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契约性质—读书报告
读《企业的性质》有感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何为企业?这是我从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我们学习经济学,学习微观宏观理论,分析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不断地汲取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知晓“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能够了解的也常常是这样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
因疫情在家学习的我,对着课件、做着笔记、写着作业,似乎又回到了中学时期“不论因果、只论对错”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只接受而不提问,可科斯这篇文章把我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企业的性质》这样一篇文章,于我而言是有点难度的,其中学术语言的运用及逻辑都让我没办法很快地理解,而其讨论的企业要比我们所了解的“企业”二字更加深奥。
初读,我感受到的是作者逻辑的严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串起对于“企业”的思考;再读我感受到的是企业这一组织的复杂,文中提及的边界、交易费用等等还只是它的冰山一角,我们所接触的理论知识中亦有它的方方面面,要想读懂“企业”,我想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细读,我慢慢了解边际替代概念,知晓市场运行的成本、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了企业的产生,清楚企业的本质在于节约交易费用,明白定义与现实是可以吻合的……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去搜索、去了解未知,从中既收获了知识,亦学会思考和发问。
关于企业,科斯已然在文中用他的科学和严密论述过了,学术界各种看法亦是我们学习参考的重要资源,作为对经济学入门尚浅的小白,深知这样一篇文章背后需要付出多少我难以想象的实践和努力,而我能够做的,便是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断地观察生活,去思考、去探寻,只有打开自己的思维,才能够有更大的收获。
2020年3月。
读《企业的性质》有感4篇
读《企业的性质》有感4篇企业的性质读后感篇一《企业的性质》文章开头就沿用前人罗宾逊夫人的思索方式,是否符合现实,是否易于处理。
然后给出大致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模型--边际替代概念。
这篇文章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即应该在文章开头就把最重要的观点或者思考方式告诉读者。
科斯的这篇论文通篇没有复杂的模型和过多的数理演绎,但是却清晰的指出了组织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过去在主流的经济理论中价格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个“黑箱”。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只注重了价格机制发挥的作用,而忽视了其赖以成立的基础,只考虑到了给定的内生变量所发挥的作用,而没有将其置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之中去考察。
科斯教授将其形象的比喻成为“黑板经济学”。
但是经济学的研究最终要走到现实世界之中,我们要将生产、交换放置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之内,不仅考虑到价格和成本的变动对其的影响,也要考虑到一些社会因素对于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重点阐述了三方面的问题:企业存在的原因、交易费用、企业的界限。
一、企业存在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对于市场替代的组织,由企业家来分配资源,在这种组织中运行的成本低于在市场中利用价格机制运行的成本时,企业就会出现了;第二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他认为由于市场在很多方面的运行是时常变化的,变化就产生了不确定性,遵照不确定性本身会造成多方面的不便利和损失,因而一种固定的契约,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契约的出现将会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而契约的运行载体则是由企业家治理着的企业;第三是由于有管制力量的政府和其他一些机构对于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区别对待,会造成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而不通过市场组织更为有利,从而造成了企业的扩大。
“当资源的导向依靠于企业家时,由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
二、交易费用科斯说,“建立企业是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在科斯看来,这个成本有发现价格的成本和由“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即在价格机制下的资源配置存在在交易成本。
浅析企业性质和合约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有感
张 五常先生 的《 企 业的合 约性质》 没有 之前 经济界传 世大 作 的晦涩与枯燥 , 张五常先生通过生 活中鲜活的例子来解释经 济现象 , 阐述经济理论 的方式 , 使人 以新 的视角去理解经济 。 科 斯 曾这样评价张先生 “ 他永远集 中于理解 一个 经济制度为什么
楼 的地主找到一个建筑承包商。这个 承包商以双方同意的每平 方米 的价格下包给一个硬木地板承包商 。这个次级承包商购进
能更 经济 地监督和测 度劳动生产率 , 从而使边 际劳动生产率 与
投 入品成本相一致 , 并且 能够解决存 在的偷懒 问题 , 所 以企业
木材 , 并按照计件付酬将木材做成地板 , 然后再找一个 二级承包 商, 给他地板 , 并开 出铺每平米的价格 。 最后 , 这个二级承包商雇 佣工人 , 并按照铺地板的平 方米数支付工资。在这里 , 企业 的边
样可 以达 到这运作 , 在分 析制度 的操 作时 , 他 以敏锐 的事 实观 察来支 持他 的论证 , 他 的作 品具细节 , 有 悟性 , 照亮着他研讨 的
问题 。 ”
而“ 意识 力量的小岛 ” 则是指 以计 划 、 命令为 特征的企业组织 。
虽然 后人 对科斯 的这篇 文章 提出了许 多质疑 , 如有人指 出他 将 资源配置 的方法 区分为指导性 协调 和 自发 性协调是最 大的不 足 ,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合资 子公 司 、公 司间技术协议方式 、 分
队生产超过各要素独立生产 的产 出和 , 并 足以抵补组织 和约束 团队成员的成本 时 , 那么团队生产就会被采用 。 然而 , 生产存在
个体来完成。 在一个大型的组装工厂 中, 许 多工人在组装线上工 作 ,成品组装 由某个机构而非 由分别拥有构成 整个工厂 的工具
(完整版)《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导论企业的性质一文目标清晰,论证集中,逻辑严密。
