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精品-doc】
专题七先锋小说 P128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先锋小说的发生、发展和变化;2、重点了解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和特点;3、掌握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残雪《山上的小屋》的创作特点;4、重点掌握余华的文学成就和《十八岁出远门》《一九八六年》《活着》的创作特点以及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
教学方法:点拨法、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先锋小说 P128(一)“先锋”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二)“先锋”的性质和特点 P1321、主要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为主要借鉴对象,新小说、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对先锋作家的创作实践有着明显的影响;2、“形式”元素的独立性。
即作家在文本实践中通过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等形式因素的变换使用,构建了先锋小说有悖于大众日常经验的艺术世界。
(三)先锋小说的发展历程 P129起点:1979-1980年间,意识流小说。
代表作家:王蒙、宗璞、张洁、茹志娟等,其叙述对象导向人的内心世界。
酝酿期:1981-1984年,宗璞《我是谁》中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所表达的存在之思,王蒙《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等的潜意识领域写作,汪曾祺《受戒》的非情节化写作等共同其实了先锋小说的写作。
初创期:1985-1986年,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洪峰《奔丧》等。
鼎盛期:1987-1988年,余华《现实一种》、格非《褐色鸟群》、孙甘露《访问梦境》、苏童《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叶兆言等,蔚为壮观。
衰落期:1989-1990年,先锋作家的创作逐步进入了一个沉寂于调整期,艺术手法和形式的创新逐渐让位于故事本身。
90年代以后,先锋作家涉足长篇小说的创作,如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等,生活容量和思想容量的扩大,标志着先锋小说向现实主义文学的某种回归,形成“胜利大逃亡”的结局。
先锋主义名词解释
先锋主义名词解释
(原创版)
目录
1.先锋主义的定义和起源
2.先锋主义的特点
3.先锋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4.先锋主义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先锋主义,又译前卫主义,是指在艺术、文化、政治等领域中,勇于创新、突破传统,走在时代前沿的一种思潮。
它起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欧洲,那时正值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浪潮汹涌,传统的艺术和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先锋主义应运而生,旨在挑战和颠覆既定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规范。
先锋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传统,先锋主义者往往以挑战和颠覆传统为己任,试图打破传统的艺术和文化规范;二是实验性,先锋主义者热衷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以求创新;三是前卫性,先锋主义者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敏锐地捕捉社会变迁,及时反映在艺术创作中。
在先锋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比如,在文学领域,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是一部典型的先锋主义小说,它以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时间观念,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
在艺术领域,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和杜尚的现成品艺术都是先锋主义的代表作品,它们打破了绘画的传统规则,为现代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
先锋主义的影响和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自我的全新视角,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和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不断创新
和发展的。
同时,先锋主义的实践也为后来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灵感。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浅谈XXX先锋小说《活着》
浅谈XXX先锋小说《活着》作家的创作状态往往像一艘在大海中颠簸的航船,不断地在浪尖和谷底中前行。
XXX也不例外。
在1995年前后,他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时期。
1997年,XXX做出了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来说是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
然而,实际上这一决定在1995年就已经注定了。
当时,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XXX和XXX也做出了类似的决定。
XXX宣布放弃先锋小说,成为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当时他刚刚完成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这部作品与XXX早期的作品有相当明显的变化。
然而,XXX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是轰动一时的《活着》。
因此,《活着》可以看作是XXX创作的一个过渡。
它证明了一个真理:写作需要天赋。
XXX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然而,另一个真理是写作不能完全依靠天赋。
XXX的先锋性写作在1995年左右彻底陷入低潮。
从这个角度看,《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不过,作者自己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
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
XXX可能像孩子信手涂鸦一样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对照XXX的自身经历,具有惊人的真实性。
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XXX写作的最初动因。
在XXX创作《活着》之前,他可能并不算是在创作。
写作只是他的一种惯,而当他的创作陷入低谷时,他写作的意义仅仅在于惯而已。
《活着》是一篇随意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来说,它就像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然的发现,或者说是一种运气。
