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制度文化育人实现路径探析
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
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摘要】大学校史文化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生的潜移默化、道德熏陶和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的探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大学校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并探讨了实现这种育人功能的具体路径和实践探索。
最后指出了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工作的建议,为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大学校史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成长。
【关键词】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潜移默化、道德熏陶、文化传承、实现路径、实践探索、重要性、深远影响、建议。
1. 引言1.1 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实现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需要借助于多种途径和方法。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史文化活动,如展览、讲座、研讨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学校可以加强对校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通过学术研究的力量来深化对校史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学校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校史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校史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实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为坚实的根基和支持。
不断加强和完善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工作,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校史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深化对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2. 正文2.1 大学校史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大学校史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了解学校的历史,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在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并内化这些价值观念。
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
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1. 建立对大学的历史记忆和认同大学校史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联系,更是对大学历史的回顾和认识。
通过传承一系列代表大学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文物、建筑等,大学可以树立起自己的历史形象,激发师生对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大学的文化认同。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校史文化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大学的历史文化,了解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成就。
通过对大学历史文化的感悟,大学生也可以形成更加深入的文化认同和人文感悟。
3. 激发学生热爱家国情怀大学校史文化和家国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对大学校史文化的学习,可以引导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国家历史和传统文化,增强家国情怀。
同时,在大学校史文化的引领下,学生也可以更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从而加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1. 引导学生关注大学校史文化大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大学校史文化,比如课程教学、校史馆建设、文化讲座、影视展示等。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将大学校史文化的内涵深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更深入的认知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价值。
2. 建构大学校史文化载体要通过多种方式在大学中建构起大学校史文化的体系,比如校史馆、纪念碑、文化旅游线路等,为学生提供参观、研究、感悟的机会。
同时,通过覆盖面更广的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宣传、推介大学校史文化。
3. 打造志愿者服务体系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参与大学校史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此外,这一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优秀的公民意识和行为规范。
坚持立德树人为本的高校育人模式实现路径研究
WISDOM EXCHANGE区域治理坚持立德树人为本的高校育人模式实现路径研究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戈瑶摘要: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根本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必然路径选择。
高校人才培养核心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工作者要坚持德育的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统一,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心,三全育人外化于行。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多主体协同并举,同向发力,通过创新“党建+育人”新模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内生吸引力,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提升高校“三全育人”改革实践工作做实。
关键词: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7-0212-0002一、引言教育是国家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三全育人落实过程,让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行动逻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入心。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锋密切,斗争依旧深刻且复杂,思想意识渗透方式出现了新变化,凭借新媒体夹带“私货”,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推崇价值观、使人们丧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追求。
由于大学生特性,求知欲强,善于接触新鲜事物,擅长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因此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冲击,如果不加以适切引导,容易丢失个人政治信仰。
面对严峻形势,高校作为思政教育主战场,以夺取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主阵地为重要任务。
二、立德树人理论渊源以及三全育人现实意蕴立德树人核心在“德”,关键在“树”。
“德”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范畴之一,在古代关于“德”的论述中,作为评价人的品性的最高标准,《易经》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
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校史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底蕴,承载着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
大学校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的探析,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校史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校史文化作为大学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是大学师生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财富。
校史文化不仅可以激励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还可以激发他们追求卓越、积极进取的精神。
通过研究大学校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大学的优秀传统,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在当下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学校史文化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
如何更好地利用校史文化资源,开展有效的育人工作,成为当前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深入探讨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对于提升大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大学校史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基因和精神家园,对于育人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和传承大学的校史文化有助于激发师生的爱校之情和归属感。