导论中,科斯教授首先对理论成立的“假设”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理论的成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而清楚地说明其假定,不仅能够明确理论的适用范围,而且也会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从而为人们作出正确的判断作出依据。
在这个前提下,他试图对“企业”作出一个定义,并且还要明确企业的概念和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
他利用罗宾逊夫人的话引出他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对于一系列的假设需要提出两个问题,“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吻合吗?”然后的文中将用马歇尔发展的两种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来分析企业的定义。
企业形成原因和扩张界限科斯教授在此论证了企业在专业化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
认为价格机制可以被企业所替代,从而逐步分析出企业存在的原因。
首先,他从人的本性反面入手,探讨企业存在的浅层次的原因。
有些人(雇员),为了减少责任和风险,愿意接受较低报酬,而另一些人(雇主),倾向于“成为自己的主人”,希望来控制和指挥别人。
同时,由于企业产品的低价、优质、高信誉,往往受到购买者的偏爱。
这些不同的心理因素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加之一些其它的因素,成为了企业存在的一个基本原因。
其次,成本价格因素也是推动企业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首先考虑的是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成本问题。
的确,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他的分析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其最明显的成本是发现所有想对价格的工和。
虽然随着信息出卖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还是不能消除这种成本。
第二,市场上发生的每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也会产生交易费用,带来成本的上升。
第三,某些市场中,由于价格机制的作用,需要签定一系列的的契约,进一步导致了成本的上升。
尽管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成本最小化,但却无法最终消除成本。
相反,建立企业变得有利可图。
在企业内部,原先在价格机制下的的一系列契约可由一个契约所代替,从而成本业大大降低。
企业的契约性质读书报告
企业管理理论读书报告-----读《企业的合约性质》张五常的《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发表于1983年。
当时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已经发表了近半个世纪,并已成为企业管理和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引起了人们的广发兴趣和讨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科斯的学生,张五常从契约的性质和计件工资契约这两个特殊的角度对科斯的著作和观点进行了别致的重新解读。
张五常通过此文证明,当时的人们,或者说当时的理论界并没有真正理解何为企业、企业存在的价值何在。
他并通过此文阐述了自己对于企业规模模糊性的理解。
一、企业为何存在------读作为契约安排方式的企业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为契约安排方式的企业>中,张五常首先指出科斯企业性质的核心命题在于制度运行成本即交易费用的差别导致企业出现取代了市场。
而他认为这这个命题的模糊性在于首先科斯并没有给企业的准确定义,其次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张五常详细解释了这个观点.张五常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所有者(投入者)都有三个选择:1、自己生产并出售商品2、直接出售生产投入3、进入一种契约安排,将投入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以换取收入。
而只有当所有者做了第三种选择才会导致企业的诞生。
那么为什么企业的所有者会选择第三种选择呢?科斯对此的解释是第三种选择(即成立企业)可以减少交易费用。
张五常在引述他人对科斯观点反驳的基础了论述了科斯的观点的合理性。
他指出,强调交易费用并非否认分工的专业化或漠视从生产努力的有效协作中获得潜在收益。
并举出别针工厂的例子来强化论证:从一个别针生产的协调者那里直接购买别针比单独向每一个别针生产的贡献者支付要经济的多。
他认为在明确定义的范围内,生产要素所有者拥有以下权利:1、排除他人从而保证自己能单独觉得其用途的权利2、从其使用中汲取排他性收入的权利3、将该财产自由转让或交换的权利。
该交换权即契约权,而产权则可通过广泛多样的企业安排来交易。
根据这种契约安排,投入的使用权被授权给另一方(即权利使用者、代理人、企业家),而投入所有权的产出则会被出售给消费者。
企业的契约性质读后感
文章研究的背景: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时,科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企业的定义,而与之而来的是各种批评和争论的声音。
张五常先生作为科斯的学生,从他在一般的契约和特殊的计件工资契约方面的发现来解释科斯的观点。
核心观点:企业是契约安排的一种形式,企业的出现是一种契约替代以一种契约。
结论:1、如果投入者的全部贡献能够直接衡量并与购买者直接交易,则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重合,企业无存在必要。
2、由于交易费用、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信息不对等、衡量困难、贡献分解困难,对一个要素单独决定价格的费用是十分高昂的3、降低这个价格的有效途径是对这些活动进行替代定价。
替代定价可能想计件工资那样简单,也可能像建立无产证券那样复杂,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家的诞生。
基本思路: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作为契约安排方式的企业;2)作为例证的计件工资契约;3)企业规模的模糊性;4)结束语。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做了生产投入为私人所有的假定,并认为投入所有者因此面临三种选择:1)自己生产并销售产品;2)把要素直接卖掉;3)让渡该要素的使用权,获得一定的收益。
作者认为企业的产生与第三种选择有关,并因此提出“为什么一个私有财产所有者竟会自愿交出他的权利,而听任一只看得见的手摆布”这个问题。
张五常先生归纳了三种可能的解释,但都被一一否定了:1)管理比市场更具效率,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管理决策不可能优于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的消费者决策;2)为了增加收益,集中众多所有者的资源实现专业协调和规模经济,但专业化不意味着必须交出投入使用权;3)如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所说企业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偷懒、欺骗或有投机行为,但作者反驳说,偷懒不是企业产生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
