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
《低频电疗法》
见:南登崑主编.实用物理治疗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16-363
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低频电流的特点是:①均为低频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③无明显热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 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首先是被称为“电疗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于电疗的电生理学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运动点。然后,1909年法国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强度(rheobase)”和“时值(chronaxie)”二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1916年Adrian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强度—时间曲线。1950年间动电疗法问世。但在随后的本世纪中期,由于生物化学、药理学的进展,电疗一度被临床医生冷落。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闸门控制学说和70年代对阿片肽(内原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电疗才又重新受到重视。60年代,高压脉冲电流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机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并用于针刺麻醉上。同年,Shealy等根据闸门控制学说推出脊髓电刺激疗法,以后相继开展了中枢性电刺激(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尾核、脑垂体埋入电极刺激法)的研究。70年代,Long和Shealy发明了TENS疗法,功能性电刺激和音乐电疗也在同期开始应用。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又开发了很多功能先进、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的电疗设备,在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及镇痛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得电疗尤其是低频脉冲电疗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功能性电刺激操作方法
功能性电刺激操作方法
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神经系统以达到特定治疗效果的方法。常见的功能性电刺激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经皮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NS):将电极贴在皮肤上,通过电流刺激神经末梢,从而减轻疼痛。一般会在患处贴上电极片,然后通过调节电流频率和强度来进行治疗。
2. 神经调节电刺激(Neuroregulat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将电极放置在特定的穴位、神经或脊髓的特定区域上,通过电刺激神经系统促进其调节功能的正常化。例如,针对耳部穴位或背部脊柱进行刺激,以改善睡眠、缓解焦虑等问题。
3. 深度脑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通过在大脑特定区域插入电极,并通过外部激活这些电极,来改变神经活动从而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抑郁症等。DBS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操作。
4. 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通过在脊髓特定位置插入电极,通过电流刺激脊髓神经以减轻疼痛症状。一般在脊髓附近植入脉冲发生器(Pulse Generator)来提供电刺激。
这些操作方法具体的使用和调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确定,应该由
医生或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调节和监控。
功能性电刺激
促进肌肉疲劳恢复
通过功能性电刺激可以促进肌 肉内乳酸的清除,减轻肌肉疲 劳。
电流刺激还可以促进肌肉内血 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加 速肌肉恢复过程。
在运动后进行适当的功能性电 刺激,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和僵 硬,提高运动员的恢复速度。
预防运动损伤
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增强肌肉的弹 性和韧性,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5. 开始治疗
启动电刺激器,观察患者反应和肌肉 收缩情况,适时调整参数以确保治疗 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6. 结束治疗
在治疗时间结束后,关闭电刺激器并 移除电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后续观 察和指导。
04
功能性电刺激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疼痛缓解
神经调节
01
