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流通理论视角下的信息资本周转研究
资料被资本 家用来作 为剥 削雇 佣工人的手段时 , 才转化为资 本 。因此 , 资本不是物 , 而是 通过 物体现 出来 的资本家与雇佣
劳动者之 间的剥 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 资本是一个历史的
范 畴。
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 ; 还包括智力资本一 存储 于人脑 的信息 、
知识 ; 以及在一定范 围内特定 的人群 、 组织 问相互接触 、 沟通 而形成 的特定的关 系与渠 道等 , 可见信息劳动者价值属于软 信息资本 。
摘
要: 经过 了漫长的耕种灌溉和蒸汽机 时代后 , 人 类_ f i - . v X 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 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 的到来改
变了人们 的生产和 生活方式 , 随着资本概念 的泛化 , 信息资本孕育而生 , 阐述 了信 息资本的概念界定及马 克思资本 流 通理论下的信息资本周转的特 点, 分析 了企业如何通过加速信息资本 周转提 高经济效益 , 进而提 出了提 高信息资本效 率, 促进 企业信 息化 的政策建议。
2 0 1 3 年第 2 0期 总第 2 0 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ON0MI C RE S E ARC H G UI DE
No. 20, 2 01 3
S e r i a l No . 2 0 2
马克思资 本流通理论 视角下的 信息资 本周 转研究
赵 明 步
( 广西大学 商学 院 , 南宁 5 3 0 0 0 4 )
息产业 以其 最广泛 的渗透性 为我 国经 济发展社会进 步和企 业效益的提高做 出了重要 的贡献 。在这个新 经济 时代 , 信息
社会 、 经济 、 环境 、 文化等各个 领域 的信息 汇集 起来 , 通过筛 选、 处 理和评估 等过 程 , 提取有用信息 , 并将有用信息转化 为
《资本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资本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资本论》是马克思的巨作,具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一、全面深刻的经济思想理论《资本论》是一部具有严密逻辑结构、全面深刻的经济思想理论著作。
我们以此为基础,深度剖析当代中国的经济形势,提供科学的分析理论,为我国发展提供根本指导。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资本论》的理论分析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它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公正的,资本家剥夺工人的劳动结果,生产出来的价值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
阶级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因,这个思想的启示给予我们对当代社会矛盾全面理性的认识。
二、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与经验《资本论》不仅是一本经济学专著,而且是一部社会历史文献,它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
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从《资本论》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作为我们发展的基础。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体系,对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的流转途径做出了精辟的分析。
它还把资本主义的世界贸易和货币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深刻点明现代经济制度存在的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提供了对当代中国解决复杂问题的宝贵信息和参考。
三、对中国有针对性的现实帮助《资本论》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大有裨益。
在当代中国,深化改革和加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运用《资本论》的深刻思想,更好地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资本论》为我们探索中国式的市场化和增强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发现和解决了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学习《资本论》理论,了解资本主义霸权的设计,可有效应对和抵御国外的经济、政治对抗。
在总结中,我们认识到《资本论》作为一部经典的经济思想理论,它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更为重要,需要我国青年学者更为深入认识、更为深入探索、更加精准运用。
浅析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资本逻辑运作
・64•科技经济研究总第285期浅析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资本逻辑运作丁明张玉雪【摘要】随着当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数字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正逐渐被数字化存储到云端,通过云端,我们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交往,这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
但是,随着资本对数字信息科技的渗透和掌控,我们的生产生活逐渐被资本裹挟和垄断,导致产业空心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关系紧张,因此为了祛除资本逻辑造成的弊病,我们必须从根本扬弃资本运作逻辑,并对其展开全面、彻底地批判,使数字信息科技更好的服务于生产生活,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新要求。
【关键词】资本逻辑;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异化被资本逻辑支配的现代生活在数字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免费的数字劳动力,每个人都成为了免费的数字搬运工,资本的增殖和扩张靠的是数据流量和关注度。
当下中国的网民几乎沦陷在各种网络平台中,购物平台以支付宝、淘宝、京东为代表,短视频app平台以抖音、快手、B站为代表,网络直播平台以虎牙、斗鱼、企鹅为代表,社交平台以微信、微博、QQ 为代表,它们在为平台用户提供“免费”消遣、娱乐、解压与便利的同时,植入广告代言,网红明星直播带货,娱乐、游戏直播。
有些带货主播在一场直播中卖掉几个亿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大型娱乐游戏主播一年的收入千百万上亿都很普遍,巨大的吸金能力使得许多人都扎进网络这一潭泥淖而无法自拔,甘愿成为免费的数字劳动力,庞大的免费劳动力为资本的增殖和扩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除此之外,数字网络空间并不像人们之前设想的那样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便利和提供无限的乐趣,网络中充斥着许多腐朽、低俗、负能量的内容,网络空间亟待净化。
数字化平台已经将数字平台用户通通纳入自身的统治下,人们歹单精竭虑所创建的数字平台,现在反而成为资本奴役人类的工具,数字异化的实质其实就是如此。
