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牙合学 第三章
牙合学
教学难点
• 牙合曲线的形成 • 牙合与颌位的关系
18
牙 列 dentition
牙列---
上下颌牙齿彼此紧密 邻接所构成的形态整体。
上牙列 下牙列 牙列排列成近似抛物 线的弓形,故又称之为牙弓 dental arch(上、下牙 弓)。
19
一、牙列分型及生理意义
(一)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
1、恒牙列
• For each pair of left and right posterior teeth, a transverse occlusal curve , the curve of Wilson, can be described. This curve is more exaggerated in the third molar area than in the first molar area
齐 髓窒底在颈缘下3mm
E. 以上都不对。
13
讲授: 涂 玲 教授
14
教学目的要求(一)
1.了解牙列的外形,掌握牙列外形的生理意义。 2.熟悉牙排列的倾斜情况,牙齿的上下位置关系。 3.掌握牙弓牙合面形态曲线;掌握牙合平面及
牙列与颌骨的关系,了解球面学说。了解牙列 与面部的关系。
15
教学目的要求(二)
② 上下颌4 5 6倾斜角度减小, 最后几乎与中线平行。
牙合 学
1.牙合学:是关于咬合生理病理特性的科学,是以咬合的功能特点为中心,研究咬合的形态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咬合的生理病理特征及其与相关组织结构(例如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牙合:是指上、下颌牙列间的接触关系。咬合:是指上下颌牙列之间的接触动作或接触过程。
3.牙尖交错牙合(ICO):上、下颌牙达到其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牙合关系,包括静态咬合和动态咬合。(牙尖交错牙合可称为静态咬合。动态咬合,指在各种咬合运动中上下牙之间的接触关系。)
4.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通常被称为支持尖。上颌后牙颊尖和下颌后牙舌尖的主要作用,一般被认为是在咀嚼过程中引导下颌运动,因此被称为引导尖。
5.前止接触:上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和下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后止接触:上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和下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前止接触和后止接触构成牙尖交错位稳定的前后向接触关系)
6.牙合干扰:咬合高点阻碍或干扰了下颌在保持牙接触情况下所进行的平滑协调的各向运动,而迫使下颌发生偏斜运动或非功能接触。
7.早接触:下颌由姿势位闭合,到上下牙发生最初接触的颌位,如果只有少数牙甚至个别牙接触,而不是牙尖交错广泛的紧密接触,这种少数牙甚至个别牙接触,称为早接触。
8.(后退接触位(RCP):正常情况下RCP是一个张力性边缘位置,位于ICP的后下方,水平向距离约为0.5-1.5mm,垂直向约为1-1.5mm,距离的大小和方向与后牙的牙尖高度有关。)
9.铰链运动: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范围为18-25mm(上、下颌切牙的切缘之间)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第2节-牙尖交错牙合)
(三)替牙牙合期牙尖交错牙合的特征
暂时性错牙合
1.上颌中切牙间隙 2.上颌侧切牙牙冠向远中倾斜 3.前牙拥挤 4.前磨牙区出现间隙,缓解前牙拥挤 5.前牙暂时深覆牙合关系 6.第一磨牙远中关系 中性关系 7.上唇系带位置异常
Bonwill 三角
概念:双髁突中心←→下中 切牙近中切角接触点。
型可以影响面型
AngleⅠ者,面形 基本不受影响
AngleⅡ者,可表 现为下颌后缩、鸟 嘴畸形等
AngleⅢ者,可表 现为下颌前突
安氏I类错 ----面型正常 第一磨牙关系正常
安氏II类错
面型 下颌后缩 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远中 关系 II类I分类:上颌切牙唇向倾斜 II类II分类:上颌切牙舌向倾斜
安氏III类错
面型 下颌前伸 第一磨牙为近中 关系
3.上下尖牙的对位关系
上颌尖牙牙尖舌面三角嵴的近中斜面与 下颌尖牙牙尖的远中唇面相接触.
