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诗经》-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原卷版)

合集下载

第01章 《世说新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1章 《世说新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述自东汉至魏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

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

书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也揭露和讽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径,体现了一些基本的评价准则。

但就全书来说,并不以宣扬教化、激励事功为目的。

对人物的褒贬,也不持狭隘单一的标准,而是以人为本体,对人的行为给予宽泛的认可。

高尚的品行,超逸的气度,豁达的胸怀,出众的仪态,机智的谈吐,或勉力国事,或忘情山水,或豪爽放达,或谨严庄重,都是作者所肯定的。

即或忿狷轻躁、狡诈假谲、调笑诋毁,亦非不可有。

从而也反映出士族阶层的多方面的生活面貌和他们的思想情趣。

尽管士族的实际生活,不可能如他们宣称的那样高逸超脱,但作为理想的典范,乃是要求摆脱世俗利害得失、荣辱毁誉,使个性得到自由发扬,精神得到升华。

这种文化特征,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以类相从。

其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十三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至于下卷二十三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

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然。

有的确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

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

既是真情的流露,也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也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记载暴露了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和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如《汰侈》篇中记载的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情形等。

但总而言之,编撰者只是将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采集来汇编成书,态度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第03章 《诗经》-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第03章 《诗经》-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诗经》:风雅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

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活动的歌舞辞。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内容包罗万象《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

《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

《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

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意思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

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

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

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

初中诗经必背经典篇目

初中诗经必背经典篇目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需要接触并深入学习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诗经》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包含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这些诗歌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哲学等方面,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的《诗经》篇目主要包括《关雎》、《蒹葭》、《采蘋》等。

这些篇目都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例如,《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中国诗歌的开篇之作;《蒹葭》则是一首描绘秋景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现出秋天的美丽和哀婉;《采蘋》则是一首描写女子采摘蘋草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展现出女子的柔美和勤劳。

在学习这些篇目时,学生们需要了解其背景、理解其主题、掌握其文学技巧,并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

这些篇目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诗经》,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为以后的学习和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初中阶段学生们需要重视对《诗经》的学习和掌握,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诗经全文目录