活着》是一篇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读者会感到一种隐隐的不适,但这并不是因为小说中的故事残酷,例如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等,这些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与此同时,XXX并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他从不渲染过度表达。
他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
先锋小说的名词解释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突破传统文学形式与结构,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人类生活的局限与问题。
它不仅是文学形式的变革,也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创新。
本文将对先锋小说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先锋小说的起源先锋小说起源于欧洲,特别是20世纪初期的法国。
在当时,社会风气剧变,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人们思想和审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锋小说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挑战,它试图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形式,表达出新的现实与人类情感。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1. 自由创新先锋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创新性的写作手法。
它不受传统叙述结构的束缚,可以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将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进行颠覆与重构。
先锋小说的创作人不再拘泥于现实世界的规则,而是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探索人性与真实先锋小说对人性和真实的探索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深层次的真实,先锋小说试图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
它将现实中的细节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和创造,使人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3. 语言的突破先锋小说在语言使用上也存在显著的突破。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大胆使用各种形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象征、意象、诗意的描写还是对话的碎片化,先锋小说都可以灵活运用。
这种语言上的突破让作品更具有张力和个性化,也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4. 反传统、反形式先锋小说在表达上对传统和形式进行了反叛。
它拒绝传统故事的线性叙述,摒弃了传统的故事结构和角色塑造。
先锋小说试图打破传统小说固有的形式束缚,探索一种更自由、更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反传统和反形式的精神,使得先锋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三、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1. 弗朗茨·卡夫卡卡夫卡是先锋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变身》等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余华1.言说绝望的最高成就,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2.马原的第一步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3.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与他前期的中短篇相比,最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故事讲述、人物塑造、语言风格4.余华从先锋向世俗变化开始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地主之死》5.先锋小说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以及洪峰、北村、吕新等人的作品性质和特点:反叛性、先导性、流动性、悲剧性王安忆“性题材” 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阐发王安忆的小说理论和小说观念的作品《故事和讲故事》“女性写作”的概念是发过女性注意评论家埃莱娜.西苏1975年在《美杜莎的笑声》中提出来的强调是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小鲍庄》借中国淮北一个僻远、贫困,级近乎静止状态的小村庄,来审视传统文化的自救力问题,被认为是王安忆80年代中期风格转变的标志性作品莫言莫言小说的民间性特征莫言最擅长以民间的身份描写”高密东北乡“命名的中国北方农村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这是一种苦难丛生的生存状态,又是一种充满顽强和野性生命力的生存状态。
民间文化心态是莫言创作的生命之源,也是莫言小说的生命力之源。
●出身于农民的莫言,是在民间乡土文化的下成长起来的,他的潜意识中活跃着无数的民间“故事”。
农村生活经历一级民间文化的滋养培养了他与众不同的想象力。
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以及下层人民的情绪在他的小说世界中生机勃勃。
●新世纪以来,莫言的《檀香刑》《生死疲劳》等一系列长篇小说更是在形式和精神上像民间回归,呈现出别样的光彩。
莫言在《檀香刑》中的艺术时间接续了中国民间俗艺中最本真的叙事精神和以俗为美的民间美学理想,以“土腔土调”有力地抵抗了文学上的中产情调,将一出土得掉渣的猫腔大戏唱的铿锵有力、九曲回肠、荡人魂魄。
●民间写作的立场,在《生死疲劳》中表现的十分突出,真正的民间写作,就是莫言所提出“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就是用老百姓的视角、语言、思维方式去掂量历史,汲取民族文化、民间精神资源,去恢复历史的真实、还原具体的生存场景和民间社会的本来面目,去表现现存的民间生活史和生命史。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
先锋文学名词解释1. 引言先锋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以其前卫、创新的特点而闻名。
本文将对先锋文学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流派的重要概念。
2. 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是先锋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特征。
与传统线性叙事方式不同,非线性叙事打破了故事情节的时间顺序,通过跳跃式的叙事结构将故事中的事件排列组合,以探索时间和记忆的多重维度。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思维的跳跃,给作品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3. 意识流意识流是先锋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以流动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将人物内心的思绪、感觉、回忆等直接呈现给读者,模拟了思维的连贯性和复杂性。
