮苑城。
”孝武帝改作新宫,内外军六千人营筑。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 《中国美学史》 马工程
三玄
第一,以士人为主体的各类艺术,逐步从服务朝廷礼仪及道德教化中分化出来,成为士人 畅抒幽情、展示自由个性、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式。首先,艺术独立。文人绘画从服务朝廷、王 侯礼仪的宫室、陵墓壁画中独立出来,山水诗画兴起,获得了更强的审美独立性。文人书法成 为“散怀抱”“畅神情”的审美艺术。诗与乐越来越多地成为个人的表情艺术。文人参与的器 乐(以琴为代表)的发展更趋独立;诗歌也找到了在语言上的声音和谐规律(即四声等)。各 门艺术如书法与绘画、诗歌与音乐等又相互影响。其次,文化空间分化。士人在宫廷、都城之 外另外开辟出了新的审美文化空间:汉大赋主要围绕皇家园林、都城等展开,而此时期私家园 林大发展,其发展轨迹是一种渐近自然的过程:从城市园发展到山林园,山林园中从富贵园到 自然园,自然园中从大园到小园。与此相关,山水田园诗画进一步使自然也成为士人的审美文 化空间。随着宗教的发展,佛寺、道观等也成为士人的审美文化空间。再如包括修禊、清谈等 文人雅集、交游活动的聚集地,也成了独特的审美文化空间,突出的形象标志如聚集“竹林七 贤”的“竹林”,石崇等宴集的金谷园,王羲之等士人集会的“兰亭”,慧远等聚会的石门等。 审美文化空间的分化与多元化,尤其园林艺术的发展,使士人审美意识有了新的安顿处。最后, 艺术的“畅神”功能得到强化。各类艺术都强调畅神,这使士人文艺与民间文艺和工艺等拉开 距离。“畅神”昭示着魏晋南北朝士人基本的文化精神,而神畅、情畅、气畅则可以说是其基 本文化风貌。每个人的神、情、气不同,重畅神则重个性,畅神昭示着个性的自觉,而神气舒 畅的文艺作品蕴涵着浓烈的生命意识。
竹林七贤
第四,士人美学独立分化出来后,朝廷美学在与士人美学结合中,改变着自身原有风貌, 并随着士人美学的发展而发展。三国分立,文化中心在魏,以曹氏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为 基础,所谓“建安风骨”构成了当时的审美主流。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代表了士人的审美趣味。 时至南朝萧梁,宫廷和王府再次成为审美中心,萧统、萧纲、萧绎等以皇族之尊主导文艺,沈 约、谢朓、王融、周颙等以士人身份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极尽声色之美、视听之娱的审美潮 流。当然,朝廷文艺与士人文艺往往是很难分开的,比如以“宫体诗”为代表的一直延续到唐 朝的重艳情与声色之美的文艺,确实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宫廷趣味,但从后世对此的不断批 评来看,这种文艺与趣味,也确实不仅代表朝廷官方美学发展史中的主流,还与士人审美趣味 密切相关。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九品中正制
评价:
这种制度实际上是按出身门第品评等第,中正官 的品评直接决定士人官职的大小。 “九品中正制”基 本上为士族地主阶级所操纵,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受 到限制,结果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 面。
这种制度在加强中央选举大权和调动不同出身人们 的积极性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是对人才选 拔的一种新探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了解)
1、完善太学管理制度 “五经课考法”(学校——考试) 2、北朝的郡国学校 北魏颁布了第一个学制令,详细规定了大郡、次郡、中郡、小郡 的学校规模以及学官与生员的资格。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士制度,也称“九品官人法”。这种方法 是在地方的州和郡设置大小中正官,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或“著性世 族”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评定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授官的依据,然后按品 授官(前三品称为上品,四品以下为下品,下品不能升入上品)。
1、西晋的国子学 招收门阀世族子弟,限五品以上,教育等级性更明显。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四馆:宋文帝设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 总明观:470年,宋明帝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设儒、道、文、 史、阴阳五科,阴阳科未招生,实为四科。为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 一体的机构。是我国最早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学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教育奠定了制度 基础。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了解) 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自学)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自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014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精选与简答题
第一章夏商西周1、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2、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3、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把大规模的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属国。
这些封地叫诸候,诸候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
卿大夫再分作为“食地”,此为大分封。
利用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建立了天子、诸候、卿大夫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王权集中。
