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_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合集下载

政治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对于政治全球化的研究开始的其实是比较早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起就有文章谈论该问题,主要的研究集中在2000年到2005年,最近时间国内关于政治全球化的研究较少。

全球化究竟是经济的全球化还是全面的全球化,不同于经济全球化,学者们谈及政治全球化基本上是持审慎的态度。

对于政治全球化学界并没有发现一个准确的定义,对于政治全球化的研究还是集中在它的意义辨析,表现和影响上。

学者们基本都承认,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确实有政治全球化的趋势和种种表现,但是政治全球化的程度和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学者们却持有不同的态度。

全球化确曾令世界发生了变化,国家主权亦因此而转变。

对此,人们似乎再无异议。

但是,对于全球化究竟对世界政治格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国家主权的转变是否促进了全球化模式的发展,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Klaus Dods,2000)要言之,政治全球化必将、事实上也几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启动。

也正由于此,政治全球化甚至与经济全球化上述三个层面对应,也在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逐步展开:(一) 政治资源的全球化(二) 民主政治体制的全球化(三) 多包容性国体的全球化。

进一步的分析则可以发现,多包容性国体全球化的形成,尽管可以直接归因于民主政治体制的全球化,但与后者一样,实质上都是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以及多元所有制结构全球化这些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

(鲍跃华,2007)全球化概念指向了一个方向,而且只有一个方向:经济活动的空间在扩大;它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因此重要的是政治调控的空间也在扩大。

(贝克,2000)政治全球化表现在当今国际政治的许多方面。

联合国、国际法庭等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甚至可以采取军事行动。

如索马里护航,伊拉克战争,恐怖主义等等都是政治全球化的表现。

简而言之是人权和主权的问题,人权是无国界的,国际社会认为人权是高于主权的。

国际社会有权对一国政府侵害人民人权的独裁行为行为进行干预。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这些中心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市场控制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并能够对世界经济事务进行主导或施加重大影响,这些中心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经济格局。

随着这些中心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和关系互动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下,中心力量的经济实力对比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因此,世界经济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是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为建立一个围绕美国经济和黄金运转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一种尝试。

1944年,由美国发起与组织的联合国家与联盟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最后协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2个附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这种体系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掠夺,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和维持。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

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

雅尔塔体系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小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诉求,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4、发展中国家:狭义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后来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国家。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全球化是指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领域中,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主权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全球化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政治合作,提升了国家的影响力和地位。

国家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签订国际协议,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对国家主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放弃一部分主权,接受国际规则和标准的约束。

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国家的主权在国际事务中受到更多的限制和制约。

然而,全球化并没有削弱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国家主权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国家主权不仅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确保国际秩序稳定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石。

国家通过保持自身主权,能够有效管理国内事务,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

为了应对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
形成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国际秩序。

各国应尊重彼此的主权,通
过平等协商解决争端,共同制定和遵守国际规则。

同时,各国也需
要加强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全球
化加强了国家之间的联系,但也对国家主权提出了新的挑战。

然而,国家主权仍然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基本原则。

通过加强合作和
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推动国际秩序
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参考答案中国马克思与当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_尚萌萌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_尚萌萌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尚萌萌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摘 要: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

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

因此,本文从矛盾观点出发,用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解释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并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 经济全球化 民族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

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

以下我们就从矛盾分析法入手分别论述了全球化与民族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待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其实是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经济发展趋势。

全球化以各国经济不断一体化的趋势为表现,从矛盾分析法来看就是个别向一般的转化。

民族化则是各国通过相互学习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一个过程,同时,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这是一般向个别方向的变化发展。

从形式上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同时又要意识到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的同时,还要注意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本民族的发展特色。

二、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看待经济全球化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民族国家的意义

民族国家的意义

民族国家的意义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由特定民族组成的独立政治实体,具有自主的政治权力和独立国家地位的国家。

在现代社会中,民族国家被视为一种主权国家形式,是世界国际体系的基本单元之一。

它的意义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首先,民族国家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民族国家中,同一个民族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共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团结力。

这种团结和认同感能够凝聚全体民族成员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民族国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语言。

不同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俗,这些文化资源对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个体的人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国家的存在保障了每个民族都能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的进步。

第三,民族国家有助于建立符合本民族利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在民族国家中,民族成员有机会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和福祉。

