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审计系统 操作规程最新

审计系统 操作规程最新

审计系统操作规程最新审计系统操作规程第一章概述1.1 目的和范围审计系统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和统一审计工作的相关操作流程和规定,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质量保证。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参与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

1.2 定义和缩略语1.2.1 审计系统:指用于支持和管理审计工作的软件系统。

1.2.2 审计对象:指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

1.2.3 审计工作人员:指执行审计工作的人员,包括审计师、审计助理等。

1.2.4 审计报告:指审计工作完成后提交的报告,包括审计发现、建议和意见。

第二章审计系统使用2.1 登录和权限2.1.1 审计工作人员需使用个人账号和密码登录审计系统。

2.1.2 审计工作人员的权限应根据其职责和需求进行设置,确保不同权限的人员只能访问其需要的功能和数据。

2.2 审计对象管理2.2.1 审计对象的新增、修改和删除需经过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审批,并在审计系统中进行相应的操作。

2.2.2 审计对象的基本信息(如单位名称、联系人等)应准确、完整地录入审计系统,并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

2.3 审计计划和任务分配2.3.1 审计部门负责人应根据工作量和人员情况制定审计计划,并在审计系统中进行相应的设置。

2.3.2 审计任务的分配应根据人员的能力和经验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三章审计工作流程3.1 审计准备3.1.1 审计工作人员应事先收集和整理审计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文件,并录入审计系统。

3.1.2 审计工作人员应根据审计计划和任务安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

3.2 审计实施3.2.1 审计工作人员应按照工作计划和时间表进行实施,包括对审计对象的文件、账目、记录等进行查阅和分析。

3.2.2 审计工作人员应根据审计标准和方法,开展审计测试和调查,获取相关证据和信息。

3.3 审计发现和分析3.3.1 审计工作人员应将审计发现进行记录和整理,并在审计系统中添加相应的审计发现。

3.3.2 审计工作人员应对审计发现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初步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审计业务操作规程审计业务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北京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以下简称“本所”)发布的业务质量控制制度以及有关业务制度规定,结合本所审计业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使用的相关术语释义如下:(一)审计项目组:审计项目组是指为执行某项审计业务成立的项目组,包括本所为执行该项业务聘请的专家。

(二)项目经理:是负责某项业务及其执行,并代表本所在业务报告上作为第二签字人的注册会计师。

(三)项目合伙人:项目合伙人是指本所负责某项审计业务及其执行,并代表本所在业务报告上签字的主任会计师。

(四)业务执行:业务执行是指审计项目组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

第三条本制度侧重按本所业务项目分类管理制度中划分为A、B、C审计项目的业务执行,其他审计项目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比照处理。

第四条本所要求项目组成员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本所发布的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规范的规定执行审计业务。

(一)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项目组成员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认识到存在由于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应受到以前对管理层、治理层正直和诚信形成的判断的影响。

(二)及时作出记录。

项目组成员应当及时对制定的计划、实施的程序、获取的相关证据以及得出的结论作出记录。

对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的所有重大事项,项目组成员应当记录推理过程和相关结论。

如果对某些事项难以进行判断,项目组成员还应当记录得出结论时已知悉的有关事实。

(三)考虑重要性、审计业务风险以及可获取证据的数量和质量。

项目组成员在计划和执行审计业务,尤其在确定证据收集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考虑重要性、审计业务风险以及可获取证据的数量和质量。

审计结论应当在建立在获取充分、适当证据的基础上。

第二章项目组委派第五条项目组整体应当具备下列方面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一)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参与审计业务,获得执行类似性质和复杂程度审计业务的知识和实务经验;(二)掌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审计准则以及本所质量控制制度的规定;(三)具有相关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四)熟悉客户所处的行业;(五)具有职业判断能力;(六)掌握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审计操作规程

审计操作规程

审计操作规程审计操作规程一、目的本规程旨在规范审计操作流程,确保审计工作高效、准确地进行,为组织提供可靠的审计结果,从而为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组织内部进行的各类审计项目,包括财务审计、合规审计、风险审计等。

三、审计操作流程审计计划与立项(1)确定审计目标:根据组织需求和业务特点,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

(2)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时间、人员、资源等安排。

(3)立项审批:提交立项申请,经审批后正式立项。

审计准备(1)收集资料: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制度、业务数据等。

(2)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审计方法、步骤和人员分工。

(3)培训与沟通: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和任务分配,确保明确了解审计目标和方法。

现场审计(1)进场会议:召开进场会议,明确审计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2)现场审查:按照审计方案进行现场审查,包括资料审查、实地考察等。