通过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轨迹,师生能够更加珍视和珍惜自己所在的大学,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其更大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研究大学校史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的校史文化承载着学术传统和精神底蕴,能够凝聚师生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为学校赢得更多社会认可和支持,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研究大学校史文化能够促进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提升。
通过弘扬校史文化传统、开展校史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师生校友交流等方式,能够增强师生的教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深入研究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职学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探析
中职学校“ 三全育人” 的实现路径探析摘要:“三全育人”作为一种广义上的教育理念结构,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形成以思政教育体系为基本着力点的强有力的智育、德育合力。
本文详细论述了中职学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三全育人”是学校核心要点和关键抓手,“三全育人”的内容极其丰富,并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功效,同时其具备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实力,能帮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扎稳打,深入落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从而落实到学校育人工作中。
一、“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意义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坚持以“三全育人”为教育行动指南,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全员育人要求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调动起一切的力量,发挥每一个教职员工的作用,全员参与、落实责任,加强教师队伍的教育意识。
全程育人则要求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连贯性和延续性,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历程。
全方位育人是强调学校育人工作要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全面、系统地建设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使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和教育队伍的建设更加完善,有效地解决了当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三全育人”的特征“三全育人”特征可从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分析,即人员、时间、空间要素。
首先,人员要素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应坚持全员参与,全体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育人的作用。
教育工作中的全员主要包含全体教职员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不仅是知识传递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政治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
其次,时间要素是指教育工作应贯穿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地方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研究
DOI:10.16661/ki.1672-3791.2019.36.233地方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研究①杨标(南京工程学院基建处 江苏南京 211167)摘要:高校作为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在合理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实施下,可为学生建构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思想观念等。
该文对地方高校“三全育人”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建设创新型教学体系、完善协同机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地方高校 三全育人 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c)-0233-02地方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将其贯穿到整体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达到教学育人的根本目标。
但部分地方高校在 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时,面临着教育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严重阻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为此,地方高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教学体系,以此来为“三全育人”理念提供实施平台,进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1 地方高校“三全育人”开展现状1.1 教育体系在教育体方面,部分高校未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正确定位,教育模式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案,未能依据当前社会主体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自身学习特性进行改变,致使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与学习存在脱轨现象,令学生无法接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
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理念过于传统,在教育层面存在理念滞后、内容传统的缺点,未能对内容与理念推陈出新,再加上教师仍采用复刻式教学方法,令理论知识过于表面、空洞,将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下,为传统思政教育课堂提供多元化发展平台,但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信息化、多媒体教学形式,令课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降低整体教学效果,严重阻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进程。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价值和路径研究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价值和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指通过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工作。
在当今社会,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进行关于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价值和路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针对性地探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定义、重要性、体现方式和实践案例,有助于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策略,更好地指导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分析其对学生个体成长和学习环境的影响,明确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定义、重要性、价值体现、路径探索和实践案例,旨在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指导和启示,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持续性发展路径,以及其对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效果,为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支持和保障。
通过此研究,旨在推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向更加全面、深入和有效的方向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使命和社会责任。
1.3 研究意义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可以促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性思维,培养他们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浅谈“大思政”格局下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探析
Teachinginnovation 教学创新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07浅谈“大思政”格局下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探析文/张怡摘要:在“大思政”格局和思想引领下,育人模式呈现了多样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思想引领、人才培养、学风引领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将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做到有效可见的成果是践行思想引领、立德育人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结合现代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总结实践育人的新路径,探索实践育人的经验做法,打造学生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情操。
关键词:大思政;校园文化育人;实践途径在“大思政”格局和思想引领下,育人模式呈现了多样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思想引领、人才培养、学风引领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合大学生发展情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打造具有"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1 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塑造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学校特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当前,“00”后大学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思想活跃,如何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即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的第三课堂实践活动这就使机遇和挑战并存。