4.上下牙列间存在覆 覆盖关系
下牙弓小于上牙弓,下牙弓被上牙弓 包盖,形成“天包地” 的特征。
①上切牙、尖牙分别在下切牙、 尖牙的唇侧; ②上后牙颊尖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③下后牙舌尖在上后牙舌尖的舌侧。
支持尖 引导尖
1> 是咀嚼中主要压 力实施者;
2> 维持咬合关系稳 定,支持下面部高 度 ──正中止接触 (centric stop)
牙合 学讲义一章二章
颞下颌关节
4. 关节囊和关节间隙
关节囊薄而松 上前方附于关节结节顶的前方 上后方附着于鳞鼓裂 前内方与翼外肌上头、 前内方与翼外肌上头、关节窝的边 缘、关节结节后斜面融合 外侧附于颧弓 内侧止于蝶骨嵴 下方附于髁状突颈
颞下颌关节
关节间隙 关节盘周围与关节囊融合 关节上腔-关节上腔 上腔大而松 关节下腔-关节下腔 下腔小而窄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 髁状突
1. 下颌骨髁状突
前面观
前斜面较小为功能面, 前斜面较小为功能面,是
关节的负重区, 关节的负重区,许多关节病最 早破坏此区
后面观
外侧斜面是关节压力集 中处, 中处,它的改建活动大于
内侧斜面
颞下颌关节
2. 颞骨关节面 颞骨鳞部的关节面, 颞骨鳞部的关节面,包括关节窝和关节结节
三、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 是人体唯一的双侧联动关节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组成: 颞下颌关节组成: • 下颌骨髁状突 • 颞骨关节面 • 关节盘 • 关节囊 • 关节韧带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解剖特点: 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解剖特点: 既稳定又灵活, 既稳定又灵活,二者高度协调统一 • 关节盘、关节韧带和强大的肌肉 关节盘、 • 关节窝较髁状突明显大、关节囊松驰 关节窝较髁状突明显大、
牙合学重点总结
咀嚼系统:又叫口颌系统,是口腔颌面部的各种组织结构,包括:咀嚼肌、TMJ、颌骨、牙、牙周组织及有关的神经、血管,它们是由中枢神经控制的一个发挥咀嚼功能的统一体。
支持尖: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与对颌中央窝接触,有支持颌间距离的作用,通常称为支持尖。
引导尖:上颌后牙颊尖与下颌后牙舌尖有引导支持尖离开和返回ICP位的作用,同时具有切割食物的作用,故称为引导尖,又名剪割尖。
功能性的外斜面:支持尖外斜面在尖窝交错ICP时仅有一小部分与对颌牙接触,另约1mm 不与对颌接触,当下颌侧方运动时,与相对引导尖内斜面接触,这个部分称为FOA。下切牙与上切牙舌面前伸时的接触部分称FOA。有保护颊舌软组织作用,支持尖的外斜面是咬合接触的储备区。
引导斜面:上颌切牙和尖牙舌面是下颌运动的主要引导部分,称为引导斜面。
长正中:CRP-CO的前后向相距约0.5mm的位置关系。
正中止:无论在支持尖还是引导尖上,那些对于咬合高度具有决定意义的接触称为正中止接触,稳定的正中止接触为三点式接触。
肌接触位:当开口后再闭口时,下颌将随升颌肌群作用方向而向前上运动,下颌在升颌肌群收缩作用下的闭口运动轨迹称为肌力闭合道,该闭合道的终点,即肌收缩引导下闭口至咬合刚一接触时的颌位。
生理he:舒适、健康,口颌系统有效行使功能没有病理症状的he型。
尖牙保护he:侧方咬合运动时,工作侧只有尖牙保持接触,非工作侧牙不接触。
组牙功能he:侧方咬合运动时,工作侧上下后牙保持接触,非工作侧牙不接触。
相互保护he:牙尖交错位时,后牙有接触前牙应轻接触或不接触,被描述为相互不保护he,即接触的后牙保护了未接触的前牙。
牙合学 教案
牙合学教案
教案标题:牙合学
教案目标:
1. 了解牙合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牙合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知识。
3. 能够识别和分析牙合学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培养学生对牙合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案步骤:
引入:
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教具,引起学生对牙合学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咬合方式?为什么牙合学对我们的口腔健康很重要?”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激发他们对牙合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知识讲解:
1. 介绍牙合学的定义和作用,强调其在口腔健康和咀嚼功能中的重要性。
2. 解释牙合学的基本术语,如中线、牙弓、咬合关系等,并通过示意图或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 介绍牙合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牙合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内容。