数字异化产生的实质是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经济运行模式,这样必然导致数字信息的垄断和私人占有,导致数字信息只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沦为少数资本家垄断和扰乱经济秩序的工具。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八)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八)单选题1、“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节选自唐代诗人张籍的《野老歌》。
下列对诗歌中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分析正确的是()①“耕种山田三四亩”说明农民有少量土地②“岁暮锄犁傍空室”说明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③“苗疏”说明当时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④“税多不得食”表明征税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①②:从诗句“耕种山田三四亩”“岁暮锄犁傍空室”可以看出,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和少量土地,①②符合题意。
③:在封建社会,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排除。
④: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2022年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北京开幕。
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通常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至公元476年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发展的文明。
古罗马文明时期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则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经了东周(包括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几个朝代。
由此可以判断出()①在中国的春秋时期,私有制逐渐确立起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②在中国的秦汉时期,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③在古罗马文明时期,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④在古罗马文明时期,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①: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逐渐确立起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中国的春秋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①错误。
②:在中国的秦汉时期处于封建社会,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②正确。
③: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是封建生产关系的特点,而古罗马文明时期处于奴隶社会阶段,③错误。
《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现实启示
《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现实启示日期:•引言•传播历程•现实启示•挑战与问题•对策与建议目录CONTENTS01引言介绍《资本论》及其作者马克思,阐述《资本论》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和影响。
背景说明本研究旨在探讨《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目的背景与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梳理和分析《资本论》在中国传播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本研究的时间跨度自20世纪初至今,重点关注《资本论》在中国传播的主要事件、代表人物和思想演变。
研究方法与范围范围研究方法02传播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论》被介绍到中国,开启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传入中国初步研究有限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对《资本论》进行初步研究,形成了一批早期研究成果。
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限制,早期传播主要在学术界和少数进步人士中产生影响。
030201早期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03指导实践《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01全面推广新中国成立后,《资本论》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等专业领域的必修课程。
02系统研究中国学者对《资本论》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一批有深度的学术成果。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
深入研究在坚持《资本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理论创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继续发挥指导作用。
指导新时代深化与创新(20世纪90年代至今)03现实启示深化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解,认清其剥削本质和历史局限性。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资本论》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数字资本主义下数字劳动的意识形态批判
数字资本主义下数字劳动的意识形态批判一、本文概述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数字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着全球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结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资本主义下数字劳动的意识形态批判,分析其如何影响劳动者的意识、行为和社会地位。
本文首先对数字资本主义和数字劳动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接着,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分析数字劳动在数字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劳动者如何在这一体系中受到意识形态的塑造和控制。
本文提出对数字劳动的意识形态批判的反思和启示,以期对数字资本主义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劳动关系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数字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演进在数字资本主义的研究中,理解其理论框架与实践演进是至关重要的。
