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必背文言虚词复习资料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以下是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仅供参考: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结果。
常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也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2. 乎: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后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3. 者:表示人或物的身份、特征、属性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某种角色或身份。
4.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5. 不:表示否定、禁止或阻止。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或拒绝的意思。
6. 于: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具体的位置或时间。
7. 为:表示目的、理由或意愿。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目的或原因。
8. 也:表示转折、假设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9. 皆:表示全部或共同。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所有的意思。
10. 乃:表示转折、肯定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11.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2. 自:表示主观、自发或原因。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自己的意愿或原因。
13. 而:表示转折、并列或递进。
常用于句中,表示两个相对的概念或者递进的意思。
14. 以:表示目的、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15. 何: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16.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7. 故:表示原因、结果或解释。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原因或解释的意思。
18. 且:表示补充、递进或并列。
常用于句中,表示补充或递进的意思。
19. 其:表示所属关系、代替或引导从句。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或被代替的意思。
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必考文言虚词集锦
⑥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因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介词,依照,根据。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副词,于是,就。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凭借”“按照”“依靠”。
⑦屠惧,投以骨。(《狼》)
“把”“拿”“用”。
于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处所,在,到。
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表动作的对象,向,对于。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比较,比。
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
表被动,被。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动词,到,往。
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结构助词,译为“的”。
⑦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
其
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代人,他(她)的。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代物。它的。
③其真无马邪?(《马说》)
代词,这样。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然而。
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用于词尾,助词,……的样子。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和“而”连用,相当于“(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4语法知识(知识清单部编版)
中考复习之语法知识(知识清单)【一、词性之实词和虚词】一、实词1.名词(七上P13)名词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
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
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刘湛秋《雨的四季》)2.动词(七上P49)动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
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
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
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还有一类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虚词汇总
又数刀毙之《狼》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令辱之(指代吴广)// 杀之以应陈涉(指代当地长吏) // 又数刀毙之(狼)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人皆有之(这种思想) //吾既以言之王矣(它,指代这件事)//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于厅事之(的)东北角。
《口技》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水陆草木之花//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忠之属也(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无义)// 行道之人(的)// 臣之弟子禽滑厘 // 为楚造云梯之械(的) //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之所以:……的方法) // 于厅事之(的)东北角。
《口技》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孟浩然之广陵期年之后(时间词后面,不译)//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无意义)// 怅恨旧之(无义)//何罪之有(无义)//臣以王吏之攻宋(无义)//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宋何罪之有?《公输》 // 何陋之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无丝竹之乱耳。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满井游记》// 吾妻之美我者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不译)音节助词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向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项为之强(《童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贤能为之用《隆中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茅屋为秋风所破 // 贤能为之用(被)// 士卒多为用者//山峦为睛雪所洗夫子何命焉为?(《公输》)好为《梁父吟》(唱)// 为坛而盟(筑)//酿泉为酒(酿造)//以弱为强者(变成)//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天下为公//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谓为信然(是)// 俱为一体 // ……为天下富//此为何若人//为与此同类(是)或异二者之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吾从北方闻子为梯作为以丛草为林(《童趣》)//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全石以为底//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作为)做、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接受) // 为忠善者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由是则生而有所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 宋无罪而攻之(表转折)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蹴尔而与之 //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童趣》)5、表因果关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醉翁亭记》)//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系必细察其纹理,(《童趣》)//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稍稍宾客其父《口技》// 策之不以其道 //下视其辙(齐军的) // 公问其故(战胜的)// 卜者知其意(代词,他们的)神游其中(《童趣》)//不能指其一端《口技》其恕乎?(《论语》)//其真不知马也。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打印版)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核舟记》)
策
记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马鞭
执策而临之
(《马说》)
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诚
真正,确实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富贵不能淫》)
诚心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实在,确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旦
早晨
旦辞爷娘去
(《木兰诗》)
每至晴初霜旦
(《三峡》)
第二天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殆
疑惑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道
讲述
国人道之
(《穿井得一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道路
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兵
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
一老河兵闻之
(《河中石兽》)
兵器,武器
锐兵刃
(《周亚夫军细柳》)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周亚夫军细柳》)
兵甲已足
(《出师表》)
并
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
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和,同
具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 )
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
自
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堂房亲属
孤
古时王侯的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
幼而无父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 )
