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温里药 (NXPowerLite)
中药学——温里药
中药学——温里药
1. 定义
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温里药。
2. 性能特点
1)性味归经:
多辛,温,燥烈。
入肾、脾、胃、肝、心经。
2)功效:
温里散寒,温经止痛,益火助阳。
3. 适应范围:
里寒证及亡阳证。
1)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
2)肺寒痰饮证;
3)寒滞肝脉,少腹冷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等;
4)肾阳不足证;
5)心肾阳虚证;
6)亡阳厥逆证。
4. 配伍应用:
1)兼表证者,~解表药;
2)兼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药;
3)寒湿内阻者,~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
4)脾肾阳虚者,~温补脾肾药;
5)亡阳气脱者,~大补元气药。
5.使用注意:
1)本类药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热病阴虚、血虚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2)真热假寒者忌用;
3)夏季气候炎热宜轻用,冬季气候寒冷,用量宜大。
6.各类药功效: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高良姜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07 温里药13味
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附子(附片)【性能】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祛风湿)【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
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应用】 1.亡阳证。
2.阳虚证。
3.寒痹证。
干姜【性能】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应用】 1.腹痛,呕吐,泄泻。
温里药
温里药:
1.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宜先煎0.5-1小时。
应用:(1)本品
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与甘草、干姜同用。
若治阳气脱者,可配人参回阳固脱。
(2)阳虚证(3)寒痹症:本品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走而不守,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2.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1)腹痛、呕吐、泄泻。
无
论是实证或虚寒证均可用。
(2)寒饮咳喘。
3.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原。
应用:(1)阳痿,宫冷。
本品补火助阳,为治命门火衰的要药。
(2)腰痛、胸痹、闭经、痛经。
(3)用于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等。
,
4.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1)本品既肝之寒邪,又
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2)胃寒呕吐(3)虚寒泄泻。
5.小茴香:散寒止痛。
理气和胃。
6.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7.高良姜:温中止痛,温中止呕。
8.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中药学课件2.温里药
THANKS
择使用。
03
温里药的应用
温中散寒
总结词
温中散寒是指温里药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脾胃不和引起的症 状。
详细描述
温中散寒是温里药的主要应用之一,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 引起的胃痛、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通过温里药的 温热性质,可以温中散寒、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缓解 疼痛。
温肾助阳
总结词
温肾助阳是指温里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引起的症状。
不宜与解表药同用
温里药与解表药同用会影 响解表药的发散作用,降 低药效。
不宜与滋补药同用
温里药与滋补药同用可能 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药 效。
孕妇慎用
01
温里药多有活血通络之效,孕妇 使用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孕妇在使用温里药时应特别 谨慎。
02
孕妇在使用温里药时应咨询医生 意见,以确保母婴安全。
小茴香
0标1题
小••茴香文文是字字伞内内形容容科植物 茴•香的文干字燥内成容熟果实
• 文字内容 ,具有散寒止痛、理
气和胃的功效。
02
小茴香在临床上常用 于治疗少腹冷痛、痛 经闭经以及胃脘胀痛
等症状。
03
小茴香含有挥发油等 成分,具有抗炎、抗 菌等作用,对胃肠道 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04
小茴香的炮制方法有 盐小茴香等不同形式 ,可根据临床需要选
中药学课件2-温里药
$number {01}
目录
• 温里药的概述 • 温里药的常见种类 • 温里药的应用 • 温里药的注意事项
01
温里药的概述
温里药的定义
温里药
指具有温里散寒、温通经脉、温 阳散寒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里 寒证的药物。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蟾酥(附药:蟾皮)
樟脑
木鳖子
土荆皮
蜂房
大蒜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
轻粉
砒石
铅丹
炉甘石
硼砂
附篇: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
附录一:药名笔画索引
附录二:药名拼音索引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药学》
总论
中药的发明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方面的若干特点,因此人们习惯把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它对维护我国人民健康、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酒是最早的兴奋剂(少量用之)和麻醉剂(多量用之),更能通血脉、行药势,并可用作溶剂,后世用酒加工炮制药物也是常用辅料之一。随着人们医药知识的日益丰富,用药经验和药物品种的逐渐增多,为从单纯的用酒治病发展到制造药酒准备了条件。甲骨文中即有“鬯其酒”的记载。据汉·班固《白虎通义·考黜篇》注释:“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成为鬯。”可见,“鬯其酒”就是制造芳香的药酒。酒剂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内经》所存十三首方中即有四个酒剂,《金匮》、《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书中有更多内、外用酒剂,故后世有“酒为百药之长”之说。酒剂的发明与应用对推动医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各类温里药
