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赤壁》
《赤壁》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赤壁》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想内容】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的郁闷。
似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名句赏析】后两句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3分)3.“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
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
(2分)【参考答案】(1)咏史诗(1分)。
特点:借史实抒情。
(2分)(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3.(2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⑴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
⑵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
⑶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
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也有可能。
【参考答案】1.(1分)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2.(4分)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杜牧《赤壁》古诗鉴赏详解《赤壁》唐诗赏析
杜牧《赤壁》古诗鉴赏详解《赤壁》唐诗赏析《赤壁》由杜牧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赤壁》作者: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注解】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赤壁》【韵译】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赤壁》【古诗今译】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
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就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楼,春恨无限了。
《赤壁》【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有情有致。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赤壁》原文及对照翻译
《赤壁》原文及对照翻译《赤壁》原文及对照翻译《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赤壁》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赤壁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原文翻译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词语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文学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初二语文古诗文《赤壁》翻译及评析
初二语文古诗文《赤壁》翻译及评析初二语文古诗文《赤壁》翻译及评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二语文古诗文《赤壁》翻译及评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作者:杜牧原文 Original Text译文 Translated Text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译文】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注解】[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评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赤壁古诗知识点总结
赤壁古诗知识点总结1. 背景介绍赤壁古诗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当时三国鼎立,曹操主政北方,刘备与孙权在南方联盟对抗曹操。
其中,赤壁之战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之上对抗曹操的一场胜利,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中最有名的一幕。
这场战役的胜利也标志着三国时期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2. 作者简介赤壁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张九龄。
张九龄(675年-740年),字士元,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人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曾担任国子监祭酒、宰相。
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波澜壮阔、活泼、富有激情为特点,代表作有《哀王孙》、《赤壁怀古》等。
3. 诗歌内容《赤壁怀古》是张九龄创作的一首长诗,全文共11首,共计308行。
诗名取材于“怀古赤壁念赋”,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诗文体裁之一。
这首诗以描述赤壁之战为主线,通过饶有深意的对比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悠久、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的赞美,同时还表现了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4. 诗歌结构与风格《赤壁怀古》整体结构严谨,章法严整,行文流畅,表达简洁。
其风格以叙事为主,叙述了赤壁之战以及当时的风物人情,细腻地描绘了历史场景及英雄豪杰的壮丽形象。
同时,作者对曹操、孙权、刘备三国英雄的性格特点以及胸怀抱负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并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史诗性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英雄的志向与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英雄主义精神的认同与赞美。
5. 诗歌意义与价值《赤壁怀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融合了文学、历史、战争、英雄等多种元素,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以及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赤壁怀古》不仅使读者在文学艺术上获得了愉悦,也培养了读者的历史意识和民族气节,弘扬了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
6. 《赤壁怀古》的影响《赤壁怀古》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原文及翻译注释
赤壁原文及翻译注释赤壁原文及翻译注释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的叹息!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赏析与选择题
赤壁》赏析与选择题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文题解读《赤壁》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
公元208 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题目表明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二、作者简介杜牧,唐代文学家。
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多指陈时政之作。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
其诗立意高远、清俊流利、简洁明快、感慨深沉,七言绝句尤为突出,在晚唐成就颇高。
有《樊川文集》。
三、写作背景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这一历史形势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34 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黄州的赤鼻矶,想起了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历史, 借题发挥,而写的怀古咏史之作。
四、逐句理解赏析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译句:一支折断的戟沉在江底积沙中,铁还没有销蚀,我拿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理解赏析:这两句是记叙。
由这支小小的“折戟”,诗人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大战中的主要人物。
这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写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兴感之由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句: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理解赏析:这两句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以运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另外, “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