数字资本主义不仅仅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张的结果,它还涉及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的根本变化。
本节旨在探讨数字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架,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演进。
数字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架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它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这些技术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
数字资本主义强调数据的重要性,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与传统的物质资本同等重要。
数字资本主义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网络化和全球化,这使得资本流动、劳动分工和市场扩张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数字资本主义下,经济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电子商务的兴起、共享经济的流行以及基于算法的金融服务的普及,都是数字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形态,如零工经济。
数字资本主义下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数字劳动,如内容创作、数据分析和在线客服,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
这些劳动往往是非标准的、临时的,且常常缺乏传统劳动保护。
数字劳动的兴起也引发了关于劳动权益、工作条件和劳动价值的重新讨论。
数字资本主义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获取习惯和公共空间的性质。
一般数据 虚体与数字资本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批
阅读感受
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颖的理论观点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各种现象 和问题。当然,作为一本理论著作,这本书并无意于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然而,通过对于数字资 本主义的深入剖析,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虽然时代 背景和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两位作者都试图通过理论分析来揭示当代社会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 律。从这个角度来看,《一般数据、虚体与数字资本: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 无疑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思考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书中对于一般数据和虚体的讨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数字化时代的各种现象。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而一般数据更是成为了数字资本主义 的核心。
阅读感受
同时,虚体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式,也在数字资本主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深 入探讨这些概念,作者为我们揭示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
目Hale Waihona Puke 分析虚体:数字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 这部分主要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作者认为,虚体是数字资本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一种由数字技术所创造的虚拟实在,包括虚拟空间、虚拟社会、虚拟经济等。数字资本 主义通过控制和操作虚体,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控制和支配。数字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是以数据 为根基的信息控制和支配,这使得信息成为了一种权力。 数字身体:数字资本主义下的主体形态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数字资本主义下的主体形态——数字身体。作者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人们 的身体和感官逐渐被数字化,身体和感官的界限变得模糊。数字技术将人们的身体和感官转化为 数字化信息,从而使得人们成为数字身体。数字身体成为数字资本主义的劳动力和消费主体,对 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21世纪重读《资本论》
摘录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而不是满 足社会的需要。”这句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在21世纪,虽然社会经济 形态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一本质依然没有改变。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导 致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生产的目的, 让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整体福祉。
《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21世纪重读《资本论》》这本书 的精彩摘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钥匙,也为我们 认识当代社会、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这些思 想,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 来。
阅读感受
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研究:21世纪重读《资本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21
政治经济 学
社会
新的
资本主义
当代
研究
研究
世纪
马克思 理论
重要
政治经济 学
资本论
世纪
发展
历史条件 下
全球化 21