案例分析:
1. 提供一些典型的牙合学问题案例,如牙齿拥挤、错颌畸形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
行讨论和交流。
3. 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指导,指出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提供专业建议。
巩固练习:
1. 提供一些牙合学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答案,加深对牙合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
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牙合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牙合学,并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资源。
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其他牙合学相关的内容,如正畸学、口腔种植学等。
2. 提供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牙合学的前沿研
牙合学题库
咀嚼运动可归纳为对食物的切割、压碎、磨细三个基本阶段。切割是通过前牙合运循环进行的,压碎和磨细是通过后牙合运循环进行的。前牙的合运循环是指首先下颌向前下运动,开口约 15~20mm ,然后向上下切牙相对的位置闭口,咬住食物,下切牙沿上切牙舌面引导方向向后上滑动,回到牙尖交错位,在滑动过程中咬断食物,然后进入下一咀嚼阶段,这一过程,通常称为前牙的合运循环,但因切割后食物入口,进入后牙咀嚼运动期。
牙尖交错合时,下后牙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后牙合面形态复杂,并非合面所有结构都与对颌牙接触。一般将与对颌牙合面窝沟有接触的上后牙舌尖和下后牙颊尖称为支持尖支持尖特点:形态园钝 , 约占合面宽度的2/3; 功能意义:<1> 是咀嚼中主要压力实施者; <2> 维持咬合关系稳定, 支持下面部高度。
牙尖交错合时,上切牙盖住下切牙冠长的 2/3 以上。咬切食物时下切牙在上切牙引导下的滑行距离较长,因而对正常的切割功能有一定影响;有些深覆合,覆盖很小,上切牙咬在下切牙唇侧的粘膜处,下切牙咬在上切牙腭侧粘膜处,影响牙周组织健康;深覆合对
下颌运动、肌肉功能、颞颌关节组织均有不良影响,属于一种可导致病变的病理性合型。
牙尖交错合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上下牙在垂直方向上有空隙。开合与深覆盖是有区别的,开合无覆合,而深覆盖尽管上下前牙在水平方向距离大,可以互相不接触,但在垂直方向上仍有覆合存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上下前牙不接触称之为开合,而需根据垂直方向有无空隙而定。开合常属于上颌牙槽骨发育不足,这种合型使切割功能完全丧失,对发音,面形的影响也较大。
最新《口腔医学-牙合学》课件PPT第6章 咬合病精品课件
牙合 工作侧接触不紧,非工作侧后牙支点
侧方 干扰导致工作侧牙齿不接触或接触不紧
非工作侧后牙高点成为支点
一侧颞下颌关节受拉,一侧关节受压
支点牙齿受力过大,牙周组织受损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十三分。
牙合干扰
下颌异常运动型(如偏侧咀嚼) 非功能性活动(如夜磨牙症)
(Traumatizing occlusion) 。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十三分。
牙合 创伤
紊牙合乱可导致原本健康的牙周支持组织发生创 伤,称为“原发性 创伤牙合” (Primary
occlusal trauma )。
牙周支持组织本已发生病理变化,承受正常的或
异常的 力,导致牙合牙周支持组织病变加重,称为 “继发性 创伤” (Se牙c合ondary occlusal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十三分。
磨损
楔状缺损
牙根纵折
牙隐裂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十三分。
材料选择
非龋病
异常 牙合接触
耐磨性能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十三分。
•牙周组织的创伤
牙合 创伤 Trauma from occlusion
创伤性牙合 Traumatizing occlusion
神经反射
级口腔本科生《牙合学》试题a卷答案
级口腔本科生《牙合学》试题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分,共分)
咬合:指上下牙之间的接触动作或接触过程。
正中自由域:临床上常见在从后退接触位向前伸的运动中下颌会有一定的左右偏斜,但正常情况下这种偏斜幅度小于,我们将正常人这种从到的前后向及左右向的运动范围称为正中自由域。
:正常情况下是一个张力性边缘位置,位于的后下方,水平向距离约为,垂直向约为,距离的大小和方向与后牙的牙尖高度有关。
