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数学动态探究专题复习课件2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二 动态探究课件(共16张ppt)
题型二 点的运动与计算、最值问题 (限时3分钟)
【例2】如图,Rt△ABC中,∠ACB=90°, ∠ABC=60°,BC=2cm,D为BC的中点,若动点E以 1c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B→A的方向运动, 设E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0≤ t <6),连接DE,当
△BDE是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 D )
等。 解决动态问题需要同学们在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动态探究题的基本思路。 很多动态问题的考查还是较有难度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复习 中确实要经历探索的过程,不只是停留在问题表面,从而促进自己 独立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要多去积累题型,关 注试题变化,尽量让自己“做一题、会一类”,才能对这部分内容做 到有效复习。
象中能表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D )
A.
B.
方法点拨: 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
C.
D.
关系式结合图象
方法总结:
利用图形运动确定函数图象常用方法:
1.直接利用动点运动路程变化、线段长短变化 、图形形状变化等来判断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 2.利用变化过程求出函数解析式,从而得到函 数图象。
注:1.分类讨论 2.两种方法灵活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A. 2 B. 2.5或3.5 C.3.5或4.5 D.2或3.5或4.5
方法点拨:运动观点中进行分类讨论,讨 论要全面,同时注意限制条件。
常用计算方法:勾股定理、特殊角的边 角关系或三角函数、相似以及相关的几 何图形性质。
题型二 点的运动与计算、最值问题 (限时2分钟)
【例3】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16,面 积为 8 3 ,E为AB的中点,若P为对角线BD上 一动点,则EP+AP的最小值为______.1.作对称点
中考数学复习 专题2 规律探索型问题数学课件
2.解图形规律探索题的方法: 第一步:标序号:记每组图形的序数为“1,2,3,…,n”; 第二步:数图形个数:在图形数量变化时,要记出每组图形的表示个数; 第三步:寻找图形数量与序号数 n 的关系:针对寻找第 n 个图形表示的数量时,先将后 一个图形的个数与前一个图形的个数进行比对,通常作差(商)来观察是否有恒定量的变化, 然后按照定量变化推导出第 n 个图形的个数; 函数法:若当图形变化规律不明显时,可把序号数 n 看作自变量,把第 n 个图形的个数 看作函数,设函数解析式为 y=an2+bn+c(初中阶段设二次函数完全可以解决),再代入三组 数值进行计算出函数解析式(若算出 a=0 就是一次函数)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仔细读题,找到图形内和图 形外格点的数目.
[对应训练] 4.在由 m×n(m×n>1)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网格中,研究它的一条对角线所穿过的小 正方形个数 f, (1)当 m,n 互质(m,n 除 1 外无其他公因数)时,观察下列图形并完成下表:
[对应训练] 2.(2015·咸宁)古希腊数学家把数 1,3,6,10,15,21,…叫做三角数,它有一定的规 律性.若把第一个三角数记为 a1,第二个三角数记为 a2…,第 n 个三角数记为 an,计算 a1+ a2,a2+a3,a3+a4,…由此推算 a399+a400=__1.6×105 或 160_000__.
1.(2015·德州)一组数 1,1,2,x,5,y…满足“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等于它前面的 两个数之和”,那么这组数中 y 表示的数为( A )
A.8 B.9 C.13 D.15 2.(2015·河南)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半径均为 1 个单位长度的半圆 O1,O2,
2014中考数学总复习专题2开放性问题
专题突破区
专题视点· 考向解读
重点解析
真题演练
专题考点 0 3 条件和结论都开放问题
此类问题没有明确的条件和结论, 并且符合条件的结论具有多样性, 因此必 须认真观察与思考, 将已知的信息集中分析, 挖掘问题成立的条件或特定条件下 的结论, 通过设问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认定条件和结论. 组成一个 或多个新命题, 并进行证明或判断.
重点解析
真题演练
又∵∠E P F = 90°, ∴∠A P E + ∠G P F = 90°. ∴∠A E P = ∠G P F . ∴△A P E ∽△G P F . ∴ PE AP 1 = 2.
PF ∴R t △E P F 中, t an∠P E F = PE = 2. ∴t an∠P E F 的值不变.
