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药味配伍临床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四逆汤临床新用解析

四逆汤临床新用解析

四逆汤临床新用解析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17期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功效回阳救逆。

方药组成甘草(炙)2两,干姜1两半,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

服法与禁忌上3味,以水3 L,煮取1.2 L,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

经方方论四逆汤者,以治四肢厥逆而得名,此乃少阴阴寒极盛,阳气衰微不能温养四末,充盈于脉所致。

方中以附子为君,温肾助阳,干姜温中散寒,甘草益气和中,共用为回阳救逆之要方。

经方新用四逆汤加人参18g(单煎对入),治疗冷休克。

四逆汤加人参15g,麦冬30g,丹参l5g,五味子10g,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四逆汤加人参15g,山萸肉30g,赤石脂30g,治疗霍乱下利阳气暴脱,或心阳虚衰,面白汗出。

四逆汤加人参15g,白术18g,肉蔻l5g,补骨脂15g,治疗脾肾阳虚之下利清谷。

医案举例例1 患者,女,38岁。

诊于1976年12月15日。

代诉:心慌气短,端坐呼吸,面白虚浮,精神恍惚,前来住院。

5年前,曾患风湿热,骨节肿痛,发热月余,稽留不退,咽喉肿痛,自汗出,面白少华,心慌气短,血沉快,抗链“O”阳性,类风湿因子(+),确诊风湿,治疗半年,陆续缓解。

今年以来,常感心慌,劳累时胸闷憋气,心前区有短暂刺痛。

听诊:二尖瓣狭窄兼闭锁不全,伴双期杂音。

诊断:风湿性心脏病。

医生告嘱:勿生气感寒,劳动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心衰发作。

初冬时分,天气异常寒冷,由于起居不慎,寒毒袭表,开始周身关节痛,头痛鼻塞,恶寒发热,体温38.8℃,1周后,出现胸闷咳嗽,面苍少华,口唇紫绀,颈脉动,胁下硬,按之痛,尿少浮肿,端坐呼吸,舌黯苔白,脉沉微,参差不齐。

听诊:心率128次/分,双期杂音Ⅲ级,肺呼吸音粗,两肺底有湿啰音。

X线示:心脏略扩大,两肺下野有模糊阴影。

血检:血红蛋白10 g,白细胞10.3×109/L,中性0.80,血沉57 mm/小时。

辨证:风湿袭络,内舍于心,心阳虚衰,血脉瘀阻。

四逆汤组成配方,加减运用,功效与作用

四逆汤组成配方,加减运用,功效与作用

四逆汤组成配方,加减运用,功效与作用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组成】甘草二两,炙(6g) 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虚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本方治证乃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候。

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

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阴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附方】1.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甘草二两,炙(6g)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20g)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12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当归四逆汤加味在临床中的运用体会

当归四逆汤加味在临床中的运用体会
阳复 , 风 自除 , 而 头 痛 自消也 。
治 坐 骨 神 经 痛
6 2 9 2 0 0四川 射 洪 县 人 民 医 院
(+) , 抗 C C P抗 体 (+) , C一反 应 蛋 白 5 3 n g / m l , 血沉 8 2 m /  ̄时, 辩 证 为气 血 两 虚, 寒邪阻滞 经胳 而致 痹证 , 治宜 益气养 血, 温经散寒 通络 , 方用 当归 四逆汤加减 :
祛除寒邪 , 而 内科 很 多疾 病 如 类 风 湿 关 节
1 0 g , 郁金 1 5 g , 台乌 1 5 g , 黄芪 2 0 g , 甘 草
5 g , 连 服 5剂 后 患 者 疼 痛 减 轻 , 续 用 前 方
炎等病程长 , 病情 缠绵不 愈 , 病久则 易耗 伤气血 , 正气不 足、 卫气不 固, 则易外受寒 邪 。根据该方能扶正祛邪特点 , 在 临床 中 运用本方加减治疗某些疾患 , 疗效较为满 意, 现举例 如下 。
力, 头颅 C T未见 明显 异 常 , 诊 断 为 血 管
故用 当归 四逆 汤养 血散寒 , 加 郁金 、 台乌 活血行气 止 痛 , 黄 芪补 气从
而达到气血充足 , 寒血凝散 , 疼 痛 自消 。 参 考 文 献
1 许 济群 , 主编 . 方 剂学. 上海 :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社 , 1 9 8 5: 8 5 .
性头痛 J , 辩证 为 阳虚血弱 , 风 邪 扰 清
阳, 治宜温经散寒 , 养血通络 , 用 当 归 四 逆
例1 : 患者 , 女, 5 6岁 , 2 0 0 6年 1 0月 就 诊, 患 者全 身关节 疼痛 3年 , 以双手 小关 节疼痛为主 , 伴晨 僵 , 曾在某 三 甲医院 风 湿科诊 断为 类 风湿 关 节炎 J , 长 期 口服 甲氨喋 呤 , 效 果 不 明显 。仍 反 复 关 节肿 痛, 遇寒或 阴雨 天则加重 。查体见形体 虚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
【⽅剂名称】:
四逆汤
【⽅剂出处】:
《伤寒论》
【⽅剂歌诀】:
温中散寒四逆汤,附⼦⽢草与⼲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解】:
⽅中以附⼦⼤⾟⼤热、温发阳⽓、祛散寒邪,为主药;辅以⼲姜温中散寒,协助附⼦回阳之⼒;佐以⽢草温养阳⽓,并能缓和姜、附之过于燥烈,共成回阳救逆
的⽅剂。

