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及其必然性

合集下载

苏轼农村词及其赏析

苏轼农村词及其赏析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浣溪沙苏轼(其一)内容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缫车2。

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4。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漫,随便。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苏轼田园词简析

苏轼田园词简析

苏轼田园词简析开宋词一代新风的苏轼,对词的革新,尤其在词境的开阔方面,将只写男女情思的词的范围扩大到可以写任何事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往往最为人所重视。

《白雨斋词话》卷七中评价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前人论及苏轼的词,更多提到的是他作为豪放派代表的爱国词、英雄词,其实田园词也是苏轼新开辟的词的新区。

在苏轼之前,词根本没有言及农村的事物或景色。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也多被后代词家继承,其中尤以辛弃疾最有成就,无论是爱国词、理趣词、农村词、英雄词,还是咏物词和词前小序的应用,辛弃疾都有继承,且成绩斐然。

作为开作者的苏轼,其田园词风格有以下特点:一、苏词难脱士大夫气息。

苏轼平生在许多地方任过职,每到一地,总是勤政爱民,努力为当地百姓做一些实绩,如疏浚西湖、赈济灾民、减免杂税等。

他对农田生产尤为关心,在各地兴办的实事也多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这种关心表现在词中,就出现了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中的创举,开拓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为后来词人创作田园词开了先河。

苏轼刚任徐州太守时,遭遇黄河洪水,组织军民抗击水灾后又遭遇旱灾,苏轼亲自到城东的石潭为民祷雨、雨后谢神。

元丰元年(1078)他根据路途所。

见,即兴写下五首《浣溪沙》在这组词中,他以纪实手法描绘了江南蚕乡的风土人情:初夏万物勃发的风光,“收麦社”和“赛神村”的民俗,辛苦劳作的场面,淳朴喜悦的农民,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图。

求雨得雨,谢雨归来,作为一方之长的他心情是格外轻松愉快的,因此也有闲暇的心情去观赏周围农村的人情世态和风光景色。

词中洋溢着丰收后的欢快,一片百姓安居乐业、熙熙攘攘的快乐景象。

今年的丰收,当然有词人求雨得雨的一份功劳。

词人更多是在赏识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在赏识自我的政绩,表现出来的只是政治上的一份自信,难脱士大夫气息。

苏轼农村词赏析

苏轼农村词赏析

虽 说是谢 雨 之 作
但 作 者 的 兴 趣并 不 在谢 神 祭奠
,
而 是 给我
,
们 描 绘 了 沿 途 所见 徐 州地 区 农 村 风光 和 黄 童 白 雯

村姑 醉汉 各种 人物形 象及 他们 得雨 后 的喜 这 与作者 的其他 豪放 之作 柑 比

非常 富 有生活情 趣
。 。
给读 者 以 清新 明快的 感觉
,

这 组 词 前 面 的序 言说

徐 门石潭 谢雨
道上 作 五 首

潭 在城 东二 十里
,
常与 洒 水 增
清 浊相 应 徐门
,

即是 徐 州


作者 当时 为徐 州的知 州
, ,
徐 州地 区 当年 久 早得 雨
, ,
这组 词是 苏轼 在谢

雨 的 途 中所 作 数 十 日不 退
(
。 。
苏 轼在 任地方 官的 时候
作 者以清

畅的笔 调
,
,
充满 着对 农 村
,
描绘 了 徐 州地 区 农村 初夏 的 风光 和 农 民 的 生活
,

把 题 材扩大到 农 村
为词 反映更 广 阔的现实 生 活 而 开辟 的新领 域
: “
, 。
娜 碘 是我 们 阅读和 欣 赏苏词 不
,
的革 新过程 中
可 忽 视 的 一 个 重 要方面
,
为此他 做 了 一 首 《 起伏 龙 行 》
,
记其 鲜

其序言 可 与 《 院溪 沙 》 的序言 参看 有石 潭 父老云
,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

在北宋的文化环境 中 , 苏 轼 是 一 个 极 富 浪 漫 气 质 和 个 性 的
人, 他 的诗 、 词 、 文 创 作 代 表 了北 宋 文 学 的最 高 成 就 。 苏 词 最 显
著的特征是“ 以 诗 为 词 ”. 把 词 体 从 歌 宴 酒 楼 的狭 小 天 地 中解 放
出来 , 使之走 向广 阔的社会 . 从 而 展 示 了 这 一 文 学 形 式 丰 富 多
第 l 2卷 7期 Vo 1 .1 2 第 No 7
读 与 写 杂 志
Re a d a n d W r i t e Per i odi ca l
2 0 1 5年 7月 J u l y 2 01 5
苏 轼 的农 村 词 浅 析
胡 丽 芳
( 江 西 抚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江 西 抚 州 3 4 4 0 0 0 )
清 新 的 自然 景 物 , 又使苏轼 内心获得 某种解 脱 , 不 觉 在 内 心 深
无……” 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唐 宋词 鉴 赏 集 》 云“ 该 词 抒 发 了 作 者关 心 和 同情 农 民 疾苦 的思 想 , 表 现 了 内心 的 忧 虑 ” 。 “ 但 令
彩 的 表 现 范 围 。特 别 可 贵 的是 , 苏轼 首先 将 农 村 题 材 引 入 词 中 。
苏 轼 是 宋 代 第 一 个 真 正 有 意 识 的 以 自然 风 光 , 农 村 生 活 为 题 材 进 行 创 作 的人 。《 浣溪沙》 五首是苏轼农 村词的代表 , 词 人 以 清
晰 明 媚 之 笔 描 绘 了徐 州 石 潭 附 近 的 乡 村 生 活 , 优 美 的 田 园 风 光 和农人 的生活场 景 , 诸 如收麦 、 赛神、 煮茧 、 缫丝 、 卖 瓜等 , 还 塑

