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 家的意味 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导学案(无答案)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7.1 家的意味导学案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7.1家的意味温故互查1、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你有哪些好办法?设问导读环节一:生命的居所1、活动一: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给家庭下个定义。

2、活动二:结合你的家庭生活,说一说家庭是怎么形成的?确立情形有什么?3、结合P73“阅读感悟”交流家对我们的意义有哪些?环节二:中国人的“家”1、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家规”“家训”“家风”说说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2、“孝”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和P74的“相关链接”谈谈为什么要“孝”?3、回顾自己家庭中孝亲敬长的一些表现,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打算后如何孝亲敬长?自我检测:1.“芳室芝兰香,春风桃李香”。

家庭留给我们多少温馨的记忆!一般来说家庭是由()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①婚姻关系②血缘关系③收养关系④同学关系⑤师生关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③④⑤D①③⑤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形式。

下列不属于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的是()A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B因为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的家庭C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D因为工作和学习需要而组建的集体大家庭3.“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你对“家”的理解是()①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②家是一个住所,只是我们居住吃饭的地方③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④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有这么一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

这句话说明家庭具有()A.教育功能B.抚养和赡养功能C.生育和情感交流功能D.、经济、休息和娱乐功能5.“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好家规好家训”的是()A.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百善孝为先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D.不学礼无以立6.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有孝敬双亲长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 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 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以及学会与家人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探索自己的世界。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但同时又渴望自由。

他们对家庭的关系和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3.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难点: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3.案例材料4.小组讨论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讨论如何在家庭中承担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未来,如何经营和谐的家庭关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与家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重要性的作文。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 家的意味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  家的意味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家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1.“家”是什么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 七年级(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1)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2)展开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表达心目中的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写并说明理由。

教师讲述: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是家庭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小明的家庭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家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1)材料中体现了家庭的哪些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2)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教师小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正是因为家庭具有的生育、经济、情感交流、赡养、扶养和抚养等方面的功能,所以,“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

他们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

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历各异,对家庭的态度和感受也各有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家庭,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使他们对家庭有更深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2.家庭的重要性3.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家庭,认识到家庭的意义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情感体验法: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感受家庭的温暖,提高情感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教学道具。

3.安排好课堂座位,确保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播放一段关于家庭的温馨视频,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从不同角度看待家庭。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7.1 家的意味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师】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有人说,家是一生读不完的书,只有动真情才能读懂她。同学们读懂它了吗,而家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家的意味。
二、新课教学
(一)家的含义
【教师活动】展示四组关于家的图片,我们平时对家的理解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家的作用
1、身心居所2、心灵港湾
【教师活动】展示情境《小凡的暑假》文字材料。可以看出家庭承担了哪些功能?
【学生活动】分析家庭功能。有经济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育功能、抚养和赡养的功能。
【教师点拨】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1.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
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短片《Family》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
【教师活动】结合视频和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生】有同学说家是具体的一个地方,有同学说家是住所,有同学说家是吃饭的地方,有同学说家是一群人 ,还有同学说家是情感寄托的地方……
【学生活动】家是地域;家是住所;家是家人;小到班级学校、大到国家、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讲的家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展示两幅图:图中反映了几对关系呢?图一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继子女与继父母关系,图二是收养关系。不管是因何确立的家庭关系,家庭发挥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
小结本课所学
板书
家的意味
一、生命的居所
1.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2.家庭关系的确立
3.家是社会的细胞
二、中国人的“家”
1.生活共同体,温暖的港湾
2.孝是家庭文化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课题
7.1家的意味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
2.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对比阅读,更好体现家的本质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认识家的功能
中国人对家的理解,以及中国人孝的家文化
知道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法定义务
引导学生去践行孝敬敬长的传统美德
课堂小结
对我们个人而言家是生命的居所,是有亲人有爱的地方。对国家社会而言,家承载着教育、娱乐、生产、消费等功能,因此家是社会的细胞。而中国人的家是世代相传的生活共同体,是温暖的港湾,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家的功能
设问:分析下列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家庭功能?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棋。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陪奶奶聊天,还给奶奶读报呢。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导学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导学案
4.中国人心目中的“家”: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的生活共同体,是、、的避风港。
5.孝亲敬长:
(1)原因: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
(2)要求:尽孝在。孝敬,关爱,从开始,我们就应该表达孝敬之心。
[合作探究]
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
A.忠孝相传千载,勤俭教诲子孙,承先启后B.百善孝为先,立身正则不令而行
C.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冲沙D.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5.泰国一位17岁拾荒女孩阿敏成为选美冠军后,迫不及待地戴着桂冠及绶带回到家里,向还在整理回收物的母亲跪谢。她的感恩举动最能说明的道理是()
A.穷人的孩子早当家B.丑小鸭也能够变成白天鹅
课题: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1节《家的意味》
设计人:张先柱合作人:单兰婷张中锋审核人:赵伟
学习
预设
问题与活动
规则评价
教学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认真
阅读
明确
C.父母之爱感天动地D.孝是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
6.“兰州好人”苏晓勇13岁时母亲病逝,22岁时父亲瘫痪在床。他既要照顾父亲,又要照顾年迈的祖母,用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人间大爱。苏晓勇的事迹告诉我们()
①孝敬父母主要是物质上要赡养父母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③孝亲敬长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④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2.家庭关系的确立:
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①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而组成的家庭;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_7.1 家的意味 讲学案(答案不全)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_7.1 家的意味 讲学案(答案不全)

