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牙合学 第三章
牙列、牙合与颌位课件
NS反馈调节、软组织弹性与粘滞性保持该位置
(五)意义
•此位置上、下牙不接触,避免了非咀嚼性磨损 •牙周及颞下颌关节组织不承受负荷,口颌肌放松
四、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
(一)ICP与RCP (二)ICP与MPP
(一)RCP与ICP关系
二位,一位
1mm
1)一致性:RCP=ICP
2)协调性:长正中(90%) 长正中:RCP直向前滑动1mm到ICP 3)不协调性: RCP到ICP有牙合障碍,偏滑
(三)意义
⒈由于此位置重复性好,当全口牙或大多数牙丧 失后,ICP也丧失,此位置仍存在,临床修复中以 此来取得ICP参考位 ⒉是下颌功能位
(四)获取方法
被动法:
双手托住受试者下颌,两拇指放在下唇中央下方,嘱 受试者放松,然后轻推其下颌向后
主动法: 受试者尽量向后仰头,然后轻轻闭口,注意有意使下 颌后缩,当后牙一有接触,停止闭口运动,保持该位
(二)ICP与MPP
ICP
从MPP下颌向前上移动1-3mm RCP 到ICP,主要在垂直方向关系。
1mm
长正中
MPP
若距离小于1mm或有向后移动或过度向前移动 及出现左右方向的移动时,可能存在颌位或肌肉功能异常。
五、前伸牙合颌位与侧牙合颌位
㈠前伸牙合颌位
⒈定义:下颌在保持上、下牙接触同时向前运动,运动过 程中所有位置
易重复,临床作为检查、诊断和治疗基准位
ICP正常使双侧咀嚼肌均衡对称发挥收缩力
二、下颌后退接触位
(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
(一)定义:
下颌不偏左、不偏右
髁状突位于关节窝最后位,向上有牙接触。
(二)形成机制
•髁突后方软组织结构,缓冲空间,髁突后移有可能性 •TMJ韧带有一定可让性,对髁突有向后限制作用,也有一定缓冲范围-韧带位 •肌肉收缩是各种运动必不可少,该位置发生及维持主要由颞肌后束和二腹肌前 腹、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等舌骨上肌收缩实现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
牙列与颌骨的关系
(三)球面学说:在Bonwill三角基础上,提出学说:以 眉间点为中心,以10.16cm为半径,划出一个球面,此球面的一 部分恰与下颌牙列的合面吻合,下颌的运动即以此球面运动,同 时认为补偿曲线也是此球面的一部分。 此学说解释了:颞下颌关节、牙列、咬合与下颌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牙合(occlusion)
牙合: 牙与牙的接触关系 下颌静止时,上颌牙与下颌牙发生 接触的现象,下颌骨位置变换,上 、下颌牙的接触关系也随改变。
牙合 基本牙合型:恒定的有 牙尖交错牙(正中牙合) 前伸牙合 侧牙合
一、牙尖交错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intercupided occlusion,ICO): 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上下颌牙尖相互交错) 是上下牙咬合接触最密切和最广泛的牙合。
2、牙列特征
(1)上下牙的对位关系 ①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对位关系 ②上下颌尖牙的对位关系
3 临床常以尖牙和第一磨牙接触关系为标志
⑴第一磨牙关系反应了后牙的近远中向接触关系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 下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的牙 合(侧)楔状隙 侧 楔状隙 一般有三种关系: 一般有三种关系: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中性合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的近中- 远中合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的远中- 近中合
1 ICO的咬合接触特征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 上下牙列中线对正,一般正对着上唇系带 一牙对二牙,牙尖交错接触(除了下颌中切牙与 上颌最后一个磨牙)
意义: 意义:使合面广泛接触有利于咀嚼功能 一牙对二牙,分散合力,避免个别牙负担过重 一牙对二牙,分散合力, 不会因为个别牙缺失导致无对颌牙咬合接触的现象, 不会因为个别牙缺失导致无对颌牙咬合接触的现象,短 时间内牙不会移位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一、正常牙列特点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二、牙列异常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恒牙列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长约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长约41mm。
2)乳牙列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
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占27%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
占48%。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1)、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1)、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牙合学》教学大纲
《牙合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Gnathology总学时:16 讲授学时:16学分:1先修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体牙髓病学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简介《牙合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