通过电刺激作用于疼痛相关的神经通路,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
,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
02
电刺激可以促进人体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如内啡肽等,进一
步提高疼痛缓解效果。
局部血液循环改善
03
电刺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和代谢产物排出,
有助于减轻疼痛。
肌肉功能恢复
防止肌肉萎缩
对于长期卧床或制动患者,功能性电刺激可以有效防止肌肉萎缩 ,保持肌肉体积和力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理论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电流对神经和肌肉的 刺激作用,并开始尝试使用功能性电 刺激来治疗各种疾病。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点刺激(FES)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使用低频电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肌肉,使期收缩,以替代或矫正器官及肢体以丧失的功能。该方法是Liberson等在1961年发明的。他们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走。当时称为功能性电疗法,1962年才正式定名为FES。
目前FES的研究应用已涉及临床各个领域。如心脏起搏器用于心律失常和窦房结功能低下(病窦综合征);膈肌起搏器(膈神经刺激器)用于救治呼吸中枢麻痹、调整呼吸;通过植入电极控制膀胱功能;调整胃肠功能等。
一、物理特性
由于FES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所用的仪器和电流参数差异很大。在此仅介绍神经肌肉的FES电流的性能:
波型:双相指数波、方波;
波宽:0.3~0.6ms;
频率:20~100Hz;
脉冲群宽度:0.8~1.8s;
调幅:用梯形波,上升时间0.5~1.5s,下降时间0~1.0s可调。
二、FES的作用
(一)代替或矫正肢体和器官已丧失的功能,如偏瘫患者的足下垂、脊柱侧弯。
(二)功能重建。FES在刺激神经肌肉的同时,也刺激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三、临床应用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发性硬化等。FES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完成某些功能活动,如步行、抓握,协调运动活动,加速随意控制的恢复。
1. 辅助站立和步行:最早应用单侧单通道刺激,用以纠正足下垂。其原理是:在患侧摆动相开始时,足跟离地,放在鞋后跟里的开关接通,电流刺激腓神经或胫骨前肌,使踝背屈。进入站立相后,开关断开,电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一种通过应用电流刺激人体组织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该疗法可以用于缓解疼痛、促进肌肉收缩与松弛、改善运动功能和加速康复过程等多种医疗目的。本文将介绍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的原理及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的原理是通过施加特定的电流刺激人体神经、肌肉或其他组织,以达到治疗效果。电刺激疗法使用低频电流,通过电极接触皮肤,使电流穿过身体的组织,刺激神经末梢或肌肉纤维。这种刺激可以改变神经活动、激活蛋白质合成、增进血液循环以及产生镇痛效果等。
在康复治疗中,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首先,它可以用于疼痛缓解。通过在疼痛区域施加电刺激,可以激活神经末梢,分泌内啡肽等镇痛物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知。
其次,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对于促进肌肉收缩与松弛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施加特定的电流模式,可以刺激激活受损的神经纤维,从而使肌肉产生收缩或松弛,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这对于恢复运动功能和改善肌肉协调性尤为重要。
另外,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还可以用于促进康复过程。例如,在创伤或手术后,组织损伤通常导致肌肉失去活动能力,从而延缓康复进程。通过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可以有效地激活受损的神经纤维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除了上述常见的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还可以用于治疗脊髓损伤、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痉挛性瘫痪等疾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如心脏病患者、怀孕妇女和具有电刺激过敏史的人。
总之,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具有多种疗效。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和肌肉纤维,它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肌肉收缩与松弛、改善运动功能和加速康复过程。然而,在接受此疗法时,仍然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以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