(3)问题汇总:将审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

审计报告撰写与审核(1)撰写报告:根据现场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初稿。

(2)审核报告:对报告进行逐级审核,确保报告内容准确、客观。

(3)报告定稿与发布:经审批后,正式发布审计报告。

后续整改与跟踪(1)整改通知:向被审计单位下达整改通知,要求限期整改。

(2)整改跟踪: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整改反馈:收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反馈,进行汇总分析,为后续审计提供参考。

档案整理与归档(1)整理资料:对审计过程中形成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归档保存:将整理后的资料归档保存,以便后续查阅和使用。

质量保证与持续改进(1)质量评估:对审计项目进行质量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2)改进建议:根据质量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建议,优化审计流程和方法。

(3)知识共享:将审计经验和成果进行知识共享,提高团队整体水平。

四、注意事项遵守法律法规和组织制度,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确保审计工作的高效进行。

内部审计工作操作规程

内部审计工作操作规程

内部审计工作操作规程内部审计工作操作规程是指组织内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它是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合规性的重要依据,对于组织的稳定发展和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内部审计工作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

一、审计工作的目的和范围内部审计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和运营流程的审计,评估其有效性和合规性,提供有关改进措施和建议,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审计的范围包括财务、运营、合规等方面,涵盖组织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

二、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1.确定审计计划:根据组织的风险特征和重要性,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的目标、范围和时间安排。

2.收集资料:收集与审计对象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财务报表、合同文件、流程图等。

3.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访谈等方式,了解组织的运营情况和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

5.风险评估:评估组织内部的各项风险,并确定其对组织目标的影响程度。

6.制定测试程序:根据审计目标和范围,制定相应的测试程序,对内部控制措施进行检验和测试。

7.撰写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包括对问题的描述、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

8.跟踪检查: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审计工作的原则和要求1.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于被审计对象,不受其干预和控制。

2.保密性: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组织的敏感信息,应严格保守机密,避免信息泄露。

3.专业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客观地开展审计工作。

4.合规性:内部审计工作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遵循道德规范。

5.有效性:内部审计工作应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供有效建议,并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

四、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评估1.内部监督:组织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2.外部评估:定期请第三方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评估,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操作规程1.引言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操作,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合规性。

审计业务涉及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相关信息进行审核和验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合规情况提供独立的意见和评价。

2.总则2.1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应遵循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严格遵循诚信、保密、独立、客观、公正等基本原则。

2.2 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健全的审计制度和流程,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2.3 审计业务应由具备相应资格和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或审计人员执行,并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进行必要的调研和准备。

3.审计准备3.1 审计人员应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和确认。

3.2 在开始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相关信息进行全面且细致的了解,并收集必要的数据和证据。

3.3 审计人员应编制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程序、时间安排、资源需求等,并报批批准。

4.审计实施4.1 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计划进行审计工作,并记录审计过程和发现的问题。

4.2 审计人员应进行现场核查,包括对账簿、凭证、财务报表等的查阅和核对。

4.3 审计人员应进行抽样检查,以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真实性。

4.4 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及时解决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和疑点。

5.审计报告5.1 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工作的结果,编制审计报告。

5.2 审计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合规情况,列明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5.3 审计报告应签订负责人和审计人员,并报送相关部门和被审计单位。

6.质量保证6.1 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质量保证制度,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稳定性。

6.2 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进行审计工作的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

6.3 审计人员应遵循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要求,在审计工作中严格履行职责。

7.附则7.1 本操作规程的解释权归会计师事务所所有,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一、总则
二、审计业务接受和签订审计合同
1.审计业务接受
2.签订审计合同
三、审计业务实施
1.理解和评估审计对象
在开始审计之前,会计师事务所应对审计对象进行充分理解和评估。

这包括了解审计对象的业务性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制度等,并评估其风险水平。

2.设计审计计划
根据对审计对象的理解和评估结果,会计师事务所应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并进行内外部的沟通和协调。

审计计划应明确审计的重点和重要事项,并确保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3.进行审计工作
4.编写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工作的结果,会计师事务所应编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应真实、准确地反映审计工作的结果和意见,并遵循审计准则和规范。

四、审计质量控制
1.人员素质和培训
2.过程和程序控制
3.审计文件和资料保存
五、附则
1.本操作规程适用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操作。

对于特定类型的审计业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2.会计师事务所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保障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3.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审查和评估本操作规程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以上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通过规范审计业务的各个环节和要求,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具体操作,以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操作规程是指审计机构根据审计标准和操作流程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一系列规定和步骤。