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
当然,也导致了长期的诸候争霸战争。
5、乡遂制度: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
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
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6,内外服制:是上网抄吸取夏朝及早商时期的历史教训,为强化王权,对王朝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的一种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用不同的通知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是诸侯国统治的区域。
7,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只是那些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父子之间官职世袭。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第二章春秋战国1、家臣制: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所采用的人事组织管理制度。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管理资料]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一、西域政治形势及鲜卑、柔然、高车、厌哒在西域的争夺汉末董卓之乱,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使飘摇欲坠的汉王朝土崩瓦解。
与军阀割据、王室贵族自相杀戮的同时,北方游牧人如洪水一般从蒙古高原横冲直下,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
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在全国范围内,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继之而起的是短命的西晋王朝。
西晋之后,在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政权,后有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的替换。
战争削弱了中原王朝政府对西域的统治,使得这一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辖力量较之两汉时期大为减弱。
西域的政治形势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北匈奴作为一股政治势力退出了西域历史舞台。
匈奴政权崩溃后,匈奴部众一部分南下进入中原,以后融入汉民族之中,一部分西迁中亚,留在蒙古高原的被后起的鲜卑部、拓跋部、高车部及突厥部兼并,匈奴之名不复存在。
西域出现了暂时的权利真空,于是,西域地区原有的数十个大小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形成了七国对峙的局面。
天山以北有乌孙国和车师国;天山以南有焉耆(起)、龟兹、鄯善、于阗和疏勒五国(比如,龟兹国的领土包括了今天的库车、拜城、阿克苏、温宿、新和、乌什、沙雅等地区)。
这种政治格局给来自草原和北中国的鲜卑、柔然、高车、呀哒等民族势力进入西域争霸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导致其在西域地区进行了长时期的活动和战争。
战争给西域的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给西域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域地区各部族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同化。
最后,突厥兴起于金山,再次统一了大漠南北和西域各地,结束了300多年的纷乱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1,鲜卑、柔然、高车和厌哒等政权在西域进行的一个多世纪的争战,引起了这一地区政局的大动荡,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但是,国内各民族的战争又促成了各民族间的特殊环境和形式下的交流和交往。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作家论。 ① 作家论。
此间作家论有三要点:a.有专论作家问题 此间作家论有三要点:a.有专论作家问题 的专论文章。如曹丕《典论论文》 的专论文章。如曹丕《典论论文》即专 论作家,刘勰《文心雕龙》 程器》 论作家,刘勰《文心雕龙》之《程器》 才略》 b.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 《才略》等;b.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 殊才能,并具体分析这些才能。 殊才能,并具体分析这些才能。如《颜 氏家训文章》中认为创作要有“才思” 氏家训文章》中认为创作要有“才思”、 天才” 文心雕龙》有神思、 “天才”,《文心雕龙》有神思、练字 等篇即言此;c.强调作家才性之差异 强调作家才性之差异。 等篇即言此;c.强调作家才性之差异。如 刘劭、葛洪、钟嵘、 刘劭、葛洪、钟嵘、刘勰等均论及此问 题。
第四章 魏 晋 南 北 朝 文 论
魏晋南北朝是古文论的一个高峰期, 魏晋南北朝是古文论的一个高峰期,出 个第一: 现4个第一: 第一部文论专篇; 第一部文论专篇;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 第一部诗话; 第一部诗话; 第一部系统的文论专著。 第一部系统的文论专著。
一、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
④ 玄学与三教合流。 玄学与三教合流。 玄学兴起于魏正始年间, 何晏、 王弼为大家 为大家, 玄学兴起于魏正始年间 , 以 何晏 、 王弼 为大家 , 主 要是阐释以道学为主的玄奥之理, 故谓之玄学, 要是阐释以道学为主的玄奥之理 , 故谓之玄学 , 实 为哲学。 玄学兴于正始, 衰于南朝, 其间历“ 为哲学 。 玄学兴于正始 , 衰于南朝 , 其间历 “ 道学 复兴” 儒道兼综” 三教合流” 三期, 复兴 ” 、 “ 儒道兼综 ” 、 “ 三教合流 ” 三期 , 最后 以三教合流形成古代三教归一的复合型文化。 以三教合流形成古代三教归一的复合型文化。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与汉代神仙方术思想融合,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与汉代神仙方术思想融合, 很快本土化了。至魏晋时, 很快本土化了。至魏晋时,玄学之老庄道学及玄学 化的儒学又与佛学沟通,道学之尚“ 化的儒学又与佛学沟通,道学之尚“无”崇“虚”, 正与佛学大乘空宗派之“般若空学”相融, 正与佛学大乘空宗派之“般若空学”相融,且与儒 学之人生修养说之精义向“ 学之人生修养说之精义向“善”沟通,“善哉!” 沟通, 善哉! 为三学在人性修养上的共同追求,三教走向融合。 为三学在人性修养上的共同追求,三教走向融合。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1.简述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过程。