重视“三农”的楷模――苏轼

重视“三农”的楷模――苏轼

重视“三农”的楷模――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 而且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和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官员,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重视“三农”问题。

他曾多次出任州刺史, 受到劳动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苏轼在历任地方官吏时, 比较关心人民痛苦, 在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

”苏轼每调离一地,总有许多的州民百姓拦路痛哭, 舍不得他离开 , 是有一定原因的。

苏轼的《浣溪沙》共五首, 是写祭神谢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 , 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 关怀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羡慕。

《浣溪沙》第一首写词人参加谢雨祀神仪式所见到的情况。

照日深红暧见鱼 , 连村绿暗晚藏乌 , 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 , 猿猱闻鼓不须呼 , 归来说与采桑姑。

词人一大早便参加农民们的谢雨仪式去了, 一面走路一面观看景色 : “照日深红暧见鱼。

”红日东升, 水面变暧 , 池塘里的鱼儿, 慢慢上浮 , 在水中清晰可见。

“连村绿暗晚藏乌” , 树木葱茏 ,就是晚上借宿的乌鸦藏在里面恐怕也看不出来。

“黄童白叟聚睢盱 , ”那聚集在一起的庄稼人, 都是那样欢快朴实。

最引起词人兴趣的还是那些小伙子和十几岁的娃娃们。

他们一见大官来了 , 便闪电般地躲藏起来 ; 但见到这位太守和蔼可亲 , 便又迅速地围拢来 , 所以苏轼幽默地写道 : “麋鹿逢人虽未惯 , 猿猱闻鼓不须呼” , 有的还兴奋地往家里跑 , “归来说与采桑姑”。

这首词的感情亲切、朴实 , 而描写又是何等的生动传神 ! 既反映了农村青年和娃娃们的老实、腼腆、怕官的神情心理 , 又反映了他们的天真、好奇、活泼、热情的性格特征 , 是极其传神之笔。

第二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 , 三三五五棘篱门 , 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 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旋抹红妆看使君” , 女孩们急急忙忙地打扮一番 , 然后才走出去 , 她们要去看与民共同抗旱的好太守 , 她们三个一伙 , 五个一帮 , 站在篱笆门前 ; “相排踏破茜罗裙” , 你拥我 , 我挤你 , 把鲜红的罗裙都踏脏了 , 踩破了 ! 把农村女孩子们观看太守的神态 , 写得再生动也没有了。

苏轼词的观念

苏轼词的观念

苏轼词的观念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他对于词体的创新与开拓,二是对词作的审美内涵的发掘与提升。

首先,苏轼在理论上突破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的区别,但它们在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上是一致的,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

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苏轼在创作实践中积极追求并实现了对传统词风的改革,他采用自我叙写的方式来表现雄壮豪放、开朗明快的风格,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独特个性。

他的词作“自是一家”,在题材、情思、句法和字法上都给后代以启示,使得豪放雄壮、清新婉约的风格在词中得以共存,开拓了词的审美内涵,提升了词的创作境界。

结合苏轼浣溪沙谈谈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的发展流变

结合苏轼浣溪沙谈谈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的发展流变

结合苏轼浣溪沙谈谈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
的发展流变
面对乡村发展,人们的感情也日益复杂化。

而这种复杂的变化,需要我们用诗歌表现出来,大家的表达越来越宽泛,感情也非常真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诗歌表达,要与大格局接轨,他认为,乡村会越来越好,乡村诗歌也会充满希望。

而我国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就一位出名的诗人,为农村题材的诗词作了强大有力的铺垫。

苏轼在写自己的词《浣溪沙》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乡村切不断的根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过往的生活中,那是对人、对事、对物的热爱、体贴、关怀,虽艰难困苦仍心怀良善和悲悯。

我以自然亲近的语言,以与人说话或与自己说话的语气,写细小的事物,让物回到物本身,且在具体的语境中焕发出光芒。

乡村即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根,也是乡土诗歌的根。

我的诗歌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关注个体生命以及事物本身,乡土的品格是质朴的真诚的,那里有友善和睦的民风民情,是我创作的源泉。

感谢中国多意,圆润的汉字,用诗歌留下我们时代的记忆。

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仍然有一个普及和提高的问题。

今后要做的是如何促进农民三区创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对农民的创作积极性给予扶持和呵护。