李翀教授在书中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结合21世纪 的社会经济现实,深入剖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他的解 读方式既具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现实,让我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李翀教授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解深入且全面。他详细阐述了马克思经 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异同,指出马克思经济学并不是过时的理论,而是对现实经 济现象有深刻洞察力的学说。他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经济学的另 一面,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经济学的本质。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1.引言1.1 概述《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著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作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所引起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特点,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存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作为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不可避免的灭亡。
这与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即社会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雄辩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剖析。
他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和运行机制,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和理论不仅对理解历史和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对深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资本论》的观点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深度发展的背景下,唯物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不断深化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资本论总介绍
二、学习《资本论》的 目的和方法
(一)学习《资本论》的目的
我们学习《资本论》的一个目的就是为 了提高理论思考的能力、提高理论研究 的能力。
(二)学习《资本论》的方法
第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方法; 第二,完整、准确地掌握科学体系的方法; 第二,刻苦读原著、独立思考的方法。
《资本论》总论 (二)
(法国投资银行IXIS首席经济学家帕特里克· 阿尔图斯)另 一篇则是对西班牙一家大型企业中劳资关系的分析,认为 这家没有上市、也不隶属于任何投资财团的世界第五大家 电企业法格—白朗家电公司(Fagor—Brandt)真正放弃了 对利润的追逐,而将人放在企业理念的核心。企业保证每 年能够达到1%至2%的利润,而将全部努力都放在员工在 企业中的发展。报道认为这家企业真正实现了马克思所说 的‚无产阶级专政‛:企业本身就是属于全体工人所有, 所有的人都投了资,因此每个人对企业都拥有一票决策权, 而企业员工工资收入的差异也仅仅为1比7.5,职工相互监 督以保证生产效率、收入完全根据企业赢利进行分配…… 当企业亏损而需要裁员时,也是由职工自己来决定。
(二)《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3.从《资本论》出版和后人研究情况来看,无论是赞成马 克思主义的人,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要研究马克思主 义,都要研究《资本论》。
(三)《资本论》对于我们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具有导向的 意义
(四)《资本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启 示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 产生类似于西方的矛盾,为了科学地分 析和克服这些矛盾,就要加强对《资本 论》的研究。 ——山口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学哲 学思想》)
(四)《资本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启 示意义
《资本论》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二、《资本论》的主要理论 及其现实意义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三)资本积累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地租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五)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1.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2.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过去对唯物主义坚持的 不够彻底的地方
例如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及对“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认识。
在《资本论》中,资本是物化了 的资本家,资本家是人格化了的资 本。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人类社会
剩余劳动实现和占有的规 律是分析人类一切社会矛盾运动 的基础。
首先对生产力的分析
有了剩余劳动就有了社 会分工,有了科了技术,有 了生产社会化。
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 商品拜物教 货币的起源、本质及职能,货币 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价值、价格、货币、供求)
2.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 (2)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3)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4)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劳动价值理论
四次科技革命。
四次科技革命
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四次意义深远的革命。 第一次是工具制造革命,大约发生在250万年前, 它使人区别于动物,人类进入原始文化发展阶段。 第二次是农业革命,大约发生在1万年前,它使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人类随后进 入农业文明发展阶段。第三次是工业革命,大约 发生在200多年前,它使人类生产方式从手工生 产变成机器生产,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发展阶段。 第四次是知识革命(信息革命),大约发生在20 多年前,它使人类消费模式从物质消费型转向知 识消费型,人类进入知识文明发展阶段。
《资本论》热销说明什么
《资本论》热销说明什么资本论是一部由卡尔·马克思所撰写的重要经济学著作,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并在市场上热销不断。
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何《资本论》能够持续热销,它所表达的内容又说明了什么?本文旨在探讨《资本论》热销的原因,并提出对于这一现象的解读。
首先,我认为《资本论》热销说明了人们对于经济学理论的浓厚兴趣。
当今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于经济学的研究和理解需求不断增长。
《资本论》以其深刻而全面的经济学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理解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对于经济学爱好者而言,《资本论》是一本极具权威性的参考书,它的热销反映了人们对于经济学知识的渴望。
