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9.14子罕篇——子欲居九夷

合集下载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子欲居九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子欲居九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子欲居九夷(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子罕篇》) 材料二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志①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

或人难之曰:“夷狄之鄙陋无礼义,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为陋乎?问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国,故欲之九夷。

夫中国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

”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

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难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谓陋邪?”谓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谓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国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国,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

禹不能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或孔子实不欲往,患.道不行,动发此言。

或人难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谏也。

实不欲往,志动发言,是伪言也。

“君子于言无所苟矣。

”如知其陋,苟欲自遂,此子路对孔子以子羔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知其不可,苟欲自遂,孔子恶之,比夫佞者。

孔子亦知其不可,苟应或人。

孔子、子路皆以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三守仁以罪谪龙场。

龙场,古夷蔡②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而予处之们月,安而乐之。

始予至无窒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國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來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 【注】①患:愤恨,怨恨,怨情。

[论语]子罕篇第九

[论语]子罕篇第九

[论语]子罕篇第九『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3』子曰:「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

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子畏於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章丧斯文也。

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6』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7』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闻,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13』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U+5335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14』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2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25』子曰:「主忠信。

子罕第九

子罕第九
] 孙逖
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
【子罕第九】 【原文】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 【注释】 (1)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被夺去主帅,一个男子却不可被夺走志向。”
【子罕第九】 【原文】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1)。” 【注释】 (1)雕:同“凋”。 【译文】 孔子说:“到严寒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古诗欣赏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子罕第九
【子罕第九】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 【注释】 (1)九夷:指东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译文】 孔子想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鄙陋,怎么能住?”孔子说: “有君子去住了,哪里还会鄙陋呢?”
【子罕第九】 【原文】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 【注释】 (1)舍:停留,止息。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流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论语》读书笔记--09子罕篇

《论语》读书笔记--09子罕篇

【原文】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笔记】“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

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

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笔记】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

”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

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文】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笔记】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笔记】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

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论语第九《子罕》篇

论语第九《子罕》篇

论语《子罕》篇解读仪器图书管理办公室论语子罕篇第九,本篇共包括31章。

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下面开始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子罕篇第九;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解释:罕,副词,希也;论语中的解释,孔子很少主动的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

那么,事实上,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还是很有争议的,分析一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论语》中孔子谈到“利”、“命”、“仁”的次数,从谈及的频率便可直接看出是否“罕言”;在《论语》中,孔子言“利”6处,言“命”7处,言“仁”则达59处,也有说109次?。

第二,“与”的解释,在“和”跟“赞许”两种解释中展开争论;第三,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

我认为,要还原这句话的真意,需深究的是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透过孔子的思想才能正确解释此话。

孔子对“利”、“命”、“仁”的看法,赞许的便“多言”,反对的便“罕言”。

从言“利”6处,言“命”7处,言“仁”则达59处我们知道,孔子罕言“利”与“命”,但并不罕言“仁”。

因此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注解是不合理的。

如此断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则把此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功利,赞许命运,赞许仁德。

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

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孔子的意思是说,射箭是需要有目标的,然后为了达到目标要专心训练,这叫专才,也就是现在的专家。

但是驾车呢,可以四处跑,涉猎广泛,但没有专长,是杂家,但博学,是个通才。

子欲居九夷全文翻译及原文

子欲居九夷全文翻译及原文

子欲居九夷全文翻译及原文子欲居九夷,不事炎黄,使民不知其乡。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其实如豆,其花白艳如雪,气如暄暄,丰茂不比于吾国之丰茂。

泰山其高,斯汤其净,扶风之岑,昆仑之嶂。

翻译:子欲去九夷远行,不愿再受炎黄之苦,使民无法识得其乡。

桃树枝叶伸延苍翠,叶子茂盛结实,果实紧致如豆,花朵如雪般美丽耀眼,花香一片沁人心脾,十分肥茂可与本国比肩。

泰山之高,斯汤之净,扶风岑之高,昆仑嶂之峻。

3000字文章:《子欲居九夷》源自《诗经》,是一首由孔子、屈原创作的古老寓言诗词。

诗中以司马迁的思想为主旨,论说人们应该有一种迁徙的精神,不仅要追求自己原来的地方,而且要不断探索,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