苏轼农村词赏析

苏轼农村词赏析

作者: 何凤奇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5页
主题词: 北宋词坛;苏词;浣溪沙;现实生活;组词;起伏龙行;真色;使君;人物形象;乌鸢
摘要:<正> 苏轼在宋神宗元丰年初夏,以《浣溪沙》为词牌子,写了五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在北宋词坛上,它是较早地反映农村生活的一组词作。

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调,充满着对农村热爱的感情,描绘了徐州地区农村初夏的风光和农民的生活。

这是苏轼在词的革新过程中,把题材扩大到农村,为词反映更广阔的现实生活而开辟的新领域,是我们阅读和欣赏苏词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苏轼田园诗词研究报告

苏轼田园诗词研究报告

苏轼田园诗词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田园诗作品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代表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苏轼的田园诗进行研究,探讨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

二、苏轼的创作背景1. 宋代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人们的文化审美需求日益提高,对自然美和闲暇生活的向往逐渐增加。

2. 自身经历:苏轼曾多次被贬官,被迫离开京城,这使得他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体验田园生活,同时也让他对人世间的痛苦和苦难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苏轼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 风景描写: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其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崇尚。

2. 人与自然的融合:苏轼在田园诗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将自然视为人的良师益友。

3. 情感抒发:苏轼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

四、苏轼田园诗的意义1. 美学价值:苏轼的田园诗以其优美的音韵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审美价值:苏轼的田园诗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美和闲暇生活的价值,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情感价值:苏轼通过田园诗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慨,引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五、结论苏轼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

他的田园诗无论是从美学价值、审美价值还是情感价值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作者:胡丽芳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以苏轼的农村词作为研究对象,对词作中的特色展开分析研究。

《浣溪沙》五首是苏轼农村词的代表。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词人身处贬谪时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理想,显示了苏轼作为文坛领袖在北宋词坛进行的巨大创新。

关键词:苏轼农村题材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50-01在北宋的文化环境中,苏轼是一个极富浪漫气质和个性的人,他的诗、词、文创作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词最显著的特征是“以诗为词”,把词体从歌宴酒楼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使之走向广阔的社会,从而展示了这一文学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范围。

特别可贵的是,苏轼首先将农村题材引入词中。

苏轼是宋代第一个真正有意识的以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人。

《浣溪沙》五首是苏轼农村词的代表,词人以清晰明媚之笔描绘了徐州石潭附近的乡村生活,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农人的生活场景,诸如收麦、赛神、煮茧、缫丝、卖瓜等,还塑造了黄童、白叟、采桑姑及卖瓜者等劳动农民形象,读来有清新真切的泥土气息。

苏轼的农村词的特色:第一,描绘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农村生活场景。

第二,塑造了生动的劳动人民形象。

第三,表达了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

1 描绘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第五首)描绘雨后日出的农村美景,并以躬耕心愿做结。

元丰元年(1078)春,苏轼任职徐州,时值大旱,他到城东石潭祈雨,后旱情缓解,他又到石潭去谢雨,词中描写沿途所见之景。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的祥和、静谧。

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自然景物,又使苏轼内心获得某种解脱,不觉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何时收拾耦耕身”的念头,希望自己与自然融合。

表现农村生活场景的,如《浣溪沙》第四首“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苏轼和辛弃疾在“农村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在“农村词”的比较

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两位在词坛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词人。

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另一位对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主要表现在他的“以诗为词”的新理念的提出,在当时词坛掀起大波,具体的关于“以诗为词”已经在上一篇我的期中论文中已经作了具体的阐述。

另外苏在词的方面农村词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可是影响还是很广远的。

说到辛弃疾,却是位爱国情怀澎湃的词人,为当时的抗金而辗转反侧,到处奔波。

但是后来他退居江西上饶和铅山的二十多年中,他更多地发现了农村生活的诗意,感受到了农民身上的诗情,从而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于是期间作了很多关于农村题材的词。

现在,我就他们在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上作个分析比较。

从他们的农村词代表作上逐个分析。

农村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苏轼在词的花圃里开垦出来的一片新土。

苏轼是宋代第一个有意识把词笔伸向农村的人,而过去治苏词者极少论及。

苏的农村词体现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对农村的主人及其生活的描写以及归隐田园的思想是苏轼农村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苏轼虽然是出身于封建士大夫阶层,但他却深谙“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所以他无论是得意官场,还是被贬远处,都深切关怀着下层劳动人民。

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浣溪沙》最能体现出他对民生的关怀。

最后一篇: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依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徐太守带了酒携了歌妓,借赏雪来慰藉苏轼。

苏轼理当高高兴兴才对,可是他在“翠袖倚风萦柳带,绛唇得酒烂樱珠”面前,却心不在焉,老是“尊前呵手镊霜须”。

他在想什么呢?苏轼在一首词中写道“不用诉离肠,痛饮从来别有肠”(《南乡子·和杨元素》),看来此时的苏轼是“别有肠”了,我们只有分析原词才能知晓原因。

原来苏轼是对农民苦难生活表示了深切同情和关怀,这同历史上那些以劝农为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不可同日而语。