答:我国秘书工作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那一时期也就成为我国国家秘书工作的孕育时期。
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
由于有关夏朝的记载甚少,至今尚难断定其秘书工作已经形成。
但是,秘书工作已在夏朝萌发。
商朝已有了不同名目、不同职掌、不同层次的史官,商朝末年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有了甲骨文书,文书档案工作起步。
因此,我国的秘书工作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孕育,经夏朝萌发,至迟在殷商已经形成。
2.简述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的产生及影响。
答:商朝末年,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
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也相应增加了,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事务,这样,就促使了专门秘书机构的产生。
据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商朝末年,朝廷中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其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事宜,其结构虽然简单,却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3.简述甲骨文书。
答: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甲骨文书是商王室用甲骨文写下的,记录以商王室的各种活动的文书,已初步具备文书的基本要素。
4.试分析“管理”与“文字”两大条件对秘书工作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答: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
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
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和秘书工作。
因此,文字和公务文书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一个社会条件。
2011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四章
2012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4章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三公官职务完全荣誉化的必然性: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三公级别和待遇基本不变,出任三公官也被朝野公认为就宰相职,但三公并无实权,地位进一步荣誉化,甚至对具体的行政事务也不再负实际责任,仅对军国大事享有咨询权。
从此之后,三公已不再是国家的行政长官,三公府也因此沦为三公个人的秘书机构。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的必要性:1、首先是州的数量大量增加;2、其次是郡的滥置;3、州郡的滥置导致了州郡所辖的范围急剧减小,使一些州郡徒有虚名,一州辖二郡,甚至委多郡都不辖县,同一个地方立两个郡名,州郡的滥置导致了机构的臃肿和重叠,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加剧了政局的动荡。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的内容:为了稳定政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在不改变原有旧行政体制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为以下的两个方面:1、是在州上设官。
从曹魏开始便在州之上设置都督诸州事,以协调各州行动,北魏还在州之上设置具有中央派出机构性质的“行台”,但北齐之后此制夭折。
2、强化县级的行政管理。
晋朝规定,县令有政绩的可将县级地位升级,又规定官员不曾为县官者不得出任台郎。
北魏也曾有类似规定。
这些规定的目的是在于强化县级的行政管理。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按他们的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
左郡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侧重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
左郡县长官由中央政府选派或由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
凡由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长官的左郡县基本上依据各少数民族传统进行治理。
艺术史4-2第四章 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二)
梁元帝萧绎 职贡图
《職貢圖》原圖共有三十五國使臣像,現在只留存十二國使 臣像。蕭繹將各國的服飾特色都表現出來,而且服飾顏色都 相當鮮豔,只可惜人物表情、動作的描繪欠缺生動,除了長 相之外,每個人幾乎如出一轍。此圖線條以高古游絲描為主, 間用蘭葉描,並分層次加以暈染,富有裝飾性。
陆探微
刘宋画家 擅人物画和佛教绘画 人物画特征:秀骨清像
第四章 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
(公元220-581年)
一、概述