诗经全文目录

诗经全文目录诗经全文目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诗经》原本叫《诗》,又称“诗三百”。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经全文目录,欢迎阅读。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诗经·国风·周南·葛覃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诗经·国风·周南·樛木诗经·国风·周南·螽斯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国风·周南·兔罝诗经·国风·周南·芣苢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诗经·国风·周南·汝坟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诗经·国风·召南·鹊巢诗经·国风·召南·采蘩诗经·国风·召南·草虫诗经·国风·召南·采苹诗经·国风·召南·甘棠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诗经·国风·召南·羔羊诗经·国风·召南·殷其靁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诗经·国风·召南·小星诗经·国风·召南·江有汜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诗经·国风·召南·何彼襛矣诗经·国风·召南·驺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诗经·国风·邶风·绿衣诗经·国风·邶风·燕燕诗经·国风·邶风·日月诗经·国风·邶风·终风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诗经·国风·邶风·凯风诗经·国风·邶风·雄雉诗经·国风·邶风·匏有苦叶诗经·国风·邶风·谷风诗经·国风·邶风·式微诗经·国风·邶风·旄丘诗经·国风·邶风·简兮诗经·国风·邶风·泉水诗经·国风·邶风·北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诗经·国风·邶风·静女诗经·国风·邶风·新台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诗经·国风·墉风·柏舟诗经·国风·墉风·墙有茨诗经·国风·墉风·君子偕老诗经·国风·墉风·桑中诗经·国风·墉风·鹑之奔奔诗经·国风·墉风·定之方中诗经·国风·墉风·蝃蝀诗经·国风·墉风·相鼠诗经·国风·墉风·干旄诗经·国风·墉风·载驰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诗经·国风·卫风·考盘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诗经·国风·卫风·氓诗经·国风·卫风·竹竿诗经·国风·卫风·芄兰诗经·国风·卫风·河广诗经·国风·卫风·伯兮诗经·国风·卫风·有狐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诗经·国风·王风·兔爰诗经·国风·王风·葛藟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诗经·国风·王风·大车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诗经·国风·郑风·缁衣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诗经·国风·郑风·叔于田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诗经·国风·郑风·清人诗经·国风·郑风·羔裘诗经·国风·郑风·遵大路诗经·国风·郑风·女曰鸡鸣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诗经·国风·郑风·蘀兮诗经·国风·郑风·狡童诗经·国风·郑风·褰裳诗经·国风·郑风·丰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诗经·国风·郑风·溱洧诗经·国风·齐风·鸡鸣诗经·国风·齐风·还诗经·国风·齐风·著诗经·国风·齐风·东方之日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诗经·国风·齐风·南山诗经·国风·齐风·甫田诗经·国风·齐风·卢令诗经·国风·齐风·敝笱诗经·国风·齐风·载驱诗经·国风·齐风·猗嗟诗经·国风·魏风·葛屦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诗经·国风·魏风·陟岵诗经·国风·魏风·十亩之间诗经·国风·魏风·伐檀诗经·国风·唐风·蟋蟀诗经·国风·唐风·山有枢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诗经·国风·唐风·椒聊诗经·国风·唐风·绸缪诗经·国风·唐风·杕杜诗经·国风·唐风·羔裘诗经·国风·唐风·鸨羽诗经·国风·唐风·无衣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诗经·国风·唐风·葛生诗经·国风·唐风·采苓诗经·国风·秦风·车邻诗经·国风·秦风·驷驖诗经·国风·秦风·小戎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国风·秦风·终南诗经·国风·秦风·黄鸟诗经·国风·秦风·晨风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诗经·国风·秦风·渭阳诗经·国风·秦风·权舆诗经·国风·陈风·宛丘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枌诗经·国风·陈风·衡门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池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杨诗经·国风·陈风·墓门诗经·国风·陈风·防有鹊巢诗经·国风·陈风·株林诗经·国风·陈风·泽陂诗经·国风·桧风·羔裘诗经·国风·桧风·素冠诗经·国风·桧风·隰有苌楚诗经·国风·桧风·匪风诗经·国风·曹风·蜉蝣诗经·国风·曹风·候人诗经·国风·曹风·鸤鸠诗经·国风·曹风·下泉诗经·国风·豳风·七月诗经·国风·豳风·鸱鸮诗经·国风·豳风·东山诗经·国风·豳风·破斧诗经·国风·豳风·伐柯诗经·国风·豳风·九罭诗经·国风·豳风·狼跋诗经·小雅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四牡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皇皇者华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伐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车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杕杜诗经·小雅·白华之什·鱼丽诗经·小雅·白华之什·南有嘉鱼诗经·小雅·白华之什·南山有台诗经·小雅·白华之什·蓼萧诗经·小雅·白华之什·湛露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彤弓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六月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采芑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车攻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吉日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鸿雁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庭燎诗经·小雅·彤弓之什·沔水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鹤鸣诗经·小雅·祈父之什·祈父诗经·小雅·祈父之什·白驹诗经·小雅·祈父之什·黄鸟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我行其野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斯干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无羊诗经·小雅·祈父之什·节南山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正月诗经·小雅·祈父之什·十月之交诗经·小雅·祈父之什·雨无正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旻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宛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弁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巧言诗经·小雅·小旻之什·何人斯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巷伯诗经·小雅·小旻之什·谷风诗经·小雅·小旻之什·蓼莪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大东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四月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诗经·小雅·北山之什·无将大车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小明诗经·小雅·北山之什·鼓钟诗经·小雅·北山之什·楚茨诗经·小雅·北山之什·信南山诗经·小雅·北山之什·甫田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大田诗经·小雅·北山之什·瞻彼洛矣诗经·小雅·北山之什·裳裳者华诗经·小雅·桑扈之什·桑扈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鸳鸯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頍弁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车舝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青蝇诗经·小雅·桑扈之什·宾之初筵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鱼藻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采菽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角弓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菀柳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都人士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采绿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黍苗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隰桑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白华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绵蛮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瓠叶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渐渐之石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苕之华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何草不黄诗经·大雅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大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緜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棫朴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早麓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灵台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下武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生民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行苇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既醉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凫鷖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假乐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公刘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泂酌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民劳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诗经·大雅·荡之什·荡诗经·大雅·荡之什·抑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诗经·大雅·荡之什·云汉诗经·大雅·荡之什·崧高诗经·大雅·荡之什·烝民诗经·大雅·荡之什·韩奕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诗经·大雅·荡之什·瞻卬诗经·大雅·荡之什·召旻诗经·颂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诗经·颂·周颂·臣工之什诗经·颂·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诗经·颂·鲁颂·駉诗经·颂·鲁颂·有駜诗经·颂·鲁颂·泮水诗经·颂·鲁颂·閟宫诗经·颂·商颂·那诗经·颂·商颂·烈祖诗经·颂·商颂·玄鸟诗经·颂·商颂·长发诗经·颂·商颂·殷武。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二字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一书最初没有书名,有时被称为“太史公书”,但随着它的影响逐渐增强,最后《史记》反而成了它的专称。