通过意识流的运用,作家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的情感、欲望和矛盾,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4. 割裂感割裂感是先锋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情绪状态。
它指的是一种对现实的不确定和困惑的感觉,使人产生迷茫和无助的情绪。
这种割裂感往往是由于先锋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元素、离散的叙事结构或混乱的语言风格所引起的。
通过割裂感的营造,先锋文学能够探索人类存在的困境和焦虑,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不稳定性和混乱性。
5.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先锋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它指的是对自我存在的反思和探索,以及对自我身份、自我意义的不断叩问。
先锋文学作品常常以个体的视角和体验为切入点,通过对内在世界的描绘来探索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现的过程。
这种自我意识的表达通常是非传统的,常常引发读者对自身认知的思考和质疑。
6. 约束与自由约束与自由是先锋文学创作中的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先锋文学作品往往试图突破传统文学规范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追求创作上的自由和多样性。
然而,正是通过对传统约束的批判和超越,先锋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和前卫性。
7. 破碎性破碎性是先锋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以碎片化、断裂化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为特征,使作品具有碎片化的视觉和语感效果。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先锋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传统小说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先锋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由开放的创作思路、强烈的现实关注、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
先锋小说的创作思路是自由开放的。
传统小说往往受到各种规范和传统观念的限制,而先锋小说则不受束缚,提倡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在先锋小说中,作家们可以以任何方式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无论是通过写实手法,或是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都是被接受和鼓励的。
先锋小说关注现实,强调对现实的直观感受和表达。
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问题、历史事件、人性特点等方面的揭示。
许多先锋小说作品通过对现实的深入观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表达对社会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先锋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对语言和叙事结构的独特处理来实现的。
先锋小说注重对语言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变换,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大量的内心独白、碎片化的叙述以及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等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先锋小说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突破和革新。
传统小说往往有严格的章回体结构和线性故事叙述,而先锋小说则往往没有明确的线性结构,篇幅短小,甚至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先锋小说以其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实验性。
先锋小说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重要的作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1.韩寒:《三重门》、《飞魚再度飛翔》等。
韩寒的作品以青春、叛逆、社会问题为主题,语言简练、幽默风趣,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2.魏杰:《双雄》、《檀香刑》等。
魏杰的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注,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生活的热爱。
3.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
余华的作品以对中国社会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思考为主题,以深邃的情感和鲜明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学习和模仿了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内在思想却来自 于存在主义。小说写一群音乐学院学生的生活作品表现了在强大的音乐传统 (功能圈)面前,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小说
第七章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是对八十年代以
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中国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进与认识
五四时代将其和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的阶段, 把它作为反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二、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
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 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等为代表的新潮小说。
这批作家人称“中国现代派”。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反传统的精 神,开始冲击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一般地批判社会政治。
这个时代的先锋文学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关注胜过了对文本的模仿。 这批作家将中国文学引入了新的创作领域,使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创作 境界。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2、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3、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4、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