细细品味诗意,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那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铜雀台,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危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赤壁》杜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赤壁》杜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旨】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2、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二、选择题: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下列对《赤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 赤壁
八年级上册 第19首 赤壁 〔唐〕杜牧
写法:以小见大。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 而是借“二乔”的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使得表达含蓄、 形象。 炼字:“锁”字凸显了曹操金屋藏娇之意,也进一步把硝烟弥漫的战争 胜负写得更加含蓄。 情感:意在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反映出诗人怀 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哲理:机遇对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极其重要的。
诗歌精讲
折戟①沉沙铁未销②,自将③磨洗认前朝④。
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掉,自己拿来磨洗之后辨认出 是前朝遗物。 课下注释:①戟(jǐ):古代兵器。②销:销蚀。③将:拿,取。④认 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写法:兴感。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折戟沉沙而仍 未销蚀暗含了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
八年级上册 第19首 赤壁 〔唐〕杜牧
描写:动作描写。“将”“磨”“洗”“认”这一系列动作,生动地表 现出诗人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 史的咏叹。 作用:写兴感之由,为下文发议论、抒感慨做铺垫。
八年级上册 第19首 赤壁 〔唐〕杜牧
东风不与周郎⑤便,铜雀⑥春深锁二乔⑦。
知识
八年级上册 第19首 赤壁 〔唐〕杜牧
★2020年与《登幽州台歌》以对比的形式考查 作家作品
东汉末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击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 长江南岸,而本诗中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发自19首 赤壁 〔唐〕杜牧
诗歌主旨 这首咏史怀古诗借三国时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
感悟,同时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赤壁赋讲解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赤壁赋讲解《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个人感慨的赋。
全篇分为前后两篇,前篇以赤壁之战为引子,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引发对英雄成败的思考;后篇则通过与友人的对话,表达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 《赤壁赋》正文讲解:前篇:1. 赤壁古战场的描写: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赤壁的自然景观,如“折戟沉沙铁未销”,通过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战争的残酷。
2. 英雄成败的思考:苏轼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引发对英雄成败的思考。
他提到“曹公败走,操之过也”,表达了对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同时也暗示了英雄的成败往往与个人决策有关。
3. 对历史的反思:苏轼在赋中提到“此地空余黄鹤楼”,通过黄鹤楼的空寂,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英雄的怀念。
后篇:1. 与友人的对话:苏轼通过与友人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友人提出“人生如梦”,苏轼则回应“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
2. 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苏轼在对话中提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 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苏轼通过对江水的描写,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 学习要点:- 文学价值:《赤壁赋》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文学形式,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 历史背景: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文中的意象和隐喻。
- 语言特色:苏轼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学习时要注重体会其语言的韵味和节奏。
- 思想情感:通过学习《赤壁赋》,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结语:《赤壁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苏轼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学习这篇赋,不仅是对古代文学的欣赏,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
希望同学们在背诵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其内涵,感悟其精神。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赤壁》——杜牧
《赤壁》一一杜牧一、作者:杜牧,晚唐诗人,字牧之,他有抱负,善用兵,有文采,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二、咏史诗:这是一首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它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为歌咏的题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观点见解。
(学习这首诗,要理解诗歌中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
)三、读会诗,主要归纳本诗内容:路过赤壁,看到一只断戟,回想起了赤壁之战,觉得如果没有东风,战争的结局就会发生变化。
作者认为周瑜能打赢这场战争,是源于什么?(天时)四、“折戟成沙铁未削,自将磨洗认前朝〃,诗歌开篇,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业?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的引起作者对历史的咏叹。
四、历史上一般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诗人又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历史上:周瑜火烧赤壁,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多赞美之词。
作者:诗人认为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了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吴蜀联盟失败,二乔将会被曹操囚禁于铜雀台,历史也会因此改写。
(作者一反传统的看法)细细品味,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与嘲讽,他贬低周瑜,正是宣泄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郁不平之气,在议论中雄视古今。
五、1、主旨:借周、曹的战斗,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郁不平之气。
2、结构:①②一一兴感之由一一折戟③③一一议论感慨一一愤郁不平六、小结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含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罢了。
七、拓展《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杜牧《赤壁》的原文及其翻译
杜牧《赤壁》的原文及其翻译原文: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折断的戟沉在泥沙中,铁还没有完全生锈,我把它又磨又洗,认出是赤壁大战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春天里乔家两姐妹就会被关压在铜雀台了。
