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设计 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耀34页例1、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进一步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初步感知1、谈话:我们经常需要下载一些图片,下载后的图片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2、教师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拖动电脑鼠标后得到四幅不同的照片。
提问:把变化后的图与原图比,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图A、图B 会变形?3、揭题:图A、图B变形了,看起来很奇怪。
图C、图D和原图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怎样使它的形状不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研究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教师拖动鼠标放大或缩小照片,容易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的欲望。
学生在观察动态的画面、变化的图形中,能体会到一张照片将长边拉长会将图形变扁,将宽边拉长图形变瘦,而只有将长边和宽边同时拉长或拉短,图形才不会变形。
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第一篇: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定稿)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一)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1)你见过下面的这些现象吗?(2)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3)补充:把照片未按比例放大的实例。
(二)通过比较,归纳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1)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缩小;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放大。
(2)特点:形状不变,大小不同(课件)【利用生活中学生比较常见的情境,引入新课,力求简洁高效,同时让学生感受物体放大和缩小的特征。
】二、操作探究,总结方法。
(一)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1.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小组合作探究(1)在小组内说一说2∶1的意义。
(2)试着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3)在小组内交流画法。
3.反馈交流(1)2:1是指变化后的长度与变化前的长度比,也就是把图形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由其介绍思考操作的过程。
(3)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4.归纳总结(课件)(1)方法一看:看原图各边占几格;二算:计算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后得到的新图形的各边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后得到的新图形的边长画出新图形。
(2)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边长和周长都扩大到原来的两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二)利用经验,自我探索按一定比例缩小 1.出示要求: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2.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将难点一一击破,并观察、归纳、总结。
接下来利用获得经验进行自主探索把图形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画法,显得非常自然,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创新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创新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1、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将任意三角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画图的笔、尺子、方格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过两天,巨人国的小朋友要去淘气的学校参观,所以六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
同学们能不能帮他们想想怎么设计呢?“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
学生汇报想法。
二、实践操作,获取新知1、活动1——给巨人设计教室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1)师:请同学们先自己动手画,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怎么画的。
(2)展示学生画法,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按4: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
这就是图形放大的方法。
(板书:4:1 放大)2、活动2——将三角尺缩小如果下图中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1)师:请同学们先自己动手画,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怎么画的。
(2)展示学生画法,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小结:按1:4缩小也就是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这就是图形缩小的方法。
(板书:1:4 缩小)3、师生交流讨论:观察一下,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有什么变化呢?通过上面的研究活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师生交流后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5篇篇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六年级曹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56 至 58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肯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像。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看、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把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肯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具预备:方格练习纸预备以下方格练习纸。
(正反两面)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 1、设情境,导新课。
(3 分钟)(1)放大和缩小现象。
同学们看教师手里的这张照片,照片中有位帅哥你们熟悉他吗?他是谁?师:照片中的人物与我比拟,我怎么了?生:缩小了。
(板书:缩小)师:(找一位戴眼镜的同学)程家宝假如把你的眼镜拿掉你还能看清晰这张照片中的人物吗?戴上眼镜后呢?生:看不清晰。
(戴上后)可以。
师:谁知道为什么吗?生:眼镜把照片中的人物放大了。
(板书: 放大)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需要把它放大才能看清;而有些物体确实很大,需要把它缩小才能很好地表示出来。
师:(边说边出示书本 56 页的主题图。
)下面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呢?生:略师:对像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都是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今日我们就来讨论这些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把板书补充完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一)教学例 4。
1、查找放大的规律。
(10 分钟)(1)出示图形。
按 2∶ 1 画出上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②小组争论:按 2∶ 1 放大是什么意思?(由于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是 2∶ 1, 21=2,所以就是要把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 2 倍。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图形放大和缩小实例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实例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方法及实例。
2. 学生准备纸张、画笔、剪刀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什么。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实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4. 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操作活动,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工业设计、建筑、艺术创作等领域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博物馆,直观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际应用。
3. 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让学生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知识创作艺术品。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效地传达了概念,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作业和评价方式是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需要调整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方法、实例及练习题。
2. 图形素材:用于学生实践操作,包括不同形状的图形纸张、模板等。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识和变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其他变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变换,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
2.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制作一张地图,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到地图上,引发学生对图形的缩小的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变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如将一张图片放大或缩小,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2. 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概念。
3.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授课环节1.1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相似图形”,了解到类似的概念自然可以引出放大缩小的概念;1.2 概念讲解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讲解“同比例尺”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试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了解“同比例尺”的必要性。
通过课堂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将一个图形不停地缩小,最终会变成一个点。