民族国家为每个民族提供了一个建设自己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平台,使其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管理和发展国家,实现民族自主和权益最大化。

此外,民族国家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国家的建立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全的政治环境,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

通过国家力量的集中和协调,民族国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同时,民族国家也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法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此外,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民族国家作为主权国家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平等地位和权力。

每个民族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参与国际合作和对话,维护本民族的权益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同时,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有助于加强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国际和平的维护。

然而,民族国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民族国家的存在有时会导致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和种族歧视等问题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逆全球化”现象研究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逆全球化”现象研究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逆全球化”现象研究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是指全球化进程在某一阶段出现倒退、减弱或停滞的现象。

它是一种对全球化过程的反思和反抗,体现了一种保护主义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逆全球化现象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社会现实,其影响深远且不容忽视。

逆全球化现象表明了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球化过程加速了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交流,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从属地。

这种分工体系往往导致发展中国家资源被剥夺、环境破坏和国际分工不公等问题。

逆全球化现象的兴起折射了人们对全球化过程的不满,并试图通过退出全球化体系来保护自身利益。

逆全球化现象与经济危机息息相关。

全球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等问题。

特别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情绪明显上升,许多国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来应对危机,限制贸易和投资自由,进一步削弱了全球化的推动力。

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与国家主权和民族主义的抬头有关。

全球化过程使得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主权。

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时,一些国家开始回归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政策,试图重塑自己的经济和政治秩序,这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也直接促成了逆全球化的发生。

逆全球化现象的兴起也与全球治理的失败有关。

全球化过程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紧密相连,需要建立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来应对全球性问题。

当前的全球治理机制存在着问题,无法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导致了逆全球化情绪的反弹。

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机制的弱化,使得国家倾向于以单边行动和保护主义政策来求解问题。

逆全球化现象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问题的反应。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逆全球化现象的兴起是人们对全球化效果的反思和重新评估,同时也与经济危机、国家主权和全球治理的失败等因素有关。

了解逆全球化现象的原因和后果,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改进全球治理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球化、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球化、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球化、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全球化、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政治现象之一。

在世界各国,这三种趋势常常交织在一起,并相互影响。

那么,全球化、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一、全球化、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概念1.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交流、互动和融合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2.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指强调本民族主权和自我价值的一种政治思想。

它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和思想,应该保护和发扬。

3. 地方主义:地方主义是指强调地方自治和地方文化的一种政治思想。

它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以适应各地的文化差异和社会需求。

二、全球化、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相互作用1. 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关系全球化虽然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但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和北南差距。

这种差距进一步激发了民族主义思潮,许多国家开始强调本民族的自我价值和文化,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此外,全球化也增加了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这意味着,全球化是既可以促进民族主义,也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2. 全球化和地方主义的关系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对地方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保持本土文化的传承,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限制外来文化和商品的流入。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促进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合作,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持。

3. 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可以相互促进。

例如,一个强大的民族意识可以使地方政府更有自信和独立,从而更容易获得自治权。

但当地方主义与民族主义针锋相对,就会导致社会分化和政治纷争。

此时,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来协调两种思潮之间的矛盾。

三、全球化、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未来发展全球化、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十分复杂。

国际与民族之融合

国际与民族之融合

国际与民族之融合国际与民族之融合,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交流和互通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逐渐加强,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世界。

国际与民族之融合有很多方面,包括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

文化的融合是最具代表性的方面之一。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在国际交流中不断地被消除和融合。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国外学习和生活,也有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和生活。

由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各国的文化之间不断地互相吸收和影响。

这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是,世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国文化”,如日韩流行文化、美国嘻哈音乐和欧洲足球文化等。

经济的融合是国际与民族之融合的重要方面之一。

全球化带来了跨国公司和全球市场的出现,各国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不断增加,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也越来越丰富。

随着经济的融合,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也越来越紧密相关,相互依存程度也越来越高。

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使得各国在不同环节上相互合作,而不再是独立地进行生产。

这种经济融合不仅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改变了国家的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

政治的融合是国际与民族之融合的另一个方面。

各国之间的政治交往和合作日益增加,国际组织和机制也越来越重要。

联合国是一个由各国组成的国际组织,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并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其他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各自领域促进着国家之间的合作与融合。

政治的融合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有助于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

社会的融合是国际与民族之融合的另一个方面。

随着人们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社会融合也得到了加强。

各国的移民人口和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得各国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这种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文化、语言和价值观开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