闲适中的闲适 淳朴中的淳朴——对苏轼、辛弃疾两首农村词的比较

闲适中的闲适 淳朴中的淳朴——对苏轼、辛弃疾两首农村词的比较
不 可 言 ” 打 破 了 诗 词 的 界 限 , 拓 了词 的 , 开 题 材 . 得 农 村 生 活 得 以 广 见 于 词 。 苏 轼 使 平 生 在 许 多 地 方 仟 过 职 , 到 一 地 , 是 每 总 勤政 爱 民 ,努 力 为 当地 百 姓 做 一 些 实 事 , 如疏浚西湖 、 赈济 灾 民 、 免 杂 税 等 。 对 减 他 农 业 生 产 尤 为关 心 。 在各 地 兴 办 的 实 事 也 多是 为农 业 生 产服 务 的 。 种 关 心 表 现 在 这 词 中 . 出现 了第 一 个把 农 村 生 活 纳 入 词 就 中 的 创 举 , 拓 了 词 的 题 材 , 大 了词 的 开 扩 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 , 后来词人创作 田 为
询 问 与 关 心 。 首 词 通 过视 觉 、 觉 、 整 嗅 听觉
沽 1- .  ̄- -
环境 和 生 活 画 面 。 者 把 这 家 老 小 的 不 同 作 面貌和情态 . 写得惟妙惟 肖、 灵活现 。 描 活
“ 檐 低 小 , 上 青 青 草 。 ” 有 高 大 的 房 茅 溪 没
屋 、 有 宏 伟 的 建 筑 , 低小 的茅 檐 。 屋 没 是 茅 之 外 便 是 小 溪 和 溪 边 的青 草 , 屋 、 溪 、 茅 小 青 草 组 成 了 清 新 秀 丽 的 画卷 。 “ ” 给 一 小 字 人 以 喜 爱 之 情 , “ ” 给 人 以 生 机 勃 一 青 字 勃 、 新 之 景 。没 有 世 事 的烦 扰 , 切 是 那 清 一
这 ~ 开 创 得 到 了 辛 弃 疾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他 不 仅 仅 是 单 独 地 描 写 农 村 生 活 , 并 且 身 处 其 中写 出 了 自己 村 居 的 感 受 , 之 较 苏 轼 是 ~ 个 继 承 与发 展 。 人称 赞道 : 稼 有 “ 轩 者 , 中 之 杰 , 中 之 龙 。 ” 与 苏 轼 齐 人 词 他 名 “ 辛 ” 辛 弃 疾 不 仅 与 苏 轼 的豪 放 词 一 苏 。 脉 相 承 . 农 村 词 也 有 着 继 承 与 发 展 。 与 对 苏 轼 不 问 的 是辛 弃 疾 身 居 田 园 , 而 更 加 深 入 地 感 受 田园 生 活 。 弃 疾 于 江西 上饶 辛 带 湖 闲 居 时 , 曾 置 身 于 悠 闲 的村 居 生 活 。 这 期 间 , 体 验 到 农 村 社 会 生 活 的 淳 厚 与 他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思想内涵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思想内涵
我们既看到了东坡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形成的爱民思想与平民情怀同时也看到了诗人在仕途的打击下通过佛家的宁静空灵和道家的逍遥无待来平衡自己的人生用乡土自然的纯美将自身从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痛苦坎坷中解脱出来在归隐中为人生创造一种旷达本真的状态
第1 5卷 第 8期 2 0 1 5年 8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0URN AL OF J I XI UNI VE RS I T Y
V0 1 . 1 5 No . 8
Au g . 2 01 5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5 ) 0 8— 0 1 2 0— 3
试 论 苏 轼 农 村 词 的 思 想 内涵
一 一
人 【 ]
在上面的五首词中, 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描写了一个非 常完整的农村生活场景。从人物形象来看, 写到了农民、 采
桑姑娘、 醉叟、 穿着牛衣买黄瓜的村汉 ; 从劳动生活来看 , 写
到了缫丝 、 煮茧、 捋青、 卖瓜; 从农村风俗来看, 写了祭社、 赛 上神; 从农村风光来看, 写到了溪鱼、 青麦、 乌鸢、 枣花、 麻 叶、 古柳 、 软草、 平莎、 轻沙、 桑麻、 艾蒿等等农村代表场景。
作者简介 : 罗郝林 , 在读硕士, 西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诗词学专业 。

1 2 0・
第 8期
试论苏轼农村词 的思想 内涵
2 0 1 5丘
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 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熟 世思想便得到恰当的时机成为苏轼的显性人生观。 在苏轼的这些农村词 中出现的“ 收麦社” “ 醉叟” “ 杖 悉, 如果不熟悉, 是很难将词 中涉及到人物和风俗表达清
罗郝 林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4 0 0 7 1 5 )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及其必然性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及其必然性