具体包括:
1.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目标。

审计机构需要了解企业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目标,并制定审计计划。

2.进行审计准备工作。

审计机构需要进行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初步分析和评估,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收集相关证据和文件等,为审计做好准备。

3.进行实地审计。

审计机构需要通过实地调查、询问、检查单据等方式,获取并验证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和信息,以评估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4.制定审计报告。

审计机构需要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评价和总结,并编制审计报告,明确审计意见和建议。

5.实施质量控制。

审计机构需要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和有效性,同时也需要接受外部监督和审查。

6.保护保密性。

审计机构需要保证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保密性,不得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和敏感信息。

以上是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操作规程的基本流程和步骤,审计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专业性。

审计系统 操作规程模板

审计系统 操作规程模板

审计系统操作规程模板审计系统操作规程模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审计系统操作规程的目的是规范审计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有效性,保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二条审计系统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包括审计部门内部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

第三条审计系统操作规程内容包括审计任务分工、审计方式和方法、审计程序和报告编制等方面。

第四条审计系统操作规程应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相协调,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第二章审计任务分工第五条审计任务分工应由审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的专业背景进行合理划分,明确每个人员的责任和职权。

第六条审计任务分工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性质和风险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覆盖和有效实施。

第七条审计任务分工应在审计工作启动前完成,并进行书面记录,以备后续查阅和评估。

第三章审计方式和方法第八条审计方式和方法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包括现场审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

第九条审计方式和方法应为实现审计目标和任务提供有效支持,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十条审计方式和方法应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相匹配,确保审计工作的可行和有效。

第四章审计程序第十一条审计程序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调整,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审计程序应包括审计准备、数据收集、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发现问题、整改建议等环节。

第十三条审计程序应明确各个环节的时间要求和责任人,确保审计工作按时完成。

第十四条审计程序应有实施记录和过程文件,以备后续审计核查和评估。

第五章报告编制第十五条审计报告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制,包括审计发现、问题分析、整改建议等内容。

第十六条审计报告应确保内容真实、准确、全面,并进行书面记录。

第十七条审计报告应有明确的整改要求和时限,确保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

第六章审计文件管理第十八条审计文件应按照审计工作程序进行管理,包括文件编号、存档、备份等。

常规审计操作规程

常规审计操作规程

常规审计操作规程常规审计操作规程审计是指对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价的过程。

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高效性,制定并遵守常规审计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份常规审计操作规程,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审计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1. 审计委员会的成立和职责,包括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决策等。

2. 审计机构的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确保审计团队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

二、审计前准备工作1. 了解被审计组织的背景和业务特点,包括组织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报告等。

2. 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范围和时间表。

3. 获取被审计组织的相关文件和记录,如财务报表、会计凭证和内部控制文件等。

三、内部控制评价和测试1. 对被审计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包括风险评估和控制流程分析等。

2. 进行内部控制测试,确认控制的存在和有效性。

四、财务报表审计1. 进行财务报表的验证和分析,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核对财务报表中的核算数据和会计凭证,确保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3. 按照审计准则和方法,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

4. 发现重大差错或欺诈行为时,及时向审计委员会和被审计组织报告。

五、内部审计和现场检查1. 对关键业务环节进行内部审计和现场检查,发现潜在问题和风险。

2. 检查和核对与审计有关的资料和文件,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六、审计报告和意见1. 撰写审计报告,包括对审计工作的总结、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等。

2. 提出审计意见,对被审计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七、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质量控制1. 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按照规程和准则进行。

2. 审计团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3. 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八、保密和职业道德1. 审计人员应保守审计工作的机密性,不得泄露任何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2. 审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保持独立、客观和公正的态度。

审计操作规程

审计操作规程

审计操作规程
《审计操作规程》
审计操作规程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所遵循的一套操作流程和规范。

它对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行为准则、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合法性。

审计操作规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审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审计任务的确定和分配、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审计程序的执行和记录、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审核、以及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深入和准确进行。

审计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至关重要。

只有在遵循规范的操作规程进行审计工作,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审计操作规程也是审计机构内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依据,可以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总之,审计操作规程是审计工作进行的基本依据和指导,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审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审计操作规程的要求,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有效完成。

审计程序操作规程

审计程序操作规程

审计程序操作规程一、背景介绍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审计需求也越来越重要。

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审计程序操作规程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审计程序的操作规定,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二、审计程序操作规程的目的审计程序操作规程的目的在于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通过制定审计程序操作规程,可以明确各个审计阶段的操作流程和程序,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三、审计程序操作规程的内容1. 审计准备阶段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需要进行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体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 收集并审查企业的相关文件和凭证;- 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 制定审计计划和时间表;- 安排人员和资源。