政治局势:封建统一政权瓦解,军阀各据一方 (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八王之乱”、
晋室南迁、南北对峙) 思想文化:儒经、玄学、佛教 艺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艺术的交流融合; 南北风格的交流; 工艺艺术装饰纹样的变化。
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
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绢本,淡设色,现藏英国伦敦 不列颠博物馆,多数人认为是唐代摹本。内容 系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分12段, 每段题有箴文,现存9段。 内容:宣扬儒家道德规范 注重用线来造型,高古游丝描
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卷
陆机——平复帖
陆机(26 l~303),字士衡,是西晋时吴郡人。《平复 帖》共9行84字,纸色发暗,用的是秃笔,渴笔之处较多, 字体为章草,但没有强调隶书的燕尾波,字形偏长。是流 传至今的最早真迹。
三国、西晋书法家
素靖(239-303),字幼安, 甘肃敦煌人。素靖是大书 法家张芝的亲戚,曾历任 尚书郎、雁门和酒泉太守, 后拜左卫将军,于晋惠帝 六年在洛阳保卫战中战死。 素靖对章草、八分极为精 通
在书法上的主要贡献:对行书、草书、楷书的革新 代表作:兰亭序、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
玄学的兴起与当时“名士”的处境也分不开, 由于东汉后期的社会大动荡,打破了儒家礼法制度, 出现了典章残落,文教荡然,纲纪衰坠,萍浮离乱 状况,特别是魏晋间自正始以来二十多年,政局极 度紧张,名士们在失望之余滋长了清淡风气。魏晋 之际,曹氏、司马氏两个集团进行鲜血淋漓的残杀, 当权人士得失急骤 ,生死无常,在这种情况下, 悲观失望,消极颓废,成了他们的主导思想,放浪 形骸,纵情享乐成了他们的人生目的。 一本正经 的“礼法”再也不能维持了,虚无放荡的玄风弥漫 一时,形成了玄学压倒经学的时期。玄学家们标榜 心胸务为高远,心神超然无累,高唱重神理而轻形 骸。这种谈尚玄远,还可为他们的放纵行为作辩护, 同时玄学清淡,迂诞浮华,又可故示清高,用以震 懾世俗,使人产生如“野鹤之立鸡群”之感,以哗 众取宠。这样,魏晋玄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当 时玄学家的利己的伪善的处世哲学。
(五)魏晋玄学的特点:与汉代经 学比较 5、方法上由复杂到简单,具体到抽 象。 汉代经学:复杂、烦琐,其方 法总体上是就事论事。 玄学:力图找出万物统一的最 高原理,给所有事物以居高临下的 解决。
(五)魏晋玄学的特点:与汉代经 学比较 6、由师承家法上传下受的讲经形式 转向不任年辈,平等会友,诘理求 胜的辩论形式。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 学思想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 基本格局和玄学的兴起
一、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基本格局
从东汉末年到隋王朝的统一,中国大致 经历了390余年的社会大动荡。正是由于 社会局势的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 思想也十分复杂、十分活跃 。在这个时 期主要有六大思想系统,即:玄学、佛 学、道教、儒学、名学、无神论等六大 思潮。在这六大系统之中,又以玄学、 佛学、道教为主体,三者相互影响,形 成了此时的主要哲学流派。
中国古代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优秀范文总汇
中国古代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优秀范文总汇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的背景与分期1.1 魏晋南北朝的时期界定介绍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时间范围(220年-589年)强调其在中国历史中的承前启后地位1.2 政治与社会变迁分析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至晋朝统一的过程探讨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更替及其政治制度特点1.3 经济发展与regions 格局描述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差异探讨商业贸易和城市兴盛情况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2.1 儒、道、佛三教的互动与融合讨论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探究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与佛教的传入及其影响2.2 文化与学术的多元化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介绍学术领域的突破与创新,如数学、天文学等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著名人物3.1 政治军事领袖介绍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与影响探究他们的领导才能与政治智慧3.2 文化学术巨匠讲述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文化名人的生平和贡献强调他们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四章: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4.1 南北朝的民族关系探讨北方五胡民族的南下及其与汉民族的关系描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趋势4.2 南北朝时期的边疆政策分析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民族政策强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稳定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遗产5.1 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传承介绍重要历史遗址、墓葬壁画、石刻等文化遗产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5.