各类温里药
附子:【性能特点】本品辛热峻烈,药力颇强。
上助心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
又温散走窜,为散阴寒、除风湿、止疼痛之猛药,治寒湿诸痛常投。
(走而不守)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使用注意] 有毒,先煎,口尝无麻辣味。
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性能特点】本品辛甘热,纯阳温散。
既主归肾经,长于温补命门之火而
益阳消阴、引火归原,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又兼入脾经,善温脾胃、散寒邪,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还兼入心肝血分,善散血分阴寒而温经通脉,为治寒凝血瘀诸痛及阴疽所常用。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守而不走),引火归原。
吴茱萸辛、苦、热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丁香辛、温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
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开胃进食。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中药学课件7(温里药)
温里药的使需要控制用量。
不可过量服用
服用温里药,需要注意剂量,过量易导致中毒。
对禁忌症患者的危害
温里药对于某些疾病(如感冒发热、发疹、阴虚火盛、痔疮出血等)的患者易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需谨慎使用。
平衡药
可以平衡内分泌系统,调节身体 机能,较好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温里药的功效与主治
1 温中辟寒
如柿子、肉桂、干姜等,有温中散寒、助阳固表的作用,常配合用于感冒、霍乱、泄泻 等病症。
2 补虚壮阳
如人参、黄芪、枸杞等,有益气养血、健脾益肾的作用,常用于调节男性生育系统功能, 治疗阳痿等疾病。
3 暖宫散寒
中药学课件7(温里药)
本课程将会讲解温里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效,并介绍温里药的使用和临 床应用。加深大家对中药学的认识。
温里药的分类
温中药
可温通经络,辟寒增热,促进血 液循环,能治疗寒性疾病。
理中药
补益药
可以促进脾胃消化,提高身体基 础代谢水平,能治疗脾胃虚弱症。
可以补充身体的正气,调节身体 的阴阳平衡,能治疗虚劳病。
温里药的临床应用
1
治疗肠胃道疾病
常用甘草、吴茱萸、附子等药材,用于治疗脘腹冷痛、肚子胀气、腹泻等病症。
2
治疗男性不育
大多采用补益温中的草药,如人参、枸杞子等,调节男性生殖系统激素分泌,促 进血液循环。
3
治疗女性不孕
应用当归、熟地、川芎、枸杞等药材,用于补血调理月经周期、调理女体平衡, 提高女性不孕病变治疗的有效性。
结语
温里药的珍贵意义
未来应用前景
肩负药物传承
七讲温里药PPT课件
温里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而定。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控制好剂量,以确保安全有效。
注意事项
1 2 3
孕妇慎用
孕妇在使用温里药时应特别谨慎,避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如有必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温里药过敏,使用后出现皮 疹、瘙痒等症状。如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 用并就医。
深入研究温里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成分,揭示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 质基础,为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制剂工艺研究
优化温里药的制剂工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为临床 应用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制剂。
临床应用研究
进一步开展温里药的临床应用研究,探索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疗效 和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温里药可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引起的心悸、 胸闷、气短等症状。
研究进展
01
02
03
04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目前对温里药的成分和药 效物质基础研究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为新药研 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用机制研究
温里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正 在深入开展,为进一步揭 示其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 依据。
临床研究
温里药的临床研究不断深 入,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 了依据。
辨症施治
不同的温里药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症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 选择合适的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使用方法
煎煮方法
温里药一般需要煎煮后服用。在煎煮前,应先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加入适量 的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一定时间,最后过滤药渣,得到药液供患者服用。
服药时间
温里药一般宜在饭前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但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而 定。
温里药名词解释
温里药名词解释
温里药(Wen-Liang)是一种中草药药物,它以植物为主要原料,
具有疏风、清热散寒、理气活血、止痛止血、消肿解毒等多种功效。
温里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世纪,最初由华夏民间药师诞生,当时被
称为“温里纳”,因它的名字是取自温里地方的名字。
温里药具有一系列的药理作用,具有较强的除热、祛风、清热、
解毒、消肿、止血、止痛的作用。
温里药的主要成分主要是以植物提
取物,如香茅、桑叶、雪松、白芍、鸡血藤、石斛等。
它也含有一些
氨基酸,维生素,酵素等。
温里药有多种用法,可以通过茶饮、煎饼、烧炙、冲服等多种方
式使用。
由于它的药理作用可以调节和维护人体的气血及免疫系统的
健康,因此它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肺热、阴虚、痰湿、气喘、头痛、
急性感冒、胃痛、脾虚,部分慢性疾病、关节炎等。
作为中草药,温里药拥有众多功效,不但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而
且还可以用于抗病、调节人体气血及促进健康。
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抗衰老和清除毒素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抗病毒和抗生物活性,能够有