2. 风险评估阶段在风险评估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

具体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 分析企业的风险因素;- 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范围;- 制定审计程序和检查方法。

3. 采样测试阶段在采样测试阶段,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抽样测试,以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

具体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 制定采样方法和抽样方案;- 进行相关抽样测试;- 统计和分析抽样数据结果。

4. 审计程序执行阶段在审计程序执行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执行审计程序和检查财务状况,以获取审计证据。

具体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 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检查企业的账务记录和凭证;- 进行资产和负债核实;- 进行收入和支出的确认与核对。

5. 审计调整和总结阶段在审计调整和总结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整和总结,形成审计报告。

具体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 进行审计调整;- 撰写审计报告;- 进行审查和审批。

四、审计程序操作规程的要求1.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操作规程,确保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2. 操作规程应包括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流程,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条不紊进行;3.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的准确性和合规性;4. 不断完善和改进操作规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环境和审计需求。

内部审计操作规程

内部审计操作规程

内部审计操作规程一、背景介绍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内部审计成为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益,制定本内部审计操作规程。

二、审计范围本审计操作规程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部门和业务过程的审计工作。

三、审计目标1.评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合规性;2.发现和纠正内部风险和漏洞,提供改进建议;3.确保企业资源的正确使用和保护;4.提供准确、及时和可靠的财务信息。

四、审计程序1.制定审计计划:根据公司的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编制全面的审计计划,确保审计工作覆盖面广泛、全面深入。

2.收集信息:通过与各部门沟通,收集有关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和风险的信息。

可以采用文件审查、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必要的信息。

3.风险评估: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对各个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重点审计区域。

4.编制审计程序: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并与相关人员沟通确认。

5.实施审计程序:按照预定的审计程序,对各个审计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和现场核查。

6.整理审计工作底稿:整理并归档审计过程中的工作底稿,确保审计工作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7.编写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编写审计报告,明确问题和建议,并提交给相关部门主管。

五、审计规范1.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守独立性和客观性原则,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性。

2.保密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公司机密信息保密,不得泄露给外部。

3.合作性:内部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部门进行紧密合作,相互协调,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及时性: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完成审计工作,并按时提交审计报告。

5.专业素质: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六、审计结果处理1.及时处理:被审计部门应及时处理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2.跟进检查:内部审计部门应跟进被审计部门的改进措施,进行检查和验收。

3.报告披露:内部审计部门应将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报告给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审计部业务工作操作规程

审计部业务工作操作规程

审计部业务工作操作规程一、审计工作操作规程(一)审计人员要根据公司发展需要,结合董事会精神和财务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确定审挤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工作计划。

(二)根据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审计事项,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

审计组实行审计组组长或主审负责制。

(三)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当熟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内部管理制度,有侧重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分工、业务规模、资产状况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情况,编制、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

2、审计的目标。

3、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4、预定的审计起讫日期。

5、审计组组长、组员及其分工。

6、编制日期。

7、其他有关内容。

(四)审计方案由好森机组负责编制,经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报主管领导批准后,由审计组负责实施。

(五)审计人员在审计前三日,应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要求被审计单位财务负责人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和其他相关情况做出承诺(具体内容见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同时,应将、被审计单位交回的承诺书作为审计证据记入审计档案(六)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应当更深入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进一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情况对审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

(七)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可以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审查本审计单位的开户的银行、会计凭证、会计资料、会计帐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存货、有价证券,取得审计证据。

检查是审计人员对白内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书面文件的身月和复核。

监盘是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

观察是审计日呢员多亏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等所进行的实地查看。

查询是审计人员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的书面或口头询问。

金融机构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金融机构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金融机构审计业务操作规程一、背景和目的背景金融机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业务的规范和有效运作对于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信任的建立至关重要。

目的本规程的目的是确立金融机构审计业务的操作规范,统一审计流程、增强风险管理、提高审计效率,以保障审计质量和金融机构运营的合规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金融机构的审计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等。

三、审计业务流程1. 业务接收和委托- 金融机构向审计机构发出审计委托函,明确审计范围、时间、费用等事项。

- 审计机构确认接受委托,并编制审计方案。

2. 风险评估和审计计划- 审计机构对审计对象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

- 编制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程序、时间安排等内容,并报批。

3. 数据收集和分析- 审计机构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以便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方式。