功能性电刺激
电刺激参数
极性 电极波波型 电流强度 波长 波频 刺激周期 坡升时间和坡降时间 治疗时间与治疗频率
极性
在双极刺激状况下,若使用不对称双相 波,则负极当主动电极可引起较大肌肉 收缩。因负极有较高浓度带负电离子, 可造成去极化引发动作电位或神经冲动
电极波波型
一般将主动电极放在股外侧肌的肌腹上, 将分散电极放在髋骨上方。 若要同时刺激到四条肌肉可使用双组电 极之方式,将两个主动电极放在股内侧 肌与股外侧肌,分散电极则使用共同的 分散电极放在髌骨的上方,如使用平衡 双相波,则分散电极之位置(即远端电极) 必须稍接近上方肌腹处效果较好。
髋外展肌
对於髋外展肌之刺激,主要为臀中肌及阔筋膜 张肌,常用在其髋外展肌较晚恢复的不完全的 脊髓损伤病患;或是中枢神经病患,有明显的 剪刀脚姿势。 使用髋外展肌电刺激可协助其行走之稳定与改 善走路姿势。主动电极通常放在骨盆嵴之稍下 方,视活动为要合并髋屈曲或髋伸直动作,而 稍前移或後移;分散电极则放在股骨大转子上 方,注意主动电极片与分散电极间,至少有 1 英寸之距离。
应将电极片置放处用酒精或用水清洗乾净, 并去除皮肤角质层以增加传导性。 电极片不要放在脂肪堆积或骨突处。 两个电极片摆放通常平行肌肉纤维方向。
理想的电极片尺寸与肌肉大小、电极片放置位 置相关 。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使用低频电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肌肉,使期收缩,以替代或矫正器官及肢体以丧失的功能。该方法是Liberson 等在1961 年发明的。他们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走。当时称为功能性电疗法,
1962 年才正式定名为FES 。
目前FES 的研究应用已涉及临床各个领域。如心脏起搏器用于心律失常和窦房结功能
低下(病窦综合征);膈肌起搏器(膈神经刺激器)用于救治呼吸中枢麻痹、调整呼吸;通
过植入电极控制膀胱功能;调整胃肠功能等。
一、物理特性
由于FES 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所用的仪器和电流参数差异很大。在此仅介绍神经肌
肉的FES 电流的性能:
波型:双相指数波、方波;
波宽:0.3~0.6ms ;
频率:20~100Hz ;
脉冲群宽度:0.8~1.8s ;
调幅:用梯形波,上升时间0.5~1.5s ,下降时间0~1.0s 可调。
二、FES 的作用
(一)代替或矫正肢体和器官已丧失的功能,如偏瘫患者的足下垂、脊柱侧弯。
(二)功能重建。FES 在刺激神经肌肉的同时,也刺激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
动模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三、临床应用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发性硬化等。FES 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完成某些功能活动,如步行、抓握,协调运动活动,加速随意控制的
FES---功能性电刺激
许多研究均证明: 脊髓损伤及脑卒中后功能性电刺激对步行能力 的逐步恢复有积累性增长的独立作用。
Wieler等进行多中心FES远期疗效的研究,发 现: 训练近期步行速度平均增加超过20%; 继续训练1年增加达到45%,步行速度最慢 (<0.3 m/sec)者获益最大。
5名完全性四肢瘫(C5-C7)患者进行电刺 激踏车运动训练8周(7次/周),结果发现 胰岛素刺激的糖摄取能力提高 47%,磷酸 果糖激酶表达和肌纤维类型无显著改变。 146%,己糖磷酸激酶II增加20485%, 糖合成酶增加52613%,与离体肌肉胰岛 素刺激的糖转运增加2.1倍的研究报道一致。 股外侧肌葡萄糖运载蛋白4表达增加37833
Thomas等发现正常人FES和主动运动时心 率明显高于被动运动,SCI者心率无显著改 变,但FES运动时每搏量明显高于被动运动, 表明:
SCI患者FES运动时主要通过增加静脉 回流来增加心输出量而不是心率。
SCI患者腿部FES运动增加患者VO2max 的作用是研究热点之一。
Raymond等研究7例截瘫(T4-T12),发现:
FES是目前国内外康复医学科电疗手段中最 为常见的一种。
发展史
功能性电刺激是Liberson等在1961年发明的。 Liberson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支
配的肌肉,产生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 走。当时称为功能性电疗法。 1962年正式定名为FES。
理疗----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物理因子治疗是应用电、光、声、磁和热动力学等物理学因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方法治疗患者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光、电、声物理特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而采用的治
疗手段,其中有音频、超声、激光、红外线、短波、微波、超短波、固频干扰、电磁、
旋磁、仿生物电等许多种类;另外还有采用各种冷或热的物理特性进行治疗的方法,如
水疗、蜡疗等就是利用了热动力学因素.
一、作用与应用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使用高频、低频、中频等瞬间出现的医用电流来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横纹肌或平滑肌,引起肌肉收缩,以获得有益的功能性运动.使肌肉产生被动的、节律性收缩.
1.引起肌肉组织的生物化学改变通过电刺激可以保留肌肉中糖原含量,节省肌中蛋白质消耗,减轻肌肉的消瘦.规律性收缩和舒X可以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代谢和营养,延缓萎缩,并且防止肌肉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和收缩物质破坏,保留肌肉中的结缔组织正常功能.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肌肉组织变短和硬化.
