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共轭聚硅烷的合成_光电性能与应用
聚硅烷
2.聚硅烷的合成 聚硅烷的合成
长链无机聚合物的合成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人们借鉴在 有机合成中的方法和经验,将其运用到无机高分子的合成领域。 从而使得合成聚硅烷有多种方法,如WurtZ偶合法、均相脱氢偶 合法、开环聚合法、阴离子聚合和电化学聚合等方法。其中最成 熟并被普遍使用方法是Wurtz偶合法。 ♦ 2.1Wurtz偶合法 偶合法
R可以是脂肪族基团,也可以是芳族基团,可均聚也可共聚。 反应在惰性溶剂中进行,常用的溶剂如甲苯、二甲苯或较高沸点 的烷烃等,碱金属多用Na。通常是在高温下使钠熔化,高速搅拌 将其进行分散以得到高活性的还原剂,然后再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反应。反应在惰性气体保护和避光的条件下进行。用Li作还原剂 通常会生成环状低聚物,而NaK合金和K会导致高分子聚合物的 降解,易生成环状低聚物,特别是在极性溶剂中反应,如 THF。 另外此法有两种加料的方法,一是将单体滴加到钠的分散液中, 称为正向法;另一是将已分散的钠加到二氯硅烷溶液中,称为反向 法。用反向法制备聚硅烷,得到的高分子量的产物产率下降,也 比正向法要危险。 Wurtz往合成法不仅可以合成出常见的仅含C,H元素的聚硅 烷,也可以用于某些杂原子芳基取代聚硅烷衍生物的合成,碱溶 性酚基聚硅烷以及含硅-氢键的低聚物(MW认为1000一1500),甚至 合成了含侧硅链或含多芳烃的聚硅烷;同时还可通过WurtZ缩合利 用
♦ 3.3聚硅烷的热致变色 聚硅烷的热致变色
聚硅烷在固态和溶液中都有较为奇特的热致变色现象。热致变 色即最大紫外吸收峰位置随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突然的或连续的移 动。聚硅烷的热致变色与它们的侧基有非常大的关系。Trefonas 把二烷基取代聚硅烷在烷烃溶液中的热致变色按不同取代基分为 三类。(l)高度不对称的无规聚硅烷,如聚甲基正己基硅烷溶液的 紫外光谱在室温时λrnax为306nm时,当冷却到-17度时,λrnax逐 渐红移到330nm左右,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反式链段比例增多,其 发色基团的跃迁能较低导致λrnax不断增大的结果。(2)规整排列取 代基的不对称聚硅烷,如聚甲基环己基硅烷、聚甲基苯基硅烷等, 它们的入max在冷却是非但不红移反而略有蓝移,这可能是由于 主链上反式顺序断裂使其平均持续长度下降而引起的。(3)对称的 二烷基聚硅烷衍生物,它们的热致变色通常是突发性的,这主要 和它们的构型有关。(聚硅烷的热致变色很复杂,要清楚其机理, 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此种变化是否的确是单分子过程:二是 热致变色的推动力是什么。)
聚硅烷的发光性质
近年来 , 人们对硅基材料的发光性质进行 了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包括无机材料 ( 如无定形硅 和多孔硅) ,也包括有机硅聚合物 ( 如聚硅烷) 。聚硅烷的主链全部由硅组成 ,由于
S原子具 有空 的 3 i d轨道 ,盯电子可沿 主链 方 向离
12 激 发光谱 .
有的材料吸收了光 ,但不能发光 ,按材料的 发光能力 随波长的变化画出的曲线 ,就是材料的 激发光谱 。N a a 发现聚二 ( .K m t a 对丙氧苯基)
收稿 日期 :20 0 6—0 0 。 3- 3 作者简介 :马年方 ( 92 ) 18一 ,男 ,硕士生 ,主要从 事高分 子材料 的研究 。 ¥联 系 人 。E—m r:ha gq h b、 d. n a l uns@ u ue u c o
维普资讯
一
时 发生链 断裂 ,形成 低摩 尔质 量 的产 物 ,这是 聚 硅烷 得 以在光 引发 聚合 、 电导 、光 导 、光 刻 、光
学非线性材料等领域应用的原因。荧光淬灭是 由 于受激原子与其它粒子碰撞所 引起 ,是与荧光发 射相竞争的。猝灭能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C 1 C 和 CC l对聚硅烷的淬灭能力很强 。C 1淬灭聚 C
第 2期
马年方等.聚硅烷 的发光性质
其最高 占据轨道可能是离域的硅 叮轨道与芳基 的 订轨道的结合 ,最低空轨道可能是 S i i 链 —s 离域的硅的3 d空轨道与芳基的 盯’ 轨道相互作用 形成的空轨道 ;因此较强的离域状态可能对应于 较强的荧光 ,并 趋于 长波 。Sk Su等人 发 J ei h 现 ,吡咯取代聚硅烷除 了由于硅主链 的 叮一 仃’ 转变在紫外区发光外 ,在 4 0 50n 5 ~ 0 m附近还有
~
电致发光材料
电致发光材料电致发光概述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 EL)是指发光材料在电场作用下而发光的现象。
用有机发光材料制作的发光器件,一般统称作OLEDs(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用聚合物为发光层的器件,称作PLEDs(Polymer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多采用夹层式(三明治)结构,即将有机层夹在两侧的电极之间。
空穴和电子分别从阳极和阴极注入,并在有机层中传输,相遇之后形成激子,激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迁移,将能量传递给发光分子,并激发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能量通过辐射失活产生光子,释放出光能。
ITO透明电极和低功函数的金属(Mg、Li、Ca、Ba、Ce等)常被分别用作阴极和阳极。
根据材料特性和器件要求,主要有单层器件、双层器件、三层器件、多层器件、带有掺杂层的器件、三像素垂直层叠式器件等器件结构。
早在1963年,美国纽约大学的Pope 等首次发现有机材料单晶蒽的电致发光现象,直到1987年,美国柯达(Eastern Kodak)公司邓青云等用苯胺-TPD做空穴传输层(HTL)、八羟基喹啉铝(Alq3)作为发光层(EML)成功研制出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工作电压小于10 V,亮度高达1000 cd/m2,这样的亮度足以用于实际应用。
1990年Friend课题组[3]采用聚对苯撑乙烯(Poly-phenylene vinylene, PPV)为发光材料制成聚合物发光器件(PLED),打开了PLED研究的新局面。
近十多年来,聚合物发光材料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研究工作非常活跃。
相继合成并研究了种类繁多的共轭高分子,涉及聚对苯撑乙炔(PPE)、聚乙炔(PA)、聚对苯撑(PPP)、聚噻吩(PT)、聚芴(PF)以及它们的衍生物等等。
PPV及其衍生物是目前电致发光研究中最为成熟、最具商业化前景的一类电致发光材料,通过结构修饰、复合/共混来控制分子结构以及调节光电性能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共轭聚合物光伏材料-090311
光电转换过程的五个阶段:
(1)光照后光敏层吸收光子形成激子(电子-空穴对); (2) 激子扩散到给体/受体界面;
(3) 给体中的激子将电子转移给受体,受体中的激子将空穴转
移给给体,实现电荷分离; (4) 电子和空穴分别沿受体和给体向负极和正极传递;
(5) 电子和空穴在电极/光敏层界面处分别被负极和正极收集
S N N S S N C 8H 17 C 8H 17 n
RO
OR N S S R = 2 -eth y lh exy l N S
n
η: 3.6%
η: 1.1%
N. Blouin, et al., Adv. Mater. 2007, 19, 2295.
M. M. Wienk, et al., Appl. Phys. Lett., 2006, 88, 153511.
产生光电流和光电压。
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结构的优化
合适的电极材料
hole hv electron
(高功函数正极、低功函数负 极材料)
适当的电极修饰层
(欧姆接触、高的电荷收集效 率)
合适的给体/受体材料.