下颌姿势位:是指端坐或直立,且不吞咽、不说话、不咀嚼时,下颌所处的位置。
牙合音:是受测者在空口状态下循习惯开闭口位叩齿时发出的牙合接触音。
开口绞锁:开口后有阻碍,不能闭口,也称为特发性脱位。
伤害性反射:咀嚼系统受到伤害性刺激,下颌都会反射性张开,这属于一种自身保护性反射,又称开颌反射。
早接触:是指下颌由姿势位闭合到上下牙发生最初接触的颌位,如果只有少数牙甚至个别牙接触,而不是牙尖窝交错广泛的紧密接触,这种少数牙甚至个别牙接触,称为早接触。
创伤性牙合:可导致牙合创伤的牙合接触关系。
松弛咬合板:也称前牙平面咬合板或者小平面导板,类似保持器,戴在上颌,由腭侧基托、固位卡环和覆盖在两侧尖牙之间的平板构成。
二、问答题(每题分,共分)
试述确定铰链轴的临床意义。
一是由于铰链轴是髁突在生理后位是发生的,确定铰链轴的同时也就确定了正中关系;二是确定人体的铰链轴,并用面弓转移至牙合架上,使铰链轴与髁轴重合,才能保证牙合架与颅颌的等效关系;三是个体的铰链轴位置被认为是终生不变的,可利用双侧的铰链轴和眶小点构成轴眶平面作为基准平面。(每点分)
牙合 学
第一章牙合
第一节牙合的功能解剖
1、牙尖交错牙合的接触特点
(1)上学颌牙列中线齐下颌尖牙牙尖位于上合侧切牙及尖牙的舌侧外展隙,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与下颌第一磨牙颊沟相对。
支持尖与引导尖的解剖特点:
从牙冠的颊舍向测量,支持尖较大,约占颊舌径的55%-60%,有利于咬合力通过牙体长轴。
支持尖的外斜面大于引导尖的外斜面,其尖较引导尖圆而短。引导尖的外斜面不与对颌牙接触,其尖常较支持尖高且锐。
*牙尖交错牙合时支持尖的功能性外斜面不与对颌牙接触。
引导尖的外斜面是没有作用的(功能上的作用)——保护颊舌
功能尖的外斜面是指整个功能尖
引导内斜面——上颌前牙舌面
前牙的接触特征下颌切牙切缘及唇侧与上颌切牙的舌面和舌脊接触。
后牙的接触特征下颌后牙颊牙合交界线和上颌后牙舌牙合交界线是一条连续的假想线:上下后牙的中央窝相连,则连成一条连续的中央窝线。上颌的舌牙合交界线(舌尖)与下颌的中央窝线接触,下颌的颊牙合交界线(颊尖)与上颌的中央窝连线。
尖--窝接触形式是最稳定的接触形式。
上颌牙的近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远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叫闭合终止点;上颌牙的近中斜面与下颌牙的远中斜面,在近远中向的接触点叫平衡点。
尖--边缘嵴接触(两个以上接触点)
牙尖顶--窝或边缘嵴接触(一个接触点)
尖--卵圆窝接触:躲在牙体充填物或修复体上。
下颌前伸运动中的牙合接触关系:上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或上后牙远中斜面与下后牙近中斜面接触。
下颌侧方运动中的牙合接触关系:工作侧接触,尖牙保护牙合的舌窝及切嵴与下颌尖牙的唇面和切嵴接触。非工作侧接触,是在上颌牙舌尖的内斜面与下颌牙颊尖的内斜面之间接触。
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
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
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是口腔解剖生理学的配套教材。其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正常的牙体解剖结构和口腔生理功能,为口腔临床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牙体解剖学与口腔生理学。牙体解剖学部分安排了8个实验内容,包括牙的雕刻与塑型、髓腔及牙合型的观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雕刻和描绘,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口腔生理学部分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教,了解口腔生理功能常见的检查方法。由于新版《牙合学》的编写,部分实验内容可供参考。
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计划安排24学时。牙体解剖学部分安排21学时;口腔生理学部分安排3学时。
实验一牙体观察与外形测量(3学时)
【目的和要求】牙体观察与测量是研究牙体解剖形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离体牙,熟练掌握各类离体牙的解剖特点,能正确认识和区分各类离体牙。通过测量,掌握牙体的测量方法,了解游标尺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1.认识与观察离体牙
2.测量牙体牙
【实验用品】全口离体牙模型,游标尺,直尺,铅笔,模型牙。
[方法和步骤]
1.对照离体牙,复习牙的解剖形态特点,熟记各类牙的主要解剖标志。
2.熟悉游标尺的使用,练习测量数值的读取(以mm为单位)。
3.测量离体牙,具体测量的项目和方法如下:(前、后牙测量方法相同,分别见图2-1和图2-2)。
(1)牙体全长:从切端或牙尖顶至牙根尖的距离。
(2)牙冠长:从切端或最高的牙尖顶至颈缘根方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图2.IA,图2-2A)。