《史记》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呈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之事。

“列传”主要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少数篇章也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的。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第06章 《吕氏春秋》-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第06章 《吕氏春秋》-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

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如今,它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光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一、自然之道。

吕不韦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中寻找治理之道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按照《序意》所载:“良人请问十二纪。

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可见,吕不韦是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

因此,从《吕氏春秋》开始,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的价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确定。

例如,《吕氏春秋》强调天下之公,做事要无所私偏,就是以自然现象作为推理证据的。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贵公》)“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去私》)二、博采众长《吕氏春秋》杂采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后人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评价,褒之贬之,都因于此。

褒之者认为它融各家为一家,“大出诸子之右”(高诱语);贬之者认为它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言”(梁启超语)。

说《吕氏春秋》之长者,恨不能把它看作百家争鸣的大总结。

如许维遹在对该书做集释时说:“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谨严,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

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原卷版)

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原卷版)

小说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生动再现了宋江等英雄好汉在官逼下造反,组织壮大梁山队伍,与宋王朝展开武装斗争,接受朝廷招安,最后归于失败的全过程。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小说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揭示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这样一个造成起义、反抗的社会根源。

水浒英雄们忠义双全、替天行道、忠君报国、保境安民、杀尽贪官,却一个个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逼上了绝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浒传》谱写了一曲忠义的悲歌。

同时,小说在对梁山好汉的描写中也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

他们空手打虎,倒拔杨柳,冲锋陷阵,一往无前;他们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神机妙算,出奇制胜;他们不拘礼法,不计名利,率性而为,他们是真诚的江湖豪侠。

东京开封府高俅不务正业,但踢得一脚好球,受端王赏识。

端王即位为宋徽宗后,封他为殿帅府太尉。

高俅上任后挟私报复,逼得教头王进携母弃家,路过史家村时收九纹龙史进为徒,传授他武艺。

后来史进生擒与史家村发生冲突的少华山三好汉陈达、朱武、杨春,因义气相投,义释三人,并与之结交。

史进因此被诬陷私通草寇,只得烧了史家庄,去寻师父王进。

史进到达渭州时结识了鲁达。

鲁达仗义救金老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为安身避难,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