exciton
(有效的激发态电荷分离、高 的开路电压)
共混膜的形貌控制
(高的电荷载流子迁移率)
1995年,发明“本体异质结”型单层聚合物/C60太阳能电池
G. Yu, et al., Science, 1995, 270, 1789
2002年,能量转换效率为3.3%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制备成功
C. Brabec, et al., Appl. Phys. Lett., 2002, 80, 1288
聚合物溶液溶剂对形貌和器件性能的影响
Solvent
共轭微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㊀第38卷㊀第4期2019年4月中国材料进展MATERIALSCHINAVol 38㊀No 4Apr2019收稿日期:2018-11-27㊀㊀修回日期:2019-01-21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资助项目(2232019A3 ̄01)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3039ꎬ51873036)ꎻ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6PJ1400300)第一作者:胡孝文ꎬ男ꎬ1995年生ꎬ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廖耀祖ꎬ男ꎬ1982年生ꎬ研究员ꎬ博士生导师ꎬEmail:yzliao@dhu edu cnDOI:10 7502/j issn 1674-3962 2019 04 06共轭微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胡孝文ꎬ王海鸽ꎬ何㊀颜ꎬ李慧欣ꎬ李慧敏ꎬ程中桦ꎬ廖耀祖(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ꎬ上海201620)摘㊀要:共轭微孔聚合物是一类由全共轭分子链构筑ꎬ具有三维网络骨架㊁自具微孔结构且孔径小于2nm的有机多孔材料ꎮ从分子结构上看ꎬ共轭单元的刚性和成键方式导致其骨架能有效地支撑起微孔通道ꎬ而不像共轭小分子或线性共轭聚合物那样通过π ̄π堆积形成致密的凝聚体ꎮ因此ꎬ共轭微孔聚合物既拥有某些共轭聚合物的光电性质ꎬ又能够提供稳定的多孔性ꎻ同时ꎬ还具有功能调控㊁环境稳定性高㊁制备路径简单和多元化等特点ꎮ自2007年首次制备获得共轭微孔聚合物以来ꎬ至今为止已经发展了多种制备方法ꎬ并且在气体吸附㊁化学传感㊁异相催化㊁能量存储与转换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应用ꎮ系统归纳了共轭微孔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ꎬ同时总结了共轭微孔聚合物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ꎮ关键词:共轭微孔聚合物ꎻ有机多孔材料ꎻ制备方法ꎻ气体吸附ꎻ化学传感ꎻ异相催化ꎻ能量存储与转换中图分类号:TQ31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3962(2019)04-0365-10ResearchProgressinPreparationandApplicationsofConjugatedMicroporousPolymersHUXiaowenꎬWANGHaigeꎬHEYanꎬLIHuixinꎬLIHuiminꎬCHENGZhonghuaꎬLIAOYaozu(StateKeyLaboratoryforModificationofFibersandPolymerMaterialsꎬCollege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ꎬDonghuaUniversityꎬShanghai201620ꎬChina)Abstract:Conjugatedmicroporouspolymers(CMPs)areaclassofporousorganicpolymersꎬwhichconsistoffullyconju ̄gatedmolecularchainswithathree ̄dimensionalnetworkskeletonandhaveamicroporousstructurewithaporediameteroflessthan2nm.Fromthemolecularstructureꎬtherigidityandbondingmodeoftheconjugatedunitsrenderitsskeletontoef ̄fectivelysupportthemicroporouschannelꎬinsteadofformingaπ ̄πstackinglikethosedenseagglomeratesasfoundinconju ̄gatedsmallmoleculesꎬlinearconjugatedpolymers.ThereforeꎬCMPsnotonlypossessthephotoelectricpropertiesofcertainconjugatedpolymersꎬbutalsoprovidestableporosityꎬandhavethecharacteristicsoffunctionalcuttingꎬhighenvironmentalstabilityꎬsimplepreparationpathwayanddiversification.SincethefirstpreparationofCMPsin2007ꎬvariouspreparationmethodshavebeendevelopedsofarꎬandaseriesofapplicationshavebeenachievedinthefieldsofgasadsorptionꎬchemi ̄calsensingꎬheterogeneouscatalysisꎬenergystorageandconversion.InthisreviewꎬthepreparationmethodsandapplicationsofconjugatedmicroporouspolymersaresummarizedꎬandthemainproblemsandfuturedevelopmentdirectionsofCMPsaresummarized.Keywords:conjugatedmicroporouspolymerꎻorganicporousmaterialsꎻpreparationꎻgasadsorptionꎻchemicalsensingꎻcatalysisꎻenergystorageandconversion1㊀前㊀言有机多孔聚合物(porousorganicpolymersꎬPOPs)是由CꎬHꎬOꎬNꎬB等轻质元素组成ꎬ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可调控的新型聚合物材料ꎮ与常规无机多孔材料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相比ꎬPOPs具有质量更轻㊁比表面积更大的优点ꎮ同时ꎬ由于POPs的分子可设计性㊁孔结构和功能可调控等特点ꎬ广泛应用于气体吸附㊁化学传感㊁异相催化㊁能量存储与转换等领域ꎮ基于其结中国材料进展第38卷构特点ꎬ这类材料可分为4种类型ꎮ通过密集交联来阻止高分子链紧密堆积形成微孔结构的聚合物ꎬ即超交联聚合物(hyper ̄cross ̄linkedpolymersꎬHCPs)ꎻ通过刚性和扭曲基团阻止链密集堆积而形成的聚合物ꎬ即自具微孔聚合物(polymersofintrinsicmicroporosityꎬPIMs)ꎻ基于刚性骨架的可逆缩合反应形成的聚合物ꎬ即共价有机骨架聚合物(covalentorganicframeworksꎬCOFs)ꎻ通过构建大共轭体系形成分子网络结构的刚性聚合物ꎬ即共轭微孔聚合物(conjugatedmicroporouspolymersꎬCMPs)ꎮ近年来ꎬCMPs作为新兴的有机多孔材料尤为受到研究者的关注ꎮ其重要的特点是:化学结构由全共轭分子链围筑ꎬ具有三维网络骨架㊁自具微孔结构且孔径小于2nmꎮ从分子结构上看ꎬ共轭单元的刚性和成键方式ꎬ导致CMPs骨架能有效地支撑起微孔通道ꎬ而不像共轭小分子或是线性共轭高分子那样通过π ̄π堆积而形成致密的凝聚体ꎮ因此ꎬCMPs既拥有某些共轭聚合物的光电性质ꎬ又能够提供稳定的多孔性ꎬ还具有功能调控㊁环境稳定㊁制备路径简单和多元化等特点ꎮ2007年英国利物浦大学Cooper课题组[1]首次报道了这类多孔聚合物 聚乙炔撑芳基(PAEs)网络化合物ꎮPAEs具有无定型的结构ꎬ最早被用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的低压吸附或存储ꎬ其气体吸附热力学行为与结晶态COFs很类似ꎮ随着研究的深入ꎬ各种新型CMPs不断地被合成出来ꎬ其比表面积㊁孔体积以及气体吸附能力不断提高ꎮ目前ꎬCMPs主要通过金属偶联反应(如YamamotoꎬSuzukiꎬSonogashira反应)㊁席夫碱反应以及环化反应等键合不同拓扑序列(如C2㊁C3㊁C4及C6)共轭单体进行制备ꎮ进而对CMPs化学修饰和功能调控ꎬ使之在气体吸附分离㊁异相催化㊁光能捕获和转移㊁能源存储以及化学传感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2]ꎮ本论文旨在对共轭微孔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系统归纳ꎬ并对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展望ꎮ2㊀共轭微孔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为使CMPs具备多孔共轭结构ꎬ采用的构筑结构单元应至少具有两个反应位点或交联点ꎬ不同结构单元的连接方式主要通过共价键连接ꎮ根据结构单元的几何形状不同ꎬ可以将其分为C2㊁C3㊁C4和C64种类型ꎬ不同类型的结构单元可通过自聚反应或者偶联反应形成三维网络高分子ꎮ选择不同结构单元可制备得到不同的目标产物ꎬ因此CMPs具有很强的分子设计性ꎮ通常ꎬ制备方法分为金属偶联反应(如SuzukiꎬYamamotoꎬSonogashiraꎬBuchwald ̄HartwigꎬGlaser)㊁氧化聚合㊁环化三聚反应等ꎮ2 1㊀Suzuki偶联反应Suzuki偶联反应也称为铃木反应ꎬ一般为芳基硼酸与氯㊁溴㊁碘卤代芳烃在零价钯配合物催化下ꎬ发生交叉偶联反应ꎮ其优点是反应条件较温和㊁区域和立体选择性高以及官能团环境容忍性好等ꎬ能够满足CMPs结构多样化的合成需求ꎮ2010年ꎬJiang等[3]通过Suzuki偶联聚合反应制备聚苯撑骨架PP ̄CMPꎬ能够激发能量转移ꎬ增强载流子的迁移能力ꎬ在光捕获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ꎮCMPs的交联网络和刚性骨架导致其具有极好的化学稳定性ꎬ但是不溶不熔ꎬ加工性能差ꎮCooper等[4]通过Suzuki反应首次制备出可溶性SCMP1ꎮ但是ꎬ当SCMP1加工为薄膜时ꎬ其比表面积由505下降到12m2/gꎬ对氢气的吸附影响不大(4mmol/gꎬ0 1MPaꎬ77K)ꎬ氮气吸附迅速下降(0 4mmol/gꎬ0 1MPaꎬ77K)ꎮ该研究为CMPs的溶液加工提供了新方向ꎮCooper等[5]继而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制备了一系列高量子产率白光发射的CMPsꎮ此外ꎬ他还发现通过改变单体的加成顺序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构域ꎬ对荧光性能有很强的影响ꎮ将多孔聚合物制成荧光传感器ꎬ可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高灵敏度检测ꎮ基于Suzuki偶联[6]ꎬ改变单体链长和键型ꎬ合成的联苯型CMPs和螺二氟化物型CMPs还具有良好的光催化产氢性能ꎮ2 