(3)牙根长:从颈缘的根方最低点至根尖的距离(图2-18,图2-2B)。
牙合学
牙合学课件1
合学occlusion
殷新民
绪论
一、合学的定义
合学是一门以咬合为研究中心的口颌系统生理学和病理学,是一门从生理到病理、从基础到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基础学科。
合学与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正颌外科、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等临床学科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口腔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合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将之作为临床工作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
二、合学研究的内容
合与颌位
颞下颌关节与下颌运动
下颌静止及运动中咀嚼肌的活动特点
颅颌系统的神经支配及调控机制
咬合病的病因及治疗
TMD的病因及治疗
磨牙症的病因及治疗
口腔临床学科中的合学问题
三、合学与口腔临床医学的关系
合学的诞生始于临床医学的需要,合学中纯基础的研究意义不大,其研究目的多是为临床服务的。
合学与修复
合学与正畸、正颌外科
合学与牙体修复
合学与牙周
合的基本理论
一、定义:
合(occlusion):上下颌牙静止的咬合接触关系。
咬合(articulation):下颌运动中上下颌牙的接触关系。
二、口颌系统stomatognathic system
口颌系统是包括口腔颌面部各种组织结构如牙、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神经的总称,是一个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功能整体。
在中枢神经系统统一指挥下,牙、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各司其责,共同完成复杂的功能运动。
口颌系统担负着发音、讲话、表情、咀嚼、吞咽等各种重要功能。
三、合的解剖生理
牙列:上、下颌牙在牙槽骨内排列成的整体形态,称为牙列或牙弓(tooth arrangement or dental arch)。
1、牙列外形:呈抛物线形
牙合学牙合的解剖生理专家专业
43
3)上下颌前牙的接触特征
ICO的接触关系
上下切牙的功能性接触部位是: 下颌切牙切缘的唇侧 以及上颌切牙的舌面
专家资料
44
4)后牙的颊舌向关系
ICO的接触关系
下颌后牙颊牙合交界线
上颌后牙舌牙合交界线
一条连续的假想线 上下后牙的中央窝相连,
则连成一条连续的中央窝线
专家资料
45
ICO的接触关系
上颌的舌牙合 交界线 (舌尖)与下颌的中央 窝线接触
当下颌侧向运动或咀嚼运动时,有引导支持尖离 开和返回ICP的作用,同时有剪割食物的作用, 故称引导尖(guiding cusp),又名剪割尖 (shearing cusp)。
专家资料
25
支持尖与引导尖
特点: 1. 支持尖较大,约占颊舌径的60%,有 利于咬合力通过牙体长轴。
2. 支持尖的外斜面大于引导尖的外斜面, 其尖较引导尖圆而短。 引导尖的外斜面不与对颌接触,其尖常较 支持尖高且锐。
牙列假想的曲线及平面 1. 牙合 曲线 2. 牙合 平面 3. 牙的上下位置 4. 牙列与颌骨的关系 5. 牙列与面部标志
专家资料
11
1. 牙合 曲线 1) 纵牙合 曲线
(1)下颌牙列的纵牙合 曲线 司比曲线(Spee curve) 下颌第一磨牙,髁状突
(2)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 补偿曲线(compensating curve) 曲线的前段与后段
牙列牙合与颌位
(3)后止接触:位于上颌后牙牙尖的近中 斜面和下颌后牙牙尖的远中斜面,起限制 后退咬合运动的作用。
●前止接触 ●后止接触 ●颊止接触 ●舌止接触
(4)颊止接触:位于上颌后牙颊、舌尖的 舌斜面和下颌后牙颊、舌尖的颊斜面,起 限制下颌向颊侧运动的作用。
●前止接触 ●后止接触 ●颊止接触 ●舌止接触
第三章 牙列与咬合
第一节 牙列(dentition)
牙列时位于上颌骨和下颌骨上的牙的集合,咬合时是上下颌 骨的接触状态
牙列(牙弓): 牙根排列有序 牙冠按一定顺序方向位置形成弓形整体
上牙列
下牙列
牙列
内容:
牙列的外形及生理意义 牙排列的倾斜情况
纵、横牙合曲线及牙合平面
一、牙列分类
(一)牙列的外形 (二)牙列的生理意义
(1)正中止接触:对于咬合高度有决定意义的接 触,稳定的正中止接触为三点式接触,有利于有 效分散合力,减小因咬合力集中而对牙体、牙周 组织产生的创伤。正中止接触中的B点接触格外 中重要。
(2)前止接触:位于上颌后牙牙尖的远中 斜面和下颌后牙牙尖的近中斜面,起限制 前伸咬合运动的作用。
●前止接触 ●后止接触 ●颊止接触 ●舌止接触
①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对位关系 ②上下颌尖牙的对位关系
⑴尖牙接触关系反应了前牙的近远中向接触关系
正畸学习题-第三章 错牙合畸形的病因
第三章错牙合畸形的病因
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
1.教学内容
