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诗 三 首1
《1古诗三首》诗意
《1古诗三首》诗意
1
晨曦初露,轻纱薄雾缭绕,阳光透过密林的缝隙洒下,映照着一片宁静而祥和的景象。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旧令人陶醉其中。在这三首古诗中,展现出了深邃的哲理、恢弘的气势以及细腻的情感,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思索与感悟。
2
第一首古诗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边塞的寒夜中,远方的鼓声和雁声传来,令人倍感孤寂。诗人借助夜色的寥寥,将故乡的名字映在眼前,情感油然而生。然而,家人却分散在世间,就如同明月照耀故乡,但所照之处却发生了变故。诗人将自己写成无家可归的孤魂,郁郁不得志。他向远方寄去书信,但消息却始终无法传达到家乡。这首诗透过细腻的描写,揭示了诗人在边塞战争中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3
第二首古诗选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描绘了江城子在寒雨中送客的情景。暮色降临,寒雨连绵,江城子孤独地眺望着夜色中的吴江,心中感叹着离别的凄凉。当第一
缕曙光照亮楚山时,江城子的心中涌起一片坚冰般的思念。虽然身在
他乡,但他对洛阳的亲友充满了思念,如同心中的一颗宝贝,放在玉
壶之中。这首诗以寥寥数语,表达出江城子对家乡和亲友的无限思念
之情,以及面对离别后的孤独和寂寞。
4
最后一首古诗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草原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义与韵律;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教授古诗的意义和韵律;
2.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朗读古诗时的发音和节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视听法;
3.探究法。
教学准备
1.电脑及投影仪;
2.PPT课件;
3.打印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1.制作PPT课件,展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
2.谈论古诗的经典意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演示环节
1.老师现场朗读古诗,并分段解释古诗的意义;
2.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发音。
探究环节
1.分组讨论古诗的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
3.整合分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练习环节
1.按照小组分配,学生进行分组朗读;
2.让学生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效果;
3.让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
1.总结古诗的经典意义;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下一次探究做出思考。
课后作业
1.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究三首古诗的意义和韵律;
2.学生每天朗读和背诵一首古诗;
3.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体会。
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古诗有了全新的体会,不仅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制作PPT,做好多样化的教学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古代诗词三首(蝉、孤雁、鹧鸪) (1)
主旨
• 通过描写鹧鸪的啼声哀怨凄惨 • 表现出游子凄苦的乡愁 • 表达诗人对游子哀愁的同情与
感同身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凭借
蝉
• 垂緌——————写蝉的样子 • ——————实际暗指的是显宦 • 清露——————写蝉的食性
• 实际指的是高官的清廉
•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 • ——————梧桐树在诗人眼中 是“品格高贵的象征”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是全诗议论的句子 • 实际是托物言志,告诉我们: •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 自能声名远播。
诗句解释
• ①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见他们五 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 ②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象。 • ③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 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 • ④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 ⑤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 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 • ⑥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 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 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 ⑦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 • ⑧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 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 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 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 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 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 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 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 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1 古诗词三首
一、课前解析
关注诗词:本课为两首七言绝句、一首词。《四时田园杂兴》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初夏时节,以“黄、白”的色彩、“肥、稀”的形态组合,让人感受到万物蓬勃、色彩明丽的田园画面。《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体现了诗人恬淡的心境,笔调清新明快,由远景到近景,由静景到人物活动,动静相宜,使整首诗画面生动。《清平乐·村居》清新质朴,浅显易懂。“卧”字最为传神,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整首词将五个人物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
关注作者:
范成大:南宋名臣、文学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组诗。作者在早年游历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渡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这段时间,他写下《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这些诗歌都是范成大根据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而创作的,情感真实。其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朴素自然的风情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仿佛自己也在江南乡村生活了很久一样。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杨万里迷恋新市的酒楼,痛饮大醉,因留住新市徐公店。第二天醒来,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诗。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诗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
辛弃疾: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他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其中,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本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人教高中语文《诗三首》精美1
了。11、我无所事事的度过了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们所期望的明天。12、学习就是一种会使你更快乐、生活质量更好、更有自尊、对社会贡献更大的一种素质提高过程。13、一个人若想
拥有聪明才智,便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华罗庚有句名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出于勤奋。”这是有道理的。就像古代大学者凌曙,小时候他家里穷,无钱上学。后来,他勤俭节约,
二、再读诗歌,分析诗句
▪ 1.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找出其中点明昭君情感的词
语。 ▪ 怨恨(诗眼)
首联: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昭君家乡的自然风光
拟人手法,写出千山万壑既有飞 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侧面烘托昭君坚强的性格
2.本诗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目的何在?