全球化名词解释

全球化名词解释

全球化名词解释全球化(globalization,简称GN)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体化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把全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资源配置,使生产要素跨越国界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成本下降、风险共担、收益增加、价值提升等目标的过程。

从微观层面看,是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活动不断地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更大的范围内为其人民提供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工作机会。

从宏观层面看,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的商品、服务、资本、信息、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跨越边境进入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每个国家获得全球性的生产条件、市场需求和社会财富,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1)范围与进程。

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还表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正向纵深发展。

从横向看,全球化涉及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从纵向看,全球化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新经济体制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的信息化、工业化、经济全球化时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新经济体制、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并存时期;第四阶段是21世纪初以来的新经济体制、新科技革命、全球化趋同与互动并存时期。

(2)主要特点。

如果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么,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则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民族国家相互竞争,民族国家与非民族国家同样重要。

这是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合作愈来愈频繁,所以各国必须充分认识本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努力发展本国的先进科技,增强自身的实力。

(2)民族国家将经历一次全球化洗礼,包括企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得民族国家原有的界限日益消失,各种文明相互交流、融合。

(3)民族国家对全球化进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各民族国家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是否应该享有主权,这是一个激烈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迄今为止对民族国家最大的挑战。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

当代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1、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和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就是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的一般规律。

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研究方法⏹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第二、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第三、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第四、正确学习和借鉴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研究方法。

3、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概念⏹(1)、国家主权简单地说,国家主权是指民族国家固有的管辖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国家凭借这种权力,以最高的权威、独立自主地行使其职能。

⏹国家主权包括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两个方面。

⏹国家主权决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根本特征。

主权被分割的现象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也是常见的。

这种现象大致有三种:一是主权被霸权主义的外部力量强行干涉和分割;二是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三是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

(2)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就是由一定居民、领土、最高统治权组成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为一定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有机体,经过生产关系为主的种种社会关系的作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

简单地说,国家需要就是国家利益。

它是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3)格局和世界格局格局即结构和格式,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世界格局,是指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国家集团以及国际组织之间,在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某种结构与态势。

格局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动性则是不断发生的。

(4)均势指的是各个力量中心在某一特定时空内总体实力大致均衡的状态。

⏹一般说来,均势通过四种途径实现:第一是在军备竞赛和领土争夺时,增强自己的实力;第二是采取联盟政策,以他国实力为补充;第三是组织和联合一些国家牵制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的其它任何国家;第四是政权的更迭。

国际关系与全球化演讲稿

国际关系与全球化演讲稿

国际关系与全球化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国际关系与全球化的话题。

国际关系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上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们不仅影响着每个国家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是指各个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互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各国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密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交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文化冲突、资源不均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发展。

在国际关系与全球化的交汇点上,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我认为,这需要我们
摒弃零和思维,秉持共赢理念,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
的改革,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同时,我们也需要坚持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平等、可持续的方
向发展。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
更加美好的世界!
谢谢大家!。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一种动态的相互依赖的进程。

就其要义而言,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进程与趋势。

全球化的进程古已有之,其始于哥伦布于15世纪发现新大陆,时至今日,全球化更是蓬勃开展。

当今全球化有许多特点:1、全球化使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全球化,有开放市场、降低关税、私有化的客观要求。

2、参与者多元化,既有兴旺国家,也有开展中国家,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

3、经济运行规那么全球化〔知识产权标准,劳动者工作环境标准、卫生标准〕。

4、引发许多全球问题。

客观评价: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意志和历史进程,充满了变动与矛盾,必须以动态、开放的眼光审视和应对全球化。

全球化塑造着社会、全球文明,表现出一定的超国家倾向,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应该反思国家中心主义,全球化必然要导致全球治理。

二、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治理在国家层面的拓展与运用。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是:治理是各种各样的人、团体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一般认为,全球治理是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为价值导向的,多远行为体通过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革和全球问题挑战的一种新的管理人类公共事务的规那么、机制、方法和活动。

其要义是:从政府转向非政府;从国家转向社会;从领土政治转向非领土政治;从强制性、等级性管理转向平等新、协商性、自愿性和网络化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权威。

要素:1、全球治理的共识价值2、全球治理的规制3、全球治理的主体: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4、全球治理的客体5、效果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的绩效评估。

全球治理对国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1、它促进新体制、新模式的产生与开展,从而为人类应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可能。

2、全球治理有利于民众对人类公共事务的参与,推动者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3、全球治理倡导对话、合作、协调,有助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是什么?