错牙合畸形的病因从形成时间来划分: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从形成机制来划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1)遗传因素:错牙合畸形具有多基因遗传的特征,常表现为家族遗传倾向。错牙合畸形的遗传因素来源于种族演化(raceevolution)和个体发育(individualdevelopment)。个体发育是由遗传(heredity)和
变异(viriation)所形成。
(2)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①先天因素:含母体和胎儿因素,可引起额外牙(suprenumerary tooth)、先天性缺失牙(congenital missing tooth)、牙大小形态异常、舌形态异常、唇系带异常等。②后天因素:指出生后可引起错牙合畸形的各种因素。i某些急慢性病、佝偻病、内分泌功能异常、营养不良等。ii功能因素:吮吸功能异常、咀嚼功能异常、呼吸功能异常、异常吞咽、肌功能异常等。iii口腔不良习惯(Olalhabits),如吮指习惯、舌习惯、唇习惯、偏侧咀嚼习惯、咬物习惯、睡眠习惯。iv乳牙期及替牙期的局部障碍,如乳牙早失或滞留、恒牙早萌或早失、恒牙萌出顺序紊乱、乳尖牙磨耗不足、乳牙下沉等。
2.目的要求
熟悉错牙合畸形的病因,了解病因的分类,以及各种不同病因所弓;起的不同错胎畸形。
1.重点
错牙合畸形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遗传和变异。②各种先天和后天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也非常重要。③针对某种具体的错牙合畸形,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表现的强度是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颌骨异常及面型对咀嚼肌的影响 1、颌骨异常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2、面型对咀嚼肌的影响
五、影响咀嚼肌功能的其他因素 1、心理因素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2、食物性状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3、骨密度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 4、其他
二、咀嚼肌对合、颅面形态的作用
(一)、咀嚼肌对牙合、颌位的作用 (二)、咀嚼肌对颅面形态的影响
①肌质量 ②肌长 ③羽状角 ④肌纤维长 ⑤肌节数
19
⑥生理横切面积
⑦最大收缩张力
2.骨骼肌肌构筑设计的功能意义:
20
(1)肌的生理横截面积可决定其产生最大张力的潜能;肌的长度或肌纤维的长 度直接影响该肌收缩时可能产生的最大速度和动幅;肌纤维内连续排列的肌节数 和平均长度反映整条肌纤维在长度-张力曲线范围内的功能活动。 (2)肌的羽状结构是影响肌收缩速度、收缩幅度及收缩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这种多层次腱板为肌纤维附着提供了广泛的场所, 同时也使肌纤维的排列和方向更具多向性
23
不同咀嚼肌的构筑指数也不相同
1、闭颌肌较开颌肌有较大的生理横截面积 2、闭颌肌在肌节长度上明显短于开颌肌 3、闭颌肌存在较大的羽状角和相对较短的肌纤维以及较短的力臂
同一咀嚼肌各部的肌构筑指数亦不同
咬肌和颞肌的构筑特征
位置: 是咀嚼肌中最深的一块, 位于下颌支内侧面,有浅,深两头 浅头: 起自上颌结节和腭骨锥突 深头: 起自翼外板的内面和腭内锥突 二头夹包翼外肌下头,其肌束行向下后外 止于下颌角内侧面的翼肌粗隆
在下颌角后下缘,翼内肌和咬肌以肌腱相连
功能: 上提下颌,参与闭口, 辅助下颌前伸 也辅助下颌侧方运动
四.翼外肌 (lateral pterygoid)
理想化的双羽状肌的作用原理
21
(二)咀嚼肌的肌构筑特征及生物力学特征
1.咀嚼肌的肌构筑特征 咬肌、颞肌、翼内肌均属多羽状 肌,肌的内部均存在多层次腱板。
22
咬肌浅部最为复杂,可见3-5层腱 板由浅至深与肌表面平行排列, 肌纤维以这些腱板按浅-深方向排 列成羽,纤维排列方向从倾向垂 直到稍水平,羽状角波动在9°15°范围内
3.根据肌纤维收缩蛋白构型分类:
14
依肌纤维关键收缩蛋白MyHC分子进行分类,并以此明确鉴定其收缩性 能。含有不同类型 MyHC的肌纤维在收缩力量、收缩速度和抗疲劳方面有 明显区别。 哺乳动物骨骼肌纤维的MyHC异构型有11种,不同类型转变ATP为能 量的速度不同,肌纤维收缩速度亦不同。
(二)咀嚼肌的肌纤维类型及其功能特点 1.咀嚼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舌骨上肌群
7
7
8
咬合是维持口颌系统肌功能正常的重要因素
咀嚼肌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咬合不断变化,其功能也在持续调整以适 应 改变。当所受咬合改变超出生理范围,则出现肌群的功能异常和病变。 久之还会引起其他肌群的异常,包括头、面、颈部肌群。
9
第一节
咀嚼肌的结构和生物力学
咀嚼肌
