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五、教学难点: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都有哪些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 【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 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
举例 效果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 失、荒漠化、洪涝、干 天然林保护 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不侵占行洪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 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 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 合理利用草场 害
灾害环境看 人类活动:进入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 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 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 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人类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 人口、财产密 经济有所发展,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 发展水平 度低 人口相对集中 资产密度大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 社会经济基础雄 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 能“缩小”灾害的影 厚、政治稳定的 响 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 地区 灾区的生产生活 “放大”灾害效应, 社会经济基础薄 弱、时局动荡、 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人心失稳的地区 化,天灾人祸并行 地区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影响(
)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影响( )程度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观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日本
案①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2003年9月26日凌晨, 日本北海
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大财产
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 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主
要有哪些?
案①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1)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 (2)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 ①住户清楚防灾紧急通道;②易倒易碎 品合理放置;③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 ④每年举行抗震大演习; (3)加固公共设施。
救灾不力、防灾无措 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
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 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 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 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 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 经济水平由低到高;灾害种类由少到多; 减灾能力由弱到强;财产损失越来越多。
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 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 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洪 水 流 量 发 生 了 什 么 变 化 ?
土 地 利 用 方 式 发 什 么 了 什 么 变 化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不同 同是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 于耕地 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耕地、林草用 地的减少,增加城市的洪水灾害 为什么城市中易出现洪水?
原因: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 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 了7.8级地震,由于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 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大大减少,仅死 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法罕 的7.6级地震,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 万多人死亡。造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伊 朗人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 极差。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 1) 我国位于
灾害带与
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带的交汇
( 2)根据自然灾害的分类,上图所示的自然灾害分别出现了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3) 根据各图判断, III 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用心 爱心 专心
4
( 4)与其它地区相比,Ⅳ地区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
答案:【自学探究】 1 、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 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灾情。
2.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自学探究】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
修建水库
减轻
人类建设生 态环境
生态系统良 性循环
减少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
减少
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环境恶化
环境更不稳定
诱发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能力提升】 、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A 4 . D 5 . C 6 . D 7 . D 8. B 9 .B 10 . D
二、综合题:
17. (1) 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
环太平洋灾害带( 4 分)
修建水库

第一章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一章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 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 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 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和“缩小”作用。 4. 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 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 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 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 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能“缩小” 灾害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时局动荡,人心失 稳的地区
减灾不得力
“放大”灾害效应
2、在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和“缩小”
说明在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 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 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活动对人员本身的影响
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 灾中的应急措施
灾后的互救互助行为
都影响到 人自身的 易损程度
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易损性不同
相同 耕地
易损性小
强度
的地 城市用地 易损性大
震 林草地
增加 洪水
减少
径流 增加
加重城 市洪水 灾害
案例分析
根据图例分析可知,该流域从1980年到 2000年,部分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等 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大; 同期,改变为城镇用地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 增大,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洪水流量无大的 变化。说明了土地利用城市化,建筑用地增 加、植被减少,洪水流量增加。
因为: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 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 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 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 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 从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 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 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

人教版地理选修5讲义: 第1章 第3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选修5讲义: 第1章 第3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说明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或“缩小”。

(重难点)2.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重难点)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阅读教材P18,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合理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的影响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的影响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正误判断:(1)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不能预测。

()(2)人类可以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3)植被破坏可引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

()【提示】(1)×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

(2)√(3)×过度开采地下水可引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

教材整理2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阅读教材P19~P20,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人类以各种行为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前防范意识、灾中应急措施、灾后自救互救,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相同强度地震,建筑用地易损性大于耕地城市化发展,加重城市洪水灾害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正误判断:(1)自然资源的破坏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是各种灾损中最重要的。

()(2)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建筑用地的易损性小于耕地。

()(3)建设防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提示】(1)×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

(2)×在相同强度的灾害下,建筑用地的易损性大于耕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8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重点难点: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 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活动会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何影响?(18页)2. 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活动会降低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对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又有何影响?(18页)3. 一切灾损中最严重的是什么?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9页)4. 举例说明那些土地利用类型会加重灾损程度?(19---20页)5. 举例说明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程度对灾情大小的影响?(21页)6.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或缩小作用?(21页)7. 举例说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21页)构建知识体系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当地时间8日8点50分(北京时间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人死亡,75146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亿美元。

据此完成2-3题2.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3.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