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是什么?

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是什么?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民族和国家的角色在当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一、国家与民族的定义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领土、政府、国籍和主权。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是平等的主体,享有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

民族是指具有共同历史和文化传统、语言和宗教信仰的社群。

民族之间通常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文化交流。

二、民族对国家的影响民族因素是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政治格局、社会结构和文化风格。

例如,欧洲历史上强调民族主义,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在亚洲,许多国家建立在强调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同时,民族也会产生地域性和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联合。

三、国家对民族的影响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国家的统治下,不同的民族会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影响。

例如,在同化政策下,一些民族可能会失去其独特的文化和语言,进而影响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在发达的国家中,政府也可以通过提供多元文化和民族权利来保护不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四、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互动中,民族因素仍然具有重要影响,但同化和融合的趋势也在上升。

例如,欧盟的建立使得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更加紧密。

在同一时间,全球性的文化和娱乐产品也逐渐消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

这些变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产生了新的影响。

五、结论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种关系中,国家和民族的角色和地位不断在变化中,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

同时,保护和维护民族的多样性和权利是国家的重要责任之一。

全球化

全球化
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什么是全球化?我们真的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过什么?
我们正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坚时代逊色吗?如果麦当劳、肯德基能体现全球化,中餐馆可是在上上个世纪就在世界各地登陆了,如今其普及程度远非美国快餐能比。我怀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胀的“新闻界”给夸张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交通技术并没有飞跃的进步。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以轮船、铁路、汽车和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人员和物资的国际交流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个时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并不严格,护照也可有可无。美洲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住满移民,中国人就是从那时开始改穿西式服装,改用西式笔墨,扛洋枪、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钉,以及下南洋、闯西洋、赴东洋。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易考名词解释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易考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经济力量对比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力量的对比关系以及支配世界经济权利的分配状况。

3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突破国界,相互依赖、渗透、实行合作与调节。

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领域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4区域集团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

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

5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的物质力和精神力以及其对国家社会影响力的合力。

具体说是指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文化力、外交力、资源力等要素的综合,其中经济力是核心,科技力是主导。

6第四点计划: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的“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给亚非拉地区不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投资,从而使其受到美国的控制,扩大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它的实质是通过援助的形式来控制这些国家。

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发展、“马歇尔计划”的补充,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政策。

7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

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

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

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的全部内容。

三大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不同认识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总体上分为两大类,简化理论和系统理论。

简化理论,以相对独立的实体和国家为出发点,考察和分析各种国家行为及动因和影响;系统理论则超越个别的实体和国家,对国际体系进行宏观和整体调整。

【1】对于国际体系概念的认识,学者并不一致,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到构成体系的三个要素:体系、单元、互动,都承认国际体系是“存在于地球上的社会系统中,自身不带上位系统的最上位系统"。

国际体系的根本属性是:体系成员间的战略性相互依赖或社会化。

战略地相互依赖的角色能够判断体系中其他成员可能的行动,一个角色的外交政策不仅有赖于其自身行为,而且有赖于其他角色。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者是国际关系领域影响力最大的理论,对国际体系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读.一、现实主义对国际体系的认识按照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行为体基于权力因素互动而形成权力结构.国际社会从根本上遵循“丛林法则",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争夺权力的斗争。

在无政府状态下,民族国家不可避免地要依靠实力确保生存。

国家要无限度地追逐权力,参与国际社会的目的是运用权力改变他国的行为以确保本国国家利益最大化。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案前言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1、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2、对当代世界经济、世界政治、时代主题与国际秩序进行宏观概括和综合分析3、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进行分类介绍和分析4、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变化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进行重点分析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1、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2、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3、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4、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三、学习和研究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方法。

学习和研究本课程要以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理论为指南,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国家观、民族观、战争与和平理论、历史发展的‘合力论’、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理论、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思想,以及阶级分析的方法。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第一节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一、世界经济的构成(一)、世界经济的含义: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二)、世界经济的形成(三)、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1、国家主体(1)、按社会制度划分,大体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2)、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非国家主体(1)、企业(2)、跨国公司(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性经济组织(4)、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经济组织(四)、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5-16作者简介:程惠霞(1973-),女,四川省夹江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国际经济。