其次,《资本论》的热销也反映了它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变革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资本论》所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分析,对于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以及启迪人们思考社会发展的趋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人们对于全球经济秩序的理解和反思也相应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资本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批判式的思考方式,更为社会变革与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此外,《资本论》热销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历史的好奇心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马克思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引发了社会主义运动,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为我们解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以及对于了解他的思想意图的热情,使得《资本论》这一重要著作不断被阅读和研究。
另外,我认为《资本论》之所以能够热销,还与当下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密切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图书销售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网络渠道,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取到《资本论》的电子版本,不再受限于传统书籍的销售渠道和库存数量。
这为《资本论》的热销打开了新的途径。
《资本论》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其次是生产关系演变
剩余劳动占有方式(剥削方式)的发展 变化——剩余劳动量越少越靠权力占有, 剥削方式越残酷。
劳动产品商品化和权力商品化。 劳动者的人身解放过程。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发展演变过程(社会制 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是上层建筑的变化
民主政治 专制政治 集权政治 民主政治
第四是思维方式的发展演变
(三)资本积累理论的 内容及其意义
1.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 2.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1.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形式:
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的积累,受社会财 富增长程度的限制,和其他商品生产者对 立);
资本集中(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大资 本,“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资本集 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也不受资本 增长量的限制,是通过竞争和信用这两个 杠杆发展起来的。)
(3)生产资料和资本的区别
资本一般的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权和资本所有权的区 别及其意义 所有制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 公有制的性质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剩余劳动占 有形式的变化;剩余劳动的创造者 和占有者的矛盾之变化。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力特别 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 (劳动价值理论重要意义的延续)
第三阶段:金融经济
公式: G——G 经济发展主动力要素——债务
居主导地位的观念——债务、信用 发展结果——金融危机(信用膨胀)
第四阶段:知识经济
公式: Z——G 经济发展主动力要素——知识 居主导地位观念——知识、信息 发展结果——知识大爆炸(信息 危机)
(4)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劳动价 值理论没有过时
《资本论》热销说明什么
《资本论》热销说明什么在过去的几年里,《资本论》这本经济学经典著作一直都非常畅销。
这个事实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想要了解为什么这本书如此受欢迎,并且它的畅销说明了什么。
本文将探讨《资本论》热销的原因,并解释其所传达的重要信息。
首先,《资本论》的畅销说明了人们对经济学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迫切需求。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经济问题对于全球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解经济学原理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资本论》以其深刻的分析和严密的逻辑,为读者提供了洞察社会和经济的独特视角。
因此,人们愿意购买并阅读这本书,以满足自己对于经济学和社会问题的求知欲望。
其次,该书的畅销还表明人们对于社会不平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关注。
《资本论》由马克思所著,它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其对于社会不平等和剥削形成的原因。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社会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资本论》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和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和方法,因此很受到人们的追捧。
第三,该书的畅销还反映了对经典文献的重视和尊重。
《资本论》作为一部经典著作,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在当今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读者希望通过阅读《资本论》,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因此,人们对于这本书的需求很高,从而导致了它的畅销。
最后,这本书的畅销还表明了人们对于深度阅读的追求。
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形式的媒介正在逐渐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人们的注意力和时间逐渐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占据。
然而,《资本论》的畅销证明了人们对于深度阅读的需求和喜爱。
这本书的畅销打破了传统书籍销量下降的趋势,表明人们依然渴望通过阅读来获取更深入的知识和思考。
总结起来,《资本论》的热销说明了人们对经济学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对社会不平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关注,对经典著作的重视和尊重,以及对深度阅读的追求。