【配⽅组成】:
熟附⼦9克、⼲姜9克、炙⽢草12克。

【使⽤⽅法】:
⽔煎服
【功效和作⽤】:
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苔⽩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
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

现常⽤于⼼肌梗塞、⼼衰、急
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热⼤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
阴盛者。

1.少阴证,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疲欲寐,下利
清⾕,腹中冷痛,⼝淡不渴,⾆淡苔⽩,脉沉弱等证。

2.误汗或⼤汗所致的亡阳证。

【临床应⽤】:
1.本⽅加⼈参,名四逆加⼈参汤,功能回阳复阴,适⽤于泄泻不⽌,⼤汗或⼤出⾎后的⼿⾜厥冷、脉细欲绝的证候。

2.各种疾病发展到阳虚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虚脱所致的⼿⾜厥冷、⼼悸⽓短、脉沉弱者。

3.本⽅常⽤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剧烈吐泻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

其他临床应⽤:①少阴病②虚寒下利③⼼肌梗塞④休克⑤胃下垂⑥⾼⾎压
【注意事项】:
本⽅治四肢厥逆,属于阳虚阴盛之证。

如四肢厥逆因于阳⽓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者,此乃四逆散证,⾮本⽅所宜。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一、概述四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伤等。

其配方中主要包括四味药物,分别是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各味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二、配方四逆汤的标准配方如下:•附子 6克•干姜 10克•大枣 10克•甘草 6克三、各味药物的功效1. 附子•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归心、脾、肾经。

•功效:温经散寒,回阳救脱,安胎固脱。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9克。

研末可膏敷。

2. 干姜•性味:辛、热。

•归经:归肺、脾、心经。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散痰止咳。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0克。

生用更温而辛烈,生用更辛而不温。

3. 大枣•性味:甘、温。

•归经:归脾、心、脏经。

•功效:益气补中,养血安神。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3-15克。

炙用更温而补,生用更补而温。

4. 甘草•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心、胃经。

•功效:和中调味,解毒利咽。

•用法用量:可入煎剂、丸剂、散剂等,一般用量为1-3克。

炙用更平和而补,生用更补而凉。

四、使用方法1.取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各按照标准配方的用量,洗净备用。

2.在煎药专用锅中放入足够的清水,将附子、干姜、大枣放入锅中,用中火煎煮30分钟。

3.将甘草煮沸后加入锅中,再煮15分钟。

4.煎煮完成后,将药渣滤出,取汤液冷却至适合温度。

5.根据需要,可以口服或外用四逆汤。

五、注意事项1.四逆汤具有辛热的性质,对于阳虚内寒、气血亏虚等人不宜使用。

2.使用四逆汤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避免过量或滥用。

3.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和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在使用四逆汤时如出现过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使用四逆汤期间应注意保持温暖,避免受凉。

总结四逆汤是一种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包括附子、干姜、大枣和甘草。

【中医名方】四逆汤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医名方】四逆汤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医名方】四逆汤在临床当中的应用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处方】附子(制)、干姜、炙甘草【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附子升心、肾、脾阳,干姜升脾、胃、肝之阳,甘草升心、肾、肺、脾之阳。