鲁智深不守清规,酒肉照吃,醉打山门,长老命他去东京大相国寺做职事僧。

在大相国寺菜园,他倒拔垂杨柳,艺惊豹子头林冲,二人结为兄弟。

高衙内为夺林冲之妻,求其干爹高俅陷害林冲。

林冲被刺配沧州,到野猪林时险被奉高俅意旨的公差下毒手,幸亏鲁智深赶来救护。

林冲到沧州后,高俅又派人追杀,他忍无可忍,火烧草料场,杀死陆虞侯,被逼上梁山。

梁山大头目王伦心胸狭窄,刁难林冲,令他三日内杀人做投名状。

林冲截住杨志拼杀。

王伦劝止二人,并劝杨志入伙。

杨志不肯,至东京因贫困卖祖传宝刀,怒杀泼皮牛二,充军大名府,得到梁中书赏识提拔,命他护送给蔡京的生辰纲。

托塔天王晁盖与智多星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等人智取生辰纲,不料公孙胜被捕,幸得及时雨宋江相救。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

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4章 《资治通鉴》-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资治通鉴》——观照兴替之道的一面镜子。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内容涵盖了上下十六朝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

全书卷帙浩繁、洋洋大观,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备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对其做过批注、点评的名士鸿儒也不胜枚举。

《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足以同另一部赫赫有名的史家巨著《史记》相媲美,司马光也因此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

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

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

推此意,修正处极多。

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

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

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

第01章 《论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第01章 《论语》-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编辑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五百十二章,每篇取第一章开头的词语命名。

《论语》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等方面,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一、德治。

“德治”思想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

孔子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孔子对为政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1)德行教化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2)诚信爱民①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④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3)平和端正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孔子的“均无贫”与农民起义口号“等贵贱,均贫富”中“均”的异同。

孔子所谓的“均”: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

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

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写作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地描绘了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一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缟素()
(2)谢()
(3)谕()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
相关人物
1.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人。事迹在《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出身寒微,读书刻苦,向往富贵生活,具有强烈的功名心,且知识丰富,能言善辩,善于运筹帷幄,为人主出谋划策,但没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张与理想,在战国时代纵横家中他是比较典型的。有关苏秦的详细史料,可参见《史记》苏秦列传,《东周列国志》等。有关苏秦及其他战国纵横家的文学形象,可参见寒川子的《战国纵横》等。

国学讲座之一:《诗经》简介

国学讲座之一:《诗经》简介

国学讲座之一:《诗经》简介国学文化圈2017-08-10【“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编成于春秋时代。

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

本称《诗》,据传曾经孔子删削、整理。

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将它奉为经典,作为政治教科书,故称《诗经》。

共三百零五首,因举其成数,通言“三百”,后亦用作《诗经》的代称。

汉代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人申培公所传的称“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称“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称“韩诗”,后人合称它们为“三家诗”,为今文诗学。

“三家诗”在西汉时都立于学官,魏、晋以后逐渐衰亡。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的《诗》,称“毛诗”,为古文诗学。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

魏、晋以来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

流传至今的《诗经》就是“毛诗”。

“毛诗”各篇之前都有解释诗之主题的文字,称作“小序”;首篇《关睢》的小序之后,则有概括全部《诗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部分。

《颂》是统治阶级祭祀祖先、天地的宗庙祭祀乐歌,是祷告祈福、歌功颂德之作,共四十篇,分《周颂》(周初统治者用于祭祀的诗歌)、《鲁颂》(西周末至春秋初鲁国的作品)、《商颂》(西周末至春秋初宋国的作品)。

《雅》一百零五篇,分《大雅》、《小雅》。

《大雅》多是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从后稷以至武王、宣王等人的功绩,是周民族的叙事性史诗。

《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

其内容,有的属宴会诗,但较多的是指斥朝政阙失、反映政治丧乱的诗;有的表现了周王室与西北戎、狄部族以及东方诸侯各国之间的矛盾。

《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幽风》等,称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其中《周南》、《召南》大抵采自今陕西、河南、湖北之间的民歌,后世称为“二南”。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列子》又名《冲虚经》,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其思想主旨本于黄老、近于老庄,追求了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