“ 问 ” ,这 是 他 谦 和 有 礼 品 德 的 写 真 。他 在 《 溪 沙 ・ 天 公怜赤子 ,莫生尤物 为疮 疳 。雨顺风调 百谷登 ,民不饥 试 浣
其五 》中写道 : “ 万顷风涛不 记苏 ,雾 晴江上麦千 车,但 寒 为 上 瑞 。 ” ( 《 枝 叹 》 )他 的悯 农 情 感 反 映 在 词 中 主 荔 令人饱 我愁无 。” “ 但令人饱 我愁无 ”的精神何等 崇高 , 要有三 点:一是 同情农 民的辛苦奔波 、饥饿穷苦 ;二是反
陆侃如 、冯沅君在 《 中国诗史》 中认 为苏轼词 的风格 具有 并 作 用 使 他 成 为农 村 词 的真 正 的 开 创 者 。农 村 风 光 风 物 入
三 种 , 一 部 分 词 属 于 豪放 , 一 部 分 词 属 于 婉 丽 ,还 有 一 部 词 不 从 苏 轼 始 , 而 在 词 中饱 含 亲 农 情 感 倾 向 的只 有 苏 轼 一
悲 蔡州 道上 遇 悯 民亲 农的 自我形象 ,这种 自我形象 的内蕴深化强化 了其 词也 罢 ,诗 也罢 ,常 以 “ 歌 为黎元 (《 农村 词的亲农性 。苏轼任密 州太守 时,对处于穷 乡僻壤 的 雨》 )。在 《 好事近 ・ 黄州送君 猷》里他直抒对 农民的深 农 民生活有 了较深 入的 了解 ,农村素材 开始 出现在 他的词 切 同情 : “ 取 雪 堂坡 下 ,老 农 夫 凄 切 ” , “ 重 堆 案 掣 看 百 里。 “ 寂寞 山城 人老也 。击鼓 吹箫 ,乍 入农桑社 。火冷灯 身闲 ,一叶秋声对 榻眠 。……惟有 悯农心 尚在 ,起 瞻云汉 稀霜 露下 ,昏昏雪 意云垂野 。” (《 蝶恋花・ 密州上元 》)
精神的结果 , 同时也是他 由此升 华为亲农性情 感倾 向的基 青捣 耖软肌肠 ”,然而大 多数词作则表现农 村灾情解 除和 础 。熙 宁十年 ( 0 7 ),苏轼 离开密州赴 京城 ,在途 中 丰 收后农人 的喜悦 。这使 他的农村词 总体基调为亮色 ,如 17 年

阐述苏轼对词的革新及产生的影响

阐述苏轼对词的革新及产生的影响

阐述苏轼对词的革新及产生的影响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巨匠之一。

他对词的革新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苏轼深刻地塑造了词的艺术风格,通过他的努力,词从过去的形式化表达逐渐转变为表达个人感情与思想的自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轼在词的创作中注重情感真实性。

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词中,坦诚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爱情、友情、自然等方方面面的感悟与思考。

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激情与热血,寄托了他对理想、追求和自由的向往。

其次,苏轼注重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典故、比喻、象征等,使词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

他以巧妙的言辞和优美的词句,将抽象的思想与感情转化为具体的描绘和表达,使人们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他情感的共鸣和冲击力。

此外,苏轼还对词的音乐性进行了革新。

他强调词与曲的结合,提倡词曲相生,追求音乐与文学的完美融合。

他运用韵律的变化、声调的流转等手法,使词曲之间形成紧密而和谐的关系,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他所创作的不少词都被后世音乐家选曲,成为了经典的乐曲,至今仍然广受欢迎。

苏轼对词的革新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的词风格成为后世词人的学习对象和模仿的榜样,推动了词的繁荣发展。

在他的影响下,词的形式逐渐丰富,词人们的创作思路也更加开阔。

其次,苏轼的词作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真挚情感与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后代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词作不仅代表着北宋的文化风尚,也表达了普通人民的心声和现实状况,对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革新不仅为词的艺术风格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思想和情感表达上开创了新的可能。

他的词作深情而耐人寻味,让人们从中感悟人生、思考社会,展现了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无限魅力。

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指导意义。

辛弃疾农村词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

辛弃疾农村词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

辛弃疾农村词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内容提要]苏轼创造性地“以诗为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把农村题材写入词中。

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直接承继了苏轼的农村词,并且有所发展。

本文仅从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三方面探讨辛弃疾农村词与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关键词]辛弃疾;苏轼;农村词;继承;发展[作者简介]康丽云,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宜春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在中国文学史上,由于文人自身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等诸多因素,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生活的词作并不多。

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最早写农村词的是苏轼。

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创作了清新明朗、朴素无华的农村词。

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农村题材,他常常用通俗浅近、朴素清新的语言创作农村词。

辛弃疾的农村词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直接承继了苏轼的农村词,并且有所发展。

本文仅从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三方面探讨辛弃疾农村词与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一、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村场景的描绘包括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生活图画两方面。