它是以咬合为中心阐述咀嚼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形态、功能、功能异常和临床应用等;也是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等临床学科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牙合学理论是口腔医务工作者处理咬合的准则和依据。
国外牙合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从生理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
是口腔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牙合(3学时)教学内容:1.1牙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的关系1.2牙合的接触特征1.3牙合的分类1.4牙合紊乱1.5牙合的检查教学要求:1. 掌握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的关系。
2. 掌握颞下颌关节与咀嚼肌的关系。
3. 了解咀嚼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4. 掌握静态咬合接触特征。
5. 掌握形态学分类及临床分类。
6. 了解功能分类。
7. 理解检查项目及检查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二章颞下颌关节及其生物力学(1学时)教学内容:2.1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运动及其生物力学2.2颞下颌关节软骨2.3颞下颌关节盘、盘后组织及其生物力学2.4颞下颌关节囊、关节韧带及其生物力学2.5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教学要求:1. 掌握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运动及其生物力学。
2. 理解关节软骨的结构、成分和代谢。
3. 理解关节盘的形态、组成和结构。
4. 理解关节盘后组织的结构与生物力学。
5. 掌握关节硬、软组织的改建。
6. 了解颞下颌关节的形态改变和关节退行性变。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第三章咀嚼肌(1学时)教学内容:3.1咀嚼肌的功能特点3.2牙合、颅面形态与咀嚼肌3.3咀嚼肌的肌电特征及肌电图的临床应用教学要求:1. 了解咀嚼肌纤维构成与分布。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第2节-牙尖交错牙合)
(4)深覆盖: (5)反牙合: (6)开牙合:
后牙覆合、覆盖关系分类
后牙 型分型
(1)正常覆 、覆盖:后牙覆 覆盖关系 正常时,上牙列包盖在下牙列颊侧,同时下牙 列包盖在上牙列舌侧,上、下颌牙尖交错嵌合, 密切接触。
(2)后牙反合:
下后牙颊尖咬在上后牙颊尖颊侧。
(3)锁合:
上后牙舌尖在下后牙颊尖颊侧。
支持尖 引导尖
1> 是咀嚼中主要压 力实施者;
2> 维持咬合关系稳 定,支持下面部高 度 ──正中止接触 (centric stop)
1>功能性接触部位很小,约 1mm范围,因而不是主要 的施力牙尖;
2>其牙尖内侧面与支持尖 的侧面相接触,对稳定咬 合关系起重要作用;
3>在咀嚼时引导下颌运动, 并在咀嚼中具有一定的反 馈意义;
(4)反锁合:
下后牙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颊侧。
5.上下颌牙齿的咬合接触关系
(1)前牙的接触部位和接触类型
1> 前牙接触部位 上切牙舌侧( 切缘 ) 下前牙唇侧( 切缘 ) 上尖牙近中牙尖嵴舌侧 下尖牙远中牙尖嵴颊侧
由于前牙不是咀嚼主力 牙,而只是咬切以及引 导咀嚼运动,因而ICO时 前牙可以不接触,如果 接触过强,反而会引起
参考面与参考线
眶耳平面(Frankfort 平面) 眶下缘最低点←→外耳道上缘 特点: 与地平面平行(端坐时)
耳屏鼻翼线 耳屏中点←→鼻翼中点 特点: 与 牙合平面平行,与地平面呈15°交角
眶耳平面 鼻翼耳屏线
牙平合 面
前牙唇向漂移。
2> 前牙接触的类型
前牙向唇侧漂移约12~28°(与垂直线),下切缘咬于上前牙 舌窝内。
(2)后牙的接触部位和接触类型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一、正常牙列特点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二、牙列异常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恒牙列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长约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长约41mm。
2)乳牙列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
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占27%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
占48%。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1)、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1)、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第三章 牙列合与颌位
(三)牙列中牙的 排列情况
1.正常牙列:
2.异常牙列: 数目异常
2.异常牙列:排列异常
二、牙列的大小
1.牙列的长度与宽度,呈正相关关系 2.Terra 牙列指数
牙列指数=牙列宽度/牙列长度×100%
乳牙列:20,牙弓短而阔, 似半圆,其牙列宽度与长度 的比例大于恒牙列,乳牙列 的Terra 牙列指数>恒牙列
3.混合牙列:丑小鸭期
Question ?