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讨论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宗教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宗教信仰与思想变革6.1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探讨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入与发展分析佛教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6.2 道教的盛行与民间信仰描述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探讨道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及其对社会的作用6.3 儒学的演变与新思想的出现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演变介绍新思想如玄学、理学等的出现与发展第七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7.1 诗歌与散文的发展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与散文的特点与成就分析代表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等的作品与影响7.2 书法与绘画的艺术创新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与绘画的特点与创新介绍代表艺术家如王羲之、顾恺之等的作品与风格7.3 音乐与舞蹈的繁荣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与舞蹈的发展与繁荣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8.1 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探讨不同阶层的生活差异与社会风貌8.2 教育与科举制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发展介绍士人阶层的培养与选拔8.3 女性地位与家庭生活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地位的变化与家庭生活的特点分析女性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第九章: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与医学成就9.1 科学技术的发展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强调数学、天文、地理等领域的突破与贡献9.2 医学成就与药物研究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的发展与药物研究的成就介绍著名医学家如葛洪、陶弘景等的工作与影响第十章: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与传承10.1 历史影响的分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作用强调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0.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调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第十一章:魏晋南北朝的边疆与民族关系11.1 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开发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政策与开发措施探讨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11.2 北方民族的大迁徙与南下描述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与南下的原因分析北方民族南下对南北朝时期的影响11.3 南北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探讨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分析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与民族融合的进程第十二章:魏晋南北朝的宗教文化与信仰12.1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探讨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发展分析佛教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与贡献12.2 道教的普及与民间信仰描述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普及与民间信仰的融合探讨道教文化对社会生活与人们信仰的影响12.3 儒家思想的演变与影响分析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与发展介绍儒家文化在教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第十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教育与学术研究13.1 教育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分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形式与内容13.2 学术研究的繁荣与成就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研究领域的繁荣与成就强调学术研究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13.3 著名学者与学术流派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及其学术成就分析不同学术流派的特点与影响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变革与历史趋势14.1 社会结构的变迁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特点探讨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4.2 