“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流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流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互联网+时代已成为振奋人心的新时代,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赋予了传统行业更多的创新可能性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产品和货币流通的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
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实践基础,因为互联网技术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更加便捷、迅速和智能的方式。
互联网+时代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更在推动着传统经济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这为马克思的流通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探索其在互联网+时代的新价值和新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流通理论概述马克思流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关注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过程。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流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马克思流通理论将商品的流通过程划分为货币-商品-货币(C-M-C)和货币-货币-商品(M-C-M)两种形式。
在C-M-C的流通中,商品首先被出售换取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其他商品。
而在M-C-M的流通中,货币被用来购买商品,再将商品出售获取更多货币。
马克思强调商品交换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即一定量的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得到体现。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的交换是在一定的价值比率下进行的。
马克思还指出了商品流通中的一些问题,如商品流通的无限扩大、货币的流通媒介作用等。
他认为这些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会导致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从而加剧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
马克思流通理论强调了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和社会矛盾的根源,为我们理解商品流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1世纪金融资本论:投机资本的新理论》笔记
《21世纪金融资本论:投机资本的新理论》读书随笔1. 内容简述《21世纪金融资本论:投机资本的新理论》,带给我深刻的启发与理解。
这本书从现代金融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投机资本的形成、运作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我从书中获取了许多关于金融市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经验分享。
我将就书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书中详细介绍了投机资本的概念和起源,作者阐述了在现代金融市场环境下,投机资本的形成机制和其背后的经济逻辑。
通过对金融市场历史的分析,揭示出投机资本一直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市场波动中寻找机会,为市场注入活力。
本书进一步探讨了投机资本的运作方式和策略,投机资本利用杠杆效应,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品进行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操作。
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金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风险防控手段,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金融市场运作的窗口。
书中还分析了投机资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虽然投机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其过度投机和短期行为可能导致市场泡沫和风险积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投机资本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对全球经济稳定构成了挑战。
本书提出了应对投机资本的策略和建议,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提倡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1世纪金融资本论:投机资本的新理论》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金融市场和投机资本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金融市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投机资本的运作和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书中提出的策略和建议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1 金融市场的演变在《21世纪金融资本论:投机资本的新理论》作者详细阐述了金融市场的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以物易物交换,到现代各国发行的纸币,再到现代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出现,金融市场的形式和功能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作者探讨了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出现使得金融市场更加完善,它们为资金的融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十二)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十二)单选题1、数字资本主义是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信息网络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人认为,随着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必将从“工作压榨”中被“解放”出来。