▪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 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手法把迤 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 动之势,又有变换之姿。借此引出歌咏对 象王昭君。
4、《咏怀古迹(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 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 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 二字不符?
创作目的和写作手法:借史咏怀
▪ 作者借昭君的古迹,既怀念古人,也 另有深意。诗人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 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 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 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 沉怨恨。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古诗三首
一、连一连,帮词语找到合适的解释。
【泥融】 【芦芽】 【河豚】 【小溪泛尽】
芦苇的嫩芽。 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这里指泥土湿润。 一种有毒的鱼。
二、写出下列句子的诗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意:青翠欲滴的竹林外,开放着
状元成才路
三两枝红艳艳的桃花,鸭子在春天的江
状元成才路
水中嬉戏,感受到江水已经变暖。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多。 芦笋刚刚发出嫩芽。
思考:诗句展现出了怎样的景致?
状元成才路
既描写了画中的景物,给人以春回
状元成才路
大地、草木复苏、充满生机的感觉,又 展现出想象中的情景,充满情趣。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意: 初春时节蒌蒿生出满地,芦苇也
长出嫩芽,正是河豚将要沿江而上的 时候。
1 古诗三首
绝句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
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居巩县 (今河南巩义)。与李状元成才白路 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状元成才《路 春望》《江畔独步寻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绝句 fǔ
【唐】杜甫
春季太阳 落山渐晚。
迟
日/江
山/丽,
/ / 春 风 花 草 香。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诗经三首
秦风· 无衣 邶风· 静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 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所 以有称“诗三百”。在先秦典籍中被称为“诗”, 汉代学者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有学者认 为是周王经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 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也有认为是经过孔子删 订而成。 全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采
娈:美好。
有:形容词头的助词。 说:通“悦”。 归:通“馈”。 荑:茅草芽。
《邶风· 静女》
1.以谁的角度写? 2.在什么环境下所写? 3.写出什么情感?
男子 苦苦等待的时刻 追求,互相倾心 以情寄物,借物抒情 通过典型细节来表现
4.采用什么手法?
5.选材有何特点?
6.反映什么历史背景?与《氓》有何共同点?
爱情产生、劳动和生活,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和状况决 定。
恋爱生活
热情
幸福 怨恨 沉痛 清醒 坚毅
3.描景,抱怨,感叹。
4.寄景,哀怨,倾诉。 婚后生活
5.劳累,裂痕,感伤。
6.回忆,怨恨,决裂。 婚变决绝
赋、比、兴
结合课后第二题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多用于雅、颂,“国风”中则较少,主要是比和 兴。
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包括十五国风,是带有地方 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 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本 文三篇均选自国风。
1 古诗词三首(1) (1)
1 古诗词三首(1)
【基础须知】
重点字词
高飞尽(gāo fēi jìn):都飞远了。
独去闲(dú qù xián):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好(hǎo):美好。
旧(jiù):以前;过去。
胜(shèng):胜过;强过。
忆(yì):想念;想起。
谙(ān):熟悉。
【重点梳理】
1.《独坐敬亭山》一诗除了表现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外,还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还表现了李白坚定和乐观的精神。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诗人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2.《忆江南》开头就说“江南好”,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呢?
江南风景好在当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目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难点再现】
《忆江南》一词中为什么诗人不说“江南美”而说“江南好”呢?