附子:温里药,味性:辛甘,热。

归经:心;肾;脾经。

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

干姜:姜在作为中药用的时候,一般只分为生姜和干姜两种。

区别在于:生姜的味道比较直接和辛辣,发散作用较强。

干姜气味比较浑厚,重在温煦。

如果我们把生姜比喻成一把烈火,那么干姜则是不见明火的木炭,能够慢慢加热却不会让水分散失得那么猛烈。

雏鸡自身的气血疏导系统很虚弱,如果用发散作用很强的生姜,能够帮助甘草和附子的药效迅速到达病灶,但是小鸡雏可能会因为受不了这种猛烈的冲击而造成猝死。

因此,换成温化作用见长的干姜,能够让药效缓慢而有效地在体内挥发,正邪的冲突就不会太激烈了。

并且由于干姜的药性比较缓和,对脾的治疗作用非常好,所以虽然两种姜都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所以鸡雏开口用干姜比生姜作用要好很多。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升发阳气。

姜、附同用,可温壮脾肾之阳,祛寒救逆。

炙甘草:味性甘,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调和诸药,解附子之毒。

辅以甘草制约附子、甘姜大辛大热之品劫伤阴液,配干姜可温健脾阳,脾阳得健,则水谷运化正常。

三药合用,功专效宏,可以奏回阳救逆之效。

临床应用◆寒湿内停,水火不济,回阳救逆。

◆回阳救急,主治少阴病全身虚寒证阳虚脱证。

◆凡是阴盛阳衰之证均可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应用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畜禽秋冬季节的风寒感冒适当加减后效果显著。

◆强心保命---提高心脏细胞的稳定性,改善心脏缺血。

◆温补肾阳---改善肾脏肿胀。

◆季节变化、温差过大、温度过低情况应用,有效解决风寒感冒的问题。

◆夏天湿帘开启时应用,有效解决冷应激。

四逆汤

四逆汤

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组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证候】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配伍意义】本方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附子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人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其性尤峻,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用意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虑;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本方药仅三味,大辛大热,力专效宏,脾肾之阳共建,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全方配伍特点:①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破阴复阳,回阳救逆;②脾肾两顾,既壮先天肾阳,又温后天脾阳,脾肾之阳共建;③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辛烈暴散之虑。

运用:(1)辨证要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组成】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证候】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配伍意义】本方主证为血虚受寒,寒邪凝滞。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通草(木通)苦寒而通利,既可通血脉而利关节,又能防桂枝、细辛伤阴血而动相火。

“去性存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组成】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白芥子炮姜炭生甘草【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证候】阴疽。

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配伍意义】麻黄开发腠理以解散寒凝;白芥子温化寒痰而通络散结,治皮里膜外之痰。

四逆汤组成

四逆汤组成

四逆汤组成四逆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四味中药组成。

它是民间常用的一味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四逆汤的药物成分、功效与作用、疗效与应用以及注意事项,以便读者了解其相关信息。

一、药物成分:四逆汤的主要药物成分包括人参、甘草、生姜和大枣。

人参为四逆汤的主药,具有补气、养阴、安神等作用;甘草为辅助药,具有和中、补脾胃的作用;生姜为佐药,具有温经散寒、散寒止呕的作用;大枣为使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作用。

这四味中药相互配伍,起到补气益体、调理脾胃、温经散寒的功效。

二、功效与作用:四逆汤的主要功效与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补气养阴:人参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能够调理体内气血失衡、气阴两亏的情况,达到补益身体的功效。

2. 温经散寒:生姜能够温经散寒,有助于驱散体内的寒邪,排除寒湿困阻,改善寒凝现象。

3. 补中益气:大枣能够补中益气,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

4. 安神止血:人参和大枣具有安神、养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失眠、心悸等神经衰弱症状,同时也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三、疗效与应用:四逆汤主要用于寒证引起的病症,如寒痹、阳痿、寒泄等。

具体的应用病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寒痹症:四逆汤可以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关节疼痛、僵硬的症状,具有一定的舒筋活血作用。

2. 阳痿症:四逆汤能够改善阳气不足、肾阳虚弱引起的阳痿、不举等男性性功能障碍症状。

3. 寒泄症:四逆汤能够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腹泻、泄泻等症状。

4. 妇科病症:四逆汤可以改善妇女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

四、注意事项:使用四逆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禁忌病人:四逆汤具有温热的性质,不适合于热症、实热、发热病人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2. 用量控制:四逆汤的用量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导致药物失效或药物毒副作用。

四逆汤功效主治与应用精编版

四逆汤功效主治与应用精编版

四逆汤组成功效与应用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膝以上。

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

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候。

本方解四肢厥逆,使阳气舒展而达四肢,故名四逆汤。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

除四肢厥冷外,并伴神疲欲寐,下利清穀,舌淡苔白,脉微等全身虚寒证表现。

四逆汤配方制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见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脉微细者。