2. (2013·威海)如图, 在△A B C 中, ∠A C B = 90°, B C 的垂直平 分线 E F 交 B C 于点 D , 交 A B 于点 E , 且 BE= BF, 添加一个条件, 仍不能证明四边形 B E C F 为正方形的是( A. BC = AC 【答案】 D B. C F ⊥B F C. BD = D F ) D. AC = BF
专题突破区
专题视点· 考向解读
重点解析
真题演练
【解析】 ( 1) 在矩形 A B C D 中, ∠A = ∠D = 90°, A B = 1, C D = A B = 2, 则 PB= ∴∠A B P + ∠A P B = 90°. 又∵∠B P C = 90°, ∴∠A P B + ∠D P C = 90°, ∴∠A B P = ∠D P C . ∴△A P B ∽△D C P .
专题突破区
安徽省2014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课件 第2课时 整式与因式分解
皖考解读
考点聚焦
皖考探究
当堂检测
第2课时┃ 整式与因式分解
探究五 利用拼图验证乘法公式
命题角度: 1.利用因式分解进行计算与化简; 2.利用几何图形验证因式分解公式.
皖考解读
考点聚焦
皖考探究
当堂检测
第2课时┃ 整式与因式分解
例 6 [2013· 义乌] 如图 2-1①, 从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纸片中 剪去一个边长为 b 的小正方形,再沿着线段 AB 剪开,把剪成的 两张纸片拼成如图②所示的等腰梯形. (1)设图①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S1, 图②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S2, 请直接用含 a,b 的代数式表示 S1,S2; (2)请写出上述过程所揭示的乘法公式.
皖考解读 考点聚焦 皖考探究 当堂检测
整 式 的 乘 法 整 式 的 除 法
第2课时┃ 整式与因式分解
1.①平方差公式:(a+b)(a-b)=______________ ; a2-b2 2 2 ②完全平方公式:(a± b)2=__________________. a ± 2 ab + b 乘法 2.常用的变形有: 公式 (a-b)2+2ab ; ①a2+b2=______________ (a+b)2-2ab =______________ ②(a-b)2=______________. (a+b)2-4ab
字母 也是单项式. 注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________ 相关概念:①几个单项式的________ 叫做多项式;②一个多 和 项式中,次数__________ 最高项的 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 单项式 叫做多项式的项. ③多项式中的每个________ 式 举例:x2y2-4xy-3是四次三项式,其中x2y2是四次项, -4xy是二次项,-3是常数项. 单项式与多项式 统称为整式. 整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数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开放探索型问题
DC)
跟踪练习:(2013 · 上海)如图,在△ABC 和△DEF 中,点B,
F,C,E 在同一直线上,BF=CE,AC∥DF,请添加一个条件,
使△ABC≌△DEF,则添加的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__(只需写 一个,不添加辅助线).
解:∵BF=CE,B,F,C,E 在同一条直线上, ∴BC=EF. ∵AC ∥ DF,∴∠ACB=∠DFE.
2014年人教新课标版中考二轮复习
开放探索型问题
考点梳理
开放探索性试题在中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条件或结 论的不确定性,使得解题的方法与答案呈多样性,学生犹如八 仙过海,各显神通.
探索性问题的特点是:问题一般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没 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需要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 推理、判断等探索活动来确定所需求的结论、条件或方法,这类
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放探索题常见的类型有:(1)条件开放探索型,即问题的条 件不完备或满足结论的条件不唯一;(2)结论开放探索型,即在给 定的条件下,结论不唯一;(3)存在性探索型,即所得的结论是否 存在,有几种情况。
题型分类 深度剖析
考点一 例1 条件开放探索型 (2013〃青海)如图, BC=EC,∠ 1=∠2,添
AP. 若 OA = 5 cm , OC = 3 cm , 则 AP 的 长 度 可 能 是
_______cm(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数值即可).
解:因为 OC⊥ AB,所以由垂径定理,可得 AC=BC.在 Rt△AOC 中,OA= 5 cm, OC=3 cm,由勾股定理,可得
AC=4 cm,所以 AB= 8 cm.因为 AO≤AP≤ AB,所以 5 cm
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BC≌△ DEC, 则需添加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添加任何辅助线 ).
2014年数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方案设计型问题
(3)∵ x= 15> 10, ∴①选择在 A 超市购买, yA=27× 15+ 270= 675(元); ②可先在 B 超市购买 10 副羽毛球拍,送 20 个羽毛球, 然后在 A 超市购买剩下的羽毛球 10× 15-20= 130(个 ),则 共需费用: 10× 30+130× 3× 0.9= 651(元 ). ∵ 651<675, ∴最省钱的购买方案是:先在 B 超市购买 10 副羽毛球 拍,然后在 A 超市购买 130 个羽毛球.