随后作者提出了4种可能的理由,这其中包括一些科斯的观点:1)发现价格的成本;2)了解产品的信息成本;3)对商品的特征进行度量的成本;4)把各种贡献区分开的成本。
在第二部分,作者利用计件工资契约来说明契约间的替代关系,使用计件工资安排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方面是它可以清楚的显示工人生产率的差别。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最近读了米尔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本书,书中有很多与企业有关的论点和观点,
既有通俗的理论解释,又有深层的洞见。
书中首先提出的是关于企业的本质,概括来说,企业是一个与市场竞争营销中有着重
要影响力的组织群体,他们既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技术,同时也应当针对用户需求和市场
趋势作出形势调整。
接着,米尔科斯也着重介绍了如何正确把握市场机遇,预测把控市场发展。
书中指出,企业发展的根本还是在于对市场对原则和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把控,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未来
的市场趋势,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找到企业发展的机会点,把握市场脉搏。
同时,书中也提出了关于企业管理和决策地位。
作者指出,企业只有把内部管理与准
确的决策机制结合,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管理者要把握企
业文化和企业优势,以此作为产品创新和服务改进的指导方向;要把握企业的短期目标和
发展战略,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要掌握多元的沟通技巧,并能落实有效的跟踪管理
体制。
本书对我对企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助益,书中把握市场机遇,准确把控市场发展的过程
等描述,都让我对企业发展的原则和方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企业内部如何
协调管理内部管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企业的性质》是一本探讨企业本质和特点的经济学著作,作者对企业的定义、功能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企业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企业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者指出,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是以盈利为目的,通过生产和交易活动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企业的定义的深入分析,我对企业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企业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经济实体。
其次,书中对企业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指出,企业的主要功能包括生产、营销、管理和创新等方面。
通过生产活动,企业可以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营销活动,企业可以将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实现销售和盈利;通过管理活动,企业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和营销活动,提高效率和效益;通过创新活动,企业可以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通过对企业功能的深入分析,我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明白了企业是通过各种经济活动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
最后,书中对企业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者指出,企业的特征包括经营者自主权、盈利性、风险性、社会责任和市场竞争等方面。
通过对企业特征的深入分析,我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规律和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企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实体,具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和盈利性,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社会责任,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持续发展。
通过阅读《企业的性质》,我对企业的本质、功能和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规律和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扩展了我的经济学知识,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学素养,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企业的性质》
读书报告——读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当我第一遍读科斯的《企业的性质》的时候,我发现毫无头绪,于是就去读第二遍,之后我大概了解了科斯这边文章的主要思想,那就是企业能够代替价格机制起作用,协调生产要素的分配和配置经济资源。
但是当我再细读的时候我发现,要完全读懂科斯对其主要论点的论证还是很困难的。
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些关于科斯以及制度经济学的一些介绍,以期更好地阅读这篇文章。
科斯是在1937年发表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而是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失效后,这篇文章与它后来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才引起西方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才开始重视从企业自身寻找问题,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应当具备什么属性?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科斯在这片文章中涉及到的要点是交易费用和企业的产生的原因以及性质。
在此基础上,我再去细读这篇文章,才基本上理清了其基本结构、主要观点、以及推理论证特点以及其创新点。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是开创性的,在传统经济学家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是能够被替代的,因为市场是有成本的,所以形成了一种组织——企业,够有效地配置资源,能够节约社会成本,以及由此展开的其他问题。
但是对于具体的推理论证过程个人认为还是有欠缺的,有些说法还未完全读懂,所以只能浅谈个人的想法。
首先,这篇文章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引言,引出经济理论中“企业”这个词。