阶级矛盾与农民起义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的激化与农民起义的发生分析农民起义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与作用14.3 历史趋势的演变与发展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趋势的演变与发展强调南北朝时期的结束与隋唐时期的到来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的遗产与现实意义15.1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调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5.2 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借鉴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探讨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与启示15.3 魏晋南北朝研究的前景与意义讲述魏晋南北朝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强调魏晋南北朝研究对历史学与文化的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
《文赋》
最早研究公文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 成四大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并初分析了它们各 自的特点及语言风格,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 尚实,诗赋欲丽。”前三种就是应用公文,他的意思是: 奏议要写得明白、典雅;书论要求讲理,铭诔要写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了二十多种公文文体的起源 与演变,运用范围、拟制要领、语言色彩和作用等。他的 论述深刻、精辟而又形象。如论及诏策的文风色彩时,他 说:“故授官选贤,则义柄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 风雨之潤;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 有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 辞有秋霜之烈。”
三、文书档案工作
文书工作有了重大的发展。 公文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 有了专门拟制文书的人才; 产生了一系列文书制作制度; 有了对文书的专门理论著作。
(一)文书工作大发展的原因
主观上,时政多变,统治者对文书工作都予
以高度重视。
刘勰:公文“虽世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
客观上,纸张、笔、墨的改进;汉字形式的演变。
☆思考
1.结合史籍,思考诸葛亮用秘书的原则和方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门掌机要”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笔分途”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影响? 4.曹操公文中“令”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文书制作制度
公文用纸制度——桓玄诏令公文一律律以纸代替简牍后,规定重要 的公文以加染的黄纸书写,以防虫蛀,一般公文以白纸书写。这使 人们从纸的色泽上就能分辨出公文的类别,客观上初步形成了公文 用纸制度。 卷轴制度——将写在若干张纸上的一篇公文粘连起来,成为一幅, 在一端粘附上一根细木棍,作为轴,可以将公文自左至右卷拢在轴 上,成为一束,因为古人写字是自右至左直行书写,这样卷起,能 使右面文首的内容在最外面,便于展开顺序阅读,这种方法称为卷 轴制度,它在缣帛文书中已见使用,公文普遍用纸后,这一制度遂 普遍推广。它开则便于阅读、批答,合则便于携带、收藏,是公文 形式的一大进步。 用印制度——简牍文书的盖印方法为封泥,以纸制作公文后,改用 朱印,即朱色水印,朱印简便易行,印迹清晰易辨,不易消褪,且 能使印章经久耐用,既提高了公文制作速度,又使公文卷面美观, 是公文用印制度上的一大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 是九品中正制。
“寒门掌机要”后果:
在这一时期,在公府和地方政府中,主官位
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位卑而权力膨胀,形成了
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
品 评 的 三 个 内 容
1地方政府中,主官位 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信卑而权力膨胀,形 成了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
专 察 是 非
私 以 动 众
伺 候 得 失 阴 结 敌 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2.诸葛亮对秘书的“参署”制度
诸葛亮对秘书,专门建立了
“参署”制度,实行“纳言之政”。
参署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三条:
“违覆”、“直言”、 “进人”
“违覆”:发现公文中主官的批示有与国家政策违背之
处,秘书人员应提出自己的看法,陈述理由,送回主官
第三,篇幅简短。
第四,表述明确,指示具体。
第五,文辞朴实。
从曹操开始,文章开始有了“文”“笔”之分。 “文”即文章、诗赋,必须有情辞声韵; “笔”即公文,不需要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 中要直叙,着眼于述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 书、檄都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类似于近代
的文牍。
“文”、“笔”之分,说明公文写作已经成为
南北朝时一些昏庸的国君往往荒于朝政,造成文书工作 陷入混乱不堪的状况。如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厌烦 政务,终日游戏,常数月不批阅奏章,积压的奏章被内 侍随手取去,包裏鱼肉,以致政令不通,遂产生了一种 变通的文书批阅制度,称贴敕: 贴敕——即由主持朝政的大臣在奏章后签章意见,作为 敕命,批发判行。 一文一事制度——即一件公文只直叙一件事,不同的事 由不混于一文。秦汉公文,往往一文数事,曹操写的公 文,多为一文一事,东晋桓温下令公文用纸制作后,逐 渐成为定制。此制有效地防止了行文关系错乱,提高了 公文的准确性、时效性,加速了公文的运转。它作为公 文的主要制作原则之一,一直沿用至今。