D)
解:设购买甲种笔记本 x 本,乙种笔记本 y 本,则 7x+5y≤ 50,且 x≥3,y≥3.根据题意有如下方案:①
x= 3, y= 3,用去 36 元;② x= 3, y= 4,用去 41 元;
③ x= 3,y=5,用去 46 元;④x=4,y=3,用去 43 元; ⑤ x= 4, y=4, 用去 48 元; ⑥ x= 5, y=3, 用去 50 元. 所 以共 6 种方案.故选 D.
∴“益安”车队载重量为 8 吨的卡车有 5 辆, 10 吨的卡车有 7 辆.
(2)设载重量为 8 吨的卡车增加了 z 辆,则载重量 为 10 吨的卡车增加了(6- z)辆,由题意,得 5 8(5+ z)+ 10(7+ 6- z)>165,解得 z< . 2 ∵ z≥ 0 且为整数,∴ z= 0,1,2. ∴ 6- z= 6,5,4.
2014年人教新课标版中考二轮复习
方案设计型问题
考点梳理
方案与设计问题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案决策问题,同一个问
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其中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案
常常仅有一种.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有利于
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方案设计问题已经成为中考命
题的一大热点.
2014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2讲:实数的运算(含详细参考答案)
2014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二讲:实数的运算【基础知识回顾】一、实数的运算。
1、基本运算: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的基本运算有 、 、 、 、 、和 共六种,运算顺序是先算 ,再算 ,最后算 ,有括号时要先算 ,同一级运算,按照 的顺序依次进行。
2、运算法则:加法:同号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把 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用较大的 减去较小 的,任何数同零相加仍得 。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 。
乘法:两数相乘,同号得 ,异号得 ,并把 相乘。
除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 。
乘方:(-a ) 2n +1 = (-a ) 2n =3、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a+b=加法结合律:(a+b)+c=乘法交换律:ab=乘法结合律:(ab )c=分配律: (a+b )c=二、零指数、负整数指数幂。
0a = (a ≠0) a -p = (a ≠0)【名师提醒:1、实数的混合运算在中考考查时经常与0指数、负指数、绝对值、锐角三角函数等放在一起,计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和运算性质。
2、注意底数为分数的负指数运算的结果,如:(31)-1= 】 三、实数的大小比较:1、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除可以用数轴按照 的原则进行比较以外,,还有 比较法、 比较法等,两个负数 大的反而小。
2、如果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则这几个非负数都为 。
【名师提醒: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有很多,根据题目所给的实数的类型或形可的大小,可以先确定10和65以式灵活选用。
如:比较的取值范围,然后得结论:10+2 65-2。
】【重点考点例析】考点一:实数的大小比较。
例1 (2012•西城区)已知13的整数部分为a ,小数部分为b ,则代数式a 2-a-b 的值为 . 思路分析:由于3<13<4,由此可得13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即得出a 和b ,然后代入代数式求值.解:∵3<13<4,∴a=3,b=13-3,则a 2-a-b=32-3-(13-3)=9-3-13+3=9-13,故答案为:9-13.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无理数的估算能力,现实生活中经常需要估算,估算应是我们具备的数学能力,“夹逼法”是估算的一般方法,也是常用方法.例 2 (2012•台湾)已知甲、乙、丙三数,甲=515+,乙=317+,丙=119+,则甲、乙、丙的大小关系,下列何者正确?( )A .丙<乙<甲B .乙<甲<丙C .甲<乙<丙D .甲=乙=丙思路分析:本题可先估算无理数15,17,19的整数部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再求出甲,乙,丙的取值范围,进而可以比较其大小.解:∵3=9<15<16=4,∴8<5+15<9,∴8<甲<9;∵4=16<17<25=5,∴7<3+17<8,∴7<乙<8,∵4= 16<19<25=5,∴5<1+19<6,∴丙<乙<甲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数的比较大小:(1)任意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2)利用数轴也可以比较任意两个实数的大小,即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实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在原点左侧,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对应训练1.(2012•南京)12的负的平方根介于( )A .-5与-4之间B .-4与-3之间C .-3与-2之间D .-2与-1之间1.B .2.(2012•宁夏)已知a 、b 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a <11<b ,则a+b= .2.7考点二:实数的混合运算。
2014中考数学复习方案 专题突破篇(点拨交流+思路引导+变式训练):专题二 函数图像【新课标人教版】
பைடு நூலகம்
探索规律 函数图像 函数应用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变式猜想
操作探究 动态综合
专题二 函数图像
专题二┃函数图像
以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或者二次函数的图像为 主要研究对象,有时添加简单的几何图形,分成 2~3 个小问题,研究函数图像的特征及其与系数的关系, 求函数的表达式.