紧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校园文化活动变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变得形象起来,易于学生接受,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
2 “大思政”工作格局,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的优势2.1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校园文化开展的政治优势目前,大学生政治面貌多数为团员,部分为中共党员,少数为群众。
作为主体的团员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团员青年树立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育人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为例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的,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产物。
它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符合现代大学生价值追求、文化影响和心理需求。
“三全育人”理念在实践过程的效果不甚理想,出现被动化、单向化、滞后化的冲突。
为此,基于实践的应用与推广,对“三全育人”理念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历史沿革:“三全育人”理念的演变与发展“三全育人”既是一个教育理念,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
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1]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在教育主体上要挖掘全员的力量,进行多方管理,实现多面联动的状态。
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这是教育历史上的里程碑,特别指出对育人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利用,不仅提倡教的作用,更注重育的效果。
之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与实施途径有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解释。
2005年,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
”[3]对“三全育人”的理念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解释和阐述,即协同配合、教育结合、贯穿始终。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全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
”[4]“三全育人”的提出,符合党中央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育人方面提出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学校文化育人体系建构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新时代学校文化育人体系建构的内涵价值与路径1. 引言1.1 新时代学校文化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学校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学校文化是学校内部的精神灵魂,是学校教育最本质的表现形式。
它包括了学校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精神风貌和行为准则等多个方面。
学校文化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校内部的和谐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个性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各种问题的加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深层次的变革。
建设新时代的学校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新时代学校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础,具有根本性意义。
只有建立起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目标的文化体系,学校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校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通过学校文化的引领和塑造,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现个性化教育目标;学校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支撑。
学校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神寄托和情感支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代学校文化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认识到学校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全面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有温度的教育环境。
【2000字】1.2 文化育人体系的定义和意义文化育人体系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透过文化的引导和教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文化育人体系的意义在于通过学校文化的渗透和引领,促进学生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积极人生追求的人才。
文化育人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精神传承。
通过文化育人体系的建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持。
建立健全的文化育人体系对于学校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接下来是正文部分的内容输出。
学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定位与优化路径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学校是文化的承创载体,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伴相生。
学校的文化育人将价值引领、情感熏陶、品格涵养和能力提升深度合一,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实践形式,也是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学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定位学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定位,即学校全体成员在文化育人领域的共同立场和追求,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育人、特色办学等方面。
(一)文化育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立德”的首要问题是“立什么样的德”,具体来说就是培育学生必备的正确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品格。
“树人”的首要问题是“树什么样的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根基所在,是学校特有的精神氛围及规则、行为、物质等要素的整合,具有意识形态性、引导性、规范性、独特性等,能够涵养学生德行。
学校的生活过程也是学校文化的浸润过程,学校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因此,学校文化浸润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小学’教师共同体协同培养小学卓越教师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XJC880004)研究成果之一。
学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定位与优化路径刘冲1,任爽2(1.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2.成都市锦江区银杏小学,四川成都610068)摘要:学校文化育人即学校以特有的文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正面影响,其目标在于实现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目的。
文化育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是学校高质量育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必然要求。
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
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一、前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大学校史文化作为大学的精神核心和文化传承,对于学生的育人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出发,探讨其实现路径,旨在为大学的育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内涵1. 传承和弘扬大学传统大学校史文化是大学的精神灵魂和传统基因,其传承和弘扬对于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是大学文化的根基,蕴含着大学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和学术传统,通过学习和传承大学校史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大学的传统精神,增强学生对于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校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通过学习和领悟大学校史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大学校史文化在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方面都有所涉猎,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校史文化是大学的创新基石,展示着学校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通过学习和领悟大学校史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