唯一
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
股
大腿
屠自后断其股
(《狼》)
故
学过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 )
旧,原来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原来的
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
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
方圆
今齐地方千里
(《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芳
花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
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 )
奉
侍奉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鱼我所欲也》 )
供给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
接受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负
凭借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与朱元思书》 )
(《鱼我所欲也》 )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2021中考必备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简表及其他文言知识)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中考常考文言文虚词整理(手打)
盖
连词,放在句首,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由或理由,可译为“原来是”“是因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助词,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肯定语气,引发议论,不译。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大约”等。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副词,表语气,不译。
其土石如何?(《愚公移山》)
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
为
名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作动词,译为“是”“做”“成为”“担任”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十二则》)
“然”和“则”结合,“然”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则(那就)……”,也可单译为“则”。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助词,用在名词后,作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助词,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前面的“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 “那样”
通“盍”,可译为“怎么”“何”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乃
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主语、定语,不能作宾语,可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副词,表示顺承,可译为“就”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才发生、出现,可译为“才”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则”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虚词归纳
5.于
速记口诀
“于”字用作介词,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辨析技巧
例句
介词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到”“自”
动词+于+时间或地点
还于旧都(《出师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对于”“给”等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虚词归纳
1.之
速记口诀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译为“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词性
用法及意义
辨析技巧
例句
助词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定语(名词)+之+中心语(名词\名词性词组)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三里之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名词+之+方位词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用在方位名词(内、外、前、后)前,不及物动词、时间副词后,调节音节,舒缓语气
文帝之后六年(《周亚夫军细柳》)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它(们)\他(们)\她(们)
动词之后,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表顺承,可译为“就”“才”“然后”或不译
“而”前后两项在时间方面先后相承,在意义方面密切相关,则表示顺承关系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前后两项相反或不协调
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0文言实词、虚词梳理(知识清单部编版)
文言文实词虚词梳理知识清单初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梳理音序实词意义A安①安逸,安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安身: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③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④安定: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B 白①没有功名的: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②白色: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③酒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湖心亭看雪》)备①具备、具有: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②防备,戒备:军细柳:以备胡。
(《周亚夫军细柳》)③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④装备,挂着:右备容臭。
(《送东阳马生序》)⑤准备:日侍坐备顾问。
(《送东阳马生序》)奔①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
(《狼》)②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
(《三峡》)本①本来,原来: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②本源:请循其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鄙①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比①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②及,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陈涉世家》) 毕①全、都: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②完成、结束:录毕,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蔽①遮蔽,遮盖:隐天蔽日。
(《三峡》)②蒙蔽,所受的蒙蔽: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音序实词意义B兵①士兵:一老河兵闻之。
(《河中石兽》)②兵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周亚夫军细柳》)并①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②都: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③和:对联、题名并篆文。
(《核舟记》)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
(《岳阳楼记》)②看轻,轻视:不宜妄自菲薄。
(《出师表》)C 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用马鞭驱赶: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③记: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错①错杂:觥筹交错。
(《醉翁亭记》)②同“措”,安放: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察明察:虽不能察,必以情。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虚词归纳
表肯定,可译为“其实”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表祈使,带有希望、劝勉、请求的意味,可译为“可要,当”
用在表达态度的动词之前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连词
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常放在句首或句中,和句末语气词搭配使用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致(《北冥有鱼》)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
“与”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可以调换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
介词
与疑问代词“孰”组成介词结构“孰与”,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同”“与……相比”等
“孰与”作固定搭配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皱忌讽齐王纳谏》)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的
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指示代词
表特指,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其一犬坐于前(《狼》)
但知其一(《河中石兽》)
表远指或近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个,这些”
“远指”和“近指”从本质上说就是被描述物与说话人之间距离的远近造成的,这种距离可以是时间、空间、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
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如此……那么”
与“然”一起组成固定词组“然则”
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
表平列并举关系,可译为“就……就……”或不译
两个“则”并用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副词
表肯定,加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中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整理课件
《出师表》
➢ (10)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 (11)许:答应,许诺。 ➢ (12)驱驰:指奔走效力。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 (13)效:实现。 ➢ (14)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