科斯从一般经济理论的“假设”这个前提入手,引用了罗宾逊夫人关于假设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否易于处理,即是否可以分析、解释;二、是否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同时,科斯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假设应当可以被准确表达,叙述正规。
科斯在这一部分提出“假设”应满足的条件,是为了自己的推理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够成为一种经济理论做准备。
同时,也是为批驳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提供武器。
企业的契约性质
衬衫销售中间商 & 硬木地板的铺设 穿珠子工作 计件工资-价格-的决定 计件工资的困境
小结(2)
工作步骤:从制造商手中按 件买进衬衫,而后把它们 卖给美国的进口商。寻找 买主、收集样品和向他的 顾客开价。 特点:不指挥资源的使用, 只传送价格信号,很少有 人认为,中间商使用的是 一种计件工资契约,尽管 事实上他是按衬衫的件数 计价的。
张五常观点:企业的规模是没有意义的。
科斯所说的企业规模的决定条件实际上决 定的并不是企业的规模,而是决定合约替 代的程度。
对“企业的性质”一文迸发的兴趣,是改变 经济学家对理论的现实适用性的重要意义的 认识的方法之一。
交易费用和缔约终有一天会被认为是在新古 典经济学中对抗边际主义的分析基础。
在全部这些变形中,强调了发现价格的费用, 包括信息费用,衡量费用和谈判费用。
当这些费用发生变化,不同的契约就会出现。
在私有产权下,任何使用权的契约性授让的 趋向,主要是定价费用的约束。
例证 理论中的企业规模 实际中的非极端情况 小结(3)
例证
• 以苹果园种植 主与养蜂人之 间的合约安排 为例,提出企 业规模是不确 定的,企业的 规模取决于所 选择的合约形 式(薪金or出租 蜂箱)
当产品的部件或成分不是常常变化就使同一 个工人承担种类繁多的活动时,不宜采取计 件工资的。 当一种组装部件的方式使得分解工人的贡献 成本高昂时,也很难建立计件工资契约。 小时或天的替代指标容易衡量。它不会因为 部件或成分的变化而变化,它能分别衡量每 个工人,而且它可包括每个工人进行的许多 活动,其中一部分活动太琐碎以致没有写入 契约。
说一种契约类型取代另一种契约类型,就等于说企 业取代产品市场。契约的替代确定了,企业的规模就 确定了。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读《企业的性质》有感《企业的性质》的作者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文章首先对理论成立的“假设”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基于对假设“可处理”和“现实的”讨论,试图对“企业”做出一个定义,并比较所定义的“企业”与现实中的“企业”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文章的引言部分,作者通过罗宾逊夫人对于假设的观点引出自己对经济学的分析,提出对于假设的两个问题: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吻合吗?并且引出两种分析工具: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
一、文章内容文章一共有五个部分,其中讨论主要集中于前三个部分。
下面就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一个回顾。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在说明“企业是什么?”之前,先考察了经济体制,引用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体制是由价格体制来协调的。
然后指出这种观点并不适用于企业之中,在这种理论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是由价格机制所决定,但是在企业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则不一定由价格机制决定,可能是由管理者所调控。
作者就发现企业和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在企业外,价格机制通过市场交易来协调生产;在企业内,市场交易不存在,由企业家指挥生产。
因此作者认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为了解释价格机制和“企业家“都被经济学家认定为具有协调功能这一经济理论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两个假设之间的矛盾:一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另一个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指出了企业产生的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利用价格机制也就是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而通过形成企业来对生产要素进行协调,能够使得这种在组织内部的运行成本低于市场交易的成本,企业就因此出现。
第二个就是由于市场交易中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利用价格机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契约的签订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能够降低市场风险的契约依赖于一种能够支配资源的组织完成,因此产生了企业。
第三个原因就是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机构常常对市场交易和在企业内部组织同样的交易区别对待。
这种区别对待使得在企业内部生产比市场组织生产更有利,从而导致了企业的扩大,“当资源的导向依赖于企业家时,由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
读科斯《企业的性质》
读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学号:3120103819 姓名:朱金梦专业:经济学1201 2013年9月2日,这一天,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时隔一年,我才来拜读他的经典作之一《企业的性质》。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是心怀愧疚的。
我耐心的品味着,如同品茶般享受,读完文章时已是深夜。
这之后,我便对其论文思索良久,我将从其背景、内容及我的具体感受来记录我对此文的思索。
一、《企业的性质》诞生背景科斯在美国对其工业和企业进行实地的考察,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研究分析美国的工业经过二次革命后他们的工业以什么不同方式组织起来的,并在此期间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并最终融合在《企业的性质》这篇意义深远的论文当中。
科斯这篇《企业的性质》是于1937年发表于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家》杂志,可是这篇文章发表后并没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应有的重视,好似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回响。
这篇文章引起社会的重视和经济界反响是因为科斯的另一篇非常重要论文《社会成本问题》问世之后《企业的性质》一文才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此之后,对于交易费用的研究也日益丰满。