多数脑性瘫痪等运动障碍患者由于受肌X力的影响,主动运动功能减弱或消失,严重影响了肌肉营养状况,引起肌肉血液循环不良.可通过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调节肌肉组织的生物化学改变,辅助康复治疗.
2.缓解痉挛痉挛是指骨骼肌、平滑肌等局部紧X,长时间收缩,是一种因牵X反射使肌肉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X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有腱反射的亢进.痉挛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受刺激、肌肉本身受束缚、损伤引起.FES是着重解决患儿痉挛以与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例如,对于因上肢肌肉痉挛而影响上肢运动的患儿,可用控制指腕背伸的痉挛仪,通过对桡神经或肌肉的刺激,从而达到恢复手指运动功能的目的.FES应用于脑瘫患儿治疗,主要是缓解脑瘫患儿的肢体和躯干肌肉的痉挛,进而改善运动异常与姿势异常.电刺激治疗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可以被运用于再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PPT幻灯片课件
19
波频(Pulse Rate)
波频之单位为每秒之脉波数(pulse per second, 简称pps)。
波频与肌肉收缩的品质与肌肉疲乏的快慢有关 系,要引起持续而稳定之肌肉收缩产生动作, 则必须大於30 pps。
23
安全准则
绝对禁忌症:装配有心脏起搏器、出血 或有血栓性栓塞危险性病患,病情尚未 稳定之病患
相对禁忌症:一般心脏病患、感觉缺失 病患、癫癇病患或怀孕妇女也要小心使 用。
24
电极片应避免放置於颈部前方,电刺激不要横 跨或穿越胸廓,伤口或伤疤处与脂肪组织堆积 处不要放电极片,电极片也不宜太接近伤口缝 合处。
12
5.在单相波电刺激状况下,主动电极在运动点(motor point)或神经近皮肤表层处,参考电极(reference electrode) 在远端;在双相波电刺激状况下,两电极片置放在欲刺激 之肌肉或肌肉群上,但由於电流密度是愈近电极片愈高, 因此仍有一电极片在运动点上较易引发肌肉收缩;
6.两电极片间之距离愈接近,则电流在两极间较浅层肌 肉组织处流动;若距离较远,电流在较深处流动;
单相波 双相波 单脉波 脉波丛
16
双相波,一相产生刺激作用,另一相当平衡波, 可降低电刺激导致之化学作用。大肌肉电刺激 一般使用对称性双相方波若刺激小肌肉则使用 不对称性双相方波较能产生反应。
FES介绍
在国内,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共同合作, 从 2002 年起即对用于下肢康复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系统进 行研究,目前己成功研制出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的机械装置及 其相配套刺激器[11]。图 1-3 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功能 性电刺激脚踏车装置。
图 1-3 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装置
在患者实际康复过程中,要通过 FES 帮助别人完成日常 生活中的动作,就必须对控制该动作的肌群同时进行刺激, 因为这些动作都是由多块肌肉或者肌群协同配合完成的,这 时多通道的功能性电刺激器便应运而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 FES 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医生 Liberson[7]在 1961 年首先使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控制的肌肉, 使踝关节背屈,成功矫正足下垂,帮助患者行走,为电刺激 在脑卒中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方面的应用开创了先河。次年, 该方法正式定名为功能性电刺激(FES)。 此后,在 Liberson 的基础上,各国学者纷纷展开研究。
