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三首古诗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一”等7个生词,正确写出“段”、“楚”等13个生词,知道复调词“擦和磨”。正确地读写这首诗中的单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积极积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带着情感阅读和背诵古诗。[教学困难]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
A部分
【课时目标】
1.能写“段、楚”等五个新词,并能正确读写诗歌中的词。
2.能够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和背诵整首诗;理解词句的意义,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阅读词句的意义,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验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水的热爱,感受诗意美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设计意图:运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用多媒体课件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介绍作者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有效地吸引了(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学生的注意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力。】4.教师评议。(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
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
上册
17课《古诗三首》(教案)
引言:
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
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
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
1. 目标要求:
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
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
②[苔]青苔。
③[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④[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0xx-20xx学年度第 学期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_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浪淘沙:唐代曲名。
②[簸]颠簸。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
诗三首》优质教案
17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研究《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义。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研究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2. 诗歌:《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朗读音频、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体验古诗的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朗读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
1. 《古诗三首》教学
2. 内容: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
3. 重点:意境、朗读技巧、欣赏能力
4. 难点:理解意境、培养欣赏能力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
原文及教案
课文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
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
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
1. 感知新课
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
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
1.尽:全部用完;
2.窮:到底,到头;
3.層:层次,楼层;
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
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
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
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
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
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
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
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
17.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教案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 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 同学们在课下可以 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是提示学生要用以前
意——品意境,悟感情。
学过的方法来学习古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诗,学生做到心中有
1.“浪淘沙” 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 了解作者刘禹锡。
数,按部就班地进行学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习;二是提供自学提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纲,放手让学生去学
①九曲:
习,既目标明确,有章
②簸:
可循,又不拘形式,方
《书湖阴先生壁》: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 流传。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 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 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 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 准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
1.(出示课件3)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
2.(出示课件4)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
3.(出示课件5)了解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出示课件6)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
预设:
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出示课件7)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解诗题。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是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内容
- 古诗《静夜思》
- 古诗《夜泊牛渚怀古》
- 古诗《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具与学具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相关图片。
-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
3.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4. 描绘与分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 课题:《古诗三首》
- 作者:李白、杜甫、王之涣
- 主要内容: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登鹳雀楼
- 情感:思乡、怀古、壮志
作业设计
1. 背诵:学生背诵《古诗三首》。
2. 描绘: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其意境。
3. 思考:学生思考古诗对自己的启示,写一段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描绘古诗意境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训练。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教学重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
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
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
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
教案优秀3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描绘自然美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诗句描绘秋天的景色?”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运用诗中的对仗和修辞手法,描绘一个自然景色。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洞庭湖美景的唐诗,通过优美的诗句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首诗是了解古代诗人如何观察自然、表达情感的一个典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描绘手法、修辞技巧等,了解诗人如何将洞庭湖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
-通过分析诗的对仗和韵律,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结构,提高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中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感受自然之美。
2.教学难点
(1)体会诗的意境,描绘洞庭湖美景。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具体举例:
-针对意境描绘的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洞庭湖美景,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1. 朗读《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习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和表情。
3. 理解: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如比喻、拟人、押韵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17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第 17 课(节)主备人:授课教师:课题17、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组古诗共三首古诗,分别是《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语文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都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古诗,同时还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学习时让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难点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课前导学任务单、多媒体课件、微课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笔记(二次备课)
课前导学
课件
一、自学教材,进行预习课文。
二、学习如何识记本课生字。
三、完成课前小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
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
【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乡村的美景。)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注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
(一)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
1.过渡语引入。(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预设:《浪淘沙》描写了黄河的来处和去处,使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江南春》描写江南的美丽风光。)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预设: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
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4、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都是美景,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人心情一样吗?
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
(《浪淘沙》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1.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王安石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乡村美景的理解。结合注释及资料理解。
(预设: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2.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免宰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也是七里,路程恰好是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3.赏读对偶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引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景的热爱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光的无限眷恋之情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三位诗人的心情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习古诗,要了解背景,要从诗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四、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读《书湖阴先生壁》的其他四句诗。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2.指导理解诗句: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3.推荐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词。
2.给《书湖阴先生壁》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