2007年6月10日第6期(总第319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ofFujianPartySchoolJun.10,2007No.6(GeneralNo.319)席卷世界的全球化给国际政治经济带来了日益深刻地影响。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对峙的冷战时代的结束,全球化浪潮势头更加迅猛,人类真正进入了全球共存与竞争的时代。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新型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典型的代表是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

这些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些国际组织甚至开始具有某种超越民族国家的权力,因而有必要对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予以探究并作出回应。

一、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的一种称谓,是现代国家籍以体现的身份。

从广义角度讲,民族不等于国家,民族的历史早于国家,并非每一个民族均有一个国家。

但实际上,民族与国家是不可分割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必然具有民族的特征,现代民族也必然具有国家的要素。

民族国家是民族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体,前者体现为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维护民族利益,强化民族精神;而后者则体现为求得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国家是体现民族利益的形式,因为它拥有强制性的机构与力量,能够采取强制与非强制性的手段实现或维护民族利益,从而实现国家利益。

本文谈到的“民族国家”是从现代国家的角度来讲的,它具有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有一定界限的领土,一定数量的公民,有行使管辖权的政治组织以及对内对外独立自主的主权。

使用“民族国家”概念是因为它还体现了国家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文化基础,作用微妙。

国际社会是包括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综合体,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国际关系也就涉及众多的国际关系主体,但民族国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类。

它们各自拥有国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因而每一个国家是独立、平等、不容侵犯的。

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人类的共同利益追求──经济生活把国际社会各个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政治生活。

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在每一时代形成颇具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一般而言,当各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时,民族全球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程惠霞(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081)摘要:在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跨国性组织等多方面的挑战。

但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的特点及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决定了尽管经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主体。

其支配性地位是由民族国家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政治文化等基本因素维系的。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际组织;国际关系;全球化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7)06-0081-03・当代世界・・81・国家自然是唯一的国际关系主体,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起最终决定作用。

“二战”以后,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在这种强大动力的推动下,各国的利益开始交织在一起,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密切,不仅创造了高度一体化的国际经济,而且对国际政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以及随之出现的跨国性组织、地区性组织模糊了民族国家边界的传统意义及其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作用。

二、全球化、民族国家与国际组织人类社会在竞争中不断向前发展,地球空间与资源的有限性使人们对之争夺的激烈程度日益提高,但是战争的教训又令人不得不进行合作,以防在战争中毁灭自己。

战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与经济复苏及发展加速了国家之间的合作,囿于意识形态的影响,相互依存集中于对立双方的内部区域之中。

冷战时,美、苏凭借各自的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组织了自己的集团,按各自的利益安排两极世界,处于两极体系中的成员国的国家利益要服从意识形态的整体利益。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众多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如跨国性组织)纷纷成立,其性质多样,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他们在全球纵横捭阖,有时对主权国家发号施令。

经济的发展促使地区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在这种一体化依存背景下,民族国家的作用似乎显得暗淡了。

苏珊・斯川吉(SusanStrange)曾指出,世界经济和市场已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每个国家都处在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整体结构中,它们的许多权力和控制力被分散和转移到了这个体系结构中。

她还具体列出了民族国家所遭遇的独自保持经济稳定和发展能力的削弱等10个方面的挑战。

[1](P73-82)罗伯特・吉尔平在《国际经济中的政治》中谈到部分理论家所持的观点:多国性经济活动打破了民族国家地域界限的传统意义,打破了民族国家对于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政治关系的独占权,“跨国公司已被宣称为改变了国际关系的实质性状态”。

作者反驳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下与特定的国家关系中,毫无疑问,跨国公司对于国内决策和国际关系都有并且能够实施大量的影响”。

“但总的说来,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参与者对国际政治有积极影响的观点”。

他提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国际政治经济理论,该理论突出强调国家的政治与安全利益在国际经济产生结果上的重要性,而跨国性国际关系行为体则依存于大国所创建的政治网络环境,从这一角度指明了民族国家与跨国组织之间的关系。

彼得・卡正斯达林(Peter・Katzenstarin)从另一个方面指出国家权力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作用,他从国家的“政治力量”、“国家权力的构成”以及“国家政治结构”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影响进行了论证。