第1章第3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1章第3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合作探究】 案例① 案例①: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案例②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2003年 2003年9月26日凌晨, 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 26日凌晨, 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 日凌晨 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 多人受伤。 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 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 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 一旦发生大地震, 有关部 门可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 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 门可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 一般的住户都很清楚所住 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 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 易倒易碎的物品通 常不会搁置在无遮挡的地方;在家里没人的时候, 常不会搁置在无遮挡的地方; 在家里没人的时候, 日本人的 习惯是关闭煤气总阀。另外, 习惯是关闭煤气总阀。 另外 , 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 的抗震大演习。 的抗震大演习。 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物、 除此之外 , 日本的建筑物、 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 效果良好。 效果良好。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 1.人类活动可以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活动可以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修建水库 稳定局部地 区的水循环 减少旱涝 减少旱涝 灾害的发生
人类进行生态 环境的建设
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减少灾害发 减少灾害发 生频率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
影响
制作:阳国强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 • •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 修建水库——径流量稳定——减轻旱涝灾害
•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
• 2、生态破坏 ——使环境更不稳定——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 例如: •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沙尘暴加剧 • 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 震或塌方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 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 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 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 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 者小灾大害。 •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生态破坏 正面影响 人口 负面影响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缩 小 灾 情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放 大 灾 情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东西两坡在暴雨时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________ 坡,原因是什么? 东 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
(2)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若 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果?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地面沉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
(3)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将会引 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
洪水水位抬高。
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
•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 袭,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市交 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 暴雨给城 市带来的损失远比附近郊区大,对城市“突发性考验”, 远比郊区严峻,主要原因是:( ) • ①城市绿化面积少,对雨水的调节功能差 • ②交通堵塞 C •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 ④排水不畅 • 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物多而集中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 .①④⑤ D.②③⑤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害程度
人自身的易损 害程度 不同土地利用类 型的易损程度
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影响因素:灾前的防灾意识、灾中的应急措 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 同是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耕地、林草用地的减少, 增加城市的洪水灾害
工程措施影响易 损程度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 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 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 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 物的大量繁殖 。 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 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 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3.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现 象屡屡发生,从北向南涉及辽宁、河北、山东、广西、 海南等多个省份。其中,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发展尤为 迅速,仅2003年海水入侵面积就达2457平方千米,比20 世纪80年代末增加了937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增加62平 方千米。
赤潮


(一).概念: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 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 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二).成因: 1.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 件 。
【答案】
(1)东
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
(2)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沉
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选修5

思考 1. 城市化对城市洪水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提示】从水循环的角度看, 城市化后, 城市 建筑与不透水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进土层 的通道, 不仅使城市失去市区的水源, 使地下 水位下降, 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 所以大雨倾 盆的时候, 街面变成了“河面”, 加重了城市 洪水灾害.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 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解析】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 引起承灾 体的变化, 结合图例可以看出, 乙图中农田面 积扩大, 房屋建筑增多, 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 情, 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 农田面积扩大, 房屋建筑增多, 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澳洲其他地方也在跟极端天气作战, 昆士兰 州四分之三的地区遭受到毁灭性洪水袭击 后, 本周又有一场五级热带气旋横扫沿海地 区.
维多利亚州昨天又降暴雨, 导致墨尔本部分 地区和米尔迪拉镇突然淹水, 一些居民受困 家中和车里. 澳大利亚遇上的世纪大水灾, 已 造成数以十亿美元的损失. 较早时在昆士兰 州对甘蔗和香蕉等经济作物园地造成的破 坏, 估计还会使通货膨胀上涨0.25个百分点.
要点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和“缩小”
在不同地区,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不同, 不 同的人类活动, 对灾情影响也不同.
例3 读下图, 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图到乙图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 甲、乙两图中, 灾情 较大的是________.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 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 结合区域的特点, 人 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不侵占行洪区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图示法理解不同人类社会时期灾情的差异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yīn sù)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 种类(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
与灾情成正相关,减灾能力与灾情成负相关。
第二十页,共27页。
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jiēduàn),由于在以上三个因素方面 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第六页,共27页。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fàngdà)”和“缩
小”
1.不同地地区区的不同人类活动对灾人情类的活影动响
对灾情影响
社会(shèhuì)经济雄厚、政治(zhè建ng设zhì防) 灾系统 ,
稳基定础的地区
迅速救援
缩小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
减灾不力
放大
荡、人心失稳的地区
第七页,共27页。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灾害中人员伤亡 是最重
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①人能以各种行为(xíngwéi)Βιβλιοθήκη 影响其他易受损灾程体度的。
防范(fángfàn)
应急措(ch施éngdù)
自救互②救人行本为身的灾意前识
、灾中的
、灾后

,都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用易损性不同,如下表所示:
第十五页,共27页。
3.工程措施可以(kěyǐ)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第十六页,共27页。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zāiqíng)的“放大”和“缩小” 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zāiqíng)的影响不同,
不同的人类活动,对灾情(zāiqíng)影响也不同。
第十七页,共2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的、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2、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讨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诱发哪些自然灾害?⑴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蓄水能力减弱,土壤肥力下降;旱季加剧旱灾;雨季引发山洪。

⑵在地势起伏大的地区容易引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⑶下游地区的河、湖、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2、人类合理的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读课本P18图1.28,“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讨论: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变化有何差别?说明水库有何功能?——差别:水库后,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枯水期流量增大,丰水期流量减小。

——功能:水库具有削峰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使水流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程度.思考1.地表环境是指地面状况吗?【提示】地面状况≠地表环境。

陆地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地表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密切接触的地带,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地表环境等同于陆地自然环境。