2㊀Yamamoto偶联反应Yamamoto偶联反应也称为山本反应ꎬ是卤代芳烃在过渡金属镍催化作用下形成C ̄C键的交叉偶联反应ꎮ2009年ꎬThomas等[7]首次通过Yamamoto偶联反应制备出一系列螺二芴基YSN ̄CMPsꎬ通过调节不同结构单体的键长和构型ꎬ可调控其比表面积和孔结构ꎮ当2ꎬ2ᶄꎬ7ꎬ7ᶄ ̄四溴 ̄9ꎬ9ᶄ ̄螺二芴自聚时ꎬ得到CMPs的比表面积为1275m2/gꎻ当其与对二溴苯共聚时ꎬ聚合物比表面积降为887m2/gꎻ与间二溴苯共聚时ꎬ比表面积降为361m2/gꎻ与邻二溴苯共聚时ꎬ比表面积仅为5m2/gꎮ因此ꎬ不同的结构单元会极大地影响CMPs的孔结构ꎬ一般而言ꎬ对位取代芳基单体有利于多孔结构的形成[8]ꎮXu等[9]利用Yamamoto偶联反应ꎬ以四(4 ̄溴苯基)乙烯(TPTBE)作为单组分合成了一种新型共轭微孔聚合物(TPE ̄CMP)ꎮ在得到的聚合物中ꎬTPE单元直接连接形成一个连锁网络ꎬ限制了苯基的旋转ꎬ使之具有高的发光活性ꎬ在可见光全解水制氢方面有很大的潜力ꎮ但是ꎬYamamoto偶联反应使用的镍催化剂易氧化吸水而导致失活ꎬ因此反应过程中严格控制无水无氧条件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CMPs的制备成本ꎮ2 3㊀Sonogashira偶联反应Sonogashira偶联反应是端炔基和卤代芳烃在钯催化663㊀第4期胡孝文等:共轭微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剂和铜(I)盐催化剂作用下的交叉偶联反应ꎮ2007年ꎬCooper等[10]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ꎬ首次发现并报道了一系列CMPsꎬ并对其骨架中的炔基功能化处理ꎮ2012年ꎬWeber等[11]利用硫醇 ̄炔基反应ꎬ对CMP ̄1进行后处理(图1)ꎮ相比于处理前的ꎬ功能化处理后的CMP ̄1的氮气脱吸附比表面积略有下降ꎬ但其二氧化碳吸附能力略有上升ꎮ但是ꎬ过度的功能化则会导致CMPs的比表面积和二氧化碳吸附能力下降ꎮLiras等[12]通过Sono ̄gashira ̄Hagihara交叉偶联反应ꎬ设计合成了基于BODIPY染料(CMPBDP)的新型CMPsꎬ显示出优异的发光性质和有效的非均相光催化活性ꎮCMPBDP具有高热稳定性和高表面积ꎬ具有微孔尺寸ꎬ并且在可见光(500nm)下通过单线态氧有效催化硫代苯甲醚ꎬ使之高选择性氧化成相应的亚砜ꎬ光催化活性大大提高ꎬ并且循环使用性能非常优异ꎮQian等[13]通过Sonogashira ̄Hagihara交叉偶联聚合ꎬ从2ꎬ3ꎬ5 ̄三溴噻吩类乙炔苯单体出发ꎬ设计合成了噻吩基CMPs网络SCMPs(图2)ꎬ具有丰富的孔隙率㊁共轭网络结构和富电子结构ꎮ其最高比表面积达855m2/gꎬ对碘有较好的吸附能力ꎬ在353K和正常大气的密闭容器中ꎬ对碘的吸附率高达222%(质量分数ꎬ下同)ꎮ图1㊀CMP ̄1的合成方法及后处理方法[11]Fig 1㊀Synthesisandpost ̄treatmentofCMP ̄1[11]图2㊀SCMP ̄1和SCMP ̄2的合成方法[13]Fig 2㊀SynthesisofSCMP ̄1andSCMP ̄2[13]2 4㊀Buchwald  ̄Hartwig 偶联反应Buchwald ̄Hartwig偶联反应是卤代芳烃和芳香胺在少量钯催化剂的作用下ꎬ反应生成C ̄N键的偶合反应ꎮ2008年ꎬFréchet等[14]首次通过Buchwald ̄Hartwig反应制备了聚苯胺网络结构ꎬ用于氢气吸附ꎮ自2014年起ꎬ作者课题组[15]将此方法广泛地拓展到CMPs的高效制备上ꎮ以三(4 ̄溴苯基)胺为核心ꎬ选取不同芳香胺为连接点ꎬ制备了一系列的聚三苯基胺CMP(PTPAs)(图3)ꎮ通过改变芳香胺的共轭长度及刚性ꎬ可调控PTPAs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ꎮ研究结果表明共轭长度更长㊁刚性更强的芳香胺可实现更大的比表面积ꎬ最高达530m2/gꎮ图3㊀Buchwald ̄Hartwig偶联反应制备CMPs[15]Fig 3㊀CMPssynthesizedbyBuchwald ̄Hartwigcouplingreaction[15]763中国材料进展第38卷㊀㊀进而以六(4 ̄溴苯基)苯(HBB)为核心[16]ꎬ与不同芳基二胺反应成功制备了一系列超交联六苯基苯共轭微孔聚合物(HCMPs)(图4)ꎮ其比表面积达430m2/gꎬ呈现非常均一的微孔分布ꎮ大量胺官能团和微孔的存在ꎬ为HCMPs提供了极高的碘亲和力ꎬ其吸附能力高达336%ꎮ这种方法为制备主链含氮的CMPs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路径ꎮ利用双氧水和肼分别对HCMPs进行后处理ꎬ通过调节其氧化还原态ꎬ实现对碘气和二氧化碳的选择性吸附ꎮ图4㊀Buchwald ̄Hartwig偶联反应制备HCMPs[16]Fig 4㊀HCMPssynthesizedbyBuchwald ̄Hartwigcouplingreaction[16]2 5㊀Glaser偶联反应Glaser偶联反应是末端炔烃自身的氧化偶联反应ꎬ生成二炔烃化合物ꎮ2010年ꎬDeng等[17]制备出双炔基CMPsꎬ并对其用萘锂在四氢呋喃溶液中进行锂掺杂(图5)ꎬ发现当锂含量为0 5%(质量分数)时ꎬ聚合物对氢气的吸附力显著提高ꎬ在77K㊁0 1MPa大气压下ꎬ氢气吸附量由原来的1 6%提升为6 1%ꎮ若锂含量大于0 5%ꎬ氢气吸附量反而会下降ꎮ之后ꎬ他们利用聚合物的超疏水性[18]ꎬ实现了油水分离和对有机溶剂的高效吸附ꎮXu等[19]以1ꎬ3ꎬ5 ̄三(4 ̄乙炔苯基) ̄苯(TEPB)和1ꎬ3ꎬ5 ̄三乙炔基苯(TEB)为原料经Glaser偶联反应合成了PTEPB和PTEBꎬ在420nm可见光激发下分别表观出的光量子效率分别为10 3%和7 6%ꎻ利用全太阳光谱测得的太阳 ̄氢转换效率可达0 6%ꎮ总体而言ꎬ通过不同金属偶联反应可得到不同特性的CMPsꎮ通过Sonogashira ̄Hagihara偶联反应和Glaser偶联反应得到的CMP中含有炔基ꎬ可对其进行后处理和功能化ꎮ通过Buchwald ̄Hartwig偶联反应可引入C ̄N键ꎬ赋予CMP一定的氧化还原性ꎬ在二氧化碳选择性捕集㊁电化学储能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ꎮ2 6㊀氧化聚合反应氧化聚合是指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在氧化催化剂的作用下ꎬ脱氢偶联形成聚合物的方法ꎮ根据氧化形式的不同ꎬ可分为化学氧化聚合和电化学氧化聚合ꎮ化学氧化聚合是在氧化剂如FeCl3等作用下ꎬ单体脱氢聚合的反应ꎮHan等[20]利用咔唑单体ꎬ在FeCl3的作用下进行聚合ꎬ得到的咔唑基CMPꎬ比表面积高达2220m2/gꎬ表现出良好的二氧化碳(21 2%ꎬ0 1MPaꎬ273K)和氢气(2 8%ꎬ0 1MPaꎬ77K)的存储能力ꎬ并展现出良好的二氧化碳/氮气㊁二氧化碳/甲烷选择性吸附ꎮ之后ꎬ他们[21]又通过设计咔唑单体的结构单元来调控CMP即咔唑多孔聚合物(CPOP)的孔特性(图5)ꎬ其中CPOP ̄9主要为介孔结构ꎬ其比表面积高达2440m2/gꎮ相比于CPOP ̄8(208mg/g)和CPOP ̄10(181mg/g)ꎬCPOP ̄9在298K㊁饱和蒸汽压下对水蒸气的吸附量为804mg/gꎬ说明孔尺寸对水蒸气的吸附具有极大影响ꎮ同时ꎬCPOP ̄9对二氧化碳㊁氢气和甲苯蒸气也有极好的吸附性能ꎮ图5㊀化学氧化聚合制备咔唑基CMPs[21]Fig 5㊀Carbazole ̄basedCMPssynthesizedbychemicaloxidativepol ̄ymerization[21]Zhang等[22]发现CPOP ̄8的咔唑多孔结构具有极好的光催化性能ꎬ如苯甲酰甲基溴的脱卤还原㊁烷基硼酸氧化ꎮ这归功于CPOP ̄8共轭结构和多孔特性ꎬ可增加对可见光的吸收㊁加速反应速率ꎮ同样ꎬ可对含有活泼氢的星型噻吩或苯胺单体进行氧化聚合[23]ꎬ得到相对应的CMPsꎮ此外ꎬ作者课题组通过改进合成方法ꎬ发现咔唑基CMPs是优良的炭前驱体(图6)ꎬ在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存储领域应用潜力巨大[24]ꎮSu等[25]以1ꎬ3ꎬ5 ̄三(9 ̄咔唑基)苯(TCB)为单体ꎬ通过简单的无水FeCl3的氧化偶联得863㊀第4期胡孝文等:共轭微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到了碳氮化共轭微孔聚合物(C ̄CMPs)ꎮC ̄CMPs具有很高的孔隙率和高达1137m2/g的比表面积ꎮC ̄CMPs用于可见光催化伯胺和仲胺的氧化㊁氮杂环的耗氧脱氢和硫化物的氧化等反应ꎬ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效率ꎮ此外ꎬC ̄CMPs光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ꎬ并且经过多次重复使用后催化效率没有明显下降ꎮHan等[26]采用类似方法制备了含三环金属化铱配合物的咔唑基多孔聚合物CPOP ̄20和CPOP ̄21ꎬ比表面积最高为480m2/gꎬ具备良好的磷光性能ꎬ可作为Aza ̄Henry反应的多相有机光催化剂ꎮ图6㊀咔唑基CMPs及其炭材料的制备方法[24]Fig 6㊀Preparationmethodofcarbazole ̄basedCMPsandderivedcarbons[24]电化学聚合也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聚合ꎬ是单体在电极上因氧化或还原发生的聚合反应ꎮMa等[27]在基板上通过多次的循环伏安ꎬ采用电化学聚合修饰的咔唑单体制备CMP薄膜(图7)ꎮ该薄膜具有微孔结构ꎬ并且通过电化学掺杂可以提高薄膜的导电率ꎮ之后ꎬ他们将咔唑单元接枝在含锌卟啉环上ꎬ将其电沉积在导电玻璃上得到CMP薄膜[28]ꎬ利用卟啉环的氧化还原性ꎬ将其用于超级电容器ꎬ高度交联网络结构和多孔特性有利于电荷的存储以及电解液和电极的接触ꎬ在0 1mol/LBu4NPF6电解液中ꎬ5A/g电流密度下ꎬ其电容量为142F/gꎮ图7㊀电化学聚合制备咔唑基CMPs[27]Fig 7㊀Carbazole ̄basedCMPssynthesizedbyelectrochemicalpolymerization[27]对于化学氧化聚合而言ꎬ合成的CMP一般为粉末ꎬ由于CMP的交联网络结构导致其不溶不熔ꎬ不利于后期加工ꎮ而电化学氧化聚合可直接得到CMP薄膜ꎬ便于膜器件的开发与应用ꎮ2 7㊀炔基环化反应炔基环化反应是以钴为催化剂ꎬ单体在溶剂中加热回流制备聚合物的方法ꎮLiu等[29]利用不同长度的炔基单体ꎬ实现了CMP孔径及比表面积的精确调控(图8)ꎮ图8㊀炔基单体环化三聚反应[29]Fig 8㊀Cyclotrimerreactionofalkynylmonomer[29]2 8㊀氰基环化反应氰基环化反应是将ZnCl2与单体共混后ꎬ在离子热条件下制备多孔聚合物的方法ꎬ其中ZnCl2具有溶剂㊁催化剂以及模板制孔剂的作用ꎮ该方法得到的CMPs又称为共价三嗪类聚合物(covalenttriazine ̄basedframeworksꎬCTFs)ꎬ与其它CMPs不同ꎬ该类聚合物也具备一定的结晶性ꎬ又属于COFs范畴ꎮ2008年ꎬThomas等[30]在400ħ下熔融的ZnCl2中ꎬ利用腈类小分子首次制备出CTFs(图9)ꎮ通过调控温度[31]㊁单体[32]及反应动力学参数[33]ꎬ制备不同孔结构和特性的CTFsꎮ图9㊀氰基单体环化三聚反应合成CTFs[30]Fig 