在《冲虚经》的种种名言及寓言故事里,都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视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子学著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

一、天瑞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

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

“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衍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

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二、黄帝本篇皆在论述养身冶物之道。

全文围绕道心与外物的关系展开多番探讨,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

具体而言,修养内在道心。

必须“壹其性,养其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

列子以列子御风、伯昏临渊、商丘诚信、粱鸯饲虎、津人撮舟、吕梁济水、佝偻承蜩等多则寓言对此反复加以证明。

同时他又指出,除了保持内心的虚静凝独,人们在应物处世时还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违。

文中海上沤乌、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威、列子之齐、杨朱之沛、杨朱过宋数章,既为阐明其理。

既名《黄帝》,最终还是为了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

从华晋国的国民,列姑射山的神人.到鬻子、老聃的守柔之术以及圣人的笼愚之智直至篇末惠盎对宋康王的说教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思想痕迹。

对于列子而言,理想国内,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庇万物而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得有孔、墨等圣贤以仁义济人使“四竟内,皆得其利”,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周穆王本篇皆在宣扬浮生若梦、得失哀乐皆为白驹过隙的思想。

第03章 《西游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

第03章 《西游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

《西游记》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克服九九八十一难,与妖魔鬼怪、穷山恶水作斗争的西天取经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是人类战胜自然的颂歌;同时,《西游记》虚幻的神魔世界中处处都有现实社会的投影,作者通过描写贪婪、凶残、阴险的妖魔鬼怪,以及拿小孩心肝做药引的比丘国国王、滥杀僧人的灭法国国王等昏庸、残暴的统治者,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西游记》还寄托了作者关于社会与人的理想,他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通过孙悟空的抗争精神表达了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呼唤了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降妖伏魔,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故事的大致情节如下:传说东胜神洲有一座花果山,山顶有一块仙石,崩裂化为石猴。

石猴拜菩提祖师为师,得名孙悟空,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

回到花果山后他自号“美猴王”,去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作兵器。

悟空又去阴曹地府,把生死簿上猴属的名字全部勾掉,以此长生不老。

玉帝为了安抚他,授他弼马温一职,他嫌官职太小,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失败,只好请他上天做齐天大圣,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了蟠桃,大闹王母娘娘的蟠桃宴,还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逃离天宫。

玉帝再派十万天兵捉拿,孙悟空与二郎神大战,不分胜负,最后太上老君用暗器击中悟空,把他擒回天庭。

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把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观音菩萨点化玄奘去西天取经,劝化众生。

唐太宗认玄奘做御弟,赐号三藏,俗称唐僧。

唐僧西行至五行山,救出孙悟空,取名“孙行者”。

随后在观音菩萨帮助下,唐僧哄骗悟空戴上紧箍,只要念动紧箍咒,悟空就头疼难忍,以此来约束他。

师徒二人西行,在鹰愁涧收伏白龙,白龙化为唐僧的坐骑;在高老庄收伏猪悟能为第二个徒弟,赐号“八戒”;又在流沙河收伏水怪沙悟净为第三个徒弟,赐号“沙和尚”。

国学《诗经》课件

国学《诗经》课件

《诗经》的主题思想
01 关注现实
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和 愿望。
02 强调道德
诗歌中体现了儒家道德观念,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品德。
03 赞美劳动
许多诗歌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反映了 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诗经》的艺术特色
语言简练
诗歌语言简练明快, 常用白描手法,善用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
• 艺术特色:《蒹葭》采用了回环往复的句式和节奏,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诗 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蒹葭”、“白露”、“伊人”等,使 得诗歌更具艺术表现力。整首诗歌情感真挚、深沉,展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 追求。
• 思想内涵:《蒹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是对于真挚情感的追求和对于人生意义 的探索。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人 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对 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誉为“中国诗歌之源”。
文化传承的载体
《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 和人类学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诗经》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04
《诗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诗经》中的民俗文化
总结词:描绘了古代社会 的风俗习惯和人情世态
详细描述
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 式、节庆习俗、婚丧嫁娶 等方方面面
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 情和地域特色
为我们了解古代民俗文化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诗经》中的道德观念
总结词:体现了儒家思想 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法。
风格多样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左传》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中国史书传记的瑰宝。

