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期中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史志描述

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5分)

第一章绪论(5分)

一、名词解释

1.商业地理:

2.史志描述

3.货殖列传

4.结构主义地理学

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

二、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

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

一、名词解释

1.连接度

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

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

学科。

二、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二)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1)区位研究方面: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

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

1.区域科学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

滴”

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

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

对此加以讨论。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

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三)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四)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经济地理期中考试复习大纲

经济地理期中考试复习大纲

经济地理期中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地理学主题、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了解进现代经济地理学一些重要进展(环境决定论?杜能、韦泊)、5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脉络、关于地理学中新经济地理的“文化专项、关系转向、制度转向”的认识。

第二章区分Primary 和Secondary Data、专题地图的地图类型、了解归纳、演绎以及验证方法(结合演绎和验证,并以例子来说明)

第三章区位因子包括哪些?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其对产业区位的影响(举例说明)、举例说明能源对区位的影响、了解马尔萨斯人口论、人口转换模型(例子)、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一些因素、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

第四章市场潜力、霍特林的相互依存模型、帕兰德的市场区划分模型、廖什(Lösch)的空间结构

第五章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产业环境

第六章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概念、假设、论断、局限性等)、胡佛的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史密斯的收益空间(画图说明企业家、政府等对收益空间的影响)、举例阐述战略区位选择(环保部门、政府或竞争者)

第七章企业组织扩张的原因、区分扩张的路径和规律、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区分公司组织结构、Humphrys模型

第八章跨国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念、垄断优势理论、寡头垄断理论、公司国际化过程论、小岛清边际产业论、折衷理论、横向投资和纵向投资、外资投资区位因素、跨国公司空间组织形式、区分生产链类型、跨国公司功能区位选择、理解国际生产一体化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发展和

影响的学科。它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给出一些经济地理学的复

习资料,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学科的

理解。

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1. 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该理论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地理集中发生在资源相对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则是指经

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大城市都集中

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在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选择问题。根据该理论,企

业在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到成本、市场、交通等因素,并通过在不同

地方的设立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布

局会发生变化。该理论探讨了为什么一些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会发生

迁移的原因,例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4.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企业密集

分布的现象。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产业会聚集在某些地方,如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汽车工业区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

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

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例如,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可以分析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

2. 实地考察与调研:实地考察和调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可

或缺的方法之一。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企业、观察现场和访谈相关

地理期中知识点总结

地理期中知识点总结

八、巴西:南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热带国家、世界人种博物馆、桑巴足球
狂欢、农牧业大国、咖啡王国、热带雨林、世界动植物王国、地球之肺
1.地形和气候 亚马孙平原(北部)——热带雨林气候 巴西高原(南部)——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河: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 3.巴西农牧业发达的原因:(1)地域辽阔,可耕地多(2)气候湿润(3) 水资源丰富 4.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 粮食作物:大豆、玉米、水稻 畜牧业发展迅速 5.工业体系较完整,矿产丰富,铁矿石的储量、开采量、出口量居世界首 位。 6.亚马孙平原拥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60%分布在巴西。动植物资源丰富, 称为“世界动植物王国”,对调节全球气候作用显著,称为“地球之 肺”。 7.建设农牧场、开采矿山、修建公路、烧荒耕作等造成了热带雨林的破坏。 签订了《亚马孙合作条约》等保护雨林。 8.人口城市和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是: (1)气候温暖湿润(2)沿海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3)矿产资源丰富 9.首都—巴西利亚 最大城市—圣保罗 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里约热内 卢 10.土著居民:印第安人 比例最高为白种人, 其次是混血种人
三、极地地区: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 1.范围:南极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中心是陆地;北极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中心是海 洋。 南极的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冰雪高原、寒极、白色荒漠) 2.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冷? 3.去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北半球冬季(11月到次年2月),为什么? 4.科考站房屋高出地面的原因:防止大风积雪掩埋。 5.如何辨别南极周围的大洲与大洋?如何辨别北极地区的大洲? 6.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南极圈以外),中山站,昆仑站(纬度最高) 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7.极地资源: 淡水资源:两极冰川 矿产:煤和铁 (南极) 石油和天然气(北极) 生物:企鹅和磷虾(南极) 北极熊(北极) 环境问题: (1)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臭氧层空洞 (3)对于极地动物的捕杀。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word文档物超所值)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word文档物超所值)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