本实验中的实验对象为 24 岁的健康男性,刺激的目标选 择为指浅屈肌,指浅屈肌受正中神经支配,主要功能是屈近 侧指骨关节,还可以屈掌指关节和屈腕关节,其在屈指后收 缩[28]。
常用电疗法介绍
常用电疗法介绍
一、功能性电刺激
1、概述:功能性电刺激是用电流刺激丧失功能的器官或肢体,以所产生的即时效应来替代或纠正器官或肢体的功能的康复治疗方法,如:刺激膈神经可以调整呼吸功能,刺激膀胱有关肌肉以改善排尿功能,刺激上运动神经元病损引起的肌肉瘫痪以补偿丧失的肢体运动等。
2、治疗作用:在康复医学中,功能性电刺激较多用于中枢性瘫痪患者。上运动神经元发生病损时,下运动神经元是完好的,不仅通路存在,而且有应激功能,但失去了来自上运动神经元的运动信号,不能产生随意肌肉收缩运动。这时给以恰当的电刺激,就可以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以补偿所丧失的肢体运动;同时也刺激了传入神经,经脊髓投射到高级中枢,促进肢体功能重建以及心理状态的恢复。
3、治疗技术:采用有1~8个通道能输出低频电流的刺激器,电流基本波形为方波或其他波形;各通道或以同时或按一定延时先后刺激一组以上肌群,各通道的脉冲组宽度和刺激强度可分别调节。
4、临床应用
适应症: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后的下肢、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马尾或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障碍等。
禁忌症:带有心脏起搏器者、意识不清、肢体骨关节挛缩畸形、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神经应激性不正常者。
二、神经肌肉电刺激
1、概述: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又称电体操疗法。
2、治疗作用:对失神经支配而发生变性的肌肉进行合适的电刺激,可以引起肌肉收缩,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从而可延缓患肌萎缩,防止纤维化和挛缩;并可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3、治疗技术:采用三角波和方波的低频脉冲诊疗仪或电脑中频脉冲电疗仪的电体操处方。治疗时将电极置于患肌或患肌的运动点上,治疗电流的强度以能引起肌肉的明显可见收缩而无疼痛为度。
功能性电刺激课件
1. 辅助站立和步行:
最早应用单侧单通道刺激,以纠正足下垂。原理: 在患侧摆动相开始时,足跟离地,放在鞋后跟里的 开关接通,电流刺激腓神经或胫骨前肌,使踝背屈。 进入站立相后,开关断开,电刺激停止。 对截瘫患者,可用4通道刺激。在双站立相(即双 足同时站立时),刺激双侧股四头肌;在单侧站立 相,一个通道刺激同侧股四头肌,同时对侧处于摆 动相,一个通道刺激胫骨前肌。后来有人在此基础 上,再增加了两个通道,分别刺激双侧臀中肌或臀 大肌,控制骨盆活动。这样,患者使用FES可以站 立、转移、行走。
功能性电刺激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概述
机体的各种运动和感觉功能,从最简化的意 义上说,无非是神经冲动使相应的肌肉或神 经细胞兴奋的结果。因此,如果肌肉或神经 细胞功能正常,只是由于缺乏使之兴奋的神 经冲动而导致运动或感觉丧失的,应该可以 人工地给以电刺激而使之恢复。这就是功能 性电刺激(Funetional Eleetrieal Stimula-tion,FES)。
是目前国内外康复医学科电疗手段中最为常 见的一种。
发展史
功能性电刺激是Liberson等在1961年发明的。 Liberson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支 配的肌肉,产生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 走。当时称为功能性电疗法。
1962年正式定名为FES。
功能性电刺激
治疗作用
神经肌肉电刺激
(1)刺激失神经支配肌肉:提高肌力
(2)刺激中枢性瘫痪的肌肉:提高运动控 制和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
(3)刺激平滑肌:提高张力
治疗作用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和感觉障碍 功能性电刺激