? 患者,女,25岁,左上3舌侧有一乳Ⅲ,其 余正常,该病人属于:A恒牙期 B 乳牙期 C混合牙列期
(二)牙列形态特征
1.方圆形:上、下四个切牙切缘连线较直,弓形从 尖牙开始 弯曲向后
2.尖圆形:自上2即明显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明 显
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从侧切牙开始向后逐渐弯曲, 前牙段较圆突
? 后牙,是指上后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 之间的垂直距离
? 覆合分型:浅覆合1/3 中度覆合1/3~2/3 深覆合2/3以上
(二)唇颊舌向关系
? 覆盖(over jet)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 下颌牙唇(颊)面的水平距离。
? 前牙,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前后 向的水平距离,正常时为 2~4mm
? 合平面occlusal plane :上颌中切牙的近中邻 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 假想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平分颌间距 离
? 意义:是制作全口义齿合堤和排列人工牙依 据
? 解剖学合平面: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 双侧最后一个molar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远中颊
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 ? 意义:描述和记录上下
牙合 学 课件 第三章
支持尖与引导尖
特点: 1. 支持尖较大,约占颊舌径的60%,有 利于咬合力通过牙体长轴。
2. 支持尖的外斜面大于引导尖的外斜面, 其尖较引导尖圆而短。 引导尖的外斜面不与对颌接触,其尖常较 支持尖高且锐。
讲座三: 牙合 的解剖生理
内容 一、牙列 二、牙冠牙合 面的解剖生理 三、上下颌牙的接触关系
牙合的解剖生理
一、牙 列
牙列 (dentition,牙弓 dental arch)
牙列
内容: 牙列的外形 牙排列的倾斜情况 纵、横牙合 曲线及牙合 平面
(一)牙列的外形 观察方法:前牙的排列
基本类型: (另有混合形)
尖圆形
椭圆形
牙列的外形
方圆形
牙列的外形
关于牙弓的形态,各地的构成比不同
尖圆形
椭圆形 方圆形
一般认为椭圆形、混合形多见。
混合形
牙列的外形
一般认为,牙列形态、面形与牙形 是一致、协调的,这样较理想。
面形与骨形、肌张力有关
(二)牙排列的倾斜情况 牙排列的倾斜情况以牙体长轴冠方来描述
下牙列的牙合 面 牙列牙合 面是一个曲面
1) 面部三等分
发际 眉间点 鼻底点 颏下点
5. 牙列与面部标志
眼外眦 口角
2) 眶耳平面(Frankfort plane) 又称面横平面(颅面分界)
眶下缘最低点
外耳道上缘
当人坐正、头直立 时,此平面与地面 平行。
牙列与面部标志
牙列与面部标志
眶耳平面是口腔医学重要的参考平面 可用作颅面分界 进行颅骨测量时,要求与地面平行
《牙合学》教学大纲
《牙合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303Z8课程名称:《牙合学》(Occlusion)课程性质:选修(考查课)学分:0.5学分总学时:8学时理论学时:8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先修课程:口腔医学基础课和相关口腔专业课适用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参考教材:易新竹《牙合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牙合学的主要内容是以咬合的功能特点为中心,研究咬合的形态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咬合与相关组织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既包括有关临床医学的内容,又包括有关基础医学的内容。
口腔医学生的培养应该让他们对咬合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咬合形态的关系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掌握合学理论,从而正确地治疗咬合,预防咬合相关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二、课程基本要求:学生通过讲课等环节掌握合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能使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从事口腔各专业临床工作能够重视咬合问题,解决咬合引起的相关疾病。
教学内容分三级要求:第一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在理论课上讲授,为考查重点;第二级是熟悉内容,教师进行选择性讲授,未讲部分由学生自学;第三级是了解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教师亦可选择性讲授,但不在考试范围内。
四、考核:1.考核方式:考试2.成绩构成:考勤20%+卷面80%五、课程基本内容:【理论课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牙合(一)目的要求:1.掌握合学的定义及合学研究的内容;2.熟悉合学与其他口腔临床学科之间的关系;3.了解我国合学的研究状况,了解合学的诞生与发展史;4.掌握动态咬合、静态合接触特征;5.熟悉后牙合面承载的特点;6.了解合的分类。