4. 审计实施- 审计机构按照审计方案和计划实施审计工作,包括现场核实、样本检查、内部控制评估等。

- 过程中,与审计对象保持沟通和协调,及时报告审计进展。

5. 审计发现和分析- 审计机构将审计发现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审计结果。

- 对审计发现进行合理解读和评价,提供具体的问题、原因和建议。

6. 编写审计报告- 审计机构根据审计结果,编写审计报告。

- 审计报告包括审计目标、方法、发现、评价和建议等内容。

7. 审计报告审批和发放- 审计机构内部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批。

- 批准后,将审计报告发放给金融机构,并组织解读会议。

- 会后,将最终报告归档。

四、风险管理与控制1. 风险评估- 审计机构在接受委托时,应充分了解审计对象,并评估相关风险。

- 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方案的重要依据。

2. 内部控制审计- 审计机构应评估、测试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 内部控制审计应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

3. 审计发现的风险和问题管理- 审计机构应及时报告审计发现的风险和问题,并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协商。

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审计业务操作规程一、审计业务操作概述审计是指为了保证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其进行全面核查和评估的一项工作。

在进行审计业务操作时,需要遵循一系列规程,以确保审计过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和合规性。

二、审计业务操作规程的制定1.明确审计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需求,明确审计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确保审计工作的方向明确。

2.制定审计计划: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工作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的时间安排、资源调配等,确保审计工作有序进行。

3.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和审计需求,确定审计的具体程序和方法,包括审计的采样方法、取证程序等,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执行审计工作:根据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工作的实施,包括对审计对象的调查和采集证据材料等,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详实性。

5.分析审计结果:对审计采集的证据材料进行分析和比对,得出审计结论,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6.编制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意见和建议,确保审计报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7.审计报告的审核和校对:对编制的审计报告进行审核和校对,确保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8.评估审计工作:对审计工作进行评估,包括审计过程的合理性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等,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9.归档和保密:对审计的相关材料进行归档和保密处理,确保审计工作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三、审计业务操作规程的重要性1.保证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明确审计的目标和任务,并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和程序,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规范审计的过程和程序:通过明确审计的操作规程,保证审计过程的规范性和合规性,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3.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通过合理的审计计划和程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节约资源成本,同时确保审计工作的效益最大化。

4.保护审计的机密性和安全性:通过对审计的相关材料进行归档和保密处理,确保审计工作的机密性和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审计管理操作规程

审计管理操作规程

审计管理操作规程第一章概述1.1 目的和范围本规程旨在规范审计管理操作,确保审计过程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规性,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适用于本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委托外部审计机构进行的审计工作。

1.2 审计管理的定义审计管理是指对公司内部业务、财务状况、合规性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的过程。

第二章审计计划编制2.1 审计计划的制定根据公司的需求和风险评估,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年度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应包括审计范围、时间安排、资源需求等内容,并定期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和确认。

2.2 审计目标的设定每个审计项目应明确审计目标,即审计重点和关注点。

审计目标应与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相一致。

第三章审计执行3.1 审计程序的制定根据审计目标和计划,审计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应包括对业务活动和财务记录的检查、采样方法、数据分析等内容。

3.2 信息收集与分析审计人员应准确收集和分析与审计目标相关的信息。

信息来源可以包括内部文件、会计记录、员工采访等。

审计人员应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

第四章审计发现与分析4.1 审计发现的记录审计人员应准确记录发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并进行编号和分类。

记录应包括问题的性质、原因、影响以及建议的改进措施等内容。

4.2 审计发现的分析审计人员应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评估其重要性和紧急程度。

根据分析结果,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第五章审计报告编制5.1 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审计报告应包括报告摘要、背景和目的、审计结果、问题和建议、附录等部分。

审计报告应准确、简明地概括了审计过程和结果,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5.2 审计报告的编制流程审计报告的编制应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审计报告模板进行。

在编制过程中,应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修改和完善报告内容。

第六章审计结果跟踪与整改6.1 审计结果的跟踪审计部门应建立审计结果和整改措施的跟踪机制。

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审计业务操作规程

审计业务操作规程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业务工作,保证审计业务质量,根据有关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所审计业务工作实际,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操作规程是我所及审计业务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衡量审计业务质量的基本尺度。

第三条我所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有关的要求,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可根据需要修改补充。

第四条所领导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并指定审计组组长。

审计组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

审计组长可以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担任主审,履行审计组长授权范围内的职责,审计组长应当对主审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

第五条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审计人员和时间,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

第六条审计组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应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重点及审计范围、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和审计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同时对审计项目可能遇到的审计风险进行适度的评估。