因为“江南美”只能说明江南的风景优美,而“江南好”表达的含义广泛,除了指景色美,还可以指天气好、人好、关食多等。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三首》(教案)
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绝句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读写“融、燕、鸳、鸯”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古诗大意,从诗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和插图,并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诗中描绘的景物,结合想象感受春天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更广阔的诵读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1.背诵喜欢的古诗,了解杜甫。(课件出示杜甫简介)
2.课件出示《绝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背诵喜欢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再出示《绝句》,引导学生初步进入古诗
画面,更好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中。
二、通读古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平时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融”,前鼻音“燕、鸳”,后鼻音“融、鸯”。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1课课堂笔记
以下是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1课的课堂笔记要点:
1.诗歌背景介绍:了解每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历史时期,这有助于学生
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词语解释:记录诗中的生僻字、古汉语词汇及其现代汉语的意思,以便学生
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3.诗句翻译:将古诗的每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艺术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
的美。
5.主题思想:归纳每首诗的中心思想和传达的感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感悟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
学习。
7.课后练习:记录老师布置的相关练习题和作业,以便复习巩固。
通过认真做课堂笔记,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的知识,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古诗词三首
表现诗人与山 的惜惜相连之情。
这首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天上到地下、从高到低、从远到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为中国 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跨湘鄂两省, 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fēng)四 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 洞 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 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 杨么寨、铁经幢(chuáng)、屈子祠、跃龙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
面 湖面 比喻平静的湖面 平滑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在皓月银辉直下,洞庭山愈显 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 指君山岛。 远望。 一体,远远望去,如同一个白色的 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十分惹人喜爱。 比喻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
忆江南
江南好,
回忆、思念江南 江南真好,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 风景旧曾谙。 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从前 熟悉 超过、胜过 多么了解。 日出江花红胜火, 红日映照,红花像 江边的花 江花比作火焰 燃烧的火焰; 春光水碧,绿波粼 春来江水绿如蓝。 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 江水比作蓝草 对偶句式 更显得碧绿。 能不忆江南? 反问句 能不让人回忆吗?
1、古诗词三首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 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 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 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诗人以奇 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 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 十分生动。表达了诗人摒弃世俗、亲 近自然、忘怀得失的强烈思想感情。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其诗雄奇豪 放,想象丰富,被后 人誉为“诗仙”。与 杜甫并称为“李杜”。 他写了大量歌颂住祖 国大好河山、揭露社 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有《李太白集》 传世。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静夜思》
借景抒情, “尽”和“闲”抒发了诗 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 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 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 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 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 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 “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 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 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 的精神面貌。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 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只有” 两字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 情。
1古诗词三首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 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
南一带,卒于当涂。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 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 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江南好, ān 风景旧曾谙。
旧:从前; 曾:曾经;谙:熟悉。
江南是多么美好啊,我对 江南的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 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 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蓝草 一样碧绿、清澈。
敬亭 位于安徽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 山 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
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 小山峰 60 座,主峰名“一峰”,海拔 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 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 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 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 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 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 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 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 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 人回忆吗?
一 古诗三首
一古诗三首1.《登高》
唐王之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古诗词三首
群鸟高飞远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寂寥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独自悠闲地飘走。 我和敬亭山相互注视,谁也不觉得厌烦。 只有这敬亭山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
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 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
[唐] 刘禹锡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江水也更显清澈,在傍晚月光的 辉映之下,江水犹如一道白练。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水流阔远,和天都连在一块儿了,坐在船上,但见岸边无穷的树木随水流而去, 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样,远处的山上,云雾弥漫,整个山都被遮住了一半
1、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做到 “字字有对应,句句都通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2、全诗突出一个( )字,诗 人主要运用( )的修辞手法 来体现这一特点的。 3、请你试着说说夸张手法在体现 景物特点的作用。
Fra Baidu bibliotek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这三首古诗词题眼分别 是( )( )( ),诗 人又分别看到哪些景物,有 何特点?
第20课《古诗三首》第一首《早发白帝城》-PPT课件
• 辞:离开
• 彩云:灿烂的朝霞
• 江陵:现在湖北省境内
李白
• 千里:一千里。概数,泛指路途遥远。
• 还:返回
• 间:中间
-
11
课后作业
•
1、有表情朗读
•
2、感情背诵:
•
3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
4、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诗词。
-
12
-
8
思 考:
•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 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 第二句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 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3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 _______?
-
9
诗中表现了作者沿途景色的壮丽;反映 了行船速度快,诗人途中喜悦的心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
注解:
• 朝:早晨
-
5
[题解]
•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 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 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 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 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 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 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 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 “惊 风雨而泣鬼神矣!”