【病机分析】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深入少阴,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肾阳虚衰,全身及肢体失于温煦,故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

脾主运化水穀精微,依赖于肾阳的温煦,肾阳衰则不能温煦脾阳,脾失运化之职,致清阳不升,反而下陷,浊阴不降,反而上逆,故呕吐下利。

阳虚寒盛,寒性凝滞,故见腹痛。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阳气充实,精神才能旺盛,今阳气虚衰,神失所养,则见神衰欲寐。

太阳误汗,阳气随汗外泄,损伤心肾之阳,而致阳气大虚之亡阳证。

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行,则见脉微而细。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寒厥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病至少阴阳衰阴盛,脉微肢厥,非大剂辛热之剂,不足以破阴回阳而救逆。

方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品,能通行十二经脉,迅达内外以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

钱潢曰:“附子辛热,直走下焦,大补命门之真阳,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阳之升发而腾达于四肢,则阳回气暖而四肢无厥逆之患矣”(《伤寒溯源集》卷4)。

干姜为臣药,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

四逆汤加减运用案例

四逆汤加减运用案例

四逆汤加减运用案例一、四逆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四逆汤是一种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证、阳虚证等寒凉体质引起的疾病。

它是由人参、麻黄、炙甘草、大枣等药物组成的,具有温阳散寒、益气养血的作用。

四逆汤的组成如下: 1. 人参:具有温补气血、益肾固精的功效。

2.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通肺气的作用。

3. 炙甘草:具有温中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

4. 大枣:具有养血气、调和药性的作用。

通过以上药物的配伍,四逆汤能够达到温阳散寒、益气养血的效果,适用于寒凉体质、阳虚气血不足的患者。

二、四逆汤的加减运用案例分析1. 加减运用案例一:四逆汤加减治疗阴寒体质引起的月经不调患者李女士,26岁,体质偏寒,经常感到手脚冰凉,月经不调,经期延长,量少色暗。

同时患者也有乏力、怕冷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确定患者属于阴寒体质,故选用四逆汤进行治疗。

加减方案如下: - 去掉麻黄:因为患者体质寒凉,麻黄性质较为寒凉,不适合患者。

- 增加炙黄精:炙黄精性味甘温,具有补益肝肾、暖宫调经的作用。

2. 加减运用案例二:四逆汤加减治疗寒性哮喘患者张先生,30岁,患有寒性哮喘多年,每到冬天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气喘、咳嗽、胸闷等。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确定患者属于寒性体质,故选用四逆汤进行治疗。

加减方案如下: - 去掉麻黄:因为麻黄发散肺气的作用较强,对于寒性哮喘患者不合适。

- 增加羌活:羌活具有祛风散寒、温通经络的功效,对于寒性哮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 增加制附子:制附子性温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合寒性哮喘患者。

3. 加减运用案例三:四逆汤加减治疗阳虚体质引起的寒性腹泻患者王先生,40岁,经常腹泻,大便清稀,伴有腹痛、肢冷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确定患者属于阳虚体质,故选用四逆汤进行治疗。

加减方案如下: - 去掉麻黄和炙甘草:因为麻黄性质较为寒凉,炙甘草具有温中补脾的作用,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不适合。

- 增加附子:附子具有温阳散寒、固脱止泻的作用,适合阳虚体质引起的寒性腹泻。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首先是人参,人参性温味甘,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

在四逆汤中,人参可起到温中益气、祛寒止冷的作用,对于寒邪内陷、四肢厥冷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用人参6克至12克,可根据实际
情况酌量增减。

其次是干姜,干姜性辛味辛,具有温阳祛寒、散寒止痛的功效。

在四逆汤中,干姜可用于祛除体内的寒邪,缓解四肢厥冷、腹痛腹
泻等症状。

一般用干姜3克至6克,可根据病情适量增减。

接着是炙甘草,炙甘草性平味甘,具有和中止痛、调和药性的
功效。

在四逆汤中,炙甘草可用于调和其他药材的药性,增强四逆
汤的疗效。

一般用炙甘草3克至6克,可根据需要适量增减。

最后是大枣,大枣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四逆汤中,大枣可用于补益脾胃、调和药性,增强四逆汤的疗效。

一般用大枣6枚至12枚,可根据具体情况适量增减。

四逆汤标准配方的用药原则是,四味药材按比例配伍,药性相
辅相成,达到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使用时,可将四味药材
一起煎煮,取汁饮用,也可将药材研成细末,用开水冲服。