①代替或矫正肢体或器官已丧失的功能, 如:偏瘫患者的足下垂。上肢伸腕伸指不 能,脊柱侧弯等。 ②功能重建:FES在刺激肌肉的同时,也 刺激了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 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 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功能性电刺激在脑卒中 康复中应用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康复科 闫兆红
内容
概念
临床应用
未来与展望
低频电刺激 频率<1KHz
神经肌肉电刺激 (NES)
功能性电刺激 (FES)
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
相关概念 神经肌肉电刺激:以低频脉冲电流刺 激神经或肌肉以促进功能恢复的方法。也 叫电体操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 已丧失功能的器官或肢体,以所产生的效 应来代替或纠正器官或肢体功能的康复方 法。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它是通过皮肤将特 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刺激神经以镇 痛治疗疾病的方法。
不能放置电极部位 颈动脉窦处 感染部位 孕妇的躯干部位 手术部位 恶性肿瘤部位 皮肤感染缺损 对电极过敏部位
功能性电刺激名词解释
功能性电刺激名词解释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ElectricalStimulation,简称FES)是一种技术,它通过电刺激改变神经控制特定肌肉的现象,从而恢复或促进生物功能。它是一种可选择性,可定制的技术,可以用于改变肌肉活动模式,从而治疗多种疾病、损伤和障碍。
FES术可以恢复运动功能,主要是通过改变神经信号到肌肉,从而改变肌肉收缩力和动作模式。FES用于各种疾病和损伤,包括脊髓损伤,痉挛性疼痛,僵硬性肌肉的神经控制障碍,以及骨性关节病等。 FES术可以通过改善肌肉活动,帮助患者获得自主性能力,帮助他们进行正常日常活动。它可以用于治疗瘫痪、康复肌肉力量和动作模式,或者增强患者肌肉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平衡。
FES术还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帮助减轻焦虑,改善压力反应和协调功能。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促进整体性的生物功能的恢复。
FES术涉及到多种系统,包括控制、传感器、电刺激和功能反馈系统。它使用电极植入人体,以及可调节电刺激模式和信号模式,以调节神经伤害和肌肉损伤程度对患者的影响。
FES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生物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助于增强社会能力。它可以使患者更自主、更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功能和社会能力,并帮助他们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总之,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可以通过电刺激对神经
和肌肉的刺激,恢复或促进生物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能力,并帮助他们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第3章 低频电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神经控制的肌肉,使其收缩,以替代或矫正器