苏轼不仅是一位具备多种艺术才能和有过杰出革新创造的优秀作家,而且是一位廉正贤明的地方长官。

他在任密州、徐州和杭州知府时,曾经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如筑堤坝,修水利,灌溉农田,亲自组织领导农民抗水灾,抗旱灾等等,并多次请奏朝庭减免农民的赋税。

他还以“世农”自居,表示愿意世代务农。

由于苏轼关注、热爱农民及农耕生活,因此他创作了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农村词。

其农村词虽然数量不多,大约只占其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却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生活图画。

如著名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五首: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篇1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彭乘:《墨客挥犀》。

② 见原词序。

③ 陆游:《老学庵笔记》。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对诗词的革新对于宋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在诗词创作上的锐意革新,体现在对传统雅俗观念的打破、风格的多样化、内容的真实性与情感的真实性的追求等方面。

首先,苏轼在诗词创作上对传统的雅俗观念进行了打破和超越。

传统文人诗词追求的是雅致高妙的境界,而苏轼却认为应该糅合雅俗之美。

他拒绝了传统文人诗词的高雅和遥远,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这种诗句中浸透了民间生活的气息,通过描绘具体的江南景色和人物,使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亲近感。

其次,在形式和风格上,苏轼也进行了诸多的革新尝试。

他大胆地改变了诗词的结构,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运用。

在他的创作中,形式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发展,除了继承并发扬了唐风和宋风之外,还加入了律赋的元素。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采用了唐风吟体的词牌,加入律赋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音乐性和旋律感。

苏轼还提倡“有声无形”之词,追求声音和思想的完美结合。

例如《赤壁赋》使用了平仄通假,使得作品的语言既朴实直白又意义深远。

此外,苏轼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这也是他对宋词的另一方面革新。

他通过自我表白和自我反思,让作品更加真实和贴近自己的心境。

例如《定风波·南国有佳人》一词,苏轼在描述南国佳人的美丽之余,通过作者观看佳人面容的心情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幸福的无尽思念。

这种情感真挚的描写,使得作品在情感上更加接地气。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创作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革新的精神,对宋词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超越了传统雅俗观念,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在形式和风格上进行了多样的尝试,注重声音和节奏感的运用;在表达上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

这些革新主张使得苏轼的诗词更加丰富多样,也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论苏轼农村题材词的创作

论苏轼农村题材词的创作

论苏轼农村题材词的创作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家。

苏轼一生仕途曲折,对其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熙宁七年(1074)苏轼被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开始寻求旷达超然的自我解脱方式,词的创作突破传统创作题材与风格,内容不拘成法,意境清新秀丽。

宋神宗元丰元年, 以《浣溪沙》为词牌子, 苏轼写了五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是较早地反映农村生活的一组词作。

流畅的笔调, 充满着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为词反映更广阔的现实生活而开辟新的领域,是我们阅读和欣赏苏词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于苏轼诗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豪放派和婉约派词,然而对苏轼农村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正如元好问(金代文学家)所说的:“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1]人们多注意他高唱“大江东去”具有豪放气概的词作,却不大留意他情味隽永、平淡冲和的农村题材词作。

众多学者对于农村词的关注点是它对宋代词的题材的扩大,语言上的丰富以及意境上的扩展等等。

大家都普遍认为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期间所作的《浣溪沙》五首为农村词的代表,因此研究也主要围绕这几首词而展开,研究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描写丰收喜悦的农民欢快的生活状态多于贫穷困苦的老百姓,内容上有一点单调。

本文将从三大方面来阐述苏轼农村词的创作,一是朴素清新的农村风光与个性鲜明的人物,二是简朴的古风民情与感情的自然流露,三是苏轼农村词的继承发展和成因。

苏轼文品与人品的和谐统一, 使得其农村词取得“自然天成”的艺术成就。

因此,苏轼的农村词是值得大家进行品评与赏析的佳作。

一、苏轼农村词中的农村风貌(一)农村风光与农民生活状态苏轼的农村词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农村的生活情景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有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场面,有热闹欢腾的社稷活动,有缫丝麦收时的繁忙,有秀美的农村风光,有农村的丰收景象,有青黄不接时的贫苦,有节日时的寂寞冷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及其必然性苏轼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

苏轼的农村词是他开辟的一个新领域,指他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一定农村现实、农村风物,并表达与农为伍、与农为友、具有悯农亲农性的作品。

这类作品在他“以诗为词”、“以词还词”的艺术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苏轼表现农村生活的词近十首,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词史上卓然独立,具有一定的独创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农村题材摄入的新颖性是苏轼农村词不同凡响的显著特征苏轼的农村词在反映社会现实、摄入农村题材方面是别开生面的。

他的农村词在反映农村风光景物、风情风俗及农民的痛苦方面偏重于客观,但却不乏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于独到的描述之中,并能达到如盐溶水形匿味存的境界。