需要注意的是,四逆汤不宜与辛辣刺激性食物同食,以免影响药效。

总之,四逆汤标准配方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适用于寒邪内陷、四肢厥冷、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四味药材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配伍使用,药性相辅相成,具有良好的疗效。

在使用时,需按照标准配方的用药原则进行用药,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 半年后正常上学,服中药改为每曰半剂, 中午饭后上学时服。(茯苓四逆汤合金匱肾 气丸方)。
• 四逆汤是三阴证主方。它由炙甘草干姜汤 合干姜附子汤而成方。《伤寒论》用于治 疗外感热病由于大汗,吐,泻利造成的阳 气骤失,阴寒凝滞的急症。
• 清.郑钦安发明《伤寒论》,指出但见到阳 虚证即可使用此方,不必待出现四肢厥逆 才使用。
• 一周后精神好转,情绪有改变,上方加熟 地三十克,山芋肉十五克,上午服。
• 下午服桂枝,炙甘草,砂仁,附子,牡蛎 ,蛤粉(补坎益离丹)加仙灵脾,补骨脂。
• 一个月后,睡眠好转,白天有精神,仍不 能适应学校生活,上课用脑子时即感乏力 ,精力不足。
• 嘱患者开始减西药抗抑郁药,每周减其中 一种之四分之一到一半,半年当中减完。
• 在许多慢性疾病中,都有四逆汤应用的指 征,即阳气不足,阴寒凝聚这一基本病机 。因此以四逆汤为骨干方化裁都取效。
• 《伤寒论》有关四逆汤的条文: • 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
,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 此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若给了麻附辛不 差,当救其里。
• 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 者,四逆汤主之。
• 下利清谷为寒极于里, • 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
逆汤。
2,直肠癌案
韩X徳 男 七十九岁,高血压二十年以上 ,多次脑梗,行动不便,肛周湿疹十余年 伴有混合痔,查出直肠癌一个月。以年纪 大,体质差,放弃手术和放化疗,转中医 治疗,只求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大便通畅)
平素腹胀,大便不畅,舌质淡胖苔腻,脉关 部沉尺微滑。
辨为太阴少阴合病,寒湿凝聚。
• 处方一:炙甘草三十克,干姜六十克,附子 六十克,苍术六十克,厚朴十五克,陈皮 十五克,党参三十克,槐米(炒)三十克,苡 米(炒)三十克。每曰一剂,水煎,分三次口 服。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四肢厥冷、脉迟等症状。

四逆汤的标准配方包括以下药材,干姜9克、炮姜3克、附子3克、甘草6克。

这些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温经止痛、祛风散寒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寒邪引起的症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首先,干姜是四逆汤的主要药材之一,具有温阳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

干姜
能够温暖体表,散寒解表,对于因寒邪引起的四肢厥冷、脉迟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其次,炮姜也是四逆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有助于加强四逆汤的温热作用。

附子是四逆汤中的另一重要药材,主要功效是温阳散寒、祛风散寒,对于因痹寒引起的疼痛、拘挛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

最后,甘草是四逆汤的辅料,具有调和药性、增加药味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四逆汤的疗效。

四逆汤标准配方的药材搭配合理,药性相辅相成,能够充分发挥各药材的功效,对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使用四逆汤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四逆汤属于温热类药物,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应慎重使用,避免加重病情。

总之,四逆汤标准配方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对于治疗寒邪引起的四肢厥冷、脉迟等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使用四逆汤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患者在服用四逆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保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加快康复。

希望患者能够根据医嘱正确使用四逆汤,早日康复。

伤寒论四逆汤标准配方

伤寒论四逆汤标准配方

伤寒论四逆汤标准配方一、配方组成四逆汤主要由附子、干姜、甘草、大枣组成。

•附子:30克•干姜:9克•甘草:6克•大枣:3枚二、药性功效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初期,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

1.附子:味辛、咸,性热,有温经散寒、解毒开关的功效,用于治疗伤寒病初起的表热表寒证。

2.干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能够协助附子发汗解表。

3.甘草:味甘、苦,性平,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调和方剂的药性。

4.大枣:味甘,性温,有益中和胃、养血安神的功效,用以加强四逆汤的调和作用。

三、用药说明1.本方适用于伤寒病初起,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者。

2.患者在服用四逆汤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引发症状加重。

3.对于体质虚弱、脘腹不实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四逆汤,避免导致脘腹不适加重。