地面状况仅是陆地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其特定的空间位置决定。

地面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能量运动和转化,从而影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阅读课本P19案例①,思考:北海道强震主要受灾体的对象是不是人口?为什么?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课件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1)同级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 大于耕地。 (2)城市化使城市用地扩大, 耕地、林草用地减少, 加重 城市的洪水灾害。 3.改变易损程度 建设 防灾减灾工程 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 而减经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的影响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8
thank
you!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9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人类社会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发展阶段
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
人口、财 产密度低
经济有所发 展,人口相 对集中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 资产密度大
抗灾能力 抗灾能力不 抗灾能力提高,灾后
减灾能力
极弱

恢复加快
灾情
人员 伤亡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巨灾伤亡人口增多, 普通灾害伤亡人口减 少,财产损失巨大
(2)如果你生活在该区,为减轻灾害损失,你会采取 哪些措施?
[解析] 在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 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 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 类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答案] (1)①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土地被广泛开垦。② 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城镇密集,人口密度增大。③乙图时 期水土流失加重等。(2)在河流两岸的洪水高风险区,不 建永久性居住地。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 (1)只有“灾变 ”,没有“灾害”。 (2)主要灾变: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 气候剧变 生物灭绝以及陨石撞击 等。 2.人类历史时期

1.3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

1.3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

1.3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3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题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型
新课
授课
教师
邓美儒
授课
对象
高二年级


2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与要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
重点
与难

重点: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难点: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课本插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读图思考:(1)从甲图到乙图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__。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 土地以“缩小”灾情?
• 2.高风险区的影响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 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 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 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 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 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 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 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 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 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 2.人类活动降低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破坏森林和 草场植被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滑坡、泥石 流、洪水, 沙尘暴加剧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 利用自然资源、破 坏生态环境
环 境 恶 化
环境 更不 稳定
自然灾 害频发
过量开采 地下水
地表沉降 地面塌陷 海水入侵
诱发地震、 塌方,土 壤盐渍化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 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 (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 生里氏7.3级地震。震后救援 频频受阻,骚乱频发,霍乱 肆虐,损失惨重。
4、2011年4月17日,我国内蒙古中西部和甘肃西部地区出现的沙尘 暴和大风降温天气,随着冷空气逐渐东移南下,逐步影响我国华北 及华东地区,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沙尘暴严重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森林覆盖率不高,大部分地表为荒漠 和草原。 ②人为原因:人们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造成大面积地 表裸露,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2)西北地区为预防沙尘暴,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 ②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3)试分析人类活动对西北沙尘暴的影响。 ①人类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可以预防沙尘暴的发生,对灾情 有“缩小”作用; ②沙尘暴灾情发生后由于西北经济基础较薄弱。往往导致减灾 不力,对灾情有“放大”作用。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活动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 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①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 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阅读P20图1.29思考城市化对城市洪水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随着城市用地迅速 扩大,耕地、林草用地 减少,城市建筑与不透 水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 渗进土层的通道,下渗 减弱,使地下水位下降, 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 所以大雨倾盆的时候, 街面变成了“河面”, 加重了城市洪水灾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 (1)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 易损性不同。 相同强度下,建筑用地的易损性大于耕地 (2)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加重城 市的洪水灾害。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读教材P18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图,回答 下列问题。 (1) 分析河流修建水库后径流量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上修建水库后使河流径流量更加 平稳。 (2)水库的这种作用对流域有何意义? 通过河流的这种削峰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少了 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性和强度。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除了修建水库,还具体 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例如,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 流的发生。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和“缩小”作用。 4. 理解社会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树立用人类知识 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影响地表环境 的稳定程度
生态建设 生态破坏 人口
正 面 影 响 负 面 影 响
缩 小 灾 情 放 大 灾 情
影响受灾体的 易损程度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总结: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 【答案】 (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 济密度明显增大。(2)乙 (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在洪水高 (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 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 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 或者小灾大害。 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活动可以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修建水库
稳定局部地 区的水循环、 调节径流量
减少旱涝 灾害的发生
人类进行生态 环境的建设
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减少灾害 发生频率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
稳定局部地 区的岩层、土 层
减少滑坡、 泥石流的发生
2.2010年6月份以来,长江流域水情之猛、灾情之重、 抗灾之急为近10年来所罕见,受灾人口近8000万,323人 因灾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亿元。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 列问题。 (1)试分析长江流域灾害频发的人为原因。 随着人口增加,流域内原始森林过度采伐,植被遭到 破坏;下游围湖造田,大面积湿地消失;水土流失加剧, 河道普遍淤塞,蓄洪、泄洪能力降低等是长江流域洪灾频 繁,灾情加重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 (3)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 环境恶化,致使环境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因 此,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教材P21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 有 ‘缩小’作用?”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 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 保护等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 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 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 (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 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 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 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3.结合教材P19案例1,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我们应该得到怎样的启示? 减小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有利于减少灾害中的人员伤 亡,我国应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对公共设施进行防震加 固,尽最大努力减小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2.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