9㊀CTFssynthesizedbycyclotrimerreactionofcyanomonomer[30]963中国材料进展第38卷Li等[34]在ZnCl2熔体中通过改变温度开发了一类四氰基喹啉并二甲烷衍生的导电微孔共价三嗪基骨架TCNQ ̄CTFs(图10)ꎮTCNQ ̄CTFs具有高氮含量(>8%)和大比表面积(>3600m2/g)ꎮ这些CTFs具有优异的比电容ꎬ最高值超过380F/gꎬ能量密度达到42 8Wh/kgꎬ并且在10000次循环后其比电容没有明显的降低ꎬ具有显著的循环稳定性ꎮ这类CTFs在作为电化学储能系统的高性能电极材料时具有巨大潜力ꎮ但是ꎬ离子热法制备CTFs需要高温高压的苛刻条件ꎬ聚合物成膜能力差ꎮ利用ZnCl2可以作为路易斯酸催化反应的特点ꎬDai等[35]将4ꎬ4ᶄ ̄联苯二甲腈置于三氟甲磺酸(强酸)中110ħ反应约3minꎬ除去多余的反应产物ꎬ即可形成TCNQ ̄CTFs薄膜ꎮ由于三嗪环独特的结构ꎬCTFs在催化[36ꎬ37]㊁能源存储[38]㊁气体吸附分离[39ꎬ40]㊁光催化[41ꎬ42]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ꎮ图10㊀离子热方法制备TCNQ ̄CTFs[34]Fig 10㊀TCNQ ̄CTFssynthesizedbyionicthermalmethod[34]3㊀共轭微孔聚合物的应用由于CMPs具有丰富微孔结构㊁π ̄π共轭体系㊁分子可设计性等优点ꎬ在面对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挑战时ꎬ表现出很好的发展潜能ꎮCMPs在吸附分离㊁异相催化㊁能源存储㊁光催化产氢㊁发光器件㊁化学传感器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ꎮ3 1㊀吸附分离氢气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且绿色清洁的能源ꎮ由于氢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ꎬ其存储问题一直阻碍着氢气的实际应用ꎮ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ꎬ对其吸附封装也至关重要ꎮCMPs是一种新型多孔材料ꎬ大量的微孔提供了足够的吸附和存储空间ꎬ在氢气㊁二氧化碳等气体㊁放射碘和有机溶剂吸附等方面有大量应用ꎮ对CMPs进行后处理和功能化ꎬ又可极大提高其吸附性能ꎮ例如ꎬLiu等[43]制备了一系列的聚苯撑结构的CMPs用于氢气存储ꎬ在77K和6MPa大气压下ꎬPOP ̄1(1031m2/g)㊁POP ̄2(1013m2/g)㊁POP ̄3(1246m2/g)和POP ̄4(1033m2/g)的氢气存储量分别为2 78%㊁2 71%㊁3 07%和2 35%ꎮ氢气吸附是一个热焓控制的过程ꎬ不同芳香共轭骨架中ꎬ氢气的结合能会有差别ꎮ对CMPs进行锂后处理[16]或者负载钯[44]ꎬ可提高氢气的吸附量ꎮ甲烷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成分ꎬ也是一种存储量丰富的能源气体ꎮ与其他气体相比ꎬ在CMPs甲烷吸附方面的探究相对较少ꎮLu等[45]发现用锂处理COP ̄1(图11)ꎬ生成的羧酸锂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附ꎮ同时ꎬCOP ̄1在298K和1 8MPa压力下ꎬ对甲烷的吸附量为29mg/gꎮ锂处理后ꎬ吸附量提高为39mg/gꎮ但相比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frameworks)ꎬCMPs对甲烷的吸附量仍较低[46]ꎮ图11㊀COP ̄1的合成方法及其后锂化处理[45]Fig 11㊀Synthesisandlithium ̄treatmentofCOP ̄1[45]气体选择性对CMPs的吸附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ꎮ比如ꎬ氮元素的引入有利于提高二氧化碳吸附性能以及对氮气的选择性ꎮ作者课题组[14ꎬ15]通过Buchwald ̄Hartwig反应制备了含大量氮元素的CMPsꎬ在273K㊁0 1MPa下二氧化碳吸附量为6 5%ꎬ对氮气的选择吸附性系数为35~105ꎮQin等[47]报道了一系列噻吩基共轭微孔聚合物SCMPs(图12)ꎮSCMP ̄COOH@1的比表面积可达911m2/gꎬ在318K和6MPa的条件下ꎬ其二氧化碳吸附量高达817mg/gꎮ此外ꎬ相对于氮气和甲烷而言ꎬSCMPs对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ꎮ073㊀第4期胡孝文等:共轭微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图12㊀SCMPs的合成方法[47]Fig 12㊀SynthesisofSCMPs[47]㊀㊀除气体吸附外ꎬCMPs还可以有效地吸附有毒化学物质㊁有机溶剂㊁染料等ꎮ在其骨架中引入疏水基团ꎬ如氟等ꎬ可增加多孔材料的疏水性ꎬ用于油水分离[48]ꎮ同样ꎬ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其亲水性ꎮCooper等[49]利用Sonogashira反应ꎬ改变溴代芳烃上的官能团从而得到不同骨架CMPs(图13)ꎮ当吸附甲基橙染料时ꎬ只有CMP的骨架中含有羟基ꎬ才能对甲基橙进行有效吸附ꎮ图13㊀不同官能团修饰CMPs的合成方法[49]Fig 13㊀SynthesisofCMPswithdifferentfunctionalities[49]3 2㊀异相催化由于CMPs在分子层次上具有可设计性ꎬ因此可以将不同的官能团修饰在CMPs骨架中ꎬ从而形成一些内在的催化位点ꎮ同时ꎬ充分利用其多孔特性和共轭骨架ꎬCMPs可以作为小型纳米反应器ꎮJiang等[50]将金属卟啉作为其中一个结构单元进行Suzuki偶联反应ꎬ得到FeP ̄CMPs(图14)ꎮ之后将FeP ̄CMPs作为催化剂ꎬ催化反式二苯乙烯进行环氧化反应ꎬ其高比表面积和足够的反应活性位点保证了良好的反应活性ꎬ催化反应转化率为97%ꎬ转换数高达97320ꎮ同时ꎬFeP ̄CMPs可以重复回收利用ꎬ催化性能没有减弱ꎮ图14㊀FeP ̄CMPs的合成方法[50]Fig 14㊀SynthesisofFeP ̄CMPs[50]Deng等[51]在设计CMPs时ꎬ利用氮氧元素的配位作用ꎬ在CMPs中引入Co和Al金属元素ꎬ其中Co ̄CMP㊁Al ̄CMP和CMP的比表面积分别为965㊁798和772m2/gꎬ金属元素的引入可略微提高比表面积和二氧化碳吸附能力ꎮ配位Co和Al可作为高活性催化位点ꎬ实现室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转换为碳酸丙烯酯ꎮThomas等[52]在CTFs中引入吡啶氮ꎬ与三嗪环中氮和铂一起进行配位ꎬ作为固体催化剂ꎬ催化甲烷生成甲醇ꎮ作者课题组[53]在类聚苯胺NCMPs上负载氯化钯ꎬ利用其自身还原性制备钯纳米颗粒负载的聚合物异相催化剂ꎬ表现出优异的Suzuki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ꎮ另外ꎬCao等[54]设计了一种具有氰基和吡啶基孔功能的CMPs材料ꎮ该种CMPs材料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载体和约束材料ꎬ用于超细银纳米粒子的固定ꎮ得到的Ag0@CMP复合材料可以作为室温下还原硝基苯酚的优良催化剂ꎬ并具有恢复方便㊁可重用性好等特点ꎮ3 3㊀电化学能源存储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ꎬ可以使CMPs具备高比表面积和强氧化还原性ꎬ用于电化学储能ꎮJiang等[55]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制备出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HATN ̄CMP(图15)ꎮHATN ̄CMP自身的氧化还原特性和连通的孔结构有利于锂离子的传输和电子转移ꎮ173中国材料进展第38卷图15㊀HATN ̄CMP合成和基本孔结构的示意图(a)ꎬHATN ̄CMP电极和所构建的锂电池照片(b)[55]Fig 15㊀SchematicofthesynthesisofHATN ̄CMPandtheelementaryporestructure(a)ꎬthephotosofHATN ̄CMPelectrodesandlithiumbatteriesthusfabricated(b)[55]Huang等[56]通过一系列的分子合成及设计ꎬ制备了亚胺基TAT ̄CMP ̄1和TAT ̄CMP ̄2ꎬ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ꎮ其中TAT ̄CMP ̄2显示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ꎬ在1A/g的电流密度下ꎬ电容量为183F/gꎬ在10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0圈ꎬ电容保持率仍有95%ꎬ表现出极好的稳定性能ꎮZhang等[57]报道了一种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含噻吩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在LiBS中的结构设计策略ꎮ具有交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911m2/g)的聚(3ꎬ3ᶄ ̄联噻吩)全噻吩基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ꎬ在45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高达1215mAh/gꎬ并且在0 5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之后仍能保持663mAh/g的电容量ꎬ为高性能LiBS正极材料的合理设计提供了基础ꎮ作者课题组[58]通过Buchwald ̄Hartwig偶联的方法ꎬ将2ꎬ6 ̄二氨基蒽醌分别和不同芳基溴化物合成了一系列聚氨基蒽醌(PAQ)网络ꎮ由于富含氮㊁氧元素(总质量分数为20%)和较高的比表面积(600m2/g)以及强的氧化还原活性ꎬPAQ在1A/g的电流密度下在0 5mol/L的H2SO4中表现出576F/g的三电极电容特性ꎬ在2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6000次之后仍能保持80%~85%的电容和接近100%的库仑效率(95%~98%)ꎮ由PAQ组装的不对称双电极超级电容器在工作电位窗口宽度为0~1 6V时ꎬ比电容为168F/gꎬ功率密度为1300W/kgꎬ能量密度为60Wh/kgꎮ此外ꎬ电容经历2000次循环后库仑效率高达97%ꎬ可以保留95 5%的初始电容ꎮ基于此ꎬBandyo ̄padhyay等[59]采用芘与1ꎬ4 ̄苯二胺或4ꎬ4ᶄ ̄二氨基联苯Buchwald ̄Hartwig偶联ꎬ形成了共轭微孔聚合物网络PYDA和PYBDAꎮ其中ꎬPYBDA具有较好的超级电容器性能ꎬ在0 5A/g电流密度下ꎬ在2mol/L的H2SO4中表现出具有456F/g的三电极比电容ꎬ同时在100mV/s扫描速率下ꎬ经过2000次循环ꎬ电容保持率为100%ꎮ此外ꎬ共轭微孔聚合物是优良的炭前驱体ꎬ高温碳化后能保持高炭产率和良好的孔道结构ꎬ在电化学能量转换方面应用潜力巨大[60]ꎮ3 4㊀发光器件π ̄π共轭体系和3D骨架使CMPs具备荧光特性ꎮCooper等[61]通过调控结构单元的组成ꎬ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能隙的YPy ̄CMPꎬYPy(1 84eV)㊁YDPPy(1 90eV)㊁YDBPy(2 05eV)和SDBPy(2 37eV)ꎬ能隙的不同也使这些材料有不同的荧光特性ꎬ比如YDPPy在602nm处显示橘色荧光ꎬYDBPy在545和582nm处显示绿色荧光ꎮ同样ꎬ通过调控结构单元ꎬ螺二芴基CMPs也有类似的可调荧光性能ꎮJiang等[62]制备出核壳结构的CMPs调控其荧光特性ꎬ为CMPs在该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合成策略ꎮ3 5㊀光催化析氢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是生产氢气的一种有效途经ꎮCMPs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ꎬ具有结构可控性和独特的光吸收特性ꎮCooper等[63]利用Suzuki偶联ꎬ调控CP ̄CMP中的结构单元ꎬ实现了CP ̄CMP光学带隙在1 94~2 95eV的精确调控ꎬ特殊单体的组成可赋予CP ̄CMP有效的光催化析氢效果ꎮ其研究为CMP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ꎮXu等[64]以铜盐为催化剂ꎬ在温和条件下通过Glaser偶联反应制备超薄聚合物纳米片PTEPB和PTEBꎬ其中PTEPB和PTEB的光学带隙分别为2 8和2 9eVꎬ均可吸收可见光ꎬ实现了可见光下的纯水分解ꎬ也证明了1ꎬ3 ̄二炔基团在调控催化剂电子结构和提供水分解反应的活性位点方面至关重要ꎮ此外ꎬYu等[65]发现联吡啶基团可通过提高CMP可见光吸收㊁和水的浸润性和电荷分离ꎬ从而提高光催化析氢活性ꎬ同时催化剂中残余的钯也有利于光催化析氢ꎮXu等[66]通过调节芘与苯并噻二唑的比例ꎬ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聚合物结构和组成的CMPsꎮ研究表明ꎬD ̄π ̄A分子结构㊁π交联剂种类㊁施主/受体比对提高光催化性能有重要作用ꎮ通常情况下ꎬD ̄π ̄A聚合物比D ̄A和D ̄π ̄D聚合物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ꎮ3 6㊀化学传感器利用其高比表面积和功能化特性ꎬCMPs与目标化学物质发生相互作用ꎬ实现高灵敏度化学传感功能ꎮJiang等[67]首次报道了具备荧光传感功能的TCB ̄CMPꎮTCB ̄CMP在富电子的芳香类蒸气中具有明显的荧光增强现象ꎬ但在缺电子氛围下会出现荧光淬灭ꎬ在重复使用过273。
荧光共轭聚合物的结构设计与合成方法研究
脂溶性共轭聚合物 的研究 开展 的 比较早 , 侧链 带有 非亲 其 水基团 , 常可溶解 于有机溶 剂。这类聚合 物具有 高强度 、 常 易成 膜、 耐溶剂 、 耐热易 、 加工 等性能 , 常作 为光学 材料使用 。C goi anl
2 3 O 共轭 聚合 物 . f "
0 e
R ( : N( H )I =cH k C ,
b
聚硅烷和聚锗烷 高聚物主链 骨架分别 由硅原子 和锗 原子构
成 , 成 了 较 大 的 盯 电 子 共 轭 效 应 , 有 优 良 的 电 学 和 光 学 性 形 具 能 。最 近 也 有 关 聚 硅 氧 烷 的 合 成 及 其 荧 光 性 能 研 究 方 面 的 报
OSw y eed sr e .T ed vlp e t rset o u rse c o jgtdplm r w r o e r ad U a s r eci d h ee m n popcs f oecn ecnu a o e eel k df w r. w b o f l e y s o o Ke o d : urse t ojgtdplmes c rmoh r ; y t s y w r s f oec n cnu ae oy r; ho p oe snh i l es
其 水 溶 性 的 实 现 主 要 是 通 过 在 侧 链 连 接 上 各 种 类 型 的 亲 水 性 离
子 型官能团 , 水溶 性荧 光聚合 物材 料能 够均 匀分散 在介 质体 系
硅烷齐聚物
硅烷齐聚物硅烷齐聚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硅聚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从硅烷齐聚物的定义、合成方法、性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硅烷齐聚物的定义硅烷齐聚物是一类由硅烷基组成的聚合物,其分子中硅原子与有机基团通过硅氧键相连。
硅烷齐聚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性质,既具有无机硅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又具有有机物的可加工性和可塑性。
硅烷齐聚物的合成主要通过硅烷单体的聚合反应实现。
常用的合成方法包括:1. 硅烷齐聚物的直接聚合:将硅烷单体与聚合催化剂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形成硅烷齐聚物。
2. 硅烷齐聚物的交联反应:在硅烷齐聚物中引入交联剂,通过交联反应使硅烷齐聚物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3. 硅烷齐聚物的共聚反应:将硅烷单体与其他适合的单体进行共聚,形成共聚硅烷齐聚物。
三、硅烷齐聚物的性质硅烷齐聚物具有多种特殊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稳定性:硅烷齐聚物在高温、酸碱、氧化和辐射等环境下具有出色的稳定性,不易发生分解或变质。
2. 耐磨性:硅烷齐聚物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摩擦和磨损。
3. 导电性:部分硅烷齐聚物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备导电材料和电子器件。
4. 透明性:硅烷齐聚物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可用于制备透明材料和光学器件。
5. 附着性:硅烷齐聚物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可用于表面修饰和涂层等领域。
四、硅烷齐聚物的应用硅烷齐聚物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工领域:硅烷齐聚物可用于制备硅烷类功能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催化剂、润滑剂、抗氧化剂、表面活性剂等化工产品的生产。
2. 材料领域:硅烷齐聚物可用于制备硅烷类高分子材料,如硅橡胶、硅胶、硅藻土等,广泛应用于橡胶制品、建筑材料、电子材料等的制备。
3. 医药领域:硅烷齐聚物可用于制备医用硅胶、生物传感器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4. 化妆品领域:硅烷齐聚物可用于制备化妆品的成分,如乳液、粉底、防晒霜等,具有良好的皮肤保护和修饰效果。
有机共轭聚合物概述
139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化学工业1 有机共轭聚合物的功能特性有机共轭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其丰富的功能特性。
从小分子到高分子,其电磁光等特性越来越明显。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Heeger,Macdiamid及Shirakawa等人发现通过对绝缘材料聚乙炔进行掺杂,其电导率急剧提高,可增加几个甚至十几个数量级。
某些聚合物的电导率接近甚至超过金属铜(铜的电导率为6 105 1Ωcm )。
还有些聚合物材料如(SN)x在极低的温度(Tc=0.15K)下具有超导电性。
有特殊结构的有机半导体可能具有磁性,如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分子内含氮氧稳定自由基团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平面大π键结构的有机物以及电子转移复合物等。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是有机分子材料的一个重要应用,目前以小分子合成的发光器件已经实用化,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也达到实用标准。
总之,有机共轭聚合物由于其丰富的电、磁、光等功能特性,现已在有机发光、有机场效应管、塑料电子学、有机铁磁体和分子电子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有机共轭聚合物是软凝聚态物质的典型代表,也是理解有机体、生物物质的基础。
有机半导体(O S E s )由于它的特殊性(“软”性),可和磁性层形成一个良好的接触,且由于其弱的自旋-轨道耦合和超精细相互作用,相应的自旋扩散长度比较长,因而是实现自旋极化输运理想的候选材料。
目前有机共轭聚合物在自旋电子学中的研究也已逐步展开。
2 有机共轭聚合物中的元激发有机材料与通常的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本质的不同。
有机材料由于强的电子-晶格相互作用,有结构上的“软”性,任何电荷密度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系统结构的再构。
它的载流子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电子或空穴,也不是以扩展态的形式存在,而是形成所谓的“自陷态”或“局域元激发”,如孤子,极化子或双极化子。
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一、共轭聚合物的概念和特点1.1 共轭聚合物的概念共轭聚合物是一种由透明、高分子量的物质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它的共轭结构决定了它在化学、物理和电学上的独特性质。
由于具有高导电性、光电性质,共轭聚合物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光电器件等领域。
1.2 共轭聚合物的特点共轭聚合物通常具有下列特点: * 具有π电子的共轭结构,有很强的电子云共振现象; * 拓扑构型复杂,通常呈现出无规则、扭曲的形状; * 具有分子内的有序结构; * 具有许多不饱和键。
二、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特点2.1 复合材料的定义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性质不同的材料,通过某种方法,使它们在微观和宏观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
2.2 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特点共轭聚合物与复合材料的结合,可以形成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