该观点(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获取剩余价值的重要途径②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会使人摆脱劳动奴役③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④认识到数字资本主义发展会加剧社会危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②③:材料中该观点认为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逐渐摆脱了劳动奴役,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②③符合题意。
①: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摆脱了劳动奴役,未涉及资本主义获取剩余价值的途径问题,①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信息网络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产生了影响,未涉及数字资本主义发展会加剧社会危机问题,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C。
2、“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西周时期,道路和修筑的渠道纵横交错,土地被分割成了一个个方块,形如“井”字,是为“井田”。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到西周时经过不断的发展而走向成熟。
井田制所处的历史时期()①当时社会农业生产没有剥削②当时社会金属工具已广泛使用③当时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为公有制④此时国家已经产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①:根据史实可知,商朝时期、西周时期属于奴隶制社会,处于剥削社会,故不选。
②:奴隶制时期,生产工具极大改进,金属工具广泛使用,故②正确。
③:“是为“井田”,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故不是公有,不选。
④:“井田制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到西周时经过不断的发展而走向成熟”西周和商朝都存在奴隶制国家,故正确。
故本题选C。
3、“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时代的资本论作者:赵月枝单位: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来源:中华传媒网曾何几时,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曾是仅次于《邓小平文选》第二大畅销书。
1988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对托夫勒夫妇的一篇专访用诗歌般语言写道:“信息,第三次浪潮经济中最基本的浪花……对于劳动力、土地、资金和原材料的取代之势已锐不可当。
”曾何几时,美国新媒体大师尼葛龙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成了中国数字精英们的精神家园,而“数字化生存”不但成了“信息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浪漫描述,而且激活了“新经济”条件下“众神狂欢”的文化想像。
而今,石油这一“旧经济”资源成了战争的重要渊源,其价格的波动牵动着整个世界经济的神经,隐隐唤起人们对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记忆,而金融风暴、生产过剩、通货膨胀这些“旧经济”的痼疾也挥之不去。
虽然时间冲淡了人们有关“千年虫”和本世纪初网络泡沫和电信危机的记忆,2007年12月3日的中国《经济观察报》“互联网投资冷场”头版头条标题赫然醒目,而一位前《哈佛经济评论》的执行主编则早在2004年就著书宣称,信息技术对企业不再相关了。
真的是这样吗?究竟什么是“信息”?“信息”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技术融合?如何把握当今世界信息文化传播产业的发展动力、实质、前沿和前景?“信息革命”或“第三次浪潮”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渊源又是什么?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与2001-2002年那场席卷欧美的电信危机又有什么关系?而这场危机本身又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教训与启示?为什么“信息的自由流动”这一“第三次浪潮”最令人心动的美梦成了“反恐”和跨国公司对人类知识共同体进行圈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牺牲品?为什么“数字化生存”对许多信息精英们来说是如此充满风险和令人疲于奔命的一种生存状态?与中国的读者更为相关的是,如何理解希望通过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道路选择?信息产业和中国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增长极能使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摆脱制度性的危机吗?这是丹·席勒的这本新书回答的一部分问题。
他曾是我当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传播系的同事,现在是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信息科学和传播学教授。
这是作者的第5本个人专著。
与他的前4部著作不同,本书不是一气呵成的原创,而是由整理和修改已经出版的单篇文章结集而成。
与被称堪与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相媲美的曼纽•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的网络社会三部曲的规模相比,这本书算不上一部鸿篇巨著,但是,它也决不是几篇松散的应景之作的随意组合。
可以说,这是这位美国、也许是当今世界上对美国和国际信息、文化、和传播产业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现实最有研究的学者数十年潜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它的理论构建在作者的理论专著《传播理论化》(Theorizing Communication: A History)之上,而这在我眼里是一部当今世界上对主流和批判传播理论发展史进行最全面的梳理与最深刻的反思的著作(此书中文版正在翻译出版之中)。
它的对信息文化传播产业的历史视野根植于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在《新闻与客观性》(News and Objectivity)以及作者刚刚完成的一部有关美国电信历史的专著。
它的政策视角可以追溯到作者的《计算机-电信融合和政府》(Telematics and Government)一书和多项专题政策研究,包括为华盛顿一个经济政策智囊机构就Worldcom与MCI的兼并案准备的一份报告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国际传播政策撰写的咨询报告。
而它对当代美国和世界信息文化传播产业最新发展的全方位把握则与作者1999年出版的、已被翻译成中文、韩文、和希腊文等多国文字的《数字资本主义》(Digital Capitalism)一书一脉相承。
“第三次浪潮”已荡涤过全球各个角落,托夫勒们的美好的未来已经变成了严酷的现实。
网络泡沫破灭了,与它们相关的学术泡沫也蒸发了。
大浪淘沙,剩下的是真知灼见,尽管它们的光芒因犀利而令人不适,因冷峻而让人不安,更因与那位解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先哲――马克思――的睿智交相辉映而使人掩卷长叹。
一此书英文名《如何思考信息》(How To Think About Information)取自作为此文集开篇的作者1988年的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的标题。
它不但平淡朴实,没有任何雕饰,而且“信息”二字相对于与本书的内容颇有过于“狭窄”之嫌。
事实上,此书的研究对象是最广义的“信息,”涵盖从生物基因所传递的信息到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再到趋于融合的文化媒体产业、电信和互联网等各领域。