(二)教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1.合学的诞生与发展;2.合学的基本观点与研究内容;3.我国合学的研究状况;4.研究及学习合学的基本方法;5.合的功能解剖;6.合的生物力学;7.合的分类;8.颌位;9.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的关系;10.合的检查。
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三章
一、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接触特征
牙尖交错牙合(ICO)是指上、下颌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 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
(一)牙尖交错牙合接触的垂直及唇(颊)舌向关系
1.覆牙合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 正常时为2-4mm。
前伸牙合是指下颌向前运动,至上下颌切牙切端对刃时的 咬合接触关系。 1、用切牙咬断细丝、薄纸等; 2、非进食时,下颌有意前伸至上下切牙切端对刃; 3、人发怒时,咬牙切齿。 特点:切牙对刃,后牙无接触。 切道:指在咀嚼运动过程中,下颌前伸到上下颌切牙切缘 相对后再返回到牙尖交错牙合的过程中,下颌切牙的切缘 所运行的轨道。
一、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一) 切缘及合面形态的生理意义
三、髓腔解剖的生理意义
髓腔的形态随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生改变。髓腔变小。 青少年的髓腔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 病理状况下,牙本质细胞受损,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第二节 牙 列※
一、牙列分型
(一)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 1.恒牙列 28-32颗
第四节 颌位※
即下颌骨的位置,是指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关系。
一、牙尖交错位 ICP 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定义: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称为牙尖交错位,它是以牙尖交错牙合为前提,并随牙 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的下颌位置。无论牙尖交错牙合 为何种形态,它所确定的颌位就是牙尖交错位,故又称为 牙位。与牙尖交错牙合类似,牙尖交错位曾被称为正中牙 合位,现已将正中牙合位一词改为牙尖交错位。
③咀嚼肌:首先需要有正常的咬合垂直高度,在 正常垂直高度状态下,上、下牙牙尖交错,接触 广泛而紧密,具有正常的牙尖斜面引导作用,即 当下颌自然闭口至上、下牙尖接触时,由于牙周 膜本体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作用,咀嚼肌作相应的 收缩,下颌牙沿着上颌牙牙尖斜面的引导,很自 然而且稳定地进入牙尖交错位。
牙列、牙合与颌位((牙合学))课件
前言
牙列 (dentition,牙弓 dental arch)
牙排列形成弓形
前言
牙合 (occlusion)
牙与牙的接触关系,包括运动及静止的
前言
颌位 (mandibular position)
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无论有无牙的接触
前言
咀嚼系统(masticatory system) 口颌系统(stomatognathic system) 是口腔颌面部的各种组织结构,包括 牙、牙周组织、颌骨、颞下颌关节,附于 下颌骨的肌肉及其神经、血管等,它们是 由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控制的一个功能整 体。
向近中倾斜
向唇侧倾斜
三、纵、横牙合曲线及牙合平面
牙列假想的曲线及平面 (一)牙合曲线 (二)牙合平面 (三)牙的上下位置 (四)牙尖高度 (五)牙列与颌骨的关系 (六)牙列与面部标志
前言
口颌系统:功能整体 ┌─→ CNS ←─┐
│
│ 肌肉
│
│
│
│
牙合←──→ TMJ
第一节 牙列(dentition)
牙列(即牙弓dental arch ) 牙根排列有序 牙冠形成弓形的整体
牙列
内容:
牙列的外形及生理意义 牙排列的倾斜情况 纵、横牙合曲线及牙合平面
一、牙列的外形及生理意义
(一)牙列的外形
(二)牙列的生理意义
(二)牙列的生理意义 1.分散牙合力 2.防止食嵌
3.排列的倾斜情况
牙排列的倾斜情况以牙体长轴冠方来描述 (二)唇颊舌向 (一)近远中向 Labialingual inclination Mesiodistal inclination Buccolingual inclination
口腔医学:第三章 牙列与咬合
二、牙尖交错HE的咬合接触特征
1、近远中关系 a)上下牙列中线对正,正对上唇系带。 b)上颌牙(中切牙除外)与下颌同名牙的远
中部分接触,下颌与上颌牙近中部分接触。 c)上下牙前后交错,一牙对两牙(下颌中切
牙和上颌最后磨牙除外)。
32
d)尖牙关系 #13牙尖顶对应#43的远中唇斜面及唇侧 远中缘,#43牙尖顶对应#13的近中舌斜 面及舌侧近中缘。
10
排列分类
正常牙列 牙数正常,牙列整齐无间隙 异常牙列 牙数异常:过多或过少 牙排列异常:拥挤、稀疏、弓外牙、高 位、低位、易位和转位牙等
11
二、牙列的大小