二、《企业的性质》内容简介企业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即企业的性质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同时引出了本文所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即企业为什么存在和企业规模的边界。
文章第二部分则是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作者指出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为什么作者对企业出现的原因的解释比其他已有的解释更可取,作者对该部分的论述是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来完成的。
文章第四部分进一步论证从交易成本角度解释企业规模的合理性。
文章第五部分说明了本文企业概念是与现实世界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是依靠契约固定下来的。
这种契约明确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雇主依靠他的权利支配和指挥雇员,雇员则依靠他的义务服从雇主的控制和支配。
企业的契约性质—读书报告
《企业的契约性质》读书报告企业管理张平2012201050276 《企业的契约性质》是张五常根据其在一般意义的合约与特定情况下的计件工资合约上的发现,并试图对科斯的观点进行解释。
计件工资合约提供了一个研究公司这样组织的好门径,因为计件合约工资制正好处于市场和科斯所说的公司的中间状态。
作者论述到,我们不能确切的知道公司是什么,且不知道公司是什么并不重要,“公司”一词只是通过合约的安排进行生产的组织的一种简略表达。
并得出结论,科斯认为,企业是对市价的替代(因为用市价决策有时成本太高),这一观点并不是很确切,应从合约的角度出发,把这种替代看做是一个合约替代了另一个合约。
一、纵观全文,作者的思维脉络可总结为:1、什么是企业的问题。
科斯的中心理论是,运作机构的交易费用(与市场交易的)差异,导致公司的出现,并代替了市场交易。
科斯强调了公司的产生可以看作是要素市场对产品市场的替代,而这个替代节约了交易费用。
这个理论不太容易理解,因为科斯并没有定义“公司”,同时我们也将发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
对此张五常提出来自己的假设,假定生产要素私有,那么每种生产要素每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可以(1)、自行生产并销售产品,(2)、出售自己的生产要素,或者(3)接受一个合约安排,放弃他拥有的要素的使用权、并让一个代理人行使之,以换得一份收入。
公司因第三个选择而出现:通过合约获得有限使用权的企业家或代理人,直接指挥生产活动,而不用按市价直接支付每一个活动的报酬;而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随即在市场上售出。
那到底什么是私有的呢?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界定,如果资产所有者有如下三种清楚界定的权利,这些资产就是私有的:(1)、对资产使用排他的、完全的决定权,(2)、对资产产出的完全独占权,(3)、对资产转移和交换的完全处置权。
交换的权利意味着缔结合约的权利,而产权可以通过一个广泛的合约安排进行交易。
这些权利的交换,当然是为了使权利所有者得到更高的收入,而合约的选择也自然地受到交易费用的约束。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企业的性质》是一本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企业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企业的真正性质和发展规律。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企业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首先,书中对企业的性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
作者通过对企业的定义、特征、功能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的本质属性和运行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企业的性质进行深入理解,我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书中对企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
作者通过对企业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揭示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在不同发展模式下所需要采取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以及在不同发展模式下所需要采取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
通过对企业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理解,我对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最后,书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深入剖析。
作者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策略和经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揭示了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所需要采取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在不同经营策略下所需要采取的管理方法。
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深入理解,我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企业的性质》,我对企业的性质、发展规律和经营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让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企业的本质和规律,更加有效地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企业的性质》读书报告
《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读书报告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时间:【摘要】企业将会替代经济运行过程中价格机制的部分功能,企业在调配社会资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科斯说,“建立企业是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当存在企业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
被节省下来的主要的交易成本,是由于在企业内部生产要素间的互相协作,否则就会在市场交易中发生。
科斯首先引用了关于效率与规模的关系的论述,然后指出由于企业规模扩大,企业会出现“管理收益递减”问题,因而企业规模不能无限制扩大,企业规模的临界点在于企业内部边际交易成本等于市场或其他企业内部边际交易成本。