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组负责人审核后,报所领导批准,由审计组具体实施。

第七条审计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由审计组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和审计预告,审计组送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应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相关事项做作出书面承诺。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还应当根据审计情况就具体审计事项要求被审计单位作出书面承诺。

第八条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在法定的审计程序范围内通过必要的审计手段实施审计。

第九条审计组对实施审计过程中遇到或发现比较严重问题,应及时向所领导请示汇报。

所领导应当对审计组的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提出审计组报告。

审计组报告经审计组长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

被审计单位自收到审计组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并送交审计组;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并由审计人员予以注明。

审计操作规程

审计操作规程

河南德宏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审计操作规程1.在外勤工作开始之前1.1与业务负责人讨论采用的审计方法;1.2根据项目初步情况组成项目小组;1.3根据项目情况初步分配审计工作;1.4向参与本项目的人员介绍项目初步情况;1.5安排项目组助理人员准备工作底稿或借阅档案资料。

2.外勤工作期间2.1从宏观层面了解行业状况,法律及监管环境,被审计单位性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及战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效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情况,并形成相应的工作底稿。

了解内容包括:(1)所有者及其构成;(2)组织结构;(3)业务类型、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被审计单位的地理位置以及经营特点(比如,生产和营销方法等);(4)生产、业务流程;(5)行业类型、行业受经济状况变动程度的影响、主要的产业政策和会计惯例;(6)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情况;(7)经营情况包括主要产品的种类、主要产品的产量、市场占有率、主要供应客商、主要销售客商;(8)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9)委托目的;(10)审计范围。

2.2实施分析程序,初步判断审计风险;分析性测试的步骤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利用绝对额比较、比率分析比较、垂直比较等方法分析、发现其异常项目;(2)确定异常项目需追加的审计程序,以消除其顾虑。

该确定的异常项目和追加的审计程序需与总体审计计划中确定的审计重点相关联;(3)执行完相应程序后,应对原分析性测试的情况作出结论性的意见。

2.3编制总体审计策略及相关工作底稿,总体审计策略需报业务负责人批准。

总体审计策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背景、组织结构、主要管理人员简介、经营政策、人事、会计和财务管理等情况;(2)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审计策略中需明确是否进行控制测试程序,若需,应明确其执行的深度;(3)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主要应根据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程度和账户的重要性以及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价决定;(4)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5)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预算;时间预算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开始实施审计的时间、有时间限制的审计程序(如存货监盘)的时间、检查各账户的时间、期后事项的时间、现场工作结束日及审计报告日等有关的时间计划;(6)审计小组的组成及人员分工;(7)对专家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时间;(8)其他。

供应商审计操作规程

供应商审计操作规程

供应商审计操作规程一、目的为了确保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本公司的要求,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和业务发展,特制定本供应商审计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对所有为本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进行审计。

三、审计原则1、客观公正:审计人员应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任何利益干扰,如实反映供应商的实际情况。

2、全面性:审计应涵盖供应商的各个方面,包括质量管理、生产能力、交付能力、售后服务等。

3、风险导向:根据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重要性、风险程度,确定审计的重点和深度。

四、审计流程1、审计准备确定审计目标和范围:根据公司的需求和供应商的特点,明确审计的重点和需要涵盖的内容。

组建审计小组:由采购部门、质量部门、技术部门等相关人员组成审计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

收集供应商信息:包括供应商的基本资料、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产品或服务介绍等。

制定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的时间、地点、议程、审计方法等。

2、现场审计召开首次会议:审计小组与供应商相关人员见面,介绍审计目的、范围、流程和要求,听取供应商的简要介绍。

实地考察:对供应商的生产现场、仓库、检验设施等进行实地查看,了解其生产环境、设备状况、工艺流程等。

文件审查:查阅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文件、生产记录、检验报告、合同等相关文件,检查其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人员访谈:与供应商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进行访谈,了解其管理理念、技术水平、工作流程等。

抽样检验: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抽样检验,验证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3、审计报告审计小组内部讨论: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评估其对公司的影响程度。

编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供应商的基本情况、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评估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审核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由审计小组负责人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审计结果反馈召开末次会议:审计小组与供应商相关人员再次见面,通报审计结果,提出改进要求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力久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审计业务操作规程(2013年1月15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四川力久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所”)发布的业务质量控制制度以及有关业务制度规定,结合本所审计业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使用的相关术语释义如下:(一)审计项目组:审计项目组是指为执行某项审计业务成立的项目组,包括本所为执行该项业务聘请的专家。