注释: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作者生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怀才不遇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园中嬉戏。
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
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
后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赤壁 赏析
赤壁 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三国时期曹操大军在赤壁之战中败给孙刘联军的历史事件。
这首诗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
首句“折戟沉沙铁未销”,以折戟沉沙的景象开篇,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接下来的“自将磨洗认前朝”,则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英雄事迹的追溯。
这里的“磨洗”一词,既指磨去锈迹,也暗喻对历史的挖掘和研究。
第二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以东风为象征,暗示了天时地利的重要性。
而“周郎”则是指东吴名将周瑜,他的英勇善战使得曹操大军无法轻易取胜。
这里的“便”字,既表示顺利,也暗示了周瑜的才能和智慧。
第三句“铜雀春深锁二乔”,以铜雀台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囚禁二乔的情景。
这里的“春深”和“锁”字,既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也暗示了囚禁的无奈和悲哀。
同时,二乔作为美女的象征,也反映了战争中的女性遭受的苦难。
整首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
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折戟、东风、铜雀等,都赋予了诗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赤壁》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优美艺术风格的佳作。
杜牧赤壁原文及翻译
杜牧赤壁原文及翻译杜牧赤壁原文及翻译《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赤壁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赤壁》作者:唐·杜牧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杜牧赤壁翻译及赏析
杜牧赤壁翻译及赏析咏史诗一般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
《赤壁》就是这样一首咏史诗,它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下面是关于赤壁翻译及赏析的内容,欢迎参考!杜牧赤壁翻译及赏析1《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赤壁》诗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赤壁》诗的理解(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解词: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2、译:一支折断的戟沉在江底积沙中,铁还没有销蚀,我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3、表达方式:记叙4、《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解词:周郎:即周瑜(175-20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
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被称为大乔、小乔。
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翻译: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议论,抒情从反面落笔,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
4、《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赤壁之战(战役)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周瑜。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颂的末两句,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议论以小见大①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②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③曲折委婉地反映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2024年《赤壁》杜牧古诗词鉴赏
《赤壁》杜牧古诗词鉴赏 篇1
《赤壁》
杜牧
折戟பைடு நூலகம்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赤壁》杜牧古诗词鉴赏 篇4
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4、铜雀:台名,曹操所建,在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二乔:即大乔、小乔,大乔嫁孙权之兄孙策,小乔嫁周瑜。
赏析:
这首诗表明了杜牧对赤壁之战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周瑜的取胜是出于侥幸。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孙吴的霸业将成泡影,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不会形成,整个历史也将重写。诗亦隐寓作者怀才不遇的情绪。最后二句,风华蕴藉,巧于立言,妙绝千古。全诗豪迈俊爽,峭拔劲健,尤能体现杜牧绝句的特色。同时议论精辟,对宋诗影响很大。清赵翼曰:“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谈》所谓‘好为议论,大概出奇立异,以自见其长’也。”(《瓯北诗话》卷十一)正道出了这首诗的特点。
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
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1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场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尔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幸运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假设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2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假设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欣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赤壁》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赤壁》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赤壁杜牧〔唐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鉴赏: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
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
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
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百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赤壁》
本文是关于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赤壁》,感谢您的阅读!
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必背
赤壁
唐朝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⒈假设东吴美女的命运表现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写出了周瑜获胜纯属于偶然的机遇的句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诗中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赤壁之战)周郎指(周瑜),二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
4.本诗构思别出心裁,请结合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
(最后后两句诗的妙处?) 答:A、此诗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巧妙自然。
B、3、4句,诗人未从正面去评论这次战争胜败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从而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角度新颖,思路奇特。
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6.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准备了中考语文必背,是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复习,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