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以下特点: * 具有优异的导电性; * 可以改善材料的强度和刚性; * 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够在高温下工作; * 具有优异的疲劳性能,不易变形和劣化。
三、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3.1 制备方法制备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方法很多,常见有: * 加热挤压法 * 溶胶-凝胶法 *溶剂挥发法 * 压载法 * 喷涂法3.2 制备过程以溶胶-凝胶法为例,其制备过程如下: 1. 制备聚合物溶液与纳米材料混合物;2. 在搅拌条件下,将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形成溶胶;3. 将溶胶置于烤箱中,经过一定温度和时间的处理后,它会凝胶成形; 4. 经过处理后的凝胶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确定结构和成分是否稳定; 5. 最后,将凝胶样品切割成形,进行结构和性能的测试。
四、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应用4.1 在电子领域的应用由于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光学特性,因此已被广泛用于电子领域,如: *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 有机发光二极管; *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4.2 在材料领域的应用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还可以应用于材料领域,如: * 智能高分子材料; * 能量储存器材料; * 生物材料。
聚硅烷研究进展_1_聚硅烷的合成及应用
曹晴 女,1972年生。
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现为该校硕士生。
在薛奇教授、陆云副教授指导下从事有关功能性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的研究。
3通讯联系人。
聚硅烷研究进展(1)聚硅烷的合成及应用曹 晴 陆 云3 薛 奇(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系,南京,210093) 提要 聚硅烷的合成及应用因可溶性聚硅烷的发现而成为聚合物研究的又一热点。
本文综述了聚硅烷合成与应用的近期发展。
关键词 聚硅烷,合成,应用,开环反应,脱氢偶联 聚硅烷是一类主链完全由硅原子组成的新型无机聚合物。
这种特殊结构使其电子沿着主链广泛离域,由此赋予它特殊的电子光谱、热致变色、光谱烧孔、光电导性、场致发光、导电性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等许多独特性质。
虽然聚硅烷的现代研究还只有20多年,许多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尚待深入,但其应用前景却是难以估量的。
1 聚硅烷的合成历史上第一次合成聚硅烷在1924年,是k i pp ing 由二苯基二氯硅烷与金属钠反应制得[1]。
但因产物的结晶度高、不熔不溶而难以测定其性质。
以后漫长的50余年中聚硅烷并未引起人们重视,直到1979年W esson 及W illiam s 用高纯单体合成了在多种有机溶剂中微溶的聚二甲基硅烷[2]。
1980年他们合成了溶解度更好的共聚物[3]。
1981年又合成了可溶、成膜性好的嵌段共聚物[4]。
同年,W est 小组由甲基苯基二氯硅烷与二甲基二氯硅烷合成了可溶的共聚物[5]。
同一时期,T ru jillo 合成了可溶的均聚物,产率达到60%[6]。
有关聚硅烷的合成方法、聚合过程及机理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111 W u rtz 合成法这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由二氯硅烷与金属钠反应:R 1R 2Si C l 2+2N a>100℃Si R 1R 2_η+2N aC l反应在惰性溶剂中进行,常用溶剂如甲苯、二甲苯或较高沸点的烷烃等,待碱金属分散在溶剂中后再升温缩聚。
聚硅氮烷树脂合成
聚硅氮烷树脂合成聚硅氮烷树脂是一种由硅烷和氮烷基团共轭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低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等特点,因此在电子、电器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聚硅氮烷树脂的合成方法。
1.催化剂的选择聚硅氮烷树脂的合成需要选择合适的催化剂,通常采用铂(Pt)、铑(Rh)、铱(Ir)等金属催化剂。
铂催化剂是一种常用的聚硅氮烷树脂催化剂,它能够有效地催化硅烷和氮烷基团的共轭聚合反应。
2.反应原料的选择和准备硅烷和氮烷基团是聚硅氮烷树脂的主要原料,通常采用甲基硅烷、苯基三甲基硅烷、异丙基三甲基硅烷等硅烷类化合物和异氰酸酯、吡啶等氮烷类化合物。
这些原料需要事先进行准确的称量和混合。
3.反应条件的控制在聚硅氮烷树脂合成过程中,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等反应条件的控制对于合成产物的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反应温度控制在70℃至110℃之间,催化剂用量控制在0.5%至5%之间,引发剂用量根据反应规模适当调整。
4.聚合反应的进行聚硅氮烷树脂是通过硅烷和氮烷基团的共轭聚合反应来合成的。
在反应中,硅烷和氮烷基团经过催化剂的作用,发生共轭聚合反应,生成线性的聚硅氮烷树脂分子。
聚合反应时间根据反应规模适当调整,通常在6小时至12小时之间。
5.聚合产物的处理聚硅氮烷树脂合成后,需要对聚合产物进行处理。
通常采用水解法对产物进行处理,将其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在200℃至300℃的温度下进行水解反应,将氮烷基团和硅烷基团分解,并生成SiO2和N2等化合物。
最终获得的产物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应用前景。
总之,聚硅氮烷树脂合成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艺,在合成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和催化剂选择,以获得高质量的产物。
聚硅氮烷树脂在电子、电器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聚硅烷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
的真 空蒸镀 简便 ;启 动 电压 较低 ,亮度 和效 率 较
电致发 光 薄膜器 件 ( E OL D)E ,由此 引起 了人 l i 们 对有 机 电致发 光研究 的极大关 注 。基 于有 机 电 致发光 技术 的超 薄显 示器 具有其 它超薄 显示 器不
可 比拟 的优 点 ,如 主动 发 光 、大 视 角 、高 亮 度 、
可 卷 曲 、低 电压 ( 动 电 压 小 于 1 启 0 V)和 节 能
高 ,色彩 可调 ,稳定 性较 好 l 。但 共轭 聚合 物 大 _ 4 ] 都是 富 电子的 ,对空 穴 的传输 能 力大 于对 电子 的 传输 能力 ,其 最高 占有 轨道及 最 低未 占有 轨道 能
级 与相应 的 阳极 及 阴极材 料 的功 函不 匹配 ,导 致
谱 、H核磁共振谱和凝胶 色谱表 征 了其结 构 ,用 紫外 光谱测 试 了其 紫 外吸收 性 能。结 果表 明 ,用 波长 为
2 4n 的 紫外 线照 射 浓度 为 2 1 mo/ 的 聚 二 甲基 硅 烷 共 蒽 聚 合 物 甲 苯 溶 液 时 ,其 紫 外 吸 收 没 有 变 5 m × 0 lL 化 ;聚 甲基 苯 基 硅 烷 9 1 一 共 蒽 聚合 物 的 UV 光 谱 的 最 大 吸 收 波 长 (一 ) (7 . m) 比 聚 二 甲 基 硅 烷 ,O 3 7 2n 9 1 一 共 蒽 聚 合 物 的 ,O (7 . m) 更 长 , 因此 稳 定 性 更 好 。 3 64n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3 9 ( 0 8 10 1—5 0 9 4 6 20 )0 —0 90 关 键 词 :Wtt 反 应 , 电 致发 光 , 共轭 大 键 ,共 轭 聚 硅 烷 ,聚 二 甲基 硅 烷 ,聚 甲基 苯基 硅 炕 ,蒽  ̄z r 中 图 分 类 号 :0 3 . 。 6 4 1。 1
聚硅烷材料
+ Me3 SiCl
8
硅烷基金属化合物与氯硅烷反应
Ph Si Ph Li Si Ph Ph Si Ph Ph Li THF
Ph
Ph Si Si
Ph
Ph
Ph Si Ph 5
Li
Cl
Me Si Me 6
Cl
Ph Si Ph 5
Me Si Me 6 n
Li Ph nMe 3-nSiCl THF Ph nMe 3-nSi Ph nMe 3-nSi SiMe3-n Ph n
13
m
2007年有机硅培训班
聚硅烷的合成
——含硅官能聚硅烷的制备 含硅官能聚硅烷的制备 含硅卤键性聚硅烷的制备 含Si-OR的聚硅烷的制备 含硅氨基的聚硅烷的制备 含Si-H键的聚硅烷的制备 含-Si-O-Si-键的聚硅烷的制备
2007年有机硅培训班
14
含硅卤键性聚硅烷的制备
聚硅烷中与硅原子相连的苯基、甲基、烷氧基及氢,在催 化剂作用下,易被卤素所取代,生成卤代聚硅烷;环状聚 硅烷通过开环加成,也可得到卤素封端的聚硅烷。
Si
Si
Cl
ROM M为Li, K, Na
Si
Si
OR
Me H H Si Me 2-4 MeOH MeO MeOLi
Me Si OMe Me 2-4
2007年有机硅培训班
16
含硅氨基的聚硅烷的制备
可由卤代聚硅烷出发与胺反应而得,如果与胺反应,则易 得到硅氮烷。
Si Si Cl R 2NH Si Si NR 2
Me Cl Si Ph
Me Cl Si Cl Ph
Me Me Cl Si Si Cl Ph Ph
Me Cl Si Ph
聚硅烷
2.聚硅烷的合成 聚硅烷的合成
长链无机聚合物的合成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人们借鉴在 有机合成中的方法和经验,将其运用到无机高分子的合成领域。 从而使得合成聚硅烷有多种方法,如WurtZ偶合法、均相脱氢偶 合法、开环聚合法、阴离子聚合和电化学聚合等方法。其中最成 熟并被普遍使用方法是Wurtz偶合法。 ♦ 2.1Wurtz偶合法 偶合法
