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一、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2.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等方面。

二、生产与再生产理论1.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指人们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2.再生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扩大。

它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3.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积累和投资等方式,使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它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因素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计划为指导,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公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四、分配与消费理论1.分配: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它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种形式。

2.消费: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它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种形式。

3.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消费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生产又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五、阶级与国家理论1.阶级: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它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和对立利益。

2.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它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他的使用价值也不同。

同一种商品可以兼由各种自然属性,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使用价值的区别: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商品生产者自己而是对社会对他人有用;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商品能够买卖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4、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可以进行比较。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价值的存在以商用价值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着反方向的运动,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

5、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和劳动成果上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成为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而随之发生变化。

具体劳动不是形成使用价值即社会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范畴。

6、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态,则所有的劳动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这种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2.劳动者: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3.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

5.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6.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化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7.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

8.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9.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0.资本的价值构成: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这种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11.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1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资本有机构成。

13.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

14.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通其他商品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15.价格: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

16.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17.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商品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2.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3.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4.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千差万别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

8.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

1。

劳动力商品价值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4.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5.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把它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用C来表示。

6.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比本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使其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动,用v来表示。

7.资本主义工资是指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
垫付在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称为固定资本。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是劳动过程的特征。
3.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又称生产手段)
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结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叫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无产阶级,只有在资本家的支配下,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资料就这样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重要手段,表现为生产资本。
4.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变革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由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所决定: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系统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倍增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一经确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
20.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满足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量取决因素:A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B商品价格水平(A*B=商品的价格总额);C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转手商品的次数)
2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来进行,概要地说就是等价交换。
29.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A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劳力、技术、信息、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进行的收入分配。

B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 财政危机:指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过度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使财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巨大的危机。

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它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产业资本: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在商品的单纯买卖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如商店的建筑费、设备费、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

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指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止,这中间所经历的革命转变时期。

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D单个资本又称个别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F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G 个别分工:是指企业内部的分工,就是企业内部在劳动过程中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

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经济活动在政治环境下的规律。

2. 社会生产力: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 资本主义:一种以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利润追求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资本家持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通过交换获取利润。

4.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和分配资源,政府干预较少。

5. 社会主义:一种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分配公平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并享有生产成果。

6.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政府按照一定计划安排生产、分配和消费,以推动社会发展。

7. 劳动力:指劳动者所具备的劳动能力和技能,是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源泉。

8. 利润:企业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驱动力。

9. 垄断:指市场上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垄断地位,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10. 贫富差距:社会中个人或阶层之间财富、收入等差异的程度,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政治经济学基本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基本名词解释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中使用价值所余姚的劳动时间。

2.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4.国际储备货币: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可直接用于国际支付的国际通用的货币资金,是政府为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能随时动用的对外支付或干预外汇市场的一部分国际清偿能力。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用以反映可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6.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7.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凭借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超越社会平均条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便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又称生产成本。

10.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11.产业资本:投在物资生产部门,支付雇佣劳动,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

12.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1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4.平均利润: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

15.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所获得的利润。

16.通货膨胀:直逼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17.自然垄断:一个市场的某个行业有一家企业经营,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经营成本更低。

(因为产业发展的自然需要形成的垄断)18.行政垄断:用行政权力管住市场准入,在一个市场里允许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

19.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20.有价证券:标有票面金额,证明持有人有权定期获得一定的收入,并可以自由转让的一种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私人劳动:意思有值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独立化、专业化。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用: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是买卖双方之间互相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制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数量来表示,而是以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就是在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

扩大再生产:指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以消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

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称为商品,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一切经济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1.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抽象劳动: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第三章市场经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资本: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为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

3.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4.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4.资本集中:若干个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

第六章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

3.年剩余价值率:为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后来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若干货币之间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2.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4.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的得那部分剩余价值、5.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

它是耕种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及形成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6.金融寡头: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

它充分利用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提供的参股控股办法,支配更多的企业,形成庞大的资本主义企业集团。

7.超经济强制: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地主对农民享有的经济以外的种种特权,这使封建地主得以无偿剥削作为小私有者的农民的劳动。

8.卡特尔: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瓜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

9.国际垄断同盟:不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为保证获得垄断利润,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而建立的一种暂时的国际经济协定或联合。

10.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型企业。

11.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通过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使各国或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增强,相互融合日益加深,相互制约日益冲突,并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逐步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12.社会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13.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14.科学抽想法:运用人类思维的想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表面的联系,找出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政府如何通过经济政策影响经济活动,并研究经济现象背后的政治动因。

以下是对一些政治经济学常用名词的解释。

1.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政策或法规来调控经济活动,包括税收、补贴、监管、货币政策等。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

2. 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的情况。

市场失灵通常由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产品和垄断等因素引起,政府干预可以通过修正市场失灵来提高资源的效率和公平性。

3. 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波动的情况。

经济周期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周期,以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4.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通货膨胀、利率水平、经济增长和就业等方面。

5.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或调整债务来刺激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政府支出来控制通货膨胀。

6. 收入分配:指经济中个人或家庭之间收入的分配情况。

收入分配是经济公平性的重要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减少贫富差距。

7. 社会福利:指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各种福利措施和服务。

社会福利政策旨在提供公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服务,以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和促进社会稳定。

8. 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国际贸易有助于国家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和互利合作。

政府可以通过关税、贸易壁垒和贸易协定等手段来调节国际贸易。

9. 公共产品:指无法排除个人使用或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且一个人的消耗不会减少其他人的利益。