效提高免疫力,促进体内机能的改善。
温里药(中药学)
2.药理作用
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嫉及温血动物心脏均有明显的强 心作用;附子水溶性部分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压力,对冠 状血管有轻度扩大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 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乌头属类生物碱能扩张四肢血管,因此 对血压有双向影响;附子煎剂可减弱动物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心收 缩力减弱等变化,而显著延长休克动物生存时间;附子煎剂有抑制凝 血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附子有抗炎、镇痛作用。附子能增强免疫与 机体抗氧化能力,并具有抗衰老作用。
第十四章 温里药
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寒证 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 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 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即《内经》所谓 “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 之意。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 寒证,亡阳证。
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 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 尿等;
主入心肾二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 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 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症见 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扔未解者,当与辛温 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 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 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 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脱腹冷痛,呕吐,大便澹泻,常与人 参、白术、干姜等同用,如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治脾 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常与茯苓、白术 等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 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外感风寒者,常与 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第十四章 温里药--中药学
第十四章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
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
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的不同而有多种效用。
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主入肺经者,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主入肝经者,能暖肝散寒止痛,用治寒侵肝经的少腹痛、寒疝腹痛或厥阴头痛等;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用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脉,用治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回阳救逆,用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使用温里药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配伍。
若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温里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健胃、驱风、抗血栓形成、抗溃疡、抗腹泻、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缺氧、扩张血管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强心、抗休克、抗惊厥、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
本类药物主要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疝气、休克等。
附子Fuzi《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
用]
7.气血不足证 本品温通阳气,通畅经脉,鼓舞气 血生长。并能减少补药滋腻之性。
——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
[用法用量]
煎服,3~5g,宜后下或焗服;研 末冲服,每次1~3g。
[使用注意]
畏赤石脂。
[特
点]
1.本品性缓,善补命门之火,为治 下元虚冷的要药。 2.又温通经脉,治血寒经闭、痛经、 宫冷不孕等证。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宜先煎0.5~1小 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
1.本品辛热燥烈,凡阴虚阳亢及孕 妇忌用。 2.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 及。
[特
点]
1.本品为纯阳燥烈之品,性善走, 温一身之阳,尤善峻补下焦之元 阳,逐在里之寒湿。 2.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3.可外达皮毛,散寒止痛。
肉桂
[性味归经]
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
[功
效]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命门火衰;下元虚衰, 虚阳上浮 本品温肾补火助阳,益命门之火, 引火归元,为治下元虚冷要药。
——肾气丸、右归丸 ——配五味子、山茱萸等
[应
用]
2.脾胃虚寒、脾肾虚寒之腹痛泄泻 本品温补脾肾之阳,温中散寒止痛。
——四逆汤 (配干姜、甘草)
[应
用]
2.阳虚诸证 本品助阳补火,温里散寒。
肾阳虚——肾气丸、右归丸 脾肾阳虚水肿——真武汤 脾胃虚寒腹痛——附子理中丸 心阳虚,心悸气短——配人参、桂枝 阳虚外感风寒——麻黄附子细辛汤
[应
用]
3.寒湿痹证。尤善治寒痹剧痛者 本品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作用。
——配桂枝、白术、甘草等
[功
效]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应
用]
1.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疼痛 本品可散肝经寒邪,暖肝肾而止痛。
