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简介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鉴别

阿司匹林的鉴别
(3)解热:阿斯匹林作用在血小板上,降低血液凝固的能力,因此外科手术前一周不可使用阿斯匹林。
3·副百度文库用
阿司匹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量应用时可发生胃肠道出血或溃疡;在服用一定疗程后可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少数病人可发生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死亡;剂量过大时可致肝肾功能损害
4·国内主要生产厂家:
山东新华制药集团、南京制药厂、吉林制药公司
来源:
http://www.aliyiyao.com/word/31412.html
http://www.100md.com/html/Dir/2003/05/12/8968.htm
http://www.ca39.com/2009/0727/7224.html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237736.html
四.总结
个人认为第一种比第二种方法操作起来更为简便,且化学反应更为明显,所需的实验器材也更少。
五·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
仪器
试剂
方法一
电子天枰、一个10ml的量筒、一根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一个50ml的烧杯
阿司匹林的鉴别
一.阿司匹林的简介
1·产品历史:
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一、概述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物,通常用于缓解头痛、发烧和轻度疼痛。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由德国化学家斯皮尔勒首次合成。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在不断改进。本文将就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改进研究的相关进展。

二、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简介

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主要包括水杨酸的乙酰化反应。具体步骤如下:1. 水杨酸的制备:水杨酸可通过苯酚经羟化反应生成对羟基苯甲醛,再经过碱催化羧化反应得到水杨酸。

2. 乙酰化反应:将水杨酸与乙酸酐在硫酸或磷酸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醋酸。

这一合成工艺虽然简单,但存在着环境污染严重、产率低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改进研究。

三、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

1. 催化剂的改进:传统合成工艺中所使用的硫酸或磷酸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酸,对环境造成污染。研究人员尝试寻找更环保的催化剂,如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金属催化剂等。

2. 反应条件的优化:对合成工艺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如温度、压

力、反应时间等参数的调节,能够有效提高产率,降低能耗,减少废

弃物的排放。

3. 新型合成路径的探索:寻找更加环保、高效的阿司匹林合成新路径,如采用生物催化或微波合成等技术,以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

废弃物生成。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当今社会,环保和高效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药物合成工

艺也不例外。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其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

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降低药物成本,使更

阿司匹林的重结晶分析课件

阿司匹林的重结晶分析课件
阿司匹林的重结晶分 析课件
• 阿司匹林简介
目录
PART 01
阿司匹林简介
药物概述
01
化学名称:乙酰水杨酸
02
03
04
分子式:C9H8O4
结构式:具有一个羧基和一个 酯基
外观:白色针状或叶状结晶
药物作用与用途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脂氧酶来发 挥作用,减少炎症和疼痛。
解热镇痛
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 牙痛、关节痛等,以及感冒和流感 等疾病的发热。
将产物点在薄层板上,通 过展开剂将杂质与产物分 离,观察斑点大小和颜色 深浅,计算产物的纯度。
气相色谱法
对于具有挥发性的产物, 可以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 纯度。
产物结构确证
对比文献数据
将实验所得数据与已知的阿司匹 林重结晶产物的数据对比,以确 证产物的结构。
质谱分析
通过测定产物的分子离子峰和碎 片离子峰,与已知的阿司匹林分 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峰进行比对, 以确证产物的结构。
实验设备
蒸发皿、离心机、烘箱、 天平、烧杯夹子。
安全措施
实验操作人员应佩戴实验 服和化学防护眼镜,确保 实验室通风良好,准备必 要的急救用品。
实验操作流程
脱色
将溶解后的溶液通过滤纸过滤, 去除活性炭,得到脱色后的溶 液。
离心分离
将结晶物离心分离,收集结晶 体。