1、牙列长度与宽度
我国国人的上下颌恒牙列长度或宽 度呈正相关关系。上牙列长50mm,宽 55mm;下牙列长41mm,宽52mm。
2、Terra牙列指数
最后磨牙 远颊尖顶
第一磨牙近颊尖顶
切牙切缘
27
横HE曲线 (transverse curve of occlusion)
横HE曲线又叫Wilson曲线(Curve of Wilson):连接两侧同名磨牙颊、舌 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在下颌, 由于磨牙颊尖不断磨耗,横HE曲线曲 度不断减小,甚至呈凸向上的曲线。
牙列指数= 牙列宽度
牙列长度
×100%
12
三、牙正常排列时的倾斜规律
一、近远中向倾斜
从牙弓的唇或颊侧观察,假定牙根 尖固定不动,则以牙冠的倾斜方向表示 牙长轴近远中倾斜情况,以牙长轴与垂 线(中线)的交角,表示牙近远中倾斜 程度的大小。
13
#11 #12 #13 #14-#16 #17、#18
较正或稍向近中倾斜 在前牙中近中倾斜程度最大 略向近中倾斜 近远中倾斜度相对较小 向近中倾斜程度依次增大
口腔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牙列与咬合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一、正常牙列特点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二、牙列异常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 、恒牙列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 ,长约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 ,长约41mm 。
2) 乳牙列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
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占27%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 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
占48% 。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1 )、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 )、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1 )、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 ):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 ):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牙合 学 课件 第六讲
对刺激敏感,能及时作出调整。 (4)尖牙位于牙弓前部,
能抵御较大的咀嚼力。
牙合力大小
组牙功能牙合 (group function occlusion)
牙合力大小
评价:使牙合力分散,减轻个别牙的负荷。
4) 牙尖交错位中牙合力的大小
p
Lw(前牙)> Lw(后牙) W (后牙)>W (前牙)
w(前牙)
牙合力大小
3) 非正中运动中牙合力的大小
在侧方接触时(尖牙引导,组牙功能)工作 侧必须提供足够的引导以使非工作侧的牙不 接触。
在前伸运动时,前牙接触而后牙不应接触。 后牙在前伸运动中的接触也可能会造成口颌 系统的损害。
尖牙保护牙合的评价:
按牙接触
前伸咬合运动时,上下前 牙切缘相对接触,后牙不 接触。
侧方咬合运动时,工作 侧只有尖牙保持接触, 非工作侧牙不接触。
组牙功能牙合 (group function occlusion)
按牙接触
侧方咬合运动时,工作 侧上下后牙保持接触, 非工作侧牙不接触。
前伸咬合运动时,上下前 牙切缘相对接触,后牙不 接触。
前言
一、稳定的最适颌位
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 牙尖交错位 (正中牙合位,牙位) 后退接触位 (正中关系?,后退位) 姿势位 (息止颌位,休息位,肌位)
牙尖交错位ICP
重复性 习惯肌力闭合道(直线),ICP稳定 髁状突位置 不偏左不偏右,居中,正中牙合位 临床意义 牙列、咀嚼肌、
颞下颌关节、 下颌运动左右对称。
稳定的颌位只有在有稳定协调的牙合关系 下才能保持,也就是说轻咬和重咬是同一位置时, 下颌才能达到真正的稳定位。
牙合学第三章
支持尖与引导尖
3. 功能性的外斜面 (fuctional outer aspect ,FOA)
支持尖外斜面在ICP时仅有一小部分与对颌 牙接触,另约1毫米左右不与对牙合 接触, 当下颌侧方运动时,与相对引导尖内斜面接 触,这一部分称之为功能性的外斜面。
有保护颊舌软组织的作用 支持尖的外斜面是咬合接触的储备区
3)上下颌前牙的接触特征
ICO的接触关系
上下切牙的功能性接触部位是: 下颌切牙切缘的唇侧 以及上颌切牙的舌面
精品课件
4)后牙的颊舌向关系
ICO的接触关系
下颌后牙颊牙合交界线 上颌后牙舌牙合交界线
一条连续的假想线 上下后牙的中央窝相连, 则连成一条连续的中央窝线
精品课件
ICO的接触关系
上颌的舌牙合 交界线 (舌尖)与下颌的中央 窝线接触
A点:上颌颊尖舌斜面与下 颌颊尖颊斜面的接触点
B点:上颌舌尖颊斜面与 下颌颊尖舌斜面的接触点
C点:上颌舌尖舌斜面与下 颌舌尖颊斜面的接触点 A、B、C接触点是为颊舌向的稳定点,
B点接触非常重要。
精品课件
(三)闭合的中止点和平衡点
闭合中止点:上颌牙的远中斜面与下颌牙 的近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
精品课件
(一)牙合 面接触关系 1. 牙合 面接触的类型 2. 牙尖交错牙合的接触关系 3. 下颌运动中的牙合接触关系