属于骨骼肌,具有骨骼肌的共同特 征,即由平行排列的多核细长纤维(肌 细胞)构成。 骨骼肌纤维主要由肌原纤维构成 肌原纤维(myofibril):由粗、细两 种肌丝规律排列组成。 (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 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 活性。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 蛋白组成。 粗、细肌丝穿插重叠排列形成肌节,是肌纤维收缩、舒张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
第三章 咀嚼肌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黄丹
咀嚼肌
狭义:主要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 翼外肌 广义:舌骨上肌群(二腹肌、下颌舌骨 肌、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
咬肌,颞肌,翼内肌收缩时上提下颌, 称闭颌肌
2
舌骨上肌群肌内的着力点主要在颏部, 收缩时可下降下颌骨,故称开颌肌
翼外肌位于水平方向,它是前伸下颌的, 但前伸时需要开颌,因此它也参与开颌 运动
35 如后负荷过大或肌两端固定使肌收缩时完全不能缩短,而仅仅 是张力的增加,称为等长收缩。
36
在前负荷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肌接受刺激,如果发生肌张力增加 在前,肌长度的缩短发生在后,并且当肌缩短后张力不再发生变
化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37
负荷与肌收缩的关系
下颌骨的重量(前负荷), 咀嚼肌的收缩,改变长度,增加张力, 为混合方式,以等张收缩为主。
24
肌重值:颞肌后部 >咬肌浅部>咬肌深部 生理横切面积:咬肌浅部 >颞肌后部>颞肌前部 > 咬肌深部 生理横切面/肌重比率:咬肌深部 >咬肌浅部=颞肌前部 >颞肌后部 长度:颞肌后部肌纤维 >咬肌深部肌纤维
2、咀嚼肌的生物力学特性
25
咬肌深部属力量型肌,咬肌浅部=颞肌前部兼备力量和速度,而颞
二、运动单位的募集与运动调控
30
运动单位募集: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运动调控的“大小原则”:不同运动单位的募集遵循从最小、 慢缩抗疲劳型向最大、快缩易疲劳型的顺序募集。
三、咀嚼肌运动单位的大小和结构特征
1.咀嚼肌运动单位的大小
咀嚼肌运动单位神经支配率低,运动单位的范围较局限,可 认为咀嚼肌在运动的控制上有更集中的结构,对精细运动有较好 的调控能力 不同咀嚼肌的运动单位数量和大小也不同
一.咬肌(嚼肌) (masseter)
位置: 可分浅,中,深三层 浅层: 起于上颌骨颧突,颧弓前2/3的下缘 行向下后 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的下半部 中层: 起于颧弓前2/3的深面及后1/3的下缘 行向下后 止于下颌支的中分 深层: 起于颧弓深面 止于喙突和下颌支的上面 功能: 上提下颌骨, 并使下颌微向前伸, 且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2、运动单位的类型及特性
根据运动神经元的放电性质和肌纤维的反应特性,运动 单位可分为:
1、慢缩抗疲劳性(S型):多支配Ⅰ型纤维。此型运 动单位收缩张力小,收缩时间长于50ms,不易疲劳。
2、快缩易疲劳纤维(FF型):支配ⅡB型纤维,特点 是收缩速度快,收缩张力大,但极易疲劳。 3、快缩抗疲劳纤维(FR型):支配 ⅡA型纤维,特点 是收缩张力大,收缩较快,且不易疲劳。
二.颞肌 (temporalis)
位置: 位于颞窝, 起于颞窝内骨面和颞深筋膜的深面, 分为前,中,后三部分纤维
三部分纤维聚成扁腱,经颧弓深面, 止于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 牙远中部。
功能: 上提下颌骨,闭口, 后部纤维收缩有后退下颌的功能, 也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三.翼内肌 (medial pterygoid)
位置: 位于颞下窝, 具有两个头, 上头: 起于蝶骨的颞下嵴及颞下面, 部分止于颞下颌关节囊和关节盘的前缘,部分和 下头一起止于髁突颈部前方的关节翼肌窝, 下头: 起于翼外板的外侧面,肌束向后外行,和上头的 部分纤维一起止于髁突颈部前方的关节翼肌窝,
功能: 开口
水平位 牵引髁突和关节盘向前,使下颌前伸, 单侧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颌偏向对侧,
咀嚼肌的深部和前部以慢缩型运动单位居多,且运动单位范围较 局限 咀嚼肌的浅层和后部以快缩型运动单位多见,运动单位范围相对 较大 相对于含快缩型运动单位较多的肌区而言,富含慢缩型运动单位 的肌区是精细调节肌力和抗疲劳的最佳装备
二、咀嚼肌的收缩特性
34
肌收缩时,以张力变化(Tension Changes)为主或以缩短( Shortening)为主 一种是在肌收缩之前就加上的负荷,称前负荷;一种是在肌收缩后才 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后负荷。
15
咀嚼肌肌纤维较肢体肌和躯干肌纤维细小,且Ⅱ型肌纤维较Ⅰ型肌纤维横 断面积小。含相同或不同MyHC成分的肌纤维在不同咀嚼肌中也大同小异.