(四)公文文体(自学P130)
(五)档案工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大量档案被毁。例如:公元 190年董卓逼皇室和百姓迁往长安,焚烧都城洛阳,两汉 积累起来的大量档案被付之一炬。西晋的八王之乱、永嘉 之乱、晋室南渡以及此后南方东晋、宋、齐、梁、陈的更 迭,每一次改朝换代都给京城造成破坏。同时,各王朝内 部的相互残杀,又使都城遭受抢掠焚烧,收藏的档案又大 批被毁弃、流散。 但是,各王朝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鉴于档案对建立、稳 固政权的重要作用,都注意对档案的保护和收集。 此外,一些官员和士人曾担任过秘书官职,接触过大量文 书档案,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收集并抄录档案,藏于家中, 世代相继,编辑成集,客观上为档案的保存、流传作出了 贡献。 此时期的各政权都建立有档案库。
积极培养秘书,而且,当发现秘书具备了独当一面或
有独特才干时,就大胆提拔,破格使用。 诸葛亮对秘书的大胆提拔,一方面使有才干的秘 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益于国家;另一方面,使更 多的秘书忠于职务、努力工作,刻苦锻炼自己的才干, 以具备条件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蒋琬
何祗
(三)寒门掌机要
“寒门掌机要”原因:
(1)简洁明了、经济实效
《合肥密教》: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
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论张辽功》: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 荡寇功也。
(2)不拘章法、自由随意
《置屯田令》:夫定国之,在于强兵足食。 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
先代之良式也。
如《在阳平将还师令》:鸡肋。
(3)质朴为本、文采并重 《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心之君,曷尝不得贤 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 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 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进也。“孟公焯为 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 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 无被褐怀玉而钓于谓滨者乎? 又得无有盗嫂受 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魏志·武帝记》)
一门专门的技能,有它独特的要求、规格。这无疑
大大有助于提高公文的质量,是文书工作史上的一 大跃进。
☆曹操的公文
鲁迅:曹操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当时社会两大特征: 尚刑名 尚通脱
曹操的公文特点:以叙事为宗旨,带有鲜明 的权威性、指令性,且篇幅短小、表述明确、 指令具体、文辞朴实。
曹操公文
咨 之 以 计 谋 而 观 其 识
告 之 以 难 而 观 其 勇
醉 之 以 酒 而 观 其 性
临 之 以 利 而 观 其 廉
期 之 以 事 而 观 其 信
符合以上条件考察的人才,是可以用的。
五种不可以用的人,也称“五害”:
结 党 相 连
毁 谮 贤 良
侈 其 衣 服
异 其 冠 带
虚 夸 妖 术
诡 言 神 道
荀彧,世代都是“白衣”,曹操却将他
从一个小小的县令提拔为尚书令。
曹操爱才敬才,不计私怨,不拘小
节,唯才是举,广纳天下之士。
杨修——袁绍外甥
曹操爱才敬才,不计私怨,
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广纳
天下之士。
陈琳——袁绍的记室令史。
曹操爱才敬才,不计私怨, 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广纳 天下之士。
处,建议重新审改。
“直言”:即要求秘书人员对主官直谏不讳,凡发现主 官在处理公务以及其他行为言论中有不当之处,都及时 指出,以避免过失。
“进人”:要求秘书人员,如主簿、书佐、掾属主动向 主官推荐人才。
3.诸葛亮对秘书的提拔 秘书岗位是个培养、造就、储存、输送人才的场 所,诸葛亮深明此道,不但发挥秘书的主观能动性,
2、出现了专写公文的“手笔”
“沈诗任笔”——沈约
任昉 。
著名的“手笔”大家称“大手笔”。
沈约
任昉
3、对公文开始了理论研究
蔡邕的《独断》 曹丕的《典论· 论文》 虞挚的《文章流别论》 应玚的《文论》 陆机的《文赋》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任昉的《文章缘起》
《典论· 论文》
骑缝、押缝制度——骑缝即在两张粘连的公文纸的连 接处加盖印章;押缝即在张粘连的公文纸的连接处或 公文末尾署名,又称押字或押尾这一制度根据纸质公 文的特点,起到了防止公文仿造、保证其真实性的作 用。 连署制度——也称联署制度,即几名官员在同一公文 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公文内容共同负责。 勾检制度——魏晋起尚书台(省)中设臵了比部,臵 比部郎中主官,专“掌诏书令勾检等事”,即稽核皇 帝和中央政府颁发的下行文。说明对公文的复核已有 专门部门负责。
第四章(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和主官的关系
主官和秘书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赖。
这时期英明的领导:曹操
这时期失败的领导:刘表
诸葛亮
袁绍
这时期代表性秘书人员:
杨修 陈琳 刘祯 崔琰
蒋琬
杨洪
何祇
王粲
(一)曹操招纳、信用秘书
曹操执政期间,曾三次颁布《求贤令》。 曹操不拘一格求人才。如他的重要谋士
此时期流行最多的档案是谱牒文书。由于实行九品中 正制,将人划为九品,据此授官,故这类档案最受统 治阶重视。它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各大家族编修的族谱、家谱,详录一族、一家 的世系。这种谱牒有多份副本,各州负责划分士族品 级的中正官处都备有多份。 另一类是记载士族个人情况的谱牒。每当吏部要选拔 官员,都须先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