大学校史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和实践,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榜样和力量来源。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校史文化中蕴含着学校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通过学习和领悟大学校史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
大学校史文化中述说着学校对于人民和社会的热爱和奋斗,这些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成长中拥有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
1.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史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大学校史文化的魅力。
学校可以建设各种校园文化景点和馆藏,如校史陈列馆、校园文化广场等,让学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大学校史文化的氛围和魅力。
2. 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开设大学校史文化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是大学校史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径,通过专门的课程和活动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大学校史文化。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对高等教育使命的追求。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快速变迁,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高校的使命不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如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和重要性,进一步探讨实现路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育人新机制,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1.2 研究意义高校立德树人的研究意义非常重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只有在高校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高校立德树人的研究对于完善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可以找出最适合当代高校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品德,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高校立德树人的研究也是对高校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进一步探讨和实践,有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交流,提升整个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
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的意义重大,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1.3 研究目的高校立德树人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明确其所涵盖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明确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分析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探讨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重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
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大学校史文化对于大学的育人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大学校史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大学校史文化是大学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基因,是大学发展的历史积淀。
通过学习大学校史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大学的发展历程,感受到大学的使命和价值,培养对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大学校史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和敬业精神。
大学校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学术传统和优良的教育经验,通过学习大学校史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前辈学者的学术追求和精神风范,了解到大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和敬业精神。
大学校史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大学校史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热点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大学校史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学习前辈学者的创新思想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大学校史文化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通过学习大学校史文化,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和事迹,了解到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受到启发和鼓舞。
大学校史文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大学要加强对大学校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大学可以通过举办校史文化展览和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大学校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大学校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学要注重大学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大学可以通过组织大学校史的研究和整理,将大学校史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和拓展,让大学校史文化具有更加鲜活的时代特色和生命力。
大学要注重大学校史文化的实践与应用。
大学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校史文化相关的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学校史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大学校史文化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机制路径探析———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机制路径探析———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者:河北/隋修志,陈晓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C版》 2018年第9期隋修志,陈晓(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学校在固基筑魂、立德树人中要将文化素养和文化育人摆在优先位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要与时俱进,创新文化育人机制,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实践中,以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工匠人才为己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魂” 文化育人体系,以打造学校文化品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文化育人;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三魂” 文化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0X (2018) 27-0060-05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7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
文化育人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育人建设中,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挖掘自身历史资源,扎根地方区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和自身特点的“三魂” 文化育人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职业荣誉感和人生幸福感。
一、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现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正在逐步形成以“文化育人” 为核心的育人体制,初步建立了符合高职教育办学规律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但文化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取得的成绩1.逐步重视文化育人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迈入新阶段,越来越多的院校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开始重新审视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将精神文化建设贯穿至学院建设的方方面面。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作者:范根平来源:《理论观察》2020年第01期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137 — 03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代表了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充分凸显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努力在各领域、各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1〕同时强调,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2〕。