它以生动的文字和精彩的故事,展示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兴衰和人物的风采,被广泛应用于中学教材中,成为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左传》的作者及背景《左传》是公元前5世纪鲁国左丘明为纪录春秋时期历史而编写的一部名叫《春秋》的正史,后世称其为《左传》。

鲁国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而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他亲眼目睹了当时国家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因此《左传》中的记载非常详实准确。

二、《左传》的价值和特点《左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和特点:1.真实的历史素材作为一部正史,《左传》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和描述。

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各国的政治斗争、战争冲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研究和认识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深刻的思想内涵《左传》中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古代国家管理、人伦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智慧。

例如,书中经常提到君王的德行和道德修养与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各国相互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争斗冲突,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影响。

3.丰富的人物形象《左传》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包括当时的诸侯国君王、官员、士人等各种角色。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智慧和勇气,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左传》在中学教材中的应用《左传》作为一部经典文化遗产,被纳入中学教材中,可见其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它在中学教材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知识的学习《左传》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中学生必读《诗经》

中学生必读《诗经》

中学生必读《诗经》一、必备常识1.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始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

孔子曾评价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司马迁记载:“《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2.诗经“六义”《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有15国风,大都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又分小雅、大雅,是宫廷乐歌,周人的正声雅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铺陈叙述,“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语)。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为比喻之意,“以彼物比此物”。

如《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为起兴;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象征、烘托等双重意义,称为“比兴”,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既是起兴,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3.重章叠句《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章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风雅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

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活动的歌舞辞。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内容包罗万象《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

《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

《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

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意思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

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

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

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

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芣苢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征役诗,有关战争和劳役的诗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大多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如《豳风·东山》《唐风·鸨羽》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讽怨诗,讽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尖锐矛盾。

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婚恋诗,占《国风》的很大一部分。

有的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蒹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

《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诗文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第一,《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第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后世诗文创作的表现技法的基础。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比就是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

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赋、比、兴的手法还常常结合使用,如《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既是以赋法描写,也是为下文起兴,进而营造了全诗朦胧惆怅的氛围。

第三,一咏三叹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灵活多变的句式是《诗经》的特色。

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很好地抒发作者的家国兴亡之感。

第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

如《卫风·硕人》中对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细致描写,几乎成了后世描写美人的典范。

最后《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后世的文人风雅之说正是来源于此。

《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

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

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八年级下册,选自《<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八年级下册,选自《<诗经>二首·蒹葭》)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八年级下册,选自《课外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式微》)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八年级下册,选自《课外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子衿》)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诗人为什么要极力地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4.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静女《诗经·国风》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姝:美丽。

②城隅:城角。

③爱:同“薆”,隐藏。

④踟蹰:犹豫徘徊。

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

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⑦说怿(yuè yì):喜爱。

⑧牧:郊外田野。

归:赠送。

荑:初生的细嫩茅草。

⑨洵:诚然,确实。

⑩异:特殊。

5.“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6.“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7.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8.下面对这首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点明全诗主旨,陈述了所咏之事。

用“不知”来说明丈夫役期之长。

这两句是第一层:妇人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

B.中间四句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并且以此来反衬主人公不平静的心境:家畜出入尚且有时,而人却无归期。

C.最后两句极言思妇思念丈夫的程度之深,以致不能自已。

D.“曷至哉”是反问句,女主人公用反问的方式来揭露封建统治苛酷的兵役给千万个家庭带来了痛苦的罪行。

9.简述诗歌中所写的乡村晚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