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优化

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优化

以三氯稀土为催化剂和合成新技术的应用
三氯稀土是一种简单、便宜和易得的Lewis酸,具有可溶性强、可回收 再使用、对设备腐蚀轻、无污染等优点 , 是一种可望用来解决传统 Lewis酸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环境友好催化剂 ,符合绿色化学的时代潮 流。用三氯稀土作催化剂与用浓硫酸作催化剂效果相当 , 其中稀土中 YCl3的催化效果较好。 用三氯稀土作催化剂其优点在于反应结束分离出产品后,将水溶液蒸干, 剩余物可再次用于该反应的催化,采用相同的反应条件,重复利用3次,产 率不变,但较贵的价格是其缺点。 新工艺实验表明:当所用无水碳酸钠的质量为水杨酸质量的 2%,微波输 出功率为464 W,辐射60 s即可使阿司匹林粗产品收率达到95.4%。比 其他常规的加热合成法速度快了数十倍 ,收率和纯度均较高 ,且不污染 环境
展望
在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中,实验者为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就必须 进行实验设计与优化。正交实验设计是能够大幅度减少实验次数而又 不会降低可信度的方法。
但是笔者认为在该药物的合成方法选择中应该考虑到其实用性与经济 性的问题,理想的药物工艺路线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起始原料价廉易得 ; 合成途径简洁;反应条件温和不苛刻 ,容易控制;三废少易于治理。只有 满足了以上条件,这种药物的工艺路线才是最合理的。前面提到的方法 中,对甲苯磺酸、三氯稀土化合物、酸性膨润土、一水硫酸氢钠等都是 较为理想的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剂,而微波催化法不失为一种快速合成 方法。

常见化学药品的简介和结构式

常见化学药品的简介和结构式

阿司匹林别名——拜阿司匹灵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

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

的出芽率,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氨茶碱别名——胺非林、乙二氨茶碱

该品为茶碱与乙二胺复盐,其药理作用主要来自茶碱,乙二

胺使其水溶性增强。不溶于甲醇、乙醇、乙醚。本品对呼吸

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其作用机理比较复杂,过去认为

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所致。近来

实验认为茶碱的支气管扩张作用部分是由于内源性肾上腺素

与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结果,此外,茶碱是嘌呤受体阻滞剂,

能对抗腺嘌呤等对呼吸道的收缩作用。茶碱能增强膈肌收缩力,尤其在膈肌收缩无力时作用更显著,因此有益于改善呼吸功能。本品尚有微弱舒张冠状动脉,外周血管和胆

管平滑肌作用。有轻微增加收缩力和轻微利尿作用。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adrenaline, epinephrine,英文大写缩写为:A 或 E)是肾上腺

髓质的主要激素,其生物合成主要是在髓质铬细胞中首先形成去甲肾上腺素,

然后进一步经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phenyl ethanolamine N-methyl transferase,PNMT)的作用,使去甲肾上腺

素甲基化形成肾上腺素。

由人体分泌出的一种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呼

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肾上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比较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比较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比较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有很多种,其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两者在临床上都有一定的疗效,但在具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有何不同呢?本文将针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比较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药物简介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血小板聚集素来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氯吡格雷是一种更为强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它通过抑制血小板ADP受体的激活来起到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来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它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冠状动脉的血栓闭塞风险,从而起到预防冠心病发作的作用。

三、治疗效果比较

在临床上,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虽然两者都是抗血小板药物,但其治疗效果有所不同。

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预防冠心病的发作,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如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

而氯吡格雷则在冠心病患者中显示出更为优越的疗效,特别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研究显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使用可以显著地降低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复发风险。氯吡格雷还可以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的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术后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的原理

阿司匹林的原理

阿司匹林的原理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退热的作用。具体来说,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成前列腺素,同时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药理学——阿司匹林

药理学——阿司匹林

3.防止血栓形成
血栓素A2 (TXA2) 是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内源性 物质,可直接诱发血小板释放ADP,进一步加速血小板的聚集过 程。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COX活性,减少了血小板 TXA2的合成,因而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过量则 可引起凝血障碍,延长出血时间。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抑制 血管内皮细胞中COX活性,减少PGI2(prostacylin.前列环素) 的合成。PGl2是TXA2.的生理拮抗剂,它的合成减少可能促进 血栓形成,故常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用于预防 心肌梗死
▲临床应用
1.疼痛 2.发热 3.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4.防止血栓形成 5.预防白内障 6.防治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 7.对糖尿病的防治 8.对肿瘤的防治 9.其他
1.疼痛
2.发热
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 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 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 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 用。故该药可缓解轻度 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 痛、牙痛、 神经痛、肌 肉痛及月经痛。
可以使被细菌致热原升 高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调定点恢复(降至) 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 冒、流感等退热。该品 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 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 因,故需联合用药。
3.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4.防止血栓形成
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于 24~48小时内退热,关节红、 肿、疼痛缓解,血沉缓慢, 症状迅速减轻。由于控制急 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 故可用于鉴别诊断。对类风 湿性关节炎也可以迅速镇痛, 使关节炎症消退,减轻及延 缓关节损伤的发展。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1、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 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2、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该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 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
消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 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该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治疗关节炎
除风湿性关节炎外, 该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此外,该品 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
到2015年为止,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 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 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化合物简介
药物毒性
复方阿司匹林为一复方解热镇痛药,其中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阿斯匹林能抑制下丘脑 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还通过抑制外 周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起镇痛、抗炎和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 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咖啡因为中枢神经兴奋药, 能兴奋大脑皮层,提高对外界的感应性,并有收缩脑血管,加强前两药缓解头痛的效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大 鼠 经 口 L D 5 0 为 1 5 0 0 m g / k g ; 小 鼠 经 口 L D 5 0 为 11 0 0 m g / k g 。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1 阿司匹林的简介