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

(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

(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

(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

(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

(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3、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需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4、等级扩张:等级扩散是指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从最大的市场区开始进入,然后一级级向下扩展。

5、接触性扩张:接触扩散即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

接触性扩张是最常见的企业空间扩张形式,呈现出由公司所在地向外的扩展。

6、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7、关联产业: 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8、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9、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10、中心商品:中心商品(包括服务)是在少数地点生产和供应、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如一个商店可以为很多人提供商品,一个电影院可以为很多人提供服务。

11、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重要性,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C=B1-B2 即中心地供给的中心商品总量减去其自身的购买量;也就是为周围地区的服务量。

12、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13、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资料

五、名词解释(196-220)

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载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极化作用: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往往是依靠区域优势发展起来的。

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经济地理位置:实质上即是一地理实体(国家、地区、城市或企业等)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区位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提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以%、g/t、g/?、g/L等表示,为衡量矿石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工业区:是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含联合企业)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

工业地带:由重要交通干线(沿海、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等)

联结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带状工业地域结构系统,是最高层次的工业地域结构类型。

经济地理学专业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专业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

第二章

1、交通的概念

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动身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如以如下面图〕。〞

2、交通现象的要素

〔1〕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缘故、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开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3、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1〕交通网:一般由全然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2〕交通网的特性:交通网能够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4、交通网连结度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β=E/V

上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5、通达度

〔1〕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

n

Ai=∑Diji=1,2,3,...,n

i=1

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2〕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

nn

D=∑∑Dij〔Dij同上式〕

i=1j=1

分散指数越小,讲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6、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碍事

〔1〕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

〔2〕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期中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中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或研究产业构造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学科。

2.经理地理学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有: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观点〕:经济活动的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尺

度的变化P4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开展、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开

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开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开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章节〕

1.区位主要指*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

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区位中占有场所的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3.区位理论的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空间区位,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

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正确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4.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根底;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经济活动空间移动

的限制。

5.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6.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7.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差异:区位条件是由于生产场所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

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8.土地一般以两种根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

1、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出版了《商业地理手册》。

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但并为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

2、我们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特点)三方面对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加以梳理。

3、研究对象: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生产、批发和消费活动的分布。惠勒和马勒,《经济地理学》第二版(1986)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论: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条件:不同的商业活动队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同类的商业活动随经济条件的发展,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1.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从诞生到成熟,再到衰退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生产和销售都会对地理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新产品的生产地通常是高成本地区,而随着产品成熟和市场扩大,生产地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这一过程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重要影响。

2.___定理:该定理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即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加速已经发达的地区的发展,而对于落后地区的发展影响较小。这一定理对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区位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区位论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以___的《海国图志》为代表;第二阶段

是区位论的理论完善和应用,以___的《农业区位论》为代表;第三阶段是区位论的发展和拓展,以___的《区位经济学》为

代表。

区位论的发展方向特征主要包括:第一,从单一的地理位置概念向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的相互关系发展;第二,从国内

区位论向国际区位论发展;第三,从描述性的区位论向规范性的区位论发展。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跨国公司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具有跨国经营和组织的特点;第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业务;第三,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战略;第四,具有跨文化管理和经营的能力;第五,对于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论述题(共21分)

___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是,生产者在选择销售地点时,会考虑到物流成本,即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物品的运输方向往往是从低运输成本地区向高运输成本地区,从高物流效率地区向低物流效率地区。这一原理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例如,高物流成本地区可能会失去一些产业,而低物流成本地区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产业。运费指向论的应用包括,对于物流成本的分析和优化,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战略制定。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第二章中国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