在当今国际政治与经济高度一体化、各国利益相互依存的时代,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日渐多样,但它们的基本组成因素是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的行为也趋于多样化,但不论其怎样变化,永远不可能离开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只不过在新的时代中更富于灵活性而已,众多民族国家加入各种国际组织正是其体现之一。

由于跨国性组织在现今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作用非同寻常,所以有必要回答“跨国性组织特别是跨国公司是不是国际事务中的一个独立性的参与者而起作用”的问题。

毫无疑问“不是”。

首先,国际关系行为体有不同的类别,有政治性的,经济性的,军事性的,文化性的……这些组织跨越了人类文明的所有领域,是为了合作也是为了制约。

事实上只有少数政治、经济、军事组织对全球事务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即使这些能够发挥影响的国际组织最终也要通过民族国家来实施其决策。

其次,跨国性组织在实质上并不具备独立性,它们往往要受到一些国家的操纵,而且每一个民族国家加入到这些国际组织中是寻求某种保护的,这种意图也影响着跨国性组织。

故而,跨国性组织并不能独立地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再次,跨国性组织不具有民族国家的主权性、强制性以及深厚的民族心理,其凝聚力较弱。

跨国性组织由不同国家与地区组成,虽然具有某些机构与规则,但其对民族国家并没有强制约束力。

民族国家是跨国性组织的基本单元,具有独立主权,其遵守国际组织的规章是自愿的而非强制性的。

所以,民族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主体,具有跨国性组织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三、民族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支配性地位的因素分析“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进步性阶段,因为它扩大了经济活动的政治范围。

相对于18世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的城邦国家和封建小公国来讲,民族国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它打破了狭隘和分割,满足了工业革命所要求的生产规模和劳动分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起到了历史的促进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即使国家的自治和作用由于超国家的趋势而减弱,也没有出现一种足够的东西来替代它,并成为答复全球变化的关键单位”,[2](P127)它仍然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主体,决定着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时代特色。

这是由以下的基本因素决定的:1、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

权力与利益是国际关・82・系发展的根本动力,亘古不变。

跨国性组织的背后是主权国家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

历史上出现的地区性组织往往是大国按照自己的利益组织起来的。

美国战后对欧洲和日本的政策是出于国家的政治与安全考虑,而非国内某些经济集团的利益。

战争使人们认识到国家之间常常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互动关系,许多问题涉及全球的生死存亡。

由是各种跨国性组织纷纷成立,各民族国家也踊跃加入这个或那个组织,否则它们就会感到被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

民族国家参加国际组织的动力在于:小国弱国希望从中获得保护,大国则可通过控制国际组织而控制它国,实现其霸权目标。

“贸易联系也不过是民族国家之间经济战争的工具,并以此来开辟独一无二的空间”。

[3](P176)2、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包括社会对于政治对象及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涵括政治认识、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思想和观念等。

深层次的政治心理机制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十分微妙的因素。

法西斯主义之所以一度在德国泛滥成灾就是利用了日尔曼民族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民族国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价值观、情感取向等亦经历了长时期的心理积淀,并通过政治社会化内化到社会成员的心理之中,指导其政治行为。

一国的领土可以被他国占领,主权可以被践踏,但只要其民族精神尚存,终有一天会复兴,即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天以色列的例子就是一个明证。

民族情感对无端干预其内政外交的国际组织往往产生逆反心理。

跨国性组织要取代民族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参与权、政治决断权是不可能的。

3、民族国家国内政治结构。

长久以来,人们分析国际政治经济总是着眼于相互依存的国际机制,而忽略国内政治力量的作用。

彼得・卡正斯达林(Peter・Katzenstarin)谈到两种国内政治结构:统治联合体和政策网络。

前者由国家机构和有组织能力的社会力量构成,并负责“政策目标”的表达;后者同样包括了国家和社会的因素,决定了实施的“政策工具”。

跨国性组织没有也不可能成为民族国家政策的延伸之地。

4、跨国性组织政治行为的制约因素。

以跨国公司为例,跨国公司一般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世界规模的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国际性垄断组织。

这是二战后新兴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跨国公司对全球性政治事务有较大的发言权,对公司所在国事务的干预愈来愈多,对其母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也举足轻重。

但是,跨国公司并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参与者对国际政治经济有积极影响,相反,“这些商业公司能够对政治发展实施影响的地方,它们已经是倾向于更多地作为本国政策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