【关键词】企业价格机制交易费用成本规模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只注重了价格机制发挥的作用,而忽视了其赖以成立的基础,只考虑到了给定的内生变量所发挥的作用,而没有将其置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之中去考察。
科斯将其形象的比喻成为“黑板经济学”。
以往经济学的研究首先假定了很多的条件,例如完全竞争的市场,资源的流转畅通和信息的对称。
这就忽视了交易费用的存在,但是,在真实的经济世界中,往往难以实现这样的情形。
科斯对于交易费用的发现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制度存在的问题,使得人们发现组织在生产交换中的作用。
科斯说,“建立企业是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
”传统的经济学说认为,经济体制可以自行运行,是由价格机制来决定的,但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发现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在整个社会运作层面是有效地,而在企业内部是无效的。
所以科斯要论证“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作用是消失的,是被另外一种力量或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在市场交易被取消的企业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从而引导出了企业产生和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劳动分工的复杂化是企业产生的诱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的分工得以深化,这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资源需要分配,交易也就更加的频繁。
在他看来,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二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
科斯企业的性质的读后感科斯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
这篇文章虽然以论述企业的性质为主题,但是科斯在论述这一问题时首先以讨论企业为什么出现作为开篇。
科斯在分析经济学家们对价格机制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企业产生的核心原因在于价格机制的运转存在着成本,而这种成本又有下面几个成因。
1、发现价格的成本2、企业可以节约契约的数目一体化之后,契约的数目未必会大量减小,以上手课堂上阅读的《笔的传奇》为例,若将前述生产笔的两个环节并入一家企业,则原来的生产者与笔芯、笔壳供应商之间的契约现在变成了与笔尖金属、塑料墨水管、墨水和不同颜色质地的塑料的供应商之间的契约,契约总数至多只是节省了中间的那一个。
但是,尽管契约数没有剧减,契约的性质却发生了变化,这种性质的变化有利于生产和成本节约。
也即以带有控制权的契约替代了标的物固定的契约。
完全由价格机制作用的领域中,契约的标的物是固定的。
价格的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如果生产者充分细化,则产品的数量、质量要与前后相续的生产者匹配十分困难,风险颇大。
而并入企业内部的契约则是带有控制权的契约,它并不事先僵硬地约定特定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以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产品和服务为标的。
设想造笔商并入更多的生产环节,则他将能够自由的控制和协调各种要素的数量、品质乃至成本。
3、长期契约替代短期契约能够平抑风险科斯认为长期契约比短期契约的风险小。
这一点可能存在争议。
风险的基本含义就是实际收益对期望收益的偏离。
而在实践中,人们对短期、近期事物的预测会比对长期的预测要准确可靠一些。
长期的实际值偏离预测值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如果将科斯这里所说的风险定义为要素价格的波动,长期契约可以稳定要素供给,因此他认为长期契约风险小。
但实际上,长期中厂商对这一要素的需要可能增可能减,这一要素的市场价格也会涨跌,因此稳定某一种要素供给并不能削减厂商收益的波动,也即并不能平抑风险。
另一方面,签长期契约好像和一体化并不能等同而论。
公司的契约性质
谢谢观看
《企业的契约性质》 读后感
人力资源管理
12/22/2014
要
创新点归纳
个人感想
4
一、 作者简介
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 表人物之一,香港大学经济金融 学院院长,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 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国 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 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代表著:《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 科斯称他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的改革者及青年学子
二、 文章概要
《企业的性质》 问世近半个世纪, “企业”和经济 活动范围展开的 问题还远没有解 决。
写作背景
写作目的
张五常用自 己发现的观 点来阐述这 篇作品
写作方式
按照张五常在一般的契 约和特殊的计件工资契 约方面的发现来解释科 斯的观点
(一)、企业是一种契约安 排方式。
1.私有财产所有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2.结合消费者角度, 解释“为什么发现和谈判价格是有成本的”。
(二)、借助计件工资 契约的例证,理解企业组织。
1.计件工资契约形式。 2.薪金契约形式。 1.关注契约用被观察到的形式的原因, 及其中涵盖的经济学含义 2.世界很复杂,使“企业”概念变得含糊。
(三)、企业规模的模 糊
三、 创新点:
• 1.进一步阐明“交易成本”的内涵,表述的更为清 楚、明确、全面,也更容易为人所理解。 • 2.凸显衡量的困难和成本。衡量活动非常重要且必 要,而资源的有效聚集方便了衡量的进行,有效的 减少了相应繁复的衡量费用。
• 3.纠正“企业”替代“市场”的说法,认为是一种
契约形式替代另一种契约形式。
企业的契约性质
企业的契约性质————张五常罗纳德·科斯创作完成《企业的性质》已经近半个世纪,现在这篇文献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与日俱增。
大约在科斯20多岁,取得伦敦经济学院硕士学位之前,即1931—1932年他获得资助到美国旅行学习期间,就构思着这篇文献的主题。
考虑到这篇文献是从相当于学年论文的工作开始的,人们不能不对激发这项工作的目光产生敬意。
科斯的这篇论文围绕着所谓的“企业”和经济活动范围展开的问题还迟迟没有解决。
目前,伴随着无数的批评,同时也出现了无数对科斯观点的结束。
我不想去评价这些不断增长的文献,同时也不想说明我的阐述必然是对科斯立场的准确表达。
受科斯早期研究契约的作品的激励,但是我仍愿意回到自身用我自己的观点来解释这篇文献。
任何一个探索契约安排经济学的人一定会承认,科斯有关“企业”的文章与契约选择有关。
意识到考核问题的重要性与关联性,科斯于1969年建议我去调查应用于木材工业的多种考核方法。
然而,由于获取数据的困难,这次尝试失败了。
到1974年,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计件工资契约提供了一条理解企业组织的有效途径,因为计件付酬恰好就处于市场和科斯提出的企业之间。
我对计件工资契约的研究是从1975年开始的,并且一直在持续着。
因此,我试图按照我在一般契约和特殊的计件工资契约方面的发现来解释科斯的观点。
我想表明:我们很难把握什么是企业,同时我们也不知道把握企业的至关重要。
“企业“这个仅仅是在对在不同于普通产品市场契约安排下组织活动的一种方式的描述。