文学考研先锋文学(小说)考点总结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影响的一种小说文学创作思潮。
先锋小说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如何写,与传统小说关注叙事的真实性不同,先锋小说关注的是叙述行为本身。
他们强调讲述或虚构的功能,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行为。
先锋小说试图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权力话语控制的叙述途径,使小说真正成为一种主体叙事,将文学拉向了自由主体意识,进而指向了包括梦幻、死亡、暴力、性等内容的个人潜意识。
代表作家作品有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当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洪峰的《极低之侧》;格非《迷舟》《褐色鸟群》;苏童《平静如水》《我的帝王生涯》;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等。
(1)先锋小说的特征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谑、反讽等写作策略。
(2)先锋小说的意义先锋小说在思想文化、文学观念和手法上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资源植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土壤。
给本土的文学带来新鲜血液丰富了文学的色彩,激发了文学的创造活力,在激进的反抗姿态里透露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先锋小说所引起的文学叙述革命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反叛,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背景。
在这种意义上,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不仅表现为形式本身而是时代精神的某种象征。
这些小说实验在观念和方法上对后来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3)先锋小说的局限性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
分析新时期“先锋小说”之得与失新时期的“先锋小说”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派别。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这一文学流派在中国的文坛上崭露头角,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思潮的多样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与此同时,“先锋小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在对“先锋小说”的得与失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
首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先锋小说”在风格上追求独创性和个性化,此时代的作家试图突破传统文学的种种限制,追求超越,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新的文学思潮。
这种追求独创性和个性化的努力带来了鲜明的作家个体和立意性,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许多“先锋小说”大胆创新,发现了一些传统小说形式和技巧的缺陷,试图以更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社会,使文学呈现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样的面貌。
其次,从文化思潮的角度来看,“先锋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变革中的一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文学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种有力的批判和表达。
在“先锋小说”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社会问题、人类处境以及人的内心矛盾和困惑的描绘,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化的手法,使得读者对于人性和现实有了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文化思潮的变革为中国文学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然而,与此同时,“先锋小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
首先,由于“先锋小说”的艺术创新和追求独立性,其作品往往很难被大众接受。
这导致了“先锋小说”在当时的推广和传播方面遇到了挑战。
其次,“先锋小说”的艺术表达往往过于个人化和抽象化,缺乏普遍性和可读性。
尽管这些作品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由于缺乏普通读者的参与和理解,使得“先锋小说”难以在文化传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后,一些“先锋小说”作家由于追求创新和挑战,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以至于其作品过于抽象和超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读者的共鸣和对话。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等。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可能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马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实验创作的主要作家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以小说创作技巧为实验对象的作家群,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可以这样说,马原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充斥着对那些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刻意陌生化的技巧,这些陌生化的技巧构成了马原小说创作的形式艺术。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他的小说大胆突破原有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成规,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将传统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与意义本质挪移到小说叙事层面本身,斩断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开掘语言内部的指涉功能,以其新锐的叙事艺术标帜着小说写作的先锋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现代文学】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先锋小说是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暧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在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