早发白帝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1
古诗三首1古诗三首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懂得课文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在《马》诗中着重体会诗人是如何以马自喻,借马抒怀的。
课前准备:
二框投影片、一段音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1课《古诗三首》。这三首都是唐诗。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两首。它们都是五言诗。(板书:五言诗)诗的内容都与将士的戎马生涯有关。
2.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呢?(指名说)(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还要知道诗人是通过哪些字词来表现这个意境的。)
二.学习第一首《马》诗
1.简介作者李贺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马》,这是唐代杰出的青年诗人李贺所作,李贺从小才华出众,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终日闷闷不乐,忧伤激愤,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生前泄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下了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二十三首。今天我们所写的《马》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是借什么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马》这首诗诗人是借_______(马自喻),抒发自己_________(想做一番大事业)的情怀。
2.师范背.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3.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燕(yan)、络(luo)的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
4.理解前两行的词语。
我们先看前两行诗句:
①这里的“大漠”是什么意思?(广阔的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
还可以说怎样的沙漠?(无边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
“燕山”是指什么?
②“大漠沙如血”的“沙如血”是什么意思?
“燕山月似钩”的“月似钩”又是什么意思?
“钩”是什么意思?
③这两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可以从____看出,意思是
____。
④沙石的颜色是黄的,为什么说是“沙如雪”呢?你能联系上下诗句来理解吗?
因此,我们在译释古诗的时候,习惯上总把原因说在前,结果说在后。
5.谁来试着解释一下。(请一两位同学)
6.这两行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板书:景)呢?(映示灯片)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看看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月儿、群山、沙石怎么样?面对此景,诗人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复片,复上马)
7.练读。这是一幅供马驰骋的广阔原野图,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舒缓些。
8.广阔壮美的北方原野给马提供了一个可以奋起奔腾的环境,这使诗人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情)齐读后两行。
9.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必要的点拨。
①金?络脑?
②为什么要配“金络脑”?(提示:俗话说好马配好鞍)
③有没有配上?从哪个词看出?“何当”是什么意思?
④“走”是什么意思?骏马跑,我们可以说什么?
10.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11.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这是马的愿望。写这两句诗人仅仅是抒发马的愿望吗?作者由马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作者借马抒发了自己什么情怀呢?
12.练读。
①读这两行诗时要把诗人渴望能在原野上纵横驰骋一样,施展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上与前两行诗有什么不同?
②用疑问的语气读出迫切、激愤的心情。(个别读-齐读)
13.齐读。全体起立。
14.配乐背诵。
为了把诗的意境体会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音乐,把这首诗吟诵一遍。
三、学习第二首《塞下曲》。
1.过渡。(揭示写法)
李贺的《马》诗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很多的启示。我们学习的时候,运用了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的方法。
2.揭题、解题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学习另一首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古诗,题目叫《塞下曲》。(板书:叙事抒情)“塞”,指什么地方?古时把长城以北的地方称塞外。“塞下曲”,曲名,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歌。
3.简介作者。
《塞下曲》的作者是唐朝的卢纶,他七岁就能写诗,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在《塞下曲》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则发生在边关的精彩传说故事。
4.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塞下曲》叙述了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
指名读全诗。
5.词语质疑。在预习中,你们理解了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
6.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诗句里词语的意思都懂了,能不能把这些意思串起来讲讲诗句的意思,谁来说第1、2行,第3、4行呢?
7.这首叙事抒情的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叙述) 提示:哪一行说的是故事的起因?哪里是经过?结果?
8.这首五言诗仅用了二十个字就向我们凝炼、生动地描绘了一则精彩的传说故事,李广将军的形象栩栩如生。诗中有些字用得特别好,我们来欣赏欣赏。同学们,先把第1行诗读一下。
①第一行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当时的场面、气氛?(惊)
从这个“惊”字上,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和气氛吗?
读第一行,读出紧张的气氛。
②下面几行,各抓哪一个词?
a.为什么抓“引”?
(提示:表现了李将军的什么?)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李将军英姿勇猛的形象。
b.“没”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那么,你能想象一下,当将军的手下找到这支箭时,会怎么说?学生自由说。
来,我们就用这种惊讶、称赞的语气把第3、4行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