该诗描述了一个自由奔放的人去九夷旅行的愿景:“子欲居九夷,不事炎黄,使民不知其乡。

”九夷旅行的挑战就是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接纳。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其实如豆,其花白艳如雪,气如暄暄,丰茂不比于吾国之丰茂”,九夷的景象比原来的地方更加美丽,“泰山其高,斯汤其净,扶风之岑,昆仑之嶂”,九夷是一个由自然风景组成的完美世界,对于寻求新环境的人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自古以来,迁徙到九夷的精神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它激发了人们在追求自由意志的同时,不断发现新的事物的强烈渴望。

九夷的这一概念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而且也影响了当今时代的作家们,令他们充满好奇心,勇于创新,去探索未知的空间。

生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让我们明白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学会接受和尊重。

九夷旅行的路途是一条探索新世界、发现全新惊喜的路线。

九夷代表着理想主义者们不断探索新世界的勇气,追求一种新的、自由的生活态度,做一个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的勇士。

每个人都有一个可以探索的小九夷,比如说自己的心灵,自身的潜力,梦想的空间等等。

你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探索这个新领域,去发现自己真正的潜力,去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去解答自己的疑问,去探索自己的梦想。

《论语》“子欲居九夷”确解

《论语》“子欲居九夷”确解

作者: 龚维英
作者机构: 安徽省社科院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88-88页
主题词: 九夷;孔子;后汉书;华夏族团;综合考察;匈奴列传;上册;箕子;犬戎;论语
摘要: <正> 《论语》云:“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又云:“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公治长》)此二节似应合并综合考察,因为所说的内容均为孔子“干者七十二君,……一君无所钩用”(《庄子·夭运》)后的牢骚语。

虽不必真的就立刻启程,但所言去向必非泛语,则是显然的。

九夷,一般释以“东方的夷有九种,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四书白话注解》上册八九页),此说源于汉朝马融。

马融释《论语》“九夷”,即云:“九夷,东方之夷,有九种。

”九种夷的名称,则据《后汉书·东夷列传》。

《后汉书》在列举九夷之名后,亦言:“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究其实际,此说大可商榷。

第一,九夷分布范围极广。

古华夏族团视四周的少数部族,均称之为“夷”,并不限于东方各族。

如畎夷显即西方的犬戎。

《汉书·匈奴列传》:“周。

《论语子罕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子罕篇》原文及译文

《论语⼦罕篇》原⽂及译⽂ 【⼦罕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

其中著名的⽂句有:“出则事公卿,⼊则事⽗兄”;“后⽣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本篇涉及孔⼦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弟⼦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的某些活动。

【原⽂】 9·1 ⼦罕(1)⾔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 孔⼦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评析】 “⼦罕⾔利”,说明孔⼦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很少谈“利”。

此外,本章说孔⼦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对此是⼗分重视的。

孔⼦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思想中的⼀个组成部分。

孔⼦还讲“仁”,这⾥其思想的核⼼。

对此,我们在前⾯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 9·2 达巷党⼈(1)⽈:“⼤哉孔⼦!博学⽽⽆所成名(2)。

”⼦闻之,谓门弟⼦⽈:“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 【注释】 (1)达巷党⼈:古代五百家为⼀党,达巷是党名。

这是说达巷党这地⽅的⼈。

(2)博学⽽⽆所成名:学问渊博,因⽽不能以某⼀⽅⾯来称道他。

【译⽂】 达巷党这个地⽅有⼈说:“孔⼦真伟⼤啊!他学问渊博,因⽽不能以某⼀⽅⾯的专长来称赞他。

”孔⼦听说了,对他的学⽣说:“我要专长于哪个⽅⾯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 【评析】对于本章⾥“博学⽽⽆所成名⼀句”的解释还有⼀种,即“学问⼴博,可惜没有⼀艺之长以成名。

”持此说的⼈认为,孔⼦表⾯上伟⼤,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

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 9·3 ⼦⽈:“⿇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

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位,就不闭塞落后了。

”这一章我们也要体会夫子的存心,和那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子欲居九夷』,孔子想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去居住。

九夷这个地方到底在哪,现在已经没办法考证,这个也并不重要。

从经文当中,我们能够推测得出来,九夷这个地方一定是比较鄙陋的,文化很落后,百姓不是很懂得礼仪这么一个地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属于没有开化、不太文明的地方。

孔子要去那个地方居住,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我们也能够想象得出来,孔子一生志在行道,哪里能够推行圣贤之道,他就会到哪里。