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现。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2、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
先锋小说特点及作家作品先锋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中国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集中于1920年代至1930年代。
它与以余华、莫言等为代表的“寓言小说”以及以余华为代表的“大众文学”相对应。
先锋小说的特点是新颖奇特,鲜明独特,注重实验性写作和形式创新,突破传统文学的观念和表达方式。
在先锋小说中,作家们讲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包括政治、阶级、性别、道德等。
他们通过实验性的写作风格,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运用,以及各种意识流的运用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反叛精神。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先锋小说作家有胡风、冰心、郑振铎、萧军等。
胡风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以冷峻的现实主义视角描绘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创作了代表作《干校六记》等。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女性和性别问题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她创作了代表作《雨巷》等。
郑振铎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精神和反叛意味。
他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味和意识流手法,独特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不满。
他的作品有《民间文艺》等。
萧军是中国实验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突出了先锋小说的特点。
他的作品以断裂的叙事和碎片化的语言呈现,通过对凡人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质疑和反思。
他创作了代表作《被默默召唤的群众》等。
以上只是先锋小说的一部分作家和作品,他们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形式创新,带来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他们的作品既有先锋性的实验性创新,又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这些作家们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给后来的作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论余华的先锋小说
论余华的先锋小说论余华的先锋小说口冯立新(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42)王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武汉430077)摘要:先锋小说在已经彻底赢得了读者之后何以走向历史民间叙事,并以一种反叛先前创作路径的方式告别了先锋?这一文学事相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问题.先锋小说是否真如论者所云已经丧失了其文学上的先锋性?先锋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内在逻辑如何?本文以余华小说为个案,希望能够揭示这一文学变迁的部分真相,并对前此有关的研究作一小结.时间所造成的距离已使得这项课题研究成为了可能,而怎样才能重获先锋更使得这一课题研究成为了必需.关键词:先锋小说;文化选择;余华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5)06—0130—04与先锋小说在1987年的突然崛起一样,先锋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性质的突然丧失总是令文学研究者莫名其妙.先锋小说在已经彻底赢得了读者之后何以走向历史民间叙事,并以一种反叛先前创作路径的方式告别了先锋?先锋小说是否真如论者所云已经丧失了其文学上的先锋性?先锋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内在逻辑如何?本文以余华小说为个案,以期揭示这一文学变迁的部分真相,并对前此有关的研究作一小结.余华和叶兆言,苏童,格非等一起被认为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文论界的这种划分方法尽管存在着诸多失误,但毕竟是目前已被普遍接受的较好的表述概念了.既然同属一个流派,其共同之处便是显而易见的,而其个性的差异虽然被遮蔽却"dz是存在着的,并在关键之处影响了先锋诸家的不同走向.先锋派诸家的理论背景与知识资源不尽相同.在文论界,余华是被普遍认为受法国"新小说"影响极大的作家,这一点与余华的"夫子自道"是相吻合的.在《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一文中,余华追忆了这两位作家对他创作的深刻影响:"川端康成和卡夫卡,来自东西方的两位作家,在82年和86年分别让我兴奋不已,虽然不久以后我发现他们的缺陷和他们的光辉一样明显.然而当我此刻再度回想他们时,犹如在阴天里回想阳光灿烂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对川端的迷恋来自我写作之初对作家目光的发现.无数事实拥出经验,在作家目光之前摇晃,这意味着某种形式即将诞生.川端的目光显然是宽阔和悠长的.他在看到一位瘸腿的少女时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她与一个因为当兵去中国的青年男子订婚,这是战争给予她的短暂恩赐.未婚夫的战死,使婚约解除,她离开婆家独自行走,后来伫立在一幢新屋即将建立处,新屋暗示着一对新婚夫妇即将搬人居住.两个以上的,它们之间可能是截然无关的事实可以同时进入川端的目光,即婚约的解除与新屋的建成."而卡夫卡对余华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乡村医生》,他说:'《乡村医生》让我感到作家在面对形式时可以是自由自在的,形式似乎是无政府主义的,作家没有必要依赖一种直接的,既定的观念去理解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完全可以依据自己心情是否愉快来决定形式是否愉悦."正是在上述两位作家的巨大影响之下,余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于自己创作实际的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撑点,这就是他在《虚伪的作品》中所表述的:"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②而对"真实"这一文学哲学美学术语,余华又有他独特的理解,在同篇中,他强调了我们所谓的真实的不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只有精神上的真实而无客观的绝对的真实,这一认识显然与罗伯一格里耶的"文学的发展实际上是真实性的概念的发展"的有关论述取同一路向.≥JianghanTribune2005.6毫无疑问,川I端康成与卡夫卡分别在各自的准疯子的脑袋扣动了扳机,其后的马哲却不得不方面影响了余华的小说创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在精神病医生的频繁测试中心烦意乱,最后被送推论,没有上述两位巨子对余华的理论支撑,余进了精神病医院.毫无疑问,这篇小说的可读性华的先锋性将很难生成.