将一个图形不停地放大,最终会遮挡住整个屏幕。
因此,我们需要定义一种“放大率”或“缩小率”来确保图形不会失去本身的属性。
1.3 计算方法最好的方法是用百分数来表示放大和缩小率,表达为:新图形/原图形。
例如,将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放大3倍,则新图形的边长为6,其放大率可以表达为6/2=3(即200%)。
同样的,缩小一个边长为5的正方形到原来的一半,则新图形的边长为2.5,其缩小率可以表达为2.5/5=0.5(即50%)。
2. 练习环节2.1 典型例题讲解举几个例子来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考察方法。
例如,1)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是6和8和10,将它放大2倍,求新三角形的边长。
解:将每个边的长度都乘以2,得到新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12、16、20。
所以,新三角形的边长是12和16和20。
2)一个矩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4cm和18cm,将其缩小到原来的一半,求新矩形的长和宽。
解:将长和宽都除以2,得到新矩形的长和宽分别是12cm和9cm。
所以新矩形的长和宽是12cm和9cm。
2.2 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计算中逐步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例如,1)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5cm和12cm,将其放大到原来的3倍,新三角形的斜边长是多少?2)一个长方形的长为15cm,宽为10cm,将其缩小到原来的3/5倍,新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3. 总结环节教师简明扼要地总结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并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
(2)提问:观察这前、后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教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学生观察。
(2)提问: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仔细观察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
(3)教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教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图形放大和缩小实例演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图形模板。
3.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发现物品的大小不同,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画。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放大和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如服装设计、建筑图纸、地图等领域的应用。
3. 邀请相关行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际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练习作品中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互相学习,提高审美观念。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幅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画,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2. 收集生活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五、教具、学具准备: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2、联系生活实际。
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1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12)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知、命名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经验,如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看图纸等。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能够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灵活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图形教具,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尺子、铅笔等学习用品。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如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动画演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与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关系。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12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春天到了,同学们想不想春游?还记得我们去年在哪里玩的吗?(尧帝公园)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去年春游的合影照片,一起来看一看吧。
1、(出示第一张,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人物的脸面)提问:“你有什么想法?”(生:太小了)“怎么办?”(放大)2、(出示放大后的第二张,画面很大,只能看到照片的局部画面)提问:“这下怎样?”(生:太大了)“怎么办?”(缩小)师:好,听你们的,是这样吗?(横向缩)生:不是。
师:这样呢?(纵向缩)生:不是。
师:怎么都不行?生:照片只是一边缩就会变得很扁或很瘦长,看起来很奇怪。
师:也就是说,照片在放大或缩小时要不改变原有的形状,可是怎样才能不改变原照片的形状呢?生1:把长和宽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将照片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3、揭示课题:看样子图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服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只改变画面的大小,却不改变画面形状的图形缩放有着怎样的规律。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目标•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
•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从点、线、面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理解图形是由不同的点、线、面组成的,并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属性。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接着,要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即在坐标系中,通过改变比例系数来改变图形的大小。
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系数的变化与图形大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3.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通过示范和讲解,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方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倍数比法和长度比法。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解决放大与缩小的应用问题,提高其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授课法在讲解图形基本概念和放大缩小原理时,采用课堂授课法,重点突出,注重讲解方法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相对容易理解。
2. 实验教学法在放大缩小的方法部分,通过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用线性尺等工具进行图形放大缩小的操作,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示例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本概念,阐述几何图形的由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利用视频和案例,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2.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示意图讲解放大和缩小的几何原理,让学生理解比例系数与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关系;–介绍放大和缩小的两种方法(倍数比法和长度比法),布置练习题,督促学生独立解题,以达到掌握放大和缩小的准确方法和技能的目的。
3.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利用线性尺工具,对具体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放大缩小的步骤,注重思维的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提升;–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锻炼操作技能,巩固知识点。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的应用价值,无论是照相或用放大镜看书,还是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等,都应用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在观察、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
本设计结合教材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变大或变小了,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卡片学生准备直尺方格纸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卡片。
师: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因为卡片上的字较小,所以学生看不清,回答不出卡片上写的是什么)②把卡片放到投影仪上,调整缩放键,把卡片上的字逐渐放大。
再次提问: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卡片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了?(因为字被放大了)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
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图形的放大?有用到图形缩小的时候吗?预设生1:用放大镜看书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2: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3:在给人或景物、事物照相的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缩小。
(2)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情境,激起学生从数学角度探究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一)一、说教材《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课件;答题卡、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四、说教学过程:一)、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揭示课题:1.借助实物投影放大、缩小。
在一张纸上写着我的生日,同学们,一起看看,知道我的生日了吗?(字很小,看不清)怎么办呢?(放在实物投影上放大)放大到看不清了,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把它缩小。