Ⅰ.作为契约安排方式下的企业科斯的中心命题,制度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差别导致企业出现并取代了市场。
一方面,市场交易涉及到产品或商品;另一方面,企业交易涉及生产要素。
企业的成长则被视为产品市场被要素市场代替,导致了交易费用的节约。
这个命题并不容易理解,因为科斯没有给出“企业“的明确定义,也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
假定生产投入为私人所有。
企业性质读后感(精选4篇)_关键人物读后感
企业性质读后感(精选4篇)_关键人物读后感企业性质读后感(精选4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关键人物读后感”。
第1篇:企业的性质读后感读《企业的性质》后感在经过一个星期的奋斗,我最终读完了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虽然不能很精确地了解该文章的详细内容,但也大致了解其表达的意思。
接下来,我将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来谈谈我读完企业性质后的感想。
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传统厂商理论不考虑制度环境对厂商决策的影响,也不认为厂商内部存在运行成本,因而视厂商为一个生产结点,厂商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依据市场价格机制的指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寻求产出的最大化,所以传统厂商理论可简化为一个生产函数。
科斯通过闻名文章《企业的性质》以及《社会成本问题》等对此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制度环境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厂商内部存在交易费用,并且这种交易费用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效率,也影响到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从而打开了企业这个“黑箱”。
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是因为管理协调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
组织分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通过管理协调组织在企业内部,一种是通过市场交换,以市场价格机制协调来组织,这两种组织分工的形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这两种组织分工的形式哪种更有效率,在于管理协调费用与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市场价格机制协调更有效率;反之,则企业协调更有效率;若两者相等,则管理协调与市场价格机制协调效果相同,企业的边界也由此确定。
第一部分,科斯指出了当时经济学界对企业的观点。
当时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但同时也存在肯定的经济安排(组织内部)为了对此进行说明,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给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则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他们统一的观点是认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确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的契约性质》读书报告企业管理张平2012201050276 《企业的契约性质》是张五常根据其在一般意义的合约与特定情况下的计件工资合约上的发现,并试图对科斯的观点进行解释。
计件工资合约提供了一个研究公司这样组织的好门径,因为计件合约工资制正好处于市场和科斯所说的公司的中间状态。
作者论述到,我们不能确切的知道公司是什么,且不知道公司是什么并不重要,“公司”一词只是通过合约的安排进行生产的组织的一种简略表达。
并得出结论,科斯认为,企业是对市价的替代(因为用市价决策有时成本太高),这一观点并不是很确切,应从合约的角度出发,把这种替代看做是一个合约替代了另一个合约。
一、纵观全文,作者的思维脉络可总结为:1、什么是企业的问题。
科斯的中心理论是,运作机构的交易费用(与市场交易的)差异,导致公司的出现,并代替了市场交易。
科斯强调了公司的产生可以看作是要素市场对产品市场的替代,而这个替代节约了交易费用。
这个理论不太容易理解,因为科斯并没有定义“公司”,同时我们也将发现,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
对此张五常提出来自己的假设,假定生产要素私有,那么每种生产要素每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可以(1)、自行生产并销售产品,(2)、出售自己的生产要素,或者(3)接受一个合约安排,放弃他拥有的要素的使用权、并让一个代理人行使之,以换得一份收入。
公司因第三个选择而出现:通过合约获得有限使用权的企业家或代理人,直接指挥生产活动,而不用按市价直接支付每一个活动的报酬;而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随即在市场上售出。
那到底什么是私有的呢?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界定,如果资产所有者有如下三种清楚界定的权利,这些资产就是私有的:(1)、对资产使用排他的、完全的决定权,(2)、对资产产出的完全独占权,(3)、对资产转移和交换的完全处置权。
交换的权利意味着缔结合约的权利,而产权可以通过一个广泛的合约安排进行交易。
这些权利的交换,当然是为了使权利所有者得到更高的收入,而合约的选择也自然地受到交易费用的约束。
作者特意指出:在此,我们所重点关注的不是交易本身,而是合约的安排。
通过这些合约安排,资产的使用权被委派给另一个法人使用,并因此产出最终产品,然后卖给消费者。
并最后得出结论,科斯认为,企业是对市价的替代(因为用市价决策有时成本太高),这一观点并不是很确切,应从合约的角度出发,把这种替代看做是一个合约替代了另一个合约。
2、为什么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合约替代了另一个合约,即为什么企业是一种契约的安排,为什么会出现企业缔结和约比不缔结和约能得到更多的报酬?张五常在科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并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论述了如下三个问题:(1)是不是让别人决定资产的使用通常会更有效率?答曰:非也。
一般情况下,管理队伍的决策不可能比价格机制所达成的顾客决策来得高明。
由价格机制引导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错误必然比管理队伍的决策产生的错误来得少。
(2)是不是专业化生产、合作,以及规模效应(指将各种资产所有者的资产集合起来合伙经营会为所有合伙人带来更大的收入),所以人们都选择加入公司?答曰:亦非也。
如前所述,如果每个经营活动都可以测量和定价,那么,即使没有要素市场,资产所有者的每一份贡献都会获得相应的报酬,资产所有者的资产使用和决定权是没有必要委托给代理或企业家的。
(3)是不是因为人们会卸责、欺骗和有投机行为---就像现在某些论文所暗示的—所以公司出现了呢?可能是。
问题是,这些行为普遍存在,并且只会随着所选合约的形式和对交易的资产的衡量与定价的不同,在程度和种类上有所差别。
工厂工人的卸责行为是由于工人将其劳力的使用权委托给工厂而产生的。
如果对工厂的每一份微小的贡献都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他就不会卸责,至少会他的卸责方式会有所不同。