从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极强,悬念设置,分析推理,描写叙事都十分到我们不难见出他们的影子.这里,有一点是以往位,可以见出余华的写作功底.余华的先锋性就论者所忽略了的,即上述两位东西方文豪都对中是在类似通俗题材的写作上也要表现出来.他引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川I端康成作为中国近邦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问,事情怎么会日本的作家,同属东亚文化圈,他之钟情于中国变成这样,而他的先锋性便在这个疑问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本是极好理解的.远邦的卡夫卡x,l-中国得以完成.对常规理性的怀疑,对正常逻辑的设道家文化的一往情深却是文论者所始料不及的.疑,为事实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为既定的答据古斯塔夫?贾努克在他的《与卡夫卡谈话》中案寻求其它的解答方式,揭开事实的所谓真相窥说,卡夫卡差不多拥有所有老子着作的德语译其内里,似乎是余华小说的特色,当然他小说的本.卡夫卡还说自己"长期以来相当深入地"研先锋性亦由此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对常读过这些着作,虽然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我规理性的置疑之中,余华并没有走向反理性;相只发现自己的理智范畴肤浅得可怜,根本不能确反,他的所有小说都具备十分强烈的可发生性定或适应老子的理智范畴……"法自然,不质,令人信服.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余华小说违天道是老,庄道学的精华所在,古往今来对于的先锋性质才最终得以成立.在《现实一种》,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过巨大作用.道学与儒学完《古典爱情》,《鲜血梅花》,《偶然事件》,《夏全不同,儒学桎梏了人的心灵自由,而道学则引季台风》,《十八岁出门远行》等许多篇什中都导着人们向着自由的天地走去.形式创新,题材体现出了这种对常规理性的大胆置疑.这种相x,l-创新其实在内在精神上都与道学精神相暗合.指于传统叙事的反常规叙事,这种对客观事实的出川I端康成和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并非"非客观"化叙事,这种对众人认定的真实揭开是出于"中国为大"或者"古已有之"的文化偏其非真实的一面,等等,都成为了余华先锋小说狭心理,我们想指出的是其后文论界曾对余华等的叙述资源.先锋派的取材突然转向历史民间并复采用他们先对暴力的冷静展演.传统中国文学是以温和前摈弃过的"历史叙事"感到大惑不解,其实是平静的叙事着称的,具备或者说是力求做到宣教有它的深刻文化根由的.的载体,因~x,l-于暴力是尽可能回避的;同时长按照福柯"知识/权力"话语学说中的"区期以来的过分"文化化"的中国文学似乎对暴力分与排斥"原则㈤,文学创作题材的选择直接受已经失去了可接受力.我们可以说,当余华将暴到权力体系的制约.在80年代的开放文化环境力展演出来时,那种血腥的场面给我们的首先是中,先锋性题材的开拓成为了可能.我认为先锋陌生的震撼与震撼后的目瞪口呆.《现实一种》小说的先锋性首先表现在其题材的崭新开拓以及里山岗为报杀子之仇,将山峰绑在一棵树上,让对先前小说创作题材与关注焦点的置之不理.现一条小狗去舔他的涂上了浓骨头汤的脚心,最后代派诗歌大师庞德曾告诫年轻的学诗者:"去寻山峰就在大笑中死去.作家用似乎轻松并略带戏找一种尚未有人写过的文化吧",诗的灵感就会谑的语言展演了这一场悲剧:"现在山峰已经没降临.余华小说的确显露出了寻求新的文化范式有力气摆动双腿和摇晃脑袋了,他所有的力气都的努力趋向,约而言之,其小说的题材先锋性主用在了脖子上,他脖子拉直了哈哈乱笑.狗舔脚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底的奇痒使他笑得连呼吸的空隙都快没有了".x,l常规理性的置疑.如中篇小说《河边的错山岗却在一旁亲切地看着他,问他"什么事这么误》选取的本是一个极其容易庸俗化的侦探题高兴?"山岗被枪毙以后各科医生来取走器官的材,但这篇小说之打动读者的地方在于它的非常过程,余华写来也冷静得近乎残酷,小说最后在规性.小说本事是刑警队长马哲侦探河边谋杀案骨骼医生的一句话中结束了:"尽管你很结实,的过程,在小说的前三章,余华以清新,流畅的但我把你的骨骼放在我们教研室时,你就会显得语言,故作玄虚,颇带通俗性设疑的叙述,令读弱不禁风."在《古典爱情》中,当柳生赎回已者极容易误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篇通俗侦探小说,沦落为菜人的小姐时,所见到的是如此场面:小说的突转在第三章第二部分,马哲掏出手枪对"身子上有许多血迹,还有许多污泥.柳生便解江汉论坛2005.6@开小姐身子上的褴褛衣衫,听得一声声衣衫撕裂的首要选择与写作策略.余华对上述题材的开拓的声响.少顷,小姐身子清清白白地显露出来.显示出了他的慧眼与胆识,先锋的题材加上先锋杉II生用河中之水细一t2,洗去小姐身上的血迹和污的方式,彻底将他推到了先锋派的行列.泥.洗至断腿,断腿干疮百孔,惨不忍睹.柳生余华的叙述策略(方式)既与先锋派同仁存不由闭上双眼……""重新睁开眼来.腿断处跃在着相同之处,显示出流派的共性,同时也具备入眼帘.斧子乱剁一阵的痕迹留在这里,如同乱他的独特贡献,显示出个性的魅力.余华的小说砍之后的树桩.腿断处的皮肉七零八落地互相牵叙述方式可分为三种:纯粹的故事叙述;拆散的挂在一起,一片稀烂.-y-指触摸其问,零乱的皮故事叙述;没有故事的故事叙述.肉柔软无比,而断骨的锋利则使手指一阵惊惶失《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古典爱情》措".类似的描写在余华的小说中比比皆是.远等篇什采用纯粹的故事叙述模式,纯粹的故事叙离现实,置身于现实~J,I-,对于没有"生活积述多以I~.-i间作为叙事经度,/l,说的发展以I~.-i间顺累",没有"生活经验"的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序为叙述顺序,呈现出一条明晰的发展脉胳.华来讲,从书斋中窥视到的现实是如此地带上了余华同时善于采用拆散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故想象的成份,x,l实在性的根本怀疑导致了先锋小事的故事性,在《世事如烟》,《往事与刑罚》,说对远离现实的暴力幻觉的着迷,在余华展演暴《此文献给少女杨杉II》等篇章中采用了拆散故事力的系3~114,说中,始终存在着这种矛盾冲突,即的叙述方式.在这种拆散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x,l暴力的迷恋与怀疑."暴力既是余华构造幻觉叙述者x.1叙述对象的主动性.故事的可拆散性和世界的一个原素,同时也是幻觉世界内部不断增应该拆散,叙述的拆散能力的多样性,构成了先长的,无法抑制的自我否定力量"⑨.在暴力的锋小说的基本叙述方式.正是由此出发,余华的描写中加入理性的力量和哲理的思索是余华与传小说显示出了没有故事的故事性.统小说及当代文学类似叙事的最大不同之处.透过余华的/l,说集子,我们可以替他划分出对黑色青春与成长烦恼的写真.在长篇/l,说一条较为清晰的叙述轨迹.即从《河边的错误》《在细雨中呼喊》里,对少年成长的烦恼与青春型的纯粹故事,到《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型的拆的无知有深刻的描述.余华最早的小说《十八岁散故事,再到《往事与刑罚》型的突出语言游戏出门远行》虽然只是一部短篇,却显示出了他娴的没有故事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较清楚地分出熟的写作技巧与相当的功力.自以为已经成年的作为先锋派小说家的余华的叙事策略由传统艺术"我"在第一次出门远行I~.-J,搭上了居心叵测的向现代,后现代形式转化的各Jt'-~节点.司机的便车,司机先是竭力以车后有苹果来诱骗在先锋诸家中,余华走得很远,到没有故事"我"下车,被"我"识破以后,两人似乎成了的语言游戏型的叙事时,语言似乎已经变成了一朋友,而在汽车抛锚以后来了一大群前来哄抢苹切,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的那样:"文学应成为果的农民~.-j-,"我"奋力保护货物结果遭到了殴语言的乌托邦."对国外先锋语言的借鉴同样也打,司机却在一旁无所事事地冷眼观看着这一是余华的叙述策略之一,他也经常借用1988年切,之后,司机抢走了"我"的红色背包后搭上文坛上流行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了过路的拖拉机离开了,"我"则无助地留在了里运用的那种语式:"许多年以前","许多年路上.