官及肢体已丧失的功能。也可归属神经肌肉电 刺激的范畴。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一、物理特性 频率 理论上FES的频率为1~100 Hz。 脉冲波 常在100~1 000µ s之间,多使 用200~300µs。 通电/断电比(on/off time) 通电与断 电的时间比与肌肉的抗疲劳程度有关。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一、物理特性 波升/波降(ramp ) 波升是指达到最大电流所 需的时间,波降是指从最大电流回落到断电时 所需的时间,波升、波降通常取1~2秒。 电流强度 治疗时根据刺激目的及患者的耐受 程度来调节。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二、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 FES生理学作用原理是利用神经细胞的电 兴奋性,通过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使肌肉收缩, 因此,它要求所刺激的肌肉必须有完整的神经 支配。低频电流作用于神经细胞膜,能在神经 元上产生动作电位,而能诱发动作电位产生的 最小电流被称为阈电位。由电刺激所产生的动 作电位与自然生理状态所产生的动作电位是一 样的,具有“全或无”的特征。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二)禁忌证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在其他部位的神经
功能性电刺激。意识不清、肢体骨关节挛缩畸
形、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局部对功能性电刺激
无反应者。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三)注意事项 此疗法必须与其他疗法,如运动训练、心 理治疗相结合,才能取得很好地效果。操作者 应准确掌握刺激点的解剖、生理等,也是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内肌肉
通常为剌激蚯蚓肌与骨间肌, 以加强夹握的能力。
主动电极放在腕豆骨骨头的近端, 将分散电极放置在前臂掌侧,靠 近手指屈曲肌的肌腱上,以造成 掌指关节弯屈以及指间关节伸直 之动作。 若要造成整个手指屈曲之抓握动 作,可用两组电极再合并手指屈 曲肌之刺激。
拇指肌
中枢神经障碍,手指通常有屈肌痉挛, 大拇指常保持在内缩与屈曲之姿势。
电极片种类:
导电性金属片 碳矽橡胶电极片 目前以合成性胶片加导电胶片较普通且便利, 但仍依临床适用与皮肤敏感性而定。 由於FES大部份会引起肌肉之收缩而产生动 作,因此电极片以具柔软度会紧贴皮肤较 佳。
电刺激参数
极性 电极波波型 电流强度 波长 波频 刺激周期 坡升时间和坡降时间 治疗时间与治疗频率
1.极性
在双极刺激状况下,若使用不对称双相波,则 负极当主动电极可引起较大肌肉收缩。 负极有较高浓度带负电离子,可造成去极化引 发动作电位或神经冲动
电极波波型
单相波 双相波 单脉波 脉波丛
大肌肉-对称性双相方波 小肌肉-不对称性双相方 波 单脉波-上肢小肌肉 脉波丛(苏联波)-大肌 肉
来自百度文库
改善不明原因的脊柱侧弯
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20度、 <40度。
刺激强度:一般逐渐增至MTC 波频:25~35pps 刺激时间6秒,休息时间4~25秒 渐升时间1.5秒,渐降时间0~1秒 刺激时间一般由睡觉时间开始,每次 8 ~ 10 小时,慢慢增加到整天都可以 使用电刺激。
改善肩关节脱位
对于中风病人,避免或是矫正 其中风后之肩关节脱位,
电流强度逐渐增至 MTC ,将关节 维持在功能性的正确位置, 波频为35pps, 刺激时间15秒,渐渐增加为25秒, 休息时间由 30 秒渐渐减至为 2 秒 钟, 治疗时间由开始 10—15分钟,逐 渐增至可连续数小时。
儿童疾患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注意事项
二、肢体肌肉之刺激
踝背屈肌
踝跖屈肌
骨科关节炎病人或中枢神经 障碍患者。
刺激腓肠肌:主动电极放在小腿 后侧较上方处 刺激比目鱼肌:主动电极放在腓 肠肌下方
股四头肌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後或膝关 节软骨受伤或韧带受伤的手 术後病人, 中枢神经受伤之病人,行走 时可用电刺激股四头肌,有 取代支架或作为动作再教育。
其电极摆放在靠近拇指之外侧,在拇指对掌 肌之外侧,分散式电极则放在前臂背侧远端 1/3处,腕及指伸直肌肌腱上。
三、临床应用
行走时功能性支架的应用 改善不明原因的脊柱侧弯 改善肩关节脱位 儿童疾患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注意事项
行走时功能性支架的应用
矫正垂足步态:主要刺激患侧之踝关节背屈肌 及膝关节伸直肌,于摆动期时刺激踝背屈肌, 站立期时刺激膝伸直肌。其触动开关可在脚跟 或助行器之扶手上。