1.1名称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

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Aspirin

英文简写:ASR

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

分子结构式为:C

9H 8 O

4

分子相对质量:180.16

1.2药品简介

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血栓素A2 ( TXA2 )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1.3药物药理

1.3.1药物效力动力学

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②消炎作用;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阿司匹林合成论文

阿司匹林合成论文

阿司匹林合成论文

阿司匹林的合成

殷XX

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方向)(1)班(学

号:xxxxxx)

摘要:阿司匹林诞生以后,用来治疗感冒发热、风湿关节疼痛,十分有效,因此很快就成为广泛应用的药。为了对阿司匹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本文用硫酸、磷酸作为催化剂,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合成乙酰水杨酸,探讨催化剂对乙酰水杨酸合成产率有什么样的影响,并进一步重结晶、抽滤等基本操作,进而了解乙酰水杨酸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阿司匹林、催化剂、硫酸、磷酸、合成1.引言:

1.1阿司匹林的简介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

中文俗名: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Aspirin

化学普通命名法: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化学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

分子量:138.12

结构式:

密度: 1.35g/cm3

性质: 白色针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略有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潮会缓缓水解为水杨酸和醋酸。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

在沸水中分解, 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溶

解并分解。

1.2 阿司匹林的用途

阿司匹林是使用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解热、镇痛和消炎药物,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的合成、释放减少,从而恢复体温中枢的正常反应性,使外周血管扩张并排汗,从而使体温恢复正常。适用于解热、减轻中度疼痛,如关节痛、神经痛、肌肉痛、头痛、偏头痛、痛经、牙痛、咽喉痛、感冒及流感症状。

同时,阿司匹林也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医用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

医用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工艺流程
醋酐.水杨酸— 酰化—酸洗离 心—水洗离心— 气流干燥—旋风 分离—阿司匹林
工艺流程图
水杨酸 酸酐 母液 酰化 酸洗离心 水洗离心 气流干燥
母液
阿司匹林
旋风分离
工艺流程特点
工艺流程的特点
反应时间短; 反应条件不苛 刻:反应温度 只需70℃左右
收率高 : 收率为 90.4%
现在多采用酰化法来生产阿司匹林,以水杨 酸作为起始原料,经过酰化、粗制、精制、 等化学、物理过程生产阿司匹林产品。 主要分为三个工段:第一工段为反应阶段、第 二工段为粗制阶段、第三工段为精制阶段。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O OH OH O O H3C C O C CH3 O
H
OH O C CH3 O
O H3C C OH
生产工艺

阿司匹林的传统制备方法是以浓硫酸作催化剂进行 O-酰化反应,产率一般在75%左右,但浓硫酸对 设备的腐蚀性较大,对环境污染大,且易发生副反 应而使产品色泽深,不利于提纯。研究表明可用固 体超强酸或多酸来代替浓硫酸作催化剂,但这些方 法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专用设备。因此就必 须寻找一种催化效果良好、简单易得同时对环境污 染较小的可以进行工业化的新型催化剂。
阿司匹林的结构及性质


阿司匹林 中文别名: 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 宁、东青等 化学名称: 2-(乙酰氧基)苯甲酸 分子化学式为 C9H8O4 分子结构式为 CH3COOC6H4COOH 分子相对质量为 180.16 色态味: 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微带酸味 密度: 1.35 熔点: 135-138℃ 稳定性: 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潮即缓缓水解成水杨 酸与乙酸。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也溶于 氢氧化碱溶液或碳酸溶液,同时分解。