这就是初步成年时期的"我"的第一次对以后",这种句语式可以成为一个万能的叙事纲这个世界的体认.这种叙事方式决定了其后的类领,它不仅打破了故事的自然进程,使故事随意似题材的叙事基调,x,l-青春的冲动,无知,盲跳出原有的封闭圆圈任意确定新的起点,而且,目,残酷等等,以前的小说似乎从未采用过如此它巧妙地进入叙述的过程之中.强烈的叙述欲望的角度与如此真切的描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通过"许多年以前","许多年以后"的语式得我们说余华开拓了一条新的tl,说叙事对象的选择到了充分实现.路径,其先锋性也便体现于此,在对黑色青春的余华的写作路径的转变在先锋派作家中颇富写真与哲理思索过程中完成了其先锋叙事.代表意义,他以反传统,反历史开始,在叙事中作为60年代出生的余华,本身的经历非常多采用寓言式的抒写,却在1989年以后转向了有限,这一点对于成就一个作家其实是不太有利历史叙事与民间叙事,这种转变其实是有他的客的,而整个先锋派作家其实都存在着这种缺憾,观因素存在的.讲到先锋派的创作转变就很有必对这种缺憾的"扬长避短"便成为了先锋派作家要讲到先锋派所代表的现代,后现代叙事与现实@Jiang!aanTribune2005.6主义叙事的客观联系与历史转变.这种比较后的却会给人产生重复和厌倦之感.有鉴于此,余华反差是显而易见的.就精神模式而言,现实主义故意绕过了现实的表层,突出了故事的叙事因注重理想模式(典型),现代主义注重深度模式素,即从一个作家下乡采风写起,写到一个老农(象征),而后现代主义追求"平面模式"(空与一头老牛的对话,慢慢地引出了人类生生死死无);就价值而言,现实主义讲代永恒立言的英的无穷悲剧.读者从中体会到的感觉就像是在听雄主义,现代主义讲求自己立言的反英雄(荒一首漫长,悠远的老歌,在主人公对一次次苦难诞),而后现代主义则讲求代"本我"立言的非的超越之上,我们感受到了悲怆的魅力.小说的英雄(凡夫俗子);就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言,现叙事含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它超越了具体时空,实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人的社会性,现从而将一个时代的反省上升到了人类抽象命运的代主义强调世界的必然性与人的偶然性相遇中的普遍意义之上.个体存在的状况,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存在有偶《许三观卖血记》所表现出的民间私人场景然性(生命与艺术是偶然的)和生命的本然性;别有趣味,处处充溢着幽默与欢乐.民间的生命就艺术表现而言,现实主义以全人观物,具有一力并不表现在受赐于来自于外界的幸福和拯救之种雅俗相冲突的审美取向,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中,恰恰是在日常生活中为抵抗,消解苦难和绝纯客观的以"物"观物,讲求无个性,无情感的望而生的超凡的忍耐力与乐观主义. "极端客观性",并表征出一种直露坦白的求俗趣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进人90年代的先味;就艺术与社会关系而言,现实主义认为艺术锋派作家已然抛弃了令读者大众颇感陌生的叙事是超功利的审美欣赏,具有一种提升读者的功能技巧,而以一种更加踏实更加稳健的步伐前进(教化大众),现代主义认为艺术是对社会异化压着,即由技巧的展演变为了对历史的文化揭示,抑的一种反抗,艺术表现为反抗性反弹的痛苦与由疏远了受众转向亲近民众,由关注人的外在过丑,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艺术是一种商品,是日程潜人对生命的内在命运的把握.也正是在这一常生活中解魅化,大众化的消费品.)兼具现代意义上,我们说,所谓的先锋的丧失其实只不过性,后现代性的先锋派小说自身存在着矛盾的一是先锋技巧的扬弃,因此也不存在着丧失先锋就面,因为现代,后现代之间的话语资源之间就存是丧失对中国文学的主创推进作用之说.相反我在着冲突,重建与解构,英雄与凡俗,提升与沉们以为90年代的先锋转向获得了大众,其影响沦,崇高与庸俗,庄严与荒诞,象征与空无,启不唯在读者数量的多寡上,而且昭示了先锋派的蒙与媚俗等等都交织在一起,余华在破坏英雄的光明前途.事实上,90年代的文学史已经表明神话时已经埋下了其后解构的种子,而一味地模了当年的先锋诸家在转型以后获得了多大的成式消解又直接导致了日后的虚无.功.余华,叶兆言,苏童,格非等人在此期间的走向民间与历史似乎已经成了"先锋派"必创作业绩可资证明.然的选择.1989年后的余华在一个更大规模也注释:更为复杂的文化背景之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民①余华:《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间与历史,采用了一种客观的抽象的提升方法,1990年第2期.即沉人到历史的背后,从而开始了文化意义上的②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写作.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5期.《许三观卖血记》等篇什似乎再次缝合成了一个③乔?卡?奥茨:《卡夫卡的天堂》,《20世纪世界圆圈,"先锋"式的实验性质日益锐减,取而代小说理论经典》,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之的是讲述那些古老的或并不古老的家庭,历史④哈扎德?亚当斯等编《一九六五年以来的批评理论》,佛罗里达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41页.故事.这些故事大都生动而细致,与标准的写实⑤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主义作品相去不远,从其文化蕴涵与美学风格上代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可以明显看出传统的价值规范与叙事风格.⑥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三联书《活着》从故事层面上看,小说中一家八口店1988年版,第118页.死了七口,除了主人公的父母死于败家子的不肖④参见王岳川I《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四川人民外,其余五口的死都与五六十年代农村的苦难现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实有关,如果在这个层面上反复地渲染人的死(责4-2编辑刘保昌)亡,对现实生活的介人肯定会突出,但在艺术上江汉论坛211115.6自。
先锋小说
二、名词解释1、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2、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3、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6、大墙文学: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关押在监狱的“大墙”之内的人们的遭遇的文学作品,在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类型。
代表性作品是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类似的作品还有王亚平的短篇小说《神圣的使命》。
7、《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三、简答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答:1、元小说叙事: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
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