知道我的生日了吗?2.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看来呀,我们借助实物投影,我们可以把字放大或缩小。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吗?(课件展示生活中一些放大、缩小的实例)3.揭题: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入手研究。
二)、出示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一起来看学习目标: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师:目标明确了,要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还要靠大家的自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三)、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P60页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2:1放大是什么意思?是把它们的什么放大了?2:1是谁与谁的比?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2、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四).先学学生认真看书,师巡视,确保人人都在认真看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使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方法:情景引入法、操作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从欣赏图片引入1、教师出示有两张风景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欣赏。
第一张:太小了,我们把它放大些再来欣赏;第二张:太大了,我们把它缩小些再来欣赏。
2、出示课本插图(1)说一说:上面的现象你们见过吗?其中那些是把物体放大了,哪些是把物体缩小了?学生认真观察,并汇报结果。
(2)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新知1、观察下图,让学生理解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长方形,放大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1)学生自己思考,如果有不理解可以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各组的意见。
(2)教师归纳总结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这时我们就说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反之则是缩小。
2、教学例4,出示图形。
(1)先让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生答: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规范画图格式。
(3)展示学生的作品。
学生利用展台,让大家欣赏自己的作品,展示的学生还要负责给大家讲解你在画图时的思路,并说清楚各条边的变化情况。
(4)师提出问题:通过展示学生不难发现,“按2:1放大”就是把各边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你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你是怎么验证的?学生独自思考或合作交流,并汇报成果。
师总结方法:方法一:量一量;方法二:数方格。
(5)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形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过程要求:① 分组讨论、交流。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个人备课及集体讨论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P60 例 4 个人完善学情分析三维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法五环式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投影。
课前预习教学环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一、课堂导入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
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5的图。
2、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合作探究1、教学例4(1)出示例4,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2)尝试着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 个人完善(3)、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4)、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例4的延伸(1)、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A 、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B 、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31。
(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2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
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
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
与缩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
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2.2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 教学用具
PPT展示。
多媒体投影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
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
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9的图。
【师】看到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
【生】这些图片上都是把原来的东西给放大了。
【生】有的图片上是缩小了。
【师】嗯,很好,我们用相机、放大镜还有我们的影子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把事物给放大,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放大或者缩小的案例,第四张图就是这样。
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再看下面这张PPT。
【师】同学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两只小蜜蜂。
【师】那这样呢?(滑动鼠标)
【生】老师我看到了放放大镜。
【师】嗯,刚才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一课。
老师板书课题:图片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说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图片的放大和缩小,那么我们首先看
一下课本60页的例4。
这三个图片中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下面大家先自己在
练习本上画一画,一会我们大家来讨论。
(学生在下面自己画一画,老师巡回教室指导。
)
【师】嗯,同学们都画完了吗,大家分别向自己的同桌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巡走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画的非常好?那么大家看看和老师画的是不是一样的呢?(展示PPT)
【师】按照2:1也就是我们每个边都要变成他们的两倍,我们先看正方形,大家看看是否和老师画的一样。
那么长方形呢?三角形呢?在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背后,那么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两倍呢?或者说如果斜边也放大大两倍该怎么画呢?
【生】是的,也是两倍,虽然我们不能看出斜边占了多少格,但是只要把放大后的两个直角边连起来,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就可以发现是对的。
【师】嗯,这个同学回答的非常好。
那我们观察一下,对比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大家说说有什么变化呢?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我发现正方形按照2:1放大后,只是图形的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但是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我发现长方形按照2:1放大后,只是图形的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但是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我发现三角形按照2:1放大后,只是图形的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但是图形的形状没变。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
那么这个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根据这个题目,老师还有几个问题。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学生讨论环节,五到八分钟,老师巡走教室查看学生讨论情况)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环节)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比例尺的前项表示图上距离,2:1表示把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
【师】刚才我们给他们放大了两倍,那么如果我们缩小三倍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面画一画。
然后分别展示给自己的同桌看看。
【师】大家觉得自己的同桌画的怎么样?是不是很好啊,那么看看和老师画的是不是一样呢?(展示PPT)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那么下面老师有个问题,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一会我们请同学来回答。
(学生讨论中)
【师】好,刚才我们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那么谁来回答一下呢?
【生】图形放大或者缩小后他们的形状不变。
【生】图形放大和缩小,他们的对应边的比都是一样的。
【师】以长方形为例,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
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师】刚才啊,我们是按照2:1画出的,那么现在我们来按照3:1,大家画一画。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老师巡回教室,最后展示PPT。
大家发现什么问题呢?按照3:1放大后的图形,三角形的斜边也是原来的3倍吗?
【生】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形状是一样的,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角形的斜边依然是原来三角形斜边的三倍。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展示PPT。
学生说出答案,为什么会是这样?
【师】答案是D。
因为B只是横向大了,而竖着的位置却没有,不符合放大的定义,因此不对,C只是竖向打了,而横向却没有变化。
2、填空题。
一个长方形长3dm,宽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是( 9 )dm,宽是( 6 )dm,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 3 ∶ 1 ),面积比是( 9 ∶ 1 )。
3、课本60页做一做。
按照4:1先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再按1:2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课堂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
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