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科斯的回答很大胆:“为什么成立一家公司会有利可图,其主要原因似乎是,使用价格机制是有费用的。
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最明显的费用是,发现相应的价格是多少”。
他提供了为什么发现和协商价格存在费用的几种原因,虽然他的解释看起来不完整。
而张五常提供四种一般性的原因,其中至少两种是由科斯的原因派生出来的:(1)为什么公司不存在时,发现价格的费用更高,其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这种情况下需要大量的交易,而每个交易都需要一个单独的价格。
如果顾客为生产产品有贡献的每个要素或者为产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分别付款,而不是为一个单独的最终产品付款,这样的交易费用通常将大到让人望而生畏。
(2)了解一个产品需要信息费用,这个因素看起来科斯并没有考虑。
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费用更应当纳入管理者的考虑中。
(3)发现价格的费用是测量费用。
在每一次交易中,一些特性或品质必须被测量,无论这个交易是在代理人和消费者之间、代理人和资产所有者之间,还是在资产所有者和消费者之间。
(4)分离共同活动的贡献,并达成一致,也会产生费用。
当资产拥有者协同工作时,在某些情况下,每种贡献可能并不容易描绘清楚,而每个人都会夸大其贡献。
毫无疑问,资产所有者间的竞争会减少这种夸大行为,但是这种行为不会消失。
代理人雇佣合作者,并行使类似支配权的权力,为每一个合作者提供一个基于“要么接受,要么放弃”的价格,测量一个代替品,而不是测量贡献本身。
最后,张五常对这段冗长的讨论做一个总结。
原则上,通过直接衡量与每一分贡献相关的各种属性,资产所有者所有的贡献和协作者的服务可以分别定价,并卖给消费者。
张五常进一步说明了,应从合约的角度出发,把这种替代看做是一个合约替代了另一个合约。
3、利用计件工资的合约来说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替代——可以看作是一个合约代替了另一个合约。
诚如作者在开篇指出,因为计件工资制正好是市场和科斯所说的公司的中间状态,计件工资合约提供了一个研究公司这一组织的好门径。
计件工资合约安排一个吸引人的特性是,没有其他的劳务合同能如此清晰的揭示了工人之间工作效率的细微差别。
这一事实提供了一个用以检验许多边际生产率理论含意的有用观察角度。
而我们此处的兴趣是另一个重要特性:在一个工厂中,工人报酬的付给是依据他们对产品的贡献之直接度量来进行的。
因此,为确定“公司”为何物,处理计件工资合约安排存在困难。
但正是因为这种安排具有双重属性,跟踪从最简单形态的计件工资到计时工资这些合约的转变,将会很好的初步解释生产组织是什么样的。
什么是或不是“公司”是无关紧要的;有关紧要的是,在不同的合约费用局限条件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组织方式。
作者对计件工资制和计时工资制进行了比较,并得出了在计时工资制下,生产活动本身并没有被用价格来衡量,因此需要更严厉的监督和管理。
也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即使计件工资厘定的费用比计时工资厘定费用高,某些情况下,人们还是会选择计件工资的结论。
作者对从中间人的简单服务,到大量的计件工资安排,最后到计时工资合约这些转换进行了分析。
而在这些分析和转变中,作者遵循科斯的思路,强调了包括信息费用、衡量费用、协商费用在内的价格发现费用。
这些费用发生变化,会导致不同的合约出现。
张五常并没有说价格确定是唯一的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是所有合约与组织形式选择的关键所在。
但是考虑到科斯提出的中心论点,他的研究支持了他的观点:私有制下,任何使用权委托的增加都主要由价格费用的约束导致的。
4、企业的数量与规模的问题。
几十年前,张五常向科斯提出了如下问题:如果一个苹果园与养蜂人签订一个给果园授粉的合约,这算是一个公司还是两个公司呢?这个问题没有清晰的答案。
因为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取决于企业契约的性质和形式。
政府的税收代理可能会根据税法和相关领域的商业注册选择,将养蜂人和果园园主看作一个或两个公司。
但是,从经济学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果养蜂人与果园园主签订的是计时付酬合约,大部分经济学家会选择将其看作一个公司;但是如果蜂房是租用的,则会将其看作两个公司。
我们知道,当产品市场省却的交易费用在边际上等于“要素市场”出现后出现的代理费用时,市场和公司就达到了平衡。
这与科斯情形是一致的:公司趋向于扩展,直至当公司内部组织一个额外的交易需要的费用等于在开放市场进行同样的一个额外交换需要的费用。
但此情形并不能真正确定公司范围。
更恰当的说,它确定合约替代的范围。
假定的代理之间没有任何合约关系,公司成为一个单独可辨认的严格意义上的“有意识的能量孤岛”说其中一种合约取代其他合约,就是说公司取代产品市场。
公司的范围在合约取代关系得到确定的时候确定。
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况,而世界比这要复杂得多。
5、张五常对交易费用理论和合约缔结理论进行了展望,认为交易费用和合约缔结将在某一天被认为是媲美新古典经济学边际主义的经济分析基础。
二、比较张五常与科斯的不同之处本文从一开始就指出《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就是根据我在一般意义下的合约与特定情况下的计件工资合约上的发现,试图对科斯的论点进行解释。
但张五常还是提出了与科斯不同的观点和解释:1、科斯认为,企业是对市价的替代(因为用市价决策有时成本太高),但这一观点并不是很确切,张五常认为应从合约的角度出发,把这种替代看做是一个合约替代了另一个合约。
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指出交易费用的不同衡量使企业可以作为市场的一种替代,而张五常则指出“企业”取代“市场”不是很确切,应该说是一种契约的形式取代另一种契约形式。
当要素所有者通过契约为取得收益而在交换中放弃其投入要素的有限使用权后,他将受到“看得见的手”,而不是价格机制的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
当这种契约形式增加时,产品市场就会减少。
这里所说的使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契约就是企业的契约,而由它取代的使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契约就是市场契约。
2、在市场运作上,公司的数量与规模无从鉴定。
科斯认为,契约的规模取决于交易费用的大小,企业规模的边界是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则取决于企业契约的性质和形式,如果养蜂人与果园园主签订的是计时付酬合约,大部分经济学家会选择将其看作一个公司;但是如果蜂房是租用的,则会将其看作两个公司。
3、关于监督费用的真实例示。
科斯的《企业的性质》没有提出企业或市场中存在着监督费用,而张五常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明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着监督费用,并且监督费用可能属于交易费用的一部分。
正由于在计时工资制下,生产活动本身并没有被价格来衡量,需要更严厉的监督和管理,所以即使在计件工资的厘定费用比计时工资厘定费用更高的某些情况下,人们还是会选择计件工资制。
4、委托费用和委托权问题的探讨。
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在这方面并没有进行相关研究,虽然提到了“主人与仆人,雇主与雇员”的代理问题,但他探讨只是为了研究企业的构成问题,并没有延伸到委托费用和委托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