在分析层面上,此书涉及“信息”的理论、历史、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当然,此书的研究对象和时代背景决定了它的全球视角。
我的大学同学、本书的责任编缉王绯在请我为本书作序的同时,还希望我另起一个中文书名。
我实在想不出能最成功地把此书在中国市场商品化的名字,就写电子邮件向席勒本人求助。
他说,他也不是这方面的高手,问“资本时代的信息”如何。
我明白他要强调与“信息时代”相对立的主旨,而我的思绪中则出现了“《资本论》在信息时代的演绎”、“信息时代的《资本论》”这些概念。
正如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批判分析和对资本主义历史的研究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此书以深刻的理论批判和厚重的历史分析揭示了“信息”的社会历史和它背后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对“信息拜物教”理论的批判与解构。
虽然信息文化传播现象与人类文明共生,英文的“信息”一词在乔叟时代也已开始流行,但是,它在1933年版的《牛津英语字典》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词语。
是发韧于20世纪40年代基于数学和工程领域的“信息论”首先把“信息”认定为分析组织机构运作特征的独特维度,不但希望通过信息来解释和掌控生物和工程系统,而且企图用它来分析和掌控社会系统的运作。
这一理论给予了信息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然而,它不但忽视了社会系统区别于生物和工程系统的复杂性,而且规避了信息本身是特定的社会机构和社会关系的产物这一前提。
此后,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美国的“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理论突出信息的经济价值,并认为信息的价值源于它作为一种资源的内在特质。
然而,这一理论在把信息定义为“最广泛的数据处理”的同时,却用抽象的、貌似客观并体现线性社会进步逻辑的“信息范式”涵盖和隐匿了作为人们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生活体验的表达的“文化”领域所体现的社会冲突和矛盾。
在美国国内,“信息社会”理论对当时以民权和反越战为核心的“逆向文化”(counter-culture)运动视而不见;在国际上,这一理论与当时的国际社会主义体系和不结盟运动对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和抵抗相对立。
“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理论和这一理论的畅销书普及者托夫勒们通过把信息定位于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得出了信息和知识已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生产的决定性要素的推论,从而否定了资本与劳工的对立性矛盾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性。
然而,正如席勒所指出那样,这一“信息范式”不仅有认知上的多重盲点,而且在理论分析上也有许多硬伤。
它不但无法解释为什么信息的经济价值只在二战以后,而不在1700年,1800年,或1900年被认识,而且混淆了信息作为一种有用的资源和信息作为一种由雇佣劳动生产和用于市场交换的商品的基本概念上区别。
然而,席勒的理论批判不仅仅局限于来自于主流的“信息论”和“信息社会”理论。
他左右开弓,对一些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者机械和片面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的倾向也进行了批判分析。
这些学者认为,广告、市场研究、法律、金融服务等信息密集型领域是非生产性的。
这样一来,他们就否认了信息的经济意义。
在席勒看来,这种分析不仅对信息领域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忽视了消费资本主义时代流通和生产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这一倾向,更漠视了在马克思时代相对独立于资本积累过程的个体的知识性劳动已经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雇佣劳动和市场关系所代替这一重要发展。
在以上的理论批判基础上,席勒分析了以信息商品化为最新前沿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计算机革命”的动因、机制,技术融合的历史渊源,信息商品化过程在从电信到包括广告到卫星电视和移动电话在内的文化传播各个领域的加速、深化和在全球范围的延伸等重要问题。
同时,他也讨论了国家和信息传播产业之外的资本力量(包括美国电信业的大商业用户和从农业、矿业到制造业、从金融到其它服务业的所有行业的资本)对信息化和信息商品化的强力推动以及信息化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发展不平衡性。
相对与《数字资本主义》,此书从更基本的理论层面和更广泛的时空维度系统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文化传播理论,在揭示信息的本质和解剖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的过程中,令人信服地把劳动价值论延伸到了信息文化传播领域,从而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化了对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的认识。
从这一理论出发,信息的价值不是来源于它作为一种有用资源的内在特质,而是其作为一种有用资源在被商品化的过程中对其生产和交流所付出的社会劳动的重新衡量。
资本主义是一种不断把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纳入资本积累领地的扩展性秩序。
虽然信息文化领域的商品化的过程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同步,可以回溯到15世纪后半叶英国的出版业,这一过程的发展始终是不平衡的和充满冲突的。
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二战后新的一轮资本积累危机的过程中,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终于冲破了各种羁绊,挫败了反对信息商品化的各种抵抗性力量,包括不结盟国家对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要求,加快了信息文化传播领域的商品化过程,从而把信息文化传播领域集中发展为自己摆脱危机的最新积累场域,而这正是“信息革命”或“第三次浪潮”的实质。
二与某些学者对信息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曲解和误读相反,本书对信息文化传播领域商品化过程的叙事没有任何决定论的倾向。
相反,作者不但强调社会冲突和抗争在此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这一过程的未完成性,而且指出资本把信息领域作为最新积累场域的“机会主义”性质。
本书更没有只强调抽象的“资本逻辑”的作用。
与《数字资本主义》的主题一致,作者反复强调美国国家在推动信息商品化过程中的基础性角色。
他指出,美国公司在信息技术方面几乎所有的创新与发展都有美国国家军工研发的投入。
而正是这些投入使美国的信息产业有了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信息传播资本势力的壮大,信息化资本主义的“酋长”们对国家政策的走向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作为回应,美国国家把这些要求发展为国策推广到美国国内外。
于是,信息化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在如下的悖论情景中推进的:一方面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自由市场”逻辑的“自然扩展”的回归的欢呼,一方面是国家干预在信息文化传播的加速商品化过程中起着关键而持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