4.本方剂药性辛温较重,禁忌于阳明气盛、湿热病及阴虚发热者。

四、服用方法1.将以上药材放入药杯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片刻。

2.加热至沸腾,改小火煎煮30分钟至颜色变化。

3.滤去渣渣,分两次服用,每次服用药液的一半。

五、注意事项1.患者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之物,以免影响药效。

2.患者在药物使用期间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康复。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四逆汤的配方组成、药性功效、用药说明、服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在使用四逆汤时,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同时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7、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

27、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

27、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方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其中,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方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围绕着四逆汤方剂的药物配伍及组成,阐述君臣佐使药的重要性,并根据药性归经、药味阐述其功能作用、主治病症,以及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医理。

四逆汤方剂由四味中药组成,包括人参、干姜、大枣和甘草。

这四味药物在方剂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形成了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关系。

人参为君药,具有温补元气、益肺生津的作用;干姜为臣药,具有温阳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大枣为佐药,具有调和其他药物的作用;甘草为使药,具有调和药味、增加药效的作用。

四逆汤方剂的君臣佐使药的配伍关系非常重要。

君药人参作为主药,起到了温补元气、益肺生津的作用,是整个方剂的核心。

臣药干姜具有温阳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可以帮助人参发挥其功效。

佐药大枣则起到了调和其他药物的作用,使整个方剂更加平衡。

使药甘草则能够调和药味、增加药效,使整个方剂更加温和。

根据药性归经和药味,四逆汤方剂具有温补阳气、散寒解表、益气生津、调和脾胃的功能作用。

它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寒化)引起的寒冷症状,如寒战发热、肢冷脉微等。

同时,它还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八纲辩证中,四逆汤方剂主要适用于阳虚寒凝的病症。

阳虚寒凝是指人体阳气不足,寒邪侵袭而引起的病症。

在六经辩证医理中,四逆汤方剂主要适用于太阳病(表证)和少阳病(里证)。

在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非常重要。

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在方剂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了药物的协同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逆汤方剂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其药物配伍关系合理,功效明显,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四逆汤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至关重要。

药物之间的相互配合,使整个方剂具有温补元气、散寒解表、益气生津、调和脾胃的功能作用。

四逆汤组成临床应用

四逆汤组成临床应用

四逆汤组成临床应用
四逆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

四逆汤的组成有附子、甘草、干姜,
四逆汤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衰、心肌梗死、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因误汗、过汗所致的休克等属阴虚阳衰的患者。

用于主治心肌梗塞、心衰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

但是这种药物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辩证情况,进行应用。

如果体质不是很好的,患者一定要根据辨证进行口服。

下面回答与众不同
医生回答
舒志强副主任医师三甲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四逆汤具有温中散寒、壮阳止逆的功效。

用于阳虚、冷汗、肢体无力、效益低下、清谷、脉不绝等临床症状。

对上述疾病如低血压、休克、急性肠炎、食物中毒、呕吐、四肢无力、腹痛、痢疾、舌苔白腻、瘟疫、疟疾、戒断综合征有很好的急救措施和效果。

除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腹泻等因素引起的阳衰阴盛症状外。

以及血虚和寒凝综合征都可以用这个配方来治疗,达到急救的目的。

——四逆散不是四逆汤
四逆散它的主要成分是柴胡、芍药、枳实以及甘草,是一种中医的方剂名,是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地功效。

主要治疗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暖或者有腹痛地现象,或者是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者是脉弦。

临床上常常用来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以及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属于肝胆气郁、肝胃不和地患者,。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四逆汤为张仲景所创名方,始载于《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用于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在现代临床中应用广泛。

本方仅由附子、干姜、甘草三味中药组成,其配伍得当,疗效确切,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方剂。

本文对作为回阳救逆的第一品药的附子,和四逆汤中可助附子回阳之功效的干姜及既能缓解附子、干姜的暴烈,又能协助附子、干姜的回阳救逆之功效的佐使药甘草三药的性能与作用、有效成分、药理学研究以及现代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討与分析。

标签: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四逆汤为张仲景所创名方,始载于《伤寒论》,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成方。

本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配伍极为精简严谨。

其功效为回阳救逆。

主治少阳病。

症见阳虚欲绝、冷汗自出、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等症。

在现代临床中应用广泛,并均收到良好的疗效。

其方剂也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首选之一。

1三种中药的性能与作用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m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附子在四逆汤中为君药,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用于亡阳虚脱,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干姜在四逆汤中可助附子回阳之功效,为臣;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四逆汤(古方学习)