一、简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特点。

1.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2.基本特点:

整体性、有限性、区域性、多用性、变动性、社会性和国际性

二、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资源种类较为齐全

2、绝对量大,相对量少

3、资源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差异明显

4、资源空间分布有利有弊

三、简述我国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的特征。

(一)、土地资源

1、绝对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2、类型多样,农用地偏少,后备资源不足

3、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显著

4、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质量下降

5、可灌溉地比重较大,单产居世界中等水平

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二)、水资源

1、水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小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旱涝灾害频繁

3、水利设施不足,供水能力不高

4、水资源污染严重

(三)、森林资源

1、森林资源的类型和树木种类繁多

2、森林覆盖率低,资源少

3、分布不均

4、森林结构不合理

5、人工林多,质量不高,宜林地多,发展人工林前景好,扩大森林资源潜力大(四)、矿产资源

1、矿种多样,储量可观

2、相当一部分重要矿种富矿少、贫矿多、另有一些矿种稀缺

3、伴生和共生矿多

4、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

5、成矿时空跨度大

四、简述我国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1、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相适应的原则

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因地制宜的原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章绪论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区位;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法研究。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建设项⽬的区位研究。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1)⼟地的⾃然特性决定了⼟地利⽤的可能性;

(2)⼟地利⽤可⾏性更多地取决于⼟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3)⼟地参与经济活动的⽅式:作为劳动对象时,⼟地的⾃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常突出

;作为活动的空间场所,则其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地利⽤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4)不同⽣产部门的⼟地因⼦影响作⽤不同。

(图2.3——城市区位型⼯业,即那些不需要⼤量⼟地和建筑,即使地价⽐较⾼,但可以期望⾼额收⼊回报,⽽在城市内部布局的⼯业,如服装⼯业、出版、印刷⼯业等。如果⽤图2—3来表⽰,城市区位型⼯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的距离增加,⽽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业类型。)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是:《山海经》和《禹贡》。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三个变化):

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所依据的文献并不局限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兼顾内部经济效果何如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更多的关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当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蓄并存。

4、★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

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经济地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或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学科。

2.经理地理学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有: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观点):经济活动的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尺

度的变化P4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发

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章节)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

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区位中占有场所的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3.区位理论的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

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4.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经济活动空间移动

的限制。

5.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6.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7.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差异:区位条件是由于生产场所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

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8.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

9.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10.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

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11.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

12.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决定性的要素;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决定性的要素。

13.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

14.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得以发挥的前提。市场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高效、优质的

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砝码。

15.所考察区位的市场影响力的地域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16.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17.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

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

18.政策一般反应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

19.经济可进入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

之则相反。

20.制度可进入性即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21.社会可进入性是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22.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23.一般的交通现象,可以用三个基本要素概括:第一要素是“交通网”;第二要素是“人和物质的移动”;

第三要素是“地域”。

24.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

通网络。(▲)

25.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重表示方法,其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26.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27.机场产业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机场业务关联产业;二是在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与空运相关的产

业。

思考题:

28.1.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考点)古

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围和容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2.试述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事假影响。

3.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由于运费是产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不分享,那么为追求低成本优势,那些交通便利的区域,尤其是铁路交通枢纽、港口等对运费占较大比重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交通便利性的提高意味着对外交往可能性的提高,无论是针对原材料产地、生产地还是消费地而言,斗湖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布局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2.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选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而影响企业厂址的因素最重要的有三个:运费、工资和集聚。其中运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资影响可引起运费确定的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集聚作用又柬使由运费和工资确定的区位发生第二次“偏离”。

3.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4.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

5.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

6.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7.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1)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2)第二阶段: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3)第三阶段: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8.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9.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10.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11.集聚又可分为纯粹集聚和偶然集聚。

思考题

1.杜能对于其假定的“孤立国”,给出了哪六个前提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

(4)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