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课时《家的意味》讲学案班级_________座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

二、自主学习:1、知识要点:(1)生命的居所;(2)中国人的“家”。

2、阅读后填空:(1)生命的居所:①家是我们常常在上使用的字眼。

家庭是由_____关系、_____关系或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②家是我们身心的之所。

我们的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也离不开家庭的和。

③家是我们心灵的。

家里有,家中有。

,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

(2)中国人的“家”:①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丰富的。

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是甜蜜、温暖、轻松的。

③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

④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_____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表达孝敬之心。

三、合作探究:1、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2、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3、教材P74相关链接,及P75方法技能,分享我国法律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分享“如何孝亲敬长”,了解一些具体做法。

四、课堂测评:1、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句子能够反映子女对父母孝敬之情的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C.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A.以强硬的态度顶撞B.以粗暴的举止反抗C.不理不睬,冷淡相对D.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与父母商量3、下列做法有利于增进与父母感情的有()①赞美父母的长处②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③与父母斤斤计较④不让父母检查自己的作业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4、“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

(2)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2.能力目标(1)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2)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知识目标(1)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

(2)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家庭对成长的意义,热爱自己的家庭。

难点:孝亲敬长的意义与做法[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Family=Father(爸)+And(和)+Mother(妈)+I(我)+Love(爱)+You (你们)。

”父母与子女构成美好的家庭。

[板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教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教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教学案(无答案)讲授新课一、先学后教----学生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补全知识:1、家,是我们常常在上使用的字眼。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或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是我们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认真阅读课本,补全知识认真阅读教通过填空熟知课本知识点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

4、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浓厚的意味、丰富的。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是甜蜜、温暖、轻松的。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

6、。

孝敬双亲材,找出问题,可展开讨论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通过划出知识点,进一步熟悉教材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新知,理解掌握知识。

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

(二)阅读课本,找到下列问题并标注出来:1、什么是家庭?2、家庭的作用是什么?3、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有哪些?4、怎样理解中国的“孝”文化?5、“尽孝在当下”要求我们怎样做?6、如何孝亲敬长?二、合作探究1、家是温暖的岸,人是漂泊的船。

家,是温暖的地方,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

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亲人。

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分组整理结论“家”是什么?2、聆听歌曲《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1)为什么要常回家看看?(2)自己家庭中都有哪些结合自己实际谈谈认识根据课本知识,阅读材料,结合实际成员?这些成员间都是什么关系?(3)家庭成员间还可能存在什么关系?(4)这些关系是怎样形成的?3、在“5·15”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全国妇联5月14日在京举办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专题节目,揭晓1000户全国“最美家庭”。