♦ 3.3聚硅烷的热致变色现象。热致变 色即最大紫外吸收峰位置随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突然的或连续的移 动。聚硅烷的热致变色与它们的侧基有非常大的关系。Trefonas 把二烷基取代聚硅烷在烷烃溶液中的热致变色按不同取代基分为 三类。(l)高度不对称的无规聚硅烷,如聚甲基正己基硅烷溶液的 紫外光谱在室温时λrnax为306nm时,当冷却到-17度时,λrnax逐 渐红移到330nm左右,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反式链段比例增多,其 发色基团的跃迁能较低导致λrnax不断增大的结果。(2)规整排列取 代基的不对称聚硅烷,如聚甲基环己基硅烷、聚甲基苯基硅烷等, 它们的入max在冷却是非但不红移反而略有蓝移,这可能是由于 主链上反式顺序断裂使其平均持续长度下降而引起的。(3)对称的 二烷基聚硅烷衍生物,它们的热致变色通常是突发性的,这主要 和它们的构型有关。(聚硅烷的热致变色很复杂,要清楚其机理, 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此种变化是否的确是单分子过程:二是 热致变色的推动力是什么。)
电子可沿着si一si主链广泛离域从而使聚硅烷具有光电导三阶非线性光学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等一些特性并且在光电导发光二极管非线性光学材料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也是它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功能材料---聚硅烷 功能材料 聚硅烷
♦ 1.序言 序言
硅(Si)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而以硅为主要原料的聚 硅烷既可作结构材料又可作功能材料。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目 前有机高分子的研究已进入它的全盛时期。但由于能源消耗的增 加,石油资源的减少,在寻找既能替代石油的资源而来源又丰富 的新材料是,聚硅烷自然是首选。因为它具备有机高分子的基本 加工性质,在挤出、涂膜、成纤或注射成型以后,经高温处理, 可得到非氧化硅陶瓷。这种用化学方法制造陶瓷是陶瓷材料发展 的一个重大突破。聚硅烷的主链形成了δ电子共轭,使其具有非 常独特的光化学和光物理性质,有可能成为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 所必需的集成电子器件、集成光电子器件或集成光子器件中的关 键材料之一。如用作硅碳陶瓷前驱体、光致抗蚀剂、光电导材料、 非线性光学材料(NLO)、光致发光(P L))和电致发光(EL)等材料, 这使得它成为极有前途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制及构效关系研究
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制及构效关系研究一、引言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材料,在环境净化、水处理、能源转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共轭聚合物作为一类具有优异光催化性能的半导体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制1.共轭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共轭聚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有机合成方法、自组装方法和生物合成方法。
2.共轭聚合物半导体的制备技术共轭聚合物半导体的制备技术包括溶液法、旋涂法、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等。
3.光催化性能表征技术光催化性能的表征技术包括光电化学法、荧光光谱法、光致发光法等。
三、构效关系研究1.共轭聚合物的结构与光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共轭聚合物的结构对其光催化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共轭程度、材料的能带结构、电子传输性能等。
2.共轭聚合物半导体的表面修饰表面修饰能够有效地提高共轭聚合物的光催化性能,包括构建异质结、表面修饰、载体修饰等。
3.共轭聚合物半导体的载体材料不同的载体材料对共轭聚合物半导体的光催化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如二维纳米材料、碳基材料等。
四、应用前景与挑战1.应用前景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环境净化、水处理、能源转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2.技术挑战当前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材料还面临着光吸收效率低、电子传输效率低、稳定性差等技术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五、结论与展望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研究共轭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制备技术以及构效关系对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还需要加强在材料结构设计、表面修饰、载体材料选用等方面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共轭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性能,推动其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
硅桥连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硝基苯胺对其荧光淬灭性能的研究
2 0 1 3年 9月
杭 州师 范大 学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 a n g z h o u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关键 词 : 不饱 和聚碳硅烷 ; 硅氢加成 ; 光 物 理性 质
中图分类号 : 06 1 1 . 4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1 6 7 4 — 2 3 2 X( 2 0 1 3 ) 0 5 — 0 3 9 1 一 O 4
硅 桥联 的共 轭 聚合 物作 为 有机 硅 聚合 物 中一 类 特 殊 的 聚合 物口 ] , 具 有非 常 重 要 的物 理 和化 学 性 质 , 如 热稳 定性 [ 3 ] 、 可 溶 性[ 5 ] 、 易 处 理_ 7 和低 毒 性. 这类 化合 物可 用 来做 为 半 导体 材料 、 发 光 材料 [ 8 ] 、 陶瓷前 驱 体[ g ] 、 阻燃 剂[ 1 、 杂 化弹 性材 料等 [ 1 川, 具有 非常 广泛 的用 途 . 作 为 桥联 原 子 , 硅 原 子半 径 比碳 原 子 大 , 易 于 极化 , 电负性 小 , 形成 的碳 硅 键或 硅硅 键 的键长 相 较 于碳碳 键 要 长 , 能 有 效 改变 聚 合 物 的 电子结 构 和 能
张 飞 豹 , 顾 竹 灵 , 倪 勇 , 郭 青 林 , 来 国桥
( I .杭 州 师 范大 学 有 机 硅 化 学及 材 料 技 术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2 ; 2 .古 代 壁 画保 护 国 家 文 物局 重 点科 研 基 地
共轭聚合物
• 共轭聚合物应用领域: 在光学(optical) 、电子学(electronic)、光电 (optoelectronic)、光子器件(Photonic devices)、传感 (sensory) 等领 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发光二极管( light emitting diodes), 薄膜晶体 管(thin film transistors), 光伏打电池(photovoltaic cells)也称为太阳 能电池(Solar cell), and 塑料激光器(plastic lasers)等。
温和条件合成聚苯yamamotocouplingsuzukicoupling共轭聚合物的溶解性liquidsolidlowsolubilityanyorganicsolventhighsolubilityhighsolubilityalmostinsolubleanyorganicsolventhairrod模型wegnerschluetermipbrbrohohhohosuzukipolycondensationyamamoto反应与suzuki反应对比suzuki反应的机理brhoohpdpph2lpdpphoxidativeadditionpdohohphbrohohohbrohohohtransmetallationpdohohpphbrreductiveeliminationohohbrboronicestersuzuki反应的官能团种类clclbrbrohohhohoboronicacidboronicacidohohhohodryingbb路线存在计量的问题brbrohohhohobrohoh在suzuki反应中溴与碘的反应活性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watersolublezerovalentpalladiumcatalystpdl3na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两亲性聚苯的合成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两亲性聚苯的合成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suzuki反应合成共轭聚合物举例优点
有机材料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有机材料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有机材料是指由碳、氢和其他元素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化学、材料科学和光电子学等多个方向。
本文将介绍有机材料的合成方法和光电性能研究。
一、有机材料的合成方法1.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一种通过有机合成反应形成高分子有机材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精确控制反应条件等优点。
通常使用的有机化合物包括二苯甲酰亚胺(PDI)、芴、苯乙烯等。
例如,以PDI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得到合成PDI方法如下:首先,将PDI和一定量的溶剂混合,并在加入反应剂后进行水热反应。
随着反应的进行,PDI分子逐渐缩合成高分子结构。
2.物理方法物理方法的合成方式是通过物理手段制备有机材料。
通常采用的工艺包括离子束辅助沉积、蒸汽沉积和喷雾沉积等。
其中,蒸汽沉积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将有机化合物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将其气化,使其蒸汽沉积在基板上。