(二)项目经理:是负责某项业务及其执行,并代表本所在业务报告上作为第二签字人的注册会计师。

(三)业务执行:业务执行是指审计项目组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

第三条本制度侧重按本所业务项目分类管理制度中划分为A、B、C审计项目的业务执行,其他审计项目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比照处理。

第四条本所要求项目组成员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本所发布的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规范的规定执行审计业务。

(一)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项目组成员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认识到存在由于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应受到以前对管理层、治理层正直和诚信形成的判断的影响。

(二)及时作出记录。

项目组成员应当及时对制定的计划、实施的程序、获取的相关证据以及得出的结论作出记录。

对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的所有重大事项,项目组成员应当记录推理过程和相关结论。

如果对某些事项难以进行判断,项目组成员还应当记录得出结论时已知悉的有关事实。

(三)考虑重要性、审计业务风险以及可获取证据的数量和质量。

项目组成员在计划和执行审计业务,尤其在确定证据收集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考虑重要性、审计业务风险以及可获取证据的数量和质量。

审计结论应当在建立在获取充分、适当证据的基础上。

第二章项目组委派第五条项目组整体应当具备下列方面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一)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参与审计业务,获得执行类似性质和复杂程度审计业务的知识和实务经验;(二)掌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审计准则以及本所质量控制制度的规定;(三)具有相关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四)熟悉客户所处的行业;(五)具有职业判断能力;(六)掌握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项目组成员由项目经理按照上述规定条件选择并经主任会计师批准。

第六条项目经理的委派:在确定接受审计委托后,各审计项目均须选派项目经理。

主任会计师应根据审计项目的大小、难易程度、行业性质和审计风险的高低,在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业务人员中选派合适的项目经理。

第七条项目经理的职责,项目经理应具有以下资质和职责:(一)项目经理应具备的管理观念1、质量观念。

项目经理应始终把业务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把关,严格督导各参与人员按照本所质量控制文件和预定的具体审计计划执行各项审计工作,不得盲目追求速度,更不能为赶时间而完全听从客户或其他单位、个人的意见。

2、全局观念。

项目经理在制定计划、确定分工、督导业务助理人员时,应始终以本所全局利益为重,全盘兼顾,统一运筹,讲究团队精神,注重整体效应。

3、民主集中观念。

项目经理应注重发挥审计项目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善于听取下属意见,重视客户及其他中介机构的信息反馈,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正确做出个人的专业判断和决策。

4、效率观念。

项目经理应时刻注意提高审计工效,合理安排人工、时间,使各项审计工作有序进行,“不撞车”、“不窝工”,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审计成本。

(二)项目经理应当具备的基本管理技能1、规划技能。

项目经理应合理规划并精心组织外勤审计工作,使各项目审计工作分步骤地有序进行。

规划包括确定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拟订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编制费用、工时预算。

在规划过程中应注重分析(包括客户背景资料、法律法规及财务会计资料的全面分析与概略性分析)和决策(包括审计总体策略与对重大会计问题基本审计程序的决策)两个基本环节。

2、控制技能。

项目经理及时督导项目组成员按照既定的审计计划开展外勤审计工作,并集中控制审计时间和审计质量,以使外勤审计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3、组织协调技能。

项目经理应合理组织协调外勤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人员分工、工作衔接、信息沟通、统一进度等,并应针对外勤审计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及时与客户、其他中介机构协调。

4、专业判断技能。

项目经理在外勤审计工作中应当适时运用专业判断,及时、有效、准确对各种问题作出明确判断,敢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按照本所有关规定与各级复核人员沟通。

5、快速应变技能。

项目经理在外勤审计工作中,应根据客户情况的变化,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审计计划,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

6、沟通技能。

项目经理在外勤审计工作中,要妥善处理同客户、其他中介机构、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关系,既要坚持应有的独立性,又要善于沟通与合作,努力提高自身的公关技能,包括谈判沟通技巧、文化修养、服饰举止等。

(三)项目经理的基本职责1、项目经理应当履行监控(包括时间控制和质量控制)、督导(包括审计程序执行和专业判断的指导)及复核三项基本职责。

2、项目经理应根据审计业务约定书,确立该项目的审计目标及基本审计思路,拟订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3、对于A、B类业务,项目经理应在进驻企业前,召集外勤审计工作预备会议,通报已确立的审计策略,讨论完善审计计划,并及时上报主任会计师,在预备会议上,应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分工时注意优化组合,用人所长,用人所专。

对于同一项目中的不同会计主体的审计,要指定专门的小组负责人。

4、外勤审计工作开始时,项目负责人应召集审计小组会,传达经批准的审计计划,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并强调外勤工作纪律;同时,可邀请客户有关人员介绍其内部管理制度、会计核算体系,便于员工迅速适应审计环境。