苏轼的农村词具有形象新颖性、社会真实性、真挚的亲农性这三个特点。

在词史上,苏轼为什么能成为真正描绘鲜明生动农人画廊的第一个词人?笔者认为,本质性原因是其亲农性,亲农性使他的农村词有别于以前词人所写农人形象的词。

以农村风光风物入词,苏轼不是第一人,但以本真农人身份和以浓郁的乡土气息为特色,并将浓浓的亲农性融入意象来表现,苏轼是词史上的第一个。

在唐五代词中,花间词人欧阳炯、孙光宪等人也曾在词中摄取过乡夫村姑。

如欧阳炯的《南乡子》中“树底”“收红豆”的“纤纤素手”,还有同题另一首中的“豆蔻花间趖晚日”,“藤杖枝头芦酒滴”的闲游隐逸;孙光宪的《风流子》虽然写有“轧轧鸣梭”勤劳纺织的农妇,但属于路人旁听、声显人隐、朦胧模糊。

总之,都是旁观视角,以闲观“忙”、花间柔情、红香翠软。

在苏轼的农村词《浣溪沙》中,那些“聚睢盱”的黄童白叟,“旋抹红妆看使君”、“相排踏破篟罗裙”的村姑,“隔篱娇语”的“络丝娘”,杖藜捋青的老农,“牛衣古柳”的卖瓜人,拍手欢笑庆丰收的儿童,言谈举止、声容笑貌、服饰打扮,都不同于前人词中所出现的钓叟莲娃、浣纱村姑、花柳中人,他们在劳作、庙会、祈求丰收和庆祝丰收时的神情体态,是地地道道农人的风姿神韵。

苏轼农人画廊的独创性归因于他贴近农人、亲近农人、熟悉农人,直至融入其中。

那绚丽多彩的农村风俗图,是他用亲农之情描绘点染而成的。

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太守,为民谢雨,作《浣溪沙》组词五首纪行,记下他所见的农村风俗。

如“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这首词描述了人们在旱情解除之后于石潭欢聚谢雨的情景。

既有“黄童”又有“白叟”,足见聚会人众;“麋鹿”、“猿猱”与人安然相处,似乎也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这种写实群像真切地再现了当地古朴淳厚遇喜狂欢的民风。

词人笔下的那种自足祥和的风土人情,是苏轼与民同乐、平淡豁达心境的折射。

苏轼农村词另一最显著的特点,即在意象群中塑造悯民亲农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内蕴深化强化了其农村词的亲农性。

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对处于穷乡僻壤的农民生活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农村素材开始出现在他的词里。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恋花密州上元》)他的农村词从不以代言人的身份或以旁观者的态度凭借田园来表达自己的闲适恬淡或怀才不遇的忧愤,而是身入其中,以个中人的口吻来吟唱。

如“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四》)苏轼在徐州深入民间,日高人渴,讨茶用一“试问”,这是他谦和有礼品德的写真。

他在《浣溪沙其五》中写道:”万顷风涛不记苏,雾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但令人饱我愁无”的精神何等崇高,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及白居易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的境界异曲同工。

物景的美与真和词人的善与真交织在一起,使得词的境界超然物外、气象博大。

在苏轼的努力下词坛有了完全不同于月下樽前酬唱、送别怀乡、伤春悲秋之作的另一道风景。

我们在苏轼农村词中能充分感受到他继承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情结和从悯农升华到友农亲农的心路历程。

二、真挚的亲农性是苏轼农村词独一无二的精神个性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主要表现于他在词中流露与抒发的悯农、爱农、友农、亲农情感以及归耕的愿望和躬耕的体验。

我们在“使君元是此中人”(《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五》),“遇民如儿吏如奴,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赠王庆源》)的词句中看到他虽为州官却没有一点州官的架子,而是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农民百姓之中,并把自己当做老百姓的奴仆,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与民同忧同乐。

他把对农人的关心与体恤视为自己的本职及应尽之责,充分表达出他那与民亲、民为贵的人生观。

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这种难能可贵的情感价值倾向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悯农。

苏轼的农村词对遭灾受难、失收而饥饿穷困的农民充满着极大的同情,这种同情使他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生存产生难释难遣的忧虑和牵挂,有时使他食无味、饮无趣、夜难眠,成为一个与农民甘苦与共的“使君”。

词中的这种悯农情感既是他继承唐代一些悯农诗人精神的结果,同时也是他由此升华为亲农性情感倾向的基础。

煕宁十年(1077年),苏轼离开密州赴京城,在途中作《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诗,极言农民的愁苦:“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他深知“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白居易《夏旱》),从受贬到密州之后,频频辗转南北,词也罢,诗也罢,常以“悲歌为黎元”(《蔡州道上遇雨》)。

在《好事近·黄州送君猷》里他直抒对农民的深切同情:“看取雪堂坡下,老农夫凄切”,“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立秋日涛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在徐州,他“尽日行桑野”,关心农事,关心农民疾苦,“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浣溪沙》),“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浣溪沙》)在黄州,他用纪实的笔触写道:“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摧钱夜打门。