电极片应避免放置於颈部前方,电刺激不要横跨 或穿越胸廓,伤口或伤疤处与脂肪组织堆积处不 要放电极片,电极片也不宜太接近伤口缝合处。 对於刚完成骨科手术病患,在使用NMES配合运动 治疗时,需与开刀医师讨论肌肉活动之安全限度。 对脊髓损伤病患要注意使用电剌激中或後有无反 射失常症状。
为避免电极片施用对病患产生电学、 化学或机械性伤害。 对於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要使用功 能性电刺激引起中度以上肌肉收缩可 能有困难。
功能性电刺激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
学习目的
了解FES的原理及参数 熟悉FES在各肌肉的电极刺激点 掌握FES的临床使用方法
一、应用原理
利用电刺激动作神经引起肌肉收缩,以 达到增加肢体的功能性活动
电极片系统
表面电极片(surface electrode) 透皮的电极片 (percutaneous electrodes) 或是植入式电极片 (inplanted electrode) 。
波频(PULSE RATE)
波频之单位为每秒之脉波数(pulse per second,简称 pps)。 波频与肌肉收缩的品质与肌肉疲乏的快慢有关 理论上波频愈高,则阻抗愈低、愈能产生较大肌肉 收缩力量,但神经肌肉交接处之神经传导物质愈快 用完,容易造成疲乏。 在寻找运动点时,通常使用1~5pps,一般训练时皆 使用30~50pps。
主动电极较小,放在後三角肌下 沿,而其分散电极放在鹰嘴突上 方。
肘关节屈曲肌
肘关节屈曲肌常与肘关节 伸直肌一同进行交互性的 电刺激,引起肘关节之动 作。
主动电极通常放在肱二头肌的 肌腹上,分散性电极则在肱二 头肌的肌腹远端上 。
腕/手指伸直肌
通常为促进动作控制、增进肌 肉力量,以及改善高张力及关 节挛缩之现象。
电流强度
一般最高是100mA,一般人於10-20mA之电流 强度即有反应,治疗时依刺激感觉神经或动作 神经之目的而调整电流强度,但应在受刺激者 可忍受范围内。
波长(PULSE DURATION)
波宽在是否可引起有效的肌肉收缩及病 人的舒服度之影响占著非常重要之角色。 临床上以200~400 μsec最多见。
在电刺激之前,需让儿童慢慢接受电刺激之感 觉,然後才能将电量逐渐增加到可以产生功能 性肌肉收缩的强度。 电极片需将尺寸缩小,以免造成刺激到不必要 的肌肉。 在治疗儿童时需注意儿童非口语之沟通方式, 以了解刺激是否强度太强,如注意观察孩子的 脸上表情,他的呼吸、心跳以及其他肢体动作。
主动电极放在股外侧肌的肌腹上, 将分散电极放在髌骨上方。 同时刺激到四条肌肉可使用双组 电极之方式。
髋外展肌
常用在其髋外展肌较晚恢 复的不完全的脊髓损伤病 患;或是中枢神经病患, 有明显的剪刀脚姿势。
主动电极通常放在骨盆嵴之稍 下方;分散电极则放在股骨大 转子上方。
髋伸直肌
用来增强髋伸直肌,协助 维持良好直立的髋伸直姿 势
诱发腕伸直肌,主动电极位在 肱骨外髁的下侧方 增强手指伸直肌,则主动电极 要稍往远端,约在手前臂的中 央
腕/指屈曲肌
通常用来增加肌肉力量或是增加腕指关节屈曲 活动度。
若欲刺激腕屈曲肌,主动电极放在比较近端的 前侧手臂,分散电极则放在手臂前侧远端处, 在屈曲肌腱上; 若要刺激手指屈曲肌,则需要更小的主动电极 片,在前臂比较靠近肘关节内侧,分散电极片 放在接近腕关节处。
刺激周期
周期为刺激时间除以全部周期之百分比。 中枢神经障碍病患通常以1:5开始,而骨 科病患以1:3开始,随著病患进步,再逐 步调整刺激周期。 临床上一般刺激时间为 5 ~ 20 秒,休息时 间为5~60秒。
坡升时间(RAMP UP TIME) 与坡降时间(RAMP DOWN TIME)
主动电极可以放在髂后上嵴 之稍下方,分散电极可放在 臀部下沿臀大肌的肌肉上.
肩关节处肌肉
用於加强肌力或诱发动作, 对於有中枢神经损伤或脊 髓损伤之病患,加强其肩 部外展、屈曲之动作,同 时对於冰冻肩或肩手症候 群之病患,也可用电刺激 降低其疼痛。
肘伸直肌
增强神经科病患其肘伸直之 动作控制,或降低肘屈曲肌 之挛缩或痉挛。
为使刺激较舒服,电流强度通常采渐升 及渐降之方式。 坡升时间可由 0.1~10秒,坡降时间也由 0至数秒钟。
治疗时间与治疗频率
治疗时间依病患种类、症状严重度与治 疗目的而不同,通常一次15分至数小时, 由一星期2次至每天数次 。
安全准则
绝对禁忌症:装配有心脏起搏器、出血或有血 栓性栓塞危险性病患,病情尚未稳定之病患 相对禁忌症:一般心脏病患、感觉缺失病患、 癫癇病患或怀孕妇女也要小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