精品课件
1. 牙合 面接触的类型 将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的接触 称为正中止接触(centric stops) 1)尖窝三点接触 (牙尖与三条三角嵴接触)
尖窝关系能使下颌保持最稳定位(有中止点和平衡点, 有ABC点);尖与窝的三角嵴接触为曲线接触,牙尖 顶和沟的磨耗机会少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 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沟 上下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舌颊尖位于 下上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内
牙列牙合与颌位
①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对位关系 ②上下颌尖牙的对位关系
⑴尖牙接触关系反应了前牙的近远中向接触关系
上颌尖牙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 下颌尖牙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
⑵第一磨牙关系反应了后牙的近远中向接触关系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 下颌第一磨牙近颊尖对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合 (侧)楔状隙
定义
连接上颌切牙切缘、 尖牙牙尖、前磨牙颊 尖以及磨牙近远中颊 尖的从前向后一条凸 向下曲线
特点:
从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
从第一磨牙近颊尖至最后磨牙的远颊尖段逐渐向上弯曲-补偿曲线
(二)横牙合曲线(wilson曲线)
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所形成凸向下曲线-上颌的横 牙合曲线 由于上颌磨牙的牙长轴向颊侧倾斜,下颌磨牙向舌侧倾 斜,故上颌的凸向下,下颌的凹向上。 下颌磨牙颊尖磨耗后,下颌横合曲线为凸向上
纵合曲线:矢状方向 横合曲线:冠状方向
(一)纵牙合 曲线 1、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
定义:
连接下颌切牙切缘、 尖牙牙尖,前磨牙颊 尖及磨牙近远中颊尖 从前向后一条凹向上 曲线-Spee曲线。
特点:
1 切牙段平直 2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至第一磨牙远颊尖逐渐降低 3第二、第三磨牙的颊尖又逐渐升高
2、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
(1)正中止接触: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的接 触,稳定的正中止接触为三点式接触,有利于有 效分散合力,减小因咬合力集中而对牙体、牙周 组织产生的创伤。正中止接触中的B点接触格外 中重要。
(2)前止接触:位于上颌后牙牙尖的远中 斜面和下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起限制 前伸咬合运动的作用。
口腔医学:第三章 牙列与咬合
安氏二类1分类
安氏二类2分类
62
63
三、HE的建立
6m~2.5y 2.5y~6y 6y~12y 12y左右 第二磨牙建HE
乳牙HE建立 乳牙列时期 混合牙列期,开始恒牙列建HE 恒牙HE基本建成 恒牙列建HE完成
64
三、HE的建立
(一)建HE动力平衡
⑴前后向动力平衡 ⑵内外的动力平衡 ⑶上下的动力平衡
规则整齐紧密连接外形呈弓形互相支持分散he力提高咀嚼效率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齿稳固便于舌的运动衬托唇颊部面形饱满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类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类尖圆形椭圆形方圆形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分类正常牙列异常牙列乳牙列256岁上下各10颗形态更近半圆形初期紧密相邻后期出现间隙混合牙列牙数不定有间隙恒牙萌出位置有偏恒牙列1213岁后上下各16颗上颌尖牙至前磨牙段曲度较大下颌较小类别分类中切牙间隙牙冠偏远中10尖圆形自1222切缘弯曲向后前牙段突出明显椭圆形自1222远中弯曲向后介于两者之方圆形自1323远中弯曲向后切牙切缘连线平直形态分类1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牙列整齐无间隙异常牙列牙数异常
34
二、牙尖交错HE的咬合接触特征
2、唇(颊)舌向关系 上牙列略大于下牙列,上牙列盖在下牙列 唇(颊)侧,下牙列咬在上牙列舌侧。 引入覆HE、覆盖作为描述指标。
35
36
a)覆HE(over bite):在ICO时,上颌牙盖过下 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正常为2~4mm。
37
b)覆盖(over jet):在ICO时,上颌牙 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正常为 2~4mm。
牙列指数= 牙列宽度
牙列长度
×100%
12
三、牙正常排列时的倾斜规律
一、近远中向倾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咀嚼肌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黄丹
咀嚼肌