专题二┃函数图像
解
专题二┃函数图像
因为 t≠0,所以两边都除以 t,得 at+(3a+1)=0. 1 即(t+3)a+1=0,则 a=- . t+ 3 -1 要使该抛物线开口向下, 则需 a<0, 即 <0, 则 t>-3 且 t≠0. t+ 3 另一方面,从“形”的角度进行研究: 由于抛物线确定经过点 A(-3,-3)和原点,在坐标系中画出 经过 A,O 两点,且开口向下的图像,如图中的两条抛物线所示.
专题二┃函数图像
【思路导引】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或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用代入法判断一个点是否在函数图像上 根据函数性质分析图像特征 利用交点或顶点坐标研究几何图形
专题二┃函数图像
点拨交流 (1)一般需要知道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 题目中直线 DE 上 的两个已知点坐标是 D(0,3)和 E(6,0),由此列方程组求得一 次函数表达式,并进一步确定点 M,N 的坐标. (2)一般需要知道双曲线上一个点的坐标,故可利用点 M 的坐标求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3)把这个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表达式, 看其能否成立. 因此, 判断点 N 是否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就是判断点 N 的坐标 是否满足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4)转化为函数图像经过该几何图形的顶点的问题, 比如本 m 题可以考查反比例函数 y= x (x>0)的图像经过△MNB 三个顶 点的情况,m 的值介于三者之间时,方能与△MNB 有公共点.
2014年中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动态问题-2.doc
2014年中考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动态问题巩固练习答案1.(4+2)解析:根据图②判断出AB 、BC 的长度,过点B 作BE ⊥AD 于点E ,然后求出梯形ABCD 的高BE ,再根据t=2时△PAD 的面积求出AD 的长度,过点C 作CF ⊥AD 于点F ,然后求出DF 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CD 的长度,然后求出AB 、BC 、CD 的和,再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即可得解.解:由图②可知,t 在2到4秒时,△PAD 的面积不发生变化,∴在AB 上运动的时间是2秒,在BC 上运动的时间是4﹣2=2秒,∵动点P 的运动速度是1cm/s ,∴AB=2cm ,BC=2cm ,过点B 作BE ⊥AD 于点E ,过点C 作CF ⊥AD 于点F ,则四边形BCFE 是矩形,∴BE=CF ,BC=EF=2cm ,∵∠A=60°,∴BE=ABsin60°=2×=,AE=ABcos60°=2×=1,∴×AD ×BE=3,即×AD ×=3,解得AD=6cm , ∴DF=AD ﹣AE ﹣EF=6﹣1﹣2=3,在Rt △CDF 中,CD===2,所以,动点P 运动的总路程为AB+BC+CD=2+2+2=4+2,∵动点P 的运动速度是1cm/s , ∴点P 从开始移动到停止移动一共用了(4+2)÷1=4+2(秒). 故答案为:(4+2).2. C3. B4. B5. A6. A7.解:(1) 2;9、(2) 当5≤x ≤9时y = S 梯形ABCQ –S △ABP –S △PCQ =21(5+x -4)×421-×5(x -5)21-(9-x )(x -4) 2657212+-=x x2657212+-=x x y当9<x ≤13时y =21(x -9+4)(14-x ) 35219212-+-=x x 35219212-+-=x x y当13<x ≤14时 CP(Q )y =21×8(14-x )=-4x +56 即y =-4x +56 (3) 当动点P 在线段BC 上运动时, ∵154=y S 梯形ABCD 154=×21 (4+8)×5 = 8即x ²-14x +49 = 0解得x 1 = x 2 = 7∴当x =7时,154=y S 梯形ABCD (4) 9101961921=x8.解析(1) 如图第22题-1所示,平移对角线DB,交AB 的延长线于P.则四边形BPCD 是平行四边形,BD =PC,BP =DC因为等腰梯形ABCD,AB ∥CD,所以AC =BD. 所以AC =PC.又高CE==所以AE =EP=所以∠AHB =90°AC =4;第22题图-1⑵直线移动有两种情况:302x <<及322x ≤≤,需要分类讨论.①当302x <<时, 有2214S AG S AF ⎛⎫== ⎪⎝⎭.