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惊人的文学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先锋,其小说作品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在余华的作品中,有几部被认为是他的先锋小说,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主题和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使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首先,余华的小说《活着》被广泛认可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和苦难。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抓住读者的心灵,引发了对人性、生死和意义的深入思考。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作者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各种困难和苦难时的勇气和坚韧,同时也呼吁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
这种先锋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主题使《活着》称为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其次,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也是他的先锋之作。
这部小说以许三观卖血的故事为核心,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艰难时期为生存而奋斗的故事。
通过对许三观及其家庭成员的刻画,作者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通过许三观内心世界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思考,对于社会问题和人性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以个体为表述对象的创作方式是余华先锋小说的典型特点。
此外,余华的另一部先锋小说《让生活回归生活》也值得一提。
这本小说是一个集体创作,由余华和其他五位作家共同完成。
小说以当代生活为背景,以多个角色的生活经历为线索,以多元的叙述方式揭示了当代人面对现实问题时的心理和行为。
小说的创新性在于采用了多元的叙述视角和交错叙事的方式,通过不同角色的故事呈现了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对于文学形式和叙事方式的创新使《让生活回归生活》成为文学界的一面旗帜,并且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余华的先锋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与众不同。
他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让生活回归生活》等都被广泛认可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等。
“先锋小说”的创作大致可能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马原、莫言、残雪的创作为代表,并同时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进行。
第二阶段以格非、孙甘露、余华的创作为代表,他们也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三个层面上同时展开,并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这种艺术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极致。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马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实验创作的主要作家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以小说创作技巧为实验对象的作家群,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可以这样说,马原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充斥着对那些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刻意陌生化的技巧,这些陌生化的技巧构成了马原小说创作的形式艺术。
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他的小说大胆突破原有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成规,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将传统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与意义本质挪移到小说叙事层面本身,斩断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开掘语言内部的指涉功能,以其新锐的叙事艺术标帜着小说写作的先锋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
平剽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喜玛拉雅山雪人;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
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围。
在《冈底斯的诱惑》中可以粗浅分析到马原小说创作中的叙事策略:1、用表达印象代替塑造人物和叙述情节;2、用强化叙事形式模糊故事内容的完整性。
3、常常有意混淆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的身份4、常常有意扭曲时间的线形特征,斩断故事的逻辑联系强调神秘感和不确定性;5、作品互相关联镶嵌,形成互文性。
作品有几个方面引人注目。
首先,作者对西藏生活的表现,不注重外部世界影
响下的变化,而着眼于藏民的基本生存状态,如狩猎、放牧、天葬等;着意突出西藏那被宗教气氛包围的神话般的世界,诸如不许外人参观的天葬、雪夜中的温泉景观、高耸于沼泽地的巨大羊头形石块等。
这个神话般世界与西藏自然景色的原始荒凉、神秘奇丽相一致,也与藏民生活的粗犷传奇相谐调,从而完整地构成了独特的“初民的世界”。
其次,为了与这个神秘的世界相契合,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
几个故事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单独成立又串连在一起;故事线索也不很明确,往往突如其来,
倏然而去;事件常常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或者在过程上或者在结果上进行省略;虽然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但又无通常小说中的烘托、渲染与人物形象的着意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被更强烈的具象性和更深邃的偶然性所推动、一方面展开变幻无穷的叙述层次,一方面又显露出神秘莫测的故事内核。
作品从头至尾没有统一的人称,没有贯穿的人物,而是不停地转换人称。
在叙述老作家时使用第一人称直叙,在叙述穷布时使用第二人称转述,在叙述姚亮、陆高看天葬的经历和顿月、顿珠兄弟的故事时,又采用正面叙述方法。
探险者陆高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个人经验的延伸,同时又是整个故事的主要视角。
这种把作者——叙述者——人物交揉循回的扑朔迷离的叙述方式,打破了读者阅读时的惯性与期待,造成间离效果,从而对作品内容作出清醒、理性的判断。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冈底斯的诱惑》是当代小说叙事革命的一次有益尝试。
就新时期文学来说,肇始于1985年前后的先锋小说的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它把人类对自己的形而上思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逼近黑格尔所说的“高远的旨趣”。
其次,先锋小说对历史偶然性与随意性的大胆揭示在我们这些笃信本质论的人们眼前打开了一扇迥异的奇幻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