家的意味 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 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导学案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杭州拱墅区老人公寓,住着一对特殊的母女——83岁的老母亲和女儿黄菊花。

83岁的老母亲全身瘫痪,在病床上躺了11年,女儿黄菊花就照顾了她11年。

老母亲搬进老人公寓的,为照顾母亲,黄菊花也一道住了进来。

她没有雇护工,所有的事情都亲自动手。

因为瘫痪,母亲的嘴没有咀嚼功能,不能吃硬的东西,黄菊花就天天给她煮入口松软的食物。

母亲每次大小便失禁,黄菊花都要给老人换尿不湿、擦身,把她打理得干干净净。

材料二
(1)材料一、材料二中子女的行为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我们应该向哪则材料中的子女学习?为
什么?
(3)你想对漫画中的子女说些什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导学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导学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导学案第 2 页第 3 页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和和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孝子》,请你解答他的一些疑问。

(1)行为分析:漫画中的子女是孝子吗?为什么?(2)落实行动: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个孝子?达标检测1.“Family”=Father(爸)+And(和)+Mother(妈)+I(我)+Love(爱)+You(你们)。

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它与家庭有关。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①婚姻关系②血缘关系③收养关系④师生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人们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

生活中你理解的家是()①地域——“我家在某省某市”②住所——“那座房子是我家”③亲情——“家中有亲人”④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3.“纵然游遍美丽的宫殿,享尽富贵荣华,但是无论我在哪里,都怀念我的家。

”这是因为( )A.家庭成员间因血缘关系而没有任何矛盾B.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C.家中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D.回到家中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4.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学生小结,然后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以多种多样加富强必不可少的一点。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好家训”的是()A.忠孝相传千载,勤俭教诲子孙,承先启后 B.百善孝为先,立身正则不令而行C.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冲沙 D.人不为己,天诛地灭5.泰国一位17岁拾荒女孩阿敏成为选美冠军后,迫不及待地戴着桂冠及绶带回到家里,向还在整理回收物的母亲跪谢。

她的感恩举动最能说明的道理是()A.穷人的孩子早当家B.丑小鸭也能够变成白天鹅C.父母之爱感天动地D.孝是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6.“兰州好人”苏晓勇13岁时母亲病逝,22岁时父亲瘫痪在床。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家的意味》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体会家的温暖,明确家的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

他们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在家庭责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识不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体会家的温暖。

2.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

2.家庭的重要性。

3.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意义,感受家庭的责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

3.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法:让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

六. 教学准备3.案例材料。

4.讨论话题。

5.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展示家庭的温暖,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分享家庭的故事。

4.巩固(5分钟)总结家庭的关系、功能和结构,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讨论家庭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7.1家的意味》是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会家的温暖,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进而引导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生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逐渐脱离家庭,独立思考,对家庭的关系和责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同时,他们也可能因为学业、朋友等因素而忽视家庭的重要性。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家庭,理解家庭的意义,从而增强家庭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会家的温暖。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生活的情感。

3.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引导学生关心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会家的温暖。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意义。

2.情感体验法: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体会家庭的温暖,培养家庭情感。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素材,用于分析家庭的意义。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享。

3.准备家庭责任清单,用于小组合作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家庭的关注。

例如:“你们认为家是什么?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的意义。

可以选取一些关于家庭关爱、支持、成长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设置一些讨论题目,如:“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相互关爱的?”“在你遇到困难时,家庭是如何支持你的?”等。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 家的意味 》教学设计(2022课标)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 家的意味 》教学设计(2022课标)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022课标)一. 教材分析《7.1 家的意味》是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明白家的重要性。

教材从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家庭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理解家庭,从而热爱家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但是,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他们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可能存在对家庭的不满和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知道家庭的关系、功能和意义。