如果没办法推行他的圣贤之道,他也不会怨天尤人,总是到有缘的地方去。

什么叫有缘的地方?如果那个地方的人能够听从夫子的教导,能够依教奉行,这个地方就有缘。

如果这个地方即使文化再先进,经济再发达,但是这些人不想学习圣贤之道,圣人也就离开这个地方,因为你不需要他,他也不必要在这里待着,他不求名、不求利,他只是一个念头,要推动圣贤教育。

如果这里的人不愿意这么做,他也就离开,找有缘的地方。

所以孔子他这一生周游列国,到了很多地方。

在这里说他「欲居九夷」,这个欲,也是他有这么个意思,不是说他真有这个欲望,他非要这么做,不是。

《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夫子已经放下了意、必、固、我。

这个意就是自己一定要怎么样做,这个意思;必就是必定要这样,这是执着;固是固执;我是我的见解,我见、我执。

夫子已经放下了意、必、固、我,他自己不会有什么欲。

他这个欲,只是有这么一个意思,这个意思是什么?感到那个地方众生跟他有缘分,这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是那里众生的意思,众生有感,圣人就有应,所以夫子就要到九夷那个地方去居住。

正在此时就有人问他,『或曰』,「或」是有人,有人说,『陋,如之何』,「陋」是讲九夷这个地方很鄙陋,不开化,那里的文化落后,人民百姓没有什么礼教,这叫陋。

论语子罕篇第九读后感

论语子罕篇第九读后感

论语子罕篇第九读后感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 第 9 章 子罕 个人翻译及解读

《论语》 第 9  章 子罕 个人翻译及解读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点点意译:孔子很少讲利益和天命,(孔子)赞赏的是仁德。

点点意解:不可把握的存而不论,可以努力的践行之!人痴多读书204 《论语》090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点点意译——达巷这个地方的一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广泛地学习却无极为突出而出名的方面。

”孔子听说了这个人的评论,就对自己的门徒弟子说:“我执着于什么呢?执着于驾车吗?执着于射箭吗?我执着于驾车吧。

”点点意解:专一而通博是现在的人才标准。

孔子的时代,大概是要在某方面突出就是难能可贵了,不然达巷的人不会因为孔子博学而称赞孔子。

人痴多读书205《论语》090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点点意译——孔子说:“戴麻料帽子,这是传统的礼制;现在大家都戴丝织帽子,这样节俭些,我和大家一样。

(臣子觐见国君)先在堂下叩头,进去朝堂后又叩头,这是传统的礼制;现在,只是进入朝堂后叩头,这样很傲慢。

虽然违反大家,我仍然先在堂下叩头。

”点点意解:对于旧传统,孔子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原则地继承。

人痴多读书206 《论语》090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点点意译——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臆想臆断,不绝对一定,不顽固固执,不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点点意解:孔子在执着于理想信念的同时,也是懂得变通的。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刚柔并济,才可屹立于世。

随波逐流就会迷失自己,只有自己就会失去大众,所以为人处事,即可独处,又可随众。

很多痛苦源于“臆想、必须、固执、自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点点意译——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围困,孔子慨叹说:“文王已经死了,文化礼制不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消灭这文化礼制,(我就会被困死在这里),后人就不能够了解文化礼制了;如果上天不消灭这文化礼制,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点点意解:深陷困境的孔子,说自己的生死在天不在人,是达观,还是自信?人痴多读书208《论语》090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2023年最新整理《论语.子罕篇》原文

2023年最新整理《论语.子罕篇》原文

2023年最新整理《论语.子罕篇》原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子罕篇》。

子罕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篇原文

论语子罕篇原文

论语子罕篇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欲居九夷全文翻译

子欲居九夷全文翻译

子欲居九夷全文翻译
《子欲居九夷》是一首古典诗作,洋洋洒洒汇聚出人们关于九夷的理想,它诉说着一个乐于抛弃老旧社会的青年的心路历程。

这首诗首先以激情的声调表达想象:去九夷的人有如天空蓝、波澜和海浪绿一样的颜色,更美丽的是体恤和慷慨的气质。

九夷将会丰富青年的人生,令人梦想获得一种令人着迷的文化,他们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阅历和洞察力、豁达的视野、良好的素养,以及广博的学问。

其实这首诗子不仅仅独自描绘出九夷如何美丽、迷人,更加折射出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压抑。