∴213S S ≠②当322x ≤≤时,先用含有x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1S ,2S ,然后由213S S =列出方程,解之可得x 的值;(3) 分情况讨论:①当302x <<时, 214S m S ==.②当322x ≤≤时,由21S mS =,得()222188223x S m S x --===2123643x ⎛⎫--+ ⎪⎝⎭.然后讨论这个函数的最值,确定m 的变化范围.解:(1) 90°,4;(2)直线移动有两种情况:302x <<及322x ≤≤. ①当302x <<时,∵MN ∥BD,∴△AMN ∽△ARQ,△ANF ∽△AQG. 2214S AG S AF ⎛⎫== ⎪⎝⎭.∴213S S ≠ ②当322x ≤≤时, 如图第22题-2所示,第22题图-2CG =4-2x,CH =1,14122BCD S ∆=⨯⨯=. ()22422821CRQ x S x ∆-⎛⎫=⨯=- ⎪⎝⎭ 2123S x =,()22882S x =-- 由213S S =,得方程()22288233x x --=⨯,解得165x =(舍去),22x =. ∴x =2.(3) 当302x <<时,m =4 当322x ≤≤时, 由21S mS =,得()2288223x m x --==2364812x x -+-=2123643x ⎛⎫--+ ⎪⎝⎭. M 是1x 的二次函数, 当322x ≤≤时, 即当11223x ≤≤时, M 随1x 的增大而增大. 当32x =时,最大值m =4. 当x =2时,最小值m =3. ∴3≤m ≤4.点评:本题是一道几何代数综合压轴题,重点考查等腰梯形,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和最值及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等的综合应用.解题时,(1)小题,通过平移对角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化,是我们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9.解:(1)∵AM AN AB AC=,∠A =∠A . ∴ △AMN ∽ △ABC .(2)在Rt △ABC 中,BC =10. 由(1)知 △AMN ∽ △ABC .∴ 48M N A M x B C A B == ,∴ 5M N x =, ∴⊙O 的半径r =52x可求得圆心O 到直线BC 的距离d =4812105x - ∵⊙O 与直线BC 相切 ∴4812105x -=52x . 解得x =4849当x =4849时,⊙O 与直线BC 相切 (3)当P 点落在直线BC 上时,则点M 为AB 的中点. 故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0<x ≤1时,2Δ6P M N y S x ==. ∴ 当x =1时,2616.y =⨯=最大② 当1<x <2时, 设MP 交BC 于E ,NP 交BC 于F MB =8-4x ,MP =MA =4x∴PE =4x -(8-4x )=8x -8 M N P P E F y S S ∆∆=-22288664x x x x -⎛⎫=-= ⎪⎝⎭ 241883x ⎛⎫--+ ⎪⎝⎭ ∴ 当43x =时,8y =最大. 综上所述,当43x =时,y 值最大,最大值是8。
2014年数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图表信息型问题
a 1, 因此二次函数关系式是y=x2-4x+4,所以对称轴为 可得 b 4,
x=2,抛物线开口向上,当1<x1<2,3<x2<4时,y1<y2. 方法二: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x=1时,y=1;当x=3时,
y=1,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2,当x=2时,y=0,可知抛物线
∴线段BC的函数表达式为Q=5x+400(20≤t≤40). (2)设乙水库的供水速度为x万m3/ h,甲水库一个排灌闸的灌溉
速度为y万m3/ h.
20(x-y) =600-500, 由题意得, 解得 40(x-2y)=400-600, 15, x= 10, y=
答:乙水库的供水速度为15万m3/ h,甲水库一个排灌闸的灌溉 速度为10万m3/ h. (3)∵正常水位最低值为a=500-15×20=200(万m3), ∴(400-200)÷(2×10)=10(h). 答:经过10 h甲水库蓄水量又降到了正常水位的最低值.
∴该市2012年荔枝种植面积为27万亩.
考点二、表格信息型
例2、(2012·六盘水中考)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某市决定
对居民用水收费实行“阶梯价”,即当每月用水量不超过 15吨时(包括15吨),采用基本价收费;当每月用水量超过15
吨时,超过部分每吨采用市场价收费.小兰家4,5月份的用
水量及收费情况如下表: 月份 用水量(吨) 水费(元)
的顶点坐标是(2,0),当x=0时,y=4,可知c=4,可判断抛物线 的开口向上,因此当1<x1<2,3<x2<4时,y1<y2.