四逆汤(古方学习)

四逆汤(古方学习)
【日学一方】四逆汤
组成:炙甘草,干姜,附子。

【经典方证】
本方出自《伤寒论》,其方证原文为:“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本条原文论证言简意赅,语气恳切,毫无含蓄之义。

脉沉者,急温之,即可领略其义。

此条肯定是少阴寒化证无疑。

至于少阴寒化证的症状还有哪些?诸如四肢逆冷,额出冷汗,面色苍白,畏寒喜卧,神情欲寐,脉沉迟或沉微者:应速速使用“温法”,适宜四逆汤治疗。

所谓四逆,逆,有违逆之意;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膝以上。

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

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候。

本方解四肢厥逆,使阳气舒展而达四肢,故名四逆汤。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

【适用人群】
除四肢厥冷外,并伴有神疲欲寐,下利清穀,舌淡苔白滑,面色苍白,脉微等全身虚寒证表现。

光音流中医师团队认为,在我们国家,不管南方、北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把「四逆汤」作为保健用方,《伤寒论》里面,最能够对阳气提供帮助的就是「四逆汤」,长期跑方可以消除长期积累的「六淫外邪」,以及内生的一些寒邪。

可以调整元阳,使其不受损伤,也可以延年益寿。

【临床运用】
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心肌梗死,心衰,休克,急慢性胃肠炎,水肿,胃下垂,也可用于麻疹逆证,阳虚发热,喘证、食管痉挛,白细胞减少症,毒血症,或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等辨证属于阳衰阴盛的多种疾病。

方剂之四逆汤

方剂之四逆汤

方剂之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干姜两半(6g) 甘草炙,二两(6g)[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用大附子-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先煎生附子1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分2次温服或频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本方所治少阴病系寒邪人中少阴或误用汗吐下法,损伤少阴阳气,阳衰阴盛所致。

阳气虚衰,机体失于温煦,故畏寒蜷卧、四肢逆冷;少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升降失调,则下利清谷、腹痛呕吐;阳气虚弱,不能温养心神,则神衰欲寐;阳虚鼓动血行无力,故见脉沉而微;舌淡苔白滑,为阳衰阴盛之象。

此为阴寒极盛、阳气衰微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逐寒,回阳救逆。

方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为君药,是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走而不守,生用尤能迅达内外,通行十二经脉,温壮元阳,驱散阴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守而不走,功专温中散寒,助附子破阴回阳。

附子与干姜一走一守,先后天并治,二者相须为用,相得益彩,使温阳救逆之力更强。

佐以炙甘草,-则益气安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调和诸药,并使药力作用持久;三则解附子毒性,又缓姜、附燥烈峻猛之性,使阳回寒散而无虚阳暴脱之虞。

甘草与干姜同用,还可增强温阳健脾的作用,使脾阳得健,化源不竭,生机不灭。

全方药虽三味,但脾肾兼顾,温补并行,药专力宏,可使阳回厥复,故名“四逆汤”。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大辛大热的姜附组合,回元阳与温中阳并行,先后天井治,脾肾兼顾;二是辛散温燥的姜附与益气甘缓的甘草同用,峻中有缓,散中有收,温中有补。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回阳救逆以治寒厥证及亡阳脱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滑,脉沉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阳气外脱,加人参益气固脱,回阳救逆;若汗出如油,阴脱于外者,加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煅牡蛎以敛阴固脱。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精选推荐

四逆汤四逆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23)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功效配伍】四逆汤回阳救逆。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纯阳燥烈,力量雄宏,能上行温通心阳,下行补肾阳益命火,并能通达十二经脉,畅达阳气,祛逐寒湿,生用回阳救逆作用更强,故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并助附子温心肾之阳,是为臣药,所谓“附子无干姜不热”;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并缓干姜、附子辛烈之性,为佐为使。

三药相合,共奏回阳救逆固脱之效。

李中梓《伤寒括要》云:“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能充布,故四肢逆冷。

是方专主是症,故名四逆也。

”方后指出:身体强壮者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已与通脉四逆汤用量相同,此乃视其病情轻重缓急、身体强弱而变化药量。

上三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二服。

【方证论治辨析】四逆汤治少阴病,阳虚寒化证。

症见少阴病,脉沉。

少阴病,脉沉者,指脉沉而微细,乃少阴心肾阳气大衰,阴寒极盛之象,治宜急救回温,方用四逆汤。

【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11也。

(伤寒论:281)注释:[1]但欲寐:指患者精神萎靡不振,体疲乏力,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少阴阳虚寒化证的主要脉症。