现代社会迫使每一个人都来习惯于这种异化的生活,回归九夷,也就是反抗这种令人窒息的条条框框。

作者极力赞扬九夷,把它塑造成一个具有灵动的意境,让人忘记尘世,进入天地之间,享受开放的世界。

作者希望:如果能够踏脚之气,读读九夷之类,能够难忘天空依旧,一切似旧时乐园,满口欢歌,过快乐人生。

最终,《子欲居九夷》运用豁达的文字、俏皮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深深地被它营造的奇幻九夷美景吸引,也暗示了作者对现今的觉醒的希望。

每当铭记这首诗的嘹亮旋律时,我们都会感受到一种生活中源源不断的力量,激发出一种勇敢追逐梦想的热情,使我们勇于重新审视生活。

《论语》原文+注释 子罕篇

《论语》原文+注释 子罕篇

《论语》原文/注释子罕篇子罕言利[1] ,与命与仁[2] 。

[1] 罕:少。

[2] 与:赞同,肯定。

一说,“与”,是连词“和”。

则此句的意思为:孔子很少谈财利、天命和仁德。

宋儒程颐就曾说:“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但是,综观《论语》全书,共用“命”字21 次,其中含“命运”“天命”意义的,有10 次;共用“仁”字109 次,其中含“仁德”意义的达105 次。

由此看来,说孔子很少谈天命和仁德,是缺乏根据的。

达巷党人曰[3]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4] ?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3] 达巷党人:达巷那个地方的人。

“达巷”,地名。

滋阳县(今山东省兖州市)西北,相传即达巷党人所居。

“党”,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一党。

一说,“达巷党人”,指项槖(tuó驼)。

传说项槖七岁为孔子师。

[4] 执:专做,专门从事。

子曰:“麻冕[5] ,礼也;今也纯[6] ,俭[7] 。

吾从众。

拜下[8] ,礼也;今拜乎上,泰也[9] 。

虽违众,吾从下。

”[5] 麻冕:用麻布制成的礼帽。

按古时规定,要用两千四百根麻线,织成二尺二寸宽(约合现在一尺五寸)的布来做。

很费工,所以不如用丝绸俭省。

[6] 纯:黑色的丝绸。

[7] 俭:节俭,俭省。

[8] 拜下:按照传统古礼,臣见君王,先在堂下跪拜;君王打了招呼之后,到堂上再跪拜一次。

[9] 泰:轻慢,骄奢。

子绝四:毋意[10] ,毋必[11] ,毋固[12] ,毋我[13] 。

[10] 毋:同“勿”。

不,不要。

意:推测,猜想。

[11] 必:必定,绝对化。

[12] 固:固执,拘泥。

[13] 我:自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子畏于匡[14] ,曰:“文王既没[15] ,文不在兹乎[16]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17]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8] ![14] 子畏于匡:“畏”,受到威胁,被拘禁。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子罕第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导读:我个人以为,从教育的角度看,若要达于“道”的层面,成为圣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实践的基础,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小时候就参与实践有关。

【译文】子牢说:“老师说过,‘我不能被当世所用,所以精通了各种技艺。

’”【解读】子牢也是孔子的学生,姓琴,名牢,字子开,卫国人。

孔子小的时候家庭困难,又要生存,因为不能做官,所以就不得不学习各种各样维系生存的本事。

因此成就了多才多艺的孔子。

【原文】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

有为农夫来问我,我对他问的问题一无所知。

我只能从这个问题的两端分析琢磨来解开问题的全部。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孔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不懂的问题从事物的正反、已知未知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球的问题的解决。

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也不再出现河图了,我这一辈子也快完了吧!”【解读】凤鸟是传说中的神鸟。

传说有圣王出现的时候,黄河中就有龙马背负八卦图出现。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行将离世的时候,一方面慨叹世道的衰微,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即将终了的无奈。

【原文】9.10子见齐衰(zīcuī)者、冕衣裳者与瞽(gǔ)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着官员服装的人以及盲人,碰面的时候,他们即使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去时,一定要快步离开。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日常中面对的礼仪和心态。

遇到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都是深怀着敬畏的心态。

既表现对生命的敬畏,也从另一方面诠释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

《季氏第十六》篇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提到的这三者都于天命相关,所以孔子表现出了敬畏之心。

【原文】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9.14子罕篇——子欲居九夷
一起学《论语》9.14
子罕篇——子欲居九夷
【原文】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白话】
孔子想要到九夷去住。

有人说:“那地方很僻陋,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去住在那里,还有什么僻陋呢?”
【释词】
欲:想要。