狭义:主要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 翼外肌 广义:舌骨上肌群(二腹肌、下颌舌骨 肌、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
咬肌,颞肌,翼内肌收缩时上提下颌, 称闭颌肌
2
舌骨上肌群肌内的着力点主要在颏部, 收缩时可下降下颌骨,故称开颌肌
翼外肌位于水平方向,它是前伸下颌的, 但前伸时需要开颌,因此它也参与开颌 运动
①肌质量 ②肌长 ③羽状角 ④肌纤维长 ⑤肌节数
19
⑥生理横切面积
⑦最大收缩张力
2.骨骼肌肌构筑设计的功能意义:
20
(1)肌的生理横截面积可决定其产生最大张力的潜能;肌的长度或肌纤维的长 度直接影响该肌收缩时可能产生的最大速度和动幅;肌纤维内连续排列的肌节数 和平均长度反映整条肌纤维在长度-张力曲线范围内的功能活动。 (2)肌的羽状结构是影响肌收缩速度、收缩幅度及收缩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运动单位的募集与运动调控
30
运动单位募集: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运动调控的“大小原则”:不同运动单位的募集遵循从最小、 慢缩抗疲劳型向最大、快缩易疲劳型的顺序募集。
三、咀嚼肌运动单位的大小和结构特征
1.咀嚼肌运动单位的大小
咀嚼肌运动单位神经支配率低,运动单位的范围较局限,可 认为咀嚼肌在运动的控制上有更集中的结构,对精细运动有较好 的调控能力 不同咀嚼肌的运动单位数量和大小也不同
咀嚼肌的深部和前部以慢缩型运动单位居多,且运动单位范围较 局限 咀嚼肌的浅层和后部以快缩型运动单位多见,运动单位范围相对 较大 相对于含快缩型运动单位较多的肌区而言,富含慢缩型运动单位 的肌区是精细调节肌力和抗疲劳的最佳装备
二、咀嚼肌的收缩特性
34
肌收缩时,以张力变化(Tension Changes)为主或以缩短( Shortening)为主 一种是在肌收缩之前就加上的负荷,称前负荷;一种是在肌收缩后才 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后负荷。
24
肌重值:颞肌后部 >咬肌浅部>咬肌深部 生理横切面积:咬肌浅部 >颞肌后部>颞肌前部 > 咬肌深部 生理横切面/肌重比率:咬肌深部 >咬肌浅部=颞肌前部 >颞肌后部 长度:颞肌后部肌纤维 >咬肌深部肌纤维
2、咀嚼肌的生物力学特性
25
咬肌深部属力量型肌,咬肌浅部=颞肌前部兼备力量和速度,而颞
2、咀嚼肌运动单位的构成特征:
1、咀嚼肌一个运动单位所包含的肌纤维并非只含一种 MyHC异构体,可由不同异构体的肌纤维组成 2、咀嚼肌运动单位中存在大量混合型纤维和多种MyHC异 构体,故不能简单讲运动单位分为慢缩抗疲劳型、快缩抗 疲劳型、快缩易疲劳型。
四、咀嚼肌运动单位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3.根据肌纤维收缩蛋白构型分类:
14
依肌纤维关键收缩蛋白MyHC分子进行分类,并以此明确鉴定其收缩性 能。含有不同类型 MyHC的肌纤维在收缩力量、收缩速度和抗疲劳方面有 明显区别。 哺乳动物骨骼肌纤维的MyHC异构型有11种,不同类型转变ATP为能 量的速度不同,肌纤维收缩速度亦不同。
(二)咀嚼肌的肌纤维类型及其功能特点 1.咀嚼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这种多层次腱板为肌纤维附着提供了广泛的场所, 同时也使肌纤维的排列和方向更具多向性
23
不同咀嚼肌的构筑指数也不相同
1、闭颌肌较开颌肌有较大的生理横截面积 2、闭颌肌在肌节长度上明显短于开颌肌 3、闭颌肌存在较大的羽状角和相对较短的肌纤维以及较短的力臂
同一咀嚼肌各部的肌构筑指数亦不同
咬肌和颞肌的构筑特征
咀嚼肌的混合型纤维主要为MyHC-Ⅰ型和MyHC-Ⅱa型联合表达MyHCcardiacα, MyHC-Ⅱx共存于MyHC-Ⅰ型和MyHC-Ⅱa型中。 此结构的意义在于咀嚼肌可以在连续范围内精细调整其收缩力量和速度,满 足咀嚼肌的不同功能需求。
3.咀嚼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特征
各型肌纤维在不同咀嚼肌中构成比有所不同 Ⅰ型纤维在人类闭颌肌中占70%,其在开颌肌中占40-50% ⅡA型纤维在人类闭颌肌中占30%,其在开颌肌中占 50%
10
一、咀嚼肌的肌纤维类型
(一)骨骼肌的肌纤维类型及其功能
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分成不同类型,以反映它们不同的生理功能
11
1.根据肌纤维能量代谢方式分类
根据肌纤维收缩时获得能量的方式分为: 氧化纤维(Ⅰ型纤维)、糖酵解纤维(ⅡB型纤维)及氧化糖酵解纤维(ⅡA型纤维); 因三种纤维肌红蛋白含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色泽,故也成为红纤维、白纤维和中间型纤维。
2、运动单位的类型及特性
根据运动神经元的放电性质和肌纤维的反应特性,运动 单位可分为:
1、慢缩抗疲劳性(S型):多支配Ⅰ型纤维。此型运 动单位收缩张力小,收缩时间长于50ms,不易疲劳。
2、快缩易疲劳纤维(FF型):支配ⅡB型纤维,特点 是收缩速度快,收缩张力大,但极易疲劳。 3、快缩抗疲劳纤维(FR型):支配 ⅡA型纤维,特点 是收缩张力大,收缩较快,且不易疲劳。
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可以明显区分这三种纤维
12
Ⅰ型纤维以有氧代谢为主; ⅡB型纤维以无氧糖酵解提供能量;ⅡA型纤维介于两者中间
2. 根据肌纤维生理特性分类
根据肌纤维收缩速度和抗疲劳特性分为
13
1、慢缩纤维(Ⅰ型纤维):参与耐力运动和维持肢体姿势 2、快缩抗疲劳纤维( ⅡA型纤维):适合持久的快速运动 3、快缩易疲劳纤维(ⅡB型纤维):适合爆发性的短时、高张力的快速运 动
15
咀嚼肌肌纤维较肢体肌和躯干肌纤维细小,且Ⅱ型肌纤维较Ⅰ型肌纤维横 断面积小。含相同或不同MyHC成分的肌纤维在不同咀嚼肌中也大同小异.