(长)草苗。 (15)奖率:激励带领,嘉奖统帅。 (16)庶:希望。竭:竭尽。 ➢ (17)驽(nú)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钝,刀刃不 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孙权劝学》
(1)卿qīng:你,古代君王对臣下; (2)当涂:当权。 (3)辞:推辞。 (4)过:到。 (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6)非复:不再是。 (7)更:重新。 (8)孤:我,古时君王的自称。
《孙权劝学》
(9)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10)经,指儒家经典。 (11)博士:当时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12)涉猎shè: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13)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
(17)败绩:大败。 (1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去。 (19)遂:就 (20)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写景散文类
《咏 雪》
➢ 内集:家庭集会 ➢ 讲论文义:讲授诗文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差可拟:才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
相比。 ➢ 骤:迅速。
《桃花源记》
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14)信:通“伸”,伸张。 (15)遂:就。 (16)倾颓:崩溃、衰败。
《隆中对》
(17)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 (18)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19)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20)信然:确实这样。 (21)屯:驻军防守。 (22)器:重视、重视。 (23)谓……曰:对……说。 (24)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25)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文言文复习中,虚词的掌握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意思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中的重点虚词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助词1. 之:表示所属关系,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后。
示例:夫妇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共同度过每一天。
2.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汉语中的“吗”、“呢”、“哪”等助词。
示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乎?3. 者:用于名词之后,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
示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疑问。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二、连词1. 而: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且:表示顺承关系或停顿,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习不仅要钻研,且要注重实践。
3.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汉语中的“如果”、“假如”等连词。
示例:吾欲速成,若可教我而忘形。
三、副词1. 自:表示主动或自然产生的意思。
示例:自古以来,就有“行者常自怀”之说。
2. 忽:表示突然发生或转变的意思。
示例:亲情忽而至,亲情忽而离。
3. 皆:表示全都、都、都是的意思。
示例:义者,希声吸阳,县之至一,曰纯,纯者,皆光曰盛。
4. 未:表示否定、程度不深或未曾的意思。
示例: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介词1. 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原因等。
示例: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2. 为:表示目的、作用或原因等。
示例:以忠诚为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3. 与:表示共同、关系等。
示例: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4. 由:表示原因、出处等。
示例:由于天气恶化,比赛被推迟到明天。
五、语气助词1. 吧:表示祈使语气或建议。
示例:请你多注意安全吧。
2. 兮:表示感叹或加强语气。
示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兮。
以上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从、自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
飞漱其间(《三峡》)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些”“那个”
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连词
表选择,或者,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助词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续表
虚词
俱为一体(《出师表》)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与
介词
与……相比
吾与徐公孰美/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
给,给予
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连词
和,跟,同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天与云与山与水(《湖心亭看雪》)
与“相”连用,意思是“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且
连词
表示并列,相当于“又”
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副词
将近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将要
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词性
用法意义
例句
而
连词
表顺承,相当于“就”“才”,可译为“然后”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表修饰,不译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并列,相当于“和”“与”,可不译
强调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然”“居然”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部编版中考语文必背文言虚词复习资料
虚词
词性
用法意义
例句
乃
连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乃入见(《曹刿论战》)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等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以
介词
凭借;依靠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用,拿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依照、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必以情(《曹刿论战》)
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虚词
词性
用法意义
例句
于
介词
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至,到达
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引出对象,译为“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对,对于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助词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其
副词
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表示反诘,可译为“难道”“岂”
其真无马邪(《马说》)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虽
连词
表示让步(转折),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假设,即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
为
介词
向,跟,同
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被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
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与“已”连用,“已而”,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与“或”连用,可译为“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之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
沿河求之(《河中石兽》)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指示代词,译为“这”“这样”“那”“那样”“这件事”等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动词
往,到……去
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助词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续表
虚词
词性
用法意义
例句
为
动词
认为,以为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众服为确论(《河中石兽》)
担任,充当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成为,变为,作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酿泉为酒(《醉翁亭记》)
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连词
与“至”连用,至于,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与“是”连用,表示承接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乃代词人称代 Nhomakorabea,你,你们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副词
表肯定,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不闻天子之诏(《周亚夫军细柳》)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鹏之徙于南冥者(《北冥有鱼》)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陋室铭》)
牡丹之爱(《爱莲说》)
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不译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久之,目似瞑(《狼》)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马之千里者(《马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动词
译为“认为”,有时“以”“为”连用
以为顺流下矣(《河中石兽》)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连词
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表修饰,不译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表结果,相当于“以致”,有“因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