党中央围绕育人所作的科学论断,不断深化了对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认识,深化了对高校育人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的时代条件下,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融合融通的育人机制,对于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体现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各高校必须培养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笃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可靠人才。
新时代高校实施“三全育人”方针,归根结底是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3〕,“融入思想意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具体体现在教学、育人、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4〕,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敢于担当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整体,集中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办学思路。
第二,顺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
在任何时候,高校都应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视为一切工作的重点来抓。
十八大以来,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认识不断深化,全面发挥其思想引领、陶冶情操、育人成才功能,顺应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
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思政课是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 思政课是铸魂
就是对家国情怀、为民情怀和人类关怀发自内心的认同, 育人的“灵魂课程”,高校应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
铸牢青年大学生的情感之魂。 一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值引领作用,实现理论铸魂。 一是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爱 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对铸魂育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
代高校铸魂育人具有重大的价值意蕴,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是政治之魂、思想之魂、精神之魂、情感之魂、行动之魂的
内涵统一,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活动思政、网络思政、制度思政的路径协同。
关键词:铸魂育人;价值意蕴;核心内涵;实践路径
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品格 体验式教学, 实现说理与说事相结合、 启发与渗透相结
风范。 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了解习近平真挚的为 合 、线 上 与 线 下 相 结 合 , 把 思 政 课 上“亮 ”、 上“实 ”、 上
74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C.9opyright 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的力量”[14]。 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
三、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实践路径
义文化自信,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
更清晰的表征[2]。 铸魂育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阐释、 新凝练、新概括,使之更好地反映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 际,进而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新时代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直面大学生面 临的问题,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 育人,以优质的精神资源化解大学生的思想之惑,坚定大 学生的理想信念。
大学文化育人与实现路径
[ 中图分类号 ] G 4 1 2 [ 文献标识码 ] A [ 作者简介 ] 张永波 ( 1 9 8 2 -) ,男,博 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当代 中国正在发生 巨大 的社 会变革时期 , 人 们的价值观
呈现多元 化 、 多样化 、 多层 次化 、 多变化 的特点 , 各种 思想 文
创 立新 知 , 培育 社会 主义先 进文 化 , 实 现文化 育人 的 目标 。 软实力 的核 心就是价值观念认 同, 文化价值观念所体现 出来
进入新世纪新 阶段 以来 , 党 中央确 立了科学发展观等重 大战 略思想 , 提 出了落实科 教兴 国和 人才强 国战略 , 建设人 力资源强 国。高等院校在 承担这个 神圣 的历 史使命 中扮演 着重要 的角色 。教育 的本 质是文 化育人 。大学文化 育人是
V0 1 . 2 7 No . 2
F e b . 2 01 4
大学文化 育人与实现 路径
张 永 波 ,丘 爱 鹏
( 1 . 上海 师范大学 ,上海 ,2 0 0 2 3 4 ;2 . 馆前镇农技站 ,福建长汀 ,3 6 6 3 0 0 ) [ 摘 要] 大学文化是我 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文化育人是实现党和国家培养 人才 目标 、践行科 学发
育人 民 、 服务社 会 、 推动发 展的作 用。 作 为引领社 会 的大 学文化是 我 国社会 主义先 进文化 的重要组 成部分 。研究大 学文化育人 , 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是 落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战 略 的重要 举措 , 是提 升 国家 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 内容 , 对于加
化美 化程度 、 教学 科研器材 设备等 物质文化 , 还包 括大学 的 理念 , 浓 厚 的学术 气氛 、 丰 富多彩 的文 化生活 以及 和谐 的人 际关系等精神文化 。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路径探究
学科探秦Disciplines Exploration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路径探究金少芬(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盐城224000)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呈现发展新形态,并面临全新的教育工作任务和挑战,为提高思政育人成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与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深化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课程的融合,并通过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方式,转变传统育人思想,树空协同育人理念,推动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调发展和联动配合,进而最大程度强化学生综合素养,使其明确价值取向,提高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水平及德育建设质量。
关键词协同育人理念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20.12.022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Effect under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JIN Shaofen(Yanche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Yancheng,Jiangsu224000)Abstract In the new era,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esents a new form of development,and is facing new educational tasks and challeng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mode under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p 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an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ought,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linkage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 as to maximiz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make them clear the value orientation,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Keywords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colle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la education;education effect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对于专业课程改革以及人才培育创新等工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制度文化育人实现路径探析[摘要]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公平价值、实现秩序价值和践行规范价值的重要保障。
高校制度文化的塑造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高校文化建设的长期积累和沉淀。
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体系,不断落实高校制度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这样高校校园文化才能正常有序地发展。
文章仅对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当前高校制度文化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优化高校制度文化的实现路径略作阐释。
[关键词]高校制度文化;制度育人;文化育人一、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内涵及功能在学生管理制度中“以学生为本”的文化观念使高校得以更广泛、更有效地选拔、培养和输送人才。
诸如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体系等制度文化的建立,都是这种办学理念的表现,大学生也得以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能反映出高校制度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我们对制度及其文化进行改进。