”(《陈季常所蓄二首》)直到垂暮之年,他还在为民生叨念,“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荔枝叹》)他的悯农情感反映在词中主要有三点:一是同情农民的辛苦奔波、饥饿穷苦;二是反映农民不堪忍受繁重的苛捐杂税;三是揭露酷吏对农民的凶狠残暴。

(二)友农。

苏轼身为州官,尊重农民、关心农民、惦念农民,以农为友,以农为伍。

他出身于士大夫之家,虽多次遭受贬谪,但多数时间仍是地方官员的身份,他却始终把自己当做农民中的一员,并以“世农”自谓。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使君元是此中人”,成为他友农亲农的名句,更是他归隐归耕情志的张扬。

他还作《次韵孔毅父久已而甚雨》诗三首,其中有四句云:“我虽穷苦不为人,要亦自是民之一。

形容虽是丧家狗,未肯弭耳争投骨。

”“要亦自是民之一”是他始终坚守的人格底线。

清人赵翼评价他一生坚持“其利物济人之念”。

辞官归隐以农为友,陶渊明曾经做到了,但身羁仕途与农为伍,这的确是苏轼对传统“士”心理的一种超越。

在古代诗史上,同情怜悯农人的诗人文人不少,以农民为伍、以农为友的却似乎仅有陶渊明和苏轼而已。

(三)爱农。

苏轼突破词的题材领域而选择农村素材本身,说明他喜爱农村风光风物,热爱农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

在徐州时他同农民一起抗灾救险、抗洪抗旱,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在他的农村组词中主要表现为三:一是欣赏留念农村风光风物,塑造了很多可爱可亲的农民形象;二是关爱农民,虚心有礼;三是重躬耕体验,吟归耕之志。

苏轼的农村词虽然触及到了农民困苦的生活,如“捋青捣麨软肌肠”,然而大多数词作则表现农村灾情解除和丰收后农人的喜悦。

这使他的农村词总体基调为亮色,如“照日深红”、“连村暗绿”、“醉叟”“倒载”、“黄童”欢笑。

即使他写冬日的乡村景色,也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情志,如“雾晴江上麦千车”、“归来冰颗乱粘须”。

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认为苏轼词的风格具有三种,一部分词属于豪放,一部分词属于婉丽,还有一部分词属于清旷。

很明显,他的农村词当属清旷,“清丽舒徐,高出人表”(张炎《词源》)。

在农村词中掺入词人自己的主观情趣,曾遭人批评。

笔者认为,正是苏轼的这一独特的审美情感才使他的词“超然乎尘垢之外”[1],使其农村词的亲农性与精神个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苏轼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把农村题材引入词的领域,而且还在于他面对农人农事、风光景物能产生一种当时其他词人没有、唯我神会的感受、襟怀以及独到的表现力。

“真正的成熟的艺术家总是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既为己言又为人言,总是关心着如何去解决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2]三、必然的亲农性是苏轼的人生阅历和艺术观一并影响其创作的结果农村词成就于苏轼之手绝不是偶然,应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对于词人苏轼来说表现为创作主体、词之本体和社会客体三个方面的原因:(一)苏轼自幼生长在农村,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苏轼之所以能写出农村词,首先是因为他出生于农村,长在农村,根在农村。

他的农村词中的意象不同于他以前田园诗中的意象,唐代田园诗中的意象多为诗人感到好奇新鲜的场圃、鸡犬、村树、桑麻,那些诗人不像苏轼能从农村风光风物的变化和农人的行为举止中深入到农人的心灵。

苏轼能这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从小就熟悉农村农事农人。

从苏洵的《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诗句中“蚕谷聊自给,如此已十年”的诗句里,可以知道苏轼不但出生于农村,而且成长于一个从事农耕蚕谷自给的农人家庭。

从苏轼早年的《戏作种松》诗里也可以了解他对农事的学习与体验。

(二)由于苏轼始终处于新旧两党斗争的夹缝中,遭疑遭贬,仕途穷困,有志难伸,这客观上为他熟悉地方、进一步深入接触农村和广大农民提供了机会。

封建士大夫一般在仕途受挫时,在思想情感上容易接近基层百姓,加之苏轼本来就有同情农民的天性,并始终认为自己就是农民中的一员,浓郁的农民情结使乡村生活、悯农意识、亲农情感在他的诗词中频频出现。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赠王庆源》)他还写道:“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题渊明诗》)“岁恶诗人无好语,夜长鳏守向谁亲”(《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等等,这些诗句既道出了他的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形成的历程,同时也说明了他的农村词及其佳句诞生的外在原因和内在依据。

特定的时代环境、复杂的社会变革因素以及他的天赋、个人独特的经历、精神个性和艺术才华等众多因素交并作用使他成为农村词的真正的开创者。

农村风光风物入词不从苏轼始,而在词中饱含亲农情感倾向的只有苏轼一人。

宋代词人中写意象“麦”最多的是苏轼,“麦未苏”则犯愁,“捋青捣麨”则忧虑,“麦摇波”则期望,“麦吐芒”则欣喜,“麦半黄”则祈吉,“麦千车”则同乐,“二麦丰”却“惭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