16 2.咀嚼肌肌纤维型的构成特征
咀嚼肌含有MyHC异构型纤维种类较肢体肌和躯干肌多,且含有大量混合 型纤维。 混合型纤维即指单根肌纤维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yHC异构体。
四、颌骨异常及面型对咀嚼肌的影响 1、颌骨异常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2、面型对咀嚼肌的影响
五、影响咀嚼肌功能的其他因素 1、心理因素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2、食物性状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3、骨密度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4、其他
二、咀嚼肌对合、颅面形态的作用
(一)、咀嚼肌对牙合、颌位的作用 (二)、咀嚼肌对颅面形态的影响
位置: 是咀嚼肌中最深的一块, 位于下颌支内侧面,有浅,深两头 浅头: 起自上颌结节和腭骨锥突 深头: 起自翼外板的内面和腭内锥突 二头夹包翼外肌下头,其肌束行向下后外 止于下颌角内侧面的翼肌粗隆
在下颌角后下缘,翼内肌和咬肌以肌腱相连
功能: 上提下颌,参与闭口, 辅助下颌前伸 也辅助下颌侧方运动
四.翼外肌 (lateral pterygoid)
位置: 位于颞下窝, 具有两个头, 上头: 起于蝶骨的颞下嵴及颞下面, 部分止于颞下颌关节囊和关节盘的前缘,部分和 下头一起止于髁突颈部前方的关节翼肌窝, 下头: 起于翼外板的外侧面,肌束向后外行,和上头的 部分纤维一起止于髁突颈部前方的关节翼肌窝,
功能: 开口
水平位 牵引髁突和关节盘向前,使下颌前伸, 单侧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颌偏向对侧,
51
(二)常用肌电信号参数
二.颞肌 (temporalis)
位置: 位于颞窝, 起于颞窝内骨面和颞深筋膜的深面, 分为前,中,后三部分纤维
三部分纤维聚成扁腱,经颧弓深面, 止于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 牙远中部。
功能: 上提下颌骨,闭口, 后部纤维收缩有后退下颌的功能, 也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三.翼内肌 (medial pterygoid)
第四节
咀嚼肌的肌电特征及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48
骨骼肌在发挥功能时,肌纤维收缩,将其产生的生物电活动 通过肌电传感器导入肌电图(Electromyogmphy,EMG)仪,
再经过电信号放大并显示于示波器上,形成 一种波形,称为
EMG
一、肌电信号记录
表面(Surface)电极和针(Pin)电极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
舌骨上肌群
7
78Biblioteka 咬合是维持口颌系统肌功能正常的重要因素
咀嚼肌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咬合不断变化,其功能也在持续调整以适 应 改变。当所受咬合改变超出生理范围,则出现肌群的功能异常和病变。 久之还会引起其他肌群的异常,包括头、面、颈部肌群。
9
第一节
咀嚼肌的结构和生物力学
咀嚼肌
属于骨骼肌,具有骨骼肌的共同特 征,即由平行排列的多核细长纤维(肌 细胞)构成。 骨骼肌纤维主要由肌原纤维构成 肌原纤维(myofibril):由粗、细两 种肌丝规律排列组成。 (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 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 活性。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 蛋白组成。 粗、细肌丝穿插重叠排列形成肌节,是肌纤维收缩、舒张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咬肌(嚼肌) (masseter)
位置: 可分浅,中,深三层 浅层: 起于上颌骨颧突,颧弓前2/3的下缘 行向下后 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的下半部 中层: 起于颧弓前2/3的深面及后1/3的下缘 行向下后 止于下颌支的中分 深层: 起于颧弓深面 止于喙突和下颌支的上面 功能: 上提下颌骨, 并使下颌微向前伸, 且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二、早接触与牙合干扰对咀嚼肌的影响 1、早接触可造成升合肌活动降低 2、早接触可导致双侧咀嚼肌活动不对称 3、合干扰对咀嚼肌的影响
三、长期缺牙对咀嚼肌的影响
偏侧咀嚼→咀嚼肌张力不平衡→惯用侧转动、非惯用侧滑动→长期引起 咀嚼肌强度、颞下颌关节韧带的松紧度及磨牙牙合面的磨耗不一致→
下颌位置偏移及咬合关系紊乱
运动单位的大小可以用神经支配率表示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