16 2.咀嚼肌肌纤维型的构成特征
咀嚼肌含有MyHC异构型纤维种类较肢体肌和躯干肌多,且含有大量混合 型纤维。 混合型纤维即指单根肌纤维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yHC异构体。
咀嚼肌的混合型纤维主要为MyHC-Ⅰ型和MyHC-Ⅱa型联合表达MyHCcardiacα, MyHC-Ⅱx共存于MyHC-Ⅰ型和MyHC-Ⅱa型中。 此结构的意义在于咀嚼肌可以在连续范围内精细调整其收缩力量和速度,满 足咀嚼肌的不同功能需求。
3.咀嚼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特征
各型肌纤维在不同咀嚼肌中构成比有所不同 Ⅰ型纤维在人类闭颌肌中占70%,其在开颌肌中占40-50% ⅡA型纤维在人类闭颌肌中占30%,其在开颌肌中占 50%
第四节
咀嚼肌的肌电特征及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48
骨骼肌在发挥功能时,肌纤维收缩,将其产生的生物电活动 通过肌电传感器导入肌电图(Electromyogmphy,EMG)仪,
再经过电信号放大并显示于示波器上,形成 一种波形,称为
EMG
一、肌电信号记录
表面(Surface)电极和针(Pin)电极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
17
构成的差异也反映了二者生理功能的不同 肌纤维成分在同一咀嚼肌内也存在异质性
二、咀嚼肌的肌构筑和生物力学特征
18
骨骼肌的构筑学包括: 1、骨骼肌在身体内的配布
2、肌纤维在肌内的配布
3、肌节在肌纤维内的配布
(一)骨骼肌的肌构筑及功能意义
1.肌构筑指数(muscle architecture index)包括:
2、咀嚼肌运动单位的构成特征:
1、咀嚼肌一个运动单位所包含的肌纤维并非只含一种 MyHC异构体,可由不同异构体的肌纤维组成 2、咀嚼肌运动单位中存在大量混合型纤维和多种MyHC异 构体,故不能简单讲运动单位分为慢缩抗疲劳型、快缩抗 疲劳型、快缩易疲劳型。
四、咀嚼肌运动单位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51
(二)常用肌电信号参数
运动单位的大小可以用神经支配率表示
28
咬肌的神经支配率较高,收缩力较强,在咀嚼运动中提供必要的力 量,发挥主要的作用。 颞肌中运动单位所支配肌纤维的密度大于咬肌。
翼外肌的神经支配率较低,对肌长度进行精细调节,以适应下颌位 置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
支配率的大小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控精细程度成反比
Baidu Nhomakorabea
开口、前伸、侧方,开口状态闭合等运动,以长度缩短为主、张力
变化不大的收缩方式;
牙尖交错位(ICP), 咬铅笔烟斗,咬肌的张力增大,长度没有明显
变化,属于等长收缩。
第三节
牙合、颅面形态与咀嚼肌
口颌系统:功能整体
39
一、颅、颌面形态对咀嚼肌的作用
一、错牙合对咀嚼肌的影响
1、反合 正常情况:双侧后牙区合接触数目越多、咬合接触越均匀、越广泛, 则升合肌的活动性越强。 单侧后牙反合:双侧咬合接触数目和形态不一致,咀嚼肌出现不对 称收缩,咀嚼时反合侧肌电活动低于正常 2、安氏2类错合 下颌后缩→牙尖交错位(代偿性前伸) →下颌姿势位(二腹肌前腹收缩性增强) 3、安氏3类错合 息止间隙大→咀嚼肌轻度收缩→肌电活动增强 4、开合
二、早接触与牙合干扰对咀嚼肌的影响 1、早接触可造成升合肌活动降低 2、早接触可导致双侧咀嚼肌活动不对称 3、合干扰对咀嚼肌的影响
三、长期缺牙对咀嚼肌的影响
偏侧咀嚼→咀嚼肌张力不平衡→惯用侧转动、非惯用侧滑动→长期引起 咀嚼肌强度、颞下颌关节韧带的松紧度及磨牙牙合面的磨耗不一致→
下颌位置偏移及咬合关系紊乱
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可以明显区分这三种纤维
12
Ⅰ型纤维以有氧代谢为主; ⅡB型纤维以无氧糖酵解提供能量;ⅡA型纤维介于两者中间
2. 根据肌纤维生理特性分类
根据肌纤维收缩速度和抗疲劳特性分为
13
1、慢缩纤维(Ⅰ型纤维):参与耐力运动和维持肢体姿势 2、快缩抗疲劳纤维( ⅡA型纤维):适合持久的快速运动 3、快缩易疲劳纤维(ⅡB型纤维):适合爆发性的短时、高张力的快速运 动
10
一、咀嚼肌的肌纤维类型
(一)骨骼肌的肌纤维类型及其功能
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分成不同类型,以反映它们不同的生理功能
11
1.根据肌纤维能量代谢方式分类
根据肌纤维收缩时获得能量的方式分为: 氧化纤维(Ⅰ型纤维)、糖酵解纤维(ⅡB型纤维)及氧化糖酵解纤维(ⅡA型纤维); 因三种纤维肌红蛋白含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色泽,故也成为红纤维、白纤维和中间型纤维。
肌后部=速度型肌。
咬肌深部颞肌前部在下颌位置和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咬肌浅部和颞肌后部是产生咬合力和下颌快速移位。
第二节
咀嚼肌的功能活动
一、咀嚼肌运动单位的特点
27
运动单位是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一定数量的肌纤 维所构成
一个运动单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神经支配率)是决定运 动单位收缩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