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如公共安全、道路、教育和公共卫生等。

10.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生产: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生产不仅包括创造物质资料财富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创造非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其基本构成要素:⑴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⑵劳动力。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7、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如生产工具(最重要)、土地、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

8、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包括:一是天然劳动对象,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天然水域、未开垦的土地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对象,如原材料);9、劳动力:指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即劳动者。

10、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1、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2、交换价值:是指能用来交换别的商品,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13、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4、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1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7、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作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

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多少;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多少。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氏族:纯粹是以血缘关系作为基础,并排除了同组内部的婚姻形式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国家: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并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和管理组织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中,为实现作为国家是政治意图,而表现出的国家行为,即国家通过本身的政治权力所进行的各种政治管理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

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加的权利、民主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公共权力。

这种权力是由不同的社会权力在政治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公共权力。

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力,是一种政治力量。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等,决定了国家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政治:政治就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议会君主政体: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政府不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

这种政体虽然保留了世袭的君主,但没有实权。

议会共和政体: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总统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

总统共和制政体: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他掌握国家行政权,直接领导政府、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二元制君主政体:是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尤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和控制着国家的行政权,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一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章名词解释:供求机制:指的是供应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并最终使价格趋于均衡的规律性。

价格机制: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配置的结果又反应到供求的循环作用过程。

竞争机制:指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和扩大自身经济利益的方式。

风险机制:经营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最终使资源流向既敢于冒险、又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企业的社会选择过程。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把有限的资源恰当的分配到社会需要的领域、企业和部门,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产生最正确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市场经济:这是以自由价格为信号,以分散决策、自由竞争为特点,通过产权清晰的经济个体在趋利动机下的自愿交易来完成的资源配置方式。

简答:1.简述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1)自由的市场主体:企业具有独立的财产权,自主的决策权2)完备的市场体系: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3)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法律化契约化,经济管理标准化制度化4)间接的宏观调控:社会经济活动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5)必要的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2.试述供求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具体地说调节供求关系的方式有两种:数量调节和价风格节数量调节:也称供应调节。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厂商会主动调减产量,关停一局部生产线,乃至退出这一生产领域,即通过关停并转,减小这一产品的社会总供应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厂商会主动增大生产量,通过满负荷工作、扩大投资、吸引其他企业进入等来增加这一产品的总供应量。

因此,厂商的数量调节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

价风格节,也称需求调节。

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往往表达为价格的变化,在供过于求时,生产者为了销售商品展开剧烈竞争,价格就会下跌吗,导致市场需求的增加;在供不应求时购置者在市场上竞相购置商品,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因此,价格变动使供求关系最终趋于平衡。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导论1.劳动资料:是人的劳动的传导体(是生产工具)。

2.劳动对象: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4.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5.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

6.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章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第二章8.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

9.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10.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11.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的赊购赊销中起延期支付作用12.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是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13.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14.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15.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三章16.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7.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既调节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交换。

18.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

第四章19.资本:能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20.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总和。

21.剩余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实践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v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源泉(2)从劳动过程看:能动性条件23.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用c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未变化(2)从劳动过程看:物质条件2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25.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七讲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又叫社会资本。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社会总资本经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动所生产的以物质资料形式所表现的全部成果。

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即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
第二部类(Ⅱ)即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

三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卖方市场:是指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上涨趋势,卖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

买方市场:是指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下降趋势,买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

第八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变
经济制度:一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资本原始积累:用暴力的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剥削制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

自由竞争:商品生产者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

垄断: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和联合,对某一部门或若干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和控制的状况。

金融资本: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指掌握着大量金融资本、操纵国家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再生产周期:再生产周期就是社会总资本包括每个单个资本能够逐轮循环,稳步增长,不会发生波动。

循环一轮就是一个周期。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第九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几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全民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就是国家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群众所有,就是集体所有制。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财产关系的具体组合形式、企业制度与经营方式,具可变性和灵活性。

按劳分配: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劳动是参与分配的前提和唯一尺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的大小来分配社会产品。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用于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领土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所提供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土”
效率:在市场经济中通常是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是指资源的最佳组合,不存在一些场合要素积压而在另一场合要素短缺的现象。

公平:在经济学中指结果公平中的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如果收入分配越趋于均等,就被认为越公平。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生产领域(包括实物生产与服务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与财政支出的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第二次分配。

中等收入陷阱: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第十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微观基础
计划经济体制:中央集权式的、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由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排斥市场作用的经济体制。

(以计划作为主要资源配置机制的经济运行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作为主要资源配置机制的经济运行体制。

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由各类市场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本质上是市场内在的各种规定性在市场运行中实现所产生的各种具体要求的法律和规则形式。

市场秩序: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各种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与法律规范的总称。

财产所有制:围绕财产占有关系或占有权利而建立的社会经济制度,就是财产所有制。

财产所有权:是财产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指所有权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产权:通常是指建立在某种所有制基础上的财产所有权以及财产的所有者运用其财产的行为权利。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制度。

(公司制为主,主要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指企业的资本全部或部分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通过资本纽带实施直接或间接控
制的企业。

第十一讲市场机制的缺陷与政府经济职能
市场失灵:在外部性、公共产品生产、垄断等场合,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在这些场合市场机制不起作用,不能自动的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公共产品:指其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微观规制:指政府利用国家强制权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直接的经济、社会控制或干预,其目标是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宏观调控:指中央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总量进行调节与控制,促进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

财政政策: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而制订的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由国家(一般由中央银行代行职责)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构成。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政策措施和干预行动没有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反而带来了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