阿司匹林简介

阿司匹林简介

阿司匹林简介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乙酰水杨酸简介

乙酰水杨酸简介

乙酰水杨酸是水杨酸(邻羟基苯 甲酸)和乙酸酐,在少量浓硫酸 催化下,脱水而制得。
基 础 化 学 指 导
主反应
主要副反应
基 础 化 学 指 导
副反应
检测反应进程
基 础 化 学 指 导
产物与副产物分离 产物由于具有一个羧基,因此可以与碱反应成盐,而 聚合物杂质不能与碱反应,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其 余杂质如乙酰水杨酸酐等,通过重结晶除去。
产物与副产物分离粗品的制备加入水杨酸乙酸酐和浓硫酸摇动至水杨酸完全溶解继续摇动至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加水抽滤洗涤得粗产品粗品的纯化粗产品加碳酸氢钠和水搅拌至无气泡抽滤得滤液加盐酸析出晶体加95乙醇和水加热全部溶解冷却析晶抽滤晶体乙酸酐有毒并有较强烈的刺激性取用时应注意不要与皮肤直接接触防止吸入大量蒸气
基 础 化 学 指 导
思考题
1. 制备乙酰水杨酸时,为什么要使用干 燥的仪器?
2. 重结晶为什么选择乙醇和水混合溶剂。
基 础 化 学 指 导
基 础 化 学 指 导

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内容 •注意事项
基 础 化 学 指 导
1.学习用乙酸酐作酰化剂制备乙酰水 杨酸的原理和方法。 2.巩固重结晶、熔点测定等基本操作。
3.了解乙酰水杨酸的药用价值。
基 础 化 学 指 导
乙酰水杨酸俗称阿司匹林,为重 要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退热、 镇痛、抗风湿等作用。

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作业

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作业

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作业

综述

第三组陈静吉雅欣杨丹刘亚飞金丹

医药上阿司匹林(aspirin)即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又称水杨酸乙酸摘要:

脂(salicylic acid acetate.),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治疗感冒的药物, 有解热止痛的作用,同时还可软化血管.

前言

1、阿司匹林的简介

中文名称:阿司匹林 (俗名:醋柳酸、东青等 )

英文名称:Aspirin

-(乙酰氧基)苯化学名称: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 )、2

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 );

分子式为:C9H8O4;

分子相对质量:180.16;

结构式:

熔点: 135?,138? ;

3cm密度: 1.35g/ ;

性质: 白色针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略有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遇潮会缓缓水解为水杨酸和醋酸。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在沸水中分解,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并分解。

2、阿司匹林可治疗的病症和功能

镇痛、解热

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因治疗。

消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总结

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总结

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总结

简介

阿司匹林(Acetylsalicylic acid),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退烧、镇痛和抗炎等作用。本文将总结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乙酰化反应合成阿司匹林,并对其纯度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1. 材料准备

•水杨酸(Salicylic acid)

•乙酸酐(Acetic anhydride)

•硫酸(Sulfuric acid)

•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

2. 反应制备

1.将0.1 mol的水杨酸和0.1 mol的乙酸酐放入反应瓶中。

2.加入几滴硫酸作为催化剂。

3.搅拌混合物,使其均匀溶解。

4.将反应瓶放入烧杯中,进行水浴加热。

5.在保持温度为50-60摄氏度的条件下,保持反应反应24小时。

3. 结晶纯化

1.将试管装满制备好的反应液。

2.用计量容器加入等量的冷水。

3.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直到反应液溶液变为淡粉红色。

4.筛选出结晶物,并用冷水洗涤干净。

5.过滤干燥的结晶物。

实验结果

经过以上步骤完成实验后,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 成功合成了白色结晶性固体阿司匹林。 - 实验得率为60%,即理论得率的60%。

实验讨论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乙酰化反应合成阿司匹林。然而,实验得率略低于

理论得率。可能的原因有: - 反应过程中温度不够稳定和连续,导致反应速度不均匀。 - 反应时间过短,未能完全转化成阿司匹林。 - 反应液中的杂质可能影响纯度。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阿司匹林,并对其纯度进行了验证。尽管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简介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耳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耳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费利克斯·霍夫曼功不可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