李炳南:“‘欲’是仅有此意而已。

”《正义》:“夫子不见用于中夏,乃欲行道于外域。


九夷:东方之夷,有九种(马融)。

朱子:“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


《说文》:“夷,从大,大人也。

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

”《注疏》:“案《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又一曰玄菟,二曰乐浪,三曰高丽,四曰满饰,五曰凫臾,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

”按:或谓九夷此指朝鲜,存之。

或:有的人。

陋:僻陋,指文化闭塞,缺少礼乐文明。

《注疏》:“东夷僻陋无礼。


君子居之:君子所居则化,使有礼义。

朱子:“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四书解义》:“君子居之,自
能信其在我,忠信笃敬,无入而不自得。

且天地间人性皆善,道德仁义之气,礼乐教化之习,安在行于中国者,不可行于外国乎?何陋之有哉?”
【先贤精义】
《论语稽》曰:九夷者,东方国也。

泰伯如句吴,箕子之朝鲜,皆能化民成俗。

子欲居夷,盖伤中国不行其道,而欲行之殊俗之地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孔子疾中国无明君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人之化无分中外也。

当时孔子因道不行,偶发欲居九夷之叹,亦犹乘桴浮海之意云耳。

盖上下古今,东西南朔,此心此理莫不相同,圣人之化原无分于中外也。

孙绰曰:九夷所以为陋者,以无礼义也。

君子所居者化,则陋有泰也。

张栻曰:夫子之所以告之者,乃行乎夷狄之道,盖忠信笃敬无入而不自得也。

《论语正义》曰:《孟子·尽心》篇:“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故君子居之,则能变其旧俗,习以礼仪,若泰伯君吴,遂治周礼也。

李炳南曰:九夷,究竟是何处,不必详考。

孔子志在行道,而道不行,但不怨天尤人,此处不行,可往他处,所以“欲居九夷”。

有人认为,九夷之地鄙陋,奈何能居。

陋是意指没有文化,人民不懂礼义。

孔子说:君子居在那里,就不陋了。

君子,是泛指能教化人群的人,例如箕子居在朝鲜,教化朝鲜人,朝鲜即不陋。

学儒当学孔子那样存心淑世的精神。

【附录】
郑汝谐曰:此亦乘桴浮海之义。

或人疑九夷为陋,然箕子封于朝鲜,即九夷之种也。

自箕子之化行,其俗知尚礼义,与齐鲁无异。

故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四书稗疏》曰:周衰典废,小国诸侯国介边徼,惮于盟会征伐之重赋,不能备礼,自降而从夷,则人亦以夷目之。

而鲁东海澨本有夷属,故《尚书》称莱夷、岛夷。

莱夷今登莱地。

孔子郤莱人,言“裔不谋夏”是已。

岛夷卉服,亦沿海之地,湿不宜蚕,恃苎为衣者。

又《左传》陈辕涛涂曰“观兵于东夷”,杜预解曰:“郯莒徐,夷也。

”又隐公元年“纪人伐夷”,杜预曰:“夷国在城阳壮武县。

”又鲁称晋听蛮夷之诉,谓邾莒也。

凡此之属,皆谓之夷,则九夷者,东方九小国耳。

以其僻小俭鄙,降从夷礼,故曰陋。

《白虎通》曰:《明堂记》曰:“九夷之国。

东方为九夷。

”东所以九何?盖来通者九。

九之为言,究也。

德遍究,故应德而来亦九也,非故为之,道自然也。

何以
名为夷蛮?曰:圣人本不治外国,非为制名也,因其国名而言之耳。

伊藤仁斋曰: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均是人也。

苟有礼义,则夷即华也;无礼义,则虽华不免为夷。

九夷虽远,故不外乎天地。

今去圣人既二千有余岁,吾日东国人,不问有学无学,皆能尊吾夫子之号,而宗吾夫子之道,则岂可不谓圣人之道包乎四海而不弃,又能先知千岁之后乎哉?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癸巳论语解》《论语意原》《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古义》《论语正义》《论语稽》《白虎通》《说文解字》《四书解义》《四书稗疏》。

一起学《论语》课程公告
我们倡导的学习方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时习;尊重文化道统(荐读《论语》的文化传统系列文章);多措并举,解悟经典,感应圣贤气质:诵读原文、抄写原文、了解基础字意词意、领会先贤精义、品味原文并尝试自己解读、了解相关故事、旁通相关经典、与学友交流讨论、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日课,就近参加线下活动……
道德经 |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