考点三、统计图表信息型
例3、为实施校园文化公园化战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在
“回赠母校一颗树”活动中,我市某中学准备在校园内空地
【2014年】中考数学复习方案课件_专题突破【沪科版】
专题一┃ 选择、填空题难题分析
【方法总结】
专题一┃ 选择、填空题难题分析
二、 填空题难题分析
例 2 [2013· 安徽] 如图 X1-2,已知矩形纸片 ABCD 中, AB=1,BC=2,将该纸片折叠成一个平面图形,折痕 EF 不经 过 A 点(E,F 是该矩形边界上的点),折叠后点 A 落在点 A′处, 给出以下判断:
专题一┃ 选择、填空题难题分析
解
(1)图形的折叠能得到全等形. (2)此时折痕 EF 经过点 B(点 E 与点 B 重合), 且平分∠ABC, 即△AB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 EF= 12+12= 2. (3)把①中的折痕 EF 向右平移,此时 EF= 2,折痕 EF 不 一定经过点 B,此时四边形 A′CDF 是正方形或直角梯形. (4)EF= 5时,折痕 EF 就是矩形 ABCD 的对角线 BD,此 时四边形 BA′CD 是等腰梯形. (5)运用逆向思维, 当四边形 BA′CD 为等腰梯形时, 折痕 EF 是矩形 ABCD 的对角线 BD, 用勾股定理可求 EF= 12+22= 5.
专题一┃ 选择、填空题难题分析
【点拨交流】 (1)要判断△APC 是等腰三角形,应具备什么条件? (2)怎样得到 PO⊥AC 呢? (3)当 PO⊥AC 时,点 P 在⊙O 的位置有几种情况?此 时∠ACP 的大小是多少? (4)当∠ACP=30°时, 点 P 在⊙O 的位置有几种情况? 此时△BPC 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专题一┃ 选择、填空题难题分析
【方法总结】
专题二
数学建模
专题二┃ 数学建模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离不开数学建模,方程与函数 是常用的数学建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和由实际问题建立函数 关系式, 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是安徽中考试题考查的热点题 型之一,主要涉及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分式方程的应用、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及函数的实际应用等.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动点问题整理
∴t=7,∴当t=7秒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
┌
E
F┐
动点与特殊图形
4.如图(1):在梯形ABCD中,AB∥CD,AD=BC=5cm, AB=4cm,CD=10cm,BE∥AD。 如图(2):若整个△BEC从图(1)的位置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射线CD方向平移, 在△BEC平移的同时,点P从点D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DA向点A运动,当 △BEC的边BE与DA重合时,点P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0<t≤4)
P
8
10
C
QN 4 4 t
5
y 1 2t 4 4 t
2
5
y 4 t 2 4t 5
2.(2)
Q
D M
B
∟
动点与函数
在RtABC中,C 90
A
SinA 8 10
NN
QN 8 AQ 10
P
QN 8
C
5 t 10
(1)当t为何值时,PQ∥BC? 若PQ∥BC
A 则△ AQP~△ABC
Q
D
P AQ AP AB AC
5 t 2t
B
C
10
6
t 15 13
因动点生成特殊图形(位置): 1.分类思想 2.数形结合思想 3.方程模型
动点与特殊图形
3 . 例 1 、 如 图 , 已 知 在 直 角 梯 形 ABCD 中 , AD∥BC ,
SinA 8 10
P
QN 8
N
AQ 10
B
C
QN 8
2014中考数学复习方案(考点聚焦+归类探究+回归教材+中考预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PPT优秀课件
1
第36讲┃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考点聚焦
考点1 数据的代表
定义
一组数据的平均值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算术平 平 均数
一_x般=__地n1_(_x,1_+_如_x2_+果__…有_+_n_x个_n)_数叫x做1,这xn2,个…数,的x平n,均那数么
均
数
一般地,如果在n个数x1,x2,…,xn中,x1出现
11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中考预测
第36讲┃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1)体会权在计算平均数中的作用.实际生活中根 据重要程度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权重是计算平均数的另 一种方法,使人感到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要准确理解中位数的“中位”以及计算中位数 需注意两点:第一,先排序,可从大到小排,也可从 小到大排;第二,定奇偶,下结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2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中考预测
第36讲┃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探究二 极差、方差 命题角度: 1.极差和方差的计算; 2.方差的意义.
例 2 [2013·衢州] 一次数学测试,某小组五名同学的成绩如 下表所示(有两个数据被遮盖).
组员 日期
甲
乙
丙
丁
戊
方 差
平均 成绩
得分
8 1
7 9
■
8 0
8 2
■
80)2
+
(82
-
80)2]=2.
故选 C.
14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中考预测
第36讲┃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探究三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与方差在实 际生活中的应用 命题角度: 1.利用样本估计总体; 2.利用数据进行决策.