在同样的条件下,沉积时间越长,形成膜的质量越好。
3.生物法生物法是一种新兴的有机材料合成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生物分子的复杂结构和化学反应亲和性,自然合成高分子有机材料。
生物法的性质更接近自然物体,具有较高的可生物降解性和可持续利用性。
二、有机材料的光电性能研究有机材料除了在材料科学和有机化学领域中被广泛研究外,还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学领域。
研究有机材料的光电性能可以为制造高性能的有机光电器件提供基础。
1.吸收和发射光谱吸收和发射光谱是研究有机材料光电性能的常见方法。
通过吸收和发射光谱的分析,可以了解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发射光谱对聚咔唑(PCK)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
研究者发现,当PCK分子数量增加时,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这是因为电子在不同的PCK分子之间被分散。
2.电学性质电学性质是另一个研究有机材料光电性能的重要方法。
通过电学性质的研究,可以了解材料的导电性和耐电压性。
例如,通过可调谐电阻材料RGO的制备和表征,研究者发现,RGO的电导率和拉伸模量分别是普通氧化石墨烯的9.6倍和4.3倍,这表明RGO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和抗变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主要介绍催化 Si—Si键的反应 。 1991
(4)
114 开环聚合法 有关开环聚合法合成 σ - π交替共聚物的报
J1 Ohshita研究了聚 (低聚亚苯基亚乙硅烷 基 ) 共聚物 [ 7 ]和聚 (低聚亚噻吩基共亚乙硅烷 基 ) 聚合物 [ 18 ]在紫外光下的紫外吸收光谱和光 化学活性 , 发现随着聚合物主链的增长 , π共轭 体系伸长 , 最大紫外光吸收波长 λmax向长波长 移动 。当低聚噻吩基中的噻吩基数量增加时 , 聚 (低聚噻吩基共四乙基亚乙硅烷基 ) 聚合物的 λmax同样向波长较长的地方移动 , 从 350 nm 移 到 520 nm 处 。与其它亚乙硅烷基聚合物一样 , 共聚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相对于共聚单体化合物出 现在波长较长的地方 。有趣的是 , 聚合物在溶液 中的光活性随 π共轭系统的伸长而降低 , 而与 硅原子取代基的种类无关 ; 在空气中固态聚合物 的光活性也有类似的现象 。
· 113 ·
此反应与开环聚合合成聚硅烷不同的是合成 聚硅烷是在强的亲核 、亲电试剂存在下 , 环上的 Si—Si键与甲硅烷基阴离子反应导致开环 , 又产 生了甲硅基阴离子 , 使链不断增长 ; 而合成这种 共聚物则是使其环上的 Si—C键断裂并聚合 。遗 憾的是 , 还未见此方法在低聚亚硅烷基单元与芳 基共聚物的合成上的报导 。
(2)
因此 , 该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低聚亚硅烷基 单元与 π共轭单元 (如亚丙二烯基 、亚联乙炔 基 、亚苯基 、亚联苯基 、亚噻吩基 、低聚亚噻吩 基 [ 9 - 11 ]等 ) 的交替共聚中 (见式 3) 。
年 , T1 DON TILLEY以这种反应第一次合成了 低聚亚苯基单元与有机硅单元的交替共聚物 (见式 4 ) [ 12 ] , 但因生成低聚物后马上沉淀 , 生 成粉末状固体 , 摩尔质量难以加大而没有继续研 究下去 。
有机锂或格氏试剂法最早被 Barton 用作次 乙炔基硅烷类聚合物的合成 (见式 2 ) [ 8 ] 。式 2
也呈现了以 W urtz法制得亚硅烷基单元链段长度 为 2的聚合物的过程 。他们证明由式 2W urtz法 得到 的 共 聚 物 摩 尔 质 量 很 低 (珚Mw = 10 000 g /mol) ,而由有机锂缩合法得到的共聚物的摩尔 质量则相对高得多 (珚Mw = 70 000 g /mol) , 这充 分说明了有机锂缩合法的优越性 。
关键词 : σ - π共轭 , 共聚 , 聚硅烷 , π共轭单元 , 光电性能 中图分类号 : O63414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 4369 (2009) 02 - 0111 - 07
低聚硅烷单元为 σ共轭链节 , 当通过缩合 反应 , 使之与 π共轭单元交替共聚时 , 能够生 成兼具两类聚合物特性 、性能优越的 σ - π交替 共聚物 [ 1 ] 。这种主链中以 Si—Si键来桥联 π共 轭单元的聚合物在两种单元间能产生很强的轨道 相互作用 , 即 σ - π共轭现象 , 它赋予了这种聚 合物独特的光电特性 。这种类型的聚合物被广泛 用作有机半导体材料 、空穴传导材料 、光致抗蚀 材料 、光致发光 ( PL ) 材料 、电致发光 ( EL ) 材料 、耐高温材料等 [ 2 - 3 ] , 最近又发现其在敏化 太阳能电池中也有新的应用 [ 4 ] 。本文就 σ - π共 轭聚硅烷的合成 、其独特的光电性能及应用进行 介绍 。
W urtz反应虽然可以生成多种共聚物 , 应用
收稿日期 : 2008 10 31 作者简介 : 周博 (1985—) , 男 , 硕士生 , 主要从事高分子 材料 、有机硅功能材料的研究 。 3 联系人 , E2mail: huangsq@ hubu1edu1cn。
· 112 ·
第 23卷
较广 , 但也有一些弊端 。如许多含反应性官能团 单体难以缩聚 ; 立体障碍大使产率较低 ; 摩尔质 量分布宽 、重复性差 ; 反应条件激烈 , 具有危险 性 ; 成本较高 , 不适于工业生产 。 11 2 有机锂或格氏试剂法
偏长的低聚亚硅烷链中得到了增强 。他们还证明 了含有亚乙硅烷基或更长的桥联芳环如苯并冠 醚 [ 20 ]等低聚硅烷基的亚苯基 、亚联苯基聚合物 的发射光谱能显示出宽的波段 。这要归因于 σ 特性发射 , 原因是低聚硅烷基和芳基间的分子内 的电荷转移激发 。这种发射属于溶剂化变色效 应 , 能在极性溶剂中产生红移 。这种发射光谱如 同这种聚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一样 , 当中间低聚 硅烷基的长度增长时向长波移动 。这也证明了增 加低聚硅烷基的长度可以增强其 σ - π共轭的 强度 。
同时 , M1C1 Fang等用循环伏安法对低聚硅 烷与 π共轭体系单元交替共聚的聚合物进行了 测试 , 发现氧化峰在低聚硅烷单元中硅原子数增
· 114 ·
第 23卷
加的情况下移动到电压较低处 , 暗示了在低聚硅 烷单元链段增长时 , 聚合物中 σ - π共轭会跟着 扩张 [ 26 ] , 这与较长的低聚硅烷链共聚成的这种 聚合物的紫外吸收红移是一致的 。最近 , Y1 Ha2 rima等人研究了聚合度分 别为 7、 8、 10、 12、 14的低聚噻吩基与亚甲硅基的共聚物的导电材 料的性能 [ 27 ] , 测试了这几种共聚物掺杂薄膜的 导电率 , 发现当重复单元中的亚噻吩基数目增多 的时候 , 材料的导电性会增强 。
有趣的是 , 低聚亚蒽基共亚硅烷基聚合物的 最大吸收基本与其中低聚硅烷链的长度无关 , 表 明其中没有明显的 σ - π共轭现象 , 其中的亚蒽 基环是孤立的 。 212 电学特性
这类有机硅共聚物平时为绝缘体 , 但在高温 下 [ 22 ]或掺杂氧化剂后可具有导电性 。M1 Ishika2 wa等人在 1997年将很多有机硅与 π共轭单元共 聚的聚合物掺杂并测试其导电性 , 发现这些导电 高分子都是 P型掺杂 , 而且属于半导体 [ 23 ] 。A1 Kunai等人研究了氧化掺杂后的聚 (四乙基亚乙 硅烷基 ) 共低聚亚噻吩基 , 指出了当 π共轭体 系扩张时 , 它的导电性会增强 [ 23 ] 。 Corriu 等人 在研究聚 (亚甲硅基共低聚噻吩基 ) 聚合物时 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 11 ] 。另一方面 , 未掺杂的聚 (全甲基低聚亚硅烷基 ) 联乙烯的导电性随其中 二甲基硅单元的数量增大而增大 。应当指出的 是 , 用亚甲硅基代替亚乙硅烷基或低聚亚乙硅烷 基也能得到半导体特性 。由于氨基可与碘这种路 易斯酸作用 , 当在硅原子上连有一个氨基时 , 碘 掺杂可使聚合物的导电性能增加 [ 24 ] 。 Y1 Kunugi 等人使用循环伏安法测试了亚乙硅烷基与低聚噻 吩基交替共聚物的电化学特性 , 发现当亚噻吩基 单元的 数 量 增 大 时 , 氧 化 峰 转 移 到 较 低 电 压 处 [ 25 ] 。这种聚合物通常是绝缘的 , 但在 ITO 电 极上制成薄膜 , 可拥有导电性 ; 掺杂后的这种聚 合物分解速度明显减慢 , 而且薄膜的最大电导率 随着亚噻吩基单元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 这与同种 物质化学掺杂后的情形是一致的 [ 18 ] 。
表 1 聚 (双 - 氯硅基苯 ) 聚合物的合成
聚合物
A
R1 , R2
产率 / %
珚Mw (珚M w /珚M n) / g·mol- 1
1a
M e2
不溶
1bBiblioteka Et, M e对亚苯基
1c
E t2
34 000 75 11 000 (119)
1d
Ph, M e
45
27 500
2a 间亚苯基
M e2
2b
Ph, M e
道不多 , 最早在 1986 年 , K1 Shiina用开环 3, 4 - 苯丙 - 1, 1, 2, 2 - 四甲基 - 1, 2 - 二硅环丁烯 (D SBB ) 合成聚 DSBB (见式 5) [ 13 ] A lC l3 这种路
易斯酸对此反应有很好的催化活性 , 能获得很高 的摩尔质量珚M n = 374 000 g /mol及高达 89%的转 化率 , 并得到棉花状的产物聚 DSBB; 而过氧化 苯甲酰 (BPO ) 则对反应的催化活性不高 。
- 二甲基氯硅基苯与钠在 70 ~90 ℃的甲苯中进 行反应 , 得到聚 ( 1, 4 - 双 - 二甲基氯硅基苯 ) 聚合物 (见式 1) 。 [ 7 ]
式中 , R1 , R2 = CH3 , Et, Ph, Tol. . . ;
(1)
他们采用各种取代基得到了多种结果 , 产物
的摩尔质量及产率见表 1。
式中 , M =L i, M gX;
(3)
从理论 上 讲 , 有 机 锂 或 格 氏 试 剂 缩 合 法 不 如 W urtz合成法实用 , 因为以有机金属作催化剂的 反应所用的单体是双官能度的 , 需要很精确的化 学计量学 , 且是在此方法下获得高摩尔质量聚合 物所必须的 , 而这是很难达到的 。但是 , 这种方 法一样 非 常 有 用 。不 仅 因 为 它 的 反 应 条 件 较 W urtz反应温和 , 能适合更多种取代基的反应 , 而且能得到 W urtz反应所得不到的在低聚亚硅烷 基中含有两个以上硅原子的共聚物 。 113 耦合法
技术进展
, 2009, 23 (2) : 111~117 SIL ICONE MATER IAL
σ - π共轭聚硅烷的合成 、光电性能与应用
周 博 , 李 新 , 陈 明 , 黄世强 3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武汉 430062)
摘要 : 概述了 σ - π共轭聚硅烷的合成方法 , 独特的光电性能以及在作光致抗蚀材料 、电致发光材料 、 光致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
31 77 000 (2176) 62 41 000 (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