——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香橘散(配山楂、荔枝核等)
[应
用]
2.胃寒气滞,脘腹胀痛,呕吐食少 本品理气和胃,开胃进食。
——配高良姜、香附、乌药等 ——配白术、陈皮、生姜等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适量。
煎服,5~15g。
[使用注意]
畏郁金。
[特
点]
善于降逆,为治胃寒呃逆的要药。
高 良 姜
《别录》
[药物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 根茎。
高良姜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经。
[功
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应
用]
1.胃寒脘腹冷痛 本品具有温胃散寒,止痛作用。 ——二姜丸、良附丸
[应
——温经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1.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不宜 多用、久服。 2.孕妇慎用。
[特
点]
1.疏肝,暖肝,降逆气。 2.为厥阴肝经的主药,善治厥阴 头痛。
丁 香
《雷公炮炙论》
[药物来源]
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的 花蕾。
丁 香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
效]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应
用]
1.胃寒呕吐,呃逆
本品温中散寒并善于降逆止呕、
止呃。为治胃寒呕逆要药。
——丁香柿蒂汤 ——配半夏、生姜等
[应
用]
2.胃寒脘腹冷痛 本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
——配元胡、五灵脂等
[应
用]
3.肾阳虚阳痿,宫冷不孕 本品有温肾助阳作用。
——配附子、肉桂、巴戟天等
[用法用量]
附 子
《本经》
[药物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附 子
[性味归经]
辛、甘,热。有毒。归心、肾、 脾经。
[功
效]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应
用]
1.亡阳证 本品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 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能峻补欲 竭之真阳,挽救散失之元阳,有回 阳于顷刻之间之效。为回阳救逆之 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第十四章
温 里 药
[概
念]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 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 寒药。
[作用及适应证]
1.温里散寒止痛——里寒证; 2.益火助阳——阳虚诸证; 3.回阳救逆——亡阳证。
[使用注意]
1.本类药物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 凡热证、阴虚、津血亏虚者忌用。 2.因人、因时、因地使用。孕妇、气 候炎热时慎用。 3.辨别寒热真假,真热假寒之证。 4.随证适当配伍。
——桂附理中丸
[应
用]
3.寒湿痹痛,胸痹 本品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寒湿痹痛——独活寄生汤
胸痹——附子、干姜、川椒
[应
用]
4.寒疝腹痛 本品散肝经寒邪而止痛疗疝。
——配吴茱萸、小茴香、乌药等
[应
用]
5.血寒经闭,痛经 本品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作用。
——少腹逐瘀汤(配当归、川芎等)
[应
用]
6.阴疽(阳虚寒凝痰滞)及气血虚寒 之痈肿、脓成不溃、溃后不敛 本品温散寒凝,助阳补虚,通畅气 血。
干
姜
《本经》
[药物来源]
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
干 姜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
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
用]
1.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本品具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
无论外寒内侵之实寒,还是阳 气不足之虚寒证均可。
——二姜丸 ——理中丸
[应
2.亡阳证
用]
本品具有回阳通脉作用,为治疗 亡阳证的辅助药。
——四逆汤
[应
用]
3.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 之证 本品有温肺化饮作用。
——小青龙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特
点]
1.本品性燥,善治中焦里寒,为温中 散寒的要药。 2.又可温肺化饮,治寒饮伏肺咳喘。
肉 桂
《本经》
[药物来源]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
[特
点]
善散厥阴经寒邪,暖肝肾又疏肝, 为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疼痛常 用药。
花 椒
《本经》
[药物来源]
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花椒 或青椒的成熟果皮。
花 椒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经。
[功
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应
用]
1.胃寒腹痛吐泻 本品温中散寒止痛、止吐、止泻, 燥湿。
——大建中汤
[应
用]
2.虫积腹痛 本品驱杀蛔虫。
——乌梅丸
[应
用]
3.湿疹瘙痒,阴痒 本品杀虫燥湿止痒。
[用法用量]
煎服,2~6g。
[应
用]
3.厥阴头痛 本品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作用。
——吴茱萸汤
[应
用]
4.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本品疏肝下气,降逆止呕。
——左金丸
[应
用]
5.脾肾阳虚的五更泄泻 本品可温中助阳而止泻。
——四神丸
[应
用]
6.寒湿脚气 本品有散寒下气,燥湿止痛作用。
——吴萸木瓜汤、鸡鸣散鸡鸣散
[应
用]
7.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经闭 本品温经散寒止痛。
吴茱萸
《本经》
[药物来源]
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 吴茱萸的接近成熟的果实。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入肝、脾、 胃、肾经。
[功
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应
用]
1.寒滞肝脉,疝气腹痛 本品入肝散寒止痛。
——导气汤(配小茴香、川楝子等)
[应
用]
2.胃寒腹痛 本品具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 中焦虚寒——吴茱萸汤 外寒内侵——配半夏、生姜等
用]
2.胃寒呕吐证 本品具有温散寒邪、和胃止呕作 用。
——配半夏、生姜等 ——配党参、茯苓、白术等
[用法用量]
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
[特
点]
长于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 之常用药。
小 茴 香
《新修本草》
[药物来源]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的 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