症见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包括心、肾两脏。

心属火,主血脉与神明,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肾藏精主水,寓真阴真阳,为先天之本。

邪入少阴,心肾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精亏血少,脉道不充,则脉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

”但欲寐为阳气亏虚,不能养神,故见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呈似睡非睡状。

治宜急救回温,方用四逆汤。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1],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2],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汤的药味配伍与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四逆汤大辛大热,温补兼施,可使阳复厥回,为回阳救逆,治疗心肾阳虚寒厥证的代表方,具有调节免疫、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保护脑缺血后损伤、抗休克、保护肠粘膜等药理活性,对于阳虚寒盛之证有着极广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四逆汤;方剂配伍;合理用药
四逆汤始载于《伤寒论》,由生附子、干姜和炙甘草三味药组成,为回阳救逆,治疗心肾阳虚寒厥证的代表方[1]。

笔者就四逆汤的药味配伍和临床应用研究分析如下,以期对合理使用四逆汤有所裨益。

1 药味配伍
附子辛干大热,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驱寒,为君药。

《汤液本草》谓“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太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附子无姜不热,故臣以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与附子相配,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张元素谓“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

《本草求真》谓“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
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

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有益气健脾,调和药物之功,李东垣谓其“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

在四逆汤中既可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又可缓解附子和干姜的燥烈之性,减轻其毒性,且可调和药性,使药力维持更持久,是为方中之佐使。

药虽三药,但君臣佐使俱全,大辛大热,温补兼施,可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1]。

2 药理研究
附子[2]有强心、升压、抗休克、抗心肌缺血、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等活性,尤其在心功能不全和经长期煎煮后其强心作用更明显,且有增强机体免疫、抗衰老、抗炎和镇痛的作用。

干姜[3-4]具有保护心衰、改善心功能、对抗心律失常、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缺氧、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

干姜与附子相配的作用有[4-5]:①明显的抗心衰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升高左心室内压、加快心率,从而起到改善心功能,缓解心衰,发挥回阳救逆的功效;
②调控大鼠血浆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心钠素及内皮素;
③减少煎液中乌头碱含量,并减少其生物毒性,从而减轻附子的毒性。

炙甘草[5-6]具有抗溃疡、抗炎、解痉、抗氧化、抗病毒、抗癌、抗抑郁、保肝、祛痰和增强记忆力等多种药理活性,对消化、呼吸、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均有调节和保护作用。

甘草与附子共煎时,甘草所含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可能与乌头类生物碱结合,延缓或减少毒性物质的吸收,且可抗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三药配
伍,组成四逆汤,具有调节免疫、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保护脑缺血后损伤、抗休克、保护肠粘膜等作用[7]。

3 临床应用
四逆汤主要用于阳虚寒厥证,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白、脉微细为辨证用药要点,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急性胃肠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高血压病、慢性胃炎、高脂血症、关节炎、冻疮、糖尿病、胃下垂、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肝脓肿、复发性口腔炎等疾病[8]。

但由于附子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口舌、肢体麻木、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甚至引起脑梗死、心跳骤停和死亡[9],因此临床使用四逆汤时要特别注意附子的使用方法。

原书中虽使用的是生附子,但为减轻毒性,现代临床最好使用炮制品,且要先煎至不麻口,注重个体差异,全面辨析患者的体质,对房室传导阻滞、孕妇、儿童等患者应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且不宜饮酒,在服药后需静养,勿剧烈运动,以免加速血液循环而加速药物毒副作用扩散。

一般只要不出现心率突然加快或缓慢,则不必过于担心[10]。

总之,四逆汤药简力专,组方配伍精当,药理作用广泛,治疗阳虚寒盛之证有着极广的适用范围,在临证时应当不断总结,加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138-140.
[2] 王晓芬,朱英.附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0,22(11):37-40.
[3]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09-311.
[4] 周静,杨卫平.干姜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2011,32(2):70-71.
[5] 陈长勋,徐姗裙. 甘草、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与作用环节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6):
472-476.
[6] 高雪岩,王文全,魏胜利,等.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2695-2700. [7] 商李超,郁保生.四逆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1):1333-1335.
[8] 杨学伟,崇卓,郭云良等.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1):33-36
[9] 郝大宏.附子的临床应用探究[j].当代医学,2010,16(32):38-39.
[10] 刘晓晖.从《金匾要略》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谈四逆汤对痰饮病的治疗[j].光明中医,2012,27(11):2178-21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