2.引导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3.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重家庭成员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功能和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家庭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

2.案例:准备相关的典型案例用于分析。

3.小组讨论题: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家庭的关系、功能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典型案例,理解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家庭的功能和意义,加深对家庭重要性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讨论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家庭。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作文,可以是表达对家人的爱,也可以是描述家庭的生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案1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案1
家是地域-----我家住在某省某市某镇某村 家是住所------那座房子是我家 家是一群人------爸爸、妈妈、还有...... 家是吃饭的地方---------回家吃饭喽
家是温暖的避风港,
家是一片蓝天, 家是一把伞,
自主 学习
合作 探究
布置并巡视指导阅读。 【答案】身心、家庭、心灵、亲 人、亲情、生活共同体、避风港 精神内涵、传统美德、法定义
__。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_____ ,也是 每个中国公民的______。
1、思考:什么是家庭?
四种情形。
【答案】经济功能、生育功能、 2、你知道家庭的哪些功能?完成
扶养和赡养功能我们身心的寄居之 3、阅读材料。体会家与我们的关
所(关系)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系和家的本质?
务。
探究一:生命的居所 【答案】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 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 生活组织。 【强调】家庭关系确立的
阅读课本 P71-75 页正文,完成填空。 1、家是我们______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 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 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____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____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 子、某个地域,家里有____,家中有 。亲 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 靠。 3、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浓厚的意味、丰富 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 血脉相连的______,是甜蜜、温暖、轻松的__ ___。 4、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___
3、理解家的含义和作用,知道尽孝应在当下。
重点
家的内涵和重要性
难点
理解和践行孝亲敬长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 备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家的意味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家庭,理解中国人的“家”的深厚意味,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2.懂得如何孝亲敬长,能够从生活细节中体味亲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家”的意味
难点:如何孝亲敬长
三、问题导学(阅读教材第71页至75页,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在教材上划下来)
1.什么是家庭?
2. 如何理解“家”的意味?(或“家”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3.“孝”在中国家庭文化中的地位怎样?
4.如何以实际行动孝亲敬长?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家庭的含义
家庭是由关系、关系或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如何理解“家”的意味?(“家”的作用)
(1)家是我们;
(2)家是我们;
(3)家是、的生活共同体,是、、的避风港。

3. “孝”在中国家庭文化中的地位怎样?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

4.尽孝在。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表达孝敬之心。

(二)课堂探究
1.妈妈是我的好朋友,有时候,我在外面受了气,她安慰我,逗我开心,直到我把受的气都抛到九霄云外,她才放心;爸爸是我的好伙伴,他常常陪我下棋,打羽毛球、做游戏。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1)这是一个怎样的家?
(2)家对我们的人生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2.材料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材料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歌曲《感恩的心》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为什么我们要孝亲敬长?
(2)我们应该如何孝亲敬长?
五.反馈检测
1.“芳室芝兰茂,春风桃李香。

”家庭给了我们多少温馨的记忆!一般而言,家庭是由
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
①婚姻关系②血缘关系③收养关系④人缘关系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初中生小楠每次在学校受到委屈时,就回家向妈妈诉说,当她学习上获得快乐时,也喜欢与爸爸妈妈分享。

这说明家庭()
A.我们的娱乐天地
B.我们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C.我们心灵的港湾
D.我们物质生活的后盾
3.“纵然游遍美丽的宫殿,享尽富贵荣华,但是无论我在哪里,都怀念我的家。

”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B.家庭成员之间因血缘关系而没有任何矛盾
C.家中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D.回到家中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4.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

安徽西递慈善堂有一刻于明朝初年的“孝”字,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会由人变猴的意蕴。

材料说明孝敬父母()
A.只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B.就是顺从父母的意愿
C.一定要付出代价
D.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

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啊……”央视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
A.关心体贴父母,调适逆反心理
B.尊重理解父母,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
C.与父母平等沟通,有话好好说
D. 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六、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