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病人的护理[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情观察
确保安全,备好急救药品、急救器材 给予心电监测,严密观察T、P、R、 BP及意识的变化,做好记录,出现异 常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静脉通路,遵医嘱 给药 准确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和尿量 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的性状
健康教育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皮肤受伤。 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注射破伤风 抗毒素:1.任何伤口较深的外伤切口;2.伤 口虽浅沾染到人蓄粪便;3.医院外的急产或 流产,未经消毒处理着;4.陈旧性异物摘除 术前。 儿童应定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已获得自动 免疫。 避免不洁接产,防止发生新生儿及产妇破伤 风等
芽孢的抵抗力极强,煮沸1-3h,10﹪碘酊10分钟 ,才能杀死。对干燥抵抗力极强,在干燥的条件 下十多年仍有生活力。
临床特点
典型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 发性痉挛。
肌肉持续性僵直 逐渐蔓延的肌肉群最后 造成呼吸肌的僵直 肌肉阵发性痉挛 重者可致喉头痉挛窒息 其他 酸中毒 ,脱水,心衰,肺部感染 ,营养不良,压疮,舌咬伤等。
来自百度文库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前驱期 发作期
平均6-10天,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潜伏期长短可能和病灶离中枢神经系统距离、细菌 数量、病灶处理有关。
一般12-24小时,乏力、头晕、头痛、咀 嚼无力、反射亢进、发燥不安、局部疼痛、肌肉牵 拉、抽搐及强直,下颌紧张,张口不便。 肌肉持续性收缩 蔓延:咀嚼肌→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 膈肌、肋肌 表现: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劲项强直 →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呼吸困难、窒息
并发症
除可发生骨折、尿潴留和呼吸停止外尚可发生以下并发 症: ①窒息:由于喉头呼吸肌持续性痉挛和粘痰堵塞 气管所致; ②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支气管分 泌物郁积、不经常翻身等是导致肺炎肺不张的原因; ③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致呼吸性酸中 毒,肌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使酸性 代谢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④循环衰竭:由于缺氧、中毒,可发生心动过速 ,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搏 骤停。这些并发症往往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应加强防治。
破伤风病人的护理
张意茹 2018.5.5
疾病介绍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 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不能侵入正 常的皮肤和粘膜,但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火器伤、开放 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木刺或锈钉刺等,均有发生 破伤风的可能。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 新生儿。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呼吸道管理 病情观察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一般护理
隔离病室,专人护理,安静避光,轻声等尽量减少 一切刺激,在护理治疗中的操作尽量集中,并在应 用解痉剂之后进行。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遵医嘱用药。 加强基础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和 防外伤等。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T、BP、P、R等。 支持疗法的护理,给患者以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 食或半流食,可用鼻饲或输液等。 保护病人,防止受伤。使用护栏等保护措施,必要 时用约束带防止病人发作时坠床或者自伤,关节部 位放置软垫,用合适的牙垫防止舌咬伤。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抽搐频繁药物不易控制 的严重病人应尽早行气管切开,以便改善通 气,及时清除分泌物,必要时行人工辅助呼 吸。 在痉挛发作控制后的一段时间内,协助其翻 身、扣背,以利排痰,必要时吸痰放置痰液 堵塞;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便于痰咳出或吸 出;气切病人应气道湿化。 病人进食时注意避免呛咳、误吸。
治疗原则
清除毒素来源 彻底清创,开放引流,药液湿敷 。 中和血中游离毒素 破伤风抗毒血清2~5万单位静滴,重复用至 症状消失。 控制解除痉挛:病室应安静,防止声、光刺 激。病情较轻者,可用镇静剂及安眠药,例 如安定口服或静注。较重者用人工冬眠。有 严重抽搐者,可用硫喷妥钠肌注或肌松剂。 防止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支持治 疗和应用抗生素。
THANK YOU!
心理护理
评估病人恐惧的程度及因素。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引起抽搐的诱因,如声、光、 触动病人等,并做好如下护理:(1)病人所住房 间应有帘,避免强光刺激,有条件者可用红灯泡。 (2)走路、说话轻,避免粗鲁的翻身动作和频繁 地触动病人。(3)电动吸引器尽量远离病人,保 持室内安静。(4)护理工作应有计划性,避免不 必要的检查。治疗、护理、检查等操作应集中进行 ,尽量在用镇静剂后进行。(5)必要时可加大镇 静剂,减轻病人对刺激的反应。 加强心理疏导。关心、安慰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