5、对于审计项目中的重大或疑难账项,应当由项目经理指定具有足够胜任能力的较高级别项目组成员审计或亲自实施审计。

6、项目经理应当及时审核项目组成员的审计工作底稿,指导审计人员贯彻实施审计计划,帮助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于重大问题应及时召开小组会议进行集体研讨,并向主任会计师请示报告。

7、项目经理应负责与客户、其他中介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必要沟通,合理协调各方面关系,督促客户按照业务约定履行职责。

8、项目经理应及时协调客户下属各审计主体的审计进度,密切关注不同账项审计之间的配合与衔接;编制审计工作进度表,对审计质量与审计工时进行控制;撰写审计工作小结。

9、在外勤审计工作结束时,项目经理、主任会计师或副主任会计师应向客户通报外勤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征询客户意见,与客户协商有关未决事项及期后事项、或有事项等的处理。

第三章基本策略与业务执行流程第八条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审计是证据驱动的、基于判断的风险评估过程,审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循环递推风险评估的过程,需要反复评估和获得反馈,直到注册会计师的目标实现——建立充分合理的判断。

因而审计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报表和账簿、凭证,影响注册会计师对风险评估判断的所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经营环境、发展战略、内部控制、业务系统、会计系统、财务报告等等,都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

第九条对于A、B类审计项目通常应采用综合性方案,即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将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

当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高风险水平,可考虑采用实质性方案。

在确定审计策略时应考虑:(一)风险评估和分析性程序应该贯穿整个审计业务执行过程,控制测试结合实质性程序是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

控制测试不应由于企业没有完整的书面控制文件、没有计算机系统或企业规模较小等原因而放弃。

通常情况下,只要企业仍在经营且有业务发生,就存在形成财务报表数据的基础即控制系统。

如果通过风险评估程序未能识别出与认定相关的任何控制,或有证据表明任何控制均未得到执行,则应考虑解除业务约定或实施详细的实质性程序。

(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管理层的诚信是财务报表数据可靠性的保证。

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通过控制测试取得充分的证据,管理层的诚信可通过风险评估程序进行判断。

实质性程序是对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局限性的补充。

(三)确定审计程序。

审计目的和审计风险决定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项目经理不应局限于现有的审计程序表,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现场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审计目的的原则设计审计程序,对现有的审计程序进行裁剪,但对审计程序的增减须同时修正审计计划,并报主任会计师批准,并编制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表(经增加、裁剪后拟实施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四)项目经理在编制审计计划和组织实施审计工作时,应该更多地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如政府监管部门、产权持有人、主要债权人等)的需求。

(五)一般情况下,财务报表审计均不进行预审。

除非企业规模很大或需要合并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审计方分为预审和年审进行;在该种情况下,预审侧重于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和控制测试,年审侧重于实质性程序和分析性程序。

(六)审计工作底稿必须充分反映审计程序执行的过程和审计证据,并具有勾稽关系。

审计底稿的繁简与审计程序和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性相关,因此凡与为实现审计目的而执行的审计程序相关的工作底稿,均保存于工作底稿档案之中。

(七)项目经理负责审计项目全过程的现场督导和复核,并及时向部门二级复核人员、主任会计师汇报审计计划的变更情况、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和异常事项;主任会计师、部门二级复核人员应对重大审计项目实时跟踪和监管。

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任会计师应亲临现场监控。

(八)项目经理应始终关注重大项目的动态信息,及时分析企业重大事项对财务报表和审计工作的影响。

第十条审计项目业务执行的基本流程包括:(一)在开始任何具体审计工作之前,应首先确认审计团队是否能够在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独立性;(二)项目组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和分析程序。

计划阶段的风险评估恰当的完成,将有助于适当的估计审计风险,合理的安排审计人力资源和时间预算。

分析程序有助于进一步判断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识别重要风险领域,判断审计风险的程度。

经营风险评估可以为分析程序提供线索,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对企业经营的理解(包括对重要经营风险的评估)来预测由经营状态的变化对业绩指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影响,尤其应该特别重视报表使用者关注的一些关键财务指标和影响企业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非财务指标;(三)确定重要性水平。

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项目经理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及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重要性。

项目经理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环境,选择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如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费用总额、毛利、净利润等)。

通常情况可考虑采用以下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1、对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的 5%,或总收入的 0.5%,或资产总额的1%;2、对非盈利组织,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 0.5%,或资产总额的1%;3、对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净资产的 0.5%,或资产总额的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