(一)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内涵目前有关于“高校制度文化”的含义主要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杨德广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概论》一书中对“高校制度文化”这样解释:“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各种规章适度以及保证制度执行的组织结构。
从制度文化的内容看,可将制度文化分为行政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教学工作制度、体育卫生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
”另一种理解则认为“制度文化”分为显性的制度文化(即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隐性的制度文化(即学校的校风、自觉的行为方式等)。
本文较为认同对“高校制度文化”的第二种理解,即显性的规章制度与隐性的体现价值观念的文化,构成了高校的制度文化。
换言之,“高校制度文化”是指:“渗透于学校各个组织部门机构和规章制度当中、并被高校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循、体现高校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的文化总和。
”“高校制度文化”包括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高校文化是高校管理制度产生的先导,只有在一定的高校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相应的管理制度。
反之,高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将高校的精神和理念确定下来,使长期积淀的大学文化更加稳固。
制度体系包括显性的规章制度和隐性的文化。
高校的制度文化能够把高校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在校的每一位成员的自觉行为之中,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难以效仿的高校核心价值观。
从高校的p高校制度文化的功能在育人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价值导向功能。
高校制度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制度文化在育人方面最重要的功能。
高校制度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通过显性的制度文化体现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在高校里的学生在无形中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对高校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精神、人格塑造。
目标激励功能。
当高校制度文化被广泛认同之后,就会形成高校主体共有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在高校建立高度和谐、信任、理解、尊重的群体关系。
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促使他们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持续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工作。
行为规范功能。
高校制度文化具有约束支配功能。
高校制度文化为学生进行自我评定提供了一定的衡量尺度,这个尺度同时规范着每一个学生的言行举止。
二、高校制度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高校制度文化及其建设仍存在着一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对高校制度文化认识的偏差导致其功能缺失对高校制度文化价值取向的片面理解导致对制度文化认识产生偏差,而这种偏差则使得高校制度文化功能发生缺失。
将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等同于高校制度建设,也是导致制度文化功能的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部分高校管理者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会采取一些较为极端化的方式,片面强调制度的约束功能,失去了对人本身的关注。
一旦人失去了主动性受制于制度的硬性之中,也就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失去了创造力和创新力。
这也就使得制度文化失去了文化的精髓,徒留了制度的外壳。
管理者由于对学校制度文化尚缺乏科学系统完整的认识,使得实践中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实质上仍然是“高校制度建设”,然而高校制度文化并非是高校制度的集合。
(二)对高校制度文化操作性的估计不足导致其效力不高高校规章制度常常缺乏系可操作性,规章制度从制定到执行都缺乏严密的可操作程序,制度与制度之间会发生相互抵触,相互冲突的现象。
高校制度文化是复杂而多层次的,这就会造成了多头管理、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执行力底下的局面。
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各部门领导及其全体师生。
目前各高校制度的制订大多是各级管理者制定,这就导致广大师生对制度缺乏认同感,制度要获得完全的效力,就必须使人们对制度产生信任感,知道制度是维护自身利益的,这样就能够树立制度的权威性。
由于高校制度是管理者自上而下制定的,在其制定过程中很有可能未经过调查研究,所以其制定出来的制度就不一定能够体现广大师生的利益要求,更缺乏操作性,失去了内在文化价值导向。
(三)对高校制度文化的创新力的重视不足导致其缺少特色对高校制度文化创新力的重视不足直接导致高校制度文化缺少特色。
现行高校制度在现实中受潜在的权威取向以及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划一、繁琐、刻板的规章制度。
如果高校只是一味地强调制度的统一性,关注制度而轻视人,那么人就会沦为制度的奴隶并被制度所束缚。
高校办学特色不鲜明,培养出的学生也必然缺少特色,必然满足不了社会上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高校都应当有自己生存的空间和存在价值。
那么,高校就应该寻找自己的特殊性,办具有特色的高校。
三、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具体实现路径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制度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带有明显的西方制度化教育的痕迹。
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重视文化对制度“润物无声”的补充,以历史和经验为依托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一)确立科学高校制度文化观,有效实现制度文化功能制度的设计在于理念。
围绕公平、客观、科学、规范的目标建立与适应现实和时代的高校制度文化体系。
高校管理者应当明确:高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教育组织,其教育和文化职能是核心取向。
因此,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应当注重人的发展,注重文化的传播,道德的培育,教育公平的实现。
而公平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制度的制定公平;其二是制度的实施公平。
高校制度文化体现的利益主体的范围越广泛,该制度文化越公平、公正、客观、科学。
高校在其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坚持以“人”为本使刚性的制度展现出文化的魅力。
(二)合理改造高校组织制度结构,提高制度文化管理效力制度管理给强调的是一种管理模它并不属于制度文化范畴,但是由于有了文化的介入,制度的锋芒得以克制。
如何将“文化”之“柔”融入“制度”之“刚”中,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将高校发展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凸显于高校制度之中,使对于规章制度的遵守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必然取向。
高校制度是高校法治与德治的结合点。
高校制度也是实行依法治校,建立校园制度文化的保证。
为此,高校应当完善制度体系,及时清理废止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制度,制定出切合实际、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利的规章制度,弱化人为管理,强化制度管理。
高校制度文化应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对学生的关怀。
提高高校制度文化管理效力能够为高校创造良好环境,为校园文化提供制度保障,使高校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提高高校制度文化的创新力,构建特色办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制度也应当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必须及时修改、补充、完善那些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的规章制度。
所以,现实要求高校的制度文化有这样一种氛围,即为了学校的发展,高校的规章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紧随时代、有所创新。
高校制度文化要有特色,首先就要确立先进而独特的办学理念,对高校定位做出正确而科学的实践抉择。
高校管理者,必须要着眼长远、善于审时度势、注重当下、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确立发展地位、路线、途径,才能实现高校的办学特色。
为了国民高等教育体系协调发展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社会分工的必然选择,高校应当坚持多样办学,分类定位。
高校应该在培养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利用制度文化培育应用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文化与育人是高校发展和立足的要素。
合理、有效、有文化内涵的高校制度体系是最重要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学生健康生活成长的重要保障。
高校是社会的人才培养和输送中心,文化则为人才与社会接轨架构起良好平台。
制度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以清晰、简明、扼要的形式规范人的行为,优化人的道德,陶冶人的心灵。
充满文化的制度能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从而完善、塑造美好人生。
在中国教育大步向前的今天,高校肩负着育人重担,只有弥漫着健康、良好、有序的高校制度文化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1]黄燕.高校文化育人的理念、内容与方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2[2]夏锋.大学文化育人渗透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5[3]杨长春